罗马与汉朝
- 格式:doc
- 大小:168.00 KB
- 文档页数:6
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冲突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力量。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各个文明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冲突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以古代罗马与汉朝的交流为例,探讨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并分析其意义与启示。
1. 背景引入古代罗马和汉朝是世界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古代文明,分别位于欧洲和亚洲,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
由于地理距离的限制,两个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并不频繁,但从汉代开始,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形成了一系列对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
2. 文化交流2.1 贸易和商业交流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经济体之一,它们之间的贸易和商业交流推动了两大帝国经济的繁荣。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的贸易得以蓬勃发展,罗马人从东方进口了丝绸、瓷器和香料等东方奢侈品,而汉朝则从西方进口了葡萄酒和玛瑙等西方特产。
这种互通有无的贸易交流不仅带动了两大帝国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2.2 哲学和科学交流古代罗马和汉朝都有深厚的哲学和科学传统。
罗马帝国向东汉帝国传播了古希腊哲学思想,如斯多噶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等,对后来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汉朝又将自己的医学、数学和天文学等科学知识传递给了罗马人。
这种哲学和科学交流丰富了两大帝国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3. 文化冲突3.1 宗教信仰的冲突古代罗马信奉多神教,而汉朝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尊奉天地之辨。
两种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导致了文化冲突和对抗。
罗马人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带到东方,但未能在汉朝实施。
而汉朝的官方儒家思想认为外来宗教会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采取了排斥和限制罗马宗教的政策。
这种宗教信仰上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文化的分隔和对立。
3.2 政治体制的冲突罗马帝国和汉朝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罗马帝国是以君主制为主导,而汉朝则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基础上。
虽然两个帝国都有统治阶级的存在,但社会阶层划分和权力运作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
汉朝与古罗马实力之辨古罗马是西方古代文明的辉煌顶点。
其辽阔的疆域,强盛的武力,发达的科技,繁荣的经济,征服了无数城邦,引无数后人顶礼膜拜。
几乎与古罗马同时,在遥远的东方,也有着一个同样伟大的帝国——西汉王朝,与古罗马相比不仅毫不逊色,抑或胜之。
一些闲人诸如我这样的自然会炒一下冷饭,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究竟谁更胜一筹?由于地理原因,两个伟大的帝国从未有过面对面的交锋。
在后人引以为撼憾的同时,也使得二者之间的比较显得有失严肃。
但是我们并非严谨的学者,因而大可以做一些既无伤大雅,又可能得出某些有意义的结果的比较。
以往的比较,大都集中于兵力、兵器、兵种等军事层面。
我认为,罗马帝国与汉帝国交锋,如果是一种遭遇性的交战那么谁胜谁负都不奇怪,但对于一场举国之战,军事层面的优劣固然重要,两国军事经济政治实力的综合比拼也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本文着重从军事,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层面选择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比较。
比较之前有几个问题声明下:1、我会尽量寻找真实可靠的依据。
拖老祖宗的福,中国历代重视修史,虽然依然会受到统治阶层的好恶影响,但是大的方面应该是不会离谱的;至于罗马历史就比较麻烦,罗马没有正统的史书流传,现在的罗马历史多是从一些考古遗存还有古罗马的人物传记和游吟故事以及后来的时代对其的回忆中经过整理总结出来的,我只是摘抄了一部分。
2、双方对比的时期,汉朝我选择武帝时期我想大家都不会有意见,虽然此时汉朝的人口,产值都不一定是巅峰时期,但是犯汉者虽远必诛恐怕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罗马我斟酌选择了图拉真开始的五贤帝统治的时期,也就是说罗马从共和向帝制转变包括帝制前期的这段时间(公元100年前后),依据是此时的罗马帝国,无论从疆域、人口、军队数量质量、还是战争胜率来说都是最强了,而且此时的罗马和武帝时期在时间上相差也不长。
3、根据双方当时的势力扩展,战争发生在中亚至阿拉伯一带应该是靠谱的。
这决定着双方的战术选择和对后勤能力的要求。
荒淫无度的古罗马究竟有多乱?“脏唐臭汉鼻涕清”加起来都比不上“脏唐臭汉鼻涕清”是一句妇孺皆知的话,体现的是唐汉清三个朝代的乱象。
汉、唐两个时代国力强盛,但男女之事混乱肮脏,甚至亵渎人伦。
汉朝有汉哀帝与董贤、汉文帝和邓通的断袖之癖,唐朝有唐高宗与庶母武则天,唐玄宗与儿媳杨玉环的乱伦之行。
两朝期间,此类风闻逸事不胜枚举。
到了清代,由于列强入侵,战火不断,导致经济停滞、民不聊生,更谈不上民政了!而此类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古代,在古罗马的皇室更是严重。
皇族们淫乱无比,连臭汉、脏唐、宋埋汰、元迷糊、明邋遢、清鼻涕,加起来都比不上。
整个罗马帝国疆土辽阔,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经济空前繁荣,是西方古代史上极具声望的时期。
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建筑师层出不穷,在史册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遗产。
但是由于许多荒淫无道的皇帝昏庸无能,使罗马迅速进入一段黑暗时期。
例如著名的暴君尼禄,在其母罗马毒妇小阿格里皮娜的影响下更是残忍淫靡。
毒后的身世小阿格里皮娜,全名尤利亚·维普桑尼亚·阿格里皮娜。
她与母亲同名,后代人为了区分她们,用大、小阿格里皮娜进行称谓。
大阿格里皮娜与自己的女儿相反,她既不阴险,也不暴虐,而是善良坚强、忠贞不屈,被普遍认为是古代最崇高的女性之一。
小阿格里皮娜的双亲身份尊贵,母亲大阿格里皮娜是罗马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姐姐屋大维娅的外孙女,父亲日尔曼尼库斯·恺撒是罗马第二位皇帝提比略的侄子,也是一位远征日耳曼、功勋卓著的统帅。
他们血脉里便流淌着正气,按照常理,这样的人养育的儿女应当也是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绝不会走弯路。
但命运常常喜欢和人们开玩笑。
他们的一双儿女,卡利古拉与小阿格里皮娜,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一个是暴虐淫乱的昏君,一个是阴险邪恶的皇后。
而小阿格里皮娜的不幸是从哥哥卡利古拉开始的。
据罗马野史记载,亲哥哥卡里古拉X侵了自己年仅14岁的妹妹小阿格里皮娜,且毫无愧疚之意。
世界古时候三大帝国一:大汉帝国大汉帝国是由汉人建立的帝国,战国时期,中国诸侯林立,一片混战,个个都想问鼎最高权力。
最后秦国脱颖而出,强夺了整个中国,使四千万人民屈服于其控制之下。
然而秦王国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迎来了汉朝。
汉王朝控制中国近400年,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在科学成就、技术进步、经济、文化、和政治稳定等多方面的黄金时代。
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人仍会称自己为汉人。
如今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就是汉人。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还有蜀汉;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阳。
其间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9年-23年)与西汉更始帝时期(23年-25年),蜀汉乃刘备建立,建都成都,历两世,共42年(221-263)。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与稍晚兴起于欧洲的罗马帝国东、西遥相并立。
后世多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在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强大帝国。
汉武帝和汉宣帝期间,汉朝陆续地收复了秦朝时的领土,又开疆拓土,总共在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及宁夏建立郡县。
西汉后期,汉疆域除了西藏、内蒙古部分、外蒙古及吉林、黑龙江外,基本上包含了现今中国疆域。
汉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广达600万平方公里。
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韩邪单于至10年的乌珠留若鞮单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匈奴人与汉人的民族融合程度逐渐加深。
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与罗马帝国并列的最先进文明及强大帝国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
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
汉代被称为“炎汉”。
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前202年高祖刘邦建汉,定都长安。
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达到极盛,昭宣时期再次复兴。
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
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汉朝时期,许多人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
西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
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夏族因此逐渐被称为“汉族”。
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是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东汉(25年-220年)。
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又称后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
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至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还,最远达到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匈奴帝国战败而向西狼狈逃遁。
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
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降服中亚大国大宛,西域臣服,开拓了“北绝大漠、西逾葱岭、东越朝鲜、南至大海”的广袤国土,奠定了今日中华的版图。
汉宣帝时期,郑吉迫使匈奴逐日王降汉,大破车世国,驱逐匈奴在西域势力,设置西域都护府,使得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南匈奴降汉,北匈奴单于被陈汤斩shā于康居,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解决了匈奴问题。
到了东汉时期,在大将窦宪的打击下,迫使北匈奴西逃至欧洲。
Abou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ere are two superpowers in the world, the han dynasty and Roman empire .There was a very interesting topic on the internet, if the han army met the army of the Roman empire at that time, what the outcome would be. It is difficult to say,and the two armys had not been met from beginning to end. But we can have a look at the strength of the two countries first.At that time ,Han dynasty had a population of 60 million ,and Roman empire had a population of 88 mill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Han period saw significant advances, including papermaking,One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 the use of negative numbers in mathematics, the raised-relief map, 地形图,the hydraulic-powered armillary sphere for astronomy, and a seismometer(,employing an inverted pendulum.The Han dynasty was an age of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saw a significant growth of the money economy first established during the Zhou dynastyUnlike Han dynasty, the main advantages of Roman empire were its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The chief Roman contributions to architecture were the arch, vault and the dome. Even after more than 2,000 years some Roman structures still stand, due in part to sophisticated(复杂的)methods of making cements and concrete(水泥和混凝土).Roman roads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advanced roads built until the early 19th century.The Romans also built many dams and reservoirs for water collection.Although Han dynasty had man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most famous was the military.Emperor Wu of Han launchedseveral military campaigns against xiongnu. The ultimate Han victory in these wars eventually forced the Xiongnu to accept vassal statusas Han tributaries. These campaigns expanded Han sovereignty into the T arim Basin of Central Asia, divided the Xiongnu into two separate confederations, and helped establish the vast trade network known as the Silk Road, which reached as far as the Mediterranean world.For Imperial Rome, the military was a full-time career in itself.Spanning over four centuries , the period of the Han dynasty is considered a golden age in Chinese history.To thisday, China's majority ethnic group refers to itself as the "Han people" and the Chinese script is referred to as "Han characters".Han dynasty is a Powerful empire in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and created a brilliant civilization .The Roman Empire was among the most powerful economic, political,cultural, and military forces in the world of its time. It was the largest empire of the Classical antiquity period, and one of the largest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At its height under Trajan, it covered 680 square kilometers and held sway over some 70 million people, at that time, 21% of the world's entire population. The longevity(长期) and vast extent of the Empire ensured the lasting influence of Latin and Greek language, culture, inventions, architecture, and forms of government on the Empire's descendants.We can see tha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say the ranking of the two empires, the specific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s left to the scholars.The primary mission of the Roman military of the early empire was to preserve the Pax Romana,which means peace.The three major divisions of the military were:。
一说到罗马与同一时期的中国王朝的军力对比。
铁血论坛里的大多数人都对中国王朝的军力总是充满着关公战秦琼式的自信,认为远胜罗马。
理由归纳起来无非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就是考古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出来的秦国强大军力;第二,就是所谓的军队数量,什么秦赵长平之战就有百万大军,而罗马军队最多不过二十多万等等;第三,就是所谓生产力水平决定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而罗马是奴隶社会,所以中国一定强于罗马。
然而,个人认为这些理由全部都是未必站得住脚的。
考古发现的东西本来就是死的,可以作多种不同的解释,既然秦军如此强大,那为何秦朝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五年就被起义推翻了呢?兵马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反映历史事实,又在多大程度上只存在于秦始皇的幻想之中呢?一个搞得民不聊生的帝国能称得上真正武力强大吗?至于古代的军队规模问题,由于中国史书大都是文人写的,文人往往最喜欢夸张了,个人认为有许多数字都是不可信的,长平之战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秦军如何能在一夜之间屠杀多达四十万的俘虏呢?个人始终想不通。
至于战国时代的各国军队数量更是被夸张得离谱,农业时代哪里有过这么高的动员率呢?封建社会强于奴隶社会说就更应该驳斥了,秦汉时期的中国其实不是封建社会,而是专制集权的帝国社会,虽然农民是主要劳动力,但也有大量奴隶,而罗马是从共和制发展到帝国的,政治上比同一时期的中国显然要民主,虽然罗马的奴隶数量比同一时期的中国要多,但罗马也有大量自由民,拥有公民权的罗马自由民阶层应该比中国的农民要更有社会地位。
要真正对比罗马与同一时期的中国王朝军力,应该拿可信的历史事实来说话,除了军队状况外,政治经济等因素也对战争胜负有很大影响的。
第一,对比秦国与共和国前期的罗马(公元前5世纪到前3世纪末)。
两者有相似之处,就是都从一个地域相对狭小的国家向外扩张,扩张成为疆域辽阔的大国。
从表面上来看,罗马的这一时期扩张充满艰辛,统一意大利中北部就经过了三次萨莫奈战争,统一意大利南部又经过了皮洛士战争,打败迦太基通过了两次布匿战争,这些战争的特点是罗马总是能够反败为胜。
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外交与贸易关系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古代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代表,两者之间的外交与贸易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种交往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所体现,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多角度探讨汉罗两国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两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首先,汉罗两国的交往始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当时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与汉朝建立起贸易联系。
古代丝绸是中国的重要特产,而罗马帝国则是欧洲最大的市场和消费中心。
汉朝出口的丝绸成为罗马贵族争相追求的奢侈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同时,罗马也向汉朝输出大量的奢侈品和珍宝,如玛瑙、贵金属和玻璃制品等。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带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彼此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其次,汉罗两国的外交关系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公元前2世纪末,汉朝派遣使节到罗马帝国,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例如,公元20年左右,汉朝派遣大臣“僰使”及其他官员访问罗马,展示了汉文化的魅力和荣耀。
而罗马帝国也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今西安),与汉朝进行外交交流。
这些外交使节的到访,不仅加深了两国互相了解,也为以后的政治合作和贸易往来打下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贸易和外交交往的同时,汉罗两国亦产生了一些纠纷和摩擦。
例如,在公元2世纪中叶,汉朝与罗马帝国发生了史称“林邑之役”的战争。
战争的导火索是因为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利益冲突,但最终通过外交谈判解决。
这次战争既表明了两国的冲突,同时也展现了彼此之间的外交智慧和妥协精神。
汉罗两国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政治利益,还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例如,在罗马境内出土的中国青铜器和陶瓷器证明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存在。
这些文物的出现,不仅展示了两国文化的交融,也启发了学者对古代国际关系的研究。
此外,汉罗两国之间的贸易和外交关系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的历史发展。
罗马帝国在与汉朝贸易的同时,也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如埃及和巴尔干地区。
然而,随着罗马对东方贸易的依赖越来越大,汉罗两国的经济联系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对比研究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两个最著名的帝国,它们分别在东方和西方延续了数百年的辉煌。
虽然这两个帝国有着不同的地理、文化和历史背景,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方面比较汉朝与罗马帝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帝国间的联系与差异。
在政治方面,汉朝和罗马帝国都采用了封建制度。
汉朝的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将自己的家族成员任命为王侯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而罗马帝国则通过将帝国划分为行省并派遣总督来管理不同地区。
两个帝国都有类似的官僚制度,以确保国家的运行和管理,同时保持皇帝的绝对权力。
然而,罗马帝国的政治结构更加集权和中央化,相对于汉朝更倾向于个人威权。
在社会方面,汉朝和罗马帝国都有着明显的阶级制度。
汉朝的社会结构分为皇帝、贵族、官员、士人和庶民。
罗马帝国也有类似的分层结构,包括皇帝、贵族、元老院、平民和奴隶。
然而,罗马帝国的社会结构相对更为严格,贵族阶层的特权更加明显。
此外,在汉朝,社会地位主要由个人的才干和学识来决定,而在罗马帝国,出身和家族血统对社会地位的影响更大。
在文化方面,汉朝和罗马帝国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艺术。
汉朝的文化重视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育和社会和谐。
这一思想体系被认为是汉朝社会秩序的基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后来的历史和文化。
罗马帝国则致力于推广罗马式建筑、雕塑和文学等西方传统艺术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朝和罗马帝国的文化都奠定了后来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基础。
在经济方面,汉朝和罗马帝国都统一了广大地区的经济体系,促进了贸易和物质生产的繁荣。
汉朝通过修建和改善道路和运河来加强内部贸易,并将丝绸之路延伸到中亚和欧洲。
罗马帝国通过修建堡垒和港口,保护和促进贸易活动。
然而,汉朝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而罗马帝国更多地依赖征服和开发新领土来满足经济需求。
综上所述,汉朝与罗马帝国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前言 衰亡原因之比较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灭亡,都是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不同的是,罗马帝国灭亡是由于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奴隶制的灭亡,而汉帝国的灭亡,只是封建社会中由于阶级矛盾激化而使汉帝国灭亡,并非整个制度的灭亡。
西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衰亡的根本原因是都是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导致奴隶,农民大起义,造成了帝国的灭亡。除了帝国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外部因素在两个帝国灭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与罗马相比,汉帝国虽然也经常面临匈奴人的威胁,但匈奴人最终没能形成灭亡汉帝国的优势,而且在对付强大的外部敌人时,汉帝国显然比罗马帝国更有经验。
汉帝国的灭亡与东汉的黑暗统治和腐败政治,也与东汉后期的自然灾害有关。东汉后期, 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豪族势力不断扩张,外戚宦官竞相压榨农民,使农民处境日益恶化 :“寒不敢衣,饿不敢食。”五原地区的农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 而出”水旱虫蝗风雪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袭击广大农村,一些地区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人民只 有铤而走险,举行反抗斗争。公元222年,汉朝在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政变,游牧部落的 侵捞中推出了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这和西罗马崩溃后的情况相似 。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各自的社会性质和所面临的 形势不同,必然会出现差异性,罗马帝国存在期间,正是蛮族人大迁移时期,蒙古的一个 联盟,迫使避难的游牧部落沿入侵欧洲的路线向西行进,他们像前匈奴人那样,以匈牙利 为基地向四面八方发起袭击。 由于地理上相隔较远,侵略者鞭长莫及,中国南方和印度一样均未受到严重侵扰,中国的 北方虽然遭到蛮族的蹂躏,但保存了古典时期的独特文明。另外,由于中国汉政权是豪强 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汉帝国时期长期形成外戚宦官独揽朝政的混乱局面。
总之,通过对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比较,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当时两个帝国内部和外部矛 盾,认清当时形势。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 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 公元前后数百年间,古代世界并存两个“超级大国”——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
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乃为古代世界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之前百年内,欧亚大陆形势巨变,先后经历了希腊亚历山大帝国东扩、印度孔雀王朝的短暂统一、中国秦朝的瞬息兴衰;三者都不长久。这三大国解体后,西起地中海、东至中国东海的辽阔的欧亚大陆上,面临着重建世界秩序的大问题。
汉帝国(包括西汉与东汉)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末,灭亡于公元3世纪初,统治中国延续约400年。几乎同时罗马勃然兴起,先是共和国体制,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尊号,罗马成为帝国,直到公元3世纪走向衰落。476年灭亡于蛮族入侵。
汉帝国处于欧亚文明地带最东端。跟西汉同时兴起的匈奴不仅威胁汉朝,而且也威胁河西走廊西域各族。月氏人正是在这威胁下西迁,引起中亚塞种人的迁徙,最后形成贵霜帝国。汉帝国在与匈奴的长期艰巨斗争中终于获胜,公元1世纪末,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于汉,逐渐转向农耕生活。而北匈奴挥师往东欧,号称“上帝直鞭”所向披靡,在4世纪推动了日耳曼族大迁徙,终于造成西罗马帝国的毁灭。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异同 公元1至2世纪,世界上存在着罗马、安息(波斯)、贵霜、汉四大国,就领土、人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论,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实力空前、旗鼓相当,人口各有五千万以上;而其他两国无法同日而语。(根据《欧洲史》所载,罗马帝国全盛期领土约350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
本文对公元前后数百年间雄踞世界的汉与罗马两个“超级大国”作比较研讨: 罗马帝国创建于征服,汉帝国创建于统一 罗马帝国围绕海洋,汉帝国以大陆为主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都是开拓型的、重对外通商 罗马帝国的行省制,汉帝国的郡县制 罗马帝国主要继承了希腊文化,汉帝国主要继承了周文化 罗马帝国多民族多文化,汉帝国汉民族与汉文化占绝对优势 罗马帝国亡于日尔曼等蛮族,汉帝国则制伏匈奴
罗马帝国创建于征服,汉帝国创建于统一 汉跟罗马两大帝国,都是在战争中产生的,但是罗马帝国表现为武力征服,而汉帝国则表现为武力统一。 罗马帝国的广大版图,是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征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而得。早在共和国前期,罗马作为一个城邦把本城和周围的人当作“公民”、把战败后与罗马结盟的拉丁人、意大利人当作同盟者;到公元前227年在西西里建立行省时,又把西西里人当作臣民。共和国晚期,拉丁人和意大利人都获得了罗马公民权,行省数目大为增多。罗马帝国正式形成后,保持了共和国时期的传统。罗马国家是征服者,在法律上罗马公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行省臣民是被征服者,行省是“罗马公民的财产”。行省的城市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待遇,通常享有地方自治权;行省城市居民的地位略与同盟者相当,处于臣民与公民的中间状态。公元1至2世纪,罗马公民权逐渐授予行省更多的居民。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每个自由民都得到了公民权;但这时罗马帝国已处于军阀统治下,公民权已无多大意义,且还成为一种负担(如公民有从军作战的义务等)。
汉帝国则是秦帝国的继承者。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并没有使秦国百姓获得高于六国人的特权。秦代民众都称为“黔首”,并无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差别。
汉高帝刘邦原本是楚国人,率领义军攻入关中推翻秦朝,又靠关中的支持打败东方的项羽,终于在关中的长安建都。刘邦既没有也不可能把楚人当成“征服者”、把秦国百姓和其余各地人当作“被征服者”。在汉朝境内,除了王侯贵族和奴隶,其他人等都是“编户齐民”。编户是都编入户籍,齐民是地位齐一。编户齐民既不象罗马公民早期那样有参政特权,也不象罗马行省臣民那样被排除于政治权利之外。汉帝国的百姓分处于不同的“爵”级:低爵者只能为民,高爵者就可当官。尽管绝大多数有爵的“齐民”仍只为民,但在原则上,爵级作为阶梯,对于“齐民”开放。因此,汉帝国的建立,对于各地的编户齐民是统一,而非征服。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都是开拓型的、重对外通商
罗马帝国是在希腊化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继续向外(特别是向地中海西部迦太基等地区)大肆扩张;汉帝国则是在秦帝国基础上,继续向外(特别是向西域等地区)大肆扩张。
古代东、西方之间,逐步开拓了重要商道,即“丝绸之路”——汉帝国与西方的交通命脉。公元前2世纪以前,只有葱岭以西一段业已打通,而葱岭以东中国境内一段却尚待开拓。公元前138年,奉汉武帝之命,张骞出使月氏国,中途却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归还。公元前121年、119年,霍去病、卫青率领汉帝国军队两次大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使匈奴远走漠北;这时张骞又奉命出使乌孙国(在今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司马迁《史记》把张骞两次出使称为“凿空”,正因为他首次走通了空前的道路。 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东段,据《汉书·地理志》,有两条分道。“自玉门、阳关(今敦煌西)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傍南山(今阿尔金山、昆仑山)北波(循着)河(指二山以北诸河)西行,至莎车(今新疆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今新疆吐鲁蕃西)随北山(今天山)波河(指今塔里木河)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奄蔡(约在今咸海至里海间)焉”(原作焉耆,误)。这两条道都在天山以南:北道在塔克拉马干沙漠以北沿塔里木河西行,南道在塔克拉马干沙漠以南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有河水之地西行。张骞第一次出使,去时从匈奴脱身经大宛、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所行线路可能是《汉书》所说的北道;归时“并(傍)南山”,则所行肯定是《汉书》所说的南道。两道都由张骞开通。其实在这两道以外,天山以北还有一条道。张骞第二次出使,从内地直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去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这样,他们就又走通了天山以北的一条道,只是在《汉书》里对这一条道没有作具体记载。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于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已经到了安息西界,准备渡海(向拜占廷)被安息西界船人劝阻,未能实现。这是汉朝使者在“丝绸之路”上达到的最西点。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帝国的丝绸大量运销于西方,在罗马帝国成为贵族豪富们普遍爱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此外,中国的铁器、漆器等也输入西方。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汉帝国。此外,佛教也经由这一大道,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同时传入的还有犍陀罗艺术风格。
除了陆路以外,《汉书·地理志》篇末还记载了一条汉帝国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路很重要,尤其在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时。例如印度(天竺)在汉和帝时曾多次派使节经陆路来中国;到东汉后期西域路断,公元159年、161年,印度使节就改从海路到中国。公元166年,东罗马帝国使节访问东汉帝国,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
汉帝国派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东罗马帝国使节来华,中西方交通开拓了陆、海两“丝绸之路”——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交流,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但是可惜!汉帝国与西罗马帝国都灭亡了以后,中西方交通被长期阻断了。
汉帝国的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