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看罗马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罗马和汉朝的全面对比:接受事实,罗马在文化方面全面领先了汉朝“我们都处于伟大的边缘,我们如此接近,又是如此遥远”,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之间的许多互动往往是在冥冥之中的,他们相隔万里但彼此交流却越发频繁。
放眼世界历史,中国若出现一个强盛的朝代,西方必将出现另一个与之相应的强盛帝国。
东方的大唐帝国与西方的阿拉伯帝国,大明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它们好似历史天空中的双子星,在同一片天空中同时发光发亮。
要说最被人所津津乐道的,还要属兴盛的汉朝和盛兴的罗马了。
公元元年前后,世界历史刚好走到了东西方两边的抉择点,东方的汉朝开始逐渐散发它的影响力,西方的罗马也在襁褓之中慢慢崛起。
两个帝国的人口几乎在同一时期同时突破5000万,又几乎在同一历史阶段疆域达到500万平方公里。
汉朝和罗马,一样是多民族国家,一样是开拓型国家,一样强盛一时,但两个国家最终却没能汇聚在一起,渐行渐远。
起点截然不同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地中海的边陲小国罗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好战的民族特点,开始走上了发展和扩张的道路。
公元前264至前146年百年时间里,罗马与当时的地中海强国迦太基爆发了三次布匿战争。
当时尚且弱小的罗马虽在战术上总处于被动,但在战略上取得了多次关键的胜利,最终将迦太基彻底拉下神坛,开始了自己称霸地中海的道路。
公元前214年,罗马发动了与马其顿的战争,并在之后的五十余年中,双方交手了四次。
与此同时,东方的秦帝国也在一统天下后,迅速陷入到农民起义的漩涡中,并被彻底吞噬,天下也在经历了四年“楚汉战争”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建立了汉朝。
汉朝初年由于受到“黄老学说”的影响,使它并不像古罗马一样喜欢战争,再加上秦帝国的前车之鉴,导致汉朝政府早期除了管理民众治安、维持和平发展外,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变动。
不过正是因为有了半个世纪的休养生息,才使得汉朝在之后的军事外交上不至于被敌人掣肘,这段宝贵的发展时期被史学界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它也有另一个让人耳熟能详的称号——“文景之治”。
两汉两罗马读后感(实用版)目录1.引言2.两汉历史简介3.两罗马历史简介4.两汉与两罗马的相似之处5.两汉与两罗马的差异6.总结正文【引言】两汉与两罗马,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文明发展。
它们各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世界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汉与两罗马的历史,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以期为我们理解和借鉴这两个文明提供一些启示。
【两汉历史简介】两汉,即西汉(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9 年)与东汉(公元 25 年- 公元 220 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战国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两汉时期,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对内治理有序。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国家疆域扩张,国力达到巅峰,成为东方世界的强大帝国。
【两罗马历史简介】两罗马,即罗马共和国(公元前 509 年 - 公元前 27 年)与罗马帝国(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476 年/1453 年),是西方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个时期。
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实行共和制,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罗马帝国时期,疆域不断扩张,成为西方世界的超级大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汉与两罗马的相似之处】1.疆域扩张:两汉与两罗马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疆域扩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政治制度:两汉与两罗马在政治制度上都有明显的中央集权特征。
汉朝实行郡县制,罗马帝国时期实行行省制,都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
3.法律体系:两汉与两罗马都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汉朝有《汉律》,罗马有《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等,这些法律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两汉与两罗马的差异】1.文化传统:两汉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道德伦理和家族观念;而罗马文化则以希腊文化为基础,注重个人主义和人文精神。
2.社会制度:汉朝实行世官制,官职世袭,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困难;罗马则实行元老院制度,官员选拔重视才能和品德,社会阶层流动相对较为顺畅。
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对比研究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罗马帝国(公元27年-公元476年)是古代历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帝国,它们分别位于东方和西方,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
本文将对这两个帝国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在不同领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政治制度1.1 汉朝政治制度汉朝采用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最高权力的代表,其下有大臣、官员、地方官员等层级。
汉朝实行世袭制,即皇位由皇帝的儿子或亲属继承。
同时,汉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提高了社会流动性和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1.2 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是共和制和帝国制的结合。
前期罗马共和国由元老院和两位执政官共同治理,后期由罗马帝国皇帝独自统治。
罗马帝国的皇位并非世袭,而是由皇帝根据自身实力和亲信任命接班人。
二、文化和宗教2.1 汉朝文化和宗教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繁荣兴盛。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孔子的学说被普遍接受。
此外,汉朝还受到佛教、道教和一些其他宗教的影响。
2.2 罗马帝国文化和宗教罗马帝国在文化方面有浓厚的希腊艺术和哲学影响。
罗马人特别注重实用主义,强调功利性和实用性。
另外,罗马帝国信仰诸神,崇拜各种神祗,并有自己的宗教仪式和神庙。
三、经济和贸易3.1 汉朝经济和贸易汉朝时期,中国实行农业经济为主导,以农耕为基础,工商业也有相应发展。
四川、陕西等地的丝绸、铁器等产品凭借丝绸之路进行贸易,与外国发生经济交流。
3.2 罗马帝国经济和贸易罗马帝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也注重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通过海上贸易和陆上运输与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四、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4.1 汉朝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汉朝社会制度主要基于封建制度,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地方官员掌握实际权力。
汉朝的社会分等级,分别有朝贵、士大夫、平民和奴隶等。
汉朝重视孝道、礼仪和文化传承。
汉朝与古罗马实力之辨古罗马是西方古代文明的辉煌顶点。
其辽阔的疆域,强盛的武力,发达的科技,繁荣的经济,征服了无数城邦,引无数后人顶礼膜拜。
几乎与古罗马同时,在遥远的东方,也有着一个同样伟大的帝国——西汉王朝,与古罗马相比不仅毫不逊色,抑或胜之。
一些闲人诸如我这样的自然会炒一下冷饭,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究竟谁更胜一筹?由于地理原因,两个伟大的帝国从未有过面对面的交锋。
在后人引以为撼憾的同时,也使得二者之间的比较显得有失严肃。
但是我们并非严谨的学者,因而大可以做一些既无伤大雅,又可能得出某些有意义的结果的比较。
以往的比较,大都集中于兵力、兵器、兵种等军事层面。
我认为,罗马帝国与汉帝国交锋,如果是一种遭遇性的交战那么谁胜谁负都不奇怪,但对于一场举国之战,军事层面的优劣固然重要,两国军事经济政治实力的综合比拼也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本文着重从军事,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层面选择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比较。
比较之前有几个问题声明下:1、我会尽量寻找真实可靠的依据。
拖老祖宗的福,中国历代重视修史,虽然依然会受到统治阶层的好恶影响,但是大的方面应该是不会离谱的;至于罗马历史就比较麻烦,罗马没有正统的史书流传,现在的罗马历史多是从一些考古遗存还有古罗马的人物传记和游吟故事以及后来的时代对其的回忆中经过整理总结出来的,我只是摘抄了一部分。
2、双方对比的时期,汉朝我选择武帝时期我想大家都不会有意见,虽然此时汉朝的人口,产值都不一定是巅峰时期,但是犯汉者虽远必诛恐怕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罗马我斟酌选择了图拉真开始的五贤帝统治的时期,也就是说罗马从共和向帝制转变包括帝制前期的这段时间(公元100年前后),依据是此时的罗马帝国,无论从疆域、人口、军队数量质量、还是战争胜率来说都是最强了,而且此时的罗马和武帝时期在时间上相差也不长。
3、根据双方当时的势力扩展,战争发生在中亚至阿拉伯一带应该是靠谱的。
这决定着双方的战术选择和对后勤能力的要求。
关于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介绍至今为止,东晋和东罗马帝国的文学宗教造诣很获人推许,那么你了解罗马帝国与汉帝国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介绍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介绍耶稣诞生时,地球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两大帝国中。
但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远离大城市的农民很难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只能了解到有限、失真的信息。
这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情况。
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大致同时兴起,其统治的人口也大体相当:在鼎盛时期,罗马帝国有4500 万人;根据税收状况推断,汉帝国有5760 万人。
两大帝国的领土面积也不相上下,大约都是400 万平方公里。
不同的是,一个帝国坐落在内陆海洋的边缘,另一个帝国坐落在河流交错的辽阔平原。
它们的军队看上去也很相似:统一配备了盔甲和武器,行军列队整齐划一,都有战车和骑兵配合作战。
罗马人崇拜家神和祖先,中国也是如此。
他们都讲求实际,注重现世生活。
他们也都唯我独尊,认为自己比任何潜在的对手都更严肃、守礼和文明。
罗马皇帝宣称要统治“全世界”,中国皇帝则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罗马人修建了令人赞叹的高墙以抵御异族入侵,中国人也是如此。
罗马人拥有笔直的道路,中国人挖掘了漫长的运河。
两大帝国就连行政区划的数目也大致相当。
两国政府也都会用实际利益来激励军队——战斗结束后,中国军人可以凭敌人的首级获得金钱和更高的地位,而英勇的罗马军人则可以赢得家乡的土地。
在地中海世界的边缘,罗马帝国击败了众多敌人,崛起为强大的国家。
在中国,地处边鄙之地的秦国统一了六国,终结了战乱,为汉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罗马人和中国人彼此知之甚少。
他们相隔大约4500 英里,炙热的沙漠和高大的山脉阻挡了人员往来。
而海路则更长,比陆路远了大约2000 英里。
尽管如此,两大帝国仍存在微弱的交流。
罗马人对中国的认识很模糊。
在他们的头脑中,中国是个神话般的国家,位于遥远的东方。
在古罗马语言中,“赛里斯”一词可能就指中国人。
汉朝与罗马帝国的比较研究汉朝和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两大伟大文明的代表,它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展示这两个伟大帝国的共同点和差异。
一、政治制度比较汉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核心,实行中央集权制,实行世袭制度。
汉朝设置了宰相、太尉等官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僚体系。
政府采取了比较宽松的对外扩张政策,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实行通商政策。
罗马帝国则采取了共和制和帝国制相结合的政治体制,罗马议会拥有一定的权力,由贵族和平民组成。
罗马皇帝拥有较大的权力,但在一定程度上还与议会共治。
罗马对外扩张非常积极,建立强大的帝国。
二、经济发展比较汉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的基础。
汉朝实行郡县制,完善了土地制度,使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汉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提高了农田灌溉能力。
同时,汉朝还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罗马帝国经济比较多样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罗马帝国的贸易网络遍及整个地中海地区,并与东方的丝绸之路相连接,实现了贸易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三、社会制度比较汉朝社会等级制度较为明显,上层是皇帝、贵族和官僚阶层,中间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最底层是奴隶。
汉朝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封建思想盛行,但也存在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政策。
罗马帝国社会的等级制度相对较为松散,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而罗马帝国奴隶制度非常严重,奴隶在整个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文化交流比较汉朝和罗马帝国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汉朝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尊重孝敬和礼仪,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罗马帝国借鉴了希腊文化,发展了建筑艺术、雕塑、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汉朝和罗马帝国之间也有一定的文化交流,一些汉代文化产品如丝绸、茶叶等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罗马帝国。
综上所述,汉朝和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两个帝国在政治制度上的差异较大,汉朝较为集权,而罗马帝国较为分权。
罗马帝国和同时期的汉朝有什么不同?一个武官治国一个文官治国本文导读:为什么罗马的皇位继承没有章法,帝国政治运行混乱?这是因,一方面有元老院制衡了皇权,罗马皇帝并没有中国皇帝“君权天授”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是太过强大的军方力量所致。
从公元前27年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还未分为东西罗马帝国的四百年历史里,可知大多帝王都是最高的军事统帅,无论是靠着血统上位的,还是民众拥戴上位的,其军事成就非同一般,更不用说像如奥古斯都、图拉真、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这样著名的帝王。
可见,军事对罗马政治的影响非常大。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在打天下、国家建立之初,会倚重军事,皇帝也出自军事领袖。
但到守天下时,皇权的基石逐渐转变为官僚政治体系,军队退居二线,起守家卫国的做用,很少能直接干扰政治,干预皇位继承。
不过,在繁荣几百年的罗马帝国里,军事力量对政治的干预一直如影随形,军事权力不仅没受政治权力的压制,甚至还强力掣肘着政治,正因如此,帝国内部动荡纷争不断。
而动荡纷争的大量内耗,严重削弱了罗马帝国乃至文明体系的实力,最终也促使了罗马帝国的迅速衰亡。
是什么原因导致罗马帝国的政治结构中,军事权力一揽独大的地位?云石君将从地缘环境来分析。
罗马帝国很强大,其势力范围囊括了几乎整个环地中海板块,并向东、北嵌入到西亚、中欧、西欧等地。
地中海板块有宜居的气候条件,罗马人深耕于此,并在能力范围内突破海洋等天然地缘屏障,进而将整个环地中海板块有机整合在一起,共同缔造了庞大的罗马帝国。
而在能力范围之外,阿尔卑斯山的高山阻隔,意大利本部很难辐射到中欧、西欧等地。
加上意大利半岛本身的体量和规模并不大,致使内部各板块间地缘关系不太紧密,边缘板块有独立的空间,这就加大了罗马帝国大一统的难度。
对内治理边缘板块上,因其地缘结构的独立性,以及地缘距离的相对遥远,使得意大利本部须高度放权,授予地方罗马官员更多的自主权力。
而在这些边缘板块的蛮族、异族人口规模大,罗马须高度依赖军事他们来控制,并从中收取赋税,获得财富乃至奴隶,所以当地的罗马政治结构,是以军事为中心构建。
汉朝与罗马帝国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东西方文明在它们之间相遇、交流、碰撞。
这次碰撞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贸易与经济、宗教与思想、艺术与文化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汉朝与罗马帝国的碰撞。
一、贸易与经济在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往中,贸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汉朝以丝绸和瓷器等奢侈品闻名,而罗马帝国则以大量的黄金、珠宝与奢侈品进行贸易。
这种互相需求的经济模式促进了两国的经济繁荣。
同时,两国的交流也带来了诸多文化的融合和技术的交流。
汉朝的铸造技术、造纸术等传入罗马,而罗马的农业技术、工艺品制作技术则传入汉朝。
这种技术交流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宗教与思想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也有着宗教和思想层面的交流。
汉朝的儒教和罗马帝国的斯多噶主义之间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两国的贵族阶层在宗教和思想上也有一定的交流和借鉴。
尤其是在道德伦理方面,两国对于仁义礼智信等伦理价值观的重视有着共通之处。
然而,两国的宗教和思想体系也有其独特性。
汉朝的儒教注重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强调孝悌忠信等美德。
而罗马帝国的斯多噶主义则强调个体的力量与人性的本源。
这种不同的思想观念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
三、艺术与文化在艺术与文化领域,汉朝与罗马帝国的碰撞也令两国的艺术和文化得到了繁荣与发展。
汉朝的青铜器、陶瓷以及绘画艺术在罗马帝国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影响。
同样,罗马帝国的雕塑、建筑和文艺作品也引起了汉朝统治者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朝的艺术风格。
在文化交流的同时,两国的书法、音乐、舞蹈以及服饰等方面也在相互借鉴与交流中产生了新的风貌。
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促进了两国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汉朝与罗马帝国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在贸易与经济、宗教与思想、艺术与文化等方面,两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帝国与大汉帝国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世界权力的中心聚焦在了东方和西方两大土地上,两个大帝国支配着世界。
其中一个是罗马帝国,另一个是复兴的中国——大汉帝国。
大汉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罗马并称两大帝国。
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
这两大帝国,处在同一个世界的同一个时代,却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演绎着各自的传奇和文明。
大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
罗马帝国亦分为西罗马(前27年—476年)和东罗马(477年—1453年),东罗马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成立后,罗马仍处于奴隶社会,而在遥远的东方,早在秦朝统一中国之时,中国社会便发展成了封建主义社会,从社会性质来说,无疑是中国在历史的发展上迈出了更快的步伐。
公元前202年,农民出生的刘邦击垮大秦称帝,建立大汉王朝,把中国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使大汉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公元前27年,屋大维打败了安东尼,成为元首,还获得了凯旋大将军等称号,宣布了罗马帝国的建立。
大汉与罗马在各自的土地上都有着自己的繁荣,在经济上有了空前的发展。
众所周知,由于战国时代开始的社会制度变革,到秦国统一中国,摆脱了奴隶制度。
在比较完善的封建耕作制度下,再加上冶金技术,制造技术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汉朝的农业经济达到鼎盛。
罗马王朝仍然处于奴隶社会,并在向农奴制转移,其农业经济明显不如当时的汉朝。
但罗马也有自己的经济优势。
由于地理的优势和重商传统,其商业比较发达。
而且罗马王朝发展了独特而凶残的战争经济,在向外扩张和征服的过程中,罗马的财富急剧扩张。
从经济实力上来说,可谓各有千秋。
当然,大汉与罗马在在经济上也有着长久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和进步。
一开始罗马帝国只和周边的一些小国进行贸易,范围小。
两汉两罗马读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引言2.汉朝的繁荣与罗马帝国的崛起3.汉朝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交流与影响4.汉朝和罗马帝国在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差异5.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在两汉两罗马的世界中,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代表着东方和西方的文明。
汉朝,以其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与罗马帝国相互竞争,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二、汉朝的繁荣与罗马帝国的崛起汉朝,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汉朝以其强大的国力,发展了先进的文化,包括哲学、文学、科技和艺术等方面。
而罗马帝国,自公元前753年建立至公元476年灭亡,也经历了其辉煌的历史。
罗马帝国在政治、法律、建筑和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汉朝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交流与影响尽管汉朝和罗马帝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隔甚远,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密切的交流。
通过贸易、战争和使者,汉朝和罗马帝国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例如,汉朝的造纸术和火药被带到罗马帝国,促进了欧洲的科技发展。
同时,罗马帝国的法律和建筑技术也对汉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汉朝和罗马帝国在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差异尽管汉朝和罗马帝国都经历了繁荣和衰落的周期,但它们之间在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首先,在文化上,汉朝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强调道德和礼仪。
而罗马帝国则受多种哲学和文化影响,包括希腊哲学、宗教和艺术。
其次,在政治上,汉朝实行中央集权制,而罗马帝国则实行分权制。
最后,在经济上,汉朝通过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国家的繁荣。
而罗马帝国则通过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的经济中心之一。
五、结论两汉两罗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交流的世界。
尽管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它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贸易、战争和使者,汉朝和罗马帝国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目录(篇2)1.引言2.罗马帝国的崛起与衰落3.两汉的繁荣与衰败4.罗马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5.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罗马帝国和两汉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帝国,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汉代看罗马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末,西汉建国。
其后双方日臻强盛,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霸主;汉朝也奠定了西逾流沙、东濒沧海的广袤版图,君临“天下”。
这两个分处东西、遥相辉映的大国,在人种、语言、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极大,是从全然不同的背景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两种文明。
由于两国间缺乏直接联系,汉代人很少有机会目睹罗马制品。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这类文物亦不多见。
中国境内发现的约20枚东罗马金币,均出土于北朝及隋唐墓。
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绿色鸭形玻璃器,虽应产于罗马,但传入中国的时代已晚于汉。
在这类文物中,最重要的实例为洛阳东郊东汉墓出土的长颈玻璃瓶,它在深褐、橘黄、绀青、暗紫之不规则的地色中缠绕乳白色线纹,又由于表面有风化层,浮现出闪烁的金黄色光泽,斑驳绚烂,非常美观。
这是一件典型的罗马搅花玻璃器,吹制成型。
它在汉地出现,会令人耳目一新,惊奇不已。
所以《汉书·地理志》中有汉武帝时使人入海市玻璃的记载。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裴松之注也说,大秦出产“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对之盛加赞誉。
不过洛阳出土的这种瓶子,罗马人本用于盛香水。
而中国长期使用熏炉燃香;香水初名“蔷薇水”,始见于五代时。
则汉代人可能将这种珍贵的瓶子移作他用,从中亦足觇两国风习之不同。
除了洛阳出土的玻璃瓶外,广州横枝岗西汉墓出土的蓝色玻璃碗也是罗马产品。
广州为汉代交通海外的门户,这里的玻璃器很有可能来自海路。
汉代海船已能航行至中南半岛甚至印度洋,但尚无远航波斯湾,登上罗马属地美索不达米亚行省的记录。
当时汉代的造船技术相对先进。
本次展出的公元1世纪罗马战船图石雕,船上站满执盾荷矛的战士,两舷有12 — 14对桨划水,却只在船尾两侧各设一支操纵桨掌握航向。
这种做法在欧洲长期使用,直到公元1200年前后,才在尼德兰出现尾舵。
而广州先烈路东汉墓出土的陶船,却已在船尾正中装舵,其板叶宽大,障水有力,且安装在专设的舵楼中。
尽管它们均不能代表双方之远洋航船的船型,但纵使乘大船出海,汉与罗马的海上运输能力也只能从东、西两个方向到达印度,进一步地往来就要靠间接转运了。
中国出土的罗马玻璃除上述诸例外,新疆楼兰遗址也曾发现过它的碎片。
楼兰位于亚洲腹地,这里的标本无疑是循“丝绸之路”来的。
提起丝路,人们立即会想起驼铃、商队,以及甘英赴大秦受阻、恺撒穿丝绸衣服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也是当时东西方贸易之主要的商品。
可是还应该提到的是,在这条世界上最漫长而艰辛的商道上运输之物,除丝绸外,还有高质量的汉代钢铁制品,即罗马学者老普林尼所亟口称道的“中国铁”。
沉重的铁器何以能成为丝路上的商品呢?这与中国早在先秦时已能生产铸铁,汉代又发明了铸铁炒钢的新技术有关。
汉代炒钢的夹杂物少,性能优良,从而使中国冶铁业的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公元15世纪以前,铸铁技术并未在中国文明影响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西方使用的铁器多以海绵铁煅打而成。
通过丝路,中国始将这一特产与远西的邻人共享。
不过无论通过陆路或海路,汉代均未能与罗马直接接触。
已知之汇聚双方文物的遗址均与中国边境尚有一段距离。
如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南端金欧角上的俄厄,是公元2 —6世纪古代扶南国的一处海港。
这里的出土物中有汉代的规矩镜、夔凤镜和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于公元152年及马可·奥勒留于公元161年—180年间铸造的罗马金币。
出土的锡印章上刻有印度的婆罗谜文,语言是印度俗语,可见当地所出罗马文物应自印度转运而来。
再如在阿富汗北部席巴尔甘发现了6座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大月氏贵族墓,其中出土了3件汉代的连弧纹镜和精白镜,以及罗马皇帝提比略于公元16-21年间铸造的金币。
此外,这里还出土了大量带有希腊、罗马、安息以及大夏风格的贵金属制品。
但以这些文物为代表的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浪潮,显然停步于帕米尔高原以西,未能以其强劲的势头继续东进。
还应一提的是,有学者称,位于今甘肃永昌县之汉代的骊城,曾安置过公元前36年汉将陈汤在郅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所俘“降虏千余人”。
他们并以《汉书·陈汤传》载有步兵用“鱼鳞阵”操练为由,认为这些人是罗马军人,亦即公元前53年执政官克拉苏与安息作战,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卡里大溃败时,下落不明的6000人中的一部分。
为什么安置在骊城呢?因为颜师古说过:“即大秦也,张掖(郡)骊县盖取此国为名耳。
”其实参加过公元前53年与公元前36年这两次战争的人员之间互不相干,骊也和作为外国地名之对音的(或作黎轩)无关。
近年在甘肃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简中之记事表明,骊得名于骊苑。
汉代在西北地区设苑养马,多至“三十六所”,养马“三十万头”。
骊的意思是黑马,训剽悍,用作苑名正相适合。
这里的汉简还证明,骊县早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已经设立,那时卡里之战与郅支之战尚未发生,更谈不上安置战后的俘虏兵了汉与罗马直接接触很少,距离遥远与交通困难确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就陆路而言,除沙漠地区可驱赶驼队外,一般应骑马或驾车。
如《后汉书·西域传》说,自乌弋山离至条支“马行百余日”,自条支至安息“马行六十余日”。
但骑马作长途旅行,当时是一件苦事。
因为马具不完备,特别是没有马镫。
展出的罗马战士骑马行进图陶板,战士皆垂足跨马,只靠双腿夹住马腹;如迅速奔跑,首先须防止坠马。
汉代的情况亦然。
且因汉代使用高桥鞍,其后鞍桥还略高于前鞍桥,更增加了上马的难度。
但这种情况却促使中国发明了马镫,先是用单马镫,继而用双马镫。
最早的铁马镫见于甘肃武威南滩魏晋墓,不过这已是公元3-4世纪的事了。
比瓦尔说:“像马镫这样一种普通的器具,不但对于全部罗马古代民族来说,一直是闻所未闻,甚至像萨珊波斯那样习于骑射的养马人,竟然也不知马镫为何物。
”马镫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宗礼物。
至于驾车,展出的庞贝出土之银把杯上的赛车场景将罗马古代驾车的情况表现得最为生动,驭手所驾之双轮赛车与罗马战车的形制并无大殊,只是轮径更小些,更加轻捷。
驾车的马一般用两匹,也有用四匹的。
尼禄皇帝在奥林匹亚亲自参加赛车时,他的车竟驾十匹马。
但驾驭十匹烈马洵非易举,皇帝陛下先是被甩下车,后来未到达终点就退出比赛,裁判员却仍将桂冠授给了他。
在一般情况下,整个赛程要跑4公里,当中有13个急转弯。
参赛者有时故意互相碰撞,所以经常发生翻车。
在罗马镶嵌画的赛车图中,也往往安排几辆翻倒摔坏的车,以显示其表现手法之忠实。
并由于驭手习惯于将缰绳缠缚在腰间,翻车后如不能及时割断绳子,被奔马拖曳而去,将面临不测。
中国古代没有这种比赛,但先秦时的车战要在战车与战车之间进行格斗,更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一辆中国古战车上有两或三名战士,如因伤亡减员,只余一人,势将无法同时既操纵缰绳又使用兵刃,所以采用了一种被称作“弓形器”的挂缰钩。
将“弓形器”缚结在驭手腰前,用其上之两条曲臂挂住缰绳控制行车,使战士得以自由活动。
并可根据战况将缰绳解下,重新用手操纵。
可惜当丝路畅通以前,中国未能将这项发明介绍给罗马,使罗马多产生一些获取代表胜利的橄榄枝的驭手。
还应当指出的是,罗马人驾车仍采用自古埃及沿袭下来的“颈带式系驾法”。
驾车的马被用颈带固定在车衡上,马颈是曳车前进的主要承力部位,从而使马的气管受颈带的压迫,马跑得愈快,愈感到呼吸困难。
而汉代中国已使用双辕车,采用“胸带式系驾法”。
胸带绕于马胸,避开了马的气管,使马力得以更充分地发挥。
这种系驾法在西方的出现,则不早于公元8世纪。
虽然罗马与汉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汉代中国对罗马充分肯定。
《后汉书·西域传》说:“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清薛福成《出使日记》解释道,秦为“亚洲大一统之国”,罗马为“欧洲大一统之国”,故号罗马为大秦。
这比起古代中国给某些异族所用之缺少敬意的译名如猃狁、匈奴等,诚不可同日而语。
《西域传》又说,大秦“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丕之”。
其作者或未能亲履其地,但通过传闻,这座城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汉代的夯土城不同,罗马是一座占地面积20多平方公里,居民达100万的“大理石之城”。
且不说城内的神庙、议事厅、柱廊、凯旋门、大浴堂等之雄伟壮观,即便是临街所建二层或三层的公寓楼也并不逊色。
至今走进罗马的建筑遗址,徘徊瞻眺,仍不能不为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撼。
但由于东西方建筑体系大不相同,在古代,罗马式石构建筑无法引入中国。
不仅建筑物本身,连其内部的陈设也与汉代大相径庭。
罗马人用高坐具,而汉代人在室内于席上起居。
扶手椅、靠背椅、圈椅,罗马已应有尽有,或类似古希腊之流丽潇洒的式样,或类似古波斯之凝重端庄的造型,风格不一,洋洋大观。
虽然矮背椅在埃及古王国时代已经出现,此物并不是罗马的创造,但它在罗马人手中得到长足发展。
椅子于东汉末已辗转传到中国新疆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曾出土雕花木椅残件。
然而依照华夏风俗,在席上应敛膝跪坐,示敬时则耸体长跽或俯地顿首,其他较放任的坐姿如箕踞、垂足,皆涉“非礼”之嫌,所以椅子长期进不了玉门关。
隋唐以来,情况有所改观。
但直到南宋时,陆游还提到“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讥笑其无法度”。
此时已届12世纪末,可见历史形成的传统诚不易遽改。
不过在展出的陶板上,还看到坐折凳的罗马神像。
折凳即中国俗称之马扎,古名胡床。
《后汉书·五行志》说汉灵帝喜好“胡床,胡坐”。
献帝建安年间,曹操也曾“坐胡床”指挥军队。
此物自魏晋后在中国广泛流行,以迄于今。
罗马虽然也并不是折凳的发源地,当仍不妨视为其传播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罗马制品注意精确、实用,表现在工具制造上尤其明显,从这里展出的圆规、矩尺、斧、凿等,也能看出这种性格。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展出的公元1世纪的铁制刨。
这种木工利器在我国的使用远较罗马为晚。
中国古代平木的工序是先用锛(即斤)再用,亦可称之为刮刀,各地自先秦至隋唐的古墓中多有出土。
而带刨床的推刨在中国要到明中叶才有。
在罗马,推刨和锯大木的框架锯相配合,于公元1世纪已经同时出现;中国却要到北宋时才有框架锯。
时间差得这么多,表明我国的这两种工具不存在直接传自罗马的可能。
精确实用与优雅美观并不互相排斥。
这次展出的罗马灯具虽为数不多,但亦可从中略见一斑。
罗马的灯非常讲究,小型的红陶灯、青铜灯,浅浅的油槽,前端一个小灯嘴,玲珑可爱,令人不禁联想起中国的紫砂小茶壶。
也有两个流的,三个流的,印花的,饰以塑像的,带矮座的台灯,带高灯檠的落地灯和多枝吊灯,不一而足。
住宅的会客室和饭厅中都要摆设高灯具。
因为罗马人饮宴时侧卧在比椅子还略高些的靠榻上,光源矮了不行。
汉代人饮宴时则坐席或坐矮床,灯可以放在地上,汉代点灯用麻油或荏(白苏子)油,罗马用橄榄油,都有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