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用工荒原因
- 格式:pdf
- 大小:348.06 KB
- 文档页数:9
“用工荒”不必“慌”――烟台开发区企业招工难问题调查报告今年以来,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了“用工荒”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烟台开发区分别组织区内企业赴外地招聘员工,组织相关人员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学习应对办法。
经过调研认为:“用工荒”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现象,对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将产生积极影响。
一、“用工荒”产生的原因(一)产业结构转移,沿海地区的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
近年来,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产业升级,使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
与中西部相比,沿海地区的工资虽然高一些,但是综合考虑往返车票、较高的生活成本等因素,农民工更加倾向于当地就业,不愿意再到外地打工。
(二)经济企稳回暖,企业节后扎堆招工造成阶段性用工短缺。
全球金融危机使电子、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得不大量地裁减员工来降低成本。
而随着经济复苏,订单增加,企业用工需求加大,节后纷纷费尽心思招工留人。
企业扎堆招工拉大了用工缺口,甚至制造了“用工荒”的恐慌。
但正月十五后部分民工返流,各地用工紧张形势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念发生变化。
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60%,有近亿人,是当前企业用工需求的主体。
较之以谋生为目的的第一代,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择业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工资收入外,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自由空间和发展机会等,希望每天8小时、每周休2天的按部就班的生活,大都不愿意从事流水线上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
而操作工恰是企业最为紧缺的,造成了企业招工难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四)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期忽视农民工权益。
一是工资低,并时有拖欠。
今年3月份之前,广州、厦门、福州、温州开发区的最低工资分别为860元、750元、650元和960元,近两三年一直没有提高,而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直支付最低工资,工人即使天天加班,也只能拿到1500元左右,有的企业还经常拖欠。
近年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荒”分析黄倩倩;葛敬豪【摘要】自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问题.如果对“用工荒”问题不加重视,甚至放任其影响波及全国,会给其它地区尤其是劳动力资源发达的省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会直接损害我国的经济发展.针对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荒”的主要特点、深入剖析该地区“用工荒”产生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探索缓和矛盾的策略和措施.【期刊名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4【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珠三角地区;用工荒;特点;原因;措施【作者】黄倩倩;葛敬豪【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引言国内“用工荒”现象的频繁出现,反映了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一方面,它使一些劳动力缺乏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不仅无法扩大生产规模,甚至难以继续维持目前的生产状况,一些用工缺口较大的中小企业正面临倒闭的威胁。
另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农村尚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有待转移。
“用工荒”使这部分劳动力无法顺利就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极为不利。
由于城市的就业岗位并非饱和,反而有大量空缺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无法就业以致产生“用工荒”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1。
而结合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荒”的主要特点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探讨缓和这一矛盾的战略方式,可为今后社会各界研究并解决这一严峻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一、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荒”的主要特点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荒”主要特点如下:1.技术工人短缺严重高级技工在中国一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技工荒”现象在我国早有表现,所以当下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现象中,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缺口格外严重。
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用工荒”的探讨引言:中国劳动力人口继2012年开始,连续第4年绝对量下降。
以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为例,2010年其缺工数量就超过了200 万,大量工厂因此无法正常接单,被迫停工。
1现今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低成本劳动力的支撑,用工荒无疑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
一、用工荒出现的原因:(一)用工需求增加1.内需扩大为促进农村消费、扩大内需市场,中国政府于2008年宣布了“家电下乡”这一财政政策。
与此同时,国家加大力度进行城镇化建设与基础设施投资,国内订单纷至沓来,从而导致用工需求急速增大。
2.外需回暖金融危机渐行渐远,全球经济回暖。
外贸订单恢复性增多,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扩大生产,使得国内短期间出现了大量的用工需求。
(二)劳动人口减少中国从80年代初起,长期地、严格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不正常的降低,从2006年开始,作为劳动力主体的乡村劳动适龄人口每年减少400万~600万。
但政府并没有将人口增长剧减导致劳动力不足的风险纳入考量范围。
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没有与时俱进地应变,导致独生子女政策持续了近30年。
直到老龄化社会提前来临,劳动力不足的尴尬局面突然出现,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三)劳动者需求的变化1.年龄结构更新调查显示,我国1.5亿外出农民工中有近60%是80后,6%是90后。
年龄结构更新,与老一辈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就业观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流。
然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迟缓,仍以中低端的加工制造业为主,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由此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
2.劳动者的压力(1)制度因素我国底层劳动人口具有高流动性的特征,但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劳动力迁移成本提高,甚至严重地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无法像原来一样,依靠足够的低成本劳动力来获取利润。
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两者,实际上却反映出我国劳动市场并非是简单的表面的就业矛盾,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全国范围出现的“用工荒”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的“用工荒”呈现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供需两方面并结合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人口因素对“用工荒”的产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用工荒”;劳动力;技术培训一、我国“用工荒”的特征及现状(一)我国”用工荒”具有一定的“局部性”一是发生的区域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为主。
正因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既是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同时也是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从而这些地区的“用工荒”矛盾相对突出。
二是发生的行业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集中在纺织、服装、餐饮、娱乐等行业。
三是发生的企业具有“局部性”,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用工方式相对不规范的企业。
(二)我国“用工荒”出现区域扩展的特征从地域上看,我国“用工荒”一般出现在沿海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2010年春节后出现的“用工荒”较之以往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由传统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一线城市率先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范围内蔓延, 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据各地新闻报道,一些中西部的省份,比如安徽、湖北、重庆、新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
“用工荒”已成为全国范围的用工问题,为增强就业吸引力,2011年以来已有十几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在10%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用工荒”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全国。
(三)“普工荒”与“技工荒”并存从各大人力资源市场报道的招工情况和对企业的采访情况来看,目前企业主要缺少的工种都是集中在一线生产线上,一些体力活和一些需要专业技术较强的工种,“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最为紧缺。
“用工荒”问题三点思索〔摘要〕“用工荒”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廉价劳动力时代很快终结,以及近几年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农村劳动力存在剩余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的技能较低,用工单位的待遇较差,就业中介的服务缺失是出现“用工荒”的重要原因。
化解“用工荒”问题,劳动力要提高综合素质,进行适当的流动,企业要提供更好的待遇、提升科技含量,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用工荒”,农民工,劳动力流动2011年春节过后,珠三角各大城市农民工回流节奏均比往年明显放缓,广东省用工缺口将近100万人,〔1 〕仅深圳宝安区就达到20万人左右。
“用工荒”还从珠三角、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蔓延,2010年底安徽省缺工25万人。
〔2 〕湖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纷纷出台优惠措施、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截留”农民工,从而使东南沿海地区的“用工荒”更加突出。
“用工荒”已成为当前一个普遍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经济现象,因此,正确认识并切实解决“用工荒”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工荒”的经济学含义“用工荒”在我国作为一个普遍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经济现象而出现,反映出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经济学含义:(一)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
刘易斯认为,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构成的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经历的现象。
传统部门主要是指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其劳动生产率较低,工资水平也较低;现代部门主要是指城市的工业部门,其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也较高。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源于城市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利润资本化所提供的新的就业机会,城市工业部门只要支付最低生活标准的费用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就达到了“刘易斯拐点”。
〔3 〕(p1-2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加上人口基数较大,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很多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民工潮”,为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orumF 中工论坛64CHINESE WORKERS浅议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工人流失问题文 | 古成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大湾区确立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
其中,要通过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制造业布局和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式,进一步加快发展制造业。
然而,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招工难问题再次成为影响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造成现实影响。
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工人流失现象有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制造业PMI (注:采购经理指数)综合指数低于2017年同期水平,从业人员总量出现收缩。
但从2018年9月开始,各项指标均出现回升,直至今年春节,制造业有回暖迹象,这不仅带动了企业劳动力需求,也使得劳动力市场重回紧俏态势,并构成制造业工人高流动率以及高流失率的状况。
(一)制造业工人流失率加大。
由于春节返乡,春节后往往是工人流失率比较大的时期。
今年节后珠三角地区工人综合到岗率约70%,部分企业一线普工的到岗率甚至低至五成。
近年来,随着部分制造业的内迁,春节前的回乡潮成为影响在粤外省劳动力总量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上述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是,今年并没有明显的回乡潮,事实上,节后工业社区的居住人口还出现一定增长,开始出现工人“返城不返厂”的现象。
(二)企业招工难度持续增加。
从调研的企业情况看,虽然经历了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订单有所大湾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雄厚的工业基础能力及庞大的产业体系,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需要地方政府在保持现有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同时,顶层设计,规划大湾区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对制造业进行规划保护,稳定制造业劳动力供需结构。
波动,但本年度大部分受访企业基本恢复以往的用工规模,明确减少用工需求的比例不到20%,企业招工难度持续增加。
受访企业表示缺工人数占其总用工人数的10%-20%,个别企业甚至缺工达到40%以上。
珠江三角洲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发达地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珠江三角洲地区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土地资源利用压力。
本文将从人口增长的原因、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可能的解决措施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增长是导致土地资源利用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外来人口。
这些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建设,从而使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不断增大。
此外,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该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状态。
其次,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土地的有限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日益突出。
大面积的工业园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建设导致了大量农田的消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受到了重大影响。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合理用地现象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大规模兴建园林景区和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对土地资源的浪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最后,为了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应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监管,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防止过度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
其次,应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增加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同时,需要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应倡导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节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同时,应加大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力度,推行合理的人口政策。
通过控制人口的增长,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缓解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只有通过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控制人口增长等综合措施,才能够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1. 3. 10. (第11-8号)I. 珠三角用工荒原因( 宏观组 李牧群 首席研究员 )Ⅱ. 酷派的持续增长战略( 产业组张沈伟 研究员 )Ⅲ. 主要经济统计Ⅰ. 珠三角用工荒原因珠三角的企业每年遭遇用工荒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究其原因主要是珠三角地区的企业长期对工人实施低福利政策,以及由于珠三角企业用工需求更多呈现季节性,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大,加之珠三角地区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以及缺乏充分发展的服务业来充当缓冲器等。
未来珠三角还将是中国用工荒最严重的地区。
珠三角劳动力短缺现象□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早经历用工荒的地区,也是缺工状况最为严重的地区 –中国“民工荒”问题最早于2004年在珠三角地区出现y缺工企业主要是制衣、制鞋、玩具、纺织、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y根据调查摸底,2010年初广东省企业缺工约90万人,其中广州缺工约15万,深圳、东莞缺工各约为20万,珠三角地区缺工55万以上y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地区企业求人倍率约为1.36:1,即每个求职者有1.36个岗位空缺。
岗位多于工人,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明显y实际上除去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每年珠三角的城市都会面临用工荒的现象,而且缺工的程度日趋严重,而2011年整个珠三角的缺工现象将进一步严重–长三角的缺工现象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呈现季节性y直到2009年下半年开始,长三角才出现缺工的现象y以苏州为例,数据显示各类大型企业的用工需求能基本得到满足,而中小型企业,因薪酬、保障、环境、技术等方面不如大型正规企业–其他沿海地区的缺工现象更多是春节前后暂时性质的y而近年来天津出现用工荒的情况较少,而且基本限于春节前后,农民工返乡未归的时期,并未出现大面积的持续缺工–根据山东省就业办公室提供的数字,目前山东全省尚有360万农村劳动力处于待业状态,仍然属于农民工过剩阶段,珠三角劳动力短缺的原因□企业长期对劳动力实施低福利导致珠三角对劳动力吸引力下降–珠三角劳动力工资和福利相对偏低y像长三角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工收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尤其是工伤保险、最低工资保障、医疗保险,像在上海的农民工还有养老保险,而广东这方面却没有明显的改变y如上海已有200万外来务工者参加“外来人员综合保险”,江苏分批推行外来务工者参加“五险”–其他制造业基地早于广东出台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政策y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 y留守儿童问题导致大量农民工不愿意再外出,或者是选择在离家更近的地方打工而舍弃东部沿海更高收入的机会y不少地方针对农民工子女上学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像天津出台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按生均标准和实际在校生足额拨付教育经费,目前在上海的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达90%以上,无锡市也有90%以上的外来务工者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增加了对农民工的吸引力–珠三角政府对于用工企业的监管比长三角和其他沿海地区更为宽松,导致该地区的劳资关系较差,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低y广东相对于长三角和天津等地区开发时间更早,开放程度更高,同时政府也更加重商,对于用工企业的监管更为松散□珠三角企业类型和劳动力来源等决定了其劳动力供给不稳定–珠三角多为代工类的中小制造企业,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导致劳动力供给很难满足其短期需求y珠三角更多是“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对外贸依存度高,生产、运营和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多呈现周期性和季节性–代工类小型制造企业对劳动者的吸引力差y代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季节性,对于希望留在城市生活、渴望稳定工作的新一代农民工的吸引力低y长三角和天津等地的制造业引来的大多数是高新技术项目,这些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比较高,具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和报酬–珠三角的劳动力来源决定了其相对不稳定y长三角比珠三角的人口多1 倍左右,这样就决定了长三角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比广东要低得多2009年部分制造业城市人口构成(单位:万人)资料来源:各地区统计年鉴□珠三角制造业基地的服务业发展滞后,不能形成劳动力的良性循环 –从业人员过于集中在制造业,因此劳动力供需受相关影响较大y珠三角各城市的从业人员多数分布在制造业,像深圳,苏州和东莞从事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占全体从业者的比重都超过50%,其中惠州更是达到了71.4%,而天津制造业的比重仅为31%–相对于其他地区,珠三角生产基地的服务业发展滞后,为制造业劳动力需求的蓄水池作用不明显y一般情况下当外需萎缩引起的制造业不景气时,部分劳动力从制造业转移到同一地区的服务业部门继续工作,而当制造业扩张时,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也会转向该地区的制造业寻求工作机会2009年部分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资料来源:各地区统计年鉴未来珠三角劳动力短缺现象将更严重□未来5年到10年内,珠三角的制造类企业的缺工现象仍将不断发生–珠三角地区由于城镇化程度高,农民工数量少,地区内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主要靠外省农民工解决,未来缺工的频率和程度都将最为严重y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1.59%,77.32%和80.19%,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中长期来看,生产基地向内地转移,沿海地区的农民工供需将更加困难–未来广东省有望实现比其他地区更高速的服务业发展,从而产生大量中低端劳动力需求,对于制造企业的劳动力供给的分流作用将更强□企业需要通过增加员工培训,扩大用工来源等渠道来保证用工需求得到满足–位于沿海的企业需要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稳定用工来源y更多企业需要通过与农民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甚至是较为长期的合同来确保企业的用工需求的连续性y企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相关岗位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新一代农民工对于技能和有发展前景工作倾向的需求–扩大用工来源渠道和增加企业吸引力来吸引新增劳动力y企业可以考虑定期赴河南、四川、湖南、安徽、湖北、江西、陕西、重庆、广西、贵州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展开招聘y用工企业可以通过与所在地政府合作,共同应对失业问题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并在政府的责任下解决各种农民工的生活相关问题Ⅱ. 酷派的持续增长战略通过专注于3G市场,酷派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长。
但随着3G手机的逐渐普及,这一市场将从一个细分市场成长为大众市场。
为了取得持续的成长,酷派进行了战略调整。
从依赖运营商并定位中高端转变为:构建多元渠道、扩展产品线、加强品牌建设、拓展海外市场。
专注细分市场,酷派成功把握3G机遇□酷派(Coolpad)是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宇龙通信)的代表性品牌 –宇龙通信成立于1993年,是香港上市公司中国无线(2004年上市)的全资子公司□2009年以来,酷派的业绩出现了显著的增长–2008年以前,酷派通过专注于CDMA手机市场并推出CDMA/GSM双模手机,获得稳步成长y宇龙通信创立于1993年,早期以寻呼机为主营业务,2003年开始进入手机领域 y当时中国手机市场GSM是主流,但酷派选择了竞争程度较低中高端CDMA智能手机市场,并于2005年推出双模手机–2008年,中国电信运营商重组,联通的CDMA业务出售给中国电信,导致手机采购暂时中断,酷派首次出现亏损–2009年以来,受益于中国3G市场的发展,酷派已经走出08年的低谷y2010年上半年,酷派手机销量为200万部,其中71%为3G手机y2008年酷派的销售收入为10亿港元,2010年预计将增长至50亿港元2004年以来酷派的收入和盈利情况(单位:百万港元,%)注:1港元(HD)=0.84元(RMB)数据来源:公司年报□准确的市场定位是酷派在3G启动以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3G启动早期,采用CDMA网络的中国电信以及采用中国独有的TD-SCDMA网络的中国移动都面临手机产品缺乏的问题–此时,主要的本土品牌缺乏技术储备,一般均较晚进入3G手机市场,并主要集中于中低端–通过率先发展TD-SCDMA和CDMA 2000两种模式的中高端3G智能手机,酷派抢占了3G 市场的先机y酷派07年就已经投入1亿元研发TD手机,做好了充分的技术准备,2008年奥运会前夕,酷派推出了全球首款TD数字电视手机y酷派分别于2009年4月和2010年1月,推出首款CDMA EVDO手机和WCDMA手机细分市场转变为大众市场,酷派需要战略转型□随着产品、渠道的扩大,3G市场快速增长–产品方面,为了刺激用户规模的增长,运营商高度重视低价3G手机y中国电信2011年将重点发展千元3G智能手机,将2011年定位为3G智能手机年y2011年,中国电信将采购6000万台手机,比2010年增加33%,其中2/3为3G手机 –在渠道方面,在3G发展的早期,运营商通过定制和自有营业厅能够基本满足销售需求,但随着3G用户的大幅增长,电器连锁、零售店等社会渠道将成为销售主力 –随着3G产品和价格的多样化,3G市场已经进入全面竞争y随着市场的成长,Nokia、HTC等对于中国3G市场的信心增强,开始推出更多产品 y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中兴等本土企业已经推出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酷派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先发优势已经逐渐丧失□酷派开始推出更多的低端产品,全面覆盖各个产品价位–从2009年开始,酷派就向中低端产品线延伸,力争大幅提升酷派的市场占有率 –尽管低价产品利润很低,但是酷派希望使用入门级产品的获得好的体验,增强对品牌的信赖,这样在其以后购买高端产品时也可能会选择酷派–2011年,酷派计划推出超过10款千元3G手机和低端3G手机,计划借此实现全年销售1000万部手机的目标y2011年初,酷派联合中国电信推出了399元的超低价3G手机□在渠道方面,酷派计划从依赖运营商渠道转变为构建多元化的渠道体系 –以往酷派主要通过运营商定制渠道销售产品–2009年,酷派开始启动“渠道深耕计划”,希望将渠道渗透至县市和乡村,并计划在2010年内把经销商数量增加到1500家y2010年,酷派在社会化渠道的销量已从20%上升到50%–除此之外,酷派还计划开设4S店、3G专卖店等直营销售渠道y目前,酷派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开设近20家4S店y2010年5月,酷派全国首家3G专卖店在深圳开业,这是业界首家3G概念的专卖店□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酷派的营销对象将从以往的运营商转变为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需要加强品牌建设–以往酷派比较忽视品牌建设,2011年计划在品牌、营销方面推进,希望通过两年时间大幅改善公众对酷派的认知y酷派已经在央视的天气预报、焦点访谈栏目投放广告–酷派的4S店、3G专卖店等除了能增加销售,还能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酷派开始加速海外扩张,拓展新市场 –酷派拓展海外市场始于2008年,在地域上以亚洲新兴市场为起点,逐步扩大到非洲、俄罗斯等国家–酷派在海外扩张过程中采用自有品牌,并主要通过运营商渠道销售y印度市场目前是酷派最大的海外市场,酷派已经与印度最大的CDMA运营商Reliance成立了合资公司,并且与最大的运营商Tata电信结盟酷派的战略转变结论和建议□3G的市场变革为酷派和其它中国企业带来了赶超的机遇–2G时代,在缺乏核心优势、山寨机冲击、外资品牌走向低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本土手机品牌已经被边缘化–3G的启动让多数厂家都回到同一起跑线上,给了厂商利用变革抢占先机并实现超越的机会y酷派、中兴、华为都受益于中国3G市场的发展,手机销售业绩大幅提升□但是,随着3G的大规模普及,市场环境将逐渐发生变化,企业只有进行调整才能获得持续增长–从产品相对稀缺到相对过剩,在竞争过程中,品牌、营销、价格、销售渠道等在2G 时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重要性开始大幅提升–手机厂商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全面加大以上方面投入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的策略y比如,中兴、华为就利用其在海外有良好运营商合作关系的优势实现规模经济□本土企业面对3G从细分市场向大众市场的转变,应吸取以往经验,防范风险 –2G时代,本土品牌曾经在2003年取得短暂的辉煌,其后便逐渐没落–盲目扩大规模、过度投入渠道建设,可能会使企业丧失灵活性,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Ⅲ. 主要经济统计区分 单位 2004年2005年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经常收支亿元 159,878 183,868 211,923 249,530 300,670 340,507 397,983 GDP增长率 % 10.1 10.4 11.6 11.9 9.0 9.1 10.3工业生产指同比 % 16.7 16.4 16.6 18.5 12.9 11.0 15.7消费者物价同比 % 3.9 1.8 1.5 4.8 5.9 -0.7 3.3出口 亿美5,933.2 7,619.5 9,691 12,180 14,286 12,017 15,779贸易总额进口 亿美5,612.3 6,599.5 7,916 9,558 11,331 10,056 13,948全社会投资总额亿元 70,477 88,774 109,870 137,239 172,291 224,846 278,140固定资产投同比 % 26.8 26.0 24.0 24.8 25.5 30.1 23.8 FDI 实际投资亿美606.3 603.3 695 748 924 900 1,057深圳 收盘3,067.57 2,836.61 6,647.1 17,700.6 6,485.5 13,699.9 12,458.5股市指数上海 收盘1,266.5 1,161.1 2,675.5 5,261.6 1,820.8 3,277.1 2,373.2货币供应亿元 254,107 298,756 345,578 403,401 475,200 606,200 726,000 M2增长率 % 14.9 17.6 15.7 16.7 17.8 27.7 19.7☞ 参考资料:1. 「中国统计年鉴」 2. 「国家统计局」 3. SSE 「399001」Component Index注: 月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季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