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五课:人口与资源
- 格式:doc
- 大小:58.01 KB
- 文档页数:5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这些事我来做》是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5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篇篇短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学会主动去做一些事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课文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明白责任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依赖心理,习惯于依赖家长和老师来完成一些事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学会主动去承担一些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责任的概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去做一些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学会主动去做一些事情。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短文、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思考“这些事情是谁来做的”,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故事和观点。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理解和体会。
4.分享交流: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思考。
5.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责任的重要性。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年级上学期数学《人口普查》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学期数学《人口普查》教学设计(精选10篇)四年级上学期数学《人口普查》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口普查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2.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大小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多位数。
教学难点:比较大小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较大的数据,教师板书2.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香港约有七十八万人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全国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提问:你能读出以上城市的人口数吗?小组讨论:1.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2.出示数位顺序表亿级万级个级……..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一千三百八十万;六百七十八万;四十四万;一千零一万观察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3.让学生读表格里的数4.教师任意出几个数,让学生用分级线的方法来读232000044558412216584412136提问:你们发现这样读数有什么好处呢三、比较数的大小1.比较表格内数的大小2.你是怎样比较的四、巩固新知。
联系实际出示挂图,(1)说说这些国家个各有多少人(2)将这些国家人口数据按大小排列顺序板书设计:亿级万级个级……..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四年级上学期数学《人口普查》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亿以内数的写法》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共有32名学生,其中男生19人,女生13人,新转来两名学生。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较好的接受新知识,在三年级的数学期末检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个别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是班级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5.这些事我来做(第一课时)备课时间 9月18日教材分析《这些事我来做》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的第二课,通过主动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习做家务的技巧,在劳动中增强小主人的意识、为家人奉献力量,在劳动中获得快乐、提高责任意识。
懂得做家务是爱父母长辈的表现,感受做家务的乐趣,体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美好。
本课教学时要落实的课程标准原文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我的家庭生活”内容标准中提出:要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对家庭的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爱家庭、做贡献的意识。
虽然学生已经可以在生活上自己照顾自己,然而在实际家庭生活中他们很少有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劳动观念薄弱,没有形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责任意识;缺少料理自己生活的方法和能力,也是四年级学生不愿主动参与参与家务劳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大部分家长不太重视子女的劳动教育,许多家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大人包办子女劳动的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懂得要尽量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主动参与家务劳动。
2.掌握一些做日常家务活的技能,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长的溺爱行为,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大人沟通,争取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家务擂台赛、阅读感悟、小讨论、学习交流会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承担家务活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和情感,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
教学重点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学习掌握做家务的技巧,坚持做好家务活。
教学难点坚持做好家务活。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前置作业内容前置作业一:【实践类探究型】(第一课时)任务:采访身边的小伙伴,对他们进行做家务活动调查。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1.2 教学内容: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们生活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
1.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总结,强调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第二章: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战略,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等。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 教学内容:我国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发展等。
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实施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我国的发展战略,让学生了解其内容和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了解发展战略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发展战略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总结,强调我们应该支持国家战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
第三章:我们生活中的规则与法律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规则和法律,如交通规则、校规、法律等。
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和法律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规则:如交通规则、校规等。
法律:我国的法律体系及其作用。
遵守规则和法律的重要性:遵守规则和法律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个人权益。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生活中的规则和法律,让学生了解其内容和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规则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遵守规则和法律的看法和经验。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我们的家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2. 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
2. 学会与同伴分享和合作,共同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活动,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二章:我们的学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学校,培养学生的学校荣誉感。
教学内容:1. 学校的概况、历史发展和校园文化。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了解学校的概况、历史发展和校园文化。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学校的认识和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学校中的良好行为表现。
第三章:我们的家庭1. 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庭,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和谐。
教学内容:1. 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家庭的关系和功能。
2. 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和谐。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家庭调查,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职责。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家人沟通的情景。
第四章:我们的朋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尊重朋友,培养学生的友谊观。
2. 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朋友的角色和意义,友谊的特质和价值。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了解朋友的角色和意义。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友谊的认识和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活动,增强团队精神。
第五章:我们的身体1. 让学生了解和关爱自己的身体,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2. 培养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 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5这些事我来做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五课《这些事我来做》第一课时,主要围绕“做家务”这一主题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对话,让学生了解到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觉承担家务责任的意识。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家务劳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心理,不愿意承担家务。
此外,学生对家务劳动的认知程度不同,有的学生知道家务劳动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则认为家务劳动与自己无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务劳动的重要性,知道家务劳动是家庭成员共同的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觉承担家务劳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心家庭的情感,树立自觉承担家务劳动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家务劳动的重要性,自觉承担家务责任。
2.难点:培养学生自觉承担家务劳动的习惯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家务劳动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家务劳动的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提高自觉承担家务劳动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2.课件: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案例等。
3.教学道具:家务劳动工具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家务劳动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家务劳动是谁的责任?为什么我们要承担家务劳动?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生活情境:一个家庭在举行聚会,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忙碌着准备晚餐。
高中地理《人口与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及趋势。
(3)了解主要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现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图表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增强资源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教学难点(1)人口增长与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2)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的图表和一些资源短缺的新闻报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与资源。
(二)讲授新课1、人口增长(1)介绍世界人口增长的历程,从古代缓慢增长到工业革命后的快速增长。
(2)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包括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等。
(3)探讨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如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文化观念等。
2、自然资源(1)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如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分别介绍主要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3)通过实例说明资源短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人口增长与资源的关系(1)分析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增加所带来的压力。
(2)讨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以及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2、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节约资源?(四)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以及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资源利用情况,并撰写一篇小报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口普查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普查的意义。
2.学会数数,回答一些关于人口普查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答能力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能正确回答一些与人口普查相关的问题。
2.学生能自主思考问题并与他人讨论。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人口普查的意义。
2.如何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
•活动设计。
•学生讲解PPT。
•人口普查有关的资料。
五、教学内容:
导入(5分钟)
1.老师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人口普查。
2.告诉学生人口普查的意义,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教学主体(30分钟)
1.学生自学PPT。
2.学生讨论:人口普查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学生模拟进行人口统计:教师把一些物品放在桌上,学生们进行人口统计。
归纳总结(10分钟)
1.请同学们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
2.请同学们分享今天的收获。
拓展延伸(10分钟)
1.老师展示一些关于人口普查的图片、视频等,拓展学生的视野。
2.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
六、学习评价: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合作和自主思考能力,故评分重点如下:
•学生能否自主探索和提出问题。
•学生能否正确回答问题。
•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否积极。
我国的人口与资源第11周第1课时课题我国的人口与资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人口与资源状况及其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 能力目标: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知晓人均资源少,学会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3.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知道人口资源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1 1最多的国家,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 口资源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知道人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准备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活动过程1. 令人鼓舞的中国“情”(1) 上课开始:出示反映祖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画面,同时伴有《大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歌曲,让学生人情入境。
(2) 师:同学们,从优美的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对祖国的热爱之外,还要引出中国人口众多这〜话题。
2. 喜忧参半的中国“人”师:在祖国这片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众多的中华儿女,是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建设着我们美丽的家园。
(1)同学们,我们经常说我国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显示:我国有13亿多人口,约占世界人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对祖国的热爱之外,还要引出中国人口众多这〜话题。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对祖国的感情通过计算正确口22%,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世界上每五人就有〜个中国人。
(2)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而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算一算:①中国的面积和人口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多少倍?②这四个国家的人口密度。
(可以请学生上台分别计算)师总结:中国的国土而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力口、美三国人口的总和的两倍。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5 人口与资源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拥有的各类资源。 2.知道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激发爱惜资源、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各类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体验资源的宝贵。 教材说明 本课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七色光”栏目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既是个资源大国,又是人均资源不足的国家。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显得尤其珍贵。 随着人口的大量繁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越来越稀少。课文中的“东东”只从我国资源的总量上看我国的资源,因而得出“我国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而“丁丁”只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上看我国的资源,因而得出“我国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这两个迥然不同的结论,可以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产生思维冲撞,在辩论中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和人均占有量。为我国是个资源总量丰富的国家而自豪,也为我国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国家而担忧。 第二部分“聪明豆”栏目中共有3句话:第1句话提出问题,是为引起学生思考而设计。 因为我们不能一味沉浸在“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而沾沾自喜。当今世界处于激烈的竞争时代,寻求发展是每个国家的根本方针。我国资源总量的优势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就变成人均占有量较少的劣势,从而激发忧患意识。第2句话综合了东东和丁丁的意见。第3句话转折引出下文,把讨论的焦点引向人口问题。 第三部分“e链接”栏目中由13亿人口日引入。教师可以讲述13亿人口目的由来。介绍基本国策的好处: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使我国30年来少生人口3亿多,并使13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图表显示了人口增长的趋势:从1952—1960年,8年间人口增长8725万人;1960—1970年,人口增长16785万人;1970—1980年增长1571,3万人;1980—1990年增长15628万人;1990--2019年增长12410万人。引导学生观察图表谈感受:带给我们忧虑舶一面是,人口正以年均递增1600万上升,这数字相当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整个国家的总人数;另外,引导学生观察2019--2019年每年的递增数,每年约在800万以上,人口增长终于出现了平稳下降的趋势,这显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带来的可喜变化。图片和照片提示: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健康宝宝,三口之家幸福美满,欢乐无比。 第四部分为“探究角”栏目。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为学生探究起了:举例提示作用,列举了乘车(地铁)逛商场购物、拔河等场景,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地讨论研究。 教学活动 活动一:了解我国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有条件的可课前查阅资料或上网收集我国的资源资料以便对各类自然资源的总量及人均拥有量略有了解。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所知道资源的具体名称,由具体事物感知自然资源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阐述资源的含义: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活动二: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为“东东”、“丁丁”的辩论找资料作佐证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对收集的相关资料作适当的摘取。摘取的依据是有关我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与人均占有量。引导学生谈感受:为我国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自豪,为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感到担忧。在观点逐渐明晰时,教师及时提问,东东和丁丁的说法谁有道理,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进一步的争论,说出支持的理由。教师举例最好能结合某一资源的总量、人口、人均占有量,分析揭示三者间的关系,在形象生动的演示中,加深学生的理解。 结论:我国是资源大国又是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的国家。 活动三: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教师可用图片、照片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现状。了解13亿人口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了解计划生育的含义,了解30年来实行这个基本国策的好处。并让学生通过看图,从正反两方面思考,产生忧虑和欣喜之感。 活动四’:讨论人口多是好事还是坏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现象,列举因人口多而产生的上学、乘车、购物、就医等问题,再联系家庭生活、日常花费等,体验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学习评价 1.能举例说明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2.能举例说明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注意事项
教学资源 文字资料
资料名:我国资源概况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各种资源各有特点,但择其共同之处,可概括出如下特点: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较为丰富。 我国的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例如,我国的土地资源有耕地、森林、草场、江河、湖泊、沙漠、戈壁等类型;能源资源不仅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而且新能源的资源类型也应有尽有;矿产资源中,我国到2019年底,已经探明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58种,品种之多世界罕见;生物资源异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就达2.45万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经济植物多达24111种,水产资源中的鱼类约有2400多种。总之,资源环境的优势为我国资源的多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我国有多种资源,其数量居世界前列。、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居世界第3位;耕地面积有13004万公顷,居世界第4位;森林面积1.24亿公顷,居世界第8位;有色金属矿产钨、锑、锡、汞、铝、锌、铜、铋、钒、钛、稀土等均居世界前列;铁和锰的储量均为世界第3位。 从我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看均很可观,但人均占有量很多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例如,中国土地总面积虽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顷,为世界人均(3公顷)的1/3;耕地面积世界人均为0.36公顷,我国人均0.1公顷多;草场资源世界人均0.76公顷,我国仅为0.35公顷;森林面积世界人均0.65公顷,我国为0.107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6;地表径流我国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对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资源,如能源、铁矿等,我国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其他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水平;除钨、稀土较高之外,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我国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例如,中国水资源分布是南方多而北方少,长江流域水量很大,占全国总水量的37.7%,其次为珠江和广东、广西沿海各河流域,占17.2%;而淮河以北甚少,黄河水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海河和滦河为1%。但黄河下游及海、滦河流域的豫、鲁、冀三省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1.25%,水土资源的失调何等严重。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储量的80%分布在我国北部(其中64%集中在华北),而江南八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98%分布在北方;水力资源西南、西北、中南三大地,区占全国的90%,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其他地区共占10%。有色金属集中分布在南方六省,是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一大特色。自然资源上述分布的不平衡性,对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业均有重大影响。 文字资料
资料名:我国的土地资源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我国的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占亚洲大陆土地面积的22.1%,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居世界各国第三位。我国耕地面积列世界第四位。 我国耕地人均只有0.1公顷,为世界人均耕地的,27.7%,为美国的12.8%,为印度的45.5%。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16.5%,为美国的10%。 现在我国耕地、林地、草地共计占国土的52%,世界平均为64.8%,印度为75%,美国为76.9%,日本、法国、德国均在80%以上。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其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发展则是无限的。因此,我们要保护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不乱占耕地,不乱垦滥伐,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文字资料
资料名:我国的生物资源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具有多种气候条件,植被随气候条件相应变化,动物生活的外界环境极为多样,因而,动物种类非常丰富,特产种类也比较多。世界现有哺乳动物20个目,4010种,而我国有14目,430种,约占全球种类的1队72%,属于中国特有的高等植物共17300种,脊椎动物667种。有高等植物30000种,占世界10%,居第三位。 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14%,其中鸟类1244种,鱼类3862种,均居世界前列。(数据系中国薪闻社2019年6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新近发布的《201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其中有些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如鸟类中丹顶鹤、马鸡;兽类中的金丝猴、羚羊等。还有产于横断山脉北部一带的大熊猫,西北荒漠中的野马、双峰驼等。此外,分布字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和扬子鳄,华南一带的大鲵(娃娃鱼)等,也都是世界上的珍稀动物。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天然热带动物园。在不到2甲。的土地上,有兽62:种,占全国兽类的35%两栖类30多种。这里有许多珍稀动物,如亚洲象、重达2019多公斤的野牛;华南虎、黑熊、水鹿、大灵猫,还有懒猴、豕尾猴、菲氏叶猴、白颊长臂猿、绿孑L雀、飞蛙、巨蜥。 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动物,包括陆地、湖泊、海洋中的一般动物和一些珍稀濒危动物,它们既是人类所需的优良蛋白质的来源,还能为人类提供皮毛、畜力、纤维素和特种药品,在人类生活、工业、农业和医药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因各种因素的影响,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和数量已经十分稀少,许多地区已经绝迹。据统计,在近40年里,由于人类不能善待动物,使地球上动物种类的灭绝速度已经达到自然灭绝速度的100至11000倍。 文字资料
资料名:我国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多种矿产的成矿条件。目前,我国发现173种矿物,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58种。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30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钨、锡、铋、锑、钒、钛等10余种;居世界前五位的有铁、煤、铅、锌、汞等20余种。发现矿床20多万处,探明储量的矿床1.5万多处。我国矿产种类之多,是世界上品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按矿产总值计算,居世界第三位。全国已建成国营矿山’8000多座,乡镇个体矿山23万多处,每年采矿石量59多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