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风》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00.20 KB
- 文档页数:2
诗歌《风》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风》这首诗歌,了解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风》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风》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风》的作者、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风》的作者、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鉴赏essay 和参与课堂讨论的准备。
3. 诗歌理解:通过小测验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和手法的理解程度。
4.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情感反应,评估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批判能力。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学习: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意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诗歌的特定方面,以促进合作学习。
3. 视觉辅助:使用图片、图表或视频来辅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4. 反思性写作:让学生写日记或短文,反思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以培养自我评估能力。
《风》教学设计《风》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教学设计篇1一、说教材:本单元以了解“自然现象”为主题,《风》是第一篇课文,在教学时,主要使学生了解自然,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这首诗歌共有三节结构相似,主要借助外界事物的变化说明风的存在。
第一节:颤动的树叶告诉我们风来了。
第二节:泛波的河水告诉我们风在哪儿。
第三节:点头的鲜花告诉我们风的存在。
三节并列从各个角度形象地交待风的存在。
二、说教学目标:这首诗歌清新优美,形象地表现了“风”的存在,在教学时,我注重在培养学生诵读上下功夫,所以第一个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请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第二个目标是:认识本课8个生字。
三、说教学方法:本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合作、自学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指导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达到自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动手扇一扇,从日常生活中感受风的存在,从而导入新课,并解题。
2、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我出生字,并记住生字。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节。
(3)同桌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3、细读课文:(1)自读喜欢的小节,说说读懂了什么?(2)师生评价,以指导学生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对风的喜爱之情。
(4)请学生表演读,进一步体会诗的内容,感受风的存在。
4、扩展延伸:(1)虽然我匀看不见风,但我们却可以从事物的变化中感觉到风的存在,谁能说说你还能从哪些新高方面感觉到风?模仿课文说一说。
(2)用画笔来描绘树叶颤动、河水泛波、花儿点头。
《风》教学设计篇2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如下任务: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旧北京春风的狂暴。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及作者,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风》教学设计15篇《风》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认 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改观、程度、依赖、寄托、幻想、洞察、潜入、联系、原子核、因特网、哲学家、呼风唤雨、农耕社会、腾云驾雾、程控电话、归根结底”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 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题目叫“比眼力、比嘴力”。
看图片,把你看到的事件、事物大声、快速、准确地说出来。
2.导入课题师:你知道这些事物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生:刚刚过去的20世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
师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
3.全班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问题:生:怎样呼风唤雨?生: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生:呼风唤雨靠什么?生: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师:谁来帮助解决?生:一些神仙的一些法术。
师:呼风唤雨,原本指人想象中的神仙道士的法力。
现在就是支配自然的能力。
在电视中、故事里,你知道谁具备了呼风唤雨的能力,能为我们介绍?生:孙悟空观世音……一、预习探究:过渡:呼风唤雨在课题中可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只要用心读课文就可以体会。
为什么这个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在读了课文时候,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板书问号)1、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语。
2.边读边思考:20世纪的百年间,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二、合作交流:1、师:读准词语是读准课文的关键,这一课的词语你会读吗?(1)自己读一读词语。
(2)学一学:2.师:词语读得好,课文读得怎么样?我找五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生1:(读课文,一个学生读一个自然段)生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总和。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风的美好形象。
2.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描述风的形态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风的美好形象。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描述风的形态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风的声音音频3.与风有关的图片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风吗?谁能告诉老师风是什么?生:风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它无色无味,但能感受到。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风的课文——《风》。
2.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声音要洪亮,节奏要适中。
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来为大家朗读课文?生:(指名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
3.分析课文师:课文开头写的是什么?生:课文开头写的是“风来了”。
师:“风来了”这句话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生: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到风的速度很快,突然之间就来了。
师:很好!课文写了风的哪些特点?生:课文写了风是无色无味的,但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师:对!课文还写了风的哪些作用?生:课文写了风能吹动树叶,让树叶沙沙作响。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你们认为风有哪些好处和坏处?生1:风的好处是可以吹走热量,让我们感觉凉爽。
生2:风的坏处是会吹倒树木,损坏房屋。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
我们来发挥一下想象,用语言描述一下风的形态和特点。
4.发挥想象,描述风的形态和特点师:同学们,你们觉得风是什么样子的?生1:我觉得风是无形的,它无处不在。
生2:我觉得风是有形的,它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拂过我们的脸庞。
师:很好!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
下面请你们用语言描述一下风的形态和特点。
生1:风是无形的,它无色无味,但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它有时轻柔,有时猛烈。
生2:风是有形的,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有时温柔地抚摸我们的脸庞,有时用力地摇动树枝。
《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并能描述风的形成和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风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能够分析风的作用,探索与风相关的技术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风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3. 风的作用及与风相关的技术和应用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入风的概念,与学生对话,询问学生对风的了解程度。
引发学生对风的疑问和兴趣。
步骤二:概念讲解1. 讲解风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具有气体流动的特性。
2. 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风的形成原因,如温度差异、气压差异、地球自转等。
3. 介绍风的特点,如风有方向性、风具有不同的强度、风对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等。
步骤三:实验探究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例如,使用温度计和风向标测量不同位置的温度和风向,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2. 引导学生观察天气报告中的风向和风速数据,并与实际天气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步骤四:探究风的作用1. 让学生分组讨论风的作用,并向全班汇报。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的作用,如风对环境的影响、风对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的作用、风能利用等。
步骤五:技术和应用1. 介绍与风相关的技术和应用,如风力发电、风洞实验、风险评估等。
2.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自由探索其他与风相关的技术和应用,并向全班汇报。
步骤六:总结和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答与风相关的问题。
拓展课外阅读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风的更多应用领域。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2. 综合评价学生对风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风能利用设施,如风力发电站或风洞实验室。
2. 设计小组项目,让学生自主探索风的应用领域,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成果。
诗歌《风》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风》。
(2)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惜环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风》的背诵与理解。
(2)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歌意境的感悟。
(2)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3)学生个性化阅读和表达的引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风》的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风》。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对“风”的认识和感受。
(2)简介诗歌《风》的背景和作者。
2. 诗歌学习(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解析诗歌的字词、句段,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诗歌鉴赏(1)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4. 诗歌创作与分享(1)让学生模仿诗歌《风》的创作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2)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交流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风》。
2. 写一篇关于诗歌《风》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学生对诗歌《风》的分析和欣赏,评价学生对诗歌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风》优秀教案《风》优秀教案(精选11篇)《风》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风来时万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自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谜语激趣,谈话引入。
1、孩子们,今天天气不错,咱们来猜个谜语吧!(出示:云儿见它让路,苗儿见它弯腰。
树儿点它点头,花儿见它微笑。
)(生猜)2、你们真棒,一下就能猜出这谜底是“风”,板书:风3、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们都是从哪些地方看见过风呀?(孩子们自己说)4、是呀,我们生活中,风无处不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老爷爷的《风》,去看看风到底在哪里?(补全课题:14、风)生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生轻声跟读。
2、生自读,对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3、生再读,勾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4、同桌借助自制卡片,玩找字游戏。
(如:问:用用用,你在哪里?答:用用用,我在这里。
)5、检查生字学习。
A、将生字板书黑板,让生上来问,其余生作答。
B、让全班生找字卡,师说问句,生答,并读。
C、开火车读生字。
D、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将生字送进课文,再次读文,边读边思考:风都到过哪里?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生自读。
3、交流:风到过“树叶、林木、河水”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理解:颤动)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
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4、讨论:为什么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时我们知道风在哪了?5、交流6、指导生读。
四、课堂小结。
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从风使周围事物发生的变化中感觉到风的存在。
第二课时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
2、为生字找朋友组词。
3、在上节课,咱们知道了风在树叶、在林木、在河水,还有哪些呢,让我们从生活中来看看吧!二、画风延伸,背诵全文。
《风》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风》是台湾诗人谢武彰写的一首儿童诗。
作者充分展开想象,运用拟人手法,把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变成了好动好奇、顽皮淘气的孩子。
诗中描写风的所作所为,透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游戏精神,读来令人捧腹。
全诗共有三节。
蜻蜓、蝴蝶和白云看到了洗好的衣服就走了,只有风最好奇了,悄悄地试穿着———爸爸的上衣跟裤子,妈妈的衬衫跟裙子,弟弟的制服跟鞋子,再扔掉了毛巾、手帕,最后还滚走了圆帽子。
刻画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孩子形象。
全诗内容简单易懂,富有情趣,学生读起来饶有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儿童诗特有的音韵之美,特有的儿童情趣,决定了它特别适合儿童读。
教师根据这首儿童诗的特点,整堂课让学生充分朗读,大胆想象,感受风的顽皮,但二年级的学生在写话上表达还不清晰,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为培养学生识字、写字和写话的兴趣。
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
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有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
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认识12个生字,正确书写“弟、互、得、坏、汗、帕、扔、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以读为主,创设情意。
创造畅想天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反复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体会风的调皮捣蛋,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边想边记忆。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认识12个生字,正确书写“弟、互、得、坏、汗、帕、扔、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二)教学难点在反复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体会风的调皮捣蛋,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边想边记忆。
四、教学方法(一)先学后教利用自学指导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后继教育打下基础。
(二)情境教学法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古诗《风》教学设计【优秀8篇】古诗《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
物品。
复习引入。
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
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准备好制做材料。
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课后作业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
古诗《风》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8个生字。
3、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像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的天气怎样?那么你就拿起书本扇一扇,体会有风,你看见风了吗?叶圣陶爷爷是怎么看到风的呢?板书:风2、解题:什么是风?(由于空气流动形成了风)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多读几遍)2、认生字卡片,并在课文里圈出来,再读一读。
3、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节。
三、细读课文:1、导学第一节:(1)自读第一节(注意:把词连起来读一读)(2)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风来了,并把它圈住)(3)做一做树叶颤动的`动作。
(4)指导朗读:自读、赛读、跟读、自读、指名读2、合作学习第二节(1)自读第二节(注意重音、停顿)(2)同桌互读第二节(3)读了这一节你怎么知道风来了?(圈出表示风来了的词)(4)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组读、带动作读3、自学第三节(方法同第一、二节)四、总结全文本文通过3个事例告诉我们风的存在,其实只要认真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风。
不信请看。
五、扩展延伸:活动一(1)吹泡泡(2)生续写诗活动二(1)摆动红旗(2)续写诗活动三:想想自己在哪看见过风?并续写一首诗。
《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本课要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生活实际,唤起生活的感受,能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1.会认读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本课要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唤起生活的感受,能仿写诗歌。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1.出示谜面: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云朵见它让路。
2.孩子们,你们有见过风吗?指名说说。
3.引入课题《风》,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学习要求:圈出带红帽子的词语读读;小组合作读课文,注意读准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习效果:
(1)拼读生字,注意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音节的读法。
(2)认读词语,还可以让学生扩词练习。
(3)逐节逐节出示,引导孩子练读,同时理解部分词语。
3.男女生分节读课文。
三、师生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哪里发现了风?把相关句子或词语画出来。
2.交流回报。
四、学习生字。
1.课件依次出示生字,让孩子认读,说结构,说部首。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鼓励孩子用多种方法记字:合一合“时”:日+寸=时;“动”:云+力=动;
3.师重点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教给学生方法:看结构,抓特点,一笔一画书写。
五、拓展练习。
1.作者笔下的风像调皮的孩子,你有这样的感觉吗?你还觉得风在哪儿?
2. 出示能表现风的图片,引导孩子们仿写诗歌。
六、安全教育一分钟。
板书设计: 14风
树叶颤动 在那儿
林木点头 正走过
河水起波 来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