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孔雀东南飞》的原型意象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04.50 KB
- 文档页数:2
古文孔雀东南飞简要概述引言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孔雀东南飞的场景,这一主题常常以多种方式展现,不仅仅是对孔雀美丽身姿的赞美,更是对人物、环境和情感等方面的抒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古文中孔雀东南飞的意义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应用。
孔雀东南飞的象征意义1. 象征美丽与华贵孔雀被普遍视为美丽与华贵的象征,它们展开炫目的尾羽如同绚丽的珠宝,给人一种令人沉醉的视觉享受。
因此,孔雀东南飞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表达美丽与华贵之情。
2. 象征追求自由与超越孔雀东南飞的动作显示了孔雀追求自由与超越的精神。
东南是一个广阔的方向,孔雀飞向东南,意味着它们渴望飞翔到更远、更广阔的天空中,展现自己美丽身姿的同时也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
孔雀东南飞的文学应用1. 表达人物的追求和憧憬孔雀东南飞常被用来描绘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追求。
比如,在一位诗人笔下,让主人公目睹孔雀东南飞的情节,可以表达主人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追求。
通过与孔雀的对比,人物的追求和内心的美好愿望得以更加生动地展现。
2. 营造景色与意境孔雀东南飞也经常被用来描绘场景的美丽与瑰丽。
比如,在一幅山水画中,描绘孔雀东南飞可以为整个画面增添一丝活力和华丽感。
孔雀的飞翔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孔雀自身的美丽,更是为了营造一个美好的景色和意境,使读者可以沉浸在诗人或画家创造的世界中。
孔雀东南飞的文学细节1. 孔雀的骄傲与自尊心孔雀东南飞的动作显示了它们的骄傲和自尊心。
它们展开美丽的尾羽,正是为了吸引异性和显示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文学作品中,这一细节经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2. 孔雀的舞蹈与翩翩飞翔孔雀东南飞时的舞蹈和翩翩飞翔给人一种优雅和绚丽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这一细节可以用来描绘人物的优雅举止和高尚情操,增添作品的艺术氛围。
3. 孔雀的声音和鸣叫除了视觉上的美丽,孔雀的声音和鸣叫也是其特点之一。
它们发出的声音结合了响亮和婉转的特点,给人一种神秘而华丽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这一细节可以用来描写环境和氛围,为读者带来更加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以鸟兽草木兴起,并非随意为之。
以《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言,应有烘托、渲染气氛的功用及象征意蕴。
它既象征了刘兰芝甚至包括焦仲卿的生命结局也烘托、渲染了刘兰芝生命不断远去的悲凉气氛。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
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
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赏析篇1《孔雀东南飞》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
它是艺苑的奇葩,也是历史的镜子。
从《孔雀东南飞》看所谓封建礼教戕害爱情婚姻之荒谬《孔雀东南飞》被称作“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的反封建礼教的优秀诗篇。
然而,仔细推敲,却发现此说有误,造成这次爱情悲剧的,不是封建礼教,而是家族利益,是家族政治利益碾碎了他们的爱情婚姻。
一、刘兰芝、焦仲卿的家庭背景: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年纪轻轻就是地级官府的公务员,因此他的家庭背景是士大夫,刘兰芝也一样,“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之后更是“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来求婚的地位一个比一个高。
因此刘兰芝也是士族家庭无疑。
既是士族家庭,那么家庭政治利益第一其他必须服务于家庭政治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婚姻存续的时间:只有二三年,在这里不是泛指,而是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说自己在焦仲卿家呆了很长时间。
所以读者们不要理解错误了。
三、从母女对话看古代婚姻礼制的合理性:刘母对于求婚者的处理方式居然是告诉女儿:“汝可去应之”,当得知女儿的态度后刘母婉言谢绝了媒人。
是啊,这才是古代婚姻礼制的实质,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同意,不然父母不能命,媒妁也不能言。
古代交通闭塞,官方出于便民或是自己懒,总之没规定婚姻登记制度,那么如何证明婚姻的真实有效呢?于是,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定,父母媒妁只不过是证婚人。
古代又没有DNA技术,如果某人抛妻弃子那怎么办呢?婚书就是凭证。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产生在汉末建安时,作者姓名已无从考查。
这诗在民间流传了三百多年,直到南朝代才由徐陵编入《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现在一般以此诗首句“孔雀东南飞”作为该诗的题目。
诗的小序明白地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和故事梗概,并且记录了这首诗的来源,说明是焦仲卿夫妇死后,当时的人为哀悼他们而作的。
全诗分为五段。
开头至“会不相从许”为第一段,写刘兰芝在封建家长制的蛮横迫害下,将被逼归家。
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起兴,表现了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和缠绵凄怆的气氛,起着总摄全篇的作用。
刘兰芝从小就有很好的教养,自从嫁到焦家后,心里很痛苦。
为什么呢?因为焦仲卿整天忙于公务,不能了解她的心情。
她虽夜夜不停地织布,可是婆婆还不满足。
这不能不使兰芝抱怨:“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这奴隶似的生活逼得兰芝在丈夫面前说出了气愤的话,“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其实,兰芝在焦母的眼中,她的过错就在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兰芝是不是真的“无礼节”呢?从兰芝的自述中,我们得知并非如此。
问题在于焦母所谓的“礼节”是封建礼教的“礼”,是甘心情愿地做她奴隶的“礼”,而兰芝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法却不能事事委屈求全,这就引起了焦母的不满。
在这一段里,作者着重刻画了兰芝刚强不屈的反抗性,这是她性格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可贵的地方。
“府吏默无声”至“二情同依依”为第二段,写兰芝被迫离开焦家的情形。
仲卿虽然爱着兰芝,但封建礼教束缚着他,不敢违抗母命。
“不久当归还”四句说明仲卿对婆媳言归于好还抱着幻想,而且拿这种幻想来安慰兰芝,表现出他性格中怯懦驯良的一面。
兰芝和仲卿相反,她头脑清醒,敢于正视现实,承担不幸。
她回忆初到焦家来,小心侍奉婆婆尚且被遣,还谈什么“复来还”呢。
“勿复重纷纭”则又一次表现出她的刚强不屈。
“妾有绣腰襦”以下十四句,插入一段琐碎叮咛。
浅析《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意义作者:罗大军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
《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被选入我国高中语文课本,作为高中生必修课程重点学习。
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重视呢?文章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论述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婚姻;现实;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011-02一、《孔雀东南飞》的历史现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刘兰芝毅然请归,焦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乎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可就是这样一个老套而又平常的故事,作者是如何做到旷古烁今的呢?(一)单从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可见文本的初衷——告诫《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孔雀东南飞”作为篇名此处无需多言解释。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诗是为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作,顾名思义就是想告诉或者告诫焦仲卿的妻子什么道理。
那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焦仲卿”的称呼吧!《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地点是庐江郡,一饿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怀宁县小镇。
孔雀东南飞论文古诗赏析论文摘要:文化、文献考证可以看到“孔雀东南飞”并不是因为“西北有高楼”,而是“东南”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希望、新生、尊贵等文化内涵,且“孔雀”意象并不是“白鹄”的讹变。
从诗歌的流变起源分析,“孔雀”东南飞所兴之意应是女子织作之苦而非“焦刘顾恋之情”。
由此来看,解读乐府诗必须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回归文学性的同时还应多维度探析其文化内涵。
无独有偶,在本诗的最后,焦刘两人死去,坟前松柏“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4]我们看到,诗歌在结尾选用传统的鸳鸯表现爱情含义而没有用诗首起兴的孔雀。
这就令人深省,如果孔雀能够兴发恋人,诗尾为什么不用孔雀?“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兴的“顾恋之情”,是否可信?再次考究探讨“孔雀”何以“东南飞”,其含义究竟为何,是深有必要的。
何以“东南”飞?陆侃如先生博士论文答辩将终,其法国巴黎大学考官突然问道:何以孔雀东南飞?举座愕然,面面相觑,陆侃如漫然应道:只因“西北有高楼”。
盖《古诗十九首》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句,则孔雀只得东南飞矣。
答案虽然机敏,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正解。
尤其是在语文学习及教学中,我们应该本着对文本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多方位的考究,力求真实的答案。
那么这个困扰了众人多年的问题究竟何解呢?从文化传统来看,孔雀往东南而飞显然不是因为西北高楼与浮云齐,而是因为这里的“东南”富有两重内涵,一是实指地理方位,东南方。
无论是“孔雀东南飞”抑或是焦仲卿最后的“自挂东南枝”,都是因为刘兰芝家在焦家之东。
据考察《孔雀东南飞》的事发地就在安徽潜山县。
二是虚指文化内涵。
《说文》语:“东,动也,从木。
官溥说,从日在木中。
”意为东风吹来,生物发动,故名之为东。
从原始的文化传统来看,东方是日出的方位,古老部族的居民因自然崇拜亦会拜祭东方。
所以,东就衍生了“希望”的意义,主“生”。
从五行观念来说,东主“木”,属青色,青翠亦象征新生。
浅谈《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赏析秦汉时期的诗赋,是一项奇迹,它们还没有后来时代的雕饰,纯朴且彰显真性情。
我最喜爱一首的便是那千古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属于乐府歌辞。
所谓“乐府”,原是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机关的名称,它最初始于秦代,汉初惠帝时,就设有“乐府令”的官名,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更正式的设置了“乐府”官署。
“乐府”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这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孔雀东南飞》记叙了东汉末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因遭婆婆不满而被赶回娘家,但夫妻情深发誓永不分离,后刘兰芝因受到母亲和哥哥的逼迫而改嫁,两人被逼无奈相约赴死,刘兰芝最终投水,而焦仲卿也随之上吊自杀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长篇五言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叙事诗,是我国古乐府民歌代表作之一.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壁”。
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计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小序十句,计五十三字,作者不详,大约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
此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开头的小序为徐陵所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同时还概括地介绍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使读者读过小序,就可了解全诗的脉络,体会到故事的悲剧色彩。
就我的浅薄之见,《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流传至今,千百年来吸引了许多读者,其动人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一、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热情讴歌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文本的多维解读——《孔雀东南飞》案例一、案例背景:《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常选范文,作为“乐府三绝”之一(另外“二绝”为北朝乐府《木兰辞》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它是汉乐府民歌的杰出代表。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它整齐划一的五言句式也为中国古代五言体诗的创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在教学上,对它的开掘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物形象的常析上,而要从各个角度(尤其是艺术形式的角度)对这篇千古名作的独特魅力进行充分地阐释。
本案例就这个问题提供几种角度供大家探讨。
二、案例陈述:(一)纯熟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作者无从查考,可能原是民间创作,后为文人加工。
此诗融合了诗歌创作的多种技巧,从使用技巧的角度看,它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诗经》中有“六义”的概念,“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划分的,而赋比兴则是创作手法的分类。
赋就是铺陈,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进行多角度的描写,以达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比就是比喻,有使形象生动的作画用。
兴就是“起”,借他物引起所咏之物,一般写在开头。
在《孔雀东南飞》中这三种技巧不仅灵活地被运用,而且还有所发展。
1、赋的运用。
在刘兰芝被休归家一段中,刘母的语言中就包含着铺陈的技巧。
刘母——罗列她对女儿的培养:“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遗汝嫁,谓言无誓违。
”这种按时间排列的语句不仅不繁琐,反而强调出一位母亲的种种努力就是要让自己的女儿得到白头偕老的幸福,而现在的目的与结局的反差使她感到羞愤难当,作为母亲在女儿被休的事件中更是“无颜仪”。
类似的铺陈,刘兰芝在自请遣归的段落中也用过,她是为了强调什么呢?她强调了她为了做一位好妻子在出嫁之前就已经竭尽努力。
另外还有两处塑造刘兰芝形象的铺陈,刘兰芝临行前列举各种嫁妆,把它们全部留给丈夫作为留念,可见对丈夫的款款深情。
《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民俗了解《孔雀东南飞》所反映的汉末的民俗,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此诗的理解。
婚俗中的寡妇再嫁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
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
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
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
到了汉末,婚姻十分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也有门弟观念。
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原因,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
《潜天论。
断论著篇》讲,汉末那些欲守贞节,洁身自好的寡妇,如果遇到不仁不义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有的是了聘礼(物),有的是为了钱财,有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
而那些寡妇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
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争,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七夕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
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
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
七月七日,为牛郎织聚会之夜。
这天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式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
传说在祭牛郎织女时,能见到天河的白气和五彩颜色的妇女,就可得到吉祥。
乞巧主要是妇女的活动,所以又叫女儿节,她们希望借助神的力量使自己心灵手巧。
七夕晚上的另一项活动是守夜,人们对天下拜,并说出心愿,主要是乞富、乞寿,没有孩子的乞子。
从《孔雀东南飞》的意象窥探其爱情观作者:赵翘楚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5期内容摘要:我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文人们经常在古诗词中抒发自身情感,这种表现方式不仅深化了古诗词的创作主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一文进行探讨,简单探讨其所表达的爱情观。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爱情观意象古诗词我国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作为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被广为传诵,其中大量运用的意象,深刻的诠释了古人的爱情观,如蒲苇、磐石、黄泉等,这些意象的表达,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爱情,更添深意,不仅鞭挞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同时也表达了年轻男女自由的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一.忠贞坚毅的爱情意象在封建社会的礼数下,古人们常常没有办法自由恋爱,也没有办法选择合适的婚姻,这样的方式往往会造成爱情悲剧的发生。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阅读古诗词时,我们会发现古人们总会通过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如《孔雀东南飞》中的蒲苇、磐石等,这些意象是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期盼,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无限眷恋。
1.蒲苇。
蒲苇是在春季的时候生根发芽,多数生长在池沼内,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中,地面上的蒲苇会全部枯死,而根却在土壤中生长过冬。
蒲苇表面非常的柔韧,恰似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刘兰芝,表面柔弱,但是内心却对爱情保持十分坚定的态度,她曾誓言“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刘兰芝借助蒲苇来表明自己坚定的爱情观,且“蒲苇”这个意象在文章内出现了两次,另一处也同上述文章内容一样,表达了刘兰芝对焦仲卿坚贞不渝的爱情——“奴心若蒲草,蒲草韧如丝。
奴心亦如是,缕缕铭相思”[1]。
2.磐石。
磐石是厚重的表现,且其形状较大,不容易被移动。
在古时候,文人通常用磐石来表达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态度。
而在文学作品中国,磐石经常被用来比喻友情的坚固或是爱情的坚不可摧。
在《孔雀东南飞》中,磐石一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如“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君当作磐石”等,磐石一词在这些句子中的应用,非常形象地刻画了男女之间坚贞的爱情。
成才之叠各 【学科教学与成才研究 简析《孔雀东南飞》的原型意象应用
王乙迪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篇幅最长的叙事诗,代表着乐府诗发展的最高成就,特别是 其意象所拥有的丰富的意蕴,使该诗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文章试图结合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孔雀东南 飞》的诸种意象,以便从另一角度鉴赏这首叙事诗。 关键词:神话原型;意象;净化升华;孔雀东南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 008—3561(201 5)22—0075—02
一、
“孔雀”的意象原型
《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的是东汉 献帝年间真实发生的哀婉的婚姻悲剧,后来因为全诗首句的“孔 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而得名,用以寄托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 活和情感自由的强烈愿望。那么为什么会用“孔雀东南飞”来作 为全诗的起兴呢?起兴的作用在于通过明喻或者暗喻的手法来 表达作者的情感,古人借“孔雀”的形象描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的 爱情故事,是有着深厚的原型意象根据的。 英国剑桥学派的J・E・赫丽生在《艺术与仪式》中引用了埃 及神祗奥西里斯(Osiyis)的神话故事来阐述西方仪式中一个非 常普遍的意象:死后复生的神话。在阿比托斯(Abydos)盛大的 作者简介:王乙迪(1990一),女,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在读研究生,从事文艺学研究。 神秘剧中,奥西里斯的影响是最深刻而久远的,人们年年致力于 表演他的受折磨、死亡与复生。在那神秘剧中,首先表演他的希 腊人所谓的agon,他同赛特(Set)的斗争;然后表演他的Pathos, 他的受折磨,或者是垮台和失败,他的受伤、死亡和埋葬,最后表 演他的复活和“相认”。先放进沙和大麦,再用一只金瓶装上尼罗 河发源的新鲜活水,倒在神的“园地”里,象征神埋葬后的复生,神 的死而复生,和同时进行的土地开花结果,被人们当作吉兆来欢 呼,可以说当作庄稼生长的原因来欢呼。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 看出:奥西里斯的死亡与复活跟大麦等谷物的生长时间相一致,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奥西里斯的复活才是使大麦生长的根本 原因。而被赫丽生当作先导的弗雷泽在其人类学著作《金枝》中对 巫术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似乎能从例子中找出隐藏着的推 论:无论是否有关联,人类都有着相似的心理期待。那么,作为同 样的多神崇拜族群,古代中国有与奥西里斯相同作用的神、并被
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要提高语文课堂训练的效率,首 先就必须重视训练顺序。就是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能力发 展的规律,训练要有明确的计划和不同的年级要求,要有一个由 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例如,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就 可以分为状物、写景、叙事、写人四类进行;培养说明能力,则可 以按先静态后动态,先实用性说明后文艺性说明的步骤实施。 其次,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语文课堂训练要以学生 为主,但这并不等于就不需要教师的“讲”。实际上,没有老师 “讲”的课不是好课,至少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没有老师的“讲”, 学生的训练是无从谈起的。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受知识获取能 力及其获取内容的限制,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懵懂不知 所之时,仅仅靠学生自学是没有实效的,在这个时候就必须靠教 师的“讲”进行辅导了。学生的思绪虽然丰富多彩,但毕竟缺乏 必要的广度与深度,那么教师的“讲”就会起到了必要的补充,能 够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又能够挖掘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当然, 无论教师的“讲”有多重要,但是必须牢记它终究是为学生的 “练”来进行服务的,“讲”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练”,更有效地 “练”。再次,要设计好科学的训练题。就是要紧紧围绕教学中的 重点、难点问题,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选择性、针对性地精 心设计,周密思考典型性、代表性强的习题,做到主次分明,题量 适中,难易适度,不搞多而杂,尽量少而精。坚决杜绝题海战术, 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其实质在于“精益求精”。还要注意训练 的手段和形式要灵活多变,各种训练方式要灵活安排、巧妙运 用。要注意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阶段练习和系统练习,问题答 辩和自我检测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拘一格地开展课堂训 练。课堂训练要以勤练为基础,以精练为导向,以巧练为途径, 做到基础实,目的明,方法灵。 四、品 “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 进行品鉴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得体的身体语言来辅助品评,这样 可以更好地增强品评的形象性,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 出语文课堂的艺术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样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会的途径绝不是一 种。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引、显、练、品”教学模式是一种 既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能锻炼学生探究精神及其实践能 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被学生认可,被学生热爱,使他们 爱上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菊.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孙卫华.浅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D].南京师范大 学,2007. [3]朱俊.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科教文 汇。2013(06).
2015年8月.第22期(总第470 )『 之 同样运用到文学作品里也就不奇怪了。特别是加拿大的N・弗莱 在《批评的剖析》中对文学的某种特质进行说明,认为“文学是移 位的神话,是神话的种种变异”。而孔雀的意象就是《孔雀东南飞》 深层结构中所拥有的神话原型的置换变形。 孔雀在《楚辞》中有着最早的记载,与“鸾”和“凰”出现在同 一个句子里;到了汉代,孔雀作为进献品多次出现在史官们的记 录中,被人们称颂赞叹。特别是《尔雅・翼卷》中对孔雀有着这样 的描述:“孔雀生南海,尾凡七年而后成,长六七尺,展开如车轮, 金翠斐然,始春而生,至三四月后凋,与花萼同荣衰”,孔雀因其 绚烂的外貌,得天独厚地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统治阶层重视孔 雀雍容华贵的属性,尤其是它安逸的神态、优雅的步伐、多彩的 尾翼,再加上稀少不可多得的优点;而劳动人民则更青睐于孔雀 所代表的美好意义,孔雀独有的美丽尾翼是在春天开始上色,长 了三四个月后羽毛就变得鲜亮多彩了,正与花萼的生长、凋谢的 时间相吻合,也就是说,孑L雀的羽翼生长时间与植物的荣枯时间 在纵向的时间结构上被相互关联起来。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往 往是统治阶级所引导的,同时,无论是谁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某 些思想都惊人地相似,所以,在思想层面上讲,吉祥、美好、安定、 和谐的特质总会被选中。孔雀就是最好的代名词,民间就有“喜 鹊报喜、孔雀鸣春”的说法,意思是,看见喜鹊当天会有好事,看 见孔雀一年都会幸福安康。作为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春天的 播种决定着一年的收成,收成好了自然当年就会过得富足,在物 资有余的情况下困难变得容易解决,人有精力去做务农之外的 事情,一家人幸福平安、生生不息成为可能。而以上推及的种种 归根结底还得依靠自然的出产,所以,与植物生长时期相吻合又 深受统治阶层承认的孔雀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类似于奥西里斯的 存在。 鸟在汉代的文学作品中存在于不同领域,但无论涉及哪一 方面(政治抱负、感伤离别、婚姻爱情),都能看到充满了悲剧色 彩的意象。孔雀的美好形象正对应着刘兰芝的勤劳真挚与焦仲 卿的温厚执着,象征着刘兰芝对爱情的坚守与焦仲卿对爱情的 专一,二人悲剧性的婚姻结果更突显出了全诗所要表达的对爱 情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往更深一层分析, 孔雀是如同奥西里斯一般存在,那么,在文学作品中孔雀也应该 有着“死后复生”的置换变形,主要体现在孔雀所代表的植物荣 枯的描写中。全诗描写季节的第一处就是焦仲卿对焦母的告别 语“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说明故事发生的时 间是有“寒风”“严霜”的冬季,这正是万物枯死的季节,相对呼应 着焦仲卿与刘兰芝二人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结果;直到最后一 段,两家选择合葬,这时的描写则是“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明显是绿色盎然、万物复苏的春天, 相对呼应着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一直坚守的爱情被认同的安 慰。这样一死一生的比对设定与植物经历的一冬一春,在横向 的象征结构上同样被“孔雀”这一意象联系起来。 二、意象的仪式化 我们说《孔雀东南飞》所描述的内容确有其事,那么,通过模 仿植物的一枯一荣,表达了愿二人能死后重生的美好祝福。序中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证明了对原事有所改动,既然对故事进行 了虚构,为什么不把双双殉情的结局也改一下呢?与C・G・荣格在 他的《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中指出的“明显的意识和有目的 的创作态度是诗人的主观……无法超出由时代精神所决定的”一 样,当时人们无法想象出除了殉情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式。虽 『 2015年8月.第22期(总第4"70期 然刘兰芝和焦仲卿因为爱情想要一直厮守在一起是正当、无过错 的,但是婚姻的结果并非只由两个人承担,他们背后是两个家族 各自的现实与利益联系。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世俗的伦理力量 所放弃的东西中正有着人们精神上不懈追求的理念。那么,面对 这种两难境地该怎么办呢?我们当然应该理性,而人们有时会通 过“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 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看似无意识地的做出选择。 殉情所代表的死亡,正是作为拥有一定已知联想物,在文化 传播中被大家广泛熟知的象征存在,拥有在N・弗莱《作为原型 的象征》提到的“意愿思维”所代表的循环往复中所派生出来的 仪式感。死亡在某些条件下能升华出极大的自我实现与人生价 值,个体生命的结束在意义的照射下成为无限崇高的存在,死亡 成为精神的桥梁。“死而不亡”和“死后新生”无论是在儒、墨的 理性主义还是其它非理性主义中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这就使 死亡有时变得合理化。同时,在“万物有灵”的神秘色彩下,将死 亡与人的感知与思维联系起来,从而解决了人在死后的问题:对 死之后的世界人们充满了敬畏,死亡的公平迫使人们正视问题 本身,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 有时死亡带来的不仅是毁灭,更再造了一种睛感,这种情感 表现为仪式化的冲动,仪式化的冲动创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感 受那想象空间里充满着的作者与读者的行动期望和强烈情感。 将这种深切的愿望通过艺术加工为实现死后复生的仪式,这样, 有时死亡似乎就不再是无妄与空虚的,而充满了宁谧与新生,表 现出人民群众所具有的理想化和乐观精神。 三、写作目的的阐述 文学作品总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创作时期所特有的时代精 神、价值取向和生存现状,用以区别其他时期的作品。不同时代的 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主旨倾向,那么,当经典的作品被阅读与阐 释时,就会带来不可小觑的治疗力量。而这种治疗力量反映在《孔 雀东南飞》上面,就主要包括了认知与舒缓两项作用。中国传统文 化中特有的“不平则鸣”的情感宣泄模式能使作者与读者的心灵 无限地接近,引发灵魂深处的共鸣;长歌当哭故诉之乐府,以抚平 内心深处积年累月形成的失衡。C・G・荣格在他的《记忆・梦・反 省》中提出了文学“治愈灵魂”的任务,其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是 否能达到个体心灵的舒缓。再进一步说,“治愈灵魂”的根本着眼 点在于个人的自我认知发现,即能否正确地感知到自我价值的实 现程度。《孔雀东南飞》也正是通过全诗的叙述来展示社会的现实 与表达美好的愿望,从而达到治疗心灵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