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复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第一章绪论1、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2、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一、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二、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三、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的社会;四、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3、奥姆斯特德,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
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一、针对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逐渐被蚕食和破坏的情况,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它,爱惜它,关怀它。
致力于自然资源的保护。
二、针对大城市的污秽、邋遢和恶劣的居住环境,提出补救的办法,建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统。
4、“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含义天人合一有三层含义:一、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
三、“天人感应”说。
“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还反映了社会精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结。
“崇尚隐逸”抱负不见重于政者,或者不愿取媚于流俗,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之品格和自由之精神,乃避开现实生活,到深山野林里长期隐居起来,过着常人难于忍受的艰辛生活。
(崇尚隐逸能力有限总结的可能有问题,书本P16)崇尚隐逸与寄情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是滋生士人的隐逸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士人的隐逸行为的最广大的载体。
诸如此类的隐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尤其是郊野别墅园的大发展。
历来许多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营造园林,从规划布局、叠山理水的理念直到具体的物镜和意境的塑造,无不表现出园主人对隐逸的憧憬,这类园林甚至可以称为隐士园了。
诸如此类的情况,又综合的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它与山水文化密切关联着,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古典园林史复习第一章:概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她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意义: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园林的概念: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园林美的衡量标准: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
中西方的园林艺术比较:自由与规整。
西方:以意大利、法国的园林为代表。
中西方园林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和园林美,其原因有三:(1)从哲学、美学体系上看:天人合一、人本主义;(2)从园林创作者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诗情画意、几何审美;(3)从园林的表现形式上看:内聚性、外拓性。
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狩猎、采集获取生活资料;•人类完全依赖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和。
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不突出, 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和。
此阶段园林的三大特点:1、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
2、封闭的、内向型的。
3、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为主要目的,并非自觉体现社会环境效益。
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十八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成功,世界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大范围的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
Olmsted•1857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
1872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公园”;此阶段园林与上一阶段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四点:•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政府所有的、向群众开放的公园,园林不再为少数人服务;•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原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为开放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得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发挥其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城市人群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的活动的场地——社会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总述1、园林的概念: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国外: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自然化,创造游憩境地,在享受绿色环境上人人平等(19世纪工业初期)。
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2、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第四阶段:信息文明时代(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和天然山水园(承德避暑山庄)两大类型;按园林的权属关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如:故宫内的御花园)、“行宫御苑”(如:圆明园)和“离宫御苑”(如: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寺观园林(如:杭州灵隐寺)。
4、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1100多年);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60多年);三、全盛期:隋、唐。
(370多年);四、成熟时期:宋、元、明、清初(770多年);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0多年)。
5、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是什么时候?答: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雏形起源于商代:囿、台、园圃。
囿的定义: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祭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第一节总说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时“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的建设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源于狩猎。
囿的作用:1.狩猎;2.栽培—>便于禽兽生息和活动。
囿等同于多功能天然动物园。
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山的象征)台的作用:1.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原始功能)2.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也可以说,栽培、圈养、通神、望天乃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游观则尚在其次。
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并有界定四至的范围。
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台、囿、园圃的本身已经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
正由于天人和谐的哲理的主导和环境意识的影响,园林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第二自然”自然不会像欧洲规整式园林那样出于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导而表现出“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君子比德思想导源于先秦儒家,它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以“善”作为“美”的前提条件,从而把两者统一起来。
把属于伦理范畴的君子德行赋予大自然而形成山水美的性格。
这种“人化自然”的哲理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山水的崇敬,大自然的山水美由于体现着人的内在品德而具有生命意义,人们更注重其社会文化的内涵。
大自然山水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园林发展必然遵循风景式的方向。
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秦、汉。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大纲2012-12-20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园林的概念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时代背景,园林特点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国古典园林指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造园四要素三、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发展分期,历史朝代,主要特点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一、城市与建筑周代城制及其影响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的三个源头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举例三、典型代表1.殷周时期:楚国的章华台——“高台榭”的典型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2.西汉时期上林苑主要特点一池三山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的影响1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一、长安城与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二、皇家园林西苑皇家园林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的类别三、私家园林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举例文人园林的概念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一、城市与建筑北宋东京城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营造法式》二、皇家园林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艮岳的历史地位和造园特点三、私家园林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一、元大都规划的特点元大都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史中的地位《工程做法则例》二、皇家园林1.“三山五园”三山五园的概念、历史地位,五园的类型2.大内御苑1)西苑乾隆时期改建后,北海的总体布局琼华岛的的总体布局、造景特色其他大内御苑,主要特点3.行宫御苑主要行宫御苑及类型4.离宫御苑1)畅春园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首次较全面的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苑林区(前身清华园)是一个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建筑疏朗,大部分园林景观以植物为主调。
2)圆明园造园特点3)避暑山庄(天然山水园)总体布局造园特色4)清漪园总体布局艺术构思5.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6.北方皇家园林的主要风格特征,举例说明三、私家园林1.江南私家园林江南各地代表性园林苏州四大名园●网师园:总体布局,造园特色,举例说明●拙政园:总体布局,造园特色,举例说明江南私家园林的主要风格特征,举例说明2.北方私家园林北方私家园林总体特点,举例说明3.岭南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特点,举例说明粤中四大名园四、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1.造园家●张南垣●张然●戈裕良●计成2.造园理论著作1)《园冶》(掌握)作者,朝代,主要内容,在中国园林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营园的先决条件●好的园林的评价标准:●设计规划原则2)《一家言》作者,朝代,主要内容3)《长物志》作者,朝代,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