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47.00 KB
- 文档页数:31
孔雀东南飞人物性格特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出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典型,其中还包括刘母、焦母、刘兄等几人。
一、刘兰芝:善良、有才、温顺、勤劳。
二、焦仲卿:性格矛盾复杂,虽忠于爱情,却软弱妥协。
三、焦母:为人刚愎、蛮横,自以为是。
四、刘母:封建思想重,性格懦弱。
五、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
【扩展知识】一、刘兰芝《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塑造成了一个善良、有才、温顺、勤劳的几近完美的“超女”形象,这样的女子本应有美满的婚姻、幸福的生活,但是她却以悲剧收场,而这样的结局与其性格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
刘兰芝不是一个庸庸碌碌的普通女子。
不管是她自称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还是其母所称的“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都表明她曾接受过精心的教育和培养。
而这种丰富的受教育经历,也极大的影响着她的性格和心理。
小小年纪能掌握多种技能不仅使她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也赋予了她超乎常人的自信。
而长期的文化和技能熏陶,又丰富了她的内心情感,唤醒了她的个性意识,使她具有了异乎常人的敏感和自尊。
可以说,受教育之后的刘兰芝不再是蒙昧的了,她有了独立的意识和思想,有了个性化的情感,并具有了进一步认知世界的能力。
而当她利用这种能力去观察更广阔的世界时,她又将获得更主观的感悟、更直观的理解,从而帮助自己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当她与焦仲卿母亲的矛盾不可调和时,是屈辱地留下来(可能性几乎没有),还是有尊严地离开就成了摆在刘兰芝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面对着焦仲卿的求情,焦母一槌床,二大怒,三表态:久怀忿、慎莫留、不相从许。
岂止是“久怀忿”,赶走刘兰芝是蓄谋已久,连下一任儿媳妇都已经物色好了。
在被驱赶的命运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刘兰芝索性主动提出来,让自己走得有尊严一点。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人物形象以及焦母厌恶刘兰芝的原因作者:刘颖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记叙诗,记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爱情故事,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篇本章将围绕“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焦母厌恶刘兰芝的原因”展开论述,希望对读者产生帮助。
关键词:刘兰芝;焦仲卿;焦母;人物形象一、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一)多才多艺的女子刘兰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诗中刘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后面当刘兰芝被焦母遣回刘家时,刘母也说了类似的话,这说明刘兰芝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子。
古代的女子,要讲究“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功”一般指妇女纺纱、刺绣、缝纫、织布等能力,并没有要求女子精通“箜篌”“诗书”,而刘兰芝除了掌握其他女子应有的技能之外,还能熟练地弹奏箜篌,诵读诗书,可见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二)美丽的女子诗中描写刘兰芝美貌的诗句很多,比如“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由此可见刘兰芝是一个外表出众的女子,她既天生丽质,纤纤玉指,体态优美,又会装扮,诗中说她“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每一件衣服都要穿戴四五遍,这说明刘兰芝不仅天生丽质,而且精于装扮。
(三)勤劳、心灵手巧的女子刘兰芝是一个勤劳的女子,这毫无疑问,诗中说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每天天还不亮,刘兰芝便开始了她一天的劳动,每三天织五匹布,古代的织布设备很落后,三天织五匹,只能依靠织布人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
关于刘兰芝的心灵手巧,后面也有提到,当刘兰芝同意嫁给太守的五公子在母亲的催促下准备嫁衣时,写到她“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在短短一天内就可以做出一套非常精美的嫁衣,这又进一步说明了刘兰芝的心灵手巧。
(四)坚贞不屈的女子刘兰芝坚贞不屈,媒人提到县令家的三公子时,她不为所动,后来县丞提到太守家的五公子,她依然坚持如故,坚守和丈夫的诺言,坚守他们的爱情。
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全⽂通过曲折的情节、艺术的⼿法描述了东汉末年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故事。
在此诗中,作者极⼒刻画了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两位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物形象。
作者刻画了⼀位有着美丽外貌和美好内在的完美⼥性的被毁灭,展⽰了封建礼教制度对有价值的美好的事物的才摧残,使这部悲剧引起了读者的愤慨与同情。
刘兰芝的形象我们可以从以下⼏点分析:⾸先她是⼀个勤劳能⼲、温柔体贴的⼥性。
⽂中“⼗三能素织,⼗四学裁⾐,⼗五弹箜篌,⼗六诵诗书”体现了她的多才和勤劳。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稀”,尽管焦仲卿常⽇不在家,与刘兰芝见⾯也是“常⽇稀”但刘兰芝依然在家“守空房”反映了她的温柔体贴与⼤⽅,正是由于她的体贴、⼤⽅才使得焦仲卿得以抽出时间在事业上奔波。
“鸡鸣⼊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断五匹,⼤⼈故嫌迟”⽤陈祚明的话说“鸡鸣织何早,夜不息何迟,三⽇五匹何速,甚⾔⽆可出理。
”亦充分说明兰芝是⼀位勤劳能⼲的⼥性。
其次,刘兰芝是个⾃尊⾃重,并竭⼒维护⾃⾝的⼈格尊严的⼥性。
⾯对“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她宁可忍受恩夫妻分离的痛苦也要维护⾃⼰做⼈的尊严,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
在仲卿⾯前,她也没有哀求仲卿去向焦母求情以求容纳⾃⼰。
⾯对仲卿“不久当还归,还必相迎取”的承诺,兰芝以“仍更被驱谴,何⾔复来还”维护⾃⼰的尊严。
刘兰芝还有着镇定、刚强的性格。
兰芝临⾏前的“事事四五通”的严妆打扮写出了即使是被驱谴回家也要严妆打扮⼀番的刚强的⼥⼦形象。
后⽂的“上堂拜阿母”,兰芝的不悲不亢亦体现了她的镇定的性格。
还有刘兰芝被兄长逼迫嫁于太守第五郎,兰芝虽然表⾯答应兄长但最后却以投⽔⾃杀来抗婚,表现了刘兰芝的刚强的性格。
最后,刘兰芝最签注的形象就是忠于爱情,并敢于为之反抗。
刘兰芝归家后先是拒绝了县令的第三郎的求婚,继⽽以投⽔⾃尽来表明⾃⼰对与仲卿爱情的忠贞以及敢于为爱情同封建礼教制度进⾏反抗的⽃争精神。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孔雀东南飞》全诗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孔雀东南飞》全诗《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诗歌塑造了两组人物形象,一组是正面形象:刘兰芝和焦仲卿。
一组是反面形象:焦母和刘兄。
在正面形象中,刘兰芝是被着力赞美的人物。
她美丽、聪明、勤劳、善良,忠实于爱情,可贵的是她具有刚强的性格,勇于与封建家长制作斗争,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勇于反抗恶势力的光辉妇女形象之一。
焦仲卿在忠实于爱情和反抗封建礼教迫害方面,和刘兰芝是一致的,但与兰芝不同的,是他对母亲存有幻想和顾恋,从而显得比较软弱。
但最终能够冲破家长制的束缚,以自缢于庭树,表现出叛逆的精神。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
她横暴专行,冷酷无情,为了遣回兰芝,不惜对儿子软硬兼施,以达到维护家长权威的目的。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她和兰芝的哥哥一手造成的。
刘兄这个反面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他的专横跋扈、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作风已暴露无遗。
他与焦母一起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叙事长诗,也是乐府诗歌的巅峰之作。
诗歌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东汉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娶刘氏兰芝为妻。
由于兰芝三年未育,焦母遂百般刁难,让仲卿休妻再娶。
仲卿长跪请求,焦母不睬,仲卿无奈休妻。
第二日,兰芝早起精心梳妆,登堂与婆婆、小姑作别,等车而去。
兰芝回家后,县令、太守相继遣媒上门提亲,她兄命难为,答应出嫁。
仲卿闻听兰芝允婚,当面质问兰芝是否记得当日诺言。
于是,二人做好了殉情准备,仲卿回家后拜别母亲。
夜深人静之时,热闹了一天的太守府,新妇投水自尽,仲卿自缢殉情。
两家商量后,将二人尸体合葬于华山旁。
孔雀东南飞人物刘兰芝形象分析作文
《勇敢的刘兰芝》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古代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叫刘兰芝的姐姐。
刘兰芝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
她每天都会很早起床,织布、裁衣,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就像我们每天要认真完成作业、整理自己的书包一样,刘兰芝也认真地做好家里的每一件事。
可是,她的婆婆却不喜欢她,总是找她的麻烦。
但是刘兰芝没有害怕,也没有哭鼻子。
她勇敢地面对婆婆的刁难,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
刘兰芝还是一个很有骨气的姐姐。
当她知道自己没办法再留在那个家时,她没有苦苦哀求,而是选择了离开。
这就像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尊严一样。
刘兰芝为了爱情,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虽然这很让人伤心,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对爱情的坚定。
小朋友们,我们要像刘兰芝姐姐一样,勇敢、勤劳,有骨气!
《善良的刘兰芝》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
刘兰芝呀,是个特别善良的人。
比如说,她对自己的丈夫焦仲卿非常好,总是关心他,照顾他。
有一次,焦仲卿工作累了,刘兰芝就给他做了好吃的饭菜,还帮他捶背,让他能舒服一些。
而且,刘兰芝对家里的其他人也很友善。
哪怕婆婆对她不好,她也没有去怨恨,还是尽量做好自己的事情。
她离开焦家的时候,还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得整整齐齐,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刘兰芝一样,做个善良的人,对不对?。
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形象汇总《孔雀东南飞》是两汉乐府诗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它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女主人公刘兰芝。
刘兰芝是一个勤劳,善良,聪明,美丽,性格坚强,终于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长诗开篇就点出了刘兰芝的优秀。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这么一个贤淑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并且具有良好家庭教养的女子.怎么会成为婆家谴归的对象呢?况且,刘兰芝也是外貌出众."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更让人无法理解其中的原委.从刘兰芝的口中得知,原来是焦母蛮横无礼,无论怎么样,就是看不上这么好的一个媳妇.总是用一种挑剔的近乎苛刻的眼光来审视刘兰芝."此妩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恐怕是焦母在刘兰芝刚进家门的时候,就已对刘兰芝有意将其扫地出门了.不知是何原因,待到今天,两人之间的矛盾才不可避免的暴露出来.长诗中没有提及焦仲卿的父亲,我想家中大权在握者非焦母莫属了.焦母之所以对刘兰芝如此忿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刘兰芝太过于聪明能干了.焦母怕她会动摇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于是不顾儿子的幸福,决意遣送刘兰芝回娘家.另为其谋娶.不管怎样说,从焦母安在刘兰芝身上莫名其妙的罪名和她无理的要求当中,其蛮横无礼的形象已经十分鲜明,是一个典型的家庭独裁者.刘兰芝此时心里十分清楚自己所处的形态"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归."既然婆婆容不下媳妇继续待在家里.何必还要忍气吞声,寄人篱下,更不能被焦母休媳还家,污辱自己的名声,还不如自己先作决断."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表现出刘兰芝性格坚强,勇敢,具有强烈地反抗精神的一面.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敢于作出这样决定的女子,真可谓少之又少,不光要有勇气,还要有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因为她们的敌人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就象20,30年代敢于摆脱包办婚姻,而自由恋爱的男女一样,刘兰芝是一个无畏的战斗者.在她被归遣的当天早上,刘兰芝并没有表现出平常女子那般哭哭泣泣的样子,而是神态如常,镇定自若,我猜想她此刻的心里也许正在想:我今日还家,也要体面异常.怎么进的焦家门我同样也要光彩照人的出来.不能让别人见笑"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可见她思谋已久,用心良苦.而且临行前,还上堂前去辞谢阿母.历正辞严.却也是字字句句入情入理,丝毫看不出有低声下气的感觉.如果,刘兰芝在当今这个时代,她亦然是一个出色,优秀的独立女性.有自己的追求,理想和主张.思想先进,决不会附会于谁,当是职业女性的典型代表,若称之为"白领丽人",我想决不为过.刘兰芝对于爱情的忠贞,也是令人敬佩的。
文章描述了一个女子为了追求自由和满足自己的心愿,不顾一切代价甚至选择自杀的故事。
这个女子在文章中被比喻为“孔雀东南飞”,意味着她不顾一切追求自己的目标。
人物简介1.焦仲卿:文章中的男主人关,是一名庐江府的小吏。
他爱他的妻子刘氏,在她自杀后也选择了跟随她的脚步。
2.刘氏:文章中的女主人关,是一名被迫嫁给了焦仲卿的女子。
她聪明才智,为人热情善良,对自由和追求自己的目标非常执着,最终选择了自杀。
3.府吏:在文章中是刘氏的婆婆,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
她非常压榨刘氏,催促她结婚,也是刘氏自杀的直接原因。
4.府吏的妻子:在文章中是刘氏的岳母,她和府吏一样,催促刘氏结婚,也是刘氏自杀的直接原因。
5.秦罗敷:府吏的儿媳妇,在文章中被府吏提起作为嫁给刘氏丈夫的候选人。
人物分析1.刘氏: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女性,她在遭受家庭和社会压力之下,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她对自由的渴望是其文章中最明显的主题,她不顾一切代价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选择了自杀,而且她的丈夫也因为失去了她而自杀。
这说明了她对自己的执着和对爱的坚定。
2.焦仲卿: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男性,他爱他的妻子刘氏,在她自杀后也选择了跟随她的脚步。
他的爱是真诚的,是不求回报的,也是非常尊重女性的爱。
3.府吏: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他对刘氏的压榨和迫害是文章中的反面人物。
他不理解刘氏的渴望,并且不断催促她结婚,他的言行最终导致刘氏的自杀。
他也是刘氏自杀的直接原因。
4.府吏的妻子和儿媳妇:是文章中的反面人物,她们和府吏一样,催促刘氏结婚,也是刘氏自杀的直接原因。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通过刘氏这个人物形象,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压力下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并呼吁社会要尊重女性的权益。
原文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2)由此可见,焦母对刘兰芝的诋毁纯粹属于心理的异常反应,刘兰芝的所有进退表现可圈可点,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被遣的理由,恰恰从另一侧面证明焦仲卿对刘兰芝这样一个个性鲜明贤惠的女子爱的如痴如醉爱的理所当然。
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对刘兰芝的家世的仅有的上述交代是通过焦母和刘兰芝的语言来表现。
那么在具体的语境中说话人的身份、心理和性格对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是有至关的影响的。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为静定不舍。
”农业耕作只需要居所周围几亩地就可以维持生计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这种农耕文化的性格表现出内敛、谦逊的性格基调。
国人这种自谦的表现古往今来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把刘兰芝对自己家世的这种介绍当作真实显见是种笑谈。
焦母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一个专横的人物形象,姑且不论她为何对媳妇拒之千里之外,单单从她前后的语言和行为描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丰满。
在逼迫儿子休掉媳妇的时候,她质问“小子”“何敢助妇语?”的语气的确淋漓尽致表现其封建家长的专横;但当儿子听到媳妇宁死不从再婚的消息决意同赴黄泉的时候泪如雨下,也真切表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真挚血肉亲情,可见在作者笔下,焦母虽然专横却也非冷血动物无情无义,摒弃了那种单一教条的人物形象刻画方式。
作者简单的前后对比刻画一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专横母亲形象。
切不可单纯把焦母片面强调其专横而对其本身的丰富的人性视而不见。
其次,对人物的性格分析还要考虑时代社会背景社会心理: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心理性格常态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非智力因素最关键的是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
每一个时代的人物都闪烁时代的印记。
我们解构文学作品触摸主人公心理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人物所处社会时代的风俗和必要的时代思想对其的影响。
尤其是人物的行为的分析不考虑社会背景造成的分析就难以认同和理解。
以《孔》文中刘兰芝兄长(下称刘兄)为例:教参上给刘兄性格定义为:“见利忘义、自私、凶狠”;同时又说“其往欲何云用疑问语气表示坚决,可见刘兄还是有点修养的人”,教参这两种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孔雀东南飞主要人物形象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自请遣归”;不卑不亢、有教养,辞别归家时还牵挂婆婆和小姑;她勤劳能干,多才多艺;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她对仲卿温柔体贴,深情专一;她果断忠贞,为爱情而牺牲。
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
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焦仲卿:他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懦弱拘谨、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善良孝顺,为了爱情最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焦母: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
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是一个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木兰诗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解释:指难辨兔的雌雄。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造句: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磨刀霍霍】解释: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论《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形象《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巨著,它以生动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家庭悲剧和伦理道德问题。
在这部作品中,焦母的形象备受关注,她作为家长的权威和专制,以及与刘兰芝、焦仲卿之间的矛盾纠葛,都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个体生命的压抑和摧残。
首先,焦母是一个极富权威和专制的人物。
在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中,焦母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她对儿子的婚姻对象有着极高的要求,以自己的标准和意愿来评判刘兰芝。
在她看来,刘兰芝不孝顺、不贤良,甚至还会克夫。
这种评判并非基于对刘兰芝的了解和尊重,而是基于她自己的封建礼教观念和偏见。
她的态度和行为展现出了家长权威的专制和不可挑战性,使得儿子焦仲卿在婚姻选择上无法自主。
其次,焦母与刘兰芝、焦仲卿之间的矛盾纠葛也是《孔雀东南飞》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故事中,焦母对刘兰芝的偏见和不满逐渐升级,导致婆媳关系紧张。
而焦仲卿作为儿子和丈夫,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他既要维护自己的婚姻幸福,又要顾及母亲的权威和感受。
然而,由于焦母的坚决反对和百般刁难,最终导致了刘兰芝的自杀和焦仲卿的悲愤赴死。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个体生命的摧残和扭曲。
从《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礼教对个体生命的压迫和束缚。
焦母的专制和偏见是封建礼教观念的体现,她以家长的权威来控制儿子的婚姻选择,无视儿子的幸福和个体需求。
这种封建礼教观念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紧张和悲剧的发生。
然而,《孔雀东南飞》也表现了人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斗争。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坚守婚姻自由和对爱情的追求,是对封建礼教观念的挑战和反抗。
虽然最终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的坚持和执着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总之,《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形象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
她既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个体生命的压迫和束缚,也反映了人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斗争。
这个形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封建礼教对家庭关系和个人幸福的危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现代社会的自由和权利,追求个体的幸福和发展。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焦仲卿,《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庐江小吏,与刘兰芝一同殉情而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篇1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
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
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
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
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段话,他用心理智,方式得体。
他先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而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能够娶到刘兰芝这样美丽贤惠、勤劳持家的妻子已是侥幸了;然后又讲他和兰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随;最后竟反守为攻,指责母亲为什么在兰芝品行无偏斜的情况下,刻薄地对待她?这是多么明确的态度,多么鲜明的情感倾向,又是对专制家长多么有理有节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当焦母粗暴严厉地拒绝他的要求,并用为他再娶美女的条件进行怀柔时,焦仲卿非但没有在焦母的威吓利诱下退缩,反而更进一步抗争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焦仲卿以终身不娶反抗母亲的家长专制,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社会是不“尊亲事孝”的行为,是让自己背上了有违人伦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亲关系中,以个体形式反抗焦母这个专制家长最强有力的手段。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焦仲卿,《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庐江小吏,与刘兰芝一同殉情而死。
下面是给大家的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
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
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
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
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段话,他用心理智,方式得体。
他先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而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能够娶到刘兰芝这样美丽贤惠、勤劳持家的妻子已是侥幸了;然后又讲他和兰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随;最后竟反守为攻,指责母亲为什么在兰芝品行无偏斜的情况下,刻薄地对待她?这是多么明确的态度,多么鲜明的情感倾向,又是对专制家长多么有理有节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当焦母粗暴严厉地拒绝他的要求,并用为他再娶美女的条件进行怀柔时,焦仲卿非但没有在焦母的威吓利诱下退缩,反而更进一步抗争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焦仲卿以终身不娶反抗母亲的家长专制,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社会是不“尊亲事孝”的行为,是让自己背上了有违人伦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亲关系中,以个体形式反抗焦母这个专制家长最强有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