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9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实施意见正文:----------------------------------------------------------------------------------------------------------------------------------------------------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实施意见南政办〔2016〕12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中专院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及《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5〕143号)文件,积极推进我市标准化工作改革,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标准化改革作为提升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把该放的放开放到位,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强化强制性标准实施及监督,保证公益类推荐性地方标准的基本供给。
二是坚持统一管理、分工协调。
既发挥好市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责,又充分发挥市政府各部门在相关领域内标准制定、实施及监督的作用。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统筹推进。
加快标准化法治建设,做好标准化重大改革与地方标准化法规、规章制度修改完善的有机衔接;合理统筹改革优先领域、关键环节和实施步骤,通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增量带动现行标准的存量改革。
(三)工作目标: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和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要求,规范国家标准的管理,在充分总结现行《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令第10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对《管理办法》进行修订,起草了《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征求意见稿)》)。
现将有关起草情况说明如下。
一、修订背景自1990年施行至今的《管理办法》是《标准化法》具体指导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配套规章,是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贯彻实施《标准化法》,规范国家标准的管理,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新《标准化法》的实施,现行《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国家标准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需要纳入《管理办法》。
二、主要修改内容— 1 —(一)细化国家标准的制定范围《标准化法》提出“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下列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办法(征求意见稿)》结合国家标准化工作实践,进一步细化了国家标准的制定范围,并在该范围的基础上区分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
(二)对标准样品做出规定《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标准化法》第二条的“标准样品”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将标准样品定位于“对需要有实物对照的技术要求”,“标准样品和相关标准配合使用,用于测试、比对等活动。
”同时明确标准样品的编号规则。
(三)明确制定国家标准的要求《办法(征求意见稿)》按照标准制定阶段分别做出程序性规定。
为保障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增设标准验证、立项评估、报批稿审核及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制度。
为提升标准制定透明度,强化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的相关程序要求。
为提升标准的适用性,严格要求标准制定周期。
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答案1.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共同的语言、文字、历法、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基本和初级的需求,这些都是最早出现的具有()特征的事物,而且多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
A:标准化B:标志性C:标准D:文化2.惠特尼是实行()生产的创始者。
A:机械化B:标准化C:自动化D:批量生产3.1906年英国颁布了()BS27。
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A:国家标准B:行业标准C:企业标准D:国家公差标准4. ()管理体系建立是以“泰罗制”和“福特制”为标志的。
A:现代B:现代生产C:现代标准化D:科学5。
由于工业化和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同样的零部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统一和互换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性组织来统一这些零部件的标准,从而推动世界上第一个()—-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于1901年诞生,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不久,约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A:国家标准化组织B:行业标准化组织C:国际标准化组织D:地方标准化组织6。
1928年又创立了国际标准协会国际联合会(ISA),1946年10月14日在ISA的基础上成立(),代表联合国负责国际间标准化工作的协调统一工作。
A:国际标准化组织(ISO)B:国际组织C:国际标准化协会D:国际标准组织7。
标准是()。
A:国家规定B:必须达到的要求C:领导要求D:为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且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8。
标准化是()。
A:制定和贯彻标准的活动B: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C:制度化D:规范化9.简化原理是( )。
A:在一定范围内缩减标准化对象的类型和数目B:合并同类项C:去繁用简D:简单明了10。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2.29•【文号】国质检标联〔2016〕109号•【施行日期】2016.02.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关于印发《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质检标联〔2016〕1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各有关部委,中国科协:根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有关要求,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制定了《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经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6年2月29日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是发挥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国家新型标准体系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团体标准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放、管、服”为主线,激发社会团体制定标准、运用标准的活力,规范团体标准化工作,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团体标准由市场自主制定、自由选择、自愿采用。
政府引导。
加快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营造团体标准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引导团体标准规范有序发展。
创新驱动。
鼓励团体标准及时吸纳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2017年公需课计划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1、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共同的语言、文字、历法、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基本和初级的需求,这些都是最早出现的具有()特征的事物,而且多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
A:标准化2、惠特尼是实行()生产的创始者。
B:标准化3、1906年英国颁布了()BS27。
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D:国家公差标准4、()管理体系建立是以“泰罗制”和“福特制”为标志的。
C:现代标准化5、由于工业化和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同样的零部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统一和互换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性组织来统一这些零部件的标准,从而推动世界上第一个()——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于1901年诞生,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不久,约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A:国家标准化组织6、1928年又创立了国际标准协会国际联合会(ISA),1946年10月14日在ISA的基础上成立(),代表联合国负责国际间标准化工作的协调统一工作。
A:国际标准化组织(ISO)7、标准是()。
D:为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且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8、标准化是()。
B: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9、简化原理是()。
A:在一定范围内缩减标准化对象的类型和数目10、统一化原理是()。
D:把同类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的标准化形式11、通用化原理是()。
C: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具有功能互换和尺寸互换的功能单元使用范围的一种标准化形式12、系列化原理是()B:根据同一类产品的发展规律和使用要求,将其性能参数按一定数列作合理安排和规划,并对其形式和结构进行规划或统一,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同类产品发展的一种标准化形式13、组合化原理是()。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水平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
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标准化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精神,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夯实标准化技术基础,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需求引领,系统布局。
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合理规划标准化体系布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领域,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繁荣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需要。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全面落实标准化改革要求,完善标准化法制、体制和机制。
强化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以管理创新为抓手,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和服务力度,提高标准化效益。
协同推进,共同治理。
坚持“放、管、治”相结合,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标准化共治新格局。
《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试题及答案多选1.质量标准技术要素包括:()()()。
A:计划 B:规划 C:控制 D:改进答案是"ACD"2.标准的标准就是标准制定的依据和制定标准要达到的目标。
以服务标准为例,服务标准的编写要符合()、()、()和(),还要符合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
A: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 B:GB/T24620服务标准制定导则考虑消费者需求 C:GB/T28222-2011服务标准编写通则 D:GB/T15624-2011服务标准化指南的要求答案是"ABCD"3.按标准的强制性分类,标准可以分为()()。
A:强制性标准 B:国际标准 C:推荐性标准 D:国家标准答案是"AC"4.按标准化的对象分类,标准可以分为()()()。
A:技术标准 B:管理标准 C:工作标准 D:基础标准答案是"ABC"5.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分类,标准可以分为()()()()。
A:国家标准 B:地方标准 C:行业标准 D: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答案是"ABCD"6.标准化的方法原理有()()()。
A:简化原理 B:统一化原理 C:通用化原理 D:结构化原理答案是"ABC"7.标准化的管理原理有()()()。
A:制定规划 B:结构优化 C:反馈控制 D:系统效应答案是"BCD"8.标准化基本方法包括:()()()()。
A:简化、统一化 B:通用化 C:系列化 D:组合化、模块化答案是"ABCD"9.采标的方法有:()()。
A:翻译法 B:按国际标准实施 C:重新起草法 D:按国际先进标准实施答案是"AC"10.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分为:()()()。
A:等同 B:修改 C:部分等同 D:非等效答案是"ABD"11.标准参数的制定方法主要有:()()()。
《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最新解读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印发《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废止了原《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试行)》。
《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制定,并经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团体标准管理规定》针对团体标准领域正式出台了哪些规定,将如何指导团体标准更好更快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有关人士介绍了《条例》的出台情况,并对《集团标准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解码《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条例的背景《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正式出台了,这对团体标准化事业发展来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规范性文件,也必将及时发挥重要作用,那么规定出台的相关背景情况是怎样的呢?记者了解到,2022年3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培育和发展集团标准的重大改革措施,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完善了标准供应结构,建立政府主导标准与市场主导标准协调发展的新标准体系,拉开了我国集团标准发展的序幕。
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部署要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积极开展集团标准培育和发展顶层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有关制定集团标准的相关政策,并于2022年3月发布了关于制定和发展集团标准的指导意见;2022年12月,与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群管理的规定》(试行)。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修订的《标准化法》正式实施。
新法律明确规定了集团标准的法律地位。
集团标准和企业标准作为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政府制定的其他标准共同构成国家标准体系。
新法律为集团标准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
自2021年以来,相关社会团体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
标准创新管理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25日,已有2194家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注册,发布了6547项团体标准信息。
政策法律法规与政务服务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1、江西政务服务“赣服通”在正式上线运行。
() [单选题] *A. 2017 年 11 月 12 日B. 2017 年 12 年 28 日C. 2018 年 11 月 12 日(正确答案)D. 2019 年 4 月 28 日2、加快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部门供给导向向企业和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依托()和各级政务服务机构,着力打通业务链条和数据共享堵点。
() [单选题] *A.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正确答案)B. 全国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C. 全国一体化信息平台D. 全国一体化监管平台3、组合化的原则是统一化、()。
[单选题] *A、简单化B、科学化C、系列化(正确答案)D、序列化4、以下不是标准实施的主要任务的是()。
[单选题] *A、技术标准的发布(正确答案)B、技术标准的宣贯C、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D、技术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认证5、管理标准的主要内容不含()。
[单选题] *A、管理业务B、管理程序C、管理原理(正确答案)D、管理成果的评价与考核6、综合标准化由()标准化工作者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创造。
[单选题] *A、英国B、美国C、前苏联(正确答案)D、中国7、()我国政府成立了由国务院直接授权的统一监督管理认证认可工作的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
[单选题] *A、1999.08B、2001.08(正确答案)C、2001.06D、2005.068、标准对推动现代化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不包括()。
[单选题] *A、协调和促进作用B、合理的保护作用C、引导和管理作用(正确答案)D、仲裁作用9、知识产权的性质是()、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
[单选题] *A、科学性B、一种无形财产权(正确答案)C、空间性D、可控性10、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的时间是:() [单选题] *A、1999 年B、2000 年C、2001 年(正确答案)D、2002 年11、根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部署,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发布。
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试题及答案单选1.管理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的保证和联结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纽带,工作标准是实现管理标准的保证和企业标准化的()。
(3.0分)A.基础B.重点C.要求D.需要我的答案:B 答对2.标准化是()。
(3.0分)A.制定和贯彻标准的活动B.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C.制度化D.规范化我的答案:B 答对3.系列化原理是()。
(3.0分)A.产品或服务系列化B.根据同一类产品的发展规律和使用要求,将其性能参数按一定数列作合理安排和规划,并对其形式和结构进行规划或统一,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同类产品发展的一种标准化形式C.标准要系列化D.按产品系列制定标准我的答案:B 答对4.对于一些门类中类别较多的产品,产品标准还进行分层()。
(3.0分)A.如基础规范、总规范、分规范、空白详细规范和详细规范等B.抽样C.试验方法D.检验规则我的答案:A 答对5.组合化原理是()。
(3.0分)A.按照标准化原则,设计并制造出一系列通用性很强且能多次重复应用的单元,根据需要拼合成不同用途的产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B.按照产品组合设计标准C.标准组合化D.按照标准化原则,设计并制造出一系列通用性很强,并能根据需要拼合成不同用途的产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我的答案:A 答对6.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标准互认工作扎实推进,主要消费品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以上。
(3.0分)A.95%B.50%C.60%D.45%我的答案:A 答对7.《深圳市企业标准联盟管理办法》。
该办法为企业标准联盟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目前我市先后组建了“新能源标准与知识产权联盟”、“电子商务企业标准联盟”、“数字对讲机企业标准联盟”、“LED产业标准联盟”等9家产业标准联盟,制定了100余项联盟标准,其中上升为()、行业标准的29项。
(3.0分)A.国家标准B.国际标准C.地方标准D.团体标准我的答案:A 答对8.《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全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X〕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重点任务分工(X—X年)的通知》(国办发〔X〕27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X—X年)的通知》(X政办发〔X〕80号)精神,深入推进我州标准化工作改革,实现第二阶段(X年—X年)目标任务,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优化和完善地方标准体系深入贯彻《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X政办发〔X〕149号)及《X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州加快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X办发〔X〕195号)精神,强化地方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强制性地方标准清理工作,推动条件成熟的强制性地方标准提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进一步优化完善推荐性地方标准体系结构、立项评估机制、制修订程序,将推荐性地方标准范围限定为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
突出抓好重点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安全生产、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公共管理服务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支持涉及我州重点和优势产业的大型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等,积极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研究制定。
力争到X年底新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项以上,地方标准和地方规范5项以上。
责任单位:州质监局牵头;州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积极培育团体标准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社会公众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团体标准评价监督机制,推动团体标准制定主体诚信自律。
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
鼓励在产业政策制定以及行政管理、政府采购、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工作中使用团体标准。
标准化工作的四项基本任务作者:暂无来源:《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6年第1期文/洪生伟杨芸芸《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8)第三条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那么,标准化工作的任务究竟是这法定的三项吗?不!应该是下列四项:一是制定标准;二是组织实施标准;三是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是标准适用有效性的后评价。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客观要求一、标准化的定义标准化是“为了在既定范围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及编制和应用文件的活动。
(注1:标准化活动确立的条款,可形成标准化文件,包括标准和其他标准化文件。
注2:标准化的主要效益在于为了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预期目的:改进它们的适用性,促进贸易、交流以及技术合作。
)GB/T20000.1-2014/ISO/IEC指南2 2004《标准化工作指南笫1部分: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该定义告诉我们:标准化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过程;标准文件是标准化过程活动的结果;标准化的目的在于改进产品的适用性,便于交流,消除贸易壁垒,建立社会经济秩序。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根本要求是实现标准化的目的而开展一项有组织的标准化活动过程。
二、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标准化活动的过程是制定标准(P),组织实施标准(D),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C)和标准适用有效性的后评价处理(A)的循环过程;标准适用有效性的后评价处理可以是下列四项之一:1、标准实施后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果,因此确认标准继续有效。
2、部分更改标准中不适应或错误的条文内容,使标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3、修订标准,使标准得到改进和完善。
4、标准实施后无效或产生负作用,因此应废止标准。
三、标准化活动过程是阶梯状的倒四边形的、呈上升发展的过程这个原理告诉我们(见图1):1、标准的制定,意味着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开始。
只要这个标准不停止,那么这个标准化活动过程就不会停止。
学术研讨浅析我国团体标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田 维(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摘 要:本文阐述了团体标准作为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一项重要产物,对助推和引领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论述了国家管理层面对其发展提供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措施,深度分析了团体标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团体标准实施应用、标准文本质量提升、标准信息公开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制度保障,实施应用,文本质量,标准信息公开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5.001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Association Standards in ChinaTIAN Wei(Liaoning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ole and signifi cance of association standards, as an important product of our country’s standardization reform, in promoting and lead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z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relevant policies and guarantee measures for its development at the national management level,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ssociation standards,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existing problems in asp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association standards, the improvement of standard document quality and the disclosure of standards information.Keywords: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pplication, document quality, standards information disclosure0 引 言为助推和引领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我国对标准化工作改革相继提出多项举措。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制修订管理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供销合作【发布部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日期】2016.03.22【实施日期】2016.03.2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制修订管理工作的通知总社有关部局、企事业单位、主管社团,各标准化技术组织(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组、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下同):根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67号)精神,为建立更加科学合理、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总社”)决定进一步加强标准制修订管理工作,完善供销合作社系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立项、起草、审查、批准发布、监管实施等环节规章制度,推行公开透明、规范管理的工作模式,提升标准制修订水平。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着力加强标准制修订管理工作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技术基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十二五”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水平持续提升,全系统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
但是,与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供销合作社系统标准化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标准体系不够科学,部分标准申报立项、起草编写、审查发布等环节不规范,有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间存在交叉重复,个别标准内容陈旧老化、技术水平较低、标龄过长等问题依然存在。
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根据各自实际,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切实加强标准制修订管理工作。
有关情况及时与总社科技教育部联系沟通,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标准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4.10•【文号】国标委发〔2020〕18号•【施行日期】2021.04.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标准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标委发〔2020〕18号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经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审议同意,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标准管理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标准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0年4月10日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标准管理的指导意见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协调配套、简化高效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行业标准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晰行业标准的范围。
行业标准是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是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公益类标准。
行业标准的范围应限定在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范围内,重点围绕本行业领域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服务和行业管理需求制定行业标准。
适量控制新增行业标准数量,鼓励进一步整合优化相关行业标准,提升单项行业标准覆盖面,增强行业标准的系统性、通用性。
行业标准范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务院机构改革要求、行业标准交叉问题等需要调整的,应由行业主管部门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标准化主管部门)提出调整建议,经征求其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后由标准化主管部门审查确定。
跨部门、跨行业的技术要求应按规定申报制定国家标准。
二、优化行业标准供给结构。
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总体要求,推动行业标准更多聚焦支撑行业主管部门履行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逐步清理和缩减不适应改革要求的行业标准数量和规模,为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留出发展空间。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6.24•【字号】鄂政发〔2016〕25号•【施行日期】2016.06.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的意见鄂政发〔2016〕25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大部署,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总量进位、质量升级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现就我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
2015年以来,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国办发〔2015〕67号)、《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5〕89号)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全面部署标准体系创新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深化标准化改革已经成为引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重大任务。
(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标准是质量的基础和依据。
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转变,都离不开标准化的引领和支撑。
必须通过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加快解决当前标准供给不足、整体水平偏低、引领作用不明显、实施监督不力、协调推进机制不畅等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提质增效,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三)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是我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
“十三五”期间,我省确立了“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工作方针,加快建设质量强省,努力在质量发展水平上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改革方案。 一、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2001年成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在各部门、各地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标准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达到10万项,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我国相继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及国际电信联盟(ITU)理事国,我国专家担任ISO主席、IEC副主席、ITU秘书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数量逐年增加。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来看,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标准缺失老化滞后,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标准仍然很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刚刚起步,即使在标准相对完备的工业领域,标准缺失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当前节能降耗、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领域对标准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标准供给仍有较大缺口。我国国家标准制定周期平均为3年,远远落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标准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5%,“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 二是标准交叉重复矛盾,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标准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是重要的市场规则,必须增强统一性和权威性。目前,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仅名称相同的就有近2000项,有些标准技术指标不一致甚至冲突,既造成企业执行标准困难,也造成政府部门制定标准的资源浪费和执法尺度不一。特别是强制性标准涉及健康安全环保,但是制定主体多,28个部门和31个省(区、市)制定发布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数量庞大,强制性国家、行业、地方三级标准万余项,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交叉重复矛盾难以避免。 三是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均由政府主导制定,且70%为一般性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标准中许多应由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制定。而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在我国没有法律地位,市场自主制定、快速反映需求的标准不能有效供给。即使是企业自己制定、内部使用的企业标准,也要到政府部门履行备案甚至审查性备案,企业能动性受到抑制,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四是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能提升。标准反映各方共同利益,各类标准之间需要衔接配套。很多标准技术面广、产业链长,特别是一些标准涉及部门多、相关方立场不一致,协调难度大,由于缺乏权威、高效的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越重要的标准越“难产”。有的标准实施效果不明显,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尚未形成多部门协同推动标准实施的工作格局。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发挥,既阻碍了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又影响了标准化作用的发挥,必须切实转变政府标准化管理职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 二、改革的总体要求 标准化工作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问题,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把该放的放开放到位,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强化强制性标准管理,保证公益类推荐性标准的基本供给。二是坚持国际接轨、适合国情。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三是坚持统一管理、分工负责。既发挥好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责,又充分发挥国务院各部门在相关领域内标准制定、实施及监督的作用。四是坚持依法行政、统筹推进。加快标准化法治建设,做好标准化重大改革与标准化法律法规修改完善的有机衔接;合理统筹改革优先领域、关键环节和实施步骤,通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增量带动现行标准的存量改革。 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三、改革措施 通过改革,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完善与新型标准体系配套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一)建立高效权威的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召集人、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协调。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日常工作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承担。 (二)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在标准体系上,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标准范围上,将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内。在标准管理上,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组织实施和监督;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统一立项和编号,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开展对外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授权批准发布。强化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免费向社会公开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建立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 法律法规对标准制定另有规定的,按现行法律法规执行。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医药卫生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按现有模式管理。安全生产、公安、税务标准暂按现有模式管理。核、航天等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军工领域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三)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在标准体系上,进一步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体系结构,推动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逐步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在标准范围上,合理界定各层级、各领域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范围,推荐性国家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重点制定本行业领域的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服务和行业管理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可制定满足地方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要求。在标准管理上,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统筹管理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制修订全过程信息公开和共享平台,强化制修订流程中的信息共享、社会监督和自查自纠,有效避免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立项、制定过程中的交叉重复矛盾。简化制修订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制修订周期。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公益类推荐性标准文本。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和维护更新,有效解决标准缺失滞后老化问题。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提高广泛性、代表性,保证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公正性。 (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标准管理上,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自主制定发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对团体标准进行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监督。在工作推进上,选择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先行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技术进步。 (五)放开搞活企业标准。企业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实施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价,强化社会监督。 (六)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增强话语权。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推进优势、特色领域标准国际化,创建中国标准品牌。结合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推广中国标准,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的制定。 四、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