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醛固酮的方法学建立和临床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是一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生化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在醛固酮检测中的方法学建立和临床应用。
1.方法学建立1.1样品制备对于醛固酮的检测,样品制备是关键的一步。
血液中的醛固酮浓度非常低,常规的前处理方法一般包括固相萃取、液液萃取等。
其中固相萃取是应用较广泛的方法,通过一系列萃取步骤,将醛固酮进行富集,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1.2色谱条件优化在液相色谱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流动相和梯度条件。
常用的色谱柱包括C18柱、C8柱等,流动相一般为甲醇-水溶液。
通过优化梯度条件,可以实现对醛固酮的高效分离和灵敏检测。
1.3质谱条件优化在质谱条件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离子源和工作模式。
常用的离子源包括电喷雾离子源(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离子源(APCI),工作模式可以选择正离子模式或负离子模式。
通过调节离子源和工作模式的参数,可以获得稳定的质谱信号,并实现对醛固酮的定量测定。
1.4校准曲线绘制校准曲线是进行定量分析的关键。
通过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品,测定其峰面积或峰高,再进行曲线拟合,得到醛固酮的标准曲线。
校准曲线需要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低限度、高精度和高稳定性。
2.临床应用2.1确诊与鉴别诊断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血液中的醛固酮浓度,可用于醛固酮增多症的确诊和鉴别诊断。
此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还可以与其他指标联合使用,例如血压、血钾等指标,提高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的准确性。
2.2疾病监测醛固酮在机体内起到调节电解质平衡和水盐平衡的功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可以定量测定血液中醛固酮的浓度变化,对于高血压、肾上腺异常增生以及一些代谢性疾病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早发现和诊断疾病。
2.3药物治疗监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还可以监测针对醛固酮分泌异常的药物治疗效果。
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阻滞剂的临床应用要点有哪些?(1)ACEI在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要点:①全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必须应用ACEI,包括阶段B无症状性心力衰竭和LVEF<40%者,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ACEI 需终身应用。
阶段A人群也可应用。
②ACEI禁忌证:对ACEI 曾有致命性不良反应,如曾有严重血管性水肿、无尿性肾衰竭的患者或妊娠妇女须绝对禁用。
以下情况须慎用:a.双侧肾动脉狭窄;b.血肌酐水平显著升高(>265.2μmol/L);c.高血钾症(>5.5mmol/L);d.低血压(收缩压<90mmHg),需经其他处理,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决定是否应用ACEI;e.左室流出道梗阻,如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
③ACEI一般与利尿剂合用,如无液体潴留也可单独应用,一般不需补充钾盐。
④ACEI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有协同作用。
ACEI与阿司匹林合用并无相互不良作用,对冠心病(CHD)患者利大于弊。
⑤ACEI的应用方法:a.采用临床试验中所规定的目标剂量,如不能耐受,可应用中等剂量或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
b.从极小剂量开始,如能耐受,则每隔1~2周剂量加倍。
滴定剂量及过程需个体化,一旦达到最大耐受量即可长期维持应用。
c.起始治疗后1~2周内应监测血压、血钾和肾功能,以后定期复查。
如果肌酐增高<30%,为预期反应,不需特殊处理,但应加强监测。
如果肌酐增高30%~50%,为异常反应,ACEI 应减量或停用。
d.应用ACEI不应同时加用钾盐或保钾利尿剂。
并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时,ACEI应减量,并立即应用袢利尿剂。
如血钾>5.5mmol/L,应停用ACEI。
(2)ARB在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要点:①ARB可用于阶段A患者,以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也可用于阶段B、阶段C和阶段D患者,对于不能耐受ACEI者,可替代ACEI作为一线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于常规治疗(包括ACEI)后心力衰竭症状持续存在,且LVEF低下者,可考虑加用ARB。
醛固酮排钾机制醛固酮是一种主要由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其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排钾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本文将主要围绕醛固酮排钾机制展开讨论,从分子生物学层面、肾脏生理学角度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 醛固酮的生物合成及分泌醛固酮的生物学合成主要发生在肾上腺的醛固酮合成区。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胆固醇合成途径所提供的原料,通过一系列酶的协调作用最终合成出醛固酮。
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主要受到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系统 (RAAS)的调控。
当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钠离子浓度下降等情况出现时,肾脏会释放出Renin 活性,使其切割Angiotensinogen为Angiotensin I;然后Angiotensin I被转化为Angiotensin II,这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同时也是一种激活RAAS所必需的先导物质。
Angiotensin II通过作用于肾上腺中的醛固酮合成区,刺激醛固酮的分泌,这样就将皮质醇转化为醛固酮。
相应的,由于醛固酮能够很快地去钾,急性的钠离子的重视就会对应地造成钾离子的流失。
因此,醛固酮排钾机制与RAAS系统尤其密切相关。
2. 醛固酮的功能特点醛固酮在体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通过腺上皮细胞及肾上皮细胞上的醛固酮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MR)参与到排钾调节中。
醛固酮能够通过增加利钠肽和减少Angiotensin II等方式提高Na+的重视,进而导致K+离子分泌。
在健康人体内,夜间及轻微的运动都能出现轻度的醛固酮水平上升,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醛固酮在肾脏以及肝脏中也有多种其他的生理功能。
3. 醛固酮排钾机制在肾脏中的作用钾离子是肾脏排分泌的重要离子之一。
肾脏搜集尿液后,将其分解为草酸、磷酸盐及有机酸等,将其中的K+离子从尿液中析出,然后通过肾小管向集合管发展,这是一种主要的钾离子排泄途径。
醛固酮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作用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作者:90303101 汪冠宏90303102 卢松鹤90303103 王志辉90303104 潘新磊90303105 钟波90303106 黄知03口腔摘要:以前,人们认为醛固酮拮抗剂对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源于其利尿作用。
近年来发现,除了利尿作用外,醛固酮拮抗剂在心力衰竭病人体内能够抑制心肌重构。
这也成为近年来对醛固酮拮抗剂的研究重点,是醛固酮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地位日益重要。
本文作者就醛固酮在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醛固酮拮抗剂临床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心力衰竭醛固酮螺内酯伊普利酮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工作能力减损,心排血量降低,静脉系统淤血及动脉系统灌注不足的一组心脏循环症候群。
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心力衰竭其治疗及预后又不甚理想,短期及长期死亡率高居不下,而近年来报道醛固酮拮抗剂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所以,我们在这里为这一类药品的作用原理以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1.醛固酮在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的合成:在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由于心脏泵出血量不足,使心输出量下降,心脏充盈压上升。
而心输出量下降会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造成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分泌的增加。
由于受到血管紧张素Ⅱ和Ⅲ的作用,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中,醛固酮合酶利用11脱氧皮质酮合成醛固酮。
这个过程除了受血管紧张素调节之外,还受钾离子调节,此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钠离子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这是经典的RAAS调节机制。
而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发现,应用了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1拮抗剂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阻断醛固酮的生成,反而使醛固酮水平反弹性升高,其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水平可达正常20倍。
原因在于在心衰患者体内,醛固酮合成升高而肝脏清除减少。
这种现象被称作“醛固酮逃逸”(Aldosterone Escape)[1]。
由此人们发现了除了肾上腺皮质之外,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也可以局部合成醛固酮,并且不依赖血管紧张素的调节。
醛固酮的生理功能概述醛固酮是一种主要由肾上腺产生的激素,它在机体中起着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
醛固酮主要通过调节血压和电解质等平衡来维持体内的内环境稳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醛固酮的生理功能,并深入探讨其在血压调节、水盐平衡、抗炎反应等方面的作用。
血压调节醛固酮对血压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调节,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
醛固酮在肾小管中起到抑制钠的排泄和钾的吸收的作用,从而增加体内钠和水分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提高血压。
此外,醛固酮还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减少一氧化氮的生成,从而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进一步增加血压。
水盐平衡醛固酮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对肾小管的作用,增加钠和水分的重吸收,减少钠的排泄,从而增加体内的钠储备,维持机体的水盐平衡。
此外,醛固酮还通过抑制醛固酮释放激素的释放,减少尿液的生成,进一步降低水分量,维持体内的血浆渗透压稳定。
抗炎反应除了在血压调节和水盐平衡方面的作用,醛固酮还具有抗炎反应的功能。
它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研究发现,醛固酮可以通过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减轻炎症反应,起到抗炎作用。
这一发现为醛固酮在治疗炎症性疾病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醛固酮受体与疾病醛固酮的生理功能主要通过与醛固酮受体(MR)的结合而实现。
醛固酮受体广泛分布于肾脏、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组织中。
与醛固酮受体的结合可以调节多种基因的表达和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影响相关生理过程。
高醛固酮血症与高血压高醛固酮血症是指体内醛固酮水平异常升高,常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等疾病。
高醛固酮血症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当醛固酮水平升高时,它会抑制肾小管中钠的排泄和钾的吸收,导致体内钠和水分的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此外,在高醛固酮血症的状态下,醛固酮还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血管收缩剂和舒张剂的生成和释放,增加外周阻力,进一步升高血压。
醛固酮化学本质
醛固酮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有机合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也是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包括异醇醛酮、α-醛醛酮和β-醛醛酮等。
本文将通过对醛固酮化学本质的分析,深入探究其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一、醛固酮的结构
醛固酮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特定的分子结构,可以用一系列的官能团表示:基-CO-基-H。
基本的醛固酮结构由一个羧基和一个醛基组成,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两个官能团间的键合而产生更加复杂的结构。
比如,α-醛醛酮和β-醛醛酮,它们都是由一种芳香醛和一种羧酸组成的。
二、醛固酮的物理性质
由于醛固酮具有共价键和非共价键混合的分子结构,因此它们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
醛固酮具有较高的熔点(超过150℃)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较长的分子链结构,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它们的沸点可以达到145°C。
另外,它们的溶解性也较高,能够在常温下溶解于水和有机溶剂中,尤其是对于水溶液中的醛固酮,通常可以获得绝大多数的溶解度。
三、醛固酮的化学性质
因为醛固酮具有较大的共价键能力,所以它们也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可以在大多数碱性和酸性条件下保持稳定。
除此之外,它们还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和抗氧化性,对许多有机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
力和耐热性能。
尤其是对于烷基酮的抗氧化性能更加显著,它们可以在较高温度下抑制大多数有机物的氧化反应。
总结
本文详细分析了醛固酮化学本质,探讨了它们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综上所述,醛固酮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较高的熔点、溶解性、化学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在有机合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醛固酮(Aldosterone)是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主要作用于肾脏,调节钠和水的重吸收,从而影响血压和电解质平衡。
醛固酮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实验室和检测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醛固酮的水平通常会根据身体姿势(立位或卧位)和饮食条件(钠和钾的摄入量)有所不同。
2. 在钠摄入量为100mmol/d,钾摄入量为60-100mmol/d的条件下,成年人在立位时的醛固酮参考范围通常为138-415pmol/L,而在卧位时为28-138pmol/L。
3. 另一种常见的醛固酮测量方法是通过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Plasma Aldosterone to Renin Ratio, PARR)来评估。
肾素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酶,参与醛固酮的生成过程。
正常情况下,PARR 的参考范围通常小于25ng/L。
4. 某些情况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醛固酮水平可能会显著增高。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醛固酮对心血管的有害作用与醛固酮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周长宏;宋文宣
【期刊名称】《中国医刊》
【年(卷),期】2005(40)2
【摘要】醛固酮是一种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其分泌来源有两条途径,其一是由肾
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分泌,受经典的循环RAAs影响;其二是心血管局部组织独
立存在的RAAs,它不受全身RAAs的影响。
醛固酮与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心血管的成纤维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细胞胞浆盐皮质素受体(MR)
结合,形成激素一受体复合物,后者通过核膜,与核中的DNA醛固酮反应基因结合,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周长宏;宋文宣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心内科、干部保健科,山东,青
岛,26601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心内科、干部保健科,山东,青
岛,26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2+.4
【相关文献】
1.醛固酮对心力衰竭的有害作用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J], 顾复生
2.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地位 [J], 刘焱;王生池;刘坤申
3.醛固酮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与醛固酮受体阻断药的临床应用 [J], 李斌儒;朱秀莉;张勇
4.醛固酮对心力衰竭的有害作用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J], 顾复生
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其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作用研究 [J], 赵雪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醛固酮的应用
摘要:醛固酮(英文:Aldosterone)是一种类固醇类激素(盐皮质激素家族),
主要作用于肾脏,为一种增进肾脏对于离子及水分再吸收作用的一种激素,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调节,即肾的球旁细胞感受血压下降和钠量减少的刺激,分泌肾素增多,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
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使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强,以此维持水盐代谢的平衡。
醛固酮不但对水盐调节起作用,对心律失常及高血压患者的糖代谢、对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心钠素含量、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化作用都有影响。
关键词:醛固酮、心律失常、糖代谢、血浆心钠素
正文:
(1)水盐调节
醛固酮在调节细胞外液,醛固酮重要的生理功能有赖于通过调控肾上皮钠通道(ENaC)对钠的重吸收,醛固酮的基因组作用方式:醛固酮进入集合管主细胞后,与胞浆内的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MR)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后者进入细胞核与核中DNA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终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aldosterone-induced protein, AIP),使管腔膜(apicalside)ENaC活性增强,基侧膜(basolateral side)钠钾泵的活性增加,从而促进跨上皮细胞的Na+重吸收。
醛固酮基因组作用的特点是作用起效较慢,作用时间长,对MR阻断剂敏感。
(2)心律失常影响
南昌大学内科学硕士在探讨不同浓度醛固酮对H9C2细胞缝隙连接蛋白①(Connexin,Cx)43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心律失常的深层机制②的试验中。
利用下述方法:1、应用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培养H9C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1x10-8mol/L、1x10-6mol/L、1x10-4mol/L)醛固酮处理,对照组用不含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处理,分别处理24小时。
2、处理24小时后,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不同浓度醛固酮组Cx43mRNA含量的改变。
3、处理24小时后,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醛固酮组Cx43蛋白含量的改变。
结果:1、不同浓度醛固酮组和对照组相比,1x10-8mol/L醛固酮组Cx43mRNA表达量增加(P<0.05),有显著差异,而1x10-6mol/L、1x10-4mol/L醛固酮组Cx43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别(P>0.05)。
2、不同浓度醛固酮组与对照组相比,1x10-8mol/L醛固酮组的Cx43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而1x10-6mol/L、1x10-4mol/L醛固酮组的Cx43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有显著差异。
得出结论:本实验发现,不同浓度醛固酮对H9C2细胞Cx43蛋白和mRNA的影响不同,低浓
度(1x10-8mol/L)醛固酮组增加Cx43蛋白和mRNA的表达。
高浓度醛固酮(1x10-6mol/L、1x10-4mol/L)组减少Cx43蛋白的表达,而Cx43mRNA含量无明显改变,因此推测醛固酮可能是通过对Cx43的影响来参与心肌细胞间隙连接蛋白的重构,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3)高血压患者按醛固酮水平分层糖代谢紊乱③
新疆医科大学在高血压患者中,在标化状态下检测患者血清醛固酮与血浆肾素活性,并追问糖尿病病史及检测空腹血糖,否认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若空腹血糖大≥5.6mmo1/可行糖耐量试验后确诊糖代谢紊乱。
结果:血清醛固酮<12.19ng/ml时,检出糖尿病病人56人,占22.1%,糖尿病前期患者11人,占4.3%;当血清醛固酮在12.19-17.88ng/ml之间时,糖尿病病人检出58人,占25.2%,糖尿病前期患者检出15人,占6.5%;当血清醛固酮≥17.88ng/m时,糖尿病病人检出65人,占27.2%,糖尿病前期患者检出28人,占11.7%,随患者血清醛固酮水平分层升高,糖尿病检出率、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减低检出率有线性升高趋势(p<0.05);血清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20 ng/ml.(pg/dl·h)-1时,检出糖尿病病人130人,占33.4%,糖尿病前期患者36人,占9.3%;血清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在20-50 ng/ml-(pg/d1.h)-1时之间时,糖尿病病人检出27人,占13.8%,糖尿病前期患者检出13人,占 6.6%;当血清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50 ng/ml-(pg/dl-h)-1时,糖尿病病人检出22人,占15.9%,糖尿病前期患者检出5人,占3.6%,但随血清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值分层逐渐增高,糖尿病检出率、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减低检出率有线性下降趋势
结论:醛固酮激素本身可能参与了糖代谢紊乱的发病。
(4)肝硬化患者血浆心钠素含量影响
蚌埠医学院附院消化科测定了51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心钠素(ANP)含量,并同时测
定其中27例患者的血浆醛固酮(ALD)含量。
结果发现,肝硬化患者二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且在大量腹水、肝功能C级及并发肝
性脑病时均呈同步增高趋势。
可能与肝肾降解减少及直接分流入体循环而致血中滞留量
增高等因素有关。
(5)钙调神经磷酸酶
解放军总医院南四科为了阐明醛固酮对重要器官组织细胞内信号分子-钙调神经磷酸酶(CaN)④的活化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做了如下实验
方法:取雄性W istar大白鼠21只,分成醛固酮(A ld)组以A ld 18mg/d腹腔内注射4周,
螺内酯组以A ld处理同时予螺内酯20 mg.kg-1.d-1灌胃4周及正常对照组。
以放免法
测得血A ld、血管紧张素II(AngII)和内皮素(ET)浓度;以硝酸盐法测定血NO浓度;以改
良底物发色法测得心、脑、脾、肝、肺、肾和主动脉组织CaN活性。
结果:醛固酮处理后,大鼠重要脏器的组织CaN活性均升高,分别为心147%、肺95%、脾6 5%和脑43%,与对照组比较,心、肺、脾和脑组织CaN活化达到统计学意义;血醛固酮浓度
较对照组上升了1.62倍;血NO3-浓度明显下降;血中A ld/NO3-上升了2.95倍,ET/NO3-
和AngII/NO3-分别上升了0.32倍和0.25倍。
以螺内酯干预后,心、肺、脾、脑、肝组
织CaN活化程度明显减轻;对大鼠血醛固酮浓度无显著影响,但血AngⅡ浓度下降、NO3-
浓度明显升高;A ld/NO3-、ET/NO3-、AngII/NO3-均明显下降。
结论:外源性醛固酮可明显升高血中A ld/NO3-浓度比,并显著活化心、肺、脾、脑组织C aN。
螺内酯则可全面维护内皮活性因子稳态,下调血A ld/NO3-、AngII/NO3-和ET/NO3-
比值,减轻组织CaN的活化效应。
参考文献:
①叶周恒,杨玉鹤,许骥,王梁华. 醛固酮诱导心室重构作用及机制 [J]. 心肺血管病杂
志. 2011 (02)
②刘晓明,苏兰娣. 心脑血管疾病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J]. 中外医疗. 2010
(26)
③王伏芬.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诊治分析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22)
④陈雯,谢晓华,常连庆,孙愚,张颖,牟丽华,刘宁,刘秀华. 醛固酮上调大鼠组织钙调神
经磷酸酶活性及抑制血浆一氧化氮水平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