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06.50 KB
- 文档页数:3
76塞周耋生医堂!Q!!生!旦筮!!鲞箜!期堕!鱼巫坐:』!!!!型!Q13,!丝:!!,№:!针刺与康复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研究进展言枫王建美陈昊顾一煌曾庆琪[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 ss n.1003-9198.2013.叭.025…,删,删】…,㈣,㈣’ot,删】_oI,oI,H脑卒中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而吞咽障碍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易导致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及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目前对于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并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临床上以康复训练为主要措施。
国内大量文献显示针灸疗法对于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症状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且结合针刺、康复训练在内的综合疗法优于单纯针灸治疗或康复训练,现就近年来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1.1项针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和根结标本学说,颈项部腧穴是针刺治疗脑卒中的首选穴位,选择颈项部有效的针刺点和针刺深度,可以通过不同水平的不同机制实现调节吞咽过程中的咽阶段的精细与协调方面的能力,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罗卫平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组[年龄(60.5±6.21)岁]和单纯吞咽训练组[年龄(60.63±5.98)岁],针刺取穴以项针为主,取风府、风池、翳风、完骨、翳明、天突、人迎、头针运动区中下1/3、廉泉、外金津玉液、吞咽穴、提咽穴、地仓、颊车、水沟,承浆。
其中风池、翳风、翳明、完骨针向喉结方向,胀感传至咽部;人迎、提咽穴、吞咽穴直刺,取得窒息样针感;上作者单位:210036江苏省南京市,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言枫,王建美,曾庆琪);210046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中医药大学(陈昊,顾一煌)廉泉、外金津玉液向咽部直刺,要求针感强烈。
吞咽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1. 引言1.1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重要性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认可。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疾病,常常会导致吞咽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造成极大困扰。
吞咽功能障碍可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如进食困难、误吸、肺部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进程。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字数:245】1.2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现状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现状包括目前在临床上应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情况及疗效。
随着针灸疗法在医学界的逐渐认可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尝试使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在提高患者吞咽协调性、促进咽喉肌肉收缩、改善咽喉敏感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复杂性,针灸治疗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明显的优势。
一些临床研究还指出,通过针灸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咽喉协调性,减少吞咽困难,还可降低吞咽风险,减少误吸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积极的结果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该疗法的机制和优势奠定了基础。
【2000字】1.3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可行性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可行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针灸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取得的疗效,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针灸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作用。
现有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显著的可行性。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可行性还体现在其疗效稳定、安全无副作用、操作简便等方面。
《高氏项针配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吞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误吸、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高氏项针和舌三针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高氏项针配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XX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XX例。
纳入标准包括: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存在吞咽障碍症状,年龄在XX岁至XX岁之间。
排除标准包括: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恶性肿瘤等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
2. 治疗方法高氏项针配合舌三针治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采用高氏项针进行穴位刺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其次,采用舌三针进行舌部穴位刺激,以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针刺的深度和频率。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等。
采用量表评分法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
三、结果1. 吞咽功能评分经过高氏项针配合舌三针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提高。
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有显著提高。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好,未出现过敏、感染等并发症。
四、讨论高氏项针和舌三针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高氏项针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舌三针则可以刺激舌部穴位,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氏项针配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针刺的深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的不良反应。
近十年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进展【摘要】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病情康复及生活质量,本文就200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在全国医学刊物上的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对诸如体针、舌针、头针、耳针、穴位注射、电针联合放血疗法、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及针药并用等疗法有了系统性的认识。
同时,笔者客观分析目前中医科研工作和临床试验的优势及不足,提出这类问题需得到医学权威部门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才能促进针灸事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针刺;吞咽障碍;疗效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34-02目前,据相关报道证明脑卒中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多发于中老年人,是并发症较多的疾病之一,其中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约占30-45%[1]。
吞咽障碍的发生常常导致患者营养摄入不足、吸入性肺炎、心理障碍,甚至有窒息的可能。
因此,如何更加积极、有效地治疗该病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的难题,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有一般常规内科支持治疗、康复训练、物理及放置鼻胃管、鼻空肠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j)等吞咽替代治疗[2],其治疗效果尚不确切。
祖国医学中,将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归属于“中风舌本病”“喑痱”“喉痹”等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关窍不利,以“通关利窍”为治疗大法,对其治疗显示出了独特的疗效,笔者总结了近十年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进展,现综述如下。
1 体针治疗石江伟、于涛[3]等将181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对照组、假针刺组。
针刺组予以针灸治疗,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结合经皮电刺激治疗,假针刺组以假针刺结合经皮电刺激观察。
针刺主穴:风池,完骨,翳风,上廉泉,人迎。
配穴:舌体运动障碍加内大迎;唇闭合不全,咀嚼运动受限加太阳、下关、地仓、颊车;咽反射迟钝或消失,点刺咽后壁6次。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和改善患者
的神经、肌肉、内分泌系统等生理机能,进而达到治疗吞咽障碍的目的。
具体来说,针灸
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口腔和咽喉的肌肉活动,增强下咽反射和食管括约肌的收缩能力,提高吞咽和排空的效率,从而改善吞咽障碍的症状。
此外,针灸还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
内分泌系统,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免疫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适应症包括:神经性吞咽障碍、咽部过敏性反应引起的
吞咽困难、药物性干咳引起的吞咽障碍等。
同时,针灸还可用于预防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
1、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是治疗吞咽障碍的常用穴位之一。
针刺合谷穴能
调节全身气血,促进人体代谢,缓解身体疲劳,增强体力。
2、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颈部两侧乳突下缘的横纹中央,也是治疗吞咽障碍的常用穴位之一。
针刺
风池穴能舒张颈部的肌肉细胞,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吞咽障碍。
3、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腓骨头下方三寸处,是治疗吞咽障碍的常用穴位之一。
针刺足
三里穴能调节肠胃蠕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1、治疗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确保患者体力充沛、身体放松,心情愉悦。
2、术前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3、针刺时应注意术中操作规范,注重穴位选取和刺激力度,确保治疗效果。
4、治疗后应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复发。
五、结语。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O c t .2023,V o l .31N o .20作者:王雅丽,E -m a i l :447434878@q q.c o m 低频电针联合综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王雅丽(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甘肃庆阳745000)ʌ摘要ɔ 目的:探讨低频电针联合综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㊂对照组接受综合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低频电针干预措施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 S A )评分和吞咽生活质量评估表(S WA L -Q O L )评分,并根据洼田饮水试验(W S T )等级评估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 S A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S WA L -Q O L 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的72.00%(3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相比单纯的综合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针的干预手段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㊂ʌ关键词ɔ 低频电针;脑卒中;吞咽障碍;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吞咽功能训练中图分类号:R 259;R 246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2013吞咽障碍是指在吞咽时存在从口腔到食道的流动障碍,脑卒中是导致吞咽障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1],当脑卒中病程在2~4周时,患者即可伴有吞咽障碍,临床可见患者无法言语或言语不畅㊁进食饮水困难,易并发营养不良㊁脱水等不良反应,增加误吸风险,严重者会反复咳嗽,发生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㊂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风险,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㊁经济负担[2]㊂西医治疗该病主要采用传统吞咽训练㊁行为干预㊁药物疗法和经颅磁刺激等,以增强患者咀嚼㊁吞咽力量,改善吞咽功能,但部分患者理解和配合程度较低,导致临床治疗效果难以保证[3-4]㊂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属于中医 中风病 范畴,风㊁火㊁痰㊁气㊁瘀致中风病患者气血逆乱㊁痰瘀互结,瘀阻脑脉或血溢脉外,使喉舌之窍痹阻而致舌謇语涩[5]㊂电针是在传统针刺疗法基础上结合电刺激疗法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以产生㊁传递生物学反应的治疗方法[6]㊂临床研究表明,电针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症状,尤其是短时间的低频电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7-8]㊂本研究观察低频电针联合综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庆阳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收治的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㊂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9~75岁,平均(53.66ʃ10.96)岁;病程1~89d ,平均(37.50ʃ20.91)d ;脑梗死32例,脑出血18例㊂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6~72岁,平均(55.86ʃ10.30)岁;病程1~86d ,平均(39.12ʃ20.79)d ;脑梗死占34例,脑出血占16例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伦理要求[9]㊂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拟定[1]㊂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以突然发病㊁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㊂结合患者病史㊁临床症状㊁体征和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分布的特点,通过脑C T ㊁M R I㊁M R A ㊁D S A 等检查可明确诊断㊂吞咽障碍: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㊁发音及言语障碍㊂②咽喉肌㊁舌肌等运动障碍,但无肌肉萎缩㊂③咽反射和软腭反射减弱或消失㊂④脑干病理性反射阳性㊂⑤有脑血管病发作史,伴一侧或双侧肢体功能障碍㊂满足①及②~⑤中任意两项即可㊂(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中风病的诊断标准拟定[10]㊂①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具备 风性善行而数变 的特点㊂②具备突发半身不遂㊁肌肤不仁㊁口舌 斜㊁言语謇涩㊁神志昏蒙中两项主症,或主症1项加次症两项,如头晕㊁目眩㊁头痛㊁行走不稳㊁呛水5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0月第31卷第20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O c t.2023,V o l.31N o.20呛食㊁目偏不瞬㊂③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㊂④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㊂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35~ 75岁;病程ɤ3个月;洼田饮水试验(W S T)等级评定ȡ2级;生命体征平稳㊁神志清楚者;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4排除标准由口咽部疾病或脑干损伤等引发的吞咽障碍者;合并肺㊁肾㊁心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及血液系统相关疾病者;此次脑卒中前已患有吞咽障碍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有晕针或皮肤破损等不宜针刺者;合并精神疾病或言语交流障碍者㊂2治疗方法2.1对照组给予综合吞咽功能训练㊂①唇舌训练:嘱患者用嘴唇夹住压舌板10s,医生用压舌板从上下两侧夹紧患者嘴唇10s,嘱患者伸舌㊁翘舌㊁收舌㊁舔触上下腭各1次㊂整套动作为1组,每日完成10组㊂②吞咽反射训练:嘱患者用食指与中指指腹以适宜力度上下往返摩擦前正中线颈前(甲状软骨至舌骨)皮肤至下颌部的反复性运动,每日3次㊂③用力吞咽训练:嘱患者舌尖紧抵上腭,同时患者用一只手或在他人协助下挤压颈部肌肉,用力做吞咽动作,每日30次㊂④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吞咽障碍治疗仪[蒂捷欧医疗器械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52260141]进行神经电刺激,先用75%酒精棉球擦拭患者电极安放处皮肤,后将通道Ⅰ㊁Ⅱ分别连接电极,通道Ⅰ电极片置于患者两侧颏舌骨肌运动点,通道Ⅱ电极片沿患者前正中线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下方,开通电源,调节输出参数(双向方波,波宽为700m s,电荷为1000Ω,电流刺激强度为0~25m A),具体振幅强度数值以患者耐受为准,嘱患者配合做持续性的吞咽动作㊂每次治疗时间为15m i n,每日1次㊂⑤摄食训练:嘱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躯干前倾20ʎ,主动进食或他人用汤勺喂食营养均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医生指导患者用患侧牙齿咀嚼,以刺激患者的患侧口㊁咽㊁喉,注意调整患者体位,提高患者进食的舒适性,若患者吞咽困难严重,可轮换健侧咽部喂食,每日两次㊂以上内容每周训练5d㊂连续治疗4周㊂2.2观察组在对照组综合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针干预措施㊂嘱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对廉泉㊁风府穴行电针治疗㊂操作方法如下:对患者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医生持0.30mmˑ5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刺入廉泉穴,待得气后,缓慢向深部推进30~40mm,以患者自感舌根部有较强酸胀感为度㊂医生持针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风府穴20~30mm,以患者自感局部有酸胀感为宜㊂后将S D Z-Ⅱ型电针治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200675)的输出线分别连接在刺入两穴的针柄上,调节输出参数(输出强度为1m A,连续波,频率为2H z),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15m i n,每日1次,每周治疗5d㊂连续治疗4周㊂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①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 S A)评分㊂S S A常被用于评估存在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情况,分数18~46分,包括临床相关检查(8~23分)㊁5m L吞咽水试验(5~11分)㊁60m L吞咽水试验(5~ 12分),分值越低代表吞咽功能越好[11]㊂②吞咽生活质量评估表(S WA L-Q O L)评分㊂S WA L-Q O L共有11个方面,包括饮食㊁心理㊁社交㊁睡眠等,总分数为44~22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12]㊂3.2疗效评定标准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由专业康复医师进行饮水吞咽测试(W S T)评定,观察患者饮用30m L温水的情况,包括饮用时间㊁是否顺畅㊁有无呛咳发生等,分为1~5级,级别越高表明吞咽障碍程度越重[13]㊂痊愈:治疗后患者吞咽及饮水㊁进食基本正常,无呛咳,吞咽功能基本恢复,W S T等级提高3级以上;显效:治疗后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改善,W S T等级提高2级;有效:治疗后患者吞咽功能有所改善,W S T等级提高1级;无效:治疗后患者吞咽功能无好转甚或加重㊂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ˑ100%㊂3.3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㊂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3.4结果(1)S S A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S S 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S S 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6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0月第31卷第20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O c t .2023,V o l .31N o .20表1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x ʃs )组别例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观察组5027.04ʃ6.4919.36ʃ5.96әһ对照组5026.44ʃ6.0622.52ʃ5.66ә注:1.S S A ,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㊂2.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ә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㊂(2)S WA L -Q O 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 WA L -Q O 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S WA L -Q O L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表2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吞咽生活质量评估表评分比较(分,x ʃs )组别例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观察组5079.88ʃ8.65124.14ʃ12.04әһ对照组5083.14ʃ7.88114.52ʃ13.02ә注:1.S WA L -Q O L ,吞咽生活质量评估表㊂2.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ә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㊂(3)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的72.00%(3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3㊂表3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观察组50191611492.00һ对照组501411111472.00注:与对照组比较,һP <0.05㊂4 讨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多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吞咽困难过程或状态,归因于主导吞咽动作的神经中枢受损和肌肉功能失调㊂而长期吞咽困难与饮食限制易引起患者营养不良㊁误吸等,延长其住院时间,影响疾病预后和患者的生活质量[14]㊂尽管目前西医临床在脑卒中的急性治疗和二级预防上已取得有效进展,但还未有治疗吞咽障碍的特效方法,其关注重点在饮食管理方面与对吞咽过程的相关训练上㊂对协作吞咽动作完成的肌肉进行训练是常见的吞咽功能训练方式之一,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运动功能和相互的协调性,提高吞咽肌肉的收缩能力和收缩速度,提高相应神经系统兴奋性和传导性,恢复和提高吞咽部分功能,避免吞咽肌的失用性萎缩[15]㊂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传统吞咽功能训练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措施㊂神经肌肉电刺激可用于缓解疼痛㊁强化肌肉和恢复感觉运动,可通过 运动 和 感觉刺激 激活感觉通路和/或刺激肌肉收缩,导致外周运动神经去极化;还作用于神经肌肉系统的外周,通过表面电极加强受损的口㊁咽肌肉组织,通过使颈部肌肉的神经纤维去极化引起肌肉收缩[16]㊂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因病机是风㊁火㊁痰㊁气㊁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发病部位与脑㊁口㊁舌㊁喉有关㊂研究表明,针灸有助于改善大脑运动功能区的血液循环,激活大脑皮层的特定运动功能区,促进中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脑部能量代谢,促进脑功能重塑,这可能是针灸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机制,而电针是在传统毫针治疗基础上,借助毫针针体将一定电流导入机体内,对局部或关联肌肉㊁神经产生刺激[17]㊂研究发现,低频电针干预后,脑卒中模型小鼠的神经元数量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且吞咽功能有所改善,表明2H z 的低频率电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8]㊂廉泉属任脉穴位,其周围有与吞咽相关的肌肉,是治疗失语和吞咽障碍的重要穴位[19]㊂风府属督脉穴位,常用于治疗咽喉㊁舌相关疾病㊂两穴阴阳相合,可调和气血阴阳,且与人体舌咽神经㊁舌下神经等密切相关,电针刺激两穴可以分别增强不同节段吞咽肌纤维的兴奋性及激活初级感觉皮质,改善吞咽障碍[20]㊂吕学海等[21]研究发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能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有效改善吞咽障碍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 S A ㊁S W A L -Q O L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在综合吞咽功能训练的同时,配合低频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症状㊂本研究观察样本量偏小,可能结果存在偏倚,且缺少随访,须在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及增加随访次数,为临床提供更确切的理论依据㊂参考文献[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 ].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王拥军,王少石,赵性泉,等.中国卒中吞咽障碍与营养管理手册[J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1):1153-1169.[3]G E E G A N A G E C ,B E A V A N J ,E L L E N D E R S ,e ta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f o r d y s p h a g i aa n dn u t r i t i o n a l s u p po r t i na c u t e 7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0月第31卷第20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O c t.2023,V o l.31N o.20a n ds ub ac u t es t r o k e[J].C o c h r a n e D a t a b a s e S y s t R e v, 2012,10:C d000323.[4]牛丽,李彦杰,秦合伟,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评估和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8):48-51,63.[5]黄金媚,谭文澜.中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3):281-283.[6]KWO N S,C HO S E,P A R K S U,e ta l.S t u d y o n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f v a r i o u s t y p e so f s h a ma c u p u n c t u r e t r e a t m e n t s i nh e m i p l eg i c s t r o k e p a t i e n t s:th e p r o t o c o l o f ar a n d o mi z e d c l i n i c a lt r i a l[J].E v i d B a s e d C o m p l e m e n t A l t e r n a t M e d, 2019,2019:7395927.[7]Z HA N G L Z,X U N G,L IR L,e ta l.C l i n i c a l s t u d y o fe l e c t r o a c u p u n c t u r e w i t h d if f e r e n tf r e q u e n c i e sa t L i a n q u a n (C V23)a n dF e ng f u(G V16)f o r s t r o k e d y s ph a gi a[J].Z h o n g-g u oZ h e n J i u,2018,38(2):115-119.[8]罗菁,崔韶阳,许明珠,等.不同电针时间的低频电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 11(24):61-63,66.[9]张咸伟.‘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医学研究伦理原则的解读[J].中华疼痛学杂志,2020,16(2):96-97,101.[10]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1]伍少玲,马超,黄粉燕,等.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6):396-399.[12]M C H O R N E YCA,B R I C K E RDE,K R A M E R A E,e t a l. T h e S WA L-Q O L o u t c o m e s t o o l f o r o r o p h a r y n g e a l d y s p h a g i ai na d u l t s:I.C o n c e p t u a lf o u n d a t i o n a n di t e md e v e l o p m e n t[J].D y s p h a g i a,2000,15(3):115-121.[13]孙宁.洼田饮水试验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88-89.[14]MA R T I N O R,F O L E Y N,B HO G A LS,e t a l.D y s p h a g i aa f t e r s t r o k e:i n c i d e n c e,d i a g n o s i s,a n d p u l m o n a r y c o m p l i-c a t i o n s[J].S t r o k e,2005,36(12):2756-2763.[15]E V E R T O NLF,B E N F I E L DJK,H E D S T R OM A,e t a l. P s y c h o m e t r i ca s s e s s m e n ta n dv a l i d a t i o no ft h ed y s p h a g i a s e v e r i t y r a t i n g s c a l e i n s t r o k e p a t i e n t s[J].S c iR e p,2020, 10(1):7268.[16]P O O R J A V A D M,M O G H A D A MST,A N S A R INN,e t a l. S u r f a c e e l e c t r i c a l s t i m u l a t i o n f o r t r e a t i n g s w a l l o w i n g d i s o r d e r s a f t e r s t r o k e:a r e v i e wo f t h e s t i m u l a t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l e v e l s a n d t h e e l e c t r o d e p l a c e m e n t s[J].S t r o k eR e sT r e a t, 2014,2014:918057.[17]L UYY,C H E NY,H U A N GDT,e t a l.E f f i c a c y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f o rd y s p h ag i aa f t e r s t r o k e: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A n nP a l l i a tM e d,2021,10(3):3410-3422.[18]Y A O S Q,L I U Y,C U IS,e ta l.E f f e c to fd i f f e r e n tf r e q u e n c i e s o f e l e c t r o a c u p u n c t u r eo n p o s t-s t r o k ed y s p h ag i ai nm i c e[J].JM o lN e u r o s c i,2020,70(11):1871-1879.[19]X I A W G,Z H E N G CJ,X I A J H,e ta l.P o s t-s t r o k ed y s p h a g i a t re a t e dw i t h a c u p u n c t u r e o fm e r i d i a nd i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a r a n d o m i z e d 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J].Z h o ng g u oZh e nJi u,2016. 36(7):673-678.[20]叶秋平,袁思,邓冰,等.电针廉泉穴和风府穴对吞咽相关脑区c-F o s特异性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43(12):1087-1093.[21]吕学海,刘运平,叶秋桠,等.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21, 43(17):2625-2628.(收稿日期:2022-07-25)[编辑:白晓晖]җ基金项目:2021年度省级重点人才项目和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甘组通字 2021 17号);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2022年度课题(G S 2022 G H B1827)第一作者:刘双萍,E-m a i l:572047568@q q.c o m温经汤合寿胎丸加减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观察җ刘双萍1,王一强1,武权生2(1.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ʌ摘要ɔ目的:观察温经汤合寿胎丸加减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复发性流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㊂对照组采用口服黄体酮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孕前温经汤加减㊁孕后寿胎丸加减治疗㊂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3%(53/60),高于对照组的48.33%(2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温经汤合寿胎丸加减治疗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确切㊂ʌ关键词ɔ复发性流产;温经汤;寿胎丸;滑胎中图分类号:R271.9文献标识码:A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3.2014复发性流产是指与同一伴侣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在妊娠28周前㊁胎儿体质量不足1000g的自然流产[1],但在连续发生两次时即应予以重视,并进行评8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0月第31卷第20期。
脑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治疗进展有研究表明:脑中风发病后51%的患者有吞咽障碍[1],而其中假性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障碍又占绝大多数。
吞咽障碍的危害较大,可造成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和脱水等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
在治疗上国内外尚无公认有效的方法。
目前,针刺与康复训练在治疗脑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
现将近几年该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针刺治疗姜丹等[2]将57例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者以分层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30例。
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针刺疗法,取穴:水沟、风驰、廉泉、合谷,15次为一疗程,结果:一疗程后治疗组疗效为85.2%,对照组疗效为33.3%,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针刺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假性延髓麻痹所致的吞咽障碍方面确实有效。
李莉[3]将93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按2:1分成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31例。
两组中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一致,治疗组同时针灸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对照组64.5%,2组比较(P<0.01).刘传瑞等[4]将81例脑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法:颈部取廉泉、外金津玉液、治呛和吞咽,项部取双侧风池和供血。
伴有伸舌困难者加刺舌中穴;有咀嚼不能者加下关和颧髎;发音不清者加发音穴。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30号2.5寸针,针廉泉、外金津玉液、吞咽、治呛、发音、舌中,行针得气后即刻出针,然后取双侧风池和供血穴针刺得气后用脉冲电疗仪(KWD-808Ⅱ型)正极在供血穴,负极接风池穴,双侧相同,用疏波(60~70次/min)通电20min后出针,每6天为1疗程,间隔1天再继续进行下1疗程针刺治疗,4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1%,对照组有效率36.7%。
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研究进展与思路探讨
昝兴淳;丰丽媛;唐巍;龚丽;李斯亮;何鹏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8)005
【摘要】针刺联合康复方法广泛运用于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本文从特定腧穴针刺法、针刺联合现代康复训练、针刺联合球囊扩张术、针刺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刺量学及其机制等方面阐述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昝兴淳;丰丽媛;唐巍;龚丽;李斯亮;何鹏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1
【相关文献】
1.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J], 莫映楠;蓝嘉欣;金海鹏
2.电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周子靖
3.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J], 赵梦雄;樊小农;王舒
4.近5年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J], 思聪;李彦娇;安军明;杨鹏程;张鑫
5.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J], 吴佩峰;何晓宏;李梦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治疗3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研究目的:本文就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及探讨。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7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进行分组,参照组(n=36)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法,试验组(n=36)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Burke评分及VFSS评分。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参照组更高,试验组患者Burke评分、VFSS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针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标签:针灸;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又被称为脑血管意外,具有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1]。
吞咽功能障碍是该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对其日常饮食、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为探究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疗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3年收治的部分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疗法,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研究过程及数据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进行分组,参照组(n=36)与试验组(n=36)。
试验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2~76岁,平均(64.2±3.0)岁;参照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54~77岁,平均(64.6±3.3)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纳入的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病程在半个月以上,且伴有假性球痹症状。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此次研究均知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将意识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合并严重感染患者予以排除。
并已将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死亡患者及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患者剔除。
吞咽困难包括产生吞咽动作困难(口咽部吞咽困难)和食物或液体在到达胃的过程中的一种被阻滞感(食管吞咽困难)。
所以,吞咽困难是指对吞咽物正常通过的一种阻碍[1]。
吞咽过程是有为与髓质的吞咽中枢以及重远段食管壁中的肠神经系统共同协调产生的,主要由自主性反射控制。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50%吞咽困难的患者为中风引起的,其严重程度似乎与中风的严重程度有关,多数患者伴有构音障碍和摄食困难,难以实现语言交流。
据文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发生率为41%,慢性期为16%[2],脑干卒中吞咽障碍发生率为51%[3]。
早期脑血管意外导致的轻度偏瘫引起吞咽动作困难,称“高位”吞咽困难。
由于吞咽困难易于导致不良预后,如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各种并发症,甚至可造成生命危险,影响脑卒中康复,因此强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早期诊断、早期评定、早期治疗,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1 评估吞咽困难卒中患者吞咽困难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吸入性肺炎,并避免因饮食摄入不足导致的液体缺失和营养不良,以及重建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独立进食能力[4]。
所有卒中患者在给予饮食前均应确定有无吞咽困难或误吸的危险。
一般在入院24h内应由医护人员通过床旁检查(如吞咽水试验)筛查患者吞咽功能。
未通过初筛试验患者,应进一步利用电视透视、纤维内窥镜等检查来评估吞咽功能[5]。
在入院48h 内,对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应进行营养状况的评估[6]。
2 吞咽困难的治疗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卒中患者,必须确定能否维持经口进食,是否需要替代进食途径:这需要综合营养状况、发生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危险程度以及插鼻胃管带来的不适等多种因素进行诊断。
对于尚能维持经口进食的患者,主要采取行为治疗,包括对饮食的调节,采用特定的体位等。
疲劳有可能增加误吸的危险,进食前应注意休息。
为便于吞咽,食物通常做成“中药丸”大小,并置于舌根部。
吞咽困难的患者不应使用吸管饮水,因为用吸管饮水需要较复杂的口腔肌肉功能,易导致误吸。
针灸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研究进展标签:吞咽困难;脑卒中;针灸康复;综述脑卒中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的临床症状[1],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吞咽困难可导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因误吸而引起窒息死亡。
有研究显示,卒中后吞咽困难是发病3个月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2]。
因此对其建立系统规范的诊断治疗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我国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以针刺康复为主线,颇有成效。
本文将对近5年相关临床报道综述如下。
1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葛芳[3]研究显示电针(低频率)双侧风池、供血(风池穴直下1.5寸)可以在电流的作用下使椎—基底动脉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从而形成有效的侧枝循环;颈部肌肉同时在电流的刺激下有规律的收缩,产生“肌肉泵”的作用,使血流加速,从而改善颅内供血,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
局部配以舌三针以兴奋咽喉部肌肉,防止失用性萎缩,且减少并发症。
研究结果显示低频电刺激作用优于高频电刺激。
吴艺玲等[4]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以互动式针刺法,疗效优于普针组。
选取额中线与头面部相对应,同时配合主被动吞咽动作,针刺时一方面使患者舌咽部有舒适的感觉,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病损组织的血氧供应,使病灶区建立侧枝循环,加速吞咽反射弧的功能修复和重建。
局部取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及咽后壁,刺之可激活麻痹的舌肌,并可激活舌咽、迷走及舌下神经,恢复咽部的神经支配,从而促进吞咽功能的改善。
王震[5]临床观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采用项丛刺等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应用进行治疗。
60例患者按顺序随机分2组,结果显示项丛刺的有效率为90%。
项丛刺位于枕骨大孔后缘,贴近吞咽反射中枢,通过一定手法刺激可改善受损脑组织的血氧供应,促进中枢神经功能恢复。
项丛刺是在颈部常用穴位施以“齐刺”法的基础上发展为多针刺,在枕骨下缘依次排开数针,取穴足少阳胆经风池穴,配合督脉哑门、风府、下脑户3穴。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一、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因与症状脑卒中是一种以急性非创伤性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脑卒中导致脑神经和肌肉功能障碍,影响了吞咽动作的协调性和力度;二是脑卒中产生的各种并发症,比如口腔干燥、咽部感染等,都会加重吞咽困难的程度。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症状包括:吞咽困难、咳嗽、咽部疼痛、进食感觉异物等。
吞咽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饮食功能,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引发吞咽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1. 调整神经功能:针刺可以通过针刺区域产生的神经传导作用,刺激神经末梢,调整脑卒中后受损的神经功能,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2. 改善肌肉张力:针灸可以通过改善受损肌肉的张力,增强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从而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3. 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促进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受损组织的供血和营养,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4. 调整免疫功能:脑卒中后易引发的咽部感染等并发症,针灸可以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和调整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达到改善吞咽障碍的效果。
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常用的穴位包括食管促动穴、咽部穴、承浆穴、足三里穴、合谷穴等。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1. 食管促动穴:位于胸骨下端,当胸骨体尖端下缘,平第6肋间隙。
操作方法:用毫针或三棱针,以适当角度和深度,向上刺入1~1.5寸。
作用机制:刺激此穴可以促进食管的蠕动,加快食物通过食管的速度,减轻吞咽困难。
2. 咽部穴:位于喉结下方,喉结软组织的最上缘。
3. 承浆穴:位于掌侧尺骨平横纹之中,当第2、3中掌骨之间。
作用机制:刺激此穴可以调整胃肠功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促进患者饮食的恢复。
4.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当股骨前纹直下三横指。
5. 合谷穴:位于手掌部,第1、2掌骨之间凹陷处。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就脑卒中康复训练后吞咽困难患者的筛查和评估吞咽困难康复干预手段。
吞咽困难的筛查和分级包括症状筛查、重复唾液测试、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EAT-10吞咽筛查量表问卷和饮用水筛查测试。
康复干预包括徒手呼吸训练、冰刺激训练、针灸训练、体力袋等。
有效的评估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呼吸功能指标,改善吞咽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1-2],吞咽功能障碍是指中风引起的大脑皮层损伤,导致包括下颌骨、唇、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在内的口咽器官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将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部,导致进食困难。
文献[3-4]显示,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达30%~50%,其原因是吞咽困难相关的肌肉无力、瘫痪和动作不协调,常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误吸,窒息和其他不良事件。
伯顿等人指出,护士在患者的临床康复过程中承担着照护者、健康教育者、管理者和个体康复服务提供者的职责,在出院后的持续康复护理过程中,主要家庭成员多为患者护理管理者。
, 超过 93% 的中风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也来自护士。
因此,实施病房康复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脑卒中吞咽障碍筛查及评估1.1、症状筛查初次接待患者时,护理人员应询问病史,听取患者或家属的主诉,评估患者的意识,是否对言语刺激作出反应;检查客户是否可以坐直并持续保持头部位置。
了解患者自主咳嗽的能力;是否流口水;舌头的运动及其范围;呼吸和发音。
如果上述各项指标正常,则继续进行临床观察。
如果其中一种症状异常,则确定吞咽困难,并需要进一步筛查饮用水测试和反复吞咽唾液测试。
1.2、反复唾液测试该方法由日本学者Aiichi Takato于1996年提出,是一种评估吞咽反射诱发功能的方法,适用于清醒且能够合作的患者。
将患者置于坐位或半卧位,扫描仪将手指放在患者的喉结和舌骨上,并指示患者尽快做出重复的吞咽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