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噪声污染控制隔声降噪技术

噪声污染控制隔声降噪技术

噪声污染控制隔声降噪技术
噪声污染控制隔声降噪技术

第八章 隔声降噪技术

A 、 教学目的

1. 隔声原理及评价指标(B :理解)

2. 单层构件的隔声性能(B :理解)

3. 组合墙、分隔墙、复合墙的隔声量及设计计算(B :理解C :识记)

B 、教学重点

(1)隔声原理及评价指标 (2) 单层构件的隔声性能 (3)组合墙、分隔墙、复合墙的隔声量及设计计算 (4)孔隙漏声及防治措施 (5)声屏障、隔声罩、隔声间 (6)管道隔声包扎

B 、 教学难点

1、隔声原理

2、单层构件的隔声性能

3、组合墙、分隔墙、复合墙的隔声量及设计计算

D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幻灯片

E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F 、课时安排

3课时

G 、教学过程

—〉人耳——〉

————〉空气声———〉

——〉空气声——〉固体声—声源

对于固体声隔离,主要是隔振与阻尼降噪,属振动控制。

对于空气声,是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的对象,重点在隔声构件对空气(传)声的隔绝问题。

一、隔声原理及评价指标

1、原理:界面声阻抗的突变,使声波部分反射,透射声能小于入射声能,则在隔声构件的另一侧噪声降低。

2、评价指标:

①透射系数t τ(声强的)

i

t

t I I =

τ

由教材上对于单层墙的推导有:(注意声压反射系数的求出时的边界条件(有限厚度墙体的双面边界))

D

k c c D k p p iA tA I 222221122sin )(cos 44

||||ρρτ++=

=

k 2——波数,2/c ω, D ——隔声材料的厚度, 脚标1——空气介质的参数 脚标2——隔声材料中的参数

若D<<λ(低频) 即时K 2D<<1 且∵一般ρ2c 2>>ρ1c 1

则 2

111122?

??? ?

?+=c m c ρωρτ 面密度D m 2ρ= (kg/m 2) τ=0.05 即有5%的声能透过 τ=1 即无隔声效果

由于τ不能反映以dB 表示的隔声量,且对于大多数结构,τ<<1,故为使和直观方便,噪控工程中常采用以下四种隔声评价指标。

②隔声量(传声损失TL ) 定义 τ

1

lg

10=TL (05.0=τ时13=TL )

TL 常用来表征隔声材料本身的固有隔声量,由实验测定,与所处环境无关,是隔声材料

两侧测点的声功率级之差。

故有: t

i

I I TL lg

10= 各频率上TL 值不同,有时采用平均隔声量,n

TL TL i

∑=

③噪声衰减量NR (声压级差) NR=L p1-L p2

式中L p1和L p2分别为隔声构件两侧的声压级,它包含了隔声吸收,侧向传声,结构噪声的影响等,故适用于现场隔声性能测定。

④插入损失IL

IL 定义为离声源一定距离某处测得无隔墙时的声功率级1w L 与有隔墙时的声功率级2w L 之差,即21w w L L IL -=。

IL 不仅包括现场各方面的影响(如侧向传声、背景噪声等),还包括放置隔声构件前后内外声场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插入损失指标经常在现场被用来评价隔声罩、隔声间等的实际降噪效果。 ⑤隔声指数a I α

考虑隔声构件频率特性,用单一指标来表征其隔声量。克服了平均隔声量的不足。常用于建筑隔声评价。

ISO/R140-1978及R717-1968给出标准隔声评价参考轮廓线(折线)其各值如下:TL ~f

即其各段频率为:

100~400Hz 每倍频程TL 递增9dB 。 400~1250Hz 每倍频程TL 递增3dB 。

1250~4000Hz 每倍频程TL 递增0dB(平直线)。 将构件隔声频谱与之比较得隔声指数I α,方法如下:

将预制同一座标的ISO 轮郭线(用有机玻璃或无色透明型料板做成活动W )套盖在实测构件隔声频率曲线上,上下平移,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其在1/3倍频程上,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①用负偏差的总数,除以测量频率数,所得平均负偏差绝对值大于1dB ,小于或等于2dB 。 即曲线低于折线的差值之和不得大于32dB.

②任何频率下,最大负偏差≯8(1/3倍频程时)或5dB (倍频程时)。即曲线低于参考曲线的最大差值不得大于8dB.

注意只计及负方向上的偏差即实际隔声线上点值小于标准轮郭线上的同频率点值的分贝数。

满足上述两条件后,参考轮廓线上500Hz 处对应于实际隔声频率如线圈上纵座标的隔声量读数即为该隔声构件的隔声指数a I 值。另有:平均隔声量(对频率的算术平均) 二、单层墙的隔声性能 1.隔声质量定律: 垂直入射时:

参见P17~18页垂直入射声波的反射和透射的界面平衡条件:声压连续,质点振动速度连续。可推得:

单层墙隔声量(P150平面波假设下) ])2

1

(1l g [101

lg

10222,1D k R TL I +==τ (1)

式中:112

21

2

2,1c c R R R ρρ=

=

; 22c k ω

=;

即上式可简化为:]21lg[102

11???

?

???+=c m TL ρω

对于一般的固体材料,如:砖墙、木板、钢板、玻璃等,121

1>>?c m

ρω,故隔声量可以写成1

12lg

20c m

TL ρω?=,它表明单层隔声墙的隔声量和单位面积的质量的常用对数成正比, 可见m 加倍,TL 增加6dB ,故称上式为单层墙隔声的“质量定律”。f 加倍TL 也增加6dB ,高频隔声性能优于低频。

若有1%的能量透射则TL 为20dB ,若有1‰的声能量透射则为TL 为30dB ,欲有50dB 的隔声量则声能透射系数不能超过十万分之一。

将f πω2=,空气中的

40011≈c ρ代入,可表示为:

5.42lg 20lg 20-+=f m TL

无规入射时:

由于声波实际上常为无规入射,故仿照质量定律的形式,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关联出无规入射时的隔声量TL ,即

5.47lg 5.18-?=f m TL

用平均隔声量(100-3200Hz 范围内求平均)

??

?>+=≤+=)

/200(8

lg 16)

/200(14lg 5.132

2m kg m m TL m kg m m TL (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见P151表8-1) 2、吻合效应:

质量定律的推导中忽略了构件的弹性行为,当入射声波以某角度入射时,将激起构件的弯曲振动,构件中产生自由弯曲波沿板面方向传播,若入射声波频率与构件弯曲振动频率吻合时,弯曲振动及向另一而后声辐射都达到极大,相应隔声量大大减小,此现象称为“吻合效应”,相应的频率为“吻合频率”,从P151图8-3可知当

θλλsin =b 时为发生吻合效应的条件

∵1sin ≤θ ∴λ≤λ

b

即c f f ≥ (c

f 1

λ ) 均有其相对应的最低频率,低于这一频率的声波不会在该构件中产生吻合效应,故称c f 为吻合效应临界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区分 固有频率f0

构件振动频率fc 相等时产生共振

相等时产生吻合效应

入射声波频率f

c f 纯属构件的本身特征值,其与构件的组成,物理特性之关系式如下: E

D

c f c ρ

2

556

.0=

D=0.2时 Hz f c 105=

而胶合板 = 1.39x10-7 (kg/N.m) D=0.006m 时,fc=3994Hz

一般,厚度小于5mm 的构件其fc>4000Hz 吻合谷出现在常用声频之上,厚度大于10mm ,则吻合谷出现在高频段且随厚度增加而移向中频与低频段。

D ↓

fc ↑ 但L TL 相应降低。 3、单层均质构件隔声频率特性曲线

可分为三个区域:见p153图8-5(虚线为阻尼作用使共振和吻合效应得到抑制) 对于厚墙,因c f 低(如900Hz ),故隔声设计往往利用质量定律延伸区,(主声频落在该范围),对吻合效应应加以注意,对于轻质薄墙,其c f 高(如4000Hz 以上),故主声频常落在质量定律控制区,但应注意结构共振频率0f 。

一般土建材料等构成的墙体的共振频率低于听域,可不予考虑。 三、组合墙、分隔墙、复合墙的隔声 1、组合墙

指在同一平面上各部分由不同构件组合而成的墙。

实际工程中,门、窗等总存在,各部位隔声性能不同,其隔声量用平均隔声量表示: τ

1

lg

10=TL

平均透声系数 由各透声系数对相应面积计数平均而得即 ∑∑=

i

i

i S

S τ

τ 注意i

TL

i

1.010-=τ

提高组合墙的隔声量的关键在于门窗等薄弱部位的设计,其部分设计结构见P154~168。 2.隔声门结构与设计

①一般门隔声量10~15dB ,大于15dB 者都需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方能达到。

在隔声要求较高的场所,门窗应尽量少开,或尺寸尽可能开小一些,或设置双层隔声门、窗、声闸。

空心门一般隔声效果不佳,为了提高门的隔声效果,常取多层结构,中间夹层填充吸声材料,基本结构形式如下图:

木纤维板 白铁皮 超细玻璃棉 玻纤棉 玻璃丝布 木板

ρ

E

穿孔板 毛毡

例:在240mm 厚砖墙上做的双扇双层轻便门,每扇均为双层5mm 厚五合板,板间距30mm ,门间距160mm ,贴乳胶条密封,TL 双=34.4dB ,TL 单=25.4dB 。

考虑点:门缝密封致关重要: a.门与门框间的缝隙处理 b.双页门合缝处理 c.门槛缝隙处理

对于频繁开启、隔声量大的门可设计“声闸”结构: 因设置声闸而增加的隔声量TL 可用下式估算:

])12cos (1lg[101

2--+=A

d S TL απ?

α——声闸内表面平均吸声系数

S ——门扇面积 φ和d 如图所示 A=∑Sidi

②隔声窗结构与设计

单层玻璃窗:主要取决于玻璃的隔声性能

在中、低频时,玻璃的隔声量由面密度控制,但斜率低于质量定律,高频时有吻合谷的为10dB 。其吻合频率fc 可按下式计算:

cm

t f c 玻璃厚度/1200

=

对于双层窗,在低频段易受共振影响,产生隔声低谷

)(25.0/12021t t L f r +=

式中,L ——两层玻璃之间空气层的厚度,cm(应大于50mm) t 1、t 2——分别为两层玻璃的厚度,cm

双层窗间加吸声处理(沿窗框作吸声处理)能使隔声量增加3~5dB ,且能削弱吻合效应的影响。

注意玻璃边缘与窗框之间的接缝严密(衬垫毛毡、海绵、软橡胶等弹性材料)。 两层之间要有一定的倾斜度,以消除驻波,声源侧倾斜。 3、复合墙

由多层相同或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隔声墙。 在此仅讨论一下双层墙。

如:层间留有8~14cm 厚的空气层(太薄则由于空气层的弹性较大使第一层的振动传到第二层因而较单层结构隔声效果提高甚少,太厚则相互独立,空气弹簧失效),可使隔声量增加8~12dB (总重量与单层墙相同时)。 机理:空气层的阻尼作用和附加吸收作用。

● 理论公式(入射声波频率高于共振频率):

()KD c

M

TL 2lg 20lg 40+??≈ρω

面密度为两墙这和的 由空气层而产生的附加隔声量

单层墙隔声量

条件:① kD<<1 ② M 1=M 2=M

③ (入射声波频率高于共振频率或重墙)

1>>??c

M

ρω ● 工程上还常按下式计算平均隔声量:

R m m TL ?+++=8)lg(1621 200)(21>+m m kg/m 2时 R m m TL ?+++=14)lg(5.1321 200)(21≤+m m kg/m 2时

△R ——空气层所产生的附加隔声量(可取△R=8)

对于TL 大于41dB 的双层墙在100~3.15KHz 范围内的TL 有经验公式 26)lg(20-=MD TL M —kg/m 2

D —mm ● 双层墙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①空气层最佳厚度的选择 D 取8~12cm ②固有振动频率为2

101

1600M M D f +

=

只有当入射声频率超过双层墙的固有频率2倍时,其隔声性能方能优于同面密度的单层墙,双层砖墙、混凝土墙的f 0常均小于25Hz ,故其共振可不予考虑,但对于轻质双层隔墙(如胶合板、顶棚),面密度小于30kg/m 2

,D 小于30mm 者,f 0高达200Hz ,在入射声波的激励下易发生共振。

③应防止层间的刚性连接形成“声桥”(固体传声),否则TL 急剧下降。 ④提高隔声量的补偿措施

在空气层中悬挂或敷设吸声材料毡。

● 多层复合板的隔声性能较组成它的同等重量的单层或双层有明显的改善,这主要是由于:

①分层材料的阻抗各不相同,使声波在各层界面上产生多次反射,阻抗相差越大,反射声能越多,透射能量就越小;

②夹层材料的阻尼和吸声作用,致使声能衰减,并减弱共振与吻合效应;

③使用厚度和材质不同的多层结构,可以错开共振与临界的吻合频率,改善共振区与吻合区的隔声低谷效应,因而总的隔声性能可大大提高。

四、缝隙漏声及防治措施

当墙壁上有占总面积1/n 的孔时,则泄漏到另侧的声强级L I2近似为

n L I n

I L I I lg 10/lg

1010

12-== L I1——声涌侧声强级 (太大的缝隙则此式不适用,要考虑到绕射等) n →1时即 1/n →100% 则12I I L L =无隔墙 n=10000时即1/n=1/10000,则4012-=I I L L dB

说明只要有了总面积的1/10000的面积的孔,隔声量就不可能超过40 dB ,无论其它部位隔声能力如何。

n=1000时 L IL ≤30dB n=10时 L IL ≤10dB

建筑工程中,门窗的缝隙、各种管道的孔洞、隔声罩焊缝的不严密、砖砌墙的蜂窝孔,皆是适射声较大的环节,直接影响墙的总隔声量。

防治措施:严格避免缝隙的出现,有缝隙处采用毛毡、软橡胶等弹性材料密封。砖墙混凝土墙控制无蜂窝孔洞,有通风口处应装进排气消声器,管线孔洞处应加一套管并在四周用柔性材料包扎严密封紧。门窗四周严格密封。

五、声屏障、隔声罩、隔声间 1、隔声屏障

以降低高频噪声为主,利用屏障的局部声影区域小直达声的危害。对于低、中、高频,声影区域范围不同:

自由声场中声屏障的设计

常采用菲涅手法。条件:①声源可视为点声源;

②屏障视为无限长(高度≥5倍声源高度,

长度≥2~5倍声源长度);

③屏障表现无吸声处理;

④忽略本身透声影响。(TL 比IL 大10dB 以上)

绕射声衰减量:

?

????

?

?

??-<<<-+=>+=?2.0,

002.0,52tan 2lg 200,50,52tanh 2lg 20N N N N

N N N N

L ππππ

式中:N=2δ/λ为菲涅尔数;δ:声程差,δ=(a+b)-(c+d);λ:声波波长。

线声源的处理:绕射声衰减量:

???

?

?

??????>????????-+-≤?

???????????+--?1

,)1ln(213lg 101

,11arctan 413lg 102

22t t t t t t t t L d ππ

式中:t=40f δ/3c ;f :频率;δ:程差;c :声速。 2、隔声罩和隔声间 (1)隔声罩

对声源集中时控制扩散干扰范围

)101lg(101.0TL IL α+=

α ——内绵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

TL ——罩壁固有隔声量 对于局部封闭隔声罩

1

1.001

0/101/1lg

10lg 10S S S S a TL IL TL

++++= S 0——非封闭面的总面积,m

2 S 1——封闭面的总面积, m 2

可见,欲得到一个效果好的隔声罩,要求罩壁隔声量要大,且罩内壁的吸声效果要好,开孔要少,漏声要少。

(2)隔声间

用于评价隔声间综合降噪效果的一个物理量是插入损失IL,它是被保护者所在处安装隔声间前后的声压级之差:

S

A

TL L L IL lg

1021+=-= A:隔声间内表面的总吸声量面积,m 2

;S :隔声间内表面的总面积,m 2

.

TL :隔声间的平均隔声量。

∑∑-=i

TL i

i

S S

TL 1.010

lg

10

S i : 第i 面结构面积,m

2

TL i :第i 面结构固有隔声量,dB

各面结构常按“等隔声量”原则设计,即TL i 趋于TL 相同。

六、管道隔声包扎

高速气流在弯头、阀门和其它变位处会产生空气噪声,且由于直接冲击薄的管壁而产生固体声,且会传送风机、压缩机等所产生的强大噪声,使离声源很远处仍然成为一个有效的声能辐射体。

为线声源,在自由场内声压级随距离加倍下降3dB ,而不是6dB ,故它的干扰范围更大。 矩形管道:通风系统常用薄片板材(如1至1.5mm 厚的铁皮)的矩形管道。在风速不高情况下,我们只需考虑它的空气隔声性能,质量定律基本适用,但应注意吻合效应。

圆管:可近似看作无限长的圆柱体,其在声波作用下的振动方式与平板不同。通常圆管的隔声量在“自鸣频率”d

CL

f r π=

(CL 为管壁内纵波的传播速度,钢为5100米/秒)以上几乎与平板一样,(d 为标称管径cm ),自鸣频率是管截面的最低共振频率。

表1 在自鸣频率fr 以下,对圆柱形管壁隔声量的修正值

隔色包扎:包括隔声、吸声以及振动阻尼。一般当管道直径超过20cm 以上时管道表面幅射噪声明显。

结构形式:常采用一层或多层多孔性材料(几厘米厚玻璃棉或砂渣棉),外面再包一层或几层不透气的薄层(5~15kg/m 2

)、金属薄片、油毡、氯丁橡胶薄片、沥青纸、薄铝板等,越重越量弯曲越好。

主要应用于500Hz 以上的管道隔声降噪。 ● 多孔材料层的作用:

①依靠管道表面与纤维层之间的摩擦使管道振动受到阻尼; ②吸声;

③使管道振动不侧向传给不透气层。 ● 不透气层的作用:

①隔声,可按质量定律计算; ②保护层。

● 对于低频噪声,管道会与材料层一起振动,且在某些频率,不透声层会与多孔材料层共

振,辐射加强。其共振频率为:

Md f /420=

d:多孔层厚度 m

M:不透声层面密度 kg/m 2

不透声层的吻合频率应较高,而且阻尼应较大。

H、板书

一、隔声原理及评价指标

1、原理:界面声阻抗的突变,使声波部分反射,透射声能小于入射声能,则在隔声构件的另一侧噪声降低。

2、评价指标:

(声强的)

①透射系数

t

②隔声量(传声损失TL)

③噪声衰减量NR(声压级差)

④插入损失IL

I

⑤隔声指数

a

二、单层墙的隔声性能

1.隔声质量定律:

2吻合效应:

三、组合墙、分隔墙、复合墙的隔声

1、组合墙

2隔声门结构与设计

①一般门隔声量

②隔声窗结构与设计

3、复合墙

四、缝隙漏声及防治措施

五、声屏障、隔声罩、隔声间

1、隔声屏障

2、隔声罩和隔声间

(1)隔声罩

(2)隔声间

六、管道隔声包扎

I、课堂作业:无,课后作业:根据进度选第八章练习题。

第九章消声器

C、教学目的

1.消声器技术指标和评价方法(C:理解)

2.阻性消声器消声量计算及设计选型(C:理解)

3.抗性消声器、消声量计算及设计选型(C:理解)

4. 复合消声器(B:识记)

B、教学重点

(1)消声器技术指标和评价方法(2)阻性消声器消声量计算及设计选型(3)抗性消声器、消

声量计算及设计选型(4)传递矩阵法(5)复合消声器及微穿孔板消声器

C、教学难点

L与传声损失TL

1、插入损失

IL

2、阻性消声器消声量的计算

3、A.N.别洛夫以及H.J.赛宾推导出的经验式

4、抗性消声器消声量的计算;阻抗复合消声器

D、教学用具

多媒体——幻灯片

E、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F、课时安排

3课时

G、教学过程

前面讲述的室内吸声、隔声主要是关于环境的噪声控制,也就是属于被动噪声控制的范畴,今天讲的消声器是属于噪声控制工程设计中的具体设备,一般认为:消声器在大声场中作为声源的附加设施,即为主动控制;如不被认可为附加设施,则依旧视为被动控制。

下面就消声器作简单介绍,也就是本堂课讲述的内容,主要是:设计消声器需要了解的设计目标——可衡量的标准、要求;设计可用的方法——消声器的设计原理;设计完成过程与结论。

一.消声器的分类、评价和设计程序——设计目标——可衡量的标准、要求消声器:一种允许气流通过而又能有效阻止或降低声能向外传播的装置。减噪对象:空气动力性噪声(气流噪声)。

1.对于一个好的消声器的要求:

a.声学性能:在使用现场的正常工作状况下,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具有满足需要的消声量。

b.空气动力性能:其气流阻损要小,即对声源设备造成的压力损失或功率损失在实际允许的范围内。

c.机械结构性能:材料耐用,结构上能满足如耐高温、耐腐蚀、耐湿等特殊要求,此外,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维修。

d.外形和装饰:符合外形和体积的总体限制等要求,与整体设备应协调。

e.材料损耗:质优价廉,寿命长。

2、消声器的四个常用评价量

L:指声源与测点之间插入消声器的前后,系统外某定点(如:排气口)辐

a.插入损失

IL

射声功率级之差。

在声场条件近似不便下也可认为插入损失为在同一固定测点所测得的消声器安装前后的

声压级差。

它不仅决定于消声器本身的性能,而且与声源、末端负载以及系统总体装置的情况紧密相关。适于现场测量及评价。

b.传声损失TL :消声器进口端声功率级与出口端透射声的声功率级之差。

仅反映消声器自身的特性,与声源、末端反射等因素无关,适宜于理论分析计算及在实验室中检验消声器自身的消声特性。

c.减噪量NR L :(也称声压级差)消声器进口端与出口端的平均声压级差,是TL 的粗略简化。

d.(轴向声)衰减量A L :消声器内部任意两点间声功率级的差值,用于描述声波沿管道传播特性,通常以消声器单位长度的衰减量(dB/m )来表征。

实际应用中IL L 和TL 最常用。

实际测量中往往IL L

GB16170-1996《汽车定置噪声限值》; 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12523-90《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 GB9660-88《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二. 消声器的设计原理:

在书中,主要是通过原理变化划分的五种消声器类型进行的阐述,即:阻尼消声器及其原理、抗性消声器及其原理、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及其原理、微穿孔板消声器及其原理、扩散式消声器及其原理,对于根据不同设施变化延伸出来的消声器种类,无非是在考虑了上述消声器原理基础上的变化种类,大家可以课后看书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这五种消声器及其原理:

阻性消声器及其原理

1. 阻性消声器是一种吸收型消声器,利用声波在多孔性吸声材料中传播时的摩擦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而散发掉,从而消声。

2. 一般阻性消声器具有良好的中高频消声性能,对低频消声性能较差。

3. 通过上面介绍,下面对阻性消声器考虑的设计因素进行分析:

()?

???

??

?

?

??

?

?

?

+阻性结构压力损失效频率消声频率带及消声的失

气流流速声速当量直径截面面积截面周长通道长度沿程摩擦压力损失局部压力损失f e n H H f v c D S L l 下面结合这些设计因素来看看在计算设计中的应如何具体应用:

4.(通道长度、截面面积、截面周长) A.N.别洛夫由一维理论推导出:l S

L

a L A ?=)(0?,以及H.J.赛宾推导出的经验式l S

L

a L A ?=4

.1)

(03.1,这两种经验式:前者由一维理论推导而出,适用于单向或是倍频声压级等的测定,后者对应于无规入射的条件,故而适用于多声源或是混响声场等的测定条件。

互换关系见书中表9-2、9-3中的关联因子。通过这两种经验式,可以推知:对于阻性消声原理,消声量具有与消声器长度、界面周长同向变化的关系,而与消声器截面面积反向变化关系。

5.(压力损失)此外,通过上述经验式,以及后面的抗性消声器及其原理,我们还应关注的

是消声器设计中的气流压力损失变化(194页:局部压力损失22

v H e ??=ρε与沿程阻力损失

2

2

v D l H f ???=ρλ)、气流流速变化均与消声截面面积相关。

6. (当量直径、消声频率带及失效的消声频率)此外,阻性消声器实际消声量与噪声频率相关,其关系见176页公式失效频率上限:D

c

f n 85

.1≈,其中D 指当量直径,m ——即:对于圆截面,为直径,对于其他截面,为截面边长的均值或面积的开方值。C ——声速。

7. 而高于失效频率的频带消声量一般低于有效消声量的2/3。

8. (气流流速、声速)此外,气流的影响主要是对吸声系数及再造噪声,参见公式(178页) 吸声系数的影响变化:()

)(11

)(2

N N a M a ??+≈

'。M ——马赫数c v M /=:气流速度v 与声速

c 的比值。气流再造噪声的A 声级(179页):v A L A lg 60+=,其中:A 为常数,与管衬结构,特别是表面结构有关。

9. (阻性结构、设计选型)最后,是阻性结构的考虑,从书上(176、177页及图9-1)的阻性消声器种类:直管式(适用于低风速管道)、片式(适用于大流量时)、蜂窝式(比直管式的消声量大)、折板式(对中高频声波改善性好)、声流式(低频消声性好,造价高)、迷宫式(消声性好,但损阻高,低风速为佳)、盘式(中高频声波改善性好,宜低风速)、弯头式消声器(气流变向),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下其结构的变化,一句话,以实际情况为标准,灵活应用设计结构,

没有死板的固定模式。

10. 至于书上讲述的阻性消声器的设计程序:中间的2~5步骤——消声器的结构形式、吸声材料、消声器长度、吸声材料的护面长度,都是属于同时应予以考虑的设计因素,视具体情况及设计的简便性,大家应该灵活掌握。

11. 书后应用实例中,就主要是关于阻性消声器的设计指标考虑,包含了63~8000Hz 倍频程的详细列表,是设计中一个良好范例,大家翻开书198页(就分频特点、计算步骤简要介绍)。

抗性消声器及其原理

1. 与阻性消声器不同的是,它不使用吸声材料,仅依靠管道截面的突变或旁接共振腔等在传播过程中引起阻抗的改变而产生声能的反射、干涉、从而降低又消声器向外辐射的能量,达到消声目的。

2. 一般适用于窄带噪声和中低频噪声的控制。

3. 对比阻性消声器的参考因素,抗性消声器需要考虑如下的变化因素:

()?????

?

???

??

?

???

??

+r

1f e 210f l H H V D /S S c l f 共振吸声频率连接管长度压力损失扩张室体积扩张室当量直径突变截面积之比声速波长扩张管腔长度消声器的频率空气密度λρ 压力损失与阻性消声器一样计算,下面结合这些设计因素(同上面一样)来看看该如何具体的运用于计算设计中:

4. 抗性消声器主要有扩张室式、共振腔式,主要先介绍下扩张室式消声器:

5. (空气密度、声速、突变截面积之比、透射、反射)如突变截面积之比S 1/S 2,又称为抗性消声器的扩张比,其与声反射、声透射之间的关系:

c

p

S c p c p S t r i ρρρ21)(

=- 声压反射系数: 2

12

1S S S S r p +-=

声强反射系数: 2

21

2

1?

??

? ??+-=S

S S S r I ;声强透射系数: ()2212141S S S S r I I +?=-=τ;

声功率透射系数:

()

2

2122

4S S S w +=

τ

kl

S S S S

kl I 221

2212sin )(41cos 1

-+=

τ(参见182页图9-5)

通过反射系数、透射系数的求解:注意其中程式反映的截面积比与声能反射与透射的关系,由此可以对设计中主要设计是考虑反射还是透射的降噪方式作选择。

6.(扩张管腔长度、波长、抗性消声器的固有频率、突变截面积之比)抗性消声器消声量的计算:

??

?

???-+=kl m m TL 22sin )1(411lg 10, m=S 2/S 1

固有频率: 1

1

02Vl S c f π

=

, 按照书中所述:对sinkl 进行讨论,得出:扩张比越大,传递损失越大,但当kl=n π时,即2λn l =

,λ

π2=k ,传递损失将为0,此为单节扩张式消声器的最大缺点。可通过多扩张室、不同管径插管予以改善,如在扩张室两端各插入2l 与4

l

的管以分别消除n 为奇数和偶数对的通过频率低谷。

7. (当量直径、扩张室体积、声速、连接管长度)共振消声器具有独特的上下截止频率计算,这主要是由共振腔的单一主频率消声特性所决定的。

上限截至频率:D

c

f u 22

.1= 下限截至频率:1

1

022Vl S c

f f w π

=

= 8. 对于共振腔式消声器(参见184页的图9-7,右图),可知:

()??

????-+=2

2//1lg 10f f f f K TL r r ,其中:S GV K 2=,从186页的图9-8种可知:K 值越小,消声量的变化随频率增加,越为急剧下降。G 为传导率(见“10”),是一个具有长度单位的物理量。

9. (共振吸收频率)当声波波长大于共振腔消声器最大尺寸的3倍时,其共振吸收频率为:

V

G c f r π2=

10. 空心距为小孔直径5倍以上时,无干涉现象。

()

d t d d t S G 8.048.02

0+?=

+=π,nG =总G (n 为孔数) 0S ——孔颈截面积,m 3;d ——小孔直径,m ;t ——小孔颈长,m 。

11. 传递矩阵法是抗性消声器消声性能的普遍分析方法概述。

由平面波假设,任一截面上的声学状态可用声压p 以及体积振动速度V 两个状态参数来描述,声学单元两端的声学状态可用一传递矩阵来联系起来,即

???

?????????????=??????????022011S U c p D C B A S U c p ρρ——等价于[][][] ?=T 0 ??

????D C B A 为该声学单元的传递矩阵,A 、B 、C 、D 为无量纲量,01S U c ??ρ与p 有相同的量纲。 [][] 、0分别反映声学单元两端的声学状态,叫做状态向量

T -1

为传递矩阵T 的递矩阵。??

?

???=-d c b a T

1

若所研究的消声系统由N 个串接的声学单元组成,则逐个考虑各声学单元的作用,可得: ∏0=T 1﹒T 2…T N ﹒∏N ∏N =T N -1

﹒T N-1-1

…T 1-1

﹒∏0

即各单元传递矩阵连乘后所得矩阵就是总的传递矩阵。

12. 总之,共振消声器适用于中低频消声,但消声频带较窄。可通过选用K 值大的设计或增加声阻,即增加些吸声材料、再有就是多节不同的共振腔串联。书后例2的应用实例介绍了其设计的具体过程,大家看一下,同时也可以知道,共振腔式的消声器为什么消声频率范围较窄了。

对于抗性消声器中后面的干涉消声器与有源消声器,分别采用了分支管路与声源主动干涉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声波的叠加原理,一般用得较少。

下面还有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及其原理、微穿孔板消声器及其原理、扩散式消声器及其原理,前者是阻性消声器与抗性消声器的综合运用,后者则有一定的应用条件特点,下面对它们的应用特点予以简要介绍: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及其原理

1. 是将阻性和抗性两种消声器原理组合起来使用的,故此具有宽频带的适用范围,而且由于组合的多样性,其可以控制高强度的宽频带噪声。

2. 一般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具有:阻性-扩张室复合式、阻性-共振复合式、阻性-扩张室-共振腔复合式等多种形式。

3.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声波的反射、干涉、衍射等现象,复合式消声器的消声量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其考虑的因素也不仅仅是上述两者(阻性、抗性)中的因素,还包含了连接部位的变化及组合方式与声远距离的关系。如汽车尾气排放的消声装置,就是一个消声器,在设计时,要考虑与声源接管的连续性,以确保气流的传递中不会产生压力值的突然变化,造成压力损失。

4. 此外,根据设计,一般阻性消声器设计的离声源远一些,抗性消声器设计的离声源近一些,这样高频声在离声源较远处的消声效果要好得多(涉及到声波的干涉、衍射)。

??

?????????????????? ??++?+?????????? ??++?=e e

e e e e kl l m m l kl l m m l TL 22

22sin 7.8cosh 1217.8sinh cos 7.8sinh 1217.8cosh lg 10σσσσ

● 微穿孔板消声器及其原理

1. 是一种高声阻、低声质量的吸声元件,理论上,声阻与穿孔板上的孔径成反比,即孔径越小,声阻越大,但限于加工工艺,现有孔径一般取0.5~1.0mm ,穿孔率一般为1%~3%。

2. 为保证宽频带有较高的吸声系数,可采用双层微穿孔板结构,从而形成实质上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勿需吸声材料,消声频带宽,重量轻,耐高温,耐蒸汽,摩擦阻损小。

??

????-+++=222

)//(25

.01lg 10r r f f f f b a a TL ;其中:rS a =;V f Sc b r π2= 3. 微穿孔板的共振频率:D

t P c

f r '=

π2 4. 还有一个经验公式(193页),主要适用于高频噪声,一般少用。

● 扩散式消声器及其原理

1. 是一种研究喷气噪声辐射的理论和实验中开发出的新型消声器,主要用于降低高压排气放空的空气动力性噪声,原来的书中讲述的较少。

2. 这里只提示一点:喷注噪声是宽频带噪声,其峰值频率为:

喷口直径

喷注速度

-≈v f p 2

.0

出人耳感觉范围,达到消声目的。

??????+--=-)1(tan 2lg 1021

A A A IL x x x L π

,v c D x A 165.0= 4. 此外还有多孔扩散消声器,其是利用了气流通过多孔装置的速度及驻点压力下降的原理设计的。对于书中介绍的节流减压消声器、喷雾消声器、引射掺冷消声器,大家了解下就可以了,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根据实际的气流压力要求、噪声的主流频率、以及消声量要求

而采用多种方式的复合予以灵活设计。

●需要强调设计原理中的事项是关于消声器的压力损失,这是一个消声器设计中常见的涉

及因素之一,了解其原理,有助于设计应用性能更好的消声器。忽略它,往往导致消声器设计的失败。

三.设计完成过程与结论。

消声器的设计程序:(五个程序)

噪声源现场调查及特性分析;噪声标准的确定;消声量的计算;选择消声器类型;检验。

在上述五个设计程序中大家要注意的是:

1.噪声源现场调查及特性分析:要达到了解生源状况、现场环境条件、安装条件。测试标准对声源的针对性。

2.噪声标准的确定:要注意环境的噪声质量标准、国家相关噪声质量标准、地方相关法规。

3.消声器类型选择:根据气流性质、安装现场条件、各频带的消声量、综合平衡后确定消声器的类型、结构、材质。

4.消声量的计算:在考虑其他设计前提条件下,从材料、管径、结构(包括阻性消声器的管路安排、抗性消声器的共振腔室、传导率等)考虑,总之尽最大可能的达到设计要求的消声量。

5.检验:验算消声效果、包括上下截止频率,消声器的压力损失、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对未达要求的,提出改进、补救措施。

结论:消声器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和其它专业设计一样,最接近产品的制造与实现,因此,对消声器的设计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噪声的消声量,还包含了相关的技术设计,如空气动力——气流量等方面,此外,历史经验表明,一门课的知识点,往往是与其它专业知识点相通,举最简单的例子,光纤传导,最早就与声学知识相关,是由声在铜金属线的传导过程中发现了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层的反约束作用而不断创新而引出来的成果。

总之,期望大家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消声器,更要懂得灵活应用的重要性,它往往是你们通向财富的大门钥匙。

H、板书

一.消声器的分类、评价和设计程序——设计目标——可衡量的标准、要求1.对于一个好的消声器的要求:

2、消声器的四个常用评价量

L;b.传声损失TL;c.减噪量NR L;d.(轴向声)衰减量A L

a.插入损失IL

二. 消声器的设计原理:

●阻性消声器及其原理

●抗性消声器及其原理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及其原理

●微穿孔板消声器及其原理

●扩散式消声器及其原理

三.设计完成过程与结论。

消声器的设计程序:(五个程序)

噪声源现场调查及特性分析;噪声标准的确定;消声量的计算;选择消声器类型;检验。

I、课堂作业:无,课后作业:根据进度选第九章练习题。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噪声污 染控制技术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组员: 学号: 指导老师: 设计时间: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1月19日 学院:建筑设备与市政工程学院

目录 1、设计题目 (2) 2、设计时间 (2) 3、指导老师 (2) 4、设计目的 (2) 5、设计资料 (2) 6、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5) 7、噪声控制的技术目标及质量目标 (5) 8、噪声污染治理可行性分析 (6) 9、噪声控制具体技术措施 (8) 10、工程设计计算书 (11) 11、工程概算 (14) 12、参考书目 (15)

一、设计题目:晋煤集团公司凤凰山矿污水处理厂机房噪声控制设计 二、设计时间: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1月19日 三、指导教师: 四、设计目的: 1、巩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2、熟悉基础资料的收集方法及设计方案可行性论证; 3、初步掌握噪声污染控制设计的内容、程序和基本方法; 4、掌握噪声污染治理设计的基本技能及理论计算方法; 5、巩固工程制图基本知识或掌握AutoCAD制图要领; 6、运用专业领域理论知识,解决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际问题。 五、设计资料 1、设计原始资料 (1)污染环境的基本概况 晋城蓝焰煤业公司凤凰山矿污水处理厂机房内部尺寸为:长×宽×高=11.2m×6.6m×4.1m;五窗一门,窗户尺寸为:高×宽=1.8×1.6m,门尺寸为:高×宽=2.95m×2.38m;室内没留通风孔。 (2)噪源基本状况 机房内安装有六台章丘大成机械有限公司2002年4月生产的N O DSR-150型三叶罗茨鼓风机,其中两台流量为14.4m3/min,四台流量为12.4m3/min。配套电机为文登市仪能电机有限公司2008年3月生产的Y200L-4型,转速为1470r/min,B级绝缘。

噪声污染控制措施方案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本项目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强化公司广大管理人员和作业班组操作人员在施工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意识,保证施工现场周边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必须对施工过程中的噪声进行预防和控制。施工噪声的控制是消除外部干扰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需要,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国法和政府的要求,是企业行为准则。 本工程根据市建设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文明施工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本项目工程施工生产的实际情况,特制施工生产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请上级职能部门监督执行。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ISO/4001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 市政府环境保护规条文 公司环境保护手册 三、工程概况

四、现场概况 本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市成华区保和片区3号地块,交通较为方便。场地属岷江水系二级阶地,地势较平坦。场地为耕地,场地东南部位置为自然形成的低洼地带,西北侧位置相对较高,场地形有较小起伏,地面标高505.9-508.7m(以钻孔孔口标高为准),相对高差约3m,30米均为农田,无任何建筑物和构筑物,无地下管线。 五、结构概况 本工程地下2层,部分为核6级人防工程,主楼地下一层以上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为一级,主楼地下室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裙楼地下室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裙楼地下一层以上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本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主楼框架-剪力墙结构为19层建筑,采用筏形基础;裙楼、纯地下室采用框架结构,独立基础。 1、地基基础 本工程主楼采用筏板式基础,天然基础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复合地基设计要求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spk>650kpa,群楼采用独立柱基础,以粘土层为持力

3个隔声点及5大降噪注意问题

影院建设建筑声学设计模块的3个隔声点及5大降噪注意问题 随着新型多厅影院建设的普遍兴起,影院建设中的建筑声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多家影院建设过程中,发现由于业主方、负责筹建的技术人员以及设计施工人员,对建筑声学不够理解与重视,以至建成的影院留有一定建声缺陷的事例。 《现代电影技术》2007第3期(影院建设)栏目中,国家广电总局影院星级评定检测组的陈江同志针对目前影院星级评定中存在的问题,也曾撰文指出了很多关于影院建筑声学方面的缺陷,比如相邻观众厅隔声量低、背景噪声高、混响时间不达标等。笔者也认为,这些缺陷是目前影院建设中存在较多的,现就一些具体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关于隔声 现在的新型多厅影院的建设,大多以小型多厅为主,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积与空间尽量增加影厅的数量。 由于近年来影片节目数每年都在增加,而且数字电影也越来越普及,多厅影院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在国内大中型城市,一般多厅影院的观众厅数量在6、7个以上比较普遍。比较常见的规模是一个300座左右的中型影厅,再根据有效面积配置多个100—200座之间的小型影厅,有条件的还可设计一个小型VIP高档观众厅,形成大小不等、层次多样、业态齐全的多厅电影院。 由于多数多厅影院都选址在人口稠密的商业中心区,或大型商业建筑内部,场地租赁费用相对较高,这就要求业主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租赁面积,增加影厅的数量,争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与齐全的经营业态。 基于以上情况就要求放映工艺设计人员在规划设计时,能充分利用有效场地面积以及空间,尽可能多的布置影厅数量并兼顾业态的齐全,同时还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就不可避免地形成观众厅与观众厅之间共用一堵分隔墙或一条走道相邻的情况等。在这样紧密布置影厅的情况下,相互之间的隔声就显得尤为重要。 l、厅与厅之间的隔声 按照《数字立体声电影院技术标准》要求,观众厅与观众厅之间的共用分隔墙隔声量应具有不小于60dB (C)的隔声效果。而要达到以上标准规定,一般情况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处理低频穿声。 首先建筑物原有结构的荷载,一般是不允许分隔墙根据构件隔绝一定分贝值空气声的质量定律来砌筑的,同时,国家还限制使用有较高质量品质的黏土制品构件。此时,应考虑利用其它轻质新型材料砌筑墙体并配以一定宽度空腔的办法(有的还考虑利用一定轻质结构予以辅助隔声)。利用此种办法进行观众厅分隔时,要经过仔细分析与计算,要做到既不会使分隔墙墙体过厚(有的分隔墙全部完成后将近Im的厚度),损失了有效场地面积,又能达到相应的隔声效果;同时还应考虑选用材料的经济性等相关因素。 另一种办法,是在厅与厅之间布置观众进、散场走道。这样做,每个厅只要一道新型材料轻质砌筑墙体或再配以一道轻质结构就可以了。这种方法,隔声效果固然很好,但场地占用要相对大一些。采用这一办法,要根据厅的大小与相关规范要求,尽量控制好走道的宽度,在达到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控制观众走道不会过宽而浪费面积。同时还应注意走道两侧观众厅的大小与长宽比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以及建设方面的标准要求,不能顾此失彼。如果某一道墙体不在结构梁的位置上,还需与有关方面协商考虑,如何解决楼面的荷载问题等。所以放映工艺设计人员在进行工艺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充分考虑建筑声学方面的有关规范与要求。 2、观众厅与放映间以及其他布局之间的隔声

22隔声降噪工程

22隔声降噪工程 复习要求: 1、 掌握常用单层隔声材料的隔声技术、隔声特性和质量定律;了解单层隔声材料的吻合 效应。 2、 掌握双层隔声结构的隔声特性及改善其隔声性能的方法。 3、熟悉各类隔声结构和隔声屏障的设计和应用。 4、 掌握隔声降噪工程的设计和计算。 5、 了解隔声降噪效果的基本测量方法。 在噪声控制工程中,通过隔声结构降低声波的透射是主要的噪声控制措施之一。 经常采 用的隔声方式包括隔声壁、隔声门窗、隔声罩、隔声间、户外声屏障和室内声屏障等 。所有 设计应用的基础是各类壁面结构的隔声特性。 一、单层壁的隔声 1 、单层壁的隔声频率特性 最简单的隔声结构是 单层均匀密实壁,它的隔声量的 基本特性是在相同激发频率下,随 着面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样密度时,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它的隔声量随着频率而改 变的特性如图5-2-15所示。 在刚度控制区域内, 壁的振动共振频率是壁的刚度、密度和尺寸的函数 。在很低的频率 范围,即低于壁的简正频率时,它主要由壁的刚度所控制,一般来说在此频率范围,壁的刚 性愈大隔声量愈高,隔声曲线进入由壁的各种共振频率的控制的频段,这时壁的阻尼起作用, 共振频率由壁的简正振动方式决定,它和壁的大小和厚度有关,也与壁材料的面密度、弯曲 劲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及边界条件有关 。在共振区域,由于入射声波激发壁面产生巨大振 幅,从而产生较大的透射效应,形成隔声曲线中若干低谷和起伏。对于一般隔声结构,这种 共振频率仅出现在10赫到几十赫的范围。对于长方形的边缘固定的单层壁来说,其固有共振 频率为: m 2 n 2 f m,n =0?45C p h[(—)2 (二)2] a b 式中:f —,n —结构的—、n 阶固有共振频率;C p —结构中的纵波速度 m/s ; h —壁的厚 度, —;a 、b —结构的长和宽, —;m 、n —任意正整数。 例如:一个机器的钢板厚度为 3m —纵波速度为5350m/s ,板的尺寸为900 0200 mm ,按 1 1 公式计算的各阶固有共振频率为: =0.45汉5350汉0.00.[— +— ]=14HZ 0.9 2 1.22 f 「2 =29Hz,彳即=40Hz 单层壁的隔声效果在 f 1,1附近,将明显下降。在设计隔声壁时,应保证壁的重要隔声频率 高于f 1,1的数值。 当频率高于2?3倍的f 1,1数值时,隔声量处于质量控制区,隔声量主要取决于它的单位 面积质 量,而结构刚性所起的作用就很小了 。此时单位面积质量越大,隔声量越高 。当频率 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结构的隔声效果下降,并不遵循质量定律。这种影响是由结构的吻合效 应产生的,隔声壁的隔声量特性处于吻合效应区。 2、隔声量和质量定律 对于噪声控制工程设计中,经常采用 隔声壁在质量控制区的隔声特性 ,来估算其隔声量。 即隔声壁的隔声量主要取决于它的单位面积质量 ,此时单位面积质量越大,隔声量越高,例 如同样厚度的钢板比铝板隔声效果好。这个规律称为“ 质量定律”。在理论上可以得出声波 垂 直入射到单层壁上的隔声量为: 2 ?■—圆频率;m —单位面积重量,kg/m ; '、c —分别为空气密度和声速;R 0 =10lg[1 2 )]=20lgmf -42.5 f —频率,H Z O

第八章.隔声技术

第八章 隔声降噪技术 A 、 教学目的 1. 隔声原理及评价指标(B :理解) 2. 单层构件的隔声性能(B :理解) 3. 组合墙、分隔墙、复合墙的隔声量及设计计算(B :理解C :识记) B 、教学重点 (1)隔声原理及评价指标 (2) 单层构件的隔声性能 (3)组合墙、分隔墙、复合墙的隔声量及设计计算 (4)孔隙漏声及防治措施 (5)声屏障、隔声罩、隔声间 (6)管道隔声包扎 B 、 教学难点 1、隔声原理 2、单层构件的隔声性能 3、组合墙、分隔墙、复合墙的隔声量及设计计算 D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幻灯片 E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F 、课时安排 3课时 G 、教学过程 —〉人耳——〉 ————〉空气声 ———〉 ——〉空气声 ——〉固体声 —声源 对于固体声隔离,主要是隔振与阻尼降噪,属振动控制。 对于空气声,是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的对象,重点在隔声构件对空气(传)声的隔绝问 题。 一、隔声原理及评价指标 1、原理:界面声阻抗的突变,使声波部分反射,透射声能小于入射声能,则在隔声构 件的另一侧噪声降低。 2、评价指标: ①透射系数t τ(声强的) i t t I I = τ

由教材上对于单层墙的推导有:(注意声压反射系数的求出时的边界条件(有限厚度墙 体的双面边界)) D k c c D k p p iA tA I 22 2 221122 sin )(cos 44 | |||ρρτ++= = k 2——波数,2/c ω, D ——隔声材料的厚度, 脚标1——空气介质的参数 脚标2——隔声材料中的参数 若D<<λ(低频) 即时K 2D<<1 且∵一般ρ2c 2>>ρ1c 1 则 2 111122??? ? ? ?+=c m c ρωρτ 面密度D m 2ρ= (kg/m 2) τ=0.05 即有5%的声能透过 τ=1 即无隔声效果 由于τ不能反映以dB 表示的隔声量,且对于大多数结构,τ<<1,故为使和直观方便,噪控工程中常采用以下四种隔声评价指标。 ②隔声量(传声损失TL ) 定义 τ 1 lg 10=TL (05.0=τ时13=TL ) TL 常用来表征隔声材料本身的固有隔声量,由实验测定,与所处环境无关,是隔声材料 两侧测点的声功率级之差。 故有: t i I I TL lg 10= 各频率上TL 值不同,有时采用平均隔声量,n TL TL i ∑= ③噪声衰减量NR (声压级差) NR=L p1-L p 2 式中L p 1和L p 2分别为隔声构件两侧的声压级,它包含了隔声吸收,侧向传声,结构噪声的影响等,故适用于现场隔声性能测定。 ④插入损失IL IL 定义为离声源一定距离某处测得无隔墙时的声功率级1w L 与有隔墙时的声功率级2 w L 之差,即21w w L L IL -=。 IL 不仅包括现场各方面的影响(如侧向传声、背景噪声等),还包括放置隔声构件前后内外声场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插入损失指标经常在现场被用来评价隔声罩、隔声间等的实际降噪效果。 ⑤隔声指数a I α

降噪技术

降噪技术调研 降噪技术对于使用风扇的家用、商用设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研究一些可用的降噪技术。 1、吸声降噪 吸声降噪,指采用吸声的材料吸收噪声、降低噪声强度的方法。一般利用吸声材料和装置吸收声能以降低噪声。 (1) 吸声材料 多孔吸声材料的内部和表面都有很多微小的细孔,孔和孔之间相互联通并直接与外界大气相连,具有一定的通气性。声波在空隙内传播时会引起经络间的空气来回运动,与静止的经络相互摩擦,由于空气的粘滞性和空气与经络之间的热传导作用,使声能转化为热能而消耗掉,从而起着吸收声能的作用。 1) 无机纤维材料 无机纤维材料主要有超细玻璃棉、玻璃丝、矿渣棉、岩棉及其制品。 2) 泡沫塑料 常用做吸声材料的泡沫塑料主要有聚氨酯、聚醚乙烯、聚氯乙烯、酚醛等。 3) 有机纤维材料 如棉麻、甘蔗、木丝、稻草等。 4) 建筑吸声材料 如加气混凝土、微孔吸声砖、膨胀珍珠岩等 (2) 多孔性吸声结构 1) 有护面的多孔材料吸声结构 有护面的多孔材料吸声结构主要由骨架、护面层、吸声层等组成。 2) 空间吸声体 空间吸声体是由框架、吸声材料和护面结构做成具有各种形状的单元体,其降噪量一般为10dB左右。常用的几何形状有平面形、圆柱形、棱形、球形、圆锥形等,其中球体的吸声效果最好。 空间吸声体的高频吸收效果随着吸声体尺寸的减少而增加,低频吸收效果则随着吸声体尺寸的加大而升高。空间吸声体的吸声性能主要由所用吸声材料核材料的填充方式所决定。 3) 吸声尖劈

吸声尖劈是一种楔子形的空间吸声体,吸声尖劈是一种楔子形的空间吸声体,由金属网架内填充多孔吸声材料构成,吸声性能十分优良。吸声尖劈的形状有等腰劈状、直角劈状、阶梯状、无规状等。 目前来看,吸声尖劈体积较大,不适合用于较小的设备。 (3) 共振吸声结构 共振吸声结构是利用共振原理做成的各种吸声结构,用于对低频声波的吸收。最常用的共振吸声结构可分为单个共振式吸声结构(包括薄膜、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穿孔板吸声结构和微穿孔吸声结构。 1)薄板共振吸声结构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一般在80~l00Hz之间,属低频吸声。 2)薄膜共振吸声结构 用刚度很小的弹性材科(如聚乙烯薄膜、漆布、不透气的帆布以及人造革等)在其后设置空气层,就构成薄膜共振吸声结构。 3)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是在钢板、铝板或胶合板、塑板、草纸板等薄板上穿以一定孔径和穿孔率的小孔,在板后设置一定厚度空腔构成。 穿孔率越高,每个共振腔所占的体积越小,共振频率就越高。穿孔板吸声结构具有较强的频率选择性。 4)微孔板吸声结构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由具有一定穿孔率、孔径小于1mm的金属薄板与板后的空气层组成。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由于板薄、孔径小、声阻抗大、重量轻,因而吸声系数和吸声频带宽度比穿孔板吸声结构要好,并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特别适合于高温、高速、潮湿以及要求清洁卫生的环境下使用等优点。 2、隔声降噪 隔声是噪声控制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措施,利用墙体、各种板材及构件作为屏蔽物或利用围护结构把噪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受阻而不能顺利通过,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1)双层构件 两个互不连接的单层构件之间有空气层的构件。空气层起着缓冲的弹性作

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报告

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报告 国家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依托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国家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目录 1 所属行业或领域总体概况 (101) 1.1国内外噪声法规、政策、标准体系现状 (101) 1.2国内外对交通噪声污染控制控制管理现状 (102) 2 主要技术发展情况 (103) 2.1主要技术发展情况 (103) 2.2我国自有知识产权技术的竞争力评价 (105) 3 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106) 3.1我国现有技术开发、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106) 3.2我国现有相关政策、法规与技术发展之间的矛盾及改进思路 (106) 4 建议 (107) 100

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报告 1 所属行业或领域总体概况 1.1国内外噪声法规、政策、标准体系现状 近年来全球范围对环境噪声控制的法规和标准越来越重视。主要是因为单纯的技术措施并不能够解决日益严重的噪声污染问题,必须要相应的标准和法规,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于1997年3月颁布实施,与此同时,许多城市根据这一法规也制定了相应的有关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方面的各种管理条例,对改善声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为防治地面交通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指导交通和居住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1月国家环保部发布了《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了合理规划布局、噪声源控制、传声途径噪声削减、敏感建筑物噪声防护、加强交通噪声管理五个方面的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原则与方法。 环境噪声污染控制标准包括了三个层次:保证人体健康和社会宁静的声环境质量标准、针对高噪声源或场所的噪声排放(或控制)标准、针对高噪声产品的噪声辐射标准。 国内外声环境质量标准包括: (1)美国EPA 1974年发布的《在留有适当余量前提下为保护公众健康和福利所需要的噪声水平》(噪声基准)[2];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标准(24 CFR Part 51);美国各州的环境噪声标准等。 (2)日本环境厅第64号令发布的《噪声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Noise)。 (3)WHO 的《社区噪声指南》[3](Guidelines for Community Noise,1999)。 (4)我国2008年新发布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对公路交通噪声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对公路交通干线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为交通噪声的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环境噪声排放(控制)标准是针对环境噪声污染源场所或活动而制定的强制实施标准,是政府实施环境噪声管理的行政措施依据,具有法律约束力。4类环境噪声源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国外针对交通设施的噪声控制标准有很多,如美国联邦高速公路局(FHWA)的噪声削减标准(NAC)、联邦铁路局(FRA)/联邦运输局(FTA)的噪声影响标准(NIC),以及欧洲、香港的公路、铁路、机场标准。交通项目的规划标准和采取削减措施的标准,在标准限值上可以相同,将两个标准合二为一,如我国香港的标准限值。但在欧洲通常将两者分开,新建项目要求严格,标准值低,现有项目在较高噪声值条件下才采取补救或削减措施。例如:奥地利对新建联邦道路限值为60(昼)dB(A)/50(夜)dB(A),应采取补救措施的联邦道路噪声限值为65(昼)dB(A)/55(夜)dB(A);加拿大规定超标5dB(A)要求削减。噪声管制标准针对直接具体的工业企业、建筑施工场地、商业经营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可以通过噪声管制标准控制。管制标准的明显特点是针对具体的污染产生者,并可实施行政管制(罚款、限期治理、停产停业)。我国目前属噪声管制性质的标准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 101

08 第八章 隔声技术

第八章 隔声技术 8.1 隔声的评价 8.1.1 隔声量 1.透射系数 将透射声强I t 与入射声强I i 之比定义为透射系数,即 i t I I = τ 一般隔声结构的透射系数通常是指无规入射时各入射角透射系数的平均值。透射系数越小,表示透声性能越差,隔声性能越好。 2.隔声量 隔声量R 的定义为 τ 1 lg 10=R (8-1a ) 或 t i t i p p I I R lg 20lg 10== (8-1b ) 式中p i 、p t 分别为入射声压和透射声压。隔声量的单位为dB ,隔声量又叫做传声损失,记作TL 。 隔声量或传声损失通常由实验室和现场测量两种方法确定。现场测量时,因为实际隔声结构传声途径较多,且受侧向传声等原因的影响,其测量值一般要比实验室测量值低。 8.1.2 插入损失 插入损失定义为离声源一定距离某处测得的隔声结构设置前的声功率级L w1和设置后的声功率级L w2之差值,记作IL ,即 IL = L w1 -L w2 (8-2) 如果隔声结构设置前后,声场分布情况近似保持不变,则插入损失也可用该给定测点处的声压级之差替代。 插入损失通常在现场用来评价隔声罩、隔声屏障等隔声结构的隔声效果。 8.2 单层匀质密实墙的隔声 隔声技术中,常把板状或墙状的隔声构件称为隔板或隔墙,简称墙。仅有一层隔板的称单层墙;有两层或多层,层间有空气或其他材料的,称为双层墙或多层墙。 8.2.1 质量定律 设隔墙无限大,将大气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单位面积的质量为m ,当平面声波p i 从左向右垂直入射时,隔墙的整体随声波振动,隔墙振动向右辐射形成透射声波p t ,向左辐射为反射声波p r ,见图8-1。 声波穿透隔墙必须通过两个界面,一个是从空气到固体的界面,另一个是从固体到空气的界面。设墙厚为D ,特征阻抗为R 2=ρ2c 2,空气的特征阻抗是R 1=ρ1c 1,入射波、透射波和反射波的声压和质点振动速度分别为p i ,v i ,p t ,v t 和p r ,v r 表示,墙体中的入射波和反射波分别以p 2t ,v 2t 和p 2r ,v 2r 表示。 按图8-1取坐标,则各列波可具体表示为

噪声污染控制工程A及答案

《环境噪声控制》试卷 共6页 第1页 《环境噪声控制》试卷 共6页 第2页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噪声控制》期末考试试卷(A )(时间 120分钟) 1. 某工厂有两台同样的机器,—台连续工作,另一台间断性地工作。针对这种声级起伏或不连续的噪声的评价参量为:( A ) A.等效连续A 声级 B.累积百分数声级 C.昼夜等效声级 D.感觉噪声级 2. 为了考虑噪声在夜间对人们烦恼的增加,规定在夜间测得的所有声级均加上 A dB(A 计权)作为修正值,再计算昼夜噪声能量的加权平均,构成昼夜等效声级。 A.10 B.15 C.20 D.5 3. 噪声的测量方法,国标GB /T 14623-93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做了规定了具体规定:对于噪声普查应采取 A A.网格测量法 B.定点测量法 C.混响室法 D.消声室法 4. 按现有工业企业噪声标准的规定,在8小时工作期间,车间内部容许噪声级为 C dB(A 计权)。 A.115 B.100 C.90 D.85 5.某隔声窗的透射系数为10-3 ,则该窗的隔声量为 B dB 。 A.60 B. 30 C. 15 D.3 1. 在空气中,声波是一种 纵波 ,这时媒质质点的振动方向是与声波的传播方向相—致的。 2. 噪声源的发声机理可分为机械噪声、 电磁噪声 和 空气动力性噪声 。 3. 消声器的降噪能力用消声量来表征。测量方法不同,所得消声量也不同。当消声器内没有气 流通过而仅有声波通过时所测得的为 静态消声量 。 4. 单层匀质密实墙的隔声性能与入射波的频率有关,典型的隔声频率特性表现为隔声量随频率的变化可分为四区: 劲度控制区 、阻尼控制区、 质量控制区 和吻合效应区。 5. 由于噪声的存在,降低了人耳对另外一种声音听觉的灵敏度,使听域发生迁移,这种现象叫做 噪声掩蔽 。 6. 声级计一般由 传声器 、放大器、衰减器、计权网络、检波器和指示器等组成 7. 某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高10dB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应开展 一 级评价工作。 8. 为便于分析研究,根据声场的性质将室内声场分解成两部分:其中经过房间壁而一次或多次反射后到达受声点的反射声形成的声场称为 混响声场 。 1. 隔声过程插入损失 指离声源一定距离某处测得的隔声结构设置前的声功率级和设置后的声功率级之差值。 2. 混响时间 在混响过程中,把声能密度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即衰减60dB 所需的时间,定义为混响时间。 3. 经典吸收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因空气的粘滞性和热传导,在压缩和膨胀过程中,使一部分声能转化为热能而损耗,称为空气吸收。这种吸收称为经典吸收。 4.声偶极子 若有两个相距很近的振动幅值相同、相位相反的点声源,由这两个点声源构成的合成声源称为声偶极子。 5.吻合效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冷却塔噪声治理技术,冷却塔隔音降噪方案

冷却塔噪声治理技术和冷却塔隔音降噪方案,深圳奎尔特隔音降噪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冷却塔噪声治理和冷却塔隔音降噪。冷却塔通常安装于楼顶,制冷设备安装于底层或地下室,其噪声对整个建筑和周围环境都造成了影响,同时因为噪声源较为繁多复杂,给噪声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类噪声的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以多套系统的方式来综合治理噪声。 噪声治理设计要求:机房辐射到外界的等效声级符合《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中的6类区噪声限值,即昼夜间≤60dB﹙A﹚;客房内的等效声级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区噪声限值,即昼间≤55dB﹙A﹚,夜间≤45dB﹙A﹚。 噪声源分析:通常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已考虑到噪声污染问题,设计和设备选型安装时,部分已考虑做隔声和消声处理。此类噪声源主要集中于冷水机组、冷冻水循环泵、冷却水循环泵冷却塔等。通过对以上设备的倍频程频谱分析可知,这些设备噪声峰值主要集中于500HZ(含)以下,呈现明显的中低频特性。由于中低频噪声具有衍射性强,传播距离远的特性,会给治理带来难度。 主要噪声源估算单位:dB﹙A﹚ 序 主要声源Leq 号 1高效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振动有明显振感 2冷却水循环泵85.0

3冷冻水循环泵87.5 4冷却塔75.0 5高效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综合噪声86 噪声治理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一、机房隔音 二、冷水机组及冷却水循环水泵减震 三、管道系统减震 四、冷却塔散热风机隔音和冷却塔淋水消音 冷却塔噪声治理方案的设计需要根据现场实际工况和要求如:设备安装位置,声源类型,噪声级和频率,环境/环保要求,通风散热要求,降噪目标等,来进行针对性的技术设计。 深圳奎尔特隔音降噪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冷却塔噪声治理和冷却塔隔音降噪,集产品研发、设计,声学解决方案及施工为一体的工程技术公司,专业致力于机械设备噪音与振动综合治理和研究,解决机械设备噪声,针对不同类型机械设备及机房噪音治理,为用户提供现场噪音勘测,分析,提供系统的机械设备噪声解决方案和施工服务。 主营业务: 工业:机械设备噪声治理、隔音降噪,、减震降噪、医疗设备减震降噪、隔音降噪、车间厂房噪声治理、隔音降噪、风机房隔音降噪、空压机房隔音降噪、设备

噪声污染控制程序)

1目的 加强公司噪声控制管理,防治噪声污染,减少对周围环境及人员健康的不利影响。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噪声的监测、预防和控制管理。 3定义 3.1噪声定义: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和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本办法所指的噪声对本公司来讲,是指工业噪声,工业噪声主要指工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 3.2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3.3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 3.3.1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 3.3.2损伤听觉器官; 3.3.3对人体的生理产生影响。 4职责 4.1工程部在新制和改造设备时,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选用消音、吸音及减振设施或低噪声的设备; 4.2生产部门负责本部门相关设备的维护,考虑噪声的防治与控制工作; 4.3行政部负责公司相关噪声源的监测与检查,依照《监测与测量控制程序》要求的频次进行测量。 5工作流程图 无 6程序 6.1公司的噪声管理范围为厂界噪声和工作场所噪声; 6.2噪声源的分布: 公司噪声主要是工作场所噪声,产生噪声的场所主要包括:(太笼统,,具体一些) a)车间机器的运转、震动、压缩空气吸排产生的噪声; b)车辆噪声; c)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d)空气压缩机噪声。 6.3噪声排放标准 6.3.1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这个红色标记为什么不下去查环评报告核实一下,这是上次布置过的) 本公司应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的III类标准,要求:昼间(AM6:00-PM22:00)≤65dB(A),夜间(PM22:00-AM6:00)≤55 dB(A); 6.3.2依据《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本公司工作场所噪声排放限值为: 6.3.3基础设施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不同施工阶段昼、夜作业噪声限值列于下表: 6.4噪声污染管理要求 6.4.1噪声控制首先是发掘噪声污染源,然后是考虑通过工艺的改进、设备的替代以及隔音、消音的措施,确保工作场所噪声达标; 6.4.2隔声降噪设备设施应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其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6.4.3各部门应加强对产生噪声的设备维护、保养,以降低噪声; 6.4.4禁止各种车辆在厂区内鸣号,当厂区内有工程施工项目时,行政部负责监管施工噪声,确保厂界噪声达标; 6.4.5各部门在噪声工作区域的入口处及外围须张贴警示标识,明确噪声的存在且需要佩戴听力防护用品;

噪声污染控制工程A答案

《环境噪声控制》期末考试试卷(A)参考答案 专业:环境工程年级:2007级 一、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AAACB 二、填空(10分,每空1分) 1. 纵波; 2. 电磁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 3. 静态消声量; 4. 劲度控制区、质量控制区; 5. 噪声掩蔽; 6. 传声器; 7.一级; 8.混响声场 三、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 1. 隔声过程插入损失:指离声源一定距离某处测得的隔声结构设置前的声功率级和设置后的声功率级之差值。 2. 在混响过程中,把声能密度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即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定义为混响时间。 3.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因空气的粘滞性和热传导,在压缩和膨胀过程中,使一部分声能转化为热能而损耗,称为空气吸收。这种吸收称为经典吸收。 4. 若有两个相距很近的振动幅值相同、相位相反的点声源,由这两个点声源构成的合成声源称为声偶极子。 5. 因声波入射角度造成的声波作用与隔墙中弯曲波传播速度相吻合而使隔声量降低的现象,叫做吻合效应。 四、简答题(24分,每小题8分) 1.阻性消声器与抗性消声器的区别于联系 答:(1)①一种吸收型消声器,指内部用各种方式装上某种多孔吸声材料的消声器。当气流和噪声通过时,噪声被材料所吸收而气流可以通过。②特点:阻性消声器消声频带宽,消声量大,制作简单并性能稳定,所以多年来一直是消声器中最主要的类型。(2)抗性消声器与阻性消声器不同,它不使用吸声材料,仅依靠管道截面的突变或旁接共振腔等在声传播过程中引起阻抗的改变而产生声能的反射、干涉,从而降低由消声器向外辐射的声能,达到消声目的;常用的抗性消声器有扩张室式、共振腔式、插入管式、干涉式、穿孔板式等。这类消声器的选择性较强、适用于窄带噪声和中低频噪声的控制。(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个4分,原理部分2分) 2.试说明多孔性吸声材料的结构特性、吸声机理及影响因素。 答:(1)结构特性:材料的孔隙率要高,一般在70%以上,多数达到90%左右;孔隙应该尽可能细小,且均匀分布;微孔应该是相互贯通,而不是封闭的;微孔要向外敞开,使声波易于进入微孔内部。(2)当声波入射到材料表面时,一部分在材料表面上反射,一部分则透入到材料内部向前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孔隙中的空气运动,与形成孔壁的固体筋络发生摩擦。由于粘滞性和热传导效应.将声能转变为热能而耗散掉。(3)影响因素:材料密度及厚度的影响;背后空腔的影响;护面层的影响。(结构2分,原理3分,影响因素3分)

隔声降噪技术

隔音技术与实践经验 隔声降噪是噪声控制的具体表现,无论采取隔声还是吸声,或减振等方法其目的都是要对噪声途径进行控制处理,其处理办法是:1、降低噪声源噪声量。2、对噪声传播途径进行控制。对于多点噪声源或单点噪声源处理都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进行治理,否则效果将明显降低,而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些细节。下面就我鹤壁市隆盛环保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的具体经验对噪声控制中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噪声源的处理技术: 对噪声源进行控制的基本方法就是加减震垫,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对发声体进行处理,有的机器设备配种不够会引起机器颤动、抖动,这是只加减震垫是不行的,需要对其进行配重和加固。当附近有发声体时还要考虑共振的发生。同时还要检查发声体本身是否有附件松动或振颤现象。控制噪声源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在进行综合治理时要全面考虑噪声的每一个途径和每一个细节,否则将达不到预期效果。 噪声传播途径的噪声控制技术: 对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一般采用隔声和吸声办法。隔声就是利用构件将噪声源和接受者分开,使声能在传播途径中受到阻挡反射或吸收,从而降低或消除噪声。这些措施包括设置隔声罩(隔音罩)、隔废气处理粉尘处理噪音处理

声屏障、隔声屏、隔音室、隔声门(隔音门)、隔声窗(隔音窗)、吸声体等。但是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细节。 1、隔声材料的选择。隔声材料的品类、密度、弹性、厚度都会影响效果,这里主要指隔声面板的材质厚度,阻尼层的材质厚度,以及内填隔音棉的品类密度,材料的密度越大隔声量就越大,增加材料的阻尼能够有效地抑制结构共振和吻合效应。 2、隔声构件的厚度以及外形尺寸对隔声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构件越厚隔声量越大。外形尺寸根据不同情况而定,比如隔声罩内部与发声体之间要隔开不得小于100mm的空间。 3、隔声构件如隔音间、隔声罩的底部要在地面以下,不能直接放在平面上,构件与地面的接触部分,应注意密封和固体声的隔离。 4、隔声罩或吸声体的内壁必须敷设吸声层,还要有较好的护面层。 5、隔声罩或隔声间所有焊缝必须满焊不能有虚焊现象,避免漏声。 6、设备的控制与计量开关,宜引到罩外进行操作,并设监视设备运行的观察窗。 7、所有的通风、排烟以及生产工艺开口,均应设有进出风消声器(消音器),其消声量应与隔声罩的隔声量相当。 鹤壁市隆盛环保矿山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盛环保”)于2011年11月成立,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200万元,公司注册地址:鹤壁市淇滨区金山工业园区创业路路南。隆盛环保是废气处理粉尘处理噪音处理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组员, 学号, 指导老师, 设计时间,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1月19日 学院,建筑设备与市政工程学院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 1、设计题目...............................................................2 2、设计时间 (2) 3、指导老师...............................................................2 4、设计目的...............................................................2 5、设计资料...............................................................2 6、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5) 7、噪声控制的技术目标及质量目标.................................5 8、噪声污染治理可行性分析..........................................6 9、噪声控制具体技术措施.............................................8 10、工程设计计算书...................................................11 11、工程概算............................................................14 12、参考书目 (15) 晋煤集团公司凤凰山矿污水处理厂机房噪声控制设计第 1 页共 15 页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

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014911306.html, 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波 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07期 摘要:空气污染、水污染与噪声污染作为世界三大污染,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现阶段,人们已经对空气污染及水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成为环境污染控制重要内容。近几年,我国噪声污染越加严重,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污染,大部分城市内的噪声污染甚至超过了60db,对城市现代化发展建设造成严重影响。按照有关部门统计,噪声污 染投诉事件在环境污染投诉内超过70%,对和谐社会构建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对振动及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噪声污染进行控制,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关键词:振动控制;噪声控制技术 近几年,我国振动与噪声控制体系已经建设较为完善,专业水平较高,污染控制技术十分先进,产品结构完善,有效满足我国污染实际需求。虽然噪声控制设备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及系列化,但是噪声控制设备在规格及性能上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造工艺及设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按照我国振动与噪声控制管理部门统计,我国振动与噪声控制有关企业超过500家,从业人员数量超过2万,振动与噪声控制行业资产总数超过90亿元。 1 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 1.1 振动主动控制技术 1.1.1模态控制法 系统及结构在模态空间内进行观察,能够从时间层面上对无限自由度系统进行划分,降低自由度系统振动性能,对模态空间进行描述。无限自由系统主要对振动进行有效控制,降低模态空间所具有的振动控制能力,这种控制方法也被称之为模态控制法。模态控制法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独立模态控制与模态耦合控制,独立模态控制主要是对独立存在的模态进行控制,对其他模态并不影响,设计十分方便,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1.1.2极点配置法 极点配置法也被称之为特征结构配置法。极点配置法主要是按照控制系统动态品质要求,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分布进行判断,了解系统输出状态,确定复平面内闭环极点的精确位置,满足预定实际要求。极点配置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配置极点与传感器,一同落实优化设计目的[ 1 ]。 1.2 降噪技术

《固废与噪声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固废与噪声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固废与噪声污染技术 课程代码:学分:3 学时:48 课程类型:环保专业课授课对象:环保3151/环保3152 先修课程: 后修课程: 课程组成员签名: 年月日专业(教研室)意见 专业主任(签字): 年月日分院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评委会意见 分院评委(签字): 分院盖章 年月日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引领,使高职高专工业环保专业的学生理解与掌握固废的预处理、固废的处理、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能源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噪声评价与标准、噪声测量技术、吸声技术、隔声技术、消声技术、隔振与阻尼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独立思考、勤奋工作的意识,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及善于沟通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2. 1能力目标 1)能够对固体废物进行收集和运输、压实、破碎、分选。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固体废物处置技术。 3)能够对城市垃圾的种类及废纸、废玻璃、废电池、废塑料、电子废物、废旧汽 车进行资源化利用。 4)能独立进行分贝的计算。 5)能应用噪声评价量进行环境噪声评价。 6)能独立设计城市公共噪声的测量与并对其进行计算。 7)能独立完成吸声工程的现场勘查与数据测量工作。 2. 2知识目标 1)掌握固体废物的管理政策和法规、经济政策,了解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 资源化利用。 2)掌握固体废物及城市垃圾的收集与运输。 3)掌握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的作用及工艺条件。 4)掌握废纸、废玻璃、废电池、废塑料、电子废物、废旧汽车的产生及回收利用 技术。 5)掌握废橡胶、废皮革、化工废渣、石油工业固废的来源及回收利用技术。 6)掌握某一区域的功能区类别判断方法,及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给定该区域 的噪声情况,判断声环境是否达标。 7)掌握对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的测量条件和测点位置选择,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 8)掌握总吸声量、平均吸声系数、房间常数、混响半径及离声源给定距离处的声 压级的计算方法。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教学大纲.doc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4131012) 一、课程说明 (一)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二)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性质与任务: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任务是传授必要的声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环境噪声控制基本技术,使学生基本掌握环境噪声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的设计原理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噪声控制工程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环境噪声控制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专业工作、科学研究和环境管理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噪声控制基本概念、控制原则和技术,基本掌握各种主要降噪措施和方法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掌握常用噪声测试仪器的功能、操作、维护技术、噪声测量及数据处理的方法,掌握环境噪声预测方法和综合控制技术,以及噪声控制工程发展方向;理解各类噪声测试标准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环境噪声控制方面实际问题。 (五)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环境工程概论》,《环境监测》 (六)学时:36学时学分:2分 (七)教学方式及设施要求:课堂面授,多媒体 (八)考核方式与要求:本课程采用理论课考试和平时表现、作业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理论课进行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表现和作业占总成绩的20%。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二)各章节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噪声的概念及基本危害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声学的研究内容 重点与难点:噪声的概念及基本危害 教学时数:2 教学内容: 1、噪声及其危害 2、环境声学的研究内容 考核要求:噪声的概念及基本危害 思考题(作业): 1、噪声的概念及基本危害 2、环境声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声波的基本性质及传播规律 教学目的:掌握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和声能量、声功率和声强,理解声波的反射、折射、透射和叠加。 基本要求:掌握声压级、声强级和声功率级;掌握声波的分贝计算;理解声波在传播中的衰减规律及声源的辐射。 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 声能量、声功率和声强。 级的基本概念与声波的分贝计算及声波在传播中的衰减规律及声源的辐射。 难点:声源的辐射和声波的衰减 教学时数:4 教学内容: 1、声波的产生及描述方法 2、声波的基本类型 3、声波的叠加 4、声波的反射、透射、折射和衍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