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排烃史
- 格式:ppt
- 大小:675.00 KB
- 文档页数:28
第3节烃第1课时烃的概述[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及组成通式。
2.认识烷烃、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学会烯烃、炔烃和苯的同系物的命名方法。
1.烃是仅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又叫碳氢化合物。
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属于链烃的是①⑤⑥,属于环烃的是②③,属于芳香烃的是②。
2.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系统名称:3.将烷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填入下表:探究点一 链烃(脂肪烃)1.填写下表:(1)根据烃分子中是否含有不饱和碳原子,链烃可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
烷烃属于饱和烃,烯烃、炔烃属于不饱和烃。
(2)单烯烃与环烷烃通式相同,二者分子中碳原子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二烯烃与炔烃通式相同,二者分子中碳原子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
2.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与烷烃相似。
试根据烷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推测烯烃的物理性质: (1)分子里碳原子数≤4的烯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其他烯烃在常温常压下则是液体或固体。
(2)烯烃的熔、沸点一般较低。
密度比相同条件下水的密度小。
烯烃都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3)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烯烃的物理性质呈现规律性变化,如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常温下的存在状态也由气态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等。
3.烯烃、炔烃的命名(1)写出下列较为简单的烯烃、炔烃的名称 ①CH 2===CH 2乙烯,CH 2===CH —CH 3丙烯; ②CH≡CH 乙炔,CH≡C—CH 3丙炔。
(2)分析下列二烯烃的分子结构与其名称的对应关系,并填空:(3)给下列有机化合物命名 ①CH 3—C≡C—CH 2—CH 32戊炔;②CH 3CCH 3CHCHCHCH 32甲基2,4己二烯;③CH3CH2CHCH2CH2CH3CC2H5CH22,3二乙基1己烯。
[归纳总结]烯烃、炔烃和其他衍生物的命名步骤(1)选主链,定名称:将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称为“某烯”或“某炔”或“某醇”或“某醛”等。
油气田勘探一、油气田勘探的基本特点1.油气田勘探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技术方法的综合2.油气田勘探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3.油气田勘探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地质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
油气勘探项目要遵从“成本、储量、产量、效益”四统一原则。
二、油气勘探简史1、油气勘探的初级阶段从人类有意识地开采石油天然气到十九世纪中期。
找油主要依靠地表油气苗或随机发现,几乎没有理论指导。
甚至有时采用占卜、巫术等进行找油、找气。
2、油气勘探的中期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前)理论上:①提出了“背斜聚油论”;由加拿大人T.S亨特(Hunt, 1861)、美国人D怀特(White, 1885)和奥地利人赫菲尔(Hofer, 1888)先后提出的。
②石油生成仍然处于“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中,但后期有机成因说逐渐占据上风;③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著作。
美国人D.海格(Hanger,1916)第一部石油地质专著《实用石油地质》俄国H.M古勃金(1937)发表了《石油论》H.O布罗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原理》,它们成为指导近代油气勘探的重要理论基础。
技术装备方面:①1895年,第一台旋转钻机投入使用。
②1914年,地震折射法开始用于地质找矿。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先后出现了磁法、地震反射波法和电测井技术,使油气勘探在理论和技术上日趋完善,石油成为新的动力能源得到普遍应用。
189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1030×10 4 t,到1940年已超过3×10 8 t。
3、油气勘探的现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理论上:①石油地质理论体系的建立;②全球油气分布规律和盆地找油理论的形成;③背斜聚油论的突破和非背斜找油论的蓬勃兴起;④油气勘探决策与资源评价理论体系的建立。
技术上:①地面地质调查降至次要位置;②地震勘探迅猛发展;③钻井技术和与之配套技术的迅猛发展;④测井技术的迅速发展;⑤井下综合录井和测试技术的完善;⑥非常规勘探方法的不断涌现;⑦综合勘探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
含油气盆地分析-01沉积盆地动力学及其进展杨斌谊博士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二、大陆动力学的核心——盆、块、带系统动力学三、沉积盆地动力学成因机制1.成因机制1.2.演化过程演化过程2.区域环境3.区域环境3.定量研究4.定量研究4.研究系统5.研究系统5.四、相关术语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1.重要位置(1)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1)地球表面组成:大洋和大陆特殊巨型盆地..71%,特殊巨型盆地大洋-占地球总面积的占地球总面积的71%,500m以下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占大陆--盆地:海拔500m大陆主要为沉积盆地;;海拔500m52.2%52.2%主要为沉积盆地的山地和高原,,较大面积为以上的山地和高原盆地所占据..盆地所占据一般呈狭长带状展布..造山带造山带::一般呈狭长带状展布分布面积小..地盾:分布面积小(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 1.重要位置(2)(2)重大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国际地球物理年(IGY,1957(IGY,1957--1959)国际地球物理年(IUMP,1963--1971)国际上地幔计划(IUMP,1963国际上地幔计划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IGP,1972(IGP,1972--1980)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ILP,1980--1990)国际岩石圈计划(ILP,1980国际岩石圈计划(1991--1995)年代科学规划(1991国际岩石圈计划90国际岩石圈计划90年代科学规划美国提出大陆动力学计划其中盆地动力学位置重要中国造山带研究和立交桥模式从地表油气苗从地表油气苗::油气区::-油气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科学研究: 翔实地记录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构造运动过程,时间连续、信息丰富;目前正在发生的地球动力过程和事件。
物质需求: 蕴藏人类必需的油、气、煤、:铀、膏盐、水等矿产资源。
生存环境: 人类主要生息活动的场所;自然:灾害及评价、环境变迁、环境污染与防治等。
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潮水盆地的概述
2.侏罗纪烃源岩的特点
3.生排烃史的研究意义
4.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结果
5.对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启示
正文
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
一、潮水盆地的概述
潮水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大型沉积盆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侏罗纪是该地区的主要烃源岩时期,因此研究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史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二、侏罗纪烃源岩的特点
侏罗纪烃源岩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灰岩组成,具有以下特点:
1.岩石类型多样,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和保存。
2.沉积环境复杂,为烃源岩的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含油性高,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三、生排烃史的研究意义
生排烃史是指烃源岩中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成到排出的过程,研究生排烃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气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四、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过程经历了长期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成岩、油气生成和运移等过程。
2.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油气运移等因素的控制。
3.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于寻找同类型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