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相山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1章引言1.1选题依据及意义铀资源是一种军民两用的、高度敏感的战略资源,除作为核武器填料之外,也是核潜艇和核电站所需的基本原料,是发展核电的基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经济的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核电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改善环境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情况,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和谐发展更具现实重大意义。
根据国家核电发展目标,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约4%,达到4000万千瓦。
核电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天然铀需求的极大增长。
充足的铀资源供给和储备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保障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加强铀矿资源勘查,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对顺利实施我国核电发展战略非常重要。
加速铀矿找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寻找新的铀资源基地,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是我国铀矿地质战线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山铀矿田位于中生代赣-杭火山岩带相山火山盆地内,是赣-杭火山岩构造带中最重要的铀矿田。
相山矿田是我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典型代表,所包含的矿床不仅数量多、储量大,而且矿化类型也比较复杂。
近几年由于基础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加强,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批新矿床被发现,老矿床不断扩大,其中邹家山矿床已跨入超大型铀矿床的行列,表明相山矿田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所以对其成矿作用特征的研究对以后的找矿工作意义重大。
1.3相山铀矿田研究现状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床,该矿床所处的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座落在区域性南北向长期活动的赣中南花岗岩隆起带与北东向的赣杭火山岩拗陷带复合的巨型大地构造带上。
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结合部位[1-3]。
四十多年来,对相山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的地质研究工作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为1963-1965年,原华东608队12分队在相山地区进行了1:5万的地质填图,提出了相山是个火山岩盆地,这是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上的一个重点突破;第二次是1970-1972,二机部北京地质局组织的由“3队1所1矿”人员参加的联合科考队,对相山矿床以往地质资料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了矿床北部控矿的花岗质小岩体是次火山岩体,对其展布特征编制了系统图件。
矿床地质相山西部铀钍矿床的成矿机理研究孟艳宁(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相山是国内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基地,矿田位于赣杭火山岩成矿带南西段。
矿田所在的火山盆地总体上分为3层,基底主要为早中元古统,部分为下石炭统、上三叠统;基底之上为上侏罗统火山岩;盆地北西侧火山岩之上有上白垩统红层覆盖。
相山矿田的赋矿围岩主要是一套侵入杂岩,由流纹英安岩、碎斑熔岩和晚期的次火山岩组成。
相山铀矿田主要存在两期铀矿化作用:第一期为铀-赤铁矿化阶段,成矿年龄为(115±0.6)Ma;第二期为铀-萤石、水云母化阶段,形成年龄为(99±6)Ma(范洪海等,2003)。
第一期成矿作用主要与大规模火山塌陷及次火山岩侵位有关;而第二期成矿作用则主要与太平洋板块的松驰作用而形成的区域性拉张、裂解及中基性脉岩活动关系密切。
相山矿田平面上存在东碱、西酸的热液演化趋势;而垂向上却存在上酸、下碱的热液演化规律。
本次研究选取了西部邹家山、李家岭及居隆庵3个铀钍混合型矿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成矿机理探讨。
1 铀钍矿床的蚀变岩石学特征研究区3个矿床的蚀变带分布的普遍特征为:碱交代期发育碳酸盐化、钠长石化,是早期单铀型矿化蚀变;灰绿色水云母、绿泥石化带该蚀变带的范围最广,但矿化程度不高;紫色萤石化、磷灰石化带,是成矿期与钍成矿关系最密切的蚀变类型。
3个矿床中钍的赋存有基本一致的规律,以独立钍矿物形式存在——钍石、铀钍石;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铀矿物中—铀石、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钛铀矿;以微量类质同象存在于副矿物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磷钇矿、稀土硅酸盐中。
其含钍矿物的类型也基本一致。
但钍在每个矿床中的具体分布状态也有其各自的特征。
2 铀钍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居隆庵、李家岭及邹家山矿床的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分析显示,相山矿田西部铀钍混合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一些共性的规律。
矿化程度高的样品的主量元素特征为,富CaO、P2O5,贫SiO2,表现为铀钍均与SiO2呈明显的负相关,而与CaO、P2O5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山矿田居隆庵地区铀成矿条件及资源潜力周玉龙;高琰【摘要】居隆庵地区位于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相山铀矿田西部,处在东西向基底断陷带、周边被4条断裂构造所圈闭的菱形断块中.铀矿化受构造、蚀变、岩层组间界面及其界面变异部位控制.断裂构造与岩层组间界面及基底界面复合的"三面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现有的矿化信息显示,其垂幅近千米.各矿带和矿床的发展趋势分析表明,以往矿床勘查的深度不够,留下很大的找矿空间.采用不同方法对该区铀资源量进行预测也表明本区铀资源潜力巨大.综合研究认为,深部岩层组间界面与断裂构造交汇区,以及沿矿体走向、倾向追寻新矿体是今后的主攻方向.【期刊名称】《铀矿地质》【年(卷),期】2010(026)005【总页数】6页(P271-276)【关键词】居隆庵地区;控矿因素;成矿部位;资源潜力;相山铀矿田【作者】周玉龙;高琰【作者单位】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1大队,江西,鹰潭,335001;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1大队,江西,鹰潭,33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居隆庵地区是相山铀矿田重要的矿床聚集地之一。
以往虽然对相山铀矿田进行过比较系统、全面的区域性、基础性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但仍缺乏针对某个具体矿床的解剖、系统分析和总结,尤其是矿床深部矿化的探索和研究还不够完善。
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进展,对区内控矿因素、成矿规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本文拟从居隆庵地区铀成矿条件分析入手,对区内铀资源潜力进行评价,期望为攻深找盲、扩大矿床资源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山铀矿田位于华南铀成矿省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西南端,受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控制[1]。
盆地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
基底地层主要为震旦系(Z)浅变质岩,盖层由总厚度>2000 m的上侏罗统打鼓顶组(J3d)和鹅湖岭组(J3e)酸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沉积岩构成。
大规模火山活动期后,次火山岩浆侵入,所形成的花岗斑岩以不规则的弧形和半弧形出露。
相山铀矿田———断裂构造控矿袁月蕾1,吕古贤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相山铀矿田是中国最大的、与火成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显。
1 大地构造背景相山铀矿田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结合带附近,NE向赣杭火山岩铀成矿带与NNE向大王山—于山花岗岩型铀成矿带交会部位的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中。
在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岩浆浅成侵入活动,形成了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
紧随这期火山侵入活动之后,区域上发生了明显白垩纪-古近纪的伸展减薄活动,除形成一系列NE、NN向的断陷盆地外,还引发了大规模的铀成矿作用,相山铀矿田即是在这样一种区域背景条件下形成的(张万良,余西垂,2011;陈正乐等,2011)。
2 地层和岩性相山火山塌陷盆地为2层结构,基底震旦系为浅变质岩,岩性以千枚岩、片岩为主,其内有加里东期花岗岩侵位。
盖层为一套上侏罗统火山岩系及出露于火山盆地西侧的白垩纪红层,火山岩系由酸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正常沉积夹层构成,总厚度大于2000m,分为打鼓顶组J3d和鹅湖岭组J3e,每组的特点总体是由沉积到爆发再到喷溢式侵出,由此构成一个大的火山喷发旋回(夏林圻等,1992),下部打鼓顶组由砂砾岩、砂岩、熔结凝灰岩、流纹英安岩等组成,上部鹅湖岭组由砂砾岩、晶玻屑凝灰岩和巨厚层碎斑熔岩组成。
大规模火山活动期后次火山岩侵入,以不规则的弧形和半环形围绕盆缘的北、东、南部出露,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陈正乐等,2011)。
3 构造控矿条件控矿构造主要为断裂或裂隙构造,由于主干断裂的多次活动,使这些次级构造或裂隙经受了多次改造与复合,形成较为复杂的裂隙群带。
单条裂隙一般延伸规模不大,而多条裂隙平行侧列或呈小的锐角相交所构成的裂隙带,则宽度可达几米,甚至十几米,长度一般为100~200m。
裂隙性质为张性、张扭性(张万良和余西垂,2011)。
相山铀矿田特富矿成矿模式相山铀矿田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铀矿田之一,特富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成矿类型。
特富矿成矿模式是指特殊富集矿物的形成过程,其特点是矿石中含有大量的铀和稀有金属元素,如钍、钴等。
本文将从特富矿的定义、成矿过程、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机制等方面,探讨相山铀矿田特富矿的成矿模式。
一、特富矿的定义特富矿是指矿石中含有大量的铀和稀有金属元素的矿石。
在相山铀矿田中,特富矿主要以钍矿和钴矿为代表。
钍矿是一种富含钍元素的矿石,常见的有钍石、钍钛石等。
钴矿则是一种富含钴元素的矿石,常见的有辉钴矿、钴铁矿等。
二、特富矿的成矿过程特富矿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流体运移密切相关。
在相山铀矿田中,特富矿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活动期间。
在这一时期,地壳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形成了大量断裂和褶皱。
同时,岩浆活动也很活跃,使得地下的矿物质得以熔融和重分布。
特富矿的成矿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源区形成、流体运移、沉淀富集和后期改造。
首先,在源区形成阶段,地壳中的铀和稀有金属元素被熔融岩浆携带,并随着岩浆的上升逐渐聚集形成矿源。
然后,在流体运移阶段,岩浆中的矿物质通过断裂和裂隙进入地下水系统,并随着地下水的流动迁移至适宜的沉积环境。
接着,在沉淀富集阶段,流体中的矿物质逐渐沉积富集,形成特富矿矿体。
最后,在后期改造阶段,地壳的变动和岩浆的再次活动使得特富矿矿体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造和重分布。
三、相山铀矿田特富矿的地质特征相山铀矿田位于安徽省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样。
在这个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特富矿矿体,其中以钍矿和钴矿最为常见。
这些特富矿矿体一般呈层状或脉状分布,与断裂和褶皱密切相关。
同时,特富矿矿体常常与变质岩、花岗岩和沉积岩等岩石共生,形成矿化带或矿化体。
四、相山铀矿田特富矿的成矿机制相山铀矿田特富矿的成矿机制主要与岩浆活动和地下水运移有关。
在构造活动期间,岩浆活动使得地壳中的铀和稀有金属元素得以熔融和重分布,形成了特富矿的矿源。
相山铀矿田铅锌银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相山铀矿田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南西段乐安-东乡成矿亚带内的相山中心式火山塌陷盆地中,当前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几十年来由于单一找矿的计划经济模式,相山矿田多金属找矿没有得到重视并投入勘查研究工作,本文利用前人的资料及近几年牛头山及马口地区找矿的成果,阐述了该矿田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矿田地质特征、铅锌银矿化特征,并提出了下一步的铅锌银找矿方向。
标签:相山铀矿田地质特征铅锌银矿矿化特征找矿方向0引言相山铀矿田是我国业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火山岩型铀矿田,其勘查研究工作历经半个多世纪,相继发现了邹家山、沙洲、居隆庵、李家岭等富大铀矿床,提交大中小型铀矿床近30个,在我国铀矿地质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现列为国家整装勘查区。
在过去铀矿勘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铅锌银矿化现象,但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并投入勘查研究工作。
近年来,在矿田牛头山地区发现了垂深近400米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化蚀变现象,并有较好的工业矿体,但尚未查明规模,这表明此矿田除了放射性矿产外,还存在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找矿前景,开展该地区铅锌银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地质背景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位于钦杭成矿带的北东段,处在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的过渡部位,相山矿田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南西段乐安—东乡成矿亚带内的相山中心式火山塌陷盆地中,是北东向的赣杭火山岩成矿带与北北东向展布的大王山—于山花岗岩成矿带的交汇处,北东向遂川—抚州深断裂与北北东向宜黄—安远深断裂交汇部位。
该区域火成岩和构造的形成受深部地球动力学和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双重影响,同时形成了一系列NE向展布的压扭性构造,改变了东亚前侏罗纪EW向构造格局。
紧随这期事件,东亚陆缘区发生了明显白垩纪-早第三纪的伸展减薄活动,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地幔柱活动引起的(李子颖,2006),在东亚陆缘火山岩带形成了一系列NE-NNE向的断陷盆地群和火山杂岩体。
江西相山横润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陈健平,饶泽煌,庞文静,朱哲(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一大队,江西335000)摘要:横涧铀矿床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西南段相山火山塌陷盆地的北部,震旦系变质岩推覆体的西 端,北东向巴泉断裂和裴家一禾尚坑断裂与火山环状构造的复合部位。
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该地区铀矿成矿地质 特征、矿石及近矿围岩性质、控矿因素等特征,认为铀矿化主要赋存于次花岗斑岩岩墙内外接触带中,为下一步在 该地区开展铀矿找矿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横涧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中图分类号:P 618文献标识码:A相山铀矿田是我国发现的最大规模火山岩型铀矿 田,提交大中小型铀矿床近30个(陈荣清等,2014年), 是我国重要的硬岩型铀矿田,现被列为国家铀矿整装勘 查区。
横涧铀矿床位于相山铀矿田北部,受北东向邹家 山一石洞断裂与近南北向的李家一徜坑断裂所夹持,深 部矿体赋集区段与次花岗斑岩密不可分。
1矿床地质1.1地层矿床内出露地层有基底变质岩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图 1)。
1—^4流纹质碎斑熔岩;2—^4流纹英安岩;3—^d 3凝灰质砂砾岩; 4一^d 2流纹质熔结凝灰岩5 — ^d 1紫红色砂岩、砂砾岩;6—次花岗斑 岩;7—云母石英岩;8—推覆体;9—断裂;10—矿体(1)基底变质岩:主要分布于矿床的西部、西北部和 西南部,岩性为云母石英片岩,岩石具鱗片变晶斑状结 构,片状构造。
文章编号:2096-2339(2017)0卜0048-02(2)上侏罗统火山岩在矿床内出露有打鼓顶组 (J3 d )为紫红色砂岩、砂砾岩、流纹英安岩,鹅湖岭组第四 段U e )为碎斑熔岩。
1.2次花岗斑岩主要出露于横涧的中部,是矿床最主要的含矿岩石。
它沿北东向的裴家一禾尚坑逆断层及南部的北西向逆断 层侵入,形成一个向南西突出的陡立的弧形岩墙(图2)。
岩墙向东延伸隐伏于火山岩地层之下。
1—J 3e 2碎斑熔岩;2—J 3d 2流纹英安岩;3—】3d i 砂岩、砂砾岩;4—Z 黑 云母石英片岩;5—.次花岗斑岩;6—推覆断裂;7—不整合界线;8—矿体次花岗斑岩为灰白、浅灰色,风化后呈褐色,含矿岩 石一般呈红色、紫红色等。
江西相山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概要【摘要】本文根据相山矿田的大地构造背景、物质来源、溶液来源、岩性岩相特征等因素,对相山矿田成矿条件进行探讨。
【关键词】铀矿;地质;成矿条件;找矿引言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核能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铀矿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战略性能源矿产,其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
江西省相山铀矿田是国内外著名的火山岩型铀矿田,也是我国最大的铀矿采冶基地。
为此,本文根据相山矿田的大地构造背景、物质来源、溶液来源、岩性岩相特征等因素,对相山矿田成矿条件进行探讨,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1.矿田地质概况相山铀矿田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热液型铀矿田之一,相山铀矿田位于赣杭中生代火山岩带的西南端一个火山盆地,区内主要的区域性大断裂为崇仁-永丰断裂。
相山火山盆地构造受燕山运动制约,华夏构造发育。
矿区内华夏式构造与火山构造的交合部位常常是矿床展现的有利场所,控矿构造以北东向的断裂为主。
相山火山盆地总体上为基底、中间层和盖层三层结构。
基底主要为震旦系,部分为下石炭统、上三叠统;盖层主要为上侏罗统中酸-酸性火山岩系,盆地北西侧火山岩之上尚有少量上白垩统红层覆盖。
矿田内最主要的成矿构造是密集裂隙带,在由火山塌陷构造引起的变陡部位和组间界面及深部流纹英安岩中,裂隙群特别发育,常控制富大矿床的产出。
现已发现铀矿床主要密集分布在矿田北部和西部。
北部的铀矿床多定位于北东向断裂、近东西向的基底断裂、推覆构造和火山环状构造的复合部位。
控矿的次火山岩体形态复杂多变,其内外接触带成为主要的成矿空间。
西部铀矿床主要受北东向邹家山-石洞断裂带与火山塌陷构造联合控制,或受北东与北西向断裂构成的菱形隆起断块内次级断裂或裂隙带控制。
东部的铀矿床则定位于云际南北向断裂的弧形拐弯部位。
矿体倾角从缓倾斜到急倾斜均有,以急倾斜为主。
矿石类型内主要有铀-赤铁矿型、铀-绿泥石型、铀-萤石型、铀-硫化物型等四种。
矿石中铀存在形式主要以沥青铀矿、钛铀矿为主的铀矿物形式存在。
江西相山矿田典型铀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意义江西相山矿田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铀矿生产基地,其中相山矿床是该矿田最具代表性的铀矿床,其流体包裹体特征对于理解矿床的成因和找矿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据研究表明,相山矿床主要形成于下侏罗统的火山岩侵入期,是一种巨状铀矿床。
通过对其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相山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其包裹体主要为单相液体包裹体和气液共相包裹体。
其中,单相液体包裹体中富含Na、K、Cl、F等离子和钾长石和斜长石等矿物,而气液共相包裹体中含有H2O、CO2、CH4等气体。
相山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的意义在于,第一,说明该矿床成因主要与火山作用有关,且矿床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是高的,这有助于找到同类矿床。
第二,富含Na、K、Cl、F等离子和钾长石和斜长石等矿物表明相山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矿化火山岩,这为以后矿床的开采提供了有关矿石选冶过程的参考。
第三,H2O、CO2、CH4等气体的含量及其比例则反映了矿床形成时的物化条件和流体作用的历史,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矿床的成因机制以及找矿方向。
总之,相山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对于理解矿床的成因和找矿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从这一方面出发,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来探寻其他铀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寻找同类矿床。
同时,这也为江西相山矿田的铀矿开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对于江西相山矿床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矿床规模:江西相山矿床总储量达到了22,000吨铀,其中已探明的储量为16,000吨铀。
可以看出,该矿床规模相当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 矿石品位:江西相山矿床矿石品位较高,平均铀品位为0.16%左右,最高可达到0.5%以上。
因此,提高矿石的选冶效率和降低选冶成本,对于江西相山矿床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3. 矿产资源丰富程度:江西相山矿床不仅仅是铀矿床,其中还含有较多的钼、铜、银等贵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因此,开发利用其它矿产资源,不仅能提高矿产经济的综合效益,还能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山铀矿田河元背地区铀成矿条件分析及勘查验证何丹丹;高梦奇;韩园园【摘要】河元背地区位于相山矿田西部,由北东向王龙—土塘、小陂—芜头断裂,北西向西山—当前、东堆—社背断裂围限形成河元背菱形断块.近几年,通过对河元背菱形断块内已落实的湖港、河元背和牛头山铀矿床的成矿特征进行总结,对比分析相邻的居隆庵菱形断块内矿床成矿规律并进行钻探查证,在河元背地区新发现了受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控制的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8(009)003【总页数】10页(P357-366)【关键词】苦命山—小陂断裂带;钻探查证;河元背铀矿;相山铀矿田【作者】何丹丹;高梦奇;韩园园【作者单位】核工业二七○研究所,南昌县330200;核工业二七○研究所,南昌县330200;核工业二七○研究所,南昌县3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14相山铀矿田地处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西南端,矿田内已发现大、中、小型铀矿床20多个,其中矿田西部已发现铀矿床数十个。
河元背地区位于相山矿田西部,由北东向王龙—土塘、小陂—芜头断裂,北西向西山—当前、东堆—社背断裂围限形成河元背菱形断块,区内已探明湖港、河元背和牛头山3个小型铀矿床。
近几年,通过对河元背菱形断块内已落实的湖港、河元背和牛头山铀矿床的成矿特征进行总结,并对比分析相邻的居隆庵菱形断块内矿床成矿规律,认为:河元背菱形断块内南北向、北北西向及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是重要的控矿构造,主断裂旁侧南北向次级断裂构造、裂隙构造是主要的含矿构造,并且深部花岗斑岩体前锋地段及内外接触带亦为铀矿体的富集部位(邵飞等,2008)。
根据上述相关的地质认识,指导区内钻探工程施工,对菱形断块内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控制的铀矿化进行探索,落实了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并进一步提出区内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南段、深部花岗斑岩前锋地段及内外接触带等均有较大找矿潜力。
江西相山巴泉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过程高琰;周玉龙【摘要】以相山巴泉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介绍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探讨隐爆角砾岩的形成过程及铀成矿过程。
相山巴泉隐爆角砾岩受火山机构制约,成岩成矿作用与火山一次火山作用密切相关。
铀矿化与隐爆角砾岩(筒)在时空上具有密切关系,矿化严格受岩筒控制,且产于岩筒内及其接触带附近裂隙中。
矿化与岩筒范围、形态相吻合,矿体与岩筒产状相同。
矿化富集程度与岩筒内的角砾大小密切相关,角砾愈小矿化愈富集。
矿化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也呈规律性变化,自隐爆角砾岩(筒)中心至边缘、从顶部至底部,铀矿品位逐渐降低。
【期刊名称】《华东地质》【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6页(P126-131)【关键词】巴泉铀矿床隐爆角砾岩矿床特征形成过程【作者】高琰;周玉龙【作者单位】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1大队,鹰潭335001;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1大队,鹰潭33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14隐爆角砾岩是岩浆上侵至低围压的浅成—超浅成环境的斑岩小岩株,若气浆组分聚集,在岩浆顶部内压力大于围岩压力的应力条件下发生的爆破作用或地下火山活动而产生斑状角砾岩[1]。
国内很多金矿、银矿、铜矿和铀矿等直接赋存于隐爆角砾岩(筒)中。
江西省也发现一些与隐爆角砾岩时空、成因关系密切的铀矿床[2-6],如相山矿田的巴泉矿床、河草坑矿田的草桃背矿床和小富足矿床、鹅公山地区的林家矿床[7]等。
此类铀矿床矿化集中、易采易选、经济效益好,是我国重要的铀矿类型之一。
近年来,“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的新进展进一步深化了巴泉隐爆角砾岩(筒)认识和研究。
本文分析了相山巴泉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梳理了该矿床地质特征,系统研究了隐爆角砾岩的结构构造、矿化蚀变及其相互关系,推测了隐爆角砾岩形成过程和铀成矿过程,为相山矿田攻深找盲及预测部署提供参考。
第1章引言1.1 选题依据及意义铀资源是一种军民两用的、高度敏感的战略资源,除作为核武器填料之外,也是核潜艇和核电站所需的基本原料,是发展核电的基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经济的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核电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改善环境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情况,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和谐发展更具现实重大意义。
根据国家核电发展目标,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约4%,达到4000万千瓦。
核电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天然铀需求的极大增长。
充足的铀资源供给和储备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保障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加强铀矿资源勘查,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对顺利实施我国核电发展战略非常重要。
加速铀矿找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寻找新的铀资源基地,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是我国铀矿地质战线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山铀矿田位于中生代赣-杭火山岩带相山火山盆地内,是赣-杭火山岩构造带中最重要的铀矿田。
相山矿田是我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典型代表,所包含的矿床不仅数量多、储量大,而且矿化类型也比较复杂。
近几年由于基础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加强,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批新矿床被发现,老矿床不断扩大,其中邹家山矿床已跨入超大型铀矿床的行列,表明相山矿田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所以对其成矿作用特征的研究对以后的找矿工作意义重大。
1.3 相山铀矿田研究现状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床,该矿床所处的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座落在区域性南北向长期活动的赣中南花岗岩隆起带与北东向的赣杭火山岩拗陷带复合的巨型大地构造带上。
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结合部位[1-3]。
四十多年来,对相山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的地质研究工作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为1963-1965年,原华东608队12分队在相山地区进行了1: 5万的地质填图,提出了相山是个火山岩盆地,这是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上的一个重点突破;第二次是1970-1972,二机部北京地质局组织的由“3队1所1矿”人员参加的联合科考队,对相山矿床以往地质资料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了矿床北部控矿的花岗质小岩体是次火山岩体,对其展布特征编制了系统图件。
并对相山地区进行了以构造特征为主的综合研究,编制了第一份相山构造地质图。
揭示了深断裂对铀矿化的控制作用;第三次,1978-1980年,华东地勘局261大队在相山地区开展了岩性岩相填图,编制了相山1:2.5万相山矿床岩性岩相地质图,此图较全面地反映了相山火山盆地的地质特征,对盆地基底变质岩划分了五个岩性段。
与此同时,北京三所陈肇博、王传文领导的火山岩组对相山矿田进行了系统研究。
所队联合首次提出了相山盆地是破火山口(火山塌陷盆地),相山铀矿床完全受这个破火山口机构控制,铀矿化受火山构造和区域断裂联合控制,矿化具多层位、多部位特点,并提出“双混合成因模式”[4],使相山火山岩型铀矿床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经过几次大规模的研究和其它学者的零星研究,矿床的成矿特征己经基本清楚:相山铀矿田位于中生代赣-杭火山岩带的相山火山塌陷盆地内,产于酸性火山岩断裂破碎带中[5][6],成矿温度主要为300-100o C,成矿流体富含CO2(平均1.2%)[7],铀在成矿流体中主要以[UO2(CO3)2]2- 形式迁移[8]。
矿床内与铀矿化作用有关的蚀变是钠质交代热液蚀变和萤石-水云母交代热液蚀变[9]。
钠质交代热液蚀变形成的铀矿化年龄,平均为120Ma,其形成的矿床、矿点主要分布在矿田北部、东部及南部;萤石-水云母交代热液蚀变形成的铀矿化年龄平均为100Ma,其形成的矿床、矿点分布在矿田西部。
火山盆地内最晚一期酸性火山岩的K-Ar 年龄为140Ma[10];盆地中还分布着白垩纪地壳拉张期形成的两期幔源基性脉岩,它们的K-Ar年龄分别为120Ma和100Ma左右[11]。
相山铀矿田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富铀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体及基底变质岩,表现了明显的壳源特征,但是并不排除成矿过程中有幔源流体介入以及中基性脉岩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12]。
相山矿田中赋矿围岩主要为碎斑熔岩、流纹英安岩及次火山岩。
爆裂角砾岩筒和中性的二长斑岩脉对铀也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13]。
第2章区域概况2.1 相山地理位置相山铀矿田地处江西省乐安市、崇仁县境内(如图2-1)。
崇仁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西部,东北接临川,东南毗宜黄,西南邻乐安,西北连丰城。
北纬27°25′18"-27°56′20",东经115°49′-116°17′30"。
素称赣东望邑,山川毓秀,物产丰腴,人杰地灵,是赣东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县境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42公里,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
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交通发达,距省会南昌市铁路125公里,公路140公里;距江西省第一大机场(昌北机场)128公里,毗邻京九线,与浙赣线相连的向乐铁路穿境而过,省地干线公路临八线、抚宁线、崇宜线、崇乐线、崇丰线纵横穿越县境。
境内还有大小河流140余条,总流长达910公里。
便利的交通,为崇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发展横向联系和商品流通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图2-1 相山交通地理位置图2.2 自然资源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6℃,日照时数1776小时,无霜期年平均为266天,年平均降雨量1773.6毫米。
崇仁名胜古迹颇多,加之大自然和神奇造化之功,赋予了这块土地一种浩然之气、一种旷古和时代感,有“花在雾中笑,林在云中立”的罗山,素有“道教圣地”之称的相山、岩乡“珠溪八景”、“鼎沸如汤”的奇观以及冬暖夏凉的“灵岩仙洞”,水境环碧的“港河平湖”、青龙吐翠的“宝水流霞”等等,都集“风、水、气、瀑”于一体,“溪、湖、峰、岩”相得益彰,以千姿百态的风采,吸引着广大来客。
2.3 矿产资源相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金属矿产20多种,非金属矿产30多种。
主要有:有色金属(含贵金属)、稀有金属、黑色金属、稀土矿产、瓷土矿产、建筑材料及冶金辅助矿产等,以稀有金属铀、有色金属铜、瓷土矿和建筑材料矿产为优势。
已探明储量的230处矿床中,内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6处,小型223处。
已开采利用的有铜、铀、瓷土、金、钨、煤、稀土、萤石、石墨、建筑材料等。
第3章区域地质背景相山矿田位于赣杭火山岩构造带的西缘(图3-1),是国内外闻名的火山岩铀矿田,也是我国重要的铀矿采冶基地。
华南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沿浙、闽、粤海岸线展布,长达l200km,向内侧皖、赣等省横伸500余km,属环太平洋中新生代火山岩带的一个组成部分。
该带大规模火山活动起始于175Ma,结束于75Ma,火山活动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可划分为早、晚两期、4个旋回。
时空分布表明,火山活动具迁移性,突出表现在南段粤东火山活动起始早、跨度大。
闽东、浙东起始晚、跨度小,显示沿平行火山岩带方向梯度性迁移。
同时,在垂直火山岩带方向上,早期火山岩(155-120Ma)遍布全区并向江西、浙西扩充,而晚期(118-75Ma)主要限于沿海,显示了由大陆向沿海收缩迁移。
全区火山岩早期为高钾钙碱系列,晚期以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为持征,并有向碱性系列过渡的趋势[14]。
图3-1 赣杭构造带地质构造略图1、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界限;2、二级大地构造单元界限;3、赣杭构造带;4、赣杭构造带范围。
(据:张星蒲,1999年)3.1 地层相山火山盆地的基底主要为震旦系的变质岩系。
上侏罗统火山岩系由不同产出相的酸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以及少量的正常沉积夹层所构成,可划分为两组、四段、12个岩性组合层,总厚度大于2O00m(表2-1)。
广泛出露的表3-1 相山地层简表(据沈锋,1995)主体火山岩为碎斑熔岩、其次为流纹英安岩。
在盆地东缘有下石炭统华山岭组((C1h)以及上三叠统安源组(T1a)石英砂岩出露。
近几年研究发现,相山地区北部变质岩基底存在新元古期变质岩,变质年龄723Ma,其原岩应属于前震旦系[15]。
在盆地东缘有下石炭统及上三叠统地层出露。
盆地内火山岩系由上侏罗统打鼓顶组(J3d )和鹅湖岭组(( J3e )组成。
其中打鼓顶组由中、酸性火山及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组成,下段多为沉积岩,上段则以流纹英安岩为主,流纹英安岩最厚达529m,一般为100-200m。
鹅湖岭组主要由流纹岩、碎斑熔岩组成。
属于溢流-侵入相(部分为火山口相),仅在本组下部见有凝灰岩与沉积岩互层,其厚度为20-37m,碎斑熔岩的总厚度大于2000m。
盆地西北角有白垩世红色砂岩覆盖,此外,盆地中尚有一些次火山岩和基性岩脉。
3.2 构造相山矿田为一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破火山口)(如图3-2)。
以次花岗斑岩为主的次火山岩沿塌陷产生的环状断裂和各种拉张构造贯入。
区域内的构造活动有以下特点:火山盆地处在一组北东向深断裂(抚州-永丰断裂带)和一组近南北向大断裂(以宜黄-宁都断裂为代表)的复合处[16]。
北东向断裂带控制赣杭火山岩带,而近南北向断裂带控制赣中南花岗岩带。
所以,相山火山塌陷盆地又是处在花岗岩带与火山岩带的复合处,也就是现在的赣杭火山岩铀成矿带与赣中南花岗岩铀成矿带的复合部位[10]。
因此,相山火山盆地处在大地构造结合部位,这种部位往往是地热场、地球化学场和地应力场最活跃处,实质上是地幔和地壳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最容易交换的“窗口”。
相山地区在经历加里东运动之后,又曾有过多次的地壳升降而导致的海水进退,因此有些地段至今仍保留有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沉积。
但在晚侏罗世的火山喷发前,这些地区都曾上隆,使得盆地的基底中原有的早中生代地层(包括少量的晚古生代地层)己剥蚀殆尽,导致晚中生代火山岩系直接覆盖于变质岩系之上,构成独特的二元结构,形成一上叠式的火山盆地,因此也造就了富铀地质体的空间叠置。
燕山期由于抚州-永丰深断裂的走滑拉张,导致火山喷发,形成相山火山盆地。
其后的伸展拉张不仅继承和追踪了先期形成的NE向走滑断层,还复活了相山火山盆地原有的构造体系,导致盆地大规模塌陷,形成一大型破火山口,造就了张性的构造网络系统,从而为成矿提供有利的通道和赋矿空间。
相山矿田成矿前由于挤压作用形成的一系列逆冲或逆掩断层,构成了矿前期的构造圈闭[12]。
成矿后,赣杭带的西段广泛发育一系列推覆体,抚州-永丰深断裂性质亦出现了从拉张变为挤压的转化,因而在晚白垩世红盆边缘的一些地段产生动力变质挤压片理和逆冲(或逆掩)断层,盆地内部产生冲断体。
与此同时,挤压使得盆内NE向主干断裂封闭,从而构筑成另一个重要的地质圈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