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爆发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185.07 KB
- 文档页数: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报告范文2篇仙人湾乡清水塘村产毒型大肠杆菌致腹泻暴发调查终结报告2006年9月23日上午8:30,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本县仙人湾卫生院电话报告:该乡清水塘村有110人发生不明原因群体性腹泻。
主要症状为:大部分起病急、恶心、腹胀、腹痛、腹泻:粘液、水样便,少数病人低热、呕吐及里急后重。
疫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防病工作,落实专项医疗救治经费,明确提出“疫情不扩散、不死人”。
主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郭小沅同志亲临现场指挥扑疫工作。
县卫生局立即组织由疾病控制、卫监部门组成的8名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理,经详细调查及采样检测后确定:这是一起感染性腹泻病例暴发,暴露因素为村民饮用了被产毒型大肠杆菌污染的水源(3号水井)。
通过对病人隔离治疗、水源消毒、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迅速控制,自15日发生第一例病人至25日最后一例病人止,历时11天,累计发病104例。
目前疫情已经平息。
现将本次调查处理结果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仙人湾乡清水塘村位于我县东南部,距县城70公里,距乡政府5公里,前临沅水,,1780背后靠山,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降雨量960毫米,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
近年来,多数青年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在附近沅江淘金致富。
该村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
全村共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1011人。
一组单独为小自然村,人口190人,二、三、四组为大自然村,人口821人,两自然村相距1000米,不共用水源。
全村共有3家卫生所,其中小村1家,大村2家。
该村环境卫生一般,村民卫生意识较差,绝大部分村民有喝生水习惯。
二、水源情况:病例发生在二、三、四组村民混居的大自然村,该村共有3口饮用水井,均位于该村排污沟旁边,位置较低(每口水井呈梯形均配有2口水池,供村民洗菜、洗衣用)。
一起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肥东县疾控中心,安徽肥东231600【关键词】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调查【中图分类号】r15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53-012010年10月7日上午9:00,肥东县某酒店办婚宴后陆续有25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根据现场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分析和实验室的病原菌检测,确定是一起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1.流行病学调查肥东县某酒店10月6日中午承办陈某、龚某2家婚宴,共54桌,其中陈某婚宴28桌,龚某婚宴26桌,每桌约10人,中午12:30开始就餐。
中午用餐后有25人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后经病例搜索分别到县中医院、县医院和镇北居委会卫生室就诊。
25名发病者中,最短潜伏期为4.5小时,最长潜伏期为16小时,平均潜伏期为12小时。
25名发病者中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76岁,男性6人,女性19人。
两家婚宴就餐人数约540人,除25人发病外,其余均未发病,罹患率为4.6%。
25例患者均为当地住户,仅6日中午在该酒店用餐,其余时间无共同进餐史,无外出史,发病前1周内未接触过其它类似病人,经对25名患者及30名同餐未发病者的食谱调查发现,25名发病人员中有23人食用过凉菜,同餐未发病者中5人食用过凉菜。
2.现场卫生学调查该酒店持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现场抽查11名从业人员中只有2人能出示有效健康证明;该酒店原料库、粗加工间、加工间、熟食间等专间齐全。
凉菜间水池内放置生凤爪约20斤,操作台上放置一碟生鸭肫,两瓶无生产日期的“糖桂花”调料,凉菜间内一视野可见约3只苍蝇;加工间内一个标为“半成品”的食品冷藏柜内,剩余蛋卷和生鱼混放;酒店用水为自来水。
据酒店负责人介绍,六种凉菜为10月6日9:30制作,12:30供应婚宴。
3.临床表现发病者的主要症状为:恶心21例(84%),呕吐18例(72%),腹痛25例(100%),腹泻25例(100%),头晕14例(56%),发热2例(8%),畏寒5例(20%)。
一起产毒型大肠杆菌致腹泻暴发调查与处理
刘圣文;胡永兴;黄生贵
【期刊名称】《实用预防医学》
【年(卷),期】2007(14)4
【摘要】目的了解仙人湾清水塘村2006年9月一起群体性腹泻的暴发原因,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临床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寻找出本次发病的暴露因素。
结果104例病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患者大便培养,查出肠产毒性大肠杆菌(O15型)。
所有患者均喝过被污染的井水,抽取井水检测:细菌总数、大肠杆菌均无法计数。
结论本次群体性腹泻的发生是由于村民饮用了被产毒性大肠杆菌污染的水源而致的感染性腹泻暴发。
【总页数】2页(P1118-1119)
【关键词】大肠杆菌;腹泻;暴发
【作者】刘圣文;胡永兴;黄生贵
【作者单位】湖南省辰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3.4
【相关文献】
1.一起由致病性大肠杆菌O111:K58血清型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病暴发调查 [J], 刘骁敏;倪雨中;柳丽江;陆惠平;张岳亭
2.广东省广州市某幼儿园一起GⅡ.4型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调查分析 [J], 曾凤梅; 汪慧; 张家儿; 杨芬; 李美霞; 李意兰; 罗雷
3.一起井水污染致感染性腹泻病的暴发调查 [J], 贾谊军;陈浩
4.1起由中间型大肠杆菌(EPECⅡ型)引起的成人腹泻暴发调查 [J], 梁智;范丽娟
5.大肠杆菌的产毒能力与血清型关系——Ⅰ 被动免疫溶血试验(PIH)检测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 [J], 王克智;陈艺林;汤秀兰;王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起学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查明1起学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原因,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9月8~19日发病的176例感染性腹泻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选取105例对照。
信息收集主要包括调查患者的基本情况、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等四个方面。
结果暴发罹患率为 4.02%(176/4376)。
患者全部出现腹泻,部分伴恶心、呕吐、腹痛和发热等症状。
病例对照研究提示校内就餐是此次暴发疫情的危险因素,OR值为4.88(= 4.54, P< 0.05)。
采集7例现症患者的粪便标本和3份水样,检测出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杯状病毒。
对学校的自备水供应系统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均采样检测,结果显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严重超标。
结论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认定为是一起水源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病原体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杯状病毒。
感染性腹泻是危害公众健康的常见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发病率高[1,2]。
2010年9月15日,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眉山市某校水质委托检测电话,到达该校后,发现校医务室就诊的腹泻患者较多,随即组织专人前往该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控制,通过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证实为一起由污水污染水源水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来源于四川省和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
1.2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由眉山市疾控中心和东坡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按照统一设计的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要求,对176例感染性腹泻患者和105例对照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帮助核实诊断,查找此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原因。
对学校食堂卫生、饮水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食堂工作人员的肛拭子、部分现症患者的粪便,学校留样食品和原料、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及寝室的饮水机和桶装水样品送检。
一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报告
陈莉;王德智
【期刊名称】《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年(卷),期】2011(009)011
【摘要】本次调查报告针对2011年4月29日,红原县瓦切乡小学学生发生以头痛、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的疫情,经过详细的调查和诊断分析,确诊为感染性腹泻,由于条件有限,未做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检测,但由于病例相对集中,符合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的特征。
按照病毒感染性腹泻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隔离,根据病情对症治疗处理。
疾病控制处理后的效果良好。
【总页数】1页(P332-332)
【作者】陈莉;王德智
【作者单位】^p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1
【相关文献】
1.一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报告 [J], 陈莉;王德智
2.一起由集中式供水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J], 颜丹红
3.一起饮用直饮机水引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报告 [J], 卢汝透;周祖木;魏晶娇;倪成剑;丁朝勇;林丹
4.一起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污染水体引起感染性腹泻病暴发的调查报告 [J], 宋克云;
罗美华;文岚
5.一起生活饮用水污染引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报告 [J], 林乔鑫;薛美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致泻大肠埃希菌致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张咸奇
【期刊名称】《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5(6)5
【摘要】2004年6月下旬,广西南宁市一农村在暴雨后因水源受污染出现腹泻病暴发.经市、县疾病控制机构的及时调查处理,疫情得以控制.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452-453)
【关键词】致泻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调查;腹泻病;暴发;疾病控制机构;调查处理;南宁市
【作者】张咸奇
【作者单位】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
【相关文献】
1.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 [J], 王玮; 苏领彦; 马晓晨; 王明良; 云水英; 刘江华; 刘聪伟; 杨博; 邰剑敏; 赵晓艳; 包曹歆
2.2013-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哨点医院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特征分析 [J], 冯冉;甄国新;李颖;张爽;冀国强;高彭;马红梅
3.联合分子检测法对腹泻患者粪便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调查 [J], 刘晓琳;王慧;郭凯;曲剑英;王丽娟;于维森
4.2016与2019年成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食源性腹泻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J], 赵建玉;周倩倩;王玫;隋文君;张韶娅;鲁辛辛
5.一起水源污染致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J], 李毅本;许利国;王冬飞;丁水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起学校感染性腹泻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关键词】腹泻;流行病学;大肠杆菌感染2009年3月18日~4月12日,我校258名在校大学生先后发生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经流行病学、现场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定为一起由大肠杆菌O152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1基本情况学校在校生约18 000人,学校设有三个学生食堂和一个教工食堂可供就餐。
发病学生多在校内就餐,少数在校外就餐。
2流行病学调查2.1流行情况从2009年3月18日~4月12日,累计发病258例,其中男63例,女195例,男女之比为1∶3。
2.2临床表现发病学生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粪便为稀水样便,无浓血便。
258例病人中,发热占6.59%(17/258),恶心占4.26%(11/258),腹泻占100%(258/258),腹痛占2.71%(7/258)。
血常规白细胞分类中性升高占4.26%(11/258),粪便检查未发现脓细胞。
2.3治疗情况病人多在校医院就诊治疗。
大部分发病学生病情较轻,经给予氟哌酸胶囊、霍香正气水等药治疗后2~3天痊愈,无危重及死亡病例。
因受校医院病床和学校宿舍条件所限制,经请示自治区卫生监督所及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大部分现症病例未实行隔离治疗。
2.4危险因素调查学生宿舍桶装水出水口附着霉菌且无消毒措施;学生所到校外就餐点无卫生许可证;校内小卖部个别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淡薄,出售“三无食品”。
每年3~4月是广西特有的梅雨季节及回南天季节,天气返潮,空气湿度加大,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物品或食品很容易受潮,进而霉变腐烂。
因此,要适当采取相应的防潮措施。
3实验室检查粪便样检出大肠杆菌O152。
桶装水未检出致病菌。
4控制措施4.1启动《广西民族大学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总动员,加强该疫情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继续做好门诊日志,详细记录腹泻次数、大便性状、主要症状、就餐情况、患者个人信息等情况。
一起由多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分析调查以腹泻伴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腹泻的病因,查找传染源,分析调查处置过程,为预防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积累应急处置经验。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采集患者和食堂员工样本、水样品进行分离培养和运用PCR和等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对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4份患者样本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素基因阳性,PCR检测4份患者样本杯状病毒阳性,从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5份患者样本中分离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结论该校学生是由于水源污染引起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腹泻病毒混合感染所致的感染性腹泻,水源水被污染,消毒设备损坏而至饮用水未经过消毒处理是引起此次感染性腹泻疫情发生的传染源。
2010-09-08,四川眉山某高职学院陆续有学生发病,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部分学生伴恶心、呕吐,个别有发热等症状并到本校医院进行治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处理人员于9月15日接到报告后赶赴现场调查和采样,现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1.1 基本情况该学院位于眉山市中心,岷江二号桥旁,占地24.7ha,全院有教职工330人,学生4 500人,学生均住校。
8月23日新学期整体搬入该新校址。
学院生活饮用水为自备式供水,水源位于岷江旁,取水点位于学院污水排污口下方200m;学校未集中供应开水,学生寝室多配有饮水机,主要饮用“龙荪泉”、“清心泉”牌桶装矿泉水。
学校的水处理厂没有定期对水源水进行消毒和监测。
同时,污水处理设备一直未启用,且污水管道在铺设时不符合标准,导致生活污水泄露,并蓄积在取水点上方的低洼地带,该校生活饮用水取水点设置见图1。
图1 该校生活饮用水取水点图示注:圆圈标注的1、2、3表示学校自备水井(取水点)的位置,沟渠中的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圆圈中的W表示污水井,污水塘为生活污水泄漏和雨水等蓄积而成,位于取水点上方。
一起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食物中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方法:对中毒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及接触可疑食物——猪肉的苫布和案板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
结果:分别从呕吐物、粪便、苫布和案板样本中检测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结论:根据本次食物中毒暴发的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食物中毒暴发是因为猪肉被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所污染引起的。
标签: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2008年5月8~13日,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某乡发生了一起因进食猪肉而引起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现报道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1 个案调查对所有病例采用统一的《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进行个案调查[1]:①了解病例进食可疑食物及与进食可疑食物有关的情况;②调查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等;③采集病例的呕吐物、粪便及可疑食物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查[2]。
1.2 可疑食物运输、销售环节的调查可疑食物为生猪肉,对销售生猪肉的个体商贩进行调查。
其内容包括:①生猪的购买、宰杀过程;②宰杀后生猪肉的运输与销售过程;③对运输生猪肉过程中的苫布及案板进行棉拭子涂样采集;对销售生猪肉的刀具、杆秤进行棉拭子涂样采集。
采集样本依据国家标准GB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的规定,按GB478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进行食物中毒常规致病菌检测[3]。
2 结果2.1 发病时间分布2008年5月8日11时出现首发病例。
病例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症状。
随后类似首发病例症状的患者陆续出现,末次发病例出现在5月9日16时。
共发生病例36例,占进食可疑食物总数的75.0%。
发病高峰集中在5月9日2~6时,在此期间共出现24例病例,占总发病病例的66.67%。
5月9日20时后无新病例发生。
见表1。
表1 36例食物中毒者时间分布2.2 发病地点分布所有病例均发生在新站镇某乡的4个自然屯内。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1392016 年12月B 第3卷/第21期Dec.B 2016 V ol.3 No.21一起感染性腹泻爆发流行的调查分析刘伟华(哈尔滨铁路卫生监督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要】目的 探讨引起绥北站区感染性腹泻爆发的流行病学原因,为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70例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生活饮用水供水管网分段采样检验。
结果 经流行病学分析及实验室检查认定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
结论 启动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程序,加强水源消毒管理,迅速控制疫情,应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流行;调查【中图分类号】R4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6.21.139.02黑龙江省绥北站区是我所管内北部较大的一个站区,人口总数15000人,2015年3月19日~3月28日发生一起感染性腹泻爆发流行,流行范围局限于铁路地区。
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为水源污染引起,经采取加强水源消毒、加强排泄物消毒、加强环境消毒、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倡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性投药等综合防治措施,疫情及时得到控制,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根据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对就诊患者核实诊断,对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2 结 果2.1 流行强度全站区先后发病70例,罹患率4.67‰。
2.2 时间分布首例病人发生于3月19日,末例病人发生在3月28日,3月20-22日为流行高峰,共发病53例,占总病例数75.71%,流行持续9天。
2.3 性别、年龄分布70例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12例,男女之比为4.83:1。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以10岁组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30岁组。
见表1。
表1 7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年龄分布年龄组(岁)0-10-20-30-40-50-60-70-总计病例数2157141167870构成比%2.8621.4310.0020.0015.718.5710.0011.431002.4 职业分布饮用同一水源的各站段职工均有发病,但以车站职工发病率最高为24.07‰,家属发病率最低,为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93.21,P <0.05 )。
一起肠产毒大肠埃希氏菌腹泻疫情实验室检测分析发表时间:2012-12-27T13:33:35.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罗铭蒋宁叶瑞国柒挺林欣[导读]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认定这是一起由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罗铭蒋宁叶瑞国柒挺林欣(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玉林 537000)【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203-02【摘要】 2011年11月23日玉州区仁厚镇铁匠村发生的一起感染性腹泻疫情。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头痛,呕吐。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认定这是一起由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关键词】肠毒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性腹泻实验室检测2011年11月23日玉州区仁厚镇发生一起感染性腹泻。
发病人数11例,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头痛,呕吐等到症状,大便呈水样便,患者腹泻3-13次/天,腹痛(脐周隐痛或阵痛)6例、里急后重7例,其次为食欲不振、腹鸣、腹胀、乏力、头痛,少部分出现呕吐、发热。
这些村民均居住在铁匠村的同一个自然村(第六组),居住较为集中,分布在6户家庭,出现类似症状后均到医院就诊。
经治疗后全部康复,无不良预后。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确诊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采取腹泻病人肛拭标本7份,饮用水6份。
1.2 培养基及试剂增菌分离、鉴定培养基和微量生化鉴定管购自北京陆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显色培养基及API20E生化鉴定卡购自法国梅里埃技术有限公司,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购自宁波天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所用试剂均在有效期限内使用。
1.3 检测方法采用WS271-2007(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致泻性弧菌、沙门氏菌)、WS287-2008(志贺氏菌)、 WS289-2008(霍乱弧菌)、GB4789.10-2010(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检验依据,对病人肛拭和饮用水进行病原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