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经济史复习知识要点【人教版】

必修二经济史复习知识要点【人教版】

必修二经济史复习知识要点【人教版】
必修二经济史复习知识要点【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②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工具:刀耕火种 → 耒耜人耕 → 铁犁牛耕(产生于春秋,推广于战国)

2.耕作技术:原始粗放(刀耕火种)→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加强田间管理等多种措施来实现。 3.经营方式:集体耕作(商、西周)→ 小农经济(又称个体农耕或家庭经营) 4.小农经济(又称自然经济)

①产生的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家庭经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种植业(农业)与家庭饲养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经营形态及其特点:

2.变化:

①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手工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汉武帝时: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③明中叶前后:官营手工业占为主导(前)→ 私营手工业为主导占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和重农抑商;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3、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历史悠久;多种经营方式并存;长期领先于世界。 ①领先世界的行业:冶铁、制瓷、丝织

A.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两汉)→ 水排(东汉杜诗)→ 灌钢法(南北朝)

B.制瓷:青瓷(东汉)→ 白瓷(北朝)→ 南青北白(唐) ②享誉世界:被称为“丝国”(汉)→ 被称为“瓷器大国”(唐)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业的发展

①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②唐朝:出现柜坊和飞钱

③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④明清: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②基本特点

2.市的变迁:

3.城市的发展:

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朝后期:扬州、成都成为南方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说

②表现

宋朝出现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

西汉:开辟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外贸

4.外贸的兴衰南宋: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海禁、闭关锁国,外贸渐趋萎缩。

5.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阶段性特征明显

②内贸和外贸全面繁荣

③柜坊(类似银行)、飞钱(类似汇票)、交子(纸币)的出现在世界上最早

④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中期以后,渐趋萎缩。

⑤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和生产力的发展

2.重农抑商:

①首倡:商鞅变法,奖励耕织,严惩弃农经商。

②影响(以明中期为界):积极影响为主(前);消极影响为主(后)

A.积极影响: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封建统治。

B.消极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闭关锁国

①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②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讲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第5课开辟新航路

△葡西一马当先,成为欧洲最富,但其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原因 社会原因:《马可波罗行纪》引发的“寻金热”的诱导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2.条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哥伦布抵达美洲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对欧洲:促进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 4.影响 对殖民地:造成深重的灾难和长期的贫困落后 对世界:从孤立走向一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表现:

(1)荷兰后来居上,成为“海上马车夫”——世界头号贸易强国(17C 上半叶) ①前提条件: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主要手段: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③结果:成为世界商业殖民帝国

(2)英国更上层楼,成为“日不落帝国”(18世纪下半期) ①主要手段:殖民战争、贩卖黑奴和商品贸易 ②过程:通过殖民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 A.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经常截击西班牙运送金银的船只→←西班牙派“无敌舰队”讨伐英国 B.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荷兰强烈反对《航海条例》

C.打败法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 2.影响:

①对西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对殖民地:造成巨大灾难和长期贫困落后;带去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对世界: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工业革命前)。

△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之前,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和掠夺而不是海外贸易? 当时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力水平不高,没有多少商品需要销往海外。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原因: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必要性 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资本:来自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

2.条件 技术:来自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 可能性 市场:来自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 劳动力:来自圈地运动

葡萄牙

西班牙

3.过程

(2)洋务经济的性质

3.成就:新动力——蒸汽机;新交通工具——轮船和蒸汽机车。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工厂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4.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内燃机的创制并应用于新的交通工具:汽车(1885);飞机(1903)

1.成就

新通讯工具出现:电话、电报

新兴工业部门兴起: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

2.影响: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开始部门棉纺织业重工业

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电的发明和应用

进入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发源国家发源于英国多国同时发生

发明国家一枝独秀(多自英国)百花齐放(来自多国)

发明基础发明家的经验积累科学家的科研成果

生产组织工厂垄断组织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终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雏形出现进一步拓展基本形成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

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外资经济:入侵中国并不断扩大将中国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洋务经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亡而兴亡

(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

①背景: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华)

②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③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④主张:中体西用

创办近代工业(机器生产):近代军事工业(“自强”为旗号);近代民用工业(“求富”为旗号)

⑤内容 创办近代海军

创办近代教育(包括建立新式学堂和组织留学教育)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创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解决军事工业资金、运输等困难,辅助军事工业 ⑥结局:失败,其标志——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⑦影响 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对本国的封建经济解体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军事工业是封建官办经济

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含有较多资本主义因素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曲折发展 5.官僚资本主义的兴亡: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又称民族工业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①19C 六七十年代,开始产生,其原因:外资经济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外资大量输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③1912—1919年:短暂春天,其原因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民族资本家受爱国心和工业利润的驱动,掀起兴办实业的热潮。 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1927-1936年,发展较快,其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⑤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其原因: A.日军疯狂破坏和掠夺中国经济

B.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美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 ⑥解放战争时,陷入绝境,其原因 官僚资本进一步膨胀

苛捐杂税繁多,通货膨胀严重。

②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其原因

△洋务经济的性质

2.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前者是最大障碍)

②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

A.先天不足:缺乏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因为没有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B.后天畸形: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薄弱;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52年底完成,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①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

A.重点:重工业,其原因:旧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苏联工业化的成功经验

B.结果和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三大改造(1953—1956年)

A.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

B.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的探索:

2、探索中的失误: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经验教训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2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过于集中,分配平均主义严重

经营方式:集体经营 → 家庭自主经营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 → 农户自负盈亏 ③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④意义 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 ①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活力和竞争力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

②内容

所有制:单一公有制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影响: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快速发展。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南方谈话,提出理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过程 十四大,确立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完善理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便于与世界经济接轨,扩大对外开放。 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现代化建设。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先后建立:

①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经济特区“特”在: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新旧中国对外开放的不同:

②沿海开放城市:共14个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④沿江开放港口城市——以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为龙头 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成为沿江开放城市的龙头 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②变化

②意义

外开放多层次

⑤沿边开放城镇 ⑥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结合

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服装:中山装和旗袍 2.近代礼仪观念的革新:等级森严 → 自由平等文明 ①见面礼:跪拜、作揖 → 鞠躬、握手

②称谓:大人、老爷 → 先生、君——体现了自由平等观念 ③婚姻:包办婚姻、烦琐婚礼 →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3.鸦片战争后,中国衣、食、住、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维新派的倡导: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婚姻制度 ③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④民国政府的推动: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进步: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1876年,英商建)

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唐山开平——胥各庄(1881年) ①铁路 中国人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结束了西北、西南无铁路的历史 “九五”末期,中国铁路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3.意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

全方位

多层次

涉及各行各业各方面宽领域:有重点:

经济特区点线面结合点:

经济特区线:沿海沿江开放城市等

面: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公路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建立后,建立了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

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列强控制了中国水运

③水运 1872年轮船招商局建立——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打破了列强垄断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1920年,中国开通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天津

④航空建国初期,由于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第一个有线电报机房:19C70年代出现在上海,系丹麦私自建立①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出现于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无线电报发展迅速,广泛应用

旧中国电话发展非常缓慢,到1949年,普及率仅0.05%。

②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003年,中国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居世界第一。

③影响: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加快了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报刊业戊戌变法前后,国人所办报刊有《时务报》《民报》《新青年》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报党刊为主→各类报刊欣欣向荣

中国人第一部自摄影片:《定军山》

电影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2.影视业

1958年, 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电视业诞生

电视改革开放后, 电视逐渐普及,2003年观众达10.7亿

电视机:黑白小电视→高清晰彩电→液晶电视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风靡全球

3.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 1994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006年中国网民达1.23亿

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长了人们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4.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娱乐等方式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18 罗斯福新政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战后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出现黄金时期。

②70年代出现经济“滞涨”

③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出现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①战后建立并不断完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

②覆盖面广穷人受惠多:有利于社会稳定;财政赤字严重并助长懒惰。

调整财政金融

恢复银行信用

实行美元贬值

管制证券业

调整工业生产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工业复兴法》

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调节农业生产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实行福利制度

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

加强救济工作和社会保障

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健全社会立法: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等

③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3.第三产业(服务业)兴起,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

4.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①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 2.斯大林经济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①确立:斯大林执政后,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执行计划性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经验教训:

A.为了实现工业化和防御外来侵略,在一定时期内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适时调整,兼顾

产业平衡发展以及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

B.当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经济发展的时候, 必须及时进行改革,给企业以活力和竞争力。

有过突出成就

存在严重弊端 保证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人民生活提高缓慢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③评价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重点:农业

③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重点: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②评价: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与美国争霸,使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①背景:社会动荡,经济滑坡,出现危机局面

②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承认了市场 经济的调节作用 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经济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

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

②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④改革必须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⑤改革要有正确的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背离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空想→科学 理论→实践 理想→现实 一国胜利→多国胜利 辉煌→严重挫折→振兴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③结果:经济不断滑坡,其原因

1922——1991)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1.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1944 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 ①背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A.西欧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为继

B.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②内容: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2.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5年上述两组织建立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宗旨和主要任务:

②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认缴资金:由成员国认缴,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多少 固定汇率: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它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 ④影响 有利于维持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和促进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二、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背景: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国际贸易发展,必须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

2.标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的签署(1947年)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影响: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 国际贸易体系 2.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

1.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的建立 有相似的文化传统

①原因 对近代战争的反思,激起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威胁着欧洲各国的安全

③具体规定

3.影响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低关税贸易壁垒贸易

自由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美国成为经济霸主

欧洲 煤钢 共同体(1951)

②过程 欧洲 经济 共同体(1958) 欧洲共同体(1967)

欧洲 原子能 共同体(1958)

2.欧洲联盟(简称 欧盟”):合作领域最广,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 ①成立:1993年

②合作领域:经济、军事、政治等

③经济一体化最高的表现:1999

年统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1.成立:1994 年

2.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3.影响: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促进了三国经济发展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差异多 1.成立:1989年

2.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的加入:1991年

3.影响: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成员国间的差异,对其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中国加入的区域经济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1.原因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出现雏形:新航路的开辟 得到拓展:殖民扩张

2.过程 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断加强:关贸总协定签署;区域经济集团出现;世贸组织成立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欧共体

欧盟由发达国家组成经济、政治合作

一体化程度最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猛

规模最大

经济合

差异较多

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合作)

3.影响——双刃剑: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4.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积极地参与,趋利避害

二、最大的经济全球化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建立

1.前身:关贸总协定

2.建立的原因:关贸总协定存在诸多弊端,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职能: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特点:规范化,法律化,是经济全球化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4.影响: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12)的影响:

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中国企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③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直接打印]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耕作方式及工具的演变:刀耕火种(木棒、旧石器:石铲、石犁等)——石器锄耕(骨器、新石器、青铜农具)——铁犁牛耕(铁制农具)。 2、耕作技术的进步:施肥(粪肥、绿肥)与灌溉技术(最早的灌溉用具——桔槔;水利工程——四川成都都江堰、关中郑国渠、汉代西域坎儿井)。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氏族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 (请注意: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分为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主体,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承担国家所有赋税和兵役,是封建国家的根本。因此,封建国家利用掌握的国有土地保护自耕农,实行均田制等,并严格限制地主土地范围,采取了“抑制兼并”政策。)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产品的封闭经济形态。 2、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稳定性。(也可以从含义中推出) 3、影响:前中期推动农业和社会的发展,后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和衰落最重要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1)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2)主要生产特点是精耕细作(3)主要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4)主要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5)主要经济性质是自然经济。 三、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从下列因素分析,大概记住其中4个) 1、经济:(1)生产力:①劳动力、②生产工具、③生产技术、④水利工程。 (2)生产关系:①赋税制度、②土地制度。 2、政治:(1)国家是否统一;(2)政局是否安定;(3)统治者是否重视;(4)天文历法 四、农业的突出成就:1、耕地面积的扩大(宋代圩田);2、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魏晋耕耙耱);3、土地生产率的提高(①耕作工具:战国铁犁——西汉藕犁、耧车——唐代曲辕犁;②灌溉工具:春秋桔槔——曹魏翻车——唐代筒车——宋代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4、选育良种;5、科学掌握农时(二十四节气)。

最新-历史必修2(经济史)综合测试 精品

历史必修2(经济史)综合测试 一、客观题(2*25=50分) 1、下列言论体现了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是 A、若不准开工厂,则工作之人无以资生 B、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C、缙绅家之女(婚姻)唯才是计,不问非类 D、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2、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遇到的困难,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批企业的是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上海发昌机器厂 3、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 A、高指标 B、高投资 C、高积累 D、高能耗 5、鸦片战争后,人民的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广州 6、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①大西洋②印度洋③北冰洋④太平洋 A、①②③ B、④①③ C、④②① D、①④② 7、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①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②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③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④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 8、对垄断组织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理解不正确的是 A、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C、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D、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更加无政府化 9、下列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波及范围特别广 B、失业人数多 C、破坏性特别大 D、持续时间特别长 10、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就波及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 C、世界市场的作用 D、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11、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兴办公共工程 B、规范企业行为 C、调整农业政策 D、整顿财政体系 12、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缓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状况 C、为美国夺取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 D、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 经济形式:农业、手工业、商业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农业 ● 思路一 生产力:耕作技术:铁犁牛耕(“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水利: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生产关系:赋税;徭役;土地制度 ● 思路二 怎么种——耕作技术: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 怎么保障——水利工程 怎么分配——赋税;徭役 为什么这样分配——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 ● 思路三 有利条件: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赋税制度;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 不利条件:赋役沉重;土地集中;水旱灾害;政局动荡;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2.农业动力的变革: 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 牛耕的推广:西汉中期4.耕作工具的发展:耧车(西汉赵过)3.播种工具的出现:唐:曲辕犁的发明作用: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1).耕作技术的改进1.农业材质的变革: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汉:犁壁的发明;耦犁,一牛挽犁5.灌溉工具的发展: 翻车(三国马钧) 筒车(水力冲击)一.农业的发展(要素)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水利工程 著名工程:都江堰(李冰)——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郑国渠(郑国)——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水利专家:大禹;秦国:李冰父子;郑国;汉代:王景 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经济:劳动力;生产工具(铁器)生产技术(耕作);水利工程——生产力 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生产关系 政治: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安定;统治者是否重视(重农抑商政策) 天文历法的进步 【思考: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以牛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

高一下学期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识记: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牛耕和铁农具:出现:春秋战国;西汉:赵过推广二牛抬杠的耦犁;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识记: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1)冶金业: ①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②冶铁业:春秋晚期:中国最早人工冶铁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 (2)制瓷业: 商朝:原始瓷器唐代: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五大名窑出现 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明最好)、彩瓷(明)、珐琅彩(清)。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织业技艺高超。长安设东西织室(丝绸之路将汉代丝织品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丝国”。)唐朝:丝织技术提高,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 宋代: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代:丝织业手工工场中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出现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南京,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代表 2、理解:元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手工业者的努力。 (2)表现;①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②明朝中叶以后,在一些手工业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③纺织业使用花楼机: ④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补充: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工场手工业出现 ④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⑤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影响广泛、深远 ⑦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识记:商人的来历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理解:柜坊、飞钱、交子、商帮 (1)柜坊:古代银行的雏形,始于唐朝。 (2)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始于唐朝。 (3)交子:北宋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商帮: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 3、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1)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店铺可随处而设,市坊不分; (2)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之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之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 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冲刺强化记忆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选修班考前冲刺 制卷:王海东审核:高健2009—7—6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2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3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2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2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1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2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1均田制(北魏—唐)2“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2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4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时间:明清时期 2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3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4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5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 ● ● 有利条件: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赋税制度;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不利条件:赋役沉重;土地集中;水旱灾害;政局动荡;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2.农业动力的变革: 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 牛耕的推广:西汉中期 4.耕作工具的发展: 耧车(西汉赵过) 3.播种工具的出现: 唐:曲辕犁的发明作用: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1).耕作技术的改进 1.农业材质的变革: 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汉:犁壁的发明;耦犁,一牛挽犁 5.灌溉工具的发展: 翻车(三国马钧) 筒车(水力冲击) 一.农业的发展(要素) 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郑国渠(郑国)——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水利专家:大禹;秦国:李冰父子;郑国;汉代:王景 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经济:劳动力;生产工具(铁器)生产技术(耕作);水利工程——生产力 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生产关系 政治: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安定;统治者是否重视(重农抑商政策)

天文历法的进步 【思考: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以牛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 第二节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原料:麻、葛、丝工具:骨梭、骨针等) 丝织业:商汉唐; 棉织业:宋明 二.冶金业 1)冶铜业:(1)新石器时代:起源(2)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3)秦朝:青铜防锈 2)冶铁业:(1)春秋晚期产生 (2)战国时期推广:①块炼铁(锻铁)生铁(铸铁) ②炼钢、淬火技术 (3)汉代推行官营:①燃料变化:木炭—煤炭②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畜力—水力 (皮囊鼓风) (马排鼓风) (水排) (4)南北朝:灌钢法(5)北宋:煤炭 三.陶瓷业 1)制陶业产生:原始时代彩陶、黑陶;成就:兵马俑、秦砖汉瓦、(独特技术)唐三彩 2)制瓷业(世界最早)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 技术成熟,先后出现青瓷和白瓷 唐朝: 南青(越窑)北白(邢窑) ,景德镇和四川大邑,釉下彩绘(长沙)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和五大名窑) 唐宋名窑: 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 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清代:粉彩瓷器:康熙年间发明;雍正年间登峰造极。(发明珐琅彩) 第三节中国古代商业古代商业的主要构成因素: 商人;商品(农、手工产品等);交换场所(国内外市场);货币;交通状况;国家政策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周:初步发展。周:骨贝、铜贝;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良好条件—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汉代:商运活跃。 唐代:商旅往来频 繁辅助性经营场所 宋元:海外商运发 展迅速 明清:形成商帮, 出现会馆 二、“市”的发展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 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扬州 宋代: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 清代:苏州“十万烟火” .四大名镇:吴江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不断发展,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但始终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③.结构: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④.阶段:阶段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⑤.交通: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18 罗斯福新政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三十六篇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18罗斯福新政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三十六篇 第1题【单选题】 一战期间,美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局、军需品采购委员会、物价管理委员会、食品管理局、战时贸易局、战争保险局、战时金融公司等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这些措施( ) A、为后来的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 B、借鉴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败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有22842到25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000至17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 B、经济大危机波及到美国的知识界 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农业调整法》中有如下一款内容:“……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下列对该款内容解读正确的有①罗斯福新政实行限制农业产量的政策②该条款有助于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③该条款促进了美国农产品的大量出口④该条款内容有助于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这一政策最可能是( ) A、下令银行停业整顿 B、颁布工业复兴法 C、实施以工代赈的政策 D、鼓励农民减耕减产 【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复习(经济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 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⑶封建社会: 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 产的主要途径)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纺织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⑶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陶瓷业: ⑴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 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 珐琅彩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三、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必修二中国经济史试题

必修二中国经济史专题 一.选择题 1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3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4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6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7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8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A A.使用新式“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9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B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10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该新政府是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政府 11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2.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 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必修二经济史期末模拟训练卷3【自编学案】

吴江市汾湖髙级中学第二学期期末模拟卷(三)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一、选择题(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 苦也甜。”戏中描述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 A.西周 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 2.有一位商人,多年来从事丝绸产销业,由于生意兴隆,从而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协助生产。这 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題是: 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 3.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这一观点不一致的是: A.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B.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4.新航路开辟后,早期的殖民活动出现。当时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先后是: A.葡萄牙、西班牙、英国 B.西班牙、荷兰、英国 C.西班牙、法国、英国 D.西班牙、荷兰、法国 5.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 中的工业城市,所以说“蒸汽机長工业城市之母”。 这是因为蒸汽机: A.能提供便捷高效的动力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是工业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D.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6.第二次工业革命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关系方面 最大的特点長: A.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C.工厂规模不断扩大 D.垄断组织出现并发展 7.春是晚清状元。右图長春创办的大生纱厂。下列相关的论述不正确的長: A.是洋务企业的典型代表 B.一战期间获得丰厚的利润 C.见证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兴衰 D.浓缩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艰辛 8.据记载:1903-1908年,中国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 1家。而在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就有41. 3家,1916-1919年更是达到年均24. 6家。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这一模块分成了八个问题,可以呈现出八个单元来。也就是说这八个问题类似于教材中单元级别的问题。它其实变成了三条线索,即这些问题是由三条线索呈现出来的,第一条线索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二条线索是西方经济的发展,第三条线索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把模块二中的经济从所在地域和它体现的模式变成三条纵线。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土地制度和农耕经济 1.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 ①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从土地的国有制到土地的私有制) 井田制的三个特点:国有土地;土地不可买卖,通过分封的形式分给各级贵族,具有世袭使用的特点;土地被纵横的道路沟渠分割成“井”字的形状。从世界各个文明的地区,各个国家的历史来看,古代历史上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土地国有制度,真正实行典型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地区非常少,中国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地区。因此,中国的土地私有制度在土地制度上讲一度是非常先进的,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中世纪的欧洲普遍实行土地公有制度,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才确定土地的私有制;中东地区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长期实行军事采邑制度。因此,他们的土地制度都不是典型的土地私有制。由于各版本教材对土地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表述各为不同,我们就需要一个结论:西周时期,土地是国有土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逐渐向私有土地转化,而转化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在讲课时,不必深究,得出结论就可以了。 ②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而影响小农经济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赋税徭役的盘剥;二是私人地主地租的剥削;三是天灾人祸。因此小农经济很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在小农经济下,农民要对自己的生存负责任,因此小农经济导致农民有比较高的生产责任心和生产积极性,所以在小农经济保持得比较好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社会也比较稳定。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政权的长治久安依赖于小农经济,但是这个政权的发展又在破坏小农经济,在政府有意识的层面,它会维护小农经济,但是在无意识层面,每时每刻都在破坏小农经济,所以这也是中国古代经济一个很大的矛盾,由这个主要

2019年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总复习提纲考点解析笔记

2019年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考点 重点笔记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事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以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 原因。 【知识整合】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 春秋初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耕作技术:精耕细作;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国发展的需要; ②、许多私田出现; 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 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A、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 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2019-2020学年度历史必修2 经济史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九十五篇

2019-2020学年度历史必修2 经济史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九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据《数字中国网》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出现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不相符的说法是( ) A、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扩大的产物 B、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 C、城市存在使用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 ) 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 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 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 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 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 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 A、农业生产的衰落 B、自然经济的瓦解 C、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的“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这一说法中的“富室”是( ) A、地主 B、资本家 C、商帮 D、官僚 【答案】:

2019年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辅导练习第三十一篇

2019年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辅导练习第三十一 篇 第1题【单选题】 近几年春节,自贡市富顺县都举办了豆花文化节。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下是说法最可信的是( ) A、据考证,商代的甲骨文上发现了有关大豆的记载——证实豆腐是从商代开始的 B、《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李时珍是大医学家,其说法可信 C、宋人寇宗《本草衍义》载“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说明豆腐源于宋朝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东汉时已经出现了豆腐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晋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晋绅之家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这说明 A、商人地位提高 B、商人备受歧视 C、政府歧视商人 D、商人狼狈为奸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北宋时期,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现象。这里的“新”主要是指( )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实行了封闭式的坊市管理制度 C、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D、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监控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坊市制度逐渐打破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 【解析】:

高考历史考前点拨:必修二经济史应知应会的106个易混易错点

【高考历史】历史必修二应知应会基础知识 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 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 2.你知道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吗? 提示:曲辕犁的出现。 3.“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 提示:否。“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4.你知道什么是精耕细作吗? 提示: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6.试分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7.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吗? 提示:否。明朝中期开始,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 8.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都面向市场吗? 提示:否。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民营手工业主要面向市场。 9.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封建手工作坊的进一步发展吗? 提示:否。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手工作坊除了在技术、组织、规模与分工方面不同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封建手工作坊内部是封建的师徒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是以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代替封建剥削关系。 10.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2021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助学助记知识点归纳(素材)

第一单元 1.古代农业可归纳为“一、二、四、五” 一种模式:小农经济。 两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四大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 五种工具:耒耜、耦犁、翻车、曲辕犁、筒车。 2.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3.小农经济的“一、二、三” 一个地位: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两个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三个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 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

1.古代手工业可归纳为“三个三” 2.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认识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各自地位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 3.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四大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规模大,技术精对民间手工业产生冲击。 (3)改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政府往往对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1.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与三“后” 2.中国古代城市职能及“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必修二经济史复习知识要点【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②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工具:刀耕火种 → 耒耜人耕 → 铁犁牛耕(产生于春秋,推广于战国) 2.耕作技术:原始粗放(刀耕火种)→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加强田间管理等多种措施来实现。 3.经营方式:集体耕作(商、西周)→ 小农经济(又称个体农耕或家庭经营) 4.小农经济(又称自然经济) ①产生的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家庭经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种植业(农业)与家庭饲养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经营形态及其特点: 2.变化: ①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手工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汉武帝时: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③明中叶前后:官营手工业占为主导(前)→ 私营手工业为主导占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和重农抑商;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3、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历史悠久;多种经营方式并存;长期领先于世界。 ①领先世界的行业:冶铁、制瓷、丝织 A.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两汉)→ 水排(东汉杜诗)→ 灌钢法(南北朝) B.制瓷:青瓷(东汉)→ 白瓷(北朝)→ 南青北白(唐) ②享誉世界:被称为“丝国”(汉)→ 被称为“瓷器大国”(唐)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业的发展 ①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②唐朝:出现柜坊和飞钱 ③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④明清: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②基本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