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489.00 KB
- 文档页数:13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经济史专题复习要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 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 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 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3)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 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 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 秦:灵渠(4) 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 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灌溉工具翻车。
(6) 隋炀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7)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周礼考工记》中国有六职(妇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3)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4)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金业主要成就:(1)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
(2)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知识结构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A生产技术与水利工程:B 小农经济1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的一种经济形态。
2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大量被开垦,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生产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产品主要为自给自足。
不足:脆弱性;封闭性;保守性4评价:积极作用: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提高了农业产量,开垦了更多的荒地。
局限性:个体生产规模小,不利于生产技术的革新。
5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政策;土地;技术;社会环境;水利;劳动力;商品经济。
C 赋役制度特点:交赋比例高,且不稳定;赋役名目繁多;农民受地主控制严格。
评价:1、赋税是专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徭役的征派是大型工程得以营建的条件2、农民负担沉重,破坏了正常生产,王朝后期往往引发社会动乱。
D 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现象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主要归地主所有;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占有关系不稳定,土地买卖盛行。
消极影响:导致地权与劳动者分离,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导致农民贫困和社会暴动的根源。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A 分类: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B 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C 特点:历史悠久;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进步,分工日益西化;产品长期领先世界,远销海外(丝绸;瓷器;茶叶)D 影响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技术;市场;农业;商业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A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B古代商业发展特征:起源早不断发展;市场形式多样;商业交通和城市发达;海外贸易发展;受政府压制。
C 影响古代商业的发展因素:政策;市场商品货币交通城市农业手工业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A 重农抑商: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2、表现:重视水利建设;加强工商管理;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贬低商人地位。
经济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经济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第二节中国近代经济一、洋务运动
二、“民族资本主义”三次浪潮
三、民族工业萎缩
第三节中国现代经济一、恢复时期(1945-1952)
二、三大改造
三、十年探索时期
四、改革开放
第四节苏联的经济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赫鲁晓夫改革——没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体质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失败
2.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第五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
二、早期殖民扩张
三、工业革命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六、战后经济(1945-)。
经济第七单元:古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一.中国古农业1(1) 工具①②③(2) 水利①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灵渠②汉:龙首渠③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筒车)、宋(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2.基本模式(春秋战国、小农经济)(1) 原因①②(2) 特点:家庭为单位,种植业+家庭手工业,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3)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古农业基本特点:①(经济构成) 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②(生产力) 牛耕和工具/技术的改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完善。
③(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
④(土地)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A.“三农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①③123①③B三.古中国商业1.重农抑商(战国秦商鞅变法。
护农,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资义萌芽)①②隋唐:市/坊分明,时间限制。
柜坊、飞钱。
③两宋:④⑤明清:棉/茶/蔗/染料成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商帮”(徽商、晋商,卖盐起家,涉及海外)。
2.市的变迁①/市长监管,按时开闭市。
②“草市”普遍,汉口镇/四商镇,随处设3.城市发展①②(政治中心+商业中心)。
4.官控的对外贸易①西汉:海陆丝绸之路。
②唐:广州,市舶使。
③④⑤明清:海禁、四.古中国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
②。
③(鲁:) 2.重农抑商(1) 原因:商、农抢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2) 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收地租和征赋役,巩固封建统治。
(3)(4)(5) (34CD.①②③E.F.F.中西资义萌芽背景/特点比较,中资义萌芽没发展的原因,认识。
(1) 比较①同: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手工业为标志,时间14~16世纪。
②异:西资义萌芽在自治城市产生,中资义萌芽在封建统治下产生。
(2) 原因①(限制生产力) 明清自然经济占主导。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力”,他们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生产者成为资本家支配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a、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b、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
其一是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小,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小)。
其二是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少)、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和实行闭关政策(妨碍市场扩大和资本积累)、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排斥西学等、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地位影响:2、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3、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的贡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农业篇【知识梳理】(一)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因素1、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历程:春秋中后期出现牛耕;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影响:生产效率的提升,精耕细作模式的完善,井田制的瓦解,小农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2、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从商周时期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后的铁犁牛耕3、水利设施的完善4、耕作模式的演变(1)原因:生产力的提高(2)商周时期:大规模的简单协作——春秋战国后:个体农耕的小农经济5、注重按农时经济生产,注重选种和育秧,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等(二)全面认识小农经济1、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产生时间:春秋时期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注重精耕细作;(简单概括为: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自给自足性)4、影响因素:推动因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上的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历代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
不利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封建剥削严重;天灾人祸(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期:井田制①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②瓦解:原因——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催征”、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①确立过程: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②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主导地位);自耕农私有土地注意:在中国古代,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赋税的直接提供者,他们名下的土地是国家赋税收入的来源。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经济形式: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第一节中国古代农业思路一生产力:耕作技术:铁犁牛耕(“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水利:大禹和他的继承人生产关系:赋税;徭役;土地制度思路二怎么种——耕作技术: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怎么保障——水利工程怎么分配——赋税;徭役为什么这样分配——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思路三有利条件: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赋税制度;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不利条件:赋役沉重;土地集中;水旱灾害;政局动荡;(2)水利工程著名工程:都江堰(李冰)——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郑国渠(郑国)——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利专家:大禹;秦国:李冰父子;郑国;汉代:王景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三.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经济:劳动力;生产工具(铁器)生产技术(耕作);水利工程——生产力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生产关系政治: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安定;统治者是否重视(重农抑商政策)天文历法的进步【思考: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以牛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第2节中国古代手工业一.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 (原料:麻、葛、丝工具:骨梭、骨针等)丝织业:商汉唐; 棉织业:宋明二.冶金业1)冶铜业:(1)新石器时代:起源(2)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3)秦朝:青铜防锈2)冶铁业:(1)春秋晚期产生(2)战国时期推广:①块炼铁(锻铁)生铁(铸铁) ②炼钢、淬火技术(3)汉代推行官营:①燃料变化:木炭—煤炭②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畜力—水力(皮囊鼓风) (马排鼓风) (水排) (4)南北朝:灌钢法 (5)北宋:煤炭三.陶瓷业1)制陶业产生:原始时代彩陶、黑陶;成就:兵马俑、秦砖汉瓦、(独特技术)唐三彩2)制瓷业(世界最早)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 技术成熟,先后出现青瓷和白瓷唐朝: 南青(越窑)北白(邢窑) ,景德镇和四川大邑,釉下彩绘(长沙)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和五大名窑)唐宋名窑: 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清代:粉彩瓷器:康熙年间发明;雍正年间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