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图形初步认识 知识点专题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图形初步认识 知识点专题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图形初步认识 知识点专题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图形初步认识 知识点专题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图形初步认识知识点专题讲解

一、知识梳理

(一)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1.图形的构成元素:图形是由、、构成的;面与面相交得到,线与线相交得到,线有直线与。从运动观点看,点动成,线动成,面动成。

2.欧拉公式:若有正多面体,f表示它的面数,v表示顶点数,e表示棱数,则有f+v-e=2 (二)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1.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

有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形,侧面形状都是形。

2.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个形构成的。

3.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形和一个形组成的。

4.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形和一个形组成的。

5.一般的,n棱柱有个顶点,条棱(其中有n条是侧棱)、个面(个

底面,个侧面)。

(三)用平面截几何体出现的截面形状.

1.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注:长方体、棱柱的截面与正方体的截面有相似之处.

2.用平面截圆柱体,可能出现以下的几种情况.

3.用平面去截一个圆锥,能截出圆和三角形两种截面(还有其他截面,初中不予研究)

4.用平面去截球体,只能出现一种形状的截面——圆.

(四)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定义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叫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五)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共十一种)分类记忆:

第一类,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共六种。

第二类,中间三连方,两侧各有一、二个,共三种。

第三类,中间二连方,两侧各有二个,只有一种。

第四类,两排各三个,只有一种。

二、典例剖析

专题一: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例1:(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个几何体的名称是______;它由_____个面组成;

它有____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____条边。

变式.在①长方体、②圆锥、③四棱柱、④正方体、⑤三棱柱这些几何体中,有六个面的是。

例2:(欧拉公式)一个柱体有8个面,则它有____个顶点,____条棱,是____棱柱。

变式.一个n棱柱,共有______个顶点,_____条棱,____条侧棱,____个侧面,且棱长相等,侧面都是_______形,_______面形状大小一定相同。

专题二:展开与折叠

例3:(展开)小明用如下图所示的胶滚沿从左到有的方向将图案滚涂到墙上,下列给出的四个图案中,符合图示胶滚涂出的图案是()

变式.在圆柱下底面的点A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点A相对的点B处的食物,请设计出蚂蚁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线。

例4:(折叠)如图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其中哪两个完全相同()

A. (1)(2)

B. (2)(3)

C.(3)(4)

D.(2)(4)

变式1. 如图,可以沿线折叠成一个带数字的立方体,每三个带数字的面

交于立方体的一个顶点,则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个面上的数字之和最小是。

2.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如右图所示,每一个面上都写有一个自然数并且相对

两个面所写的两个数之和相等,那么a+b-2c= ()

A.40 B.38 C.36 D. 34

1题图2题图

3.将如图所示的正方体沿某些棱展开后,能得到的图形是()

A.B.C.D.

4.下图是某一立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则该立方体是()

5.如图是无盖长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图(重叠部分不计)。则盒子的容积为多少?

1

6 5

4

3

2

c

84

25

b

a

A

B

C

D

25cmm

专题三:截一个几何体

例5:用一个平面去截①圆锥;②圆柱;③球;④五棱柱,能得到截面是圆的图形是( )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变式1.如图,截去正方体一角变成一个多面体,这个多面体有___个面, 条棱。

变式 2.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怎样截可得截面为最大的三角形,请用虚线在图中画出,截面还可能为几边形?

变式1 变式2 变式3 变式3★.将一个表面涂满红色的正方体的长宽高五等分后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分割后的小正方体中表面无红色的有______块,有一面为红色的有____块,有两面为红色的有_____块,有三面为红色的有______块,有四面为红色的有

____块。

专题四:三视图

例6

:如图是几个小立方块所搭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块的个数,则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为( ).

变式1.如图,是由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是表示在该位置的小 立方块的个数,再根据左视图所提供的信息,求y x ,的值,并画出主视图。

变式2.(最值问题)用一些小立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与俯视图如图所示,这样的几何体最少需__________个小立方体,最多需_______小立方体。

三、创新探究(名校、名书、名题、中考、培优、)

1、(七中育才)从多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不是顶点)

处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到2014个三角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

A 、

2013 B 、 2015 C 、 2018 D 、2010 2、(全程训练?能力题)如图,这是一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求该几何体的体积。(π=3.14)

左视图

x 2

1 y

2 俯视图

(俯视图)

(主视图)

3、(全程训练?能力题)如图所示的积木是由16块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堆积而成的,请求出它们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4、(七中)如图,用8个积木搭成了3×3×3的正方体,其中1×1×3的长方体有3个,1×2×3的长方体有2个,2×2×1的长方体有1个,1×1×1长方体有2个,某人站在该立方体的左侧观察,请你判断他应该看到的图形是()

5、一儿童用正方体木块搭建大楼,图展示了该大楼从前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为搭建这座大楼,

需要正方体的最大和最小数量各是多少?

6.正方体每一面不同的颜色对应着不同的数字,将四个这样的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下底面数字和为.

7.观察下列由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图形,寻找规律,如图⑴所示共有1个小立方体,其中1个看得见,0个看不见;如图⑵所示:共有8个小立方体,其中7个看得见,1个看不见;如图⑶所示:共有27个小立方体,其中19个看得见,8个看不见……

(1)写出第⑹个图中看不见的小立方体有个;

(2)猜想并写出第(n)个图形中看不见的小立方体的个数为____ _____个.

1A B C D 2345

6、下面的图是由几块小立方块组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方块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小方块的个数,你能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吗?

7、棱长为a 的正方体,摆成如图所示的形状。

(1) 如果这一物体摆放三层,试求该物体的表面积;

(2) 依图中摆放方法类推,如果该物体摆放了上下20层,求该物体的表面积。 (3) 依图中摆放方法类推,如果该物体摆放了上下n 层,求该物体的表面积。

图形认识知识点大全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几何图形:我们把从事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几何图形上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这种图形叫做立体图形,又称空间图形。 ▲平面图形:几何图形上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这种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平面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几何图形的形成:几何体简称为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是几何体。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体和体相交的地方形成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组合成各种几何图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几何图形的结构:点、线、面、体组成几何图形。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4.2直线、射线、线段 ▲点: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通常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 、点B 。 ▲直线的表示方法:①可以用这条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字母(大写)来表示;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的特征:①直线没有端点,不可量度,向两方无限延伸;②直线没有粗细;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④两条直线相交有唯一一个交点。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点在直线上,也可以说这条直线经过这个点;②点在直线外,也可以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①相交,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②不相交(即平行)。 ▲射线: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射线的表示方法:①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表示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在两个字母前加上“射线”;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射线的性质:①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②射线只向一方无限延伸,有一个端点,不能度量、不能比较长短;③射线上有无穷多个点;④两条射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可能只有一个,可能有无穷多个。 ▲线段:直线上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它有两个端点,它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度量,可以比较长短。 ▲线段的表示方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如图,点M 将线段AB 分成AM=BM 两段,M 即为线段AB 的中点。 判定M 为中点: 中点M 的性质: ∵ AM =BM (或AM =BM=2 1AB , ∵M 是线段AB 的中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教师:张维和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并会识别;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为: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本节课我的教学我认为比较好的方面是: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4、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我的教学不足之处: 1、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的组织教学不到位,学生不听指挥,随意玩桌上的物品。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没有听清楚就操作。 3、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说说图形的特征。 4、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立体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大胆展开。 我的教学改进措施: 1、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 3、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语言要儿童化。 4、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今后加强培养。

初一数学图形认识专项练习题

初一数学图形认识专项练习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有一圆柱,从它的侧面展开,问:展开的图形是 ___________ : 2?有一棱柱,从它的侧面展开,问:展开的图形是___________ : 3?有一圆锥,从它的侧面展开,问:展开的图形是____________ : 4 ?有一正方体,观察后请写上;有__________ 顶点,经过顶点共有_____________ 条边.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是可以分解成若干 个扇形,而扇形是由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经过这条 __________ 的__________ 的两条_________ 组成的图形. 6 ?你知道圆锥由__________ 面组成的,那么其中一个是____________ ■勺,另 一 个是_________ 的.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七棱柱共有_ 面、____________ 棱、顶点, 其 中有_________ 面的形状和面积是完全相同的? 有一图形是十边形,它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通过它的一个顶点分别与其它顶点连结,可分割成三角形. 8.如图所示,用四个不同的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请根据截面的形状填空: (1) C 2)(3)(4) (1)截面是;(2)截面是 (3 )截面是;(4)截面是 10 .现有一张长52cm宽28cm的矩形纸片,要从中剪出长15cm,宽12cm的矩形小纸片(不能粘贴),则最多能剪出________________ 张.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A.主视图和俯视图是三角形,侧视图是圆 B.主视图和侧视图是三角形,俯视图是圆 C.主视图和侧视图是三角形,俯视图是圆和圆心

(完整版)2017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知识点7平面图形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7:图形的认识测量 姓名记忆情况 一、线和角 1、线 ?直线: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 画一条直线。 ?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 中,线段为最短。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长度都相等。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 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o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2、角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是度。记着“a°”。 (2)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 b(宽) a(长) 特征: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2、正方形 a(边长) 特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 3、三角形 h(高) a (底)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特征: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内角和是180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条高。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分类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为45度, 它有一条对称轴。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有三条对称轴。 4、平行四边形 (1)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180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 教案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教学内容:课本P2~P3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 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能直观地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 3、经历观察、比较、描画的过程,从中感受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 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P2~P3,P5 教材分析: 重点: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感知熟悉的物体时,首先注意的就是物体的形状。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对形状等外部特征鲜明的物体,总是表现出强烈的认知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立体图形。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 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 都是平面图形。 三、多层练习、巩固提高 1. 想象印证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认识图形(一)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认识图形(一)教案 四、认识图形 (一)单元概况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单元目标知识目标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能力目标在拼、摆、搭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概念。教学难点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关键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教学方法观察、讲授、引导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课时安排3单元小结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了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1)分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2)小组汇报 分的情况。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可能分出以下几组,一组是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3)揭示概念;老师拿出位置、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如教材第34页) 2、摸一摸,感知特征。(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集体交流。通过摸、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长方体是长长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方方的,也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乎乎的。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1)实物画出图形。(2)记忆想象。①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②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

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第二章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2.1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知识点: 一、认识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 二、几何图形的构成 1、面与面相交成___,线与线相交成___。 2、点动成___,___动成面,面动成___。 3、___、___、___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体是由___围成的。 4、面有___面和___面,线有___线和___线。 引申探讨:n 棱柱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柱体 锥体 球体 台体 圆柱 棱柱 圆锥 棱锥 圆台 棱台

2.2 点和线 知识点: 1、点的表示: A B 用一个大写的字母,例如:点A、点B 2、线段的表示: 方法一 :用表示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次序). 例如:线段AB、线段BA. 方法二:用一个小写字母.例如线段a. 3、射线的表示: 用表示端点的大写字母和其余任一点的字母(表示端点的大写字母必须写在前). 例如:射线AB 4、直线的表示: 方法一 :用表示任两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次序). 例如:直线AB、直线BA. 方法二:用一个小写字母.例如直线a. 5、线段、射线、直线的比较: 6、直线的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7、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在直线上(直线经过点);点在直线外(直线不经过点) 引申探讨:1、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会有几条线段? 2、握手问题、票价问题、车票问题。

2.3线段的长短 知识点: 1、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两种) (1)度量法:是从数量的角度来比较 (2)叠合法:是从图形的角度来比较 另外了解估测法:依据已有的经验来判断 2、线段的画法: 3、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引申探讨:蚂蚁爬行问题 2.4 线段的和与差 知识点: 一、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作图方法 二、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 三、线段的中点 2.5 角以及角的度量 知识点: 一、角的概念 二、角的表示方法: 1、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此时要把表示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只有在某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而且这个字母必须用顶点的字母表示)。 2、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 三、角的度量

图形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 ? ? ? ? ?图形的初步认识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一、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1、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主(正)视图---------从正面看 2、几何体的三视图侧(左、右)视图-----从左(右)边看 俯视图---------------从上面看 (1)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2)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1)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现图形不一样的。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4、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例1 (1)如图1所示,上面是一些具体的物体,下面是一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下面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 (2)如图2所示,写出图中各立体图形的名称。 图 1 图2 解:(1)①与d类似,②与c类似,③与a类似,④与b类似。 (2)①圆柱,②五棱柱,③四棱锥,④长方体,⑤五棱锥。 例2 如图3所示,讲台上放着一本书,书上放着一个粉笔盒,指出右边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左边立体图形的哪个视图。 图3 解:(1)左视图,(2)俯视图,(3)正视图 练习 1.下图是一个由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由上而看得到的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则从正面看它的视图为()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

认识图形二教案 单元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1)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1)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

课题:认识图形彭杨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在拼、摆、搭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 3.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七年级数学图形认识

图形认识初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中几何体的展开图形是( ) A B C 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AP= 2 1 AB ,则P 是AB 的中点 B.若AB =2PB ,则P 是AB 的中点 C .若AP =PB ,则P 为AB 的中点 D 。若AP =PB=2 1 AB ,则P 是AB 的中点 3、正方体的截面不可能构成的平面图形是( ) A .矩形 B 。六边形 C 。三角形 D 。七边形 4、当平行光线与屏幕垂直时,某个平面图形在屏幕上留下影像,影像与原图形相比,下列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 A .面积变大 B 。面积不变 C 。面积变小 D ,面积不可能变大 5、如图所示,C 是AB 的中点,则CD 等于( ) A . 21AB -BD B 。2 1 (AD +DB ) C .AD -BD D 。AD -2 1 AB 6、如图所示,从正面看下图,所能看到的结果是( ) (第6题) A B C D 7、如图,坐在方桌四周的甲、乙、丙、丁四人,其中丁看到放在桌面上的信封的图案的是 ( ) A B C D A B C D 甲 丁

8、已知在线段上依次添加1点、2点、3点……原线段上所成线段的总条数,如下表: 若在原线段上添n 个点,则原线段上所有线段总条数为( ) A .n+2 B.1+2+3+…+n+n+1 C.n+1 D.2 ) 1( n n 二、填空题 9、将线段AB 延长至C ,使BC =31AB ,延长BC 至点D ,使CD =3 1 BC ,延长CD 至点E ,使DE = 3 1 CD ,若CE =8㎝,则AB =_____。 10、M 、N 两点间的距离是20cm ,有一点P ,若PM +PN =30cm ,则下面说法中:①P 点必在线段NM 上;②P 点必在直线NM 外;③P 点必在直线NM 上;④P 点可能在直线NM 上,也可能在直线NM 外,正确的是_____。 11、线段AD 上有两点M 、N ,点M 将AB 分成1:2两部分,点N 将AB 分成2:1两部分,且MN =4cm ,则AM =_____,BN =_____。 12、某种零件从正面看和上面观察到的图形如图所示,则该零件的 体积为_____。 13、在如图所示的楼梯上铺设地毯,至少需要地毯的长度为_____cm. 14、如图是某几何体的展开图,则该几何体是_____。 15、在如图所示的3*3的方格图案中,正方形的个数共有_____个。 16、在墙壁上固定一根木条,至少要订___根铁钉,其中的 道理是_____。 17、如图所示,小志发现,在△ABC 中AB +AC>BC ,请你说出他的理论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 18、如图,已知矩形ABCD 中,AB =2,BC =4,把矩形绕着一边旋转一周, 则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

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知识点电子教案

第二章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2.1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知识点: 一、认识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 二、几何图形的构成 1、面与面相交成___,线与线相交成___。 2、点动成___,___动成面,面动成___。 3、___、___、___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体是由___围成的。 4、面有___面和___面,线有___线和___线。 引申探讨:n棱柱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

2.2 点和线 知识点: 1、点的表示: A B 用一个大写的字母,例如:点A、点B 2、线段的表示: 方法一 :用表示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次序). 例如:线段AB、线段BA. 方法二:用一个小写字母.例如线段a. 3、射线的表示: 用表示端点的大写字母和其余任一点的字母(表示端点的大写字母必须写在前). 例如:射线AB 4、直线的表示: 方法一 :用表示任两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次序). 例如:直线AB、直线BA. 方法二:用一个小写字母.例如直线a. 5、线段、射线、直线的比较: 6、直线的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7、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在直线上(直线经过点);点在直线外(直线不经过点) 引申探讨:1、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会有几条线段? 2、握手问题、票价问题、车票问题。

2.3线段的长短 知识点: 1、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两种) (1)度量法:是从数量的角度来比较 (2)叠合法:是从图形的角度来比较 另外了解估测法:依据已有的经验来判断 2、线段的画法: 3、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引申探讨:蚂蚁爬行问题 2.4 线段的和与差 知识点: 一、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作图方法 二、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 三、线段的中点 2.5 角以及角的度量 知识点: 一、角的概念 二、角的表示方法: 1、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此时要把表示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只有在某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而且这个字母必须用顶点的字母表示)。 2、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 三、角的度量

(完整版)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知识点总结

M O a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第一节:直线、射线、线段 知识点1:概念 线段: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的画法:(1)画线段时,要画出两个端点之间的部分,不要画出向任何一方延伸的情况.(2)以后我们说“连结 ”就是指画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 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如手电筒、探照灯 射出的光线等。 射线的画法:画射线 一要画出射线端点 ;二要画出射线经过一点,并向一旁延伸的情况. 直线: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如笔直的铁轨等。 直线的画法:用直尺画直线,但只能画出一部分,不能画端点。 知识点2:线段、直线、射线的表示方法: (1) 点的记法: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2) 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图: 记作线段AB 或线段BA , 记作线段a , 与字母顺序无关 此时要在图中标出此小写字母 温馨提示:线段是直线(或射线)的一部分;2.线段不可向两方无限延伸,但可度量;3.延长线常化成虚线;4.延长线段AB 是指按A 到B 的方向延长,延长线段BA 是指按B 到A 的方向延长. (3) 射线的记法: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如图: 记作射线OM,但不能记作射线MO 温馨提示:1.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2.射线是像一方无限延伸,有一个端点,不能度量,不能比较大小;3.射线可作反向延长线,不存在射线的延长线。 (4) 直线的记法:①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如图: 记作直线AB 或直线BA , 记作直线l 与字母顺序无关。 此时要在图中标出此小写字母 知识点3: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三者都是直的,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可得到射线,线段向两个方向延长可得到 直线,故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 区别:直线可以向两方延伸,射线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线段不能延伸,三者的区别 见下表: B A l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认识图形教案

四、认识图形(一)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了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小组汇报分的情况。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能分出以下几组,一组是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位置、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如教材第34页)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集体交流。 通过摸、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长方体是长长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方方的,也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乎乎的。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1)实物画出图形。 (2)记忆想象。 ①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老师说一个学生想一个) ③让学生闭上眼睛摸出老师说的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④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给他的一种实物,让学生摸并判断它的形状。 ⑤出示位置、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⑥区别、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男生闭眼,老师同时移动长方体和正方体,让男生说说哪个动了,哪个没动。男生可能回答;长方体在动,正方体没动。这时女生证明,长方体、正方体都在动。从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不一样,有时大,有时小。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相同,都一样大。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三、练一练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圆柱和球,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能前后滚动,球可以随意滚动,而长方体不能滚动,只能平移。 2、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组一人说物体的形状,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还可以老师说物体的形状,学生摸。 3、练习八的第1题。 让学生首先说出实物图的形状,再与下面的图形相连,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 四、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七年级数学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题 一、精心选一选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线AB和直线BA是两条直线; B、射线AB和射线BA是两条射线; C、线段AB和线段BA是两条线段; D、直线AB和直线a不能是同一条直线 2、下列图中角的表示方法正确的个数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4、经过同一平面内任意三点中的两点共可以画出() A、一条直线 B、两条直线 C、一条或三条直线 D、三条直线 5、若∠A=20 o 18′,∠B=20 o 15′30〞,∠C=20.25 o,则() A、∠A>∠B>∠C B、∠B>∠A>∠C C、∠A>∠C>∠B D、∠C>∠A >∠B 6、如图,每个图片都是6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不能折成正方形的是 ()

西东 A D 7、如左图所示的正方体沿某些棱展开后,能得到的图形是() 8、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钝角与锐角的差不可能是钝角; B.两个锐角的和不可能是锐角; C.钝角的补角一定是锐角; D.∠α和∠β互补(∠α>∠β),则∠α是钝角或直角。 9、在时刻8:30,时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为() A、85 ° B、75° C、70° D、60° 10、如果∠α=26°,那么∠α余角的补角等于() A、20° B、70 ° C、110 ° D、116° 11、如果∠α+∠β=900,而∠β与∠γ互余,那么∠α与∠γ的关系为() A、互余 B、互补 C、相等 D、不能确定。 12、如右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OA方向是北偏东40° B、OB方向是北偏西15 ° C、OC方向是南偏西30° D、OD方向是东南方向。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 (1)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有一个端点; (2)角的大小与我们画出的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3)线段上有无数个点; (4)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5)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大于直角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4、如右图∠AOD-∠AOC=()

简单图形的认识知识梳理

第四章 简单图形的认识 [知识梳理] 1.知识结构及要点归纳 (1)怎样认识立体图形? ①理解并识别柱体、锥体、球体这三种空间图形.柱体包括圆柱、棱柱,锥体包括圆锥、和棱锥.根据底面的多边形的边数多少,棱柱可分为三棱柱、四棱柱……同样,棱锥又可分为三棱锥、四棱锥…….多面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②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对事物形状进行抽象概括与类似的立方体图形对号入座)来发展空间观念. (2)怎样理解立体图形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是由人的思维从三维向二维空间转变的过程,由视图到立体图形是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变的过程. 画同一个立体的三视图时,如果立体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就可能不同,或者说选取得旋转 视图与投影 切截 灯光与影子 视点、视线、盲区 视图 投影 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 直三(四)棱柱、圆柱、圆锥、 球及它们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图 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图 圆柱、圆锥和球 展开与折叠 长方体、正方体 棱柱 空 间 图形 线

图⑵ 物AB ∥EF ,连接AC ,过E 作ED ∥AC ,过F 作FD ∥BC ED 、FD 相交于点D ,则DF 即是EF 的影子。 BC 、FD 分别是AB 、EF 在同 一时刻的影子,则连接CA 、CE 并分别延长总交于O 点,O 点就是光源的位置。 正视方向不同,画出的三视图就可能不同,一般选取适当的位置作为正视方向.画图时要注意 以下几个问题: ①主视图与俯视图要长对正; ②主视图与左视图要高平齐(但宽不一定相等); ③俯视图与主视图要宽相等; ④不要漏画看不见的棱(用虚线画).如图⑴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要注意对观察到的视图进行分析和综合,首先要抓住俯视图的形状,在此基础上再“嫁接”几何体的空间形状.即——从俯视图入手确定上下底面形状,从主视图、左视图入手“嫁接”前后、左右形状,并结合实线、虚线表示的意义,确定看得见部分或看不见部分的轮廓.在得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后再去检验它的三视图是否与已给的三视图吻合. (3)怎样把握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换? 首先要了解:①圆柱展开图由侧面展开的矩形和上下底两个圆组成;圆锥的展开图由侧面展开的扇形和底面的圆组成. ②棱柱、棱锥的展开图是沿着多面体的一些棱将它剪开,再展开、平铺成一个平面图形. 其次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边思考、边动手操作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实验,这样不但可以验证我们想象的结果,还能进一步发展我们的 空间想象能力. (4)怎样确定平行投影、中心投影中的物体或影子的位置? ①平行投影中的物体或影子的位置可用平行法确定. 在平行投影现象中,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地面的物体与物体平行,则它们的影子也是相互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过不同物体顶端和该物体影子顶端的光线 也是相互平行的,因此;可根据它们的这种平行关系,运用平行线 的作法在平面图形中确定物体或影子(如图⑵). ②中心投影中物体或影子的位置可用相交法确定. 同一光源下的物体的影子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过不同物体顶端 和该物体影子顶端的光线相交于一点,因此可根据这个特征, 用直线相交的作法确定物体或她的影子或光线(如图⑶) (5)怎样把握线段和角? 关于线段、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①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②有关点和线的两个公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③两点之间地距离是指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 ④比较线段的大小有两种方法,一是度量法,而是叠合法. ⑤点和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点在线上,另一种是点在线外. ⑥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关于角: 图⑴ 图(3)

初一数学图形的初步认识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每题3分,共30分) 1、 三棱柱有 条棱, 个顶点, 个面; 2、 如图1,若是中点,AB=4,则DB= ; 3、 42.79= 度 分 秒; 4、 如果∠α=29°35′,那么∠α的余角的度数为 ; 5、 如图2,从家A 上学时要走近路到学校B ,最近的路线为 (填序号), 理由是 ; 6、 如图3,OA 、OB 是两条射线,C 是OA 上一点,D 、E 分别是OB 上两 点,则图中共有 条线段,共有 射线,共有 个角; 7. 如图4,把书的一角斜折过去,使点A 落在E 点处,BC 为折痕,BD 是∠EBM 的平分线,则 ∠CBD = 8. 如图5,将两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重合,若∠AOD=128°,则∠BOC= ; 9. 2:35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 ; 10. 经过平面内四点中的任意两点画直线,总共可以画 条直线;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7、 12、 如互补,与B 图2 图3 图5 图4

A.= B. C. D.以上都不对 13、对于直线,线段,射线,在下列各图中能相交的是() AM+BM=AB。上面四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6、在海上,灯塔位于一艘船的北偏东40度方向,那么这艘船位于这个灯塔的()方向 A.南偏西50度 B.南偏西40度 C.北偏东50度 D.北偏东40度 17、如右图,AB、CD交于点O,∠AOE=90°,若∠AOC:∠COE=5:4, 则∠AOD等于() A.120° B.130° C.140° D.150° 18、图中(1)-(4)各图都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若将他们折成正方体,各面图案均在正方 体外面,则其中两个正方体各面图案完全一样,他们是() A. (1)(2) B.(2)(3) C.(3)(4) D.(2)(4) 三、作图题(各7分,共21分)

图形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1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主(正)视图 ------- 从正面看 2、几何体的三视图 侧(左、右)视图-----从左(右)边看 俯视图---------- 从上面看 (1) 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2) 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 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1) 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现图形不一样的。 (2) 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4、 点、线、面、体 (1) 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例1 ( 1)如图1所示,上面是一些具体的物体,下面是一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下面立体图形 相 类似的物体。 解:(1)①与d 类似,②与C 类似,③与a 类似,④与b 类似。 (2)①圆柱,②五棱柱,③四棱锥,④长方体,⑤五棱锥。 例2如图3所示,讲台上放着一本书,书上放着一个粉笔盒,指出右边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 左边立体图形的哪个视图。 图3 解:(1)左视图,(2)俯视图,(3)正视图 练习 1 ?下图是一个由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由上而看得到的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 小立方块的个数,则从正面看它的视图为( ) 图形的初步认识 (2)如图2所示,写出图中各立体图形的名 称。 、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①㈱ ③ 立体图瑠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羽 ■展开立体图形 J 平面图形 直线、肘线、线段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平面图形 角的度量 角的大小比较一一角侨分线 等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的余角相等 余常和补肃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① ② ③ ④ ⑤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图形的初步认识 罗央央【教学内容】 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及知识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重点】 1.直线、射线、线段的有关概念及表示方法。 2.垂线的性质。 3.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4.角平分线的概念。 5.余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6.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 1.直线、射线、线段概念的区分。 2.比较角的大小。 3.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整理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ppt,练习纸 【教学流程】 一、几何图形的知识点 这一章刚开始我们学习了几何图形,这是几何图形的知识框架。

(一)几何体 1.那什么是几何图形?是的,我们把点、线、面、体称为几何图形。 2.那什么是点、线、面、体? 体:几何体简称为体。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为曲线和直线。 点: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3.知道了点、线、面、体的具体概念之后,那么这四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4.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而点本身也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 5.除了点、线、面、体称为几何图形之外,我们还把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6.那几何图形还可以分成什么? 几何图形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7.那什么是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如直线、三角形等。 立体图形: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如圆柱体、圆锥。 8.那现在我们来看一下。 9.那这些立体图形都是怎么得到得呢? (1)圆柱 圆柱是由一个矩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得到的。如图: 矩形ABCD绕直线AB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是一个圆柱。 旋转轴AB叫圆柱的轴。圆柱侧面上平行于轴的线段是圆柱的 母线。圆柱的母线长都相等。并且都等于圆柱的高。 (2)球体 半圆以它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所成的曲面叫做球面。 球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半圆的圆心叫做球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