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装甲
- 格式:docx
- 大小:16.13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坦克装甲到底哪家强?(下篇)(接上篇正文)引起殉爆,T72被炸飞了炮塔。
爆炸反应装甲,一般挂载在俄式系列坦克上,中国自用和出口坦克也有挂载,而美国和欧洲坦克目前很少挂载爆炸反应装甲。
3,贫铀装甲美国从1983年开始研究贫铀装甲,到1988年6月正式装车。
任何用作装甲的材料必须既能抗“贯穿”,又能抗“破片”。
一般地说,材料硬度决定了抗贯穿能力,韧度决定了抗破片的能力。
贫铀是铀矿提炼出U235后剩下的副产品,主要成分是U238.以前一般都当核废料处理。
后来被美国人用来制造炮弹和装甲;贫铀比重非常大,硬度高,韧性强,所以既是制造长杆穿甲弹的好材料,也是制作坦克装甲的好材料。
美国人之所以打贫铀的主意,一定程度上也在于美国国内的钨矿储量不足,又不想被中国牵制,因此开发了“损人不利己”的贫铀。
贫铀合金材料经过特殊热处理后,其强度极限高达150公斤/毫米,比优质合金钢还高50%,加工成如普通钢丝那样的贫铀丝,接着编成贫铀丝毯,然后用金属打包;这种贫铀复合装甲采用网状结构,网状骨架采用贫铀合金,网格间加入防止贫铀合金氧化的材料,这样既减轻了坦克重量,又取得了更好的匹配性能。
外侧加入蜂窝状结构的吸能材料,吸收穿甲弹的动能,以降低对装甲的损害。
安装了贫铀装甲的M1A1 H A,其装甲防护力提升到老式M1的两倍。
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能力相当于600 毫米厚均质钢装甲。
贫铀虽然放射性不高,但还是有一定危害,所以目前大规模装备贫铀装甲和炮弹的国家只有美国,美国没有中国极其丰富的天然金属钨资源,大量用贫铀代替钨,生产穿甲弹和坦克装甲,实则是害人害己。
以上三种当代流行的装甲都经过了实战检验,除俄式爆炸反应装甲效果存疑外,乔巴姆和贫铀装甲的防弹效果似乎都不错;英国人的乔巴姆和美国人的贫铀装甲技术,相互保密也相互借鉴;两者各有优势:第一代乔巴姆就是单纯的陶瓷层结构,对付空心破甲弹HEAT高速喷流效能极佳,但是对付长杆穿甲弹APFSDS等动能弹就差了点,尤其是陶瓷结构接受一次打击后会粉碎,遭受连续打击时持久力堪忧。
战神的铠甲—附加装甲篇陆地战神除了要有钢筋铁骨以外,自然还要有一套坚不可摧的铠甲,坦克这个陆地突击的中坚力量自然也不例外。
在坦克诞生之初,就有设计者开始为坦克量体裁衣般的制作和安装附加装甲了。
被击毁的MK坦克那是在1918年,英国的“马克”坦克正春分得意,冷不防冒出来一个K型子弹,能够在一定距离内击穿“马克”的装甲,为了应对K型子弹的威胁,英国人想出了最直接的办法,将制造坦克的高碳钢制成小块状,再用螺丝固定在坦克外部,在这匆匆忙忙的赶工中,最早的附加装甲就这样诞生了。
准备安装附加装甲的MK坦克,顶部凸起物为固定附加钢板的螺栓。
在二战之前,坦克的主要威胁是以动能弹为主的各种炮弹,子弹,所以那个时候的附加装甲也主要是以薄钢板为主,基本都是通过螺栓或支架安放在主装甲的外部,其实就是在直接的增加装甲厚度,增强防护能力。
用锅炉钢板制成的MK坦克附加装甲二战中,破甲弹的兴起使得坦克又要面对一个新的敌人,德国在1942年开始为己方坦克安装附加装甲,在车体侧面和炮塔上增加了5-8毫米装甲护板。
炮塔上增加的环形硬化装甲进一步加强了炮塔侧后面的防御力。
同时德国的装甲兵们也没闲着,也想出了很多“土”办法来增强自己所使用的装甲车辆的防护能力。
首先他们是在坦克上挂装备用履带(见图),甚至是缴获的敌方履带。
由锰钢制造的坦克履带有极高的硬度,并且因为履带形状多棱角,极容易使敌攻击的穿甲弹发生跳弹!等于给坦克增加了近20毫米的装甲。
还有的坦克兵将备用的负重轮从后部拆下来使用钢丝悬挂在车体正面和炮塔侧面,用以提高侧后方的防护水平。
挂满了履带做附加装甲的德国坦克。
二战中很多国家的坦克兵经常把很多杂物挂在车上作为附加的防护手段就在德国坦克兵匆匆忙忙的给自己的坦克安装附加装甲的时候,美国的坦克兵除了也在坦克上挂载履带以外,还把装满黄沙的麻袋,水桶,原木,甚至还有的坦克兵将铁丝网和汽车轮胎都挂在自己的坦克外面,把坦克打扮的就像逃离家园的难民一样。
随车物资坦克装甲分为主装甲和附加装甲,最新的装甲形式还有主动装甲和电磁装甲。
主装甲又分为均质金属装甲和和复合装甲。
均质金属装甲有钢装甲,铝装甲,钛装甲。
复合装甲有金属复合装甲和金属非金属复合装甲。
金属复合装甲有钢-钢,钢-铝,钢-钛,铝钛等装甲形式。
金属非金属复合装甲有,金属通常以钢为基础,混以铝、钛、贫铀、钨等金属,非金属材料主要有玻璃钢,塑料,橡胶,陶瓷,还有氧化硅、碳化硅,甚至有碳纤维,凯芙拉等纤维材料。
目前金属非金属复合装甲的主流还是各种陶瓷为基础的复合装甲,具体陶瓷类型有氧化铝,硼化钛等陶瓷。
非金属复合装甲,通常是碳纤维或者凯芙拉等人造纤维材料附加陶瓷装甲块或者装甲片,通过软硬结合来达到防护目的。
附加装甲又分为普通附加装甲,屏蔽装甲,反应装甲,滑动装甲。
附加装甲中普通附加装甲分为金属和非金属附加装甲,前者不用说是钢铝钛等金属装甲附加在主装甲,后者则是玻璃钢,碳纤维,凯芙拉等材料附加在主装甲上。
屏蔽装甲主要是指和坦克主装甲保持一定的距离的附加装甲,通常用于炮塔车体前部和车体两侧,主要目的以防备破甲弹攻击为主,材料也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以薄钢板或者铝板为主,非金属材料则以橡胶塑料为主。
反应装甲则是指附加装甲块中增加了炸药,通过爆破来起到干扰破甲弹射流的目的,目前也有针对穿甲弹的反应装甲,通过炸药爆破截断弹芯或者偏转穿甲弹弹芯入射角度来达到防御动能穿甲弹的目的。
反应装甲对付化学能破甲弹效果较好,对付动能穿甲弹效果较差,即使最新的双防反应装甲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因此就出现了滑动装甲,专门对付动能穿甲弹,这种装甲2块钢板内部填充的不是炸药而是陶瓷块或者其他金属块,当被击穿的时候,通过内部陶瓷块或者金属块滑动剪切穿甲弹弹芯,来达到防御穿甲弹的目的。
主动装甲则是通过坦克配备防御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和各类弹药,通过探测反坦克弹药,发射反弹药破坏攻击弹药的方式达到防护的目的,这种主动装甲与其说是装甲不如说是主动防御系统。
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系统全身披挂反应装甲块的俄军T-72坦克部队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坦克装甲车辆仍将是网络中心战的核心。
同时,其在战场上也将面临来自陆、海、空等多方位立体攻击,包括动能弹、穿甲弹、破甲弹、反坦克子母弹、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地雷和软杀伤武器(如电、光、波、场、核、生、化等武器)。
面对性能不断提高、种类形式多样的威胁,坦克装甲车辆单纯依靠增加装甲厚度等传统防御手段已难以抵御。
综合防护概念的出现,为今后坦克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确定了发展方向,为其战场生存力的提高提供了发展空间。
综合防护系统是在现有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整体式防护手段,通过将坦克装甲车辆的总体设计、装甲防护、主动防护、隐身、烟幕、三防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先敌发现、先敌射击、先敌压制、先敌摧毁,形成由外到内的、有效的立体防护系统。
目前,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概念下所采用的防护技术主要是在提高总体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主动防护技术、隐身技术和装甲防护技术等。
主动防护主要分为硬杀伤、软杀伤或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主动防护系统三种;隐身技术中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要数新一代隐身技术和隐身坦克技术;装甲防护技术包括传统均质钢装甲和各类非常规装甲等。
其中,非常规装甲技术不但可以降低坦克装甲车辆的整体重量,还能提高其防护力,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此外,目前坦克装甲车辆所采用的防护措施还有烟雾遮蔽技术、二次效应防护技术及核生化防护技术等等。
总体设计坦克装甲车辆的总体设计,也就是形体防护。
车辆外形是由车长、宽、高、履带着地长、车底距地高,以及车体和炮塔的形状等决定的。
相对而言,车辆高度越低,正面面积越小,被命中的可能性就越小。
车体易被命中部位的装甲尽量倾斜,不仅可以增加“跳弹”的可能性,而且可以增大虚拟厚度,即增大弹丸在装甲内贯穿的距离。
一般是前装甲较厚,倾斜较大,防弹能力和承受冲击的能力都较好。
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的动力装置前置,并且前装甲又有较大的倾斜角度,因而乘员正面的防护得到加强。
装甲车——坦克的先驱[编者按]坦克装甲车辆,是本刊的刊名。
说明坦克和装甲车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坦克就是装甲车辆的一种,只不过坦克的地位太重要了,以至于要把坦克单独强调出来。
如果说,坦克是一朵大红花,装甲车就是绿叶;坦克是一轮明月,装甲车就是捧月的众星。
装甲战车和坦克一道并肩战斗,密切协同,共同谱写出一支支威武雄壮的战争交响曲。
从本期起,我们请季伏枥先生和广大读者一道,共同回顾一下世界各国装甲战车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汽车时代的产物车子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使人类第一次克服了距离上的障碍和运力上的极限。
而汽车的发明,更是人类现代文明史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使现代社会进入了“汽车时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汽车,就没有现代人类文明。
内燃机、充气轮胎、弹簧悬架等技术发明,成为汽车出现的技术基础,1886年,德国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尔·本茨几乎同时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机动车。
他们被公认为“汽车之父”。
他们“给世界装上车轮”,使人类进入了崭新的“汽车时代”,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汽车,人们将怎样生活?如果人们都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那么,汽油倒是省下了,可是路上花费的时间,哪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呢?汽车的发明,也使战争进入了机械化战争的新时代。
将武器和装甲装到机动车上,便制成了最初的装甲车。
用一句时尚的话说,汽车为机枪和火炮提供了武器平台。
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将“马克沁”机枪装到四轮机动车上,并加上防盾,制成了最初的机动火力车.不过,由于它没加装甲,还不能叫做装甲车。
3年之后的1902年,在伦敦的水晶宫,西姆斯展出了经过改进的更加结实的车辆——具有船型装甲壳体的“战斗机动车”,成为世界上装甲车的先驱。
在此后的几年里,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纷纷研制出各种轮式装甲车,有的还用于实战。
轮武装甲车是汽车时代的产物。
它将内燃机技术、装甲技术和枪炮技术结合到一起,成为一种有相当威力的武器系统。
2坦克与装甲车图鉴(白金版)坦克与装甲车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
1855年,英国J.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了机枪和装甲,制造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但未能应用到实际中。
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装甲和机枪。
20 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国等国家,先后利用本国钢铁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优越实力,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
1900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机枪的大规模使用,整个防御阵地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
尽管用普通卡车底盘改装的装甲车在参战各国普遍使用,但由于无法逾越战场上纵横密布的战壕,装甲车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袭击作战任务。
为了克制机枪的优势,打破战场的僵局,1915年,英国海军接受了战地记者斯文顿的一个新武器设计方案,利用汽车、拖拉机履带、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小游民”样车。
为了保密,英国的研制人员称这种武器为“水柜”(T ank ),T ank 的中文音译就是“坦克”。
由于该样车机动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因此,1916年年初又制造了第二辆样车“大游民”,该样车定型投产后称为MarkⅠ型坦克。
Mark 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
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
“雄性”坦克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坦克仅装5挺机枪。
Mark Ⅰ型坦克在1916年8月开始服役,并于同年9月15日首次应用在索姆河战役中,坦克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使各国大为震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又在Mark 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Mark Ⅱ至Mark Ⅴ型坦克,其中Mark Ⅳ型坦克生产得最多,约1200辆,参加了费莱尔、康布雷等著名的战役,并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C 型中型坦克等。
冷战期间的苏联∕俄罗斯坦克炮塔装甲分析原作者:James·M·Warford上图:海湾战争中缴获的伊军T-72系列主战坦克给了西方分析人士一个近距离观察苏制坦克炮塔装甲的机会。
照片中的这辆坦克由美军第24机械化步兵师俘获并船运至美国本土,陈列在巴顿战车博物馆展览。
照片所示为这辆坦克运抵诺克斯堡(Fort Knox)时正在从运输平板车上卸下的情景。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才有详细的关于当代苏联∕俄罗斯主战坦克(MBT)装甲的实质性情报披露出来。
在过去漫长的冷战岁月里,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在这一关键领域内成功地保守住了几乎全部的秘密。
这一“僵局”直到最近两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发生后才得以被打破,这两件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察苏联∕俄罗斯坦克设计的机会的大事就是“沙漠风暴行动”和苏联的解体。
这两件事不仅导致了关于冷战期间装甲兵器设计的关键情报的发掘,还为我们提供了窥探今日俄罗斯主战坦克装甲防护力的窗口。
尽管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和结束后作出的战斗损伤评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多种伊拉克陆军装备的坦克——包括采用了由5层装甲板叠加而成的倾斜装甲的T-72M1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力的情报,但关于多种苏联∕俄罗斯主战坦克炮塔装甲防护力的细节仍然是一个谜。
因为没有照片明确地显示出任何有关这些坦克炮塔装甲设计的内部细节,因此过去年份里绝大多数分析是建立在揣测的基础上的。
随着历史性的苏联解体的发生,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突然,人们可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水平去接触来自俄罗斯方面的信息以便帮助我们澄清一些谜团。
俄罗斯出版的书籍,像是A·Karpenko写的《Obozreniye Otechestvennoi Bronetankovoi Tehniki,1905-1995》一书和1993年V·I·Murankhovski写的《Main Battle Tanks》一书均对印证和否定早期我们所作的一些揣测大有裨益。
坦克及装甲车辆设计的技术与方法坦克作为一种重型装甲战斗车辆,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其发展过程中,坦克的设计始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对于坦克及装甲车辆的设计,存在许多技术和方法,本文将就其进行探讨。
一、坦克及装甲车辆设计的技术1.结构设计坦克及装甲车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结构设计,包括主炮、机枪、装甲板、引擎等部分的布局和结构设计。
坦克的主炮和机枪是其最为重要的武器装备,所以在其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射程、精度、弹药携带量、发射速度和火力稳定性等因素,以充分满足其作战需求。
坦克的装甲板也是至关重要的,其所使用的装甲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和测试,以保证其所使用的装甲板的强度、硬度和耐久性,以满足不同的作战需求。
2.控制系统设计坦克及装甲车辆所使用的控制系统也是设计的关键,这包括驾驶操作、武器控制和通讯系统等。
坦克的驾驶操作集合了方向盘、手刹和油门等组成的复杂操控系统,因此其设计必须充分满足坦克驾驶员的操作要求,以确保操作的流畅性和舒适性。
而武器控制就要考虑单机和多机对战、目标距离等因素,设计专业的集成武器控制系统,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控制需求。
3.引擎设计坦克及装甲车辆使用的引擎也是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台坦克所使用的引擎需搭载其庞大的机身和重型的装备,因此在其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功率、重量和功能稳定性等因素,以确保其性能稳定,并在作战中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
二、坦克及装甲车辆设计的方法1.声学分析声学分析是坦克及装甲车辆设计的一种重要方法。
针对不同车型,通过声学分析可了解车辆的噪音产生情况,进而对其结构设计进行改进。
比如,在坦克的内部加装隔音设备,以减少驾驶员对外界噪音的干扰,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坦克的隐蔽性;在车外安装噪音记录仪,更加准确地了解坦克的噪音产生情况和来源,以针对性地改进坦克结构和设计。
2.材料测试坦克及装甲车辆的设计还需要进行强度测试。
这个测试所使用的是钢板或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并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强度测试,以确保材料在作战中的表现符合设计要求。
德军装甲力量资料汇总(1933-1945)一、坦克装甲车辆型号图解1.坦克部分,I-VI型PzKpfw I Ausf.A SdKfz101 2x7.92mm MG13机枪PzKpfw I Ausf.B SdKfz101 2x7.92mm MG13机枪PzKpfw II Ausf.B SdKfz121 20mm KwK30 L/55PzKpfw II Ausf.C SdKfz121 20mm KwK30 L/55PzKpfw II Ausf.D SdKfz121 20mm KwK30 L/55PzKpfw II Ausf.F SdKfz121 20mm KwK30 L/55或者KwK38 L/55PzKpfw II Ausf.L SdKfz123 "Luchs" 20mm KwK38 L/55PzKpfw 35(t) 37mm KwK34(t) L/40PzKpfw 38(t) Ausf.G SdKfz140 37mm KwK38(t) L/47,8Aufklärung-spanzer 38(t) SdKfz 140/1 20mm KwK38 L/55PzKpfw III Ausf.A SdKfz141 37mm KwK L/46,5PZKPFW 46,5L KwK 37mm SdKfz141 Ausf.DIIIPzKpfw III Ausf.G SdKfz141 50mm KwK38 L/42PzKpfw III Ausf.L SdKfz141/1 50mm KwK39 L/60PzKpfw III Ausf.M SdKfz141/1 50mm KwK39L/60PzKpfw III Ausf.N SdKfz141/2 50mm KwK39 L/60PzKpfw IV Ausf.A SdKfz161 75mm KwK37 L/24PzKpfw IV Ausf.B SdKfz161 75mm KwK37 L/24PzKpfw IV Ausf.D SdKfz161 75mm KwK37 L/24PzKpfw IV Ausf.E SdKfz161 75mm KwK37 L/24PzKpfw IV Ausf.F1 SdKfz161 75mm KwK37 L/24PzKpfw IV Ausf.G SdKfz161/1 75mm KwK 40 L/43PzKpfw IV Ausf.H SdKfz161/2 75mm KwK 40 L/48PzKpfw V Ausf.D2 SdKfz171 "Panther" 75mm KwK 42 L/70PzKpfw V Ausf.A SdKfz171 "Panther" 75mm KwK 42 L/70PzKpfw V Ausf.G SdKfz171 "Panther" 75mm KwK 42 L/70Neubaufahr-zeug 75mm KwK 37 L/24和37mm PaK L/45VK4501 (P) "Tiger" (P) 88mm KwK 36 L/56PzKpfw VI Ausf.H1 SdKfz181 "Tiger" 88mm KwK 36 L/56PzKpfw VI Ausf.E SdKfz181 "Tiger" 88mm KwK 36 L/56PzKpfw VI Ausf.B SdKfz182 "Königstiger" 88mm KwK 43 L/712.坦克歼击车部分4.7cm PaK(t)auf PzKpfw I Ausf.B 47mm PaK(t)38 L/43.44.7cm PaK(t)auf PzKpfw 35R (f) 47mm PaK(t)38 L/43.4Marder II SdKfz131 75mm PaK40/2 L/48Marder II SdKfz132 76.2mm PaK36(r) L/54.8Marder III Ausf.H SdKfz138 75mm PaK40/3 L/46Marder III Ausf.M SdKfz138 75mm PaK40/3 L/46Marder III SdKfz139 76,2mm PaK36(r) L/54,8Jagdpanzer 38(t) SdKfz 138/2 "Hetzer" 75mm PaK39 L/48Jagdpanzer IV SdKfz162 75mm PaK39 L/48Jagdpanzer IV/70(V) SdKfz162/1 75mm StuK42 L/70Jagdpanzer IV/70(A) SdKfz162/1 75mm StuK42 L/70Nashorn - Hornisse SdKfz164 88mm PaK43 L/71Jagdpanther SdKfz173 88mm PaK43/3 L/71Ferdinand SdKfz184 88mm PaK43/3 L/71Elefant SdKfz184 88mm PaK43/3 L/71128cm Sfl L/61 128mm K40 L/6Jagdtiger SdKfz186(podwozie Porsche) 128mm Pak44 L/55Jagdtiger SdKfz186(podwozie Henschel) 128mm Pak44 L/553.突击炮、自行火炮部分15cm sIG33 auf PzKpfw I Ausf.B 150mm sIG33 L/1215cm sIG33 SF auf PzKpfw II Ausf.B 150mm sIG33 L/1210.5cm leFH16 auf SdKfz736(e) 105mm leFH1610.5cm leFH18 auf PzKpfw II SdKfz124 "Wespe" 105mm leFH18/2 L/28[10.5cm leFH18/3 auf Fgst B2(f) 105mm leFH18/315cm sFH 13/1 auf Lorraine-S SdKfz135/1 150mm sFH13/115cm sIG33 auf PzKpfw 38(t) Ausf.H SdKfz138/1 "Grille" 150mm sIG33/I L/1215cm sIG33 auf PzKpfw 38(t) Ausf.M SdKfz138/1 "Grille" 150mm sIG33/II L/12Sturm-Infanterie-geschütz 33B StuIG 33B 150mm sIG33/I L/12StuG III Ausf.B SdKfz142 75mm StuK37 L/24StuG40 Ausf.F SdKfz142/1 75mm StuK40 L/43StuG40 Ausf.G SdKfz142/1 75mm StuK40 L/48StuH42 SdKfz142/2 105mm leFH 18 L/28"Hummel" SdKfz165 150mm sFH 18/1 L/30"Brummbär" SdKfz166 150mm StuH43 L/12StuG IV SdKfz167 75mm StuK40 L/4838cm RW61 auf Sturm-mörser Tiger "Sturmtiger" 380mm StuM RW 61 L/5,4 Raketen-werfer 614.自行高炮(坦克底盘)2cm Flak38 auf PzKpfw I Ausf.A Flakpanzer I 20mm Flak38 L/112.52cm Flak38 auf PzKpfw 38(t) Flakpanzer 38(t) "Gepard" 20mm Flak38 L/112.53.7cm Flak43 auf PzKpfw IV SdKfz161/3 "Möbelwagen" 37mm Flak43 L/60幻Flakpanzer IV/3.7cm Flak43 "Ostwind I" 37mm Flak43 L/60Flakpanzer IV/2cm Vierling "Wirbelwind" 20mm Flakvier-ling385.轮式装甲车部分Kfz 13 1x7.92mm MG13Kfz 14SdKfz 221 1x7.92mm MG34SdKfz 222 1x7.92mm MG34SdKfz 223 1x7.92mm MG34SdKfz 231 6-Rad 20mm KwK 30 L/55 1x7.92mm MG13SdKfz 232 6-Rad (Fu) 20mm KwK 30 L/55 1x7.92mm MG13SdKfz 231 8-Rad 20mm KwK 30 L/55 1x7.92mm MG34SdKfz 232 8-Rad (Fu) 20mm KwK 30 L/55 1x7.92mm MG34SdKfz 233 8-Rad 75mm StuK37 L/24 1x7.92mm MG34SdKfz 234/1 8-Rad 20mm KwK 38 L/55 1x7.92mm MG34SdKfz 234/2 8-Rad "Puma" 50mm KwK 39 L/60 1x7.92mm MG42SdKfz 234/3 8-Rad 75mm KwK 51 L/24 1x7.92mm MG42SdKfz 234/4 8-Rad 75mm PaK 40 L/46 1x7.92mm MG42SdKfz 247 Ausf.BSdKfz 261SdKfz 263 8-Rad 1x7.92mm MG34ADGZLeichte Panzerspähr-wagen (Fu) 204(f)P Panhard 178 25mm Hotchkiss6.半履带式车辆部分SdKfz 2Opel "Maultier" SdKfz 415cm Pan-zerwefer42 SdKfz 4/1 150mm wyrzutnia rakietowa Nebel-werfer421x7.92mm MG34/42Mittlerer Zgkw 8t SdKfz 72cm Flakvierling 38 auf Fgst SdKfz 7/1 20mm Flak38/1 L/112.5Leichter Zgkw 1t SdKfz 102cm Flak38 auf Fgst SdKfz 10/4 20mm Flak38/1 L/112.5SdKfz 250/1 Alt 2x7.92mm MG42SdKfz 250/3 1x7.92mm MG42SdKfz 250/10 37mm PaK 35/36 L/46.5 1x7.92mm MG34SdKfz 251/1 Ausf.C 2x7.92mm MG34SdKfz SdKfz 251/2 Ausf.A 1x7.92mm MG34SdKfz 251/3 Ausf.C 1或2x7.92mm MG34/MG42SdKfz 251/6 Ausf.B 1 x 7.92mm MG34SdKfz 251/7 Ausf.D 2x7.92mm MG34/MG42SdKfz 251/8 Ausf.CSdKfz 251/9 Ausf.D "Stummel" 75mm KwK37 L/24 2x7.92mm MG34/MG42SdKfz 251/16 Ausf.D 2 x Flamm-werfer41 2x7.92mm MG34/MG42SdKfz 251/17 Ausf.C 20mm FlaK 38 L/112.5 2x7.92mm MG34/MG42SdKfz 251/20 Ausf.D "Uhu"SdKfz 251/22 Ausf.D 75mm PaK 40 L/48 1x7.92mm MG42Leichte Gepanzerte Munitions-kraftwagen SdKfz 252 1x7.92mm MG34Leichte Beobach-tungskraf-twagen SdKfz 253 1x7.92mm MG34Schwerer Wehrmachts-schlepper sWS7.指挥车、抢救车等杂类KlPzBfWg SdKfz265 1x7.92mm MG34Befehlspanzer 4.7cm PaK(t) auf PzKpfw 35R(f) 1x7.92mm MG34Befehlspanzer PzKpfw II Ausf.F 1x7.92mm MG34PzBfWg III SdKfz143 50mm KwK L/42 1x7.92mm MG34Panzer-befehlswagen "Panther" SdKfz 268 75mm KwK 42 L/70 1x7.92mm MG34Munitions-schlepper auf PzKpfw Ausf.AAmbulans auf PzKpfw Ausf.A SdKfz 101Flamm-panzer II SdKfz 122 2 x miotacz ognia Flamm-werfer40 1x7.92mm MG34Flamm-panzer PzKpfw B2(f) 47 mm Sa35-wieża, Flamm-werfer40-kadłub1x7.5mm ReibelFlamm-panzer 38(t) 1 x miotacz ognia Flamm-werfer41 1 x 7.92mm MG42Flamm-panzer III SdKfz 141/3 1 x miotacz ognia 2 x 7.92mm MG42Panzer-beobachtung "Panther" SdKfz 172 1x7.92mm MG34Bergepanzer "Panther" SdKfz 179 1x7.92mm MG34Bergepanzer Tiger(P) 1x7.92mm MG34八、缴获使用部分TKS 1 x ckm 7.92 Hotchkiss wz.25PzKpfw 739(f) Somua S35 47mm SA35 L/34 1 x 7.5mmBT-7RT 45mm M1934 2x7.62mm DT MGPzKpfw 747(r) T-34/76 model 1941 76.2mm F-34 2x7.62mm DT MG。
坦克设计的防护措施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坦克作为重要的作战装备,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障坦克的安全性和作战能力,设计师们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坦克设计中常见的防护措施,包括装甲设计、动力系统防护、操纵系统保护、防爆和侦测措施等。
一、装甲设计装甲是坦克设计中最基本的防护手段。
设计师们针对各种武器威胁,采用不同类型和厚度的装甲来强化坦克的防护能力。
轻型坦克主要采用弹性装甲,能有效减少防护区域受到的击中冲击。
而重型坦克则采用硬质合金或复合装甲,能够更好地抵抗穿甲弹和破片的侵袭。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加防护能力,一些现代坦克还可以采用爆炸反应装甲,当遭受攻击时,装甲出现爆炸反应以消耗入射物的动能。
二、动力系统防护坦克的动力系统是其作战能力的核心,因此必须有一定的防护措施。
常见的动力系统防护手段包括装甲覆盖、防护罩和自动灭火系统。
装甲覆盖能够有效保护发动机和传动系统,避免受到敌方火力的直接打击。
防护罩主要用于保护车辆上的关键部件,如发动机进气口、电子系统等,通过材料的选择和结构设计,能够提供良好的防护效果。
自动灭火系统则是为了防止敌方火箭弹或高爆炸弹对动力系统造成的次生损害,能及时将起火点扑灭,确保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转。
三、操纵系统保护操纵系统是坦克的指挥中枢,一旦受到敌方攻击,将直接影响坦克的作战能力。
因此,设计师们为操纵系统提供了高强度的防护措施。
首先,在车辆外部装甲上布置防护板,用以阻挡并消耗来袭破片和子弹的动能。
其次,需要对操纵系统进行物理隔离,将其与车辆的其他部件分离,以免遭受直接的物理冲击。
同时,采用自动灭火系统可以防止敌方攻击引起的次生火灾,进一步保护操纵系统的安全。
四、防爆措施坦克防爆措施主要针对敌方的地雷、炮弹和弹药等爆炸性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设计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爆措施。
首先,坦克的底盘和车体采用V形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地雷和炮弹的爆炸威力。
红色铁骑的铠甲——浅析苏联坦克复合装甲的演变和技术特点写在前面坦克复合装甲的相关基础知识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苏联、俄罗斯以及乌克兰主战坦克的复合装甲,不求有多深入多专业,只做定性分析而不做定量计算(也没有条件算)。
在此之前简单了解一些关于装甲防护方面的基础概念还是有必要的。
几个概念:1. 装甲物理厚度: T——装甲板法向厚度2. 水平等效厚度LOS: L=T/cosα(α:装甲板法线与水平面夹角)3. 面密度:ρ(s)=ρt*L(ρt=M/V:装甲平均密度)4. 等质量钢厚度:Lt=ρ(s) /ρRHA=ρt*L /ρRHA (ρRHA=7.85g/cm2 均质装甲钢密度)5. 防护系数: a)质量系数N=T标准(b)/Lt;(后文若不单独说明,均表示质量系数)b)厚度系数(空间系数)Nh=T b/L其中T b为实测值:用打击复合装甲靶的标准弹种打击标准均质钢靶的穿深值。
一般情况下若击穿复合装甲,需要计入后效值:Tb=T穿-Twb(后效靶穿深)。
如下图。
6.装甲抗弹能力/抗弹性能近似估计(仅适用于多层板组合形式,当对象为异型装甲时可视情况将异型模块/组件等效为板):抗弹能力(mm):Rt=∑NiLti(Ni:第i层装甲材料的防护质量系数;Lti:第i层装甲材料的等质量钢厚度)这种混合计算方式常用于预测装甲抗弹能力,方法简单有效,适用于多数装甲结构,而且结果较为可靠。
但是却没有反映出结构配置、材料间相互作用对抗弹性能的影响,终归不能作为标准凭据使用。
同样的,《装甲防护技术》一书中给出了部分常见装甲材料的密度、屈服强度以及抗穿、破甲弹质量系数。
由于该系数需要实验测定,而且随着打击弹的口径等参数不同而不同,在复合装甲体系内更是会随着装甲结构、材料配比组成的差异而发生改变,因此只能作为参考数据,用于预测和近似估计。
常见装甲材料的抗穿系数表常见装甲材料的抗破系数表苏联坦克复合装甲的发展与演变早期探索推动现代坦克装甲技术发展的必然是反装甲弹药技术,苏联复合装甲的出现究其原因还是为了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防住主流(西方105mm口径)破甲弹(5、60年代苏联部长会议下发的有关坦克防护的文件基本都涉及到“防破甲弹”)。
530264146陆军论坛2010/5/22 17:30:370524复制本帖铁血军事 > 铁血军事论坛 > 陆军论坛 > 装甲的发展装甲的发展装甲——坦克的[护身符]坦克装甲,历来是“机密中的机密”。
大名鼎鼎的“豹”2坦克和M1坦克,列装至今已有整整四分之一世纪。
但是,德国和美国的军方仍然对其装甲技术守口如瓶,人们对这两种坦克的装甲材料、组成、工艺和装甲厚度等仍然所知寥寥,但是,对于坦克装甲的发展脉络和抗弹的基本原理,人们已经有了大体上的了解。
从1915年坦克诞生至今,坦克装甲的发展也经历了90个春秋。
从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10毫米厚的锅炉钢装甲,到今天装甲等效厚度已经相当于1000毫米轧制均质钢装甲,整整提高了100倍!科技进步在坦克装甲方面有令人惊异的体现。
让我们共同来揭开坦克装甲神秘面纱的一角吧!从锅炉钢装甲谈起1915年8月,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小游民”在英国诞生。
当时,在一种履带式拖拉机的基础上,加长了车体及履带,上部的角钢架上铆上6~10毫米厚的锅炉钢板,便制成了“小游民”坦克。
稍后制成的I型坦克(“母亲”号)也只有6~12毫米厚的锅炉钢装甲。
到了1918年法国的“雷诺”FT-l7轻型坦克出现时,它的最大装甲厚度已经增大到22毫米。
从坦克诞生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坦克发展的轻型坦克时代。
坦克的装甲厚度多在10~25毫米之间,装甲材料几乎是清一色的民用低碳钢钢板。
从甲—弹争斗的角度看,坦克的“天敌”——反坦克武器在这一时期仅有初步的发展,无论数量还是威力,都不足以对坦克构成严重的威胁这样一来,各国军方发展适于机动作战而又价廉的轻型坦克,采用现成的民用材料钢装甲,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到了30年代末期,反坦克武器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口径20毫米乃至37毫米的反坦克炮。
在1936~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中,破甲弹用于实战。
这一切使得硬度和强度均不足的低碳钢钢装甲,已不足以抵挡反坦克武器的攻击。
德国的豹2主战坦克装甲防护
该坦克的设计把乘员生存力量于20项要求之首位,车体和炮塔均采用间隙复合装甲,车体前端呈尖角状,增加了厚的侧裙板,车体两侧前部有3个可起裙板作用的工具箱,提高了正面弧形区的防护能力。
炮塔外轮廓低矮,防弹性好,设计时考虑了中弹后的防二次效应问题,将待发弹存于炮塔尾舱,并用气密隔板将弹药与战斗舱隔离。
三防装置该坦克采用集体防护式三防通风装置,安装在底盘左侧的装甲板内,维护保养方便,空气过滤器可从外部更换。
美国的M1a1坦克的装甲是美国得知以色列的作战经验后开发出来的复合装甲,考量到复合装甲的安装,过去钢质铸造炮塔所考量的避弹构型在M1车系上便取消,复合装甲比起过去的钢制均质装甲对成型装药与APFSDS均有优异的表现;M1A1(HA)/M1A2则考量苏联在125公厘炮上使用的长杆钨/贫铀弹芯APFSDS因此在海湾战争时换装以衰变铀制作的高硬度复合装甲。
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部份自战场归建的官兵罹患“海湾战争综合症”(巴尔干综合症),而贫铀弹被怀疑是导致发病的物质,但美国政府认为两者没有关系。
英国的挑战者2坦克延续挑战者1坦克优先重视防护力的思维,大量使用英国开发的二代查布汉复合式装甲(Chobham Armour),并增加衰变铀装甲板夹层增强对动能穿甲弹的防护力,内侧则增设凯夫勒内衬防止破片杀伤乘员,另配有雷射警告系统与炮塔两侧各5发的烟幕弹发射器。
在伊拉克挑战者2坦克有在近距离遭遇战中共遭
到8枚RPG,2枚米兰反战车导弹,以及无数小口径火炮轰击后安然撤出战区并修复使用的纪录。
另一个纪录则是在另一场遭遇战中一辆挑战者2坦克被击中约70发RPG仍能安全脱离战场并修复使用。
整场伊拉克战争挑战者2坦克只发生过三次人员伤亡事件,第一件是被友军挑战者2坦克误击造成二人死亡,第二件是被IED炸伤造成驾驶兵双腿截肢,最后一件是被RPG-29贯穿造成驾驶兵脚趾截肢,后两事件车辆都于修复后继续使用。
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
车体与炮塔本身拥有一层基底装甲,炮塔四周并可加挂复合装甲,这使得勒克莱尔成为继以色列梅卡瓦MK-3之后,全世界第二种使用模块化装甲技术的主战坦克。
勒克莱尔炮塔与车体正面的主装甲是由氧化铝陶瓷与高硬度钢板构成的复合装甲,其基本结构是由装甲钢制造的箱型结构来容纳陶瓷层;装甲内部的陶瓷被制作成扁平的条状,由高韧性的特种铝合金包覆成块状,再将这些块状物焊接在母板上,最后再将母板依照一定序列固定在装甲箱之中,而每个母板之间则以耐火聚酰胺纤维材料填充,作为吸收炮弹能量的缓冲物。
[4] 中国的99A2型主战坦克在外观上与原来的99式和99改进型主战坦克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加装了大量的披挂式爆炸反应装甲,主要安装在炮塔正面和侧面,避弹性能与防护能力均获得显著提升。
由于敌方武器命中装甲下半部时,可能会顺着装甲外部轮廓而打进炮塔与车体的接缝,进而卡死炮塔,因此99A2型主战坦克还在车体相应位置增添了新装甲来减少炮弹穿入炮塔环的危险。
从某些已曝光照片中可以推测出,99A2型主战坦克上面还安装测试过其他不同的附加装甲构型,这些全新反应装甲可很大程度上增加其装甲防护能力,在面对亚洲出现的如韩国、日本的新型主战坦克的120毫米增强型穿甲弹打击下,会有很好的防护能力。
在99A2型主战坦克炮塔侧面装甲上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有一个类似干扰机的装置,这表明99A2型主战坦克很可能增加了主动防护系统,具体型号还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