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7.19 KB
- 文档页数:5
旷世凡夫李叔同: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作者:侯向学来源:《今日教育》2017年第03期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世称弘一法师。
在俗时,李叔同多才多艺,集诗词、音乐、话剧、书法篆刻等艺术成就于一身,同时还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家、革新家和教育家;出家后,抛弃俗家时的大部分艺术,只以书法与世人结善缘,专心研修南山律宗,持“过午不食”等戒律,被后人尊称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一生不论在俗还是出家,时间虽算不上很长,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送别》虽久经百年仍传唱不止,执教数载,门下得意弟子有漫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出家后更是广结善缘,泽及世人,可谓功德无量,为中国近代的艺术界、教育界、文化界和宗教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一个人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社会环境、时代变化、家庭背景、个人性格和后天学习的不同,一个人的思想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变为另一种类型的大异其前的自己,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事,但像李叔同那样,做公子哥像公子哥,做留学生像留学生,做讲师像讲师,出家为僧俨然苦行僧,每一种角色都转换得很彻底、每一种角色都做到了极致的人却极罕见。
夏丏尊和丰子恺以“认真”二字做解释,我们在对他多重角色转化感到惊叹之余,不免想冒昧揣测他的心路发展历程,探幽其角色转化之原因。
离津旅沪,翩翩佳公子李叔同出生于天津某大户家,其父李筱楼为人兼济天下、好慈善乡里,这些为李叔同后来出家提供了善的因缘。
李叔同庶出且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其生母年轻守寡、生活很苦,因此其母对他慈爱有加、寄予厚望。
李叔同从小入私塾,传统文化功底较深,加之自幼聪慧且勤奋好学,因此年少即小有名气。
当李叔同离津旅沪时期,与许幻园等“天涯五友”诗词唱和、捧名角儿、受教于蔡元培先生,过着贵族公子哥式的生活,虽然政治上苦闷,但生活上应该说是他俗世中最幸福的一段日子。
一个男人离开家或者说有了自己的家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在此之前他都只是一个男孩,一个由父母照管、不能担起责任的男孩,李叔同即是如此。
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生于天津,长在上海,曾就读南洋公学,后到日本求学。
他年轻时被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厮磨金粉”,结交娼优,风流倜傥;出家前涉猎极广——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法、金石等无所不通(后屏除一切,仅书法终生不弃)。
正是由于出家前后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
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
他曾屡屡“不近人情”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下的人际关系准则,他的“不近人情”,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
留学日本时,有一次他约欧阳予倩早8点到其家。
两人的住所相距甚远,欧阳予倩因电车耽搁,迟到了几分钟。
名片递进去后,不一会儿,李叔同从二楼打开窗户,对欧阳予倩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5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
”说罢关窗而去。
欧阳予倩也只好掉头回去。
这个例子很典型,却并非孤证。
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回忆说: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当教师的时候,卧室的外面安上个信插,他不在的时候,送来信件就搁在信插里。
他早起晚睡有一定时间,很少改变。
一天晚上,他已经睡了,忽然学校收发员来扣房门,说有电报,他在里面回说:“把它搁在信插里。
”到下一天早上,他才开房门取看电报。
有人问他:“打电报来总有紧急事情,为什么不当晚就拆看呢?”他说:“已经睡了,无论怎么紧急的事情,总归要明天才能办了,何必急呢!”以上两例,虽说与出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至少可以说明,世俗认可的思维和行为,在李叔同身上,往往是不灵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
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
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
他的“脱俗”有目共睹他的“脱俗”,不仅仅体现在待人接物上。
弘一法师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一个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
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也因为其剧变的人生轨迹,而被世人视作是一个传奇。
张爱玲评价,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弘一法师创作的经典音乐作品。
送别▼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寻遍了杭州,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李叔同。
两人一同在岳庙前的小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
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
妻子就那样一个转身,消失在若隐若现的茫茫水道。
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
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师。
不过,与其说送别是一首与妻别的离歌,这首歌反应的却是当时的历史背景,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李叔同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反动统治不满,但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只能通过艺术作品抒发个人内心矛盾。
从而出现了《送别》中的“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充满了感伤色彩和苦闷失望情绪的歌词。
可以说《送别》的背后是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弘一法师绘制罗汉图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画外疏钟送夕阳。
”从词的内容来看,李叔同的艺术歌曲多数于浙江师范学校任职期间为学生所作,所以极其贴近生活,符合青年人的审美心理。
没有华丽堆砌的词藻,更没有用古怪艰涩的曲调,但如行云流水一般生动流畅,自然唯美。
弘一法师手写阿弥陀经清凉▼李叔同是个给自己清凉的人,他在人生最旖旎的时刻,突然繁华褪尽,变成了一个眉目疏淡、行脚度世的和尚。
半世风流半世僧,大彻大悟李叔同1942年,弘一法师在临死之际,半世风流半世僧,大彻大悟李叔同。
1942年,弘一法师在临死之际,深夜叫来自己的弟子,叮嘱道:“快去准备4只盛满清水的碗,等到火化的时候,4只碗放在4个角落。
”弟子照做,没过多久,弘一法师写下“悲欣交集”4个字,安详去世。
弘一法师本名李叔同,出生于富有的盐商之家,是个“富二代”,年幼丧父的他,在葬礼之上被李鸿章看了一眼,就惊呼:“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果然,他8岁读了四书五经,13岁过目不忘。
他有很高的书画天赋,是有名的才子,年纪轻轻就写了一首好诗:“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没过多久,李叔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
然而,在16岁时,李叔同遇到了著名的梨园名角杨翠喜。
她年轻漂亮,恰似带着水滴的水蜜桃。
两人交往日益密切,你侬我侬,李叔同更是扬言要把她娶回家。
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对他很严格,所以他的哥哥决定送他去日本留学。
而杨翠喜因为被庆亲王的公子载振相中,于是李家花费12000两白银为杨翠喜赎身,同时将她送到载振府上。
1911年,李叔同毕业后回到中国,得知杨翠喜的遭遇后,两人再无交集。
李叔同回国后,去了浙江第一师范,当了一名音乐美术老师。
才华横溢的他,深受学生喜爱。
在他的讲台下,陆续走出了画家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匋、著名音乐家刘质平、国画大师潘天寿等,可谓是当时文艺界举足轻重的泰斗!后来朋友故去,他有感而发,写出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经典之作《送别》,感动了无数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意外,李叔同将在讲台上过完一生,最终成就桃李满天下的美名。
然而38岁那一年,也就是1918年,事业蒸蒸日上的李叔同却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皈依佛门。
农历七月五日,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门,法号弘一法师。
说起来,李叔同和佛教结缘,也是从他父亲的大姨太和长兄的妻子开始的。
从小李叔同就跟着他们念经,有时候和三弟一起模仿和尚,身上盖床单床罩,坐在家里念经玩耍。
弘一法师李叔同:半世文人半世僧他有着旷世之才,无论做什么,“做一样像一样”。
年少轻狂是才子,浪迹津沪,诚然一个翩翩公子;学成归国做教师,诲人不倦,自有天下名士风度;遁空门为法师,精研律法,终成一代律宗高僧。
他在多个领域,都是彻底认真而臻于化境,大开灿烂文化之先河。
音乐,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绘画,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戏剧,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书法,他是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教育,他培育了一大批名扬天下的艺术家。
半世文人半世僧。
他是西湖名人,他是风流才子李叔同,也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真名士倜傥风流诗词书画印无一不精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亦官亦商的富裕人家,父亲曾在吏部担任主事,后辞官继承家族的盐业、银钱业,为津门富豪。
李叔同出生时,其父已近七十,虽然李叔同五岁即遭父丧,他少年时的生活仍非常优裕。
他的兄长和母亲很注重他的教育,延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浙籍名士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篆刻,聪颖的李叔同小小年纪便积累了深厚的国学艺术修养。
他七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得一手好书法,被人称为“神童”。
天津艺界名人姚惜云曾撰文说,“他与当时金石、书法、绘画名流均有交往,终年盘桓,学与日增。
但是个人见解,另有独到之处,所以他的诗、词、书、画、印刻无一不精。
此外对古代金石、文玩、碑帖、字画之真赝,有鉴别能力,百无一失。
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前,公认为天津一才子。
”随后,李叔同陪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1901年以第十二名的佳绩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并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在这里,他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还吸纳了“新学”的精华。
在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叔同的文章屡屡列为第一,更被上海的名士达人所青睐,他也被视为“才子”而驰名于上海滩。
二十岁上下的李叔同,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士,也是一个颇为放浪的富家公子。
在天津、上海,他与一些艺界女子来往不断,与名坤伶杨翠喜、谢秋云等过从甚密。
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李叔同多才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通数国文字。
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作者:田玉德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6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曲《送别》唱到今天,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这首名歌的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父亲为津门富豪。
李叔同的母亲很注重对他的教育,多方延请名士教授诗词书法,加之他本人聪颖好学,小小年纪便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变故,李叔同14岁南迁上海.,当时的上海,处于西洋文明和东方文化碰撞的边缘。
李叔同从蔡元培先生受业,一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一方面又吸纳了“新学”的精华。
很快,学贯古今中西的李叔同就以其横溢的才华、潇洒无羁的气度,二十文章惊海内,驰名于上海滩。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成为我国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
留学之初,他即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西化成果深感羡慕,于是开始对西洋艺术全面研攻;同时他又接受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艺术救国的教育理念,并积极付诸行动。
留学期间,李叔同创造了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多个第一:最早把西洋绘画引入国内;最早用五线谱进行音乐教学;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团——“春柳社”。
1907年2月为赈济国内徐淮水灾,“春柳社”举行义演,李叔同亲自出演小仲马名剧《茶花女》中的女主角,演出在日本引起极大轰动。
1911年,李叔同由日本回国。
当时的中国,虽经“辛亥革命”却并未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一片光明,社会的黑暗腐败,理想抱负的难以实现,使李叔同深感苦闷。
在这种心情下,李叔同应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之聘,担任音乐、美术教师,继续致力于实践“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理想。
“一师”在李叔同的主持下,艺术教育气氛十分浓厚。
其间,李叔同以非凡的艺术胆略开创了“裸体写生”进入美术教学的先河;以其人格魅力、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和美术的优秀人才,从“中华民国”初年到民国二十年间,凡中国音乐界人物。
从浊世公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简传李叔同先生“由一个浊世公子,而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最后成为律宗高僧弘一大师,真可谓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从浊世公子到一代大僧来源|城市记忆故事编辑|乌小鱼在上海的这段日子被李叔同自己称为“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只可惜,这幸福的生活维持的时间短暂,1905年,李叔同生母王氏病逝。
在李叔同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李筱楼就去世了。
失去父亲后,李叔同是伴着母亲的殷殷叮咛日渐成熟起来的。
他从母亲身上继承的,不但有正直的人格、深切的同情心,还有对佛的虔诚。
母亲的去世,使李叔同陷入了极度的哀痛当中。
他清楚地记得,母亲咽气的那一刻,他因为正往市上选购棺木,没能在床前送终。
每每谈起此事,他心里都十分哀伤。
对于他当时的心境,描写李叔同的话剧《芳草碧连天》的编剧、导演赵大民先生谈到:因为他对母亲至孝。
他母亲去世的时候46岁,好像他有了本领刚想孝顺自己的母亲,可是这个时候母亲去世了。
所以他认为幸福时期已过,他就为自己起名叫“李哀”。
母亲去世母亲去世以后,李叔同带着全家,将母亲的灵柩送回天津安葬。
李家作为天津的富宦之家,按照当时的习俗,丧事是要极体面堂皇的操办一番的,要披麻戴孝、念经、出大殡的。
但是接受了西方新学的李叔同对于这些俚俗的繁文缛节非常反感。
他认为,父母之丧虽是人子至哀至戚的事,但不在乎那些虚伪的礼节。
尤其是对于有些人,父母在生不孝,死后却大肆铺张的做法,更认为是可恶的欺骗。
因此,李叔同力排众议,参照东西各国开追悼会的事例,略为变通,另订新的文明丧仪。
在当时天津的《大公报》上,李叔同刊登了一篇《哀启》。
李叔同的孙女李莉娟讲到:在丧礼的时候,他也做了一些丧礼改革,在天津也是非常轰动的。
在举行丧礼的前六天,就在天津的报纸《大公报》上作了一些报道,就说哪天要举行丧礼,但是丧礼不许送什么绸缎呀、钱呀,都不许送;要送花圈、鞠躬、做挽联、奏哀乐。
他把丧礼的议程都在《大公报》上公布了,程序,谁先鞠躬等都公布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简介
导语: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一个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
他被林语堂誉为那
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一个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
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也因为其剧变的人生轨迹,而被世人视作是一个传奇。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