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作品(弘一法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9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李叔同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沉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病中,弘一法师曾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
几天后,他写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祖辈起移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
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成为津门巨富。
母亲姓王,是李筱楼的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 岁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
6 岁时,李叔同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受到严格的教育。
李叔同幼时接受传统教育,熟习四书五经,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18 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李叔同家用。
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
当时,李叔同积极支持维新变法,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
维新变法后,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
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
他与沪上名流交往,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五光十色。
李叔同与画家任伯年等创立“上海书画公会”,入南洋公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于蔡元培,还与歌郎、名妓等往来频繁,并粉墨登场,演出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学习音乐,还师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艺名“息霜”。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送别【作者】李叔同【朝代】近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创作背景李叔同(弘一法师)19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庞德·奥特威创作了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词作者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李叔同于1905年至1910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油画兼修音乐戏剧。
此间他接触到了犬童球溪的《旅愁》,将歌词作了翻译:“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
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
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1915年,回国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是一片凄凉。
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挥泪而别,却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也没听见。
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了《送别》[5] 。
李叔同对原曲作了少量的修改,又配上新的歌词。
歌曲鉴赏《送别》歌词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
作为一个第三人称去叙述好友将要远行,而作为至交好友的二人从此将各奔东西,于是送了好远来到了长亭外,长亭在古时候通常是一个栈道,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时使用的,长亭也就暗喻了两人要分别,古道边又是苍茫的寂寞,芳草一望无际,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打下烙印。
第一部分李叔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段,让他的创作有着浓郁的抒情性质,并且有着很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
这个时候他的作品已经可以说很富有艺术歌曲的初期特征了。
像《送别》的第一部分这样的写作手法让人发自内心感到心旷神怡,置身平静的江面上,感受晨曦水雾的迷蒙,声音是传的非常远的,并且还给人一种平稳的、连贯的、延伸感觉,符合整个乐曲的美感。
史与论 | Art History & Theory[韩]郭允珠,《倒置的奥德赛》(局部),影像装置,影像时长6分30秒,2009/2022,“艺术·符号·无界共生”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邹国力 刘春梅不同的书家,从同样的《龙门二十品》当中,汲取了各自所需的养分,最终铸就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书法作为艺术,作者气质是决定它的风格的基本气息,审美意识是它的形式美创造基因,而由历史相沿的形式技巧表现手法,则是它的实体构成因子。
”《龙门二十品》给予当代书法艺术家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阳刚大气之美是学书者用笔靡弱的良药,天真烂漫之姿态是书家书法创作灵感的源泉,“尚武”精神之表现是中华民族振奋的决心……杨斯捷 吴卫正是由于一批中国的雕塑艺术家们在西方雕塑艺术方法和新艺术思想理念的影响下,通过对比、融合不断地发展和突破,将中国传统雕塑的文化优势充分地发挥了出来,才有了今天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信息的当代雕塑艺术和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这其中周轻鼎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约翰·罗斯金译者:石琪琪 毕延英在繁荣阶段,无论是贸易还是艺术,操作工还是艺术家,从任何意义来说,其尊严都来自物有所值和等价的劳资关系。
19世纪,人们也许可以因为在产品上的掺假和工业懈怠方面获得经济上的自豪。
但他至少应该用古代艺术家的荣誉准则来指导艺术学院的学生,即不要让任何一件作品离开他的双手,除非它已经不能继续通过勤奋来提升,或者通过思考进一步完善。
他的名声应该用古代艺术家的荣誉感来决定,应该建立在他们所付出的东西上,而不是他们得到的东西上……摘要:《龙门二十品》代表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清代金石学家称之为“魏碑体”“魏体”,也有人称为“龙门体”,它们是魏碑中“斜画紧结”一路书风的典型代表,其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右任、李叔同、孙伯翔等现当代碑学大家,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并通过心追手摹,在《龙门二十品》的影响下,几位大家既有共性的追求,又有个性的表现,最终都铸就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弘⼀法师(李叔同)推崇的品质弘⼀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涛,⼜名成蹊、⼴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13⽇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下⾃成蹊”之意。
学名⽂涛,字叔同。
法号弘⼀,世称弘⼀⼤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新家。
作为中国新⽂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在⾳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化领域中都有较⾼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批优秀艺术⼈才。
名画家丰⼦恺、⾳乐家刘质平等⽂化名⼈皆出其门下。
1.虚⼼ 虚⼼⽵有低头叶,傲⾻梅⽆仰⾯花。
常⼈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
今举数例:孔⼦⽇:“五⼗以学易,可以⽆⼤过矣。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蘧伯⽟为当时之贤⼈,彼使⼈于孔⼦。
孔⼦与之坐⽽问焉,⽈:“夫⼦何为?”对⽈:“夫⼦欲寡其过⽽未能也。
”圣贤尚如此虚⼼,我等可以贡⾼⾃满乎!2.慎独 群居防⼝,独处防⼼。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佛菩萨乃⾄诸⿁神等,⽆不尽知尽见。
若时时作如是想,⾃不敢胡作⾮为。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 泰⼭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造物所忌,⽈刻⽈巧。
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 能受苦⽅为志⼠,肯吃亏不是痴⼈。
古⼈云:“我不识何等为君⼦,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古时有贤⼈某临终,⼦孙请遗训,贤⼈⽈:“⽆他⾔,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 守⼝如瓶,防意如城。
此事最为紧要。
孔⼦云:“驷不及⾆”,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弘一法师诗词选》弘一(李叔同)2009-05-12 14:57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
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
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兼营银号,家财万贯。
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五岁那年父亲去世。
他是在长兄文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
李叔同七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
九岁学篆刻,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一个戏班演出,激起他对京剧的兴趣。
“二十文章惊海内”,当其长成青年,便已在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方面有了广博的知识和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
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剃度为僧后,法号弘一。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李叔同诗词选·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早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简介展开全文弘一法师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弘一法师杰出贡献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 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
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
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大师的懿行在当代清晰可寻,天津、上海、嘉兴平湖、泉州、厦门、成都、温州、漳州、惠安、安海、青岛、台北等全国许多市区、寺庙建有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堂、设立大师塑像,成为城市名片、旅游景点,供人们祭奠瞻仰、参观学习。
1918年,弘一法师38岁出家,1942年62岁圆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依据有关他的大量史料和传记,吾认真地进行了有据可考的总结,弘一法师可成就中国近代历史第一的则有十三个之巨。
谨敬列如下:一、1906年考入日本东京最高美术学府学习西洋绘画,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
二、1906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即《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到国内发行。
三、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主演茶花女传为佳话,开中国话剧先河。
李叔同《送别》背后故事《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阳⼭外⼭。
天之涯,地之⾓,知交半零落。
⼀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优美的旋律依然回响⾄今。
这⾸⼴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优美的歌词。
《送别》曲调取⾃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李叔同在⽇本留学时,⽇本歌词作家⽝童球溪采⽤《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名为《旅愁》的歌词。
⽽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乐与⽂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三乐段完全相同,⾳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氛。
第⼆乐段第⼀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乐段的第⼆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性,赋予它⼀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阳⼭外⼭……”淡淡的笛⾳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百感交集。
⾸尾呼应,诗⼈的感悟:看破红尘。
《送别》-背后故事李叔同在写《送别》这⾸歌词时,还有⼀段动⼈故事。
弘⼀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挥泪⽽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
李叔同看着昔⽇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站了整整⼀个⼩时,连叶⼦⼩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
随后,李叔同返⾝回到屋内,把门⼀关,让叶⼦⼩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送别》⼀词写的是⼈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的天问风景。
弘一法师的认真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最讲认真,凡事皆认真。
叶圣陶之孙叶兆言《陈旧人物》载:
有次给学生上音乐课,有个学生放了一个臭屁,熏得大家分了神。
下课了,李叔同十分认真地说:“以后方便,请到外面去。
”他说完便向大家深深一鞠躬,认真得让人莞尔。
刘质平是李叔同的音乐传人,在日本留学无经济来源。
为帮助弟子并使他放心,李叔同认认真真给弟子写了一封信,细报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让刘质平吃了定心丸。
李叔同后来出家做和尚,出家前,备了一大笔款子,供刘读书至毕业。
款未凑齐时,李写信说:“此款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
”
正因为拥有这种常人所不能及的认真精神,所以李叔同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
他做老师,就是个模范的教师;一旦出家,他就是个彻底的法师。
可以说,认真是李叔同人格魅力的第一特质,正是这种
常人所没有的特质,成就了他丰厚人生的累累硕果。
认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一个人,能认真做好一件事,说明他有认真的态度;当他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件事,便是有了认真的境界,李叔同即是如此。
李叔同认真的习惯成就了他“百世之师”的人生,我们又何尝不需认真呢?保持认真这个好习惯,认真做事,认真为人,终能成就自我。
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很多年前,我读到李叔同在杭州出家的一段——西湖边杨柳依依、水波滟滟,没有比西湖更合适送别的场景了。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
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看雪客注:此段原始出处为黄炎培文章《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这个可怜的日本女人,可能至死也不会明白她的丈夫缘何薄情寡义至此……是啊,世间还有什么比此情此景更残忍,更让人心碎的呢?我读到此放声大哭,泪如雨下。
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我对绝世才子李叔同恨得咬牙切齿,视他为世间最薄情寡义、最自私自利的男人。
他的万般才情,在我的心目中倾刻间化为云烟。
从此,世间再无那个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的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师!若干年后,我读到了李叔同在出家前写给日本妻子的一封信:诚子: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在身边一切事务上我已向相关之人交代清楚。
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
对你来讲硬是要接受失去一个与你关系至深之人的痛苦与绝望,这样的心情我了解。
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
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
弘一法师的华严经七言联,是他的书法作品之一,通常以集联的方式呈现。
题识通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贞元译偈颂集句,体现了弘一法师深厚的佛学造诣和书法艺术。
这幅作品用墨均匀温润,笔力丰满,章法恬静,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气质。
此外,弘一法师的另一幅华严经七言联,释文为“无上慧坚固,功德华庄严”,款识为“岁次鹑火春仲,晚晴老人”,钤印为“弘一、佛像”。
此幅书法冲淡朴野,温婉清拔,是李叔同出家后的作品。
如需了解更多弘一法师的华严经七言联,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的文物鉴定机构。
弘一法师(李叔同)及音乐剧《弘一》器乐之友音响技术A Vtecbn蹦L]"弘一法师Ic=李叔同=II及音乐同_弘一))5月上海,由中国宗教界送给世博的礼物音乐剧《弘一》公演,这部南玉佛禅寺,上海戏剧学院,上造,整体风格时尚流行,海音乐学院等单位携手推出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的多媒体音乐剧是一部有中国特色,充满创意的海派音乐剧.海派音乐剧的特点是可变性,移动性很大,善于吸收中西文化之长,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弘一》在艺术上有许多新的探索和创不仅是戏剧和音乐的结合,也是流行,爵士,美声,梵乐等音乐流派之问的交融;口聂晶多媒体的舞台运作和热烈动人的歌唱结合在一起.多媒体在《弘一》中有许多出神入化的运用,多姿多彩,变幻莫测,景随情移,新鲜有趣,极大地增加了音乐剧的可看性.最独具匠心的一笔是在结尾部分,当弘一法师圆寂,百余位僧众手持莲花,共唱《三宝歌》为他哀悼,为现场增添了浓浓的宗教色彩,庄重,神圣而又立意新颖,台上台下笼罩在同一气场下,让人肃然.由此,也引起了我们对弘一法师的追寻.1丰富多彩的一生李叔同(1880--1942年),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9月20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5岁失父,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李叔同l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携眷奉母避居上海,加入城I67音响技术A VtecnnIL1【11)器乐之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日同学组织"春柳剧社";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写生课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1911年,李叔同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 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第一师范学校),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门下,法名演音,号弘一,后又有一音,一相,圈音,人玄等几十个法号.1928年,弘一参加僧侣南下服务团,到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弘扬佛法,12月初转南安雪峰寺,过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个月.1929年4月,经福州赴温州,1O月再入闽,先到厦门,后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并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古版佛经;1930 年4月离寺云游江浙;1932年10月再回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1938年l0月, 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写下: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心声,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1942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住温陵养老院;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23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27日绝食, 只饮水,28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9月1日写下"悲欣交集",交妙莲并嘱托:如在助念时, 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4日戌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时年63岁.荼毗后获舍利1800 粒子,600舍利块.2贡献卓着的一生弘一法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着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一生在音乐, 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他的书法风格"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极至.李叔同初学篆书,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 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书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音乐家,第一个在中国用五线谱进行音乐教学的人,他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李叔同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通过音乐教育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是学堂乐歌的创始人之一.西方传教士很早就将西方音乐及音乐理论传到中国,但始终没有被广泛接受.学堂乐歌的产生,不但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如唱歌,演奏钢琴,风琴以及西洋乐器等,得到初步的介绍和传授,特别是西方音乐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音乐理论在中国社会广泛的传播.这对中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铺垫了基础,促进了当时中国音乐界去思考如何走向世界, 2吕赇建立一种新的中国音乐文化.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李叔同不墨守成规,不尊崇旧模式,大胆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造, 大量引进西洋画的教学模式,技法和风格,率先采用了石膏模型进行静物写生及户外风景写生,从此结束了中国美术教育范本临摹的历史.在他的美术教育思想中,他认为普通教育图画科的教学,不应仅限于教导学生练习各种绘画手段,更应以教育学生"练习目力为主",因为"眼所见之物体,须知觉其正确之形状".单靠临摹的方法养成这种"知觉形状"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必须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引进实物写生,并以写生为正课,兼习临画.在李叔同的影响下,改临摹为写生的教学方式便迅速为全国各地美术教学所仿效,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美术教育.他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茶花女的第一人.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1907年春节演出《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他教书育人,桃李丰硕.他把"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崇高人格教育思想传授给弟子们,把"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的教育思想,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准则.他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是"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他以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为宗旨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对学生们影响至深,就是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也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的价值.正是在这一思想的驱动下,才成就了着名美术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吴梦非等等.他积极弘法,苦行僧终其后半生,把失传的律宗继承下来,被后人誉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就律l器乐之音响技术A Vtec[)~lOl0【ll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关心佛教教育,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照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 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他的听时钟念佛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妙法.因此,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上,出家前的李叔同,称得上是全能艺术家,出家后由凡入圣蜕变为弘一法师.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美学意义,是其所处时代高远艺术旨趣的体现;其人格秉性修养,个体精神价值取向,均有独特的魅力.3结语对于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的传奇人生,一直以来让俗世之人大感费解,但其得意门生丰子恺认为李叔同的出家是必然的,艺术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 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弘一法师进人宗教境界同样经历了三种境界:"决绝","持戒","圆觉",在戒修苦行中找到了思想的宁静,身心的幸福, 当死亡最终到来时,竞轻如一声叹息,师活出大境界, 正如赵朴初先生评价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音乐剧《弘一》再让我们回味弘一法师的一生,反思现在的生活,一切浮华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人生当放下太多的诱惑,多关注心灵的呼唤.圆69。
一轮明月耀天心——弘一法师李叔同???上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信这首歌没有人会觉得陌生,悠扬的旋律,古典的词境。
这首歌的词作者便是才华横溢的律宗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
今年是弘一法师圆寂65周年,10月13日千年古刹杭州灵隐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以纪念89年前接纳的这位弟子。
压轴的便是这首《送别歌》。
大师一生不断变换其名。
幼名成蹊,学名广平,一名息霜,别号漱筒,字叔同,亦名文涛。
其母逝世后,一度改名为李哀,后又改为李岸,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年自号晚晴老人。
这位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平湖的大师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眼中的李叔同:“我崇仰弘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
凡作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作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安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作得十分像'人’。
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杠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
像弘一法师那样的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
所以使我十分崇仰。
”(《(弘一大师全集)序》)红尘里的李叔同是认真的。
少时学琴为拉大手指间距竟自割虎口,成长为翩翩公子后才华横溢却又放浪形骸,除发妻俞氏外,留日期间还有日藉妻子千枝子,除此外,风月场中又有数红颜知己,俗世里,李叔同认真张扬着自我,绝不拘泥。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弘一法师(李叔同)《送别》赏析收藏人:翰墨香3602014-09-29 | 阅:1 转:26 | 来源| 分享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弘一法师(李叔同)《送别》赏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这首歌自1914年问世以来,被传唱了将近一个世纪!它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利用美国德威一首通俗歌曲的旋律填词而成。
就是这样一首看似寻常的歌曲,差不多将近一个世纪,一直在人民(特别是青年)中流行、传唱。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它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术魅力?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就是这首歌的主题。
它写的是“送别”,生离死别是人生一件大事,“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这些言离别之苦的名篇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征引传诵,因为他们写出了离别者的一种通感。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六年间,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的绘画教育,在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也渐趋务实,一扫过去“学以致仕”的奋斗目标,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取向。
这段时间,李叔同的诗词写得很少,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术戏剧,以及编辑《音乐小杂志》中。
留学归国后,李叔同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是他实践自己教育理想意气风发的七年,也是他超前的美学思维遭到旧势力抵制不断迎接挑战的七年。
这时期他除了大力推进新型的美术教育外,还结合教学写了许多校园歌曲,像著名的《送别》、《春游曲》、《忆儿时》等。
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收藏人:翰墨香3602014-09-29 | 阅:1 转:956 | 来源| 分享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一个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
遇风愁不成寐世界xx混,天心何不平。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烬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坠,笳鼓万军营。
-------------------------------------------------------------------------------- 早秋十里xx一叶xx,xx烟月水xx,几许xx欲流,隔著垂杨柳。
xx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xx绉,xx送早秋,xx点点头。
-------------------------------------------------------------------------------- 送别(填词)作曲:约翰〃p〃xxxx外,古道边,芳草xx连天。
晚风拂xx残,xx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xx。
xx外,古道边,芳草xx连天。
晚风拂xx残,xx山外山。
-------------------------------------------------------------------------------- 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xx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xx,xx地芥xx,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xx。
-------------------------------------------------------------------------------- 悲秋xx乍起xx飘,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镜里xx,愁边xx,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月夜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xx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xx,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xx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第一次看到这首词,是在高一语文《课堂作业》课外阅读里看到的,读了第一遍就觉得有特别之处,让人遐想。
这首词是李叔同早年所作,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永恒主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
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20多岁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
遇风愁不成寐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烬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坠,笳鼓万军营。
--------------------------------------------------------------------------------早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送别(填词)作曲:约翰〃p〃奥德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 悲秋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 月夜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 落花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 月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清凉歌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
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
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
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满江红——民国肇造填满江红志感皎皎昆嵛,山顶月、有人长啸。
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
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
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
魂魄化成精卫鸟,血华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南南曲——赠黄二南君在昔佛菩萨,趺坐赴莲池。
始则牛花笑,继则南南而有辞。
南南梵呗不可辨,分身应化天人师。
或现比丘、或现沙弥、或现优婆塞、或现丈夫女子宰官司诸像为说法,一一随意随化皆天机。
以之度众生,非结贪嗔痴。
色相声音空不染,法语南南尽归依。
春江花月媚,舞台装演奇。
偶遇南南君,南南是也非?听南南,南南咏昌霓;见南南、舞折枝,南南不知之,我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四)--------------------------------------------------------------------------------咏菊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
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
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
莫言冷淡无知已,曾有渊明为举觞。
--------------------------------------------------------------------------------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二绝收拾残红意自勤,携锄替筑百花坟。
玉钩斜畔隋家冢,一样千秋冷夕曛。
飘零何事怨春归,九十韶光花自飞。
寄语芳魂莫惆怅,美人香草好相依。
(五)--------------------------------------------------------------------------------题梦仙花卉横幅梦仙大妹,幼学于王园先辈,能文章诗词。
又就灵鹣京卿学,画宗七芗家法,而能得其神韵,时人以出蓝誉之。
是画作于庚子九月,时余方奉母城南草堂。
花晨月夕,母辄招大妹说诗评画,引以为乐。
大妹多病,母为治药饵,视之如已出。
壬寅荷花生日大妹逝越三年乙已,母亦弃养。
余乃亡命海外,放浪无赖。
回忆曩日,家庭之乐,唱和之雅,恍惚殆若隔世矣。
今岁幻园姻兄示此幅,索为题辞。
余恫逝者之不作,悲生者之多艰。
聊赋短什,以志哀思。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
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
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今春过城南草堂旧址,楼台杨柳,大半荒芜矣)。
寿世无长物,丹青看片羽留。
甲寅秋七月李息时客钱塘。
--------------------------------------------------------------------------------玉连环影——为夏丏尊题小梅花屋图屋老。
一树梅花小。
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
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甲寅立春节,息翁。
(六)--------------------------------------------------------------------------------贻王海帆先生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
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前年五月,南社同人雅集湖上,如识先生)。
社盟称后学(先生长余三十二岁),科第亦同年(岁壬寅,余与先生同应浙江乡试,先生及第)。
抚碣伤禾黍(今岁余侍先生游孤山,先生抚古墓碑,视皇清二字未磨灭,感喟久之),怡情醉管弦(孤山归来,顾曲于湖上歌台)。
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近来余视见世为乐土,先生亦赞此说)。
--------------------------------------------------------------------------------题陈师曾荷花小幅师曾画荷花,昔藏余家。
癸丑之秋,以贻听泉先生同学。
今再展玩,为缀小词。
时余将入山坐禅,慧业云云,以美荷花,亦以是自劭也。
丙辰寒露。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
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秋柳甚西风吹绿隋堤衰柳,江山依旧。
只风景依稀凄闵时候。
零星旧梦半沉浮,说阅尽兴亡,遮难回首。
昔日珠帘锦幙,有淡烟一缕,纤月盈钩。
剩水残山故国秋。
知否?眼底离麦秀。
说甚无情,情丝踠到心头。
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
深愁浅愁难消受,谁家庭院笙歌又。
--------------------------------------------------------------------------------废墟看一片平芜,家家衰草迷残砾。
玉砌雕栏溯往昔,影事难寻觅。
千古繁华,歌休舞歇,剩有寒(JIANG)泣。
问余何适,廓而王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