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格言别录.(繁文,珍藏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李叔同格言别录1.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2.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3.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
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5.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6.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7.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8.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9.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
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
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10.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11.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12.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13.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14.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荆 1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1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17.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18.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19.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20.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21.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
22.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23.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24.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25.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26.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27.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侮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28.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9.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0.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后记: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人,著名艺术教育家、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佛教律宗大师。
大师“二十文章惊海内”,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才艺于一身。
弘一法师渡人无数的十句名言弘一法师十句名言,渡人无数,常读常悟,常读常新。
肉身太重,但愿灵魂轻盈。
1、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是有思想的人。
能忍受孤独的人,是有理想的人。
遇事能屈能伸的人,是有胸怀的人。
处事从容不迫的人,是个淡定的人。
经常微笑的人,是有头脑的人。
看透天下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感悟:任何一种外在的行为,都是你内在性情的外现。
修行不是刻板的机械的行为规范,修行先修心。
2、任何关系,走到最后,只不过是相识一场,有心者,必有所累;无心者,亦无所谓。
情出自愿,不谈亏欠,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
前世的缘分,今生的相遇,来生的回眸,缘起缘灭缘自在,情深情浅不由人。
感悟:缘起时珍惜,缘灭时勿执着。
宫崎骏说,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许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3、你所有的压力,都是因为你太想要了;你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你太较真了。
有些事不能尽如心意,就是在提醒你,该拐弯了。
感悟:人只是宇宙间的一粒微尘,欲望却如三千烦恼丝无穷无尽。
放下是唯一通途。
4、求不得是常态,不圆满是生活,所求非所得,未必是遗憾,也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圆满。
人生本就是一出戏,初看不知戏中意,再看已是戏中人,戏散曲犹在,未见当初梦少年。
人生本就有几多艰难,你又何必时时为难自己。
感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顺者一二而已。
允许一切发生,接受一切,知足常乐,人生就是体验而已,这才是强者心态。
放过别人,随缘自适,便是放过自己。
5、人生千千结,就有千千劫,你的结,就是你的劫,解开一个结,才能渡过一个劫,人生苦短,世事繁杂,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牢笼。
感悟:心理学上说,让你难受的不只是事情本身,更重要的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历劫便是解结,这样一想便万事放下。
6、你以为你失去一个为你撑伞的人,能折磨你的,从来都不是别人的绝情,而是你心中的幻想和期待。
其实分开后才发现,你的世界根本就不下雨。
1、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很苦,凭什么就你扛不住。
人到了一定的岁数,自己就是那个屋檐,再也不能在别处躲雨了。
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
执于一念,困于一念,一念放下,自会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世间烦恼皆由心生。
世间皆苦,唯有自渡。
人生就是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清醒,一半释然。
清醒方觉苦,释然能自渡。
2、其实人生没有什么放不可下的,小到邻里之间的纠纷,大到生死,你放下也好,不放下也好,其结局并没有什么改变,不同的只是放下的人,收获了一份轻松和快乐,而放不下的人,只能一辈子背着包袱过日子,不得快乐。
3、人最傻的行为就是急着要结果,得不到便又急又闹。
殊不知,老天安排的,比你自己选的更好。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4、人到晚年,能依靠的不是子女,而是要守住两样“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一是健康,二是强大的内心。
5、不要和过去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不要和现实过不去,因为你还要过下去;来者要惜,去者要忘,一念花开,一念花落。
不抱怨,心中无嗔便是净土。
6、欺骗过你的人,会替你生病;欺负你的人,会替你受苦;打压你的人,会替你遭殃;不还你钱的人,会替你挡灾。
因果有轮回,苍天绕过谁,你只管善良,不要去怨恨别人,怨恨会伤到自己,把一切交给时间,与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与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7、如果一个人总是影响你的情绪,让你烦躁、让你不安,而你自己又无法改变的时候,也许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离开某些人,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和他们在一起时,自己不好。
8、不要后悔对任何一个人好,哪怕是看错人,哪怕是被辜负,哪怕是撞南墙,因为你对他好,不代表他有多好,只是因为你很好。
9、人生粗茶淡饭不要紧,朋友散场没关系,只要你拥有热气腾腾的灵魂,日子就不会差,关关难过关关过,挺过去人生就会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10、人生千千结,就有千千劫,你的结,就是你的劫,解开一个结,才能渡过一个劫,人生苦短,世事繁杂,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牢笼。
格言别录【弘一法师】80句1. 知足常乐,守正必胜。
2. 人间佛道,一念禅心。
3. 心境决定命运,修行改变人生。
4. 一日一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5. 舍小家为大家,利他利己。
6. 健康无价,养生是福。
7. 激流勇进,智者不惧困难。
8. 迎接挑战,成就卓越之人。
9. 随缘随遇,放下才能获得自由。
10. 学海无涯,知识使人充实。
11. 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信誉。
12. 知行合一,行动胜于言语。
13. 恶念消除,善念自然而生。
14. 静心净化,宁静是禅道。
15. 道德为基,言行为本。
16. 感恩知足,珍惜身边的一切。
17. 以和为贵,和睦共处。
18. 持正待人,待人如己。
19. 有志者事竟成,勇往直前。
20.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堕落。
21. 心存希望,前途无量。
22. 人生无常,珍惜眼前。
23. 人生苦短,要笑对困难。
24. 情感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
25. 爱的力量,可以感化人心。
26. 宽容待人,和谐相处。
27. 善行爱心,温暖他人。
28. 才华需要付出努力,天才亦如此。
29. 自律是独立自由的前提。
30. 助人为乐,快乐自然而生。
31. 面对背叛,要宽容包容。
32. 吃苦耐劳,方能收获成功。
3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4.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35. 迷惘时,寻找心灵的指南针。
36. 静心修行,开启智慧之门。
37. 努力不懈,才能达成目标。
38. 别人的成就是你的榜样。
39. 宁静致远,心静自然而然。
40. 忍耐让你更强大,更坚韧不拔。
41. 修行需要恒心,坚持不懈。
42. 智慧的火花,点燃人生的希望。
43. 善与人为善,愿你心底长存光亮。
44. 修身齐家,其乐无穷。
45. 以心为镜,修身齐家。
46. 抛弃幻想,拥抱真实。
47. 人生如棋局,智勇方能胜利。
48. 明德在心,孝敬在行。
49. 德行高尚,世间少有。
50. 善行流于习惯,美德成为本性。
51. 平和的心态,积极的人生。
52. 逆境中奋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大全1. 生活与修行•心平即是道,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都能保持心灵的平静。
•生活便是修行,每一刻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修行不在于追求完美,而是在于持之以恒地努力。
•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和谐相处。
•真正的修行之路不在于征服外界,而在于觉察和修正自己的内心。
•不要因为外在的变化而失去内心的稳定,要学会适应和调整。
•修行之路上,辩证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看待问题的多个角度。
•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是宝贵的,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2. 慈悲与善行•慈悲是修行的基石,要用慈悲的心态对待一切生命。
•善行是积累福报的途径,每一次善行都在点亮自己的心灵。
•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困惑和苦难,给予他们支持和关怀。
•不要随意伤害他人,要学会关注和保护弱者。
•小小的善行也能带来巨大的正能量,积少成多,造福众生。
•虽然世界充满了痛苦和不公,但我们应该以善行回应,化解痛苦。
•无私地付出和帮助他人,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和满足。
•善良和宽容是每个人的本性,要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
3. 心灵与智慧•一个清净的心灵是智慧的源泉,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学习是获取智慧的途径,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是人生的追求。
•智慧不仅仅来自于书本,还来自于生活的点滴体验。
•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远比用情绪来作出决策更加明智。
•清晰的思维和观察能力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勤于思考和觉察。
•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探索事物背后的真相,解放自己的思维,开拓智慧的边界。
•拥有智慧的人能够洞悉人生的本质,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
4. 心静与内观•修行的关键在于心静,只有心灵平静才能真正理解人生。
•内观是观照内心的过程,通过观照内心,找到内在的平衡和安宁。
•内观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人的内心。
•察觉自己的欲望和执着,逐渐超越它们,达到内心的解脱。
•关注呼吸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保持内心的平静。
弘一法师10条语录:人要惜福慎独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1. 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应多学一些东西,不见得样样精通,如果能做到博学多闻就很好了,也不枉屈自己这一生一世。
2. 每个人做事有每个人的原则、兴趣、方式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这些本就是永远不会相同的,就是说了他人也不会理解,所以干脆不说。
3. 佛教为世人提供了一条对医治生命无常这一人生根本苦痛的道路,这使我觉得,没有比依佛法修行更为积极和更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4. 我养成了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终日里与书作伴,与画为伍。
只有在书画的世界里,我才能找到快乐和自由!
5. 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生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生嗔恚心。
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场梦而已。
6.惜福,“惜”是爱惜,“福”是福气。
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
7. 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8. 佛在一切经论中,常常劝我们把贪嗔痴三毒烦恼断掉,这是修行的根本。
心中有三毒才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心中无三毒,喝毒药如饮甘露,因心内无毒,它不起作用。
9. 少批评人,少说是非长短。
身口意三业,口业最易犯,往往障碍了自己与大众的修学。
少发议论,心中自然清净慈悲。
10.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语录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语录具有语言简洁朴素、生动形象、明白易懂的特点。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语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11、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这是弘一大师圆寂前的两个偈子:不管是相伴一生也好,偶尔邂逅也罢,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缕灵光。
不必把一切看得过重,简单就好,想的,做的,看的,听的,都不过是雪地鸿爪,风过之后自然了无印痕。
如朗月在心,心头一片光明,没有阴影,自然也就没有了嗔怒。
天心即是人心,人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禅心。
2、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留点余地,才可能从容转身,话不可说绝,事不可做尽,拒绝时别忘给人留个台阶,内心多一分爱,生活就会多一分惊喜,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
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在是非和既得利益面前学会退让一点,反而会得到好处;反之,如果争个高低,贪心太大,看似满足,实则是福分的丢失。
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
4、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志要苦,不苦则无堪忍之力,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其心志,是增益其所不能;意趣要乐,不乐则不能通达幻化世间,不能广结善缘,不能广行佛事;气度要宏,内心的度量气概,表现在外的`气魄风度,内外一如,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气质;言动要谨,言语动作要谨慎,态度谦和,才不会伤害别人。
5、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有时候,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己见识浅薄造成的。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实自己,开阔眼界;威望都是从德行而来,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话多有时候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个人信用的缺失,所以守信非常重要。
6、修己,以清心为要。
涉世,以慎言为先。
谚语说,“忧能使人老”,杂念多、欲望多的人往往容易烦躁不安,身体多病;心地清净,也是保持身心和谐健康的关键所在。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30句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李叔同(1880---1942),是著名的音乐家。
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后剃度为僧,号弘一,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和弘扬上。
他是近代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著名的高僧。
1.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2.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
心要用收敛法。
3.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4.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
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5.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
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6.“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自己尊重自己做起。
7.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8.世人总以为自由就是没有束缚,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而这样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9.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10.止恶即名为善。
11.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12.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13.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14.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祸。
15.善用威者不轻怒。
善用恩者不妄施。
16.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17.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18.以单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19.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20.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21.宁静来自内心,不要到外面去寻找。
22.人生最大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
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
格言别录—依《格言联璧》录写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弘一法师莫属,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祖藉浙江省平湖县,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一官宦商富之家,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后留学日本,李叔同潜心学习各种艺术门类,并有极高的造诣,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程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这位二十世纪初显赫一时的艺术家,中国现在启蒙教育的先驱者,如流星划过夜空,却想不到于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法名演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弘一大师致力于戒律的研究学习实行,他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这位在世间与佛门都有着卓越成就,具备完美人格的高僧,一生都极重视《格言联壁》,他曾经自称余童年恒览是书,一个恒字说明他对这本书不是读一遍两遍就算了而是经常反复读,他成年以后仍然不忘此书说自己,三十以后稍知修养亦奉之为圭臬,大师在《改过实验谈》演讲中说,余自儿时即读此书,皈信佛法以来亦常常翻阅,他不仅自己常常阅读,也常摘录来教导学生,写成条幅和大众结缘,并且撷取其中精华百余条,编成《格言别录》,大师把全书分为《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敦品类》《处世类》《接物类》《齐家从政惠吉类》《悖凶类》八个部分,简约明了更方便阅读受持,那么格言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和智慧,令弘一大师一生如此重视呢,让我们追随大师的引导,走进历代圣哲的智慧宝藏,每日采得昆山片玉就足以让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了。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15条处世良方,保你终身受用!
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一书中,除抄写大量佛经外,还有不少言简意赅、充满人生智慧的“处世良方”。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15条处世良方,保你终身受用!
1.宜静默,宜从容,
宜谨严,宜俭约。
2.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
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4. 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祸。
5.平生无一事可瞒人,
此是大快乐。
6.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7.律己宜带秋气,
处世须带春风。
8.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9.受得小气,
则不至于受大气。
吃得小亏,
则不至于吃大亏。
10.盛喜中,勿许人物;
盛怒中,勿答人书。
11.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
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12.物忌全胜,
事忌全美,
人忌全盛。
13.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14.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15.言不可道尽,
事不可做尽。
弘一法师: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导读: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此文为弘一法师语录。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17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弘一法师2/17律己,宜带秋气:律人,须待春风。
——弘一法师3/17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弘一法师4/17修己,以清心为要。
涉世,以慎言为先。
——弘一法师5/17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带人。
——弘一法师6/17我不知何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知何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弘一法师7/17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侮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微言》8/17屋老。
一树梅花小。
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
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为题小梅花屋图》9/17愤怒之气就像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伤到别人,也会刺伤自己。
所以,切不可为一时的情绪宣泄而不加控制,导致事后的追悔莫及。
——弘一法师10/1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11/17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
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春游》12/17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日绿荫荫,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秋柳》13/17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1、知识经由不断学习来获得,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赢得胜利。
2、立志把全部力量投入到自己所擅长的事物中,并以此谋得自己的荣誉。
3、柔弱者性本善良,逆境乃提高能力之终生导师。
4、沉睡的巨人休息得比游走的小了,心机的弱者要比知识的大胜利了。
5、明日的生活要比今日更多,竞争的胜利要比恃宠更难取得。
6、勤劳的生活方能把事业发达起来,成为容易财利的根本。
7、勤奋的生活是以毅力办成事,以学习达至进步为根本途径。
8、学习使人无可畏惧,勤奋使人得以成功。
9、戒除滥情,以坚持清明为根本;无尚宁静而勤,以多学为发展途径。
10、闲言少叙,以远慎善思甚于言语乃进路;时时审视自己,以思想培养出的性格作为幸福的根源。
11、专心致力,以心思深刻;少窃取,以实事求是为发达之途;勤劳积累,以沾染贤者出类拔萃之品质。
12、勤学苦练,以提高自己身份;时时审视自己,以诚实态度作为事业成功之根基。
13、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彼此;遵守法纪,不把一切机会浪费掉,以快乐的生活作为事业方向。
14、勤奋努力,以把梦想变为现实;不断学习,以赢取荣誉为生活的目标。
15、学习新的知识,以锻炼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敢于试错,以掌握综合能力为根本;积极担当,以把使命完成为事业最高目标。
【弘一法师语录】1、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2、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3、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团队领导要善于主动缺位】团队领导不仅要能主动补位,更要善于主动缺位。
领导缺位状态下,团队成员的潜力才能更好发挥,自制自律和自组织机制才能成长。
正如孩童学走路,都是因为家长主动“放手”而不是“抓紧”。
【修德】“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
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
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弘一法师:“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误:“第一是有太多的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的机会。
”一个CEO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一个CEO更应该看到灾难,并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
——马云【放弃是一种智慧】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
所以说,放弃是一种智慧。
每一次放弃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就不要放弃;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不要选择。
【商道-博弈】在谈判和协商战场上,每一句话都是子弹,而对方的心理弱点和需求,是唯一的目标靶;如果瞄不准靶子,尽管妙语如珠、说话像机关枪,也只是浪费子弹。
这时候,不如找一位狙击手,只要一颗子弹,正中靶心,胜过乱枪打鸟。
攻心为上:找出对方恐惧的关键,满足对方的需求。
——罗杰·道森【管理定律】“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出色的领导深谙激励之术。
越是有能力的员工越不好管理,因为他们有很强烈的占有欲,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们会跳槽、捣乱。
要想让他们安心、卖力地工作,就一定要有能激励他的东西。
这种激励因素就是“马蝇”。
【高效团队特征】1、具有一项明确而被认同的共同目标;2、具有一致的信念、理念;3、具有一位高瞻远瞩和务实高效的领导;4、具有“团队利益高于个人一切利益”的高度责任;5、具有不同角色、技能匹配的成员;6、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7、成员间良好沟通;8、具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的管理制度。
弘一法师十大经典名言中英文对照Ven. Master Hong Yi (1880-1942) was a renowned Chinese Buddhist monk, educator, calligrapher, painter, and master of Buddhist studies. He was also known for his wisdom and philosophical insights, which he often expressed in various quotes and sayings. Here are the top ten classic quotes by Ven. Master Hong Yi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1. 身心護持健康成一體,養生之道當倍加珍重。
Body and mind together support health as one entity. The way of nourishing life should be doubly cherished.2. 學為人師,心如明鏡,身為臺機,言如針線。
To learn to be a teacher, the mind is like a bright mirror, the body as a platform, the words like needles and threads.3. 修行唯心,尋法必自;人處宇宙,知己常自。
Buddhist cultivation is only the mind, seeking the Dharma must be self-contained; as beings in the universe, understanding oneself is always self-contained.4. 眼觀四方,耳聽八風,口繫三點,做事三量。
弘一法师李叔同45句经典名言,点醒了朋友圈无数人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独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2、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
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李叔同3、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4、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
——李叔同5、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李叔同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李叔同7、明镜上水又澄心,青天白日以应事,光风霁月以待人。
——李叔同8、愤怒之气就像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伤到别人,也会刺伤自己。
所以,切不可为一时的情绪宣泄而不加控制,导致事后的追悔莫及。
——李叔同9、护生即护心,慈悲在心,随处皆可作画。
——李叔同10、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李叔同11、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
——李叔同12、纷纷纷纷纷纷纷,唯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李叔同13、修己,以清心为要。
涉世,以慎言为先。
——李叔同14、宁静来自内心,不要到外面去寻求。
——李叔同15、与婆娑世界离别是悲,往生西方是欣。
——李叔同16、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
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山色非变。
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自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时常更换。
是由缘会,幻相现前,非唯翠幻,而青亦幻,是幻,是幻,万法皆然。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弘一法师《格言别录》弘一法师《格言别录》母亲的教养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学问类凛闲居,以体独。
卜动念,以知几。
谨威仪,以定命。
敦大伦,以凝道。
备百行,以考德。
迁善改过以作圣。
—刘忠介公《人谱》六条敬畏於闲居独处之时,从中体悟慎独的功夫;预测念头初动,了知其中因缘果报之事细微的前兆;谨慎威仪举止之规范,以安定吉凶祸福之命运,趋吉避凶也;敦厚和睦大众之间的正常伦理关系,以坚固凝定伦常不变之大道;具备百德细行,以考验道德行为规范;见善则迁,知过则改,以此作为成圣成贤的功夫。
这一条出自明朝学者刘宗周的著作《人谱》,说明做人就需要具备这六条。
几(jī ㄐ〡):读平声。
几微,事前徵兆,微末细小之事。
敦:修治使之厚。
考:考绩、考验,稽查之义。
考德:另有本为“考旋”,取《易经》“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之意。
(观察其行为善恶得失,考绩祸福徵祥,以期回转天命,得到洪福大吉。
)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观察天地之间生长万物之气象,以开拓心胸眼界;学习古圣先贤克己复礼修身的功夫,可以成就功业道德。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行善助人最为快乐,读圣贤书便是佳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明朝名士茅鹿门说:人生在世,多做帮助救济他人之事,则对方感恩於我,发於肺腑,温暖入心。
能得人心到如此地步,是多麼值得庆幸啊~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诸位君子到此为何事,岂只徒然为求学问、写写文章,擅得一种技艺之微小专长,就算是个读圣贤书的种子吗,而在我所求亦是恕道而已,不过是子孝臣忠,弟悌友信,各自尽到五伦的本分,共同成就为名教中的贤人。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基础,不知礼义廉耻,学越多越长浮华傲慢,就与学问背道而驰,不得利益。
这副对联出自广州香山书院,从中可见创办人的教学宗旨。
弘一法师:弘一大师珍藏的格言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为善最乐。
诸君到此何为。
岂徒学问文章。
擅一艺微长。
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
不过子臣弟友。
尽五伦本分。
共成名教中人。
聪明用于正路。
愈聪明愈好。
而文学功名。
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
愈聪明愈谬。
而文学功名。
适济其奸。
祭虽有仪。
而诚为本。
丧虽有礼。
而哀为本。
士虽有学。
而行为本。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
巧妇不可以主中馈。
词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经济出自学问。
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见之事功。
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
求性道不外文章。
何谓至行。
曰庸行。
何谓大人。
曰小心。
何以上达。
曰下学。
何以远到。
曰近思。
竭忠尽孝。
谓之心。
治国经邦。
谓之学。
安危定变。
谓之才。
经天纬地。
谓之文。
霁月光风。
谓之度。
万物一体。
谓之仁。
以心术为本根。
以伦理为桢干。
以学问为灾畬。
以文章为花萼。
以事业为结实。
以书史为园林。
以歌咏为鼓吹。
以义理为膏梁。
以著述为文绣。
以诵读为耕耘。
以记问为居积。
以前言往行为师友。
以忠信笃敬为修持。
以作善降祥为受用。
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凛闲居以体独。
卜动念以知几。
谨威仪以定命。
敦大伦以凝道。
备百行以考德。
迁善改过以作圣。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
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
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万理澄彻。
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
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宇宙内事。
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
乃宇宙内事。
身在天地后。
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
心在万物上。
观天地生物气象。
学圣贤克己工夫。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
成就处是至诚无妄。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
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
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
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口里伊周。
心中盗跖。
责人而不责己。
名为挂榜圣贤。
独凛明旦。
幽畏鬼神。
知人而复知天。
方是有根学问。
无根本底气节。
如酒汉欧人。
醉时勇。
醒来退消。
无分毫气力。
无学问底识见。
如庖人炀灶。
弘一法师写本
格言别錄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儘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倖行,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
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於緩。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辨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受得小氣則不致於受大氣,喫得小虧則不致於喫大虧,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便宜者,天下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詞婉,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隨時講說隨時開導,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寡欲故靜,有主則虛,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些不足處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驗。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悦心,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惠不在大在乎當危,怨不在多在乎傷心,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庚辰年寅月佛弟子紫微居士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