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试题讲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与史学常识
- 格式:ppt
- 大小:616.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19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1)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某某改革。
(2)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3) 指南针的使用,使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2.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弘气势的时代。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1.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 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 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5.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两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例1】(2012·某某学测)右图是某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拓片。
作为一则反映时代印记的史料,这件文物可以直接说明( )A. 秦汉书法和篆刻的艺术共融B. 魏晋草书与行书的衍生创新C. 隋唐草书的抒情写意D. 宋元行书的勾连放纵【例2】(2010·某某学测)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点读书使我增长知识,正因为有了书,我才知道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放勇敢的武松……正因为有了书,我才发现世界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的人。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1第一讲古代中国的科技一、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③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三、概况(一)四大发明造纸术: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
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意义:① 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② 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2013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历史】2013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科技成就①四大发明的成就和影响②与农业文明有关的古代数学、天文、立法、农学等科技部门的成就及特征③古代中医学的成就、特征及地位④古代中国会科技发展对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启示【基础知识梳理】一、四大发明1.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1)造纸术1)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2)至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植物纤维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
(2)印刷术隋唐时期中国即盛行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868年)是唐代雕版印品中的精美之作。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到北宋年间,雕版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推进了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后来传播到东亚、西亚、欧洲等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伟大的贡献。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火药传至欧洲后,经欧洲人的进一步改进,使得冷兵器时代首先在欧洲结束了。
(4)指南针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磁性指南的特征,发明了司南。
汉代就制作出了实际可用的司南(P37图),至北宋时即制作了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并在南宋时期制作了更为方便和精确的罗盘针,大量使用于当时的海上商船。
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
2.对欧洲的影响(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书的成本降低);(2)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火药成为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3)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4)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奠定了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专题19 第1节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挑战真题人民版必修31.(2011·江苏)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2.(2011·安徽文综)如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WTXT]qiú[WT],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3.(2011·福建文综)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京剧取各种戏曲之长而成,不是“戏曲之祖”,排除B项。
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C、D两项。
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故选A项。
【答案】 A4.(2010·福建文综)如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
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仔细观察表格可知,文字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这与草书的特点相符合,唐代怀素以草书闻名,D符合题意;王羲之为东晋人,与题干时间不符,A不符合题意;颜真卿和柳公权均以楷书闻名,B、C不符合题意。
[课标内容]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要求]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知识与能力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四大发明为代表1、造纸术(1)书写材料的演变秦汉时期:竹木简牍和丝织品;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4世纪起,传到朝鲜、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非洲、欧洲(2)外传4世纪起,传到朝鲜、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非洲、欧洲(3)意义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考点】史学常识【解析】本题考察史书的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性和时代性,贴近新课程改革。
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关于黄帝的事迹,是由‚司马迁‚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撰述而成”,这表明了传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B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
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D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
第33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单元概览古代现代中国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后内容科技: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文学:春秋的《诗经》、战国的《离骚》等楚辞,汉代的汉赋;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科技: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艺术: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科技: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党和国家在科技上提出“两弹一星”战略;在文艺工作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教育方面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在载人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生物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文艺方面再次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国民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主旨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辉煌灿烂,书法、绘画、戏曲异彩纷呈。
新中国在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考纲要求] 1.科技成就。
2.文学成就。
3.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一古代中国科技成就一、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明成就影响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二、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和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1.数学⎩⎪⎨⎪⎧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
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和推广。
2.天文⎩⎪⎨⎪⎧1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某某市万州分水中学2013年高考历史真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3年高考(某某卷))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考点:新中国的教育。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本题分析:“全国各高校”开设政治课、文化部举办马列讲座,旨在对“全社会”进行政治教育,排除B。
CD与材料无关。
答案:A(2013年高考(某某卷))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2013年高考(某某卷))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某某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某某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
”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
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2013届各地名校试题分类汇编(第一期)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专题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一、选择题1.(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象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象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要象对待自己一样。
这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3.(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
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
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学,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
”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先秦儒学以个人修为的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B.汉代儒学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C.儒学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学发展演变D.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学对个人修为的关注【答案】D【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在个人修养与传经言治两个方面只有轻重之别,而不是抛弃对个人修养的关注。
4.(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24.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D.B参考答案:【解析】考点:史学理论。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项与题干A解题关键:“记述内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
(应当)与口头传“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学著作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一定” C说相印证,排除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 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自耕小农衰退C. C.土地兼并缓和 D. D.D参考答案: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解析】解题关键:宋代“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土地是一定的,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多,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就少。
小学数学题,呵地减少。
C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理)。
A、呵!)B 与材料及史实不符,C项公然与题干冲突。
悉“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26. .这表明当时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参考答案:解题关键:北货皆金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解析】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CB帛轻细之物,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南北互通有无。
、但仅从南北运输数量,无法直接体现南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