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观课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及反思四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以及课文的语言美,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并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和运用对比、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策略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美的熏陶。
2、图文并茂,学习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的妙用。
3、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入情入境的去读,去体会山水的自然之美。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片、不同的课文彩图、影视彩图及资料。
2、朗读录音。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一谈自己都游览过哪些地方?感受如何?(学生各自畅谈)教师评价小结:从各位同学的谈论中得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十分优美。
可是,在我国南方有一个游览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它就是桂林。
(播放录音并放映多媒体课件)2、教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玩一番。
(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坐好了,开车出发!”(学生做坐车样子)“各位同学,桂林游览胜地到了,请下车!让我们好好游览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谈感受。
a:看啊,景色真美呀!b:真是山青水秀,优美动人!c:有山有水,山水辉映,千姿百态,美不胜收!4、教师肯定学生评价并引导,“桂林到底有多美,不妨亲身去体会。
”●二、指导学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第一句。
学生读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师引导:“都”说明桂林山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这句话中也知道桂林以山水而闻名。
(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学生:“天下第一”。
2、教师:桂林山水真是天下第一吗?让我们乘木舟来欣赏一下。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课后反思《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作文,学生从书中的插图当中已能初步感知桂林山水之美。
这一课重点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研究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了紧扣作者思路,跟着作者一起游览的方法研究课文,这样不但能有效地进行读的训练,而且使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画面,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再品读、评读、诵读XXX让学生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学生读的非常投入,我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应先让学生把这篇文章读的流利,读的透彻,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主要内容了。
在进修的过程当中我采用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然后进入分段研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描写句子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句、排比保句学生的找得非常准,由于本文的词汇丰富,句子精美,除在阅读中结合高低文理解外,还仿照例句写话,如仿写“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写话。
尤其是用身旁的事物进行练:如:我们的操场真大呀,大得……,我们学校的花园真美呀,美得……学生兴致盎然,思惟也分外活跃,就连平常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大胆举手了,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练非常有趣。
这个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具体,这样让学生在课文的进修中受到作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今后的作有所帮助。
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中。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桂林山水人教新课标虽然我已经参加工作三年多了,对于我来说,学习是主要的,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教师很多课上的精彩片段让我受益很多,我还处于学习积累经验的阶段,对于听的课也只是一些比较初浅的认识,我就写一些在阅读侯晓辉老师《桂林山水》课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侯老师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
抓住了课文重点,即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达到了能力方面的目标就是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练习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
其次,侯老师的这堂课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
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引入课题时设计提问,比如“甲”什么意思?除了“甲”以外还有什么排列第一?“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层层导入,出示图片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
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以及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最后用第四段文字进行总结,进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
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再者,侯老师注重学生读音的练习和朗读习惯的训练,在教学环节中读准音变的字,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还有,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课文总分总的结构,这个环节也说的比较清楚,学生也能很好的理解。
接下来提小小的一点建议,这堂课一开始,侯老师就在揭示课题后出示第一小节以及一副桂林山水图,从而让学生用一个字说他对这副图片的感受,老师也随机出示板书,把分述的内容即“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直接出示出来,这一环节可能花时太长,影响到后来的环节的展开,如果能把这些环节放入讲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再出示,可能时间会更足够。
桂林山水说课稿桂林山水说课稿桂林山水说课稿(一)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荡漾、无瑕、峰峦、游览、骆驼、奇峰罗列、屏障。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和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本课我将分成三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
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文第二、三段,理解作者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具体写作方法;真切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课文,仿照2、3自然段句式写景物。
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二、说教法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桂林山水观课感受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景佳作《桂林山水》,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桂林的山水以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万千旅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那么作者运用怎样的文字和方法,将桂林山水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书中寻找吧。
通过朗读第二自然段我们知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精、清和绿。
通过阅读我们还发现,本段除了写漓江,还写了大海和西湖。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写大海和西湖呢。
这就是比照手法的运用,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比照,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之美。
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在老舍先生的《白鹅》一课中见到过,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老舍先生用鹅和狗做比照,表现出鹅傲慢的特点。
学习的《桂林山水》,我们知道,比照的手法在写景中同样适用。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出漓江的独特美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它运用了三个相同的第 1 页共2 页句式,叫做排比句。
排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排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构造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或句子并排,到达一种加强语势的结果。
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写景,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同学们,这样的句子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你找到了吗。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似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观课报告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进展,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
那么,报告究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桂林山水观课报告,欢迎阅读与保藏。
桂林山水观课报告1本次研修,我仔细地观看了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六位优秀老师的课堂实录,受益匪浅.其中范振华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一课给我印象最深.《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奇怪、秀丽、险峻和漓江水的安静、清亮、碧绿的特点,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喜爱祖国锦绣山河的真挚情感.这是一篇文质兼美、写景抒情的好范文.如何挖掘文章中的美,让同学深刻地感爱美呢?范振华老师的教学让我耳目一新.一、设境激趣,触发美“感人之心,莫先乎情”.课始,老师细心设计导语,并适时配上绚丽多姿的画面,创设情景.老师以饱满的精神,亲切的语言打动同学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师生的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同学沉醉其间,为桂林山水的奇秀之所动、所感,油然产生美的遐想,心驻神往,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二、潜心品读,体验美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精确捕获到老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因此,老师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化同学幼当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朗读的方式感染同学激发同学审美情趣.例如:在读“波澜壮阔”一词时,老师向同学展现一幅浩渺无边的大海图,引导同学用雄壮、浑厚的重音朗读,让他们感染到大海吵闹的动态美;在读“水平如镜”这词时,则要求同学用轻柔的声音读西湖的水,让他们感染到那种无声无息的舒适的美.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能引起同学的爱好,加上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更吸引同学的留意力,使同学感到审美的愉悦.三、读中感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在教学中,老师采纳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同学读中有思索,读中有感悟.同学对读书的思索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老师不断引导和点拨,应当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同学充分练读后依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爱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同学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样的课堂上,同学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四、抒情表达,人们在观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时,总是有赖于直观的形象,只有通过生动详细的形象,才能深化领悟它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开心.在教学时,老师以图像为主来展现形象美,观赏景美.例,老师在讲解中依据课文描述演示录像,如,有的山形像一位老人伸展双臂,满脸笑容地欢迎八方游客;有的像大象贪欲地吮吸着凉爽甘甜的’江水;有的像一只高大的骆驼远眺远方;还有的像初生的新笋布满生气......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让同学头脑中构成—幅幅栩栩如生的漂亮图画,引人入情入景.语言训练能使同学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秀丽多姿,从而产生酷热的爱国之情.在本节课中,老师不仅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又是参加争论的学习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并运用多媒体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达到了相学相长的教学效果.桂林山水观课报告21.同学课堂参加度统计表同学应答状态同学应答质量同学留意力环节乐观举手导入40品读水36品读山39描写282、观看分析同学的课堂参加度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课堂教学中同学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同学的参加度体现出来.(1)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同学参加面广,乐观性较高.整节课同学表现在课堂上,较用心听课,对所学的功课表现出一种乐观的态度,以较大热忱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老师支配的设计中全班40名同学全部都掩盖到了,但是对每一个同学的关注频率不够匀称,有4个同学除了集体朗读和小组争论外没有再被关注到,始终处于听的状态.(2)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主动发言50次,集体作答23次,自主质疑、练习次,可以说同学整节课参加度特别高,谭老师的评价也非常到位、准时、富有激励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了好的基础.3、建议与思索(1)充分关注各类同学的学习状态,对于他们的听课状况、小组合作状况都要赐予充分的关注.(2)常常走到同学中间,鼓舞督促,个别同学,个别指导.总之纵观整节课,老师对于整个课堂调控的特别好,充分调动起同学的乐观性,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关注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乐观主动参加课堂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还需要我们以后好好讨论,仔细实施!桂林山水观课报告3本次研修,我仔细地观看了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六位优秀老师的课堂实录,受益匪浅。
桂林山水观课感受《桂林山水》观课感受《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我从教多年,也曾屡次教学这篇课文。
一提起这一篇美文,我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文中的美句,脑海中浮现出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上的奇、秀、险。
这篇课文景美、语言美、文章构造美。
怎样才能上好这篇美文,让学生获得最大收获呢。
今天,通过研修,我收获到了很多。
一、以“美”为核心,重视朗读训练。
“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
在阅读中,以学生的朗读、自主理解、有感情朗读、相机的语言实践为具体操作模式,对学生进展了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教学策略是准确的,而且是非常有实效的。
例如,在导入和拓展研读,感受文化这一环节都播放了优美的桂林风光视频,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
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在品读、诵读中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使每一个学生想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感情,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
二、关注学法指导。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构造和写法相似,在教学中,执教教师较准确地把握了构造的特点,从整体着眼,在理清了课文的构造后,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1、抓关键词第 1 页共3 页2、读中感悟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讲解第二自然段时,将学习方法贯穿其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在教学中穿插听、说、读的综合训练,从各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注重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例如,第一段比照手法的运用,第二三段中排比和比喻的手法,首尾段中“引用”的手法等,教师边学边总结写作手法,让学生在感悟作者语言美的同时学有所获,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打下坚实的根底。
三、重视语言训练。
语文的工具性在本节课有较好的表达。
第二、三段中感慨句,比喻句、排比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是语言训练的好范例。
教师讲课时不放过这样好的训练时机,让学生模仿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
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
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
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桂林山水》说课稿学习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与热爱之情,并让学生体悟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句来表情达意的。
下面是提供的《桂林山水》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山水闻名遐迩,然后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桂林的山和水等角度分别描写了桂林美景的特色。
(二) 本课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主题和本文的特点,设定本课重难点如下: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绘身边的事物。
难点: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1.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习过关于描绘山水的文章,初步具有了欣赏美、热爱美的能力,但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运用技巧来写景达意,并对其中的优秀技巧进行模仿写作,这样的感悟力和能力还需要加强。
2.我的学生多是95后,他们已经学会了网上查资料,有的还曾经去很多地方旅游过。
因此,让他们通过自己查资料先了解桂林山水的美并不难。
他们也已经初具独立思考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可以组织相应的互动活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多文。
(二)方法目标: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比照、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2.能够模仿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情感目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我主要采用“品读赏析”和“问题探究”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安排2课时。
《桂林山水》观课报告
《桂林山水》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生动优美的笔触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
文章构思精巧,文首引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文尾引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首尾照应,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与赞美。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抓住重点段,让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把握桂林山水的特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桂林山水的美,既注重体现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又注重领悟作者的情感,体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编者的对话交流,又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1.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体把握课文
在课的开始学生通过快速读文,整体回顾“课文从哪些方面写桂林山水”,教师一下子抓住了课文重点。
在这两个重点段落的处理中,教者又一次进行整体的把握,如“抓住水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在领悟课文的写法上,教者进行总结,抓住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这是从写法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2.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珍视学生的感受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
和思考……”。
本节课教学中,高清春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抓住重点的词语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例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出示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感悟得到体会再到小组中进行交流。
在学生进行汇报中,教师抓住反义词“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抓住“却”,抓住比喻句,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感悟、去表达。
3.注重语文方法的习得,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是,教师在教学生中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更注重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总结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迁移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在学习中,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文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等,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读书边勾画,做简单的批注,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总之,本节课教师体现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完成了教师预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