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3.13 KB
- 文档页数:5
杜甫传读书笔记1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
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平、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
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
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
看来杜甫是懂医的。
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
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
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
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
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
杜甫传读书笔记篇一: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读后感)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如同一曲苦难而又壮美的苦难歌.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作者冯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歌诗人.本书创作追求忠于史实,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但又不作烦琐考据.作品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发掘极深入,作品达到了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是一部传记文学的经典之作.长安十年杜甫35岁时(746)也到了长安,但他睿智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这些事物外看到统治集团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职衔并不是显耀的官职,而是对表象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他的眼光是那样的一般而言.他对国家和人民倍加关心,统治集团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职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诗的思想源头之一.最后达到杜甫的上上为一层次.李隆基将唐穆宗政权交给里李林甫,使得贤才,有能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与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机构里的人不是像杨国忠那样的贪污,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卡代纳懦.杜甫的心情已大为改变,不得不退出那种豪放那样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胆的述说出他几年来心中的悲愤,对于自己的生活描写越来越体现其受迫害之深.他生活贫苦,曾做过别人的宾客,但目的还是为了唐初谋取一个尚书省.他被贫穷所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达到为了得到一个官职不择手段的,另一方面他又痉挛是那样的癫痫,无奈.“丽人行”是丑恶描绘了杨氏姊妹丑恶的犯罪行为,在这政风腐败,边疆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的白银时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反倒高力士有加无减.这是杜甫白居易在长安的真实收获?他小街步履从贫乏的街巷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名阁,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发毕经的咸阳桥,他由于进士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现象,由于自身的饥寒压著了人民的疾苦.若是没有进士的失败,想必他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社会的现实.流亡在安史之乱,及在此之后的居长安战乱中他困居长安,从秋到冬再以从冬到春,除去为国家忧愁外,现代人他也时常思念他的家人;远在钟离的杜氏妹,滞留平阳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长久的不到家中的喜讯,并听说胡人到处残杀,一直东到鸡犬.后来恢复了,他才得一令他勒皮伊的官职.短短三个多月,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职责。
杜甫传读书笔记杜甫传读书笔记9篇。
相信一些人会觉得作品读后感很难写吧?在认真品味作品之后,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收获了不少。
这时我们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出于您的需求我搜集了以下信息:“杜甫传读书笔记”供您参考。
杜甫传读书笔记篇1-读《杜甫》传有感卫俊看完冯志先生写的《杜甫传》后,我才渐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杜甫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的的真正的杜甫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着自己的利益,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是杜甫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杜甫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旧无比夸赞那些势利的权贵们。
对于汝阳王李琎和驸马郑潜,杜甫一方面在赠给他们的诗中说他们对待自己“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难”,私下里却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看到这,我不禁觉得“虚伪” 、“趋炎附势”这些词用在此时的杜甫身上也毫不为过,杜甫似乎与小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
《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个后来的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
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这时杜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与百姓紧紧相连,这一刻的杜甫,绝不再是虚伪的渴望谋求一官半职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奉皇帝、安于享乐的杜甫,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们一直敬仰的伟大的诗圣杜甫!从平凡甚至庸俗的普通诗人到伟大的圣人,杜甫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变,而在这转变之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回答说是经历,是杜甫一生遭遇的无数的坎坷和磨难。
对,这个回答自然是正确的。
十年长安的仕途之路让杜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让杜甫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传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传读后感6篇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表达自己对书籍的喜爱和推荐,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发现书籍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魅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杜甫传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杜甫传读书笔记摘抄【精选3篇】杜甫传读书笔记摘抄【精选3篇】一艳羡和憧憬李白的谪仙风度、潇洒赤诚,但更鄙视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我曾想过,如果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如果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诞生于一个一般的市井之家,那么靠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
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出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一般老百姓,唯恐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转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识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际,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
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
这是一种怎样的悲伤啊!人生在世,无论多么困难的日子,也会由于有亲人和伴侣的存在而变得简单坚持一些。
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伴侣,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消逝,年华老去,最可怕听到的消息唯恐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
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围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
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
丑陋而年轻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
他有时去访问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愿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他人生最终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由于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家之所。
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
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宏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
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7篇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7篇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1今天,怀着朝圣的心态,我来到了杜甫的故乡巩义。
原定今天下午3点从开封出发,下午5点到巩义。
但是由于开封与我心中的开封存在些许差异,所以决定提前离开。
8点先乘火车到郑州,停留半小时后转车去巩义。
巩义要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康百万庄园,另一个是杜甫陵园。
其实还有一个地方是杜甫故里。
但是那里是开发后的旅游景点,想必不会缺少香火。
相比而言,陵园中的杜甫会更加需要人们的安慰。
独自旅行,比较随性。
我偏爱徒步,因为怕坐车会错过很多不为人知的角落。
从康百万庄园出来,直接沿路上山,一路上全是嵌在山崖里的民居。
已经风化多年的木头门周围是掉渣的土墙,不时有几个人从门里出来,用穴居人的目光目送着我走向山上。
途径一个小时,终于在半山腰找到了杜甫陵园。
杜甫墓与我之前看到的那些汉墓大小差不多,与他们不同的是这里有人收门票。
陵园里边在建的是杜甫祠堂还有类似博物馆之类的东西,目前仅仅是完成了搭建,里边什么也没有。
整个园林地处半山腰,十分安静。
杜甫的坟冢前有一尊康熙年间的石碑,上边刻着:唐杜少陵先生之墓。
坟冢周围杂草重生,好像是在诉说着这位唐朝诗人的多舛命运。
提到诗人,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李白。
没错,李白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成为了唐诗的代名词。
余光中先生曾评价李白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不光是当代人这么评价他,就连同在唐朝的杜甫都不禁赞叹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在我看来,李白的地位之高,常常令人望尘莫及。
他高的圣洁,甚至高的有些飘渺。
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令人不敢触碰。
相比于李白,杜甫则显得更为平易,更为亲民。
他的诗歌,被人们成为诗史,多是当时的社会写实。
也因此,读杜甫比读李白,我们能更加感受到亲和力,同时也更能看清杜甫漂泊后半生的惨淡命运。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
唐代是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
杜甫传读书笔记《杜甫传读书笔记》读罢《杜甫传》,我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与这位伟大的诗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杜甫的一生,就像一首波澜壮阔又饱含沧桑的史诗,让我感慨万千。
杜甫出生在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年少时也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渴望能够在仕途上一展身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他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人雅士,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当他满怀信心地踏入长安,准备考取功名时,才发现现实是如此的残酷。
奸相李林甫操纵科举,让所有考生全部落榜,杜甫也未能幸免。
这一打击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留在长安,四处奔走,希望能够得到权贵的赏识和推荐。
在长安的日子里,杜甫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他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经常食不果腹。
有一次,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饿得头晕眼花。
他强撑着身体走出家门,想看看能不能找点什么吃的。
走在大街上,他看到一家饭店门口有一些剩饭剩菜,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走过去,想要捡一些来吃。
可就在他刚要伸手的时候,饭店老板冲了出来,大声呵斥他:“走开!这不是你能吃的!”杜甫的脸一下子红了,他默默地转身离开,心里充满了屈辱和无奈。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一些权贵写诗献赋,以求得到一点赏赐。
但那些权贵们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消遣的工具,根本不把他的才华和抱负放在眼里。
他曾经给一个贵族写了一首很长的诗,赞美他的功德和财富,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帮助。
可是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任何回音。
后来他才知道,那首诗被那个贵族随手扔在了一边,根本就没有看。
在这样的困境中,杜甫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和责任。
他看到了长安城中百姓的疾苦,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一首首反映现实的诗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终于,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但这个官职并不能让他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不能改变他贫困的生活状况。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家,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深刻描绘了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公,反映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关怀。
他的《绝句》、《登高》、《春夜喜雨》等经典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我读完了《杜甫传》这本书,深深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也对他所创作的诗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早年经历杜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但他的父母却很注重他们的教育。
从小,他就展示了天赋异禀的才华,尤其是对诗歌和文学的热爱。
他曾向唐代著名的诗人崔郊请教,又自学经学,历史,特别是注重了诗歌的创作和研究。
他曾经写过一首咏樊姬的诗,自己不敢发表,暗示了他的创作才华。
第二章:宦途历程杜甫尝试过做官,但很快又离开官场,选择了逍遥游历天下,以便得到更多的写作灵感。
他曾亲眼目睹饥荒、战争和贫民疾苦的景象,这些遭遇都深深影响了他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方向。
他的诗歌强调了人性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同时探讨了人生的苦难和意义。
第三章:诗歌创作杜甫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以大气磅礴、奔放慷慨为主,表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人性情感的深刻理解。
他的《春望》、《登高》、《月下独酌》等多篇诗作都表现了他的诗性气质和出众才华。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讴歌人生的伟大,呼吁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第四章:影响和后世评价杜甫的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维特根斯坦认为是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对中国文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反思,对今天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杜甫传》这本书通过对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进行深入了解和阐述,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缤纷和绚丽。
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学和诗歌创作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杜甫的诗歌和生平经历将会一直激励后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第1篇一、引言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被誉为“诗圣”。
本书以杜甫的一生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创作、思想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
以下是我对《杜甫传》的一些摘抄赏析。
二、摘抄赏析1. “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是因为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第一章)赏析:这句话点明了杜甫成为诗圣的关键所在。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种情感使他成为了诗史上的巨匠。
2. “杜甫的诗作,既有豪放激昂的气势,又有细腻入微的情感。
”(第二章)赏析:这句话概括了杜甫诗作的特点。
杜甫在诗中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种豪放与细腻的结合,使他的诗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杜甫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三章)赏析:这句话强调了杜甫诗作的时代价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4. “杜甫的诗作,既有严谨的结构,又有丰富的意象。
”(第四章)赏析:这句话分析了杜甫诗作的艺术特点。
杜甫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使诗作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同时,他还注重结构的严谨,使诗作更具层次感。
5. “杜甫的诗作,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赏析:这句话总结了杜甫诗作的思想价值。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种思想内涵使他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
6.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诗作。
”(第六章)赏析:这句话揭示了杜甫的人生历程。
杜甫在一生中经历了多次贬谪,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以诗歌为武器,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
三、总结《杜甫传》通过详细的叙述,使读者对杜甫的一生有了全面的认识。
从他的生平、创作、思想到后世评价,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杜甫形象。
关于杜甫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关于杜甫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杜甫传读书笔记1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热诚,但更敬仰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我曾想过,倘假设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假设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
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假设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
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
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人生在世,无论多么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
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
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
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
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
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别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局部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
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
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
杜甫传读书笔记
观杜甫。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
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
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
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
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
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
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
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
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
在矛盾中
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
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
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
悲哀。
叹诗才。
“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
了唐诗。
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
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
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
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
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
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
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
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
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
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
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
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
公元前,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
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他亲
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
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
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
“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
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
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
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
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
他也有风趣的一面。
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
有特色。
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
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
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
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
的感叹和愁苦。
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
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
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
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
祖国的。
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
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
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
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中。
《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
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
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
真挚的同情。
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
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
敬仰他致君
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
今,人人居安思
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
发出赞叹;
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
不需要仰视;
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
不虔诚拜读!
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
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
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
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
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
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
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
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
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
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转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
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