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加工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的壮大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棉纺织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回顾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历史渊源、早期发展、瓶颈和突破,到现状和展望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我国棉纺织技术可追溯到汉代,当时的棉花主要种植于南方地区。
随着南丝绸之路的开通,棉纺织技术传入新疆地区。
到了唐代,南方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产品质量也逐渐提高。
明清时期,棉花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纺织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在古代,棉纺织技术主要以手工纺织为主,使用简单的纺织机器进行生产。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工业革命的兴起,我国逐渐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棉纺织机器设备,并开始建立现代棉纺织企业。
这一时期,我国棉纺织业逐渐实现了由传统手工纺织向现代化机械纺织的转型。
然而,在棉纺织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一些瓶颈。
一方面,我国棉花品种单一,缺乏高品质的棉花资源;另一方面,棉纺织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质量难以达到国际标准。
为了突破这些瓶颈,我国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国产棉种的选育和技术标准的统一。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棉纺织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产业转型和升级。
当前,我国棉纺织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实现了稳步增长,品质也有了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棉纺织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
同时,随着绿色发展和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棉纺织业也逐渐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转型。
未来,我国棉纺织业还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进一步发展:智能化生产: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棉纺织企业将逐渐实现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绿色环保: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我国棉纺织企业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生产和环保治理。
拓展国际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棉纺织企业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
0引言棉花生产及种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约2000年的漫长历程。
中国棉花生产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品种的不断更新、种植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国棉花产业进一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中国棉花品种的改良及棉花产业发展现状1.1中国棉花引种和品种演变棉花品种改良是棉花生产的基础,是每个棉花育种者的方向。
纵观近代中国棉花的引种和品种演变,中国棉花品种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有不同的特点,且不同程度提高了中国棉花生产水平[1-7]。
随着经济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棉花的优良性状逐步强化、不利性状也正被逐步改良。
1900年以来,中国棉花品种的更换历经六次重大变化,每次都伴随丰产性、品质或者抗性的显著改良[8]。
第一次品种更替,从1904年开始,历时44年,这期间的主要特征是国外陆地棉逐步替代本地亚洲棉。
当时,长江流域主要推广‘德字棉531’、‘珂字棉100’和‘岱字棉15’,黄河流域主要推广‘斯字棉4号’和‘斯字棉2B ’,东北棉区主要推广特早熟品种‘木浦113-4’。
截至1948年,陆地棉占据了全国棉田总面积的60%以上。
第二次品种更替,发生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十年间(1949—1958),主要特征是‘岱字棉15’的发展壮中国棉花产业百年发展历程喻树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摘要:棉花既是人们的衣着之源,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植棉历史长河中,中国棉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其间有坦途,也有曲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
本文重点回顾中国民国时期至今的棉花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在这一学科或产业领域取得的创新突破、重要成果、重要贡献、重要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棉花;品种演变;种质资源;棉花产业中图分类号:S 文献标志码:A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the Recent Hundred Years of ChinaYu Shuxu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Biology,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of CAAS ,Anyang 455000,Henan,China)Abstract:Cotton production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as the source of people ’s clothing and an important material related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China has two thousand years of cotton planting history,in more the two thousand years of cotton planting,the Chinese cotton production has gone from small to large,from weak to strong development process,during which filled with twists and turns,failures and experienc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cotton industry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summarizes the breakthroughs,important achievements,important contributions and important figures of china in this discipline and industry.Key words:Cotton;Variety Evolution;Cotton Germplasm;Cotton Production 作者简介:喻树迅,男,1953年出生,湖北麻城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棉花遗传育种。
中国棉花历史发展历程中国棉花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纺织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棉花资源和悠久的纺织传统。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系统地探讨中国棉花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棉花栽培和纺织技术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就开始栽培和利用棉花。
考古学家在新疆、甘肃等地发现了大量早期棉纺织品和种植工具,证明了我国早期就有了丰富的棉花资源。
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我国开始大规模种植和利用棉花,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纺织技术。
在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我国纺织业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南方地区成为了主要的棉花种植区域,并且发展出独特而高效的手工纺织技术。
宋代文献中记载着许多关于制作精美、质量上乘的手工纺织品的描述,这些纺织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海外。
二、近代棉花产业的兴起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的棉花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现代化的棉纺机械,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兴起了一批现代化棉纺织工厂。
这些工厂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善了产品质量。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棉花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当时国内外市场对中国棉花需求旺盛,出口量大幅增加。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国际贸易受到限制,国内对棉花需求大幅增加。
这一时期是中国棉花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的重要阶段。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大力支持下,中国开始进行农业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
这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支持,并推动着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棉花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棉花产量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了经济改革开放,棉花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纺织工业逐渐实现现代化转型,纺织机械、设备和工艺水平得到提升。
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并成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
中国棉花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第一篇:中国棉花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中国棉花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狼来了”的呼喊标志着国际棉商已经进驻中国棉花市场,中国棉花产业的国际一体化程度加强。
中国棉花产业将呈怎样的发展趋势?中国棉商又将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牵动中国棉花产业链条的主体。
加入WTO后几年里,中国纺织服装业的高速发展,棉花消费需求急剧扩大,中国棉花供给已经形成进口棉、新疆棉、内地棉三足鼎立的局势。
这也使得中国棉花产业全面融入了全球棉花产业链和贸易版图,并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
那么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又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当前中外棉商又都呈怎样的态势?产业发展趋势:洗牌正在上演……洗牌在所难免:从当前看,中国棉花产业的未来趋势将是,棉花加工、流通行业继续洗牌,几家大棉商控制大部分市场。
目前,中国棉花加工和流通领域的企业过多,他们普遍规模较小、风险抵抗能力弱,没有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了棉花加工能力的过剩,开机率不足,也造成了棉花收购市场的无序竞争。
在国际棉商的成熟、先进的运作模式冲击下,大量弱小的中国棉花加工企业将面临淘汰和整合,个别能幸存下来的棉商也将凭借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快速做大做强。
最后,除了新疆棉外,内地棉市场一盘散沙终将演变成国际棉商、国内少数大棉商诸侯争霸的局面。
国际棉商巨头优势十分明显,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经营,这是中国棉商很难与之抗衡的。
国际棉商的5点优势:1、经营规模和管理优势。
外商经营规模大,但管理人员很少,经营成本低。
国际棉商有着上百年的经营探索,积累了大量经验,有着合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2、人才优势。
在中国,国际棉商大量高薪聘请本土棉花经营精英,实现本土化经营,而国内棉商则面临优秀经营人才流失的困境。
3、强大的资金实力。
上百万吨的经营量需要巨额资金,这一点国内企业难以望其项背。
4、渠道优势。
在外商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是买全球、卖全球,可以全球资源调配。
棉花加工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的壮大摘要:棉花企业较晚的从计划经济模式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中,因而面临着复杂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了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棉花加工企业市场化改革政策一、引言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棉花加工企业仍旧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棉花市场尚未放开,而生产和价格都由国家进行控制,并且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供销社统一经营。
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
从1999年开始,棉花流通领域开始出现松动。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改革思路,从而使得新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
国家相继放开棉花市场,为棉花流通开辟了新的道路,棉花加工企业更是异军突起。
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
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由于国有企业占据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和人员方面的优势,规模迅速膨胀,依靠其雄厚的实力,很快赢得了市场;同时,打破了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棉花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私营加工业的成长带来了发展空间。
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已经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现在市场上具备棉花收购资格认定的企业有8000家,但据棉花协会不完全统计,实际存在的收购企业达1.8万家。
放开棉花购销的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几十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形成的棉花加工行业体系被彻底打破,一种新型的、具有活力的棉花加工新格局、新机制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
棉花加工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____年乡镇棉花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一、总体情况回顾____年,乡镇棉花产业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总的来说,我们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产业链延伸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乡镇棉花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政策支持的落地实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乡镇棉花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政策的引导作用。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补贴和贷款等方式,给予了种植户和加工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农机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了乡镇棉花产业的生产条件。
三、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____年,乡镇棉花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们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通过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了农民的种植水平和加工技能。
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加大了对棉花的品种改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在加工环节,我们引进了先进的棉花加工设备和工艺,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市场开拓的成果____年,我们在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通过与纺织企业和商贸公司的合作,我们成功地将乡镇棉花销售到了国内外市场。
我们利用电商平台和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扩大了乡镇棉花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同时,我们充分发挥乡镇的优势,推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将棉花产业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
五、产业链延伸的措施____年,我们在乡镇棉花产业链延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了乡镇棉花产业的附加值。
首先,我们积极推动纺织企业在当地设立加工基地,将乡镇棉花加工成成品并销售到市场。
其次,我们鼓励农民开展棉花深加工,将棉花纤维开发制成棉纱、棉织品等产品。
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棉花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延伸。
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____年,乡镇棉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棉花加工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的壮大摘要本文通过对棉花加工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的壮大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介绍了计划经济时期棉花加工企业的特点和问题,然后分析了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措施,最后总结了市场经济下棉花加工企业的壮大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引言棉花加工企业是指对棉花进行加工和加工销售的企业。
在计划经济时期,棉花加工企业受到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棉花加工企业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经历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对棉花加工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和分析。
计划经济时期棉花加工企业的特点和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棉花加工企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垄断经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了棉花加工企业的经营权,企业之间缺乏竞争,导致了经营效率低下。
2.规模较小:由于经济体制的限制,棉花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成本较高。
3.供需矛盾突出:由于国家计划安排的不合理性,供需矛盾在棉花加工行业中普遍存在,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4.技术水平低下:受制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棉花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在计划经济时期,棉花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低效率: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生产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
2.缺乏竞争力:由于国家垄断经营、企业之间缺乏竞争,棉花加工企业的竞争力不强,产品价格无法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
3.品质不稳定:由于技术水平低下和设备陈旧,棉花加工企业产品的品质不稳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4.资源浪费:由于供需矛盾突出,大量棉花资源浪费在无效率的企业上,导致资源的浪费。
棉花加工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的壮大一、引言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棉花加工企业仍旧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棉花市场尚未放开而生产和价格都由国家进行控制并且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供销社统一经营。
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
从1999年开始棉花流通领域开始出现松动。
20__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改革思路从而使得新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
国家相继放开棉花市场为棉花流通开辟了新的道路棉花加工企业更是异军突起。
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
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由于国有企业占据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和人员方面的优势规模迅速膨胀依靠其雄厚的实力很快赢得了市场;同时打破了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棉花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私营加工业的成长带来了发展空间。
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已经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现在市场上具备棉花收购资格认定的企业有8000家但据棉花协会不完全统计实际存在的收购企业达1.8万家。
放开棉花购销的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几十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形成的棉花加工行业体系被彻底打破一种新型的、具有活力的棉花加工新格局、新机制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
棉花加工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放开棉花购销渠道后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质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都可以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
因此供销社棉花加工企业要抓住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机遇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广采博览以新的姿态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试谈新疆棉花产业的协调运作和良性发展作者:冯玉杰来源:《中国纤检》2011年第05期棉花是棉纺工业发展的基础,棉纺工业是棉花产业的先导。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棉纺振兴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棉纺工业的结构调整,棉纺工业必将得到更大发展。
棉花产业与棉纺工业的关系棉纺工业是我区纺织工业的先导性和主导性产业,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棉纺工业是棉花产业最大、最广泛的用户。
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关联度最直接、最密切,相辅相成。
在计划经济年代,棉花种植、收购及收购价格、加工运输、仓储、销售及销售价格、销售对象等各环节都由政府下达计划,农业种植、收购加工、运输仓储、销售及销售对象严格分工,各行其职按政府计划执行。
1998年,国家推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目的是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的合理配置。
2003年9月国务院又批准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从检验工作上进一步实现依靠市场机制达到对棉花资源的合理配置。
值此,纺织企业摆脱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原料(棉花)计划定价,产品市场定价”的怪圈,可以自主选择纺棉供应的形式,拓宽了纺棉供应渠道,其实质是纺织企业增加和掌握了能有效降低原料成本、控制生产成本的方法和手段,增强了棉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棉纺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棉纺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用棉量的增长是棉花产业发展的基础,棉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棉纺工业的发展。
棉花产业发展的程度,是棉纺工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
我区棉纺工业的发展,实施棉纺振兴工程,与我区棉花产业的改革、调整和发展密不可分。
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我区的棉花产业符合新疆的资源优势和实际利益,更符合新疆棉纺工业的发展需要和利益。
实施棉纺振兴工程加快我区棉纺工业发展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
光辉棉花:小作坊变身加工厂在新疆棉花40年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棉花加工厂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参与者,其连通着棉花种植生产和纺织企业的需求,在见证着产业发展的同时,更以自身发展推动着产业前进。
12月13日,塔城地区乌苏市光辉棉花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辉说,2018年公司收购了5万吨籽棉,2万吨皮棉,一个多月就结束了一个乡的棉花收购,时间比过去缩短了四五倍,这个效率,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王辉眼中“不可想象的”进步,正是新疆众多棉花加工厂伴随着棉花产业发展而进步的缩影。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进一步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此前“国家统一定价,由供销社统一经营”的政策调整,不仅棉花的收购和销售价格均由市场形成,符合条件的企业也可以直接收购棉花,由此掀起了一场棉花加工厂大批涌现的潮流。
乌苏市亦有众多棉花加工厂乘“势”而出,光辉棉花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
如今,光辉棉花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已经从一间破旧的小厂房发展为当地较大的棉花加工企业,回想起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王辉感慨地说:“是改革开放赋予的机遇。
”王辉说,公司成立之初的2000年,收购棉花是他每年最为头疼的事情,因为采棉完全依赖手工,仅棉花的收购时间就长达近半年,从每年的9月到来年的1月,“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在围着棉花转。
”农民手工采花,费时费力效率也低。
等采完棉花,王辉才能带人到地里收购。
“那时只能用毛驴车把棉花一点一点拉回公司,最多的时候一天收购了800多吨,动用了80多个工人,80多辆驴车。
”王辉苦笑道。
到2010年左右,机械化的运用大大消解了棉花加工厂的“等待之苦”。
“现在,我们也不用去地里收棉花了,采棉机一天就可以采400多亩棉花,而且一遍就采干净了,地少的农民当天就可以把棉花送过来,我们现场就把账结了,节省了几个月的时间。
”说起如今,王辉说,这也归功于改革开放。
2013年,公司花费了1000多万元从山东购买了1套机采棉生产线,增添了清理、烘干等程序,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以前公司只有一台轧花机,一天加工80吨籽棉,现在一条线一天加工300多吨。
棉花加工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的壮大
棉花加工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的壮大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09-02-03
摘要:棉花企业较晚的从计划经济模式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中,因而面临着复杂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了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棉花加工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的壮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棉花加工企业市场化改革政策
一、引言
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棉花加工企业仍旧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棉花市场尚未放开,而生产和价格都由国家进行控制,并且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供销社统一经营。
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
从1999年开始,棉花流通领域开始出现松动。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改革思路,从而使得新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
国家相继放开棉花市场,为棉花流通开辟了新的道路,棉花加工企业更是异军突起。
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
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由于国有企业占据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和人员方面的优势,规模迅速膨胀,依靠其雄厚的实力,很快赢得了市场;同时,打破了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棉花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私营加工业的成长带来了发展空间。
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已经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现在市场上具备棉花收购资格认定的企业有8000家,但据棉花协会不完全统计,实际存在的收购企业达1.8万家。
放开棉花购销的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几十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形成的棉花加工行业体系被彻底打破,一种新型的、具有活力的棉花加工新格局、新机制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
棉花加工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放开棉花购销渠道后,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质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都可以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
因此,供销社棉花加工企业要抓住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机遇,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广采博览,以新的姿态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1)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业将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这正是涉足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集团优势,做到优质、高产、安全、低耗,才能以优质的、低廉的棉花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从而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发展。
同时,放开棉花购销渠道,更有利于棉花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实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2)棉花加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来自国内的挑战。
放开棉花购销渠道以后,棉花加工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非棉花企业会通过各种方式涉足棉花加工行业,使加工能力已经过剩的现有棉花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威胁,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在所难免。
对此,棉花加工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是来自国际的冲击。
“入世”以后,国外一些棉花财团,会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中国的棉花加工行业。
他们有可能不惜代价,占领中国棉花市场,直接挑战中国的棉花产业。
一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景象可能会在棉花加工行业发生,并最终达到平衡,形成新的格局。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棉花加工企业的实力与规模仍然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棉花市场。
(一)重复性投资严重,原料供应紧缺,造成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
由于市场的放开,棉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尤为可观,一些小型棉花加工企业纷纷上马,棉花加工能力急剧扩大,虽然当地许多棉贩每年都会从相邻棉区购进大量棉花,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地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企业普遍存在着开工不足和设备闲置的问题。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09-02-03
(二)技术装备落后。
由于我们国家棉花市场长期没有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棉花加工企业缺少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所以,长期以来棉花加工企业的设备存在老化想象,不能够适应提高生产率的要求,这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棉花加工企业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不规范。
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只是不再由政府直接进行统购统销,改为许可证管理制度。
按照有关规定,棉花加工企业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工商、计划、经贸等五部门核发的《棉花收购与加工资格认定证书》,但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这部分无证企业给予一定的保护政策,使得新上无证棉花加工企业越来越多。
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新上棉花加工企业并没有棉花加工许可证。
四、市场化条件下棉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针对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引起重视:
(1)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棉花加工企业早已达成的共识。
棉花加工设备技改是提高棉花加工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大举措。
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根据现在的棉花加工企业的现状,需要在籽棉的清理,籽棉的烘干,皮棉的加湿上抓效益。
另外,还要在发展机采棉上下功夫,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2)树立质量意识,狠抓产品质量。
全面制定产品质量制度、产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配备各种质量管理人员,制定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监督考核制度。
要求全厂所有参加棉花加工的人员,人人都要有质量意识,而且人人都有产品质量标准。
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质量要求,环环相扣,哪一级出了问题哪一级负责。
厂质检考核小组不定期到车间一线抽查
产品质量,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责令生产车间及时整改,调整各种机械性能,确保皮棉的加工质量。
另外,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将和工人的工资挂钩,进行经济处罚。
(3)金融支持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
金融部门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在对棉花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不能盲目,要有选择性,对那些国家已经批准、有棉花经营许可证且管理完善、经营前景好的企业,应重点给予资金支持;相反,对那些没有取得棉花经营许可证的棉花加工企业,不予信贷支持,已经贷款的应逐步收回。
参考文献:
[1]李明,. 加工食品价格上涨棉花价格继续回落——2007年4月全国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变动分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5).
[2]杨杰,马天云,尹凯,. 议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报停制度[J]. 中国纤检,2007,(6).
[3]董宁. 棉花市场放开后规范棉花加工企业的建议[J]. 商业会计,2002,(11).
[4]山东对棉花加工企业实行总量控制[J]. 山东纺织经济,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