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人教版音乐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戏曲”为主题的曲目《夫妻双双把家还》选自黄梅戏《天仙配》的选段。
本课对传统戏曲的学习进行了改编,传统戏曲音乐加上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让学生感受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唱过程中,增进对戏曲知识的了解,热爱、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黄梅戏知识、欣赏视频资料,感受黄梅戏的唱腔特点,分析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2)通过聆听范唱、视唱旋律、随录音学唱等手段,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3)通过表演唱的方式,进一步体会戏曲音乐载歌载舞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黄梅戏相关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腔和唱法。
(3)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能够分角色背唱表演。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唱黄梅戏、创编等手段初步了解黄梅戏这个剧种。
教学难点:黄梅戏装饰音的演唱。
四、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1.问题导入(1)聆听慕容晓晓歌曲《黄梅戏》①教师播放歌曲《黄梅戏》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歌曲的副歌部分是什么戏曲?②师:我们刚才聆听的歌曲《黄梅戏》,其中就有黄梅戏《女驸马》的唱段。
2. 黄梅戏简介①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清末流入安徽后,与当地的民间歌舞、曲艺音乐相结合而发展成为新的戏曲剧种。
其唱腔以板腔变化体为主,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
②黄梅戏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代表人物有严凤英、王少舫、韩再芬、马兰等。
3、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1)随视频哼唱师:同学们刚才对黄梅戏的唱词结构有了一定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段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唱段,感受其优美的唱腔吧!(2)简介黄梅戏的板式特点①师:接下来请听老师演唱《天仙配》中的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学唱戏曲夫妻双双把家还-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学习戏曲基础知识,如唱腔、唱腔段落、唱腔结构等。
2.理解并学习《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情节和主人公形象,增强对戏曲文化的兴趣。
3.学习唱腔,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情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戏曲基础知识——唱腔、唱腔段落、唱腔结构等的理解与学习。
2.《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情节和主人公形象的理解。
3.唱腔的学习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背景介绍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唱腔婉转动听,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一部反映民间生活、以家庭为题材的京剧作品,音乐曲调优美,情节跌宕起伏,是充满感染力和观赏性的作品。
2. 学习唱腔1.教师会以示范歌唱一遍《夫妻双双把家还》。
2.学生跟随学习唱腔。
3. 情节和主人公形象的理解1.教师为学生讲述《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2.学生展开讨论,表达对主人公的理解和观点。
4. 善于表达和欣赏1.学生学习唱腔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提高口头表达和唱腔欣赏能力。
2.教师根据学生表演情况进行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听说结合、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情景模拟等,以让学生对唱腔和戏曲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总结学习唱腔和戏曲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优秀品质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增强了对其浓厚的情感和认识。
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唱腔欣赏能力也将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黄梅戏的部分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材分析: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
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
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I'可,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黄梅戏《打猪草》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
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 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
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 要他赔篮子。
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她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 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
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终于回到家屮,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男女青年这种口市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
《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亳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牛•活的真情,犹如出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
《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和王妻,两人在正月十五去看灯,只见人山人海,各种花灯造型惟妙惟肖,场而好不热闹。
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使学生能够: - 了解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 掌握黄梅戏唱腔的基本技巧和要素; - 能够理解戏曲中的人物情感与内涵; - 通过表演和演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合作意识。
2. 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和特点–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的唱腔、音乐和表演特点。
2.唱腔演绎–教学黄梅戏的基本唱腔;–唱腔练习:月琴调、下江船、停葫芦、涟漪深处、找茬。
3.剧情理解和演出–介绍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剧情;–观看黄梅戏表演并进行分析;–分配角色,进行分组表演。
3. 教学方法结合黄梅戏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 情景模拟教学法; - 周易教学法; - 集体讨论、小组合作; - 视听结合、互动教学。
4. 教学重点和难点•唱腔演绎:分清唱腔的基本要素,细致描绘音律与韵律的变化。
•剧情理解和演出:理解梳理剧情,理解角色人物情感的转折,突出表演的人物特点,注意细节的表现。
二、反思在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结合了黄梅戏的特点,借助情景模拟、周易教学法、视听结合以及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掌握唱腔和提高表演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和不足:1. 教学设计过于密集和繁琐我的教学计划中包含了许多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时候会让学生感到有些疲惫和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筛选、让教学更加简洁明了。
2. 学生更加注重唱腔的表演在教学中,黑板报、小组合作讨论在学生成果的评估中比重较小,而唱腔的表演在学生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追求,学生希望更多地进行唱腔的练习,提高自己的唱功和嗓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在理解剧情和角色转折方面有些薄弱一些学生在理解剧情和角色转折方面有些薄弱,影响了表演的效果和流畅度。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故事情节,了解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和表演形式;2.掌握《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节奏和歌词,能够正确、流畅地演唱;3.能够结合舞蹈和小器乐演奏,完整表现《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艺术效果;4.培养学生对黄梅戏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点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节奏和歌词;2.舞蹈和小器乐的表演;3.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和表演形式。
三、教学难点1.黄梅戏音乐的欣赏和表演;2.舞蹈和小器乐的整合。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唱跳结合法、实践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黄梅戏的兴趣;•播放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音乐特点;•教师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第一段歌词,并让学生跟唱。
2. 正式学习第一部分:故事情节•教师向学生介绍《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剧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学生自选角色演绎情节,表演形式不限。
第二部分:曲调、节奏和歌词•教师逐句教学《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意义;•教师演示歌曲的曲调、节奏和重要乐器的演奏方法,让学生跟唱和模仿演奏;•学生分组排练,练习歌曲和演奏。
第三部分:舞蹈和小器乐的表演•教师向学生介绍舞蹈和小器乐在黄梅戏中的作用和表演形式;•学生学习简单舞蹈动作,并结合歌曲演唱;•学生学习小器乐演奏技巧,分组练习演奏。
3. 教学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对黄梅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黄梅戏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学生能够表演简单舞蹈动作,并结合歌曲演唱;•学生能够学习小器乐演奏技巧,分组练习演奏;•学生能够领略黄梅戏音乐的魅力,提高对黄梅戏的审美水平。
学唱戏曲夫妻双双把家还-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2.通过学习和唱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3.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合唱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黄梅戏;2.学习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和歌词;3.组织学生合唱,并创作表演方案。
三、教学过程1. 介绍黄梅戏黄梅戏是江南民间曲艺之一,流行于江苏、安徽、湖北和上海一带,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
教师可以通过收集黄梅戏的相关资料,介绍黄梅戏的历史、特点、表演形式和音乐特点等,让学生对黄梅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学习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和歌词教师可以播放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歌曲的大致曲调和旋律。
然后,教师给学生分发歌词,让学生现场跟着教师一起唱,并指导学生参照歌词,注重发音和表情。
3. 组织学生合唱,并创作表演方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组合作,编排表演方案,可以配合舞蹈、道具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综合运用自己的音乐才华和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表演中注重“唱、念、做、打”的协调与统一,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演应变能力。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和学生反馈等形式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合唱的表演效果和团队协作水平进行综合评定,鼓励优秀的表现,并对于差距较大的成员进行群体辅导,提高整体表现水平。
五、课后作业1.巩固练习《夫妻双双把家还》;2.创作自己的黄梅戏作品,并在下节课进行表演。
六、教学资源1.黄梅戏音乐资源;2.黄梅戏介绍资料;3.《夫妻双双把家还》歌词。
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及反思选段介绍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安徽黄梅县,流传于湖南、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被称为“南戏之花”。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其中一段经典剧目,以清新婉约、诙谐幽默为特色,流传广泛。
该剧情节简述如下:张家、许家两户人家将女儿订亲。
许家将聘书留在张家,张家夫妇故意将聘书弄失,想借机索要好处。
许家则借此关头,拖延提亲时间,先取回自己聘书。
但两家人都不肯将彼此聘书披露出来,经过一番周折,最后许家夫妇与张家儿子、张家夫妇达成和解,许家女儿与张家儿子喜结良缘。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学习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2.了解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情节和人物;3.掌握黄梅戏演唱和表演技巧;4.培养学生的戏曲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情节、人物和表演技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环节(5分钟)•讲师介绍黄梅戏并播放一段黄梅戏片段,概述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引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第二步、听课环节(25分钟)•播放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剧情和唱腔,并记录下其中学习到的内容。
•分析黄梅戏的表演特点和唱腔技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品味戏曲。
第三步、分组小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选一个情节或者人物,进行讨论,并思考如何从演唱和表演方面展现该情节或人物的特点。
小组讨论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表演。
第四步、现场表演(30分钟)•按照学生分组好的情节和人物,各自进行表演,并由讲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针对表演的难点,讲师进行现场答疑和解析,并通过示范演唱或表演的形式进行指导。
第五步、反思(10分钟)•小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提出不足和改进之处。
•反思黄梅戏的学习过程和对学生的艺术修养的促进作用。
《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2.了解黄梅戏,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
3.培养学生热爱戏曲文化,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2.了解黄梅戏,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夫妻双双把家还》,同学们是不是感到非常熟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曲目《夫妻双双把家还》,它是一首黄梅戏经典曲目,是根据黄梅戏《天仙配》而创作的。
【设计意图】初听歌曲,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听音乐,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二、新课1.剧情介绍故事讲述,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
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下凡,与其结为夫妻。
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夫妻双双回转家门。
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
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千古憾事。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移植自青阳腔,经历代艺人的表演加工而具本剧种特色。
【设计意图】分别介绍词曲创作者,使学生了解歌曲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歌曲情感。
2.欣赏歌词,思考:从歌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抵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叙述了七仙女下凡的曲折经历,融合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满爱情的善良愿望,以及对封建专制统治者的仇恨和控诉。
在美丽动人的七仙女和勤劳忠厚的董永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格,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赏析,强化同学们对于歌曲情感的把握。
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梅戏的发展、特点和表演形式;2.了解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情节、角色和曲调;3.学会黄梅戏唱腔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技巧;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黄梅戏的特点和表演形式;2.学会黄梅戏唱腔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准备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频资料;2.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3.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谱;4.音乐教学工具和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向学生介绍黄梅戏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表演形式,引导学生对黄梅戏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学习唱腔(30分钟)播放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频资料,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歌曲的整体情况。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学唱歌曲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部分。
首先教授歌曲的歌词,让学生跟读歌词,熟悉歌曲的情节和角色。
接着,教师为学生讲解歌曲的基本唱腔要素和表现技巧,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唱腔的语调、音量和节奏。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练习唱歌,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歌曲的唱腔。
3. 情景表演(30分钟)分组让学生练习情景表演,让学生根据歌曲中的情节和角色,分角色再结合歌曲演唱,以形象地表现出歌曲的情境和角色的性格。
4. 听课评析(20分钟)播放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频资料,让学生听课评析。
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听歌,让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唱腔和情境做出评价和总结。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表演能力和综合素质。
5. 总结(5分钟)在课堂结束时,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对黄梅戏和音乐艺术多关注和多了解,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了解黄梅戏的特点和表演形式,学会黄梅戏唱腔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
适用手段:多媒体教学
授课年级:八年级
课型:戏曲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戏曲欣赏:
戏曲学唱及表演练习:《夫妻双双把家还》
《谁说女子不如男》
黄梅戏念词练习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2.通过欣赏,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
3.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做等表现手段;
4.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适当表演;
5.通过鼓励学生学念、学做、学唱,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6.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
情。
教材分析: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
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
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
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
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
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
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