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九年级下册-《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人教版音乐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戏曲”为主题的曲目《夫妻双双把家还》选自黄梅戏《天仙配》的选段。
本课对传统戏曲的学习进行了改编,传统戏曲音乐加上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让学生感受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唱过程中,增进对戏曲知识的了解,热爱、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黄梅戏知识、欣赏视频资料,感受黄梅戏的唱腔特点,分析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2)通过聆听范唱、视唱旋律、随录音学唱等手段,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3)通过表演唱的方式,进一步体会戏曲音乐载歌载舞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黄梅戏相关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腔和唱法。
(3)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能够分角色背唱表演。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唱黄梅戏、创编等手段初步了解黄梅戏这个剧种。
教学难点:黄梅戏装饰音的演唱。
四、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1.问题导入(1)聆听慕容晓晓歌曲《黄梅戏》①教师播放歌曲《黄梅戏》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歌曲的副歌部分是什么戏曲?②师:我们刚才聆听的歌曲《黄梅戏》,其中就有黄梅戏《女驸马》的唱段。
2. 黄梅戏简介①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清末流入安徽后,与当地的民间歌舞、曲艺音乐相结合而发展成为新的戏曲剧种。
其唱腔以板腔变化体为主,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
②黄梅戏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代表人物有严凤英、王少舫、韩再芬、马兰等。
3、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1)随视频哼唱师:同学们刚才对黄梅戏的唱词结构有了一定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段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唱段,感受其优美的唱腔吧!(2)简介黄梅戏的板式特点①师:接下来请听老师演唱《天仙配》中的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人教版初中音乐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前两句和兰花指的手势动作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2、通过欣赏,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
3、能够有表情的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夫妻双双把家还》ppt,视频、教学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男女生对唱,故事讲述,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
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下风,与其结为夫妻。
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一夜之间织成绵绢十匹,夫妻双双回转家门。
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
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千古憾事。
二、介绍黄梅戏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音乐《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剧情描写了七仙女下凡并冲破重重阻力,劳与勤善良的董永结合的爱情故事。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其中的一段男女声对唱,表现了董永与七仙女获得自由后,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喜悦心情。
三、学习《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前两句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音乐,学生跟着哼,熟悉曲调。
跟老师读第一句的歌词。
把歌词读熟练。
教唱第一句。
跟音乐唱第一句。
学习兰花指的动作。
(集体学,自己琢磨,同桌互学,)教师个别指导四、配上动作唱。
(看视频习,学自己练习,教师个别指导)五、展示表演唱。
学习第二句唱法。
六、课堂小结,课外延伸希望大家能在课外多请教长辈,多练习,下星期来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会表现得更棒!七、教学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因为上节课让大家听过一些戏曲片段,发现学生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很感兴趣,所以决定先学黄梅戏唱段。
可能是因为平时有听到,所以一些学生能跟着哼,也比较感兴趣。
初中音乐《夫妻双双把家还》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黄梅戏的相关知识,感受我国的戏曲艺术的魅力并能区别于京剧、豫剧等其他剧种。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唱戏曲唱腔片段,熟悉黄梅戏唱腔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初步了解、分辨各地方戏曲的种类及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和初步理解黄梅戏剧种的音乐风格特点及形式的原因。
【难点】学唱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组织教学1.宣布上课,全班起立2.面带微笑地问好:“同学们好!”并环视全体学生。
环节二: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唱脸谱》歌曲录音)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过的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剧种?生:(京剧)2.那么除京剧外,我们今天来欣赏一个新的剧种,我们一起来看一张剧照,同学们来猜猜这是哪个曲目呢?3.猜出来的同学能唱两句吗?(生唱《夫妻双双把家还》二句)——对,是黄梅戏看来大家对黄梅戏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今天,我们将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黄梅戏,走进黄梅戏。
环节三:新课教授1.首先,我们完整的来听一遍《夫妻双双把家还》。
多媒体示范《夫妻双双把家还》。
2.请同学们谈谈关于这首歌的相关故事。
2.教师总结黄梅戏的相关知识以及《天仙配》的剧情。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在董永当长工满期,与七仙女一同回家时的对唱,故此一也叫《满工对唱》。
还有以唱词开头的几个字为名,而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该唱段表现了董永与七仙女在不当长工、取得自由后的欢乐感情。
唱词以上下两个七字句为基本单位,句式简洁工整。
开头是一个优美深情的笛子做引子,接着是情绪欢快的男女对唱,该曲牌在传统的黄梅戏中称为“花腔对板”,其基本格式是男女一人一句,以相互呼应、对称的上下句为基础,节奏规整、旋律朴实、结构方整。
结尾采用了男女声二重唱的新形势,两个声部之间用自由模仿的形式构成对比,增添了音乐的色彩变化。
3.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跟着示范带一起来欣赏这个唱段,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人教版音乐九下第2单元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黄梅戏的部分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材分析:黄梅戏是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
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
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怀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黄梅戏《打猪草》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
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
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
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她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
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终于回到家中,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男女青年这种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
《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
《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和王妻,两人在正月十五去看灯,只见人山人海,各种花灯造型惟妙惟肖,场面好不热闹。
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使学生能够: - 了解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 掌握黄梅戏唱腔的基本技巧和要素; - 能够理解戏曲中的人物情感与内涵; - 通过表演和演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合作意识。
2. 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和特点–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的唱腔、音乐和表演特点。
2.唱腔演绎–教学黄梅戏的基本唱腔;–唱腔练习:月琴调、下江船、停葫芦、涟漪深处、找茬。
3.剧情理解和演出–介绍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剧情;–观看黄梅戏表演并进行分析;–分配角色,进行分组表演。
3. 教学方法结合黄梅戏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 情景模拟教学法; - 周易教学法; - 集体讨论、小组合作; - 视听结合、互动教学。
4. 教学重点和难点•唱腔演绎:分清唱腔的基本要素,细致描绘音律与韵律的变化。
•剧情理解和演出:理解梳理剧情,理解角色人物情感的转折,突出表演的人物特点,注意细节的表现。
二、反思在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结合了黄梅戏的特点,借助情景模拟、周易教学法、视听结合以及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掌握唱腔和提高表演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和不足:1. 教学设计过于密集和繁琐我的教学计划中包含了许多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时候会让学生感到有些疲惫和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筛选、让教学更加简洁明了。
2. 学生更加注重唱腔的表演在教学中,黑板报、小组合作讨论在学生成果的评估中比重较小,而唱腔的表演在学生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追求,学生希望更多地进行唱腔的练习,提高自己的唱功和嗓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在理解剧情和角色转折方面有些薄弱一些学生在理解剧情和角色转折方面有些薄弱,影响了表演的效果和流畅度。
第二单元梨园风采(二)教学设计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黄梅戏的部分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黄梅戏、创编等手段初步了解黄梅戏这个剧种。
教学难点:黄梅戏装饰音的演唱教具准备:电子琴、道具、自制课件,微机室,表演台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黄梅戏知识及其中《天仙配》《夫妻观灯》相关内容。
2、教室里面放一些戏曲演员的用品。
戏服,戏冠等创设出情境。
教学过程:课前在教室里播放《对花》发放歌谱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欣赏《夫妻观灯》5分钟1、说内容师:这节课老师先给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看完后告诉老师这段唱的什么?(生答:看花灯时十分热闹拥挤,描写不同观灯人的神态)师:说的真好![图片]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老百姓在元宵节的晚上全家都要到街上看花灯猜灯谜。
虽很拥挤,但阻挡不了人们看花灯的热情! [显示歌词,带学生读一读]2、说表演师:你觉得演员表演得怎么样?(真实活泼)我们也站起来表演看灯人的神态,比比谁学的像。
(师生表演)3、引出课题师:同学们表演的比老师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戏吗?这是黄梅戏《夫妻观灯》的片段。
(生答,老师出示课题)师:你会唱黄梅戏吗?你了解它吗?(生答)师:我们安徽有天下闻名的黄山和黄梅戏,并称“二黄”。
做为安徽人,你们感到骄傲吗?我们更要了解安徽的文化,当有外地朋友来,你可以自豪地向他介绍咱们安徽的黄梅特色啊。
对不对。
那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三、黄梅戏方言特色[教师边演示边介绍] 5分钟师:黄梅戏原名“黄梅调”。
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就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等地。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以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安庆地区方言去唱和说。
学唱戏曲夫妻双双把家还-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京剧《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2.理解京剧基本唱腔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3.学会练习《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的唱段。
4.增强学生的京剧文化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唱腔的基本特点。
2.准确地演唱出《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的唱段。
三、教学准备1.练习时间表2.学生的练习指导材料3.教师的辅助材料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关于京剧的一些表现形式和文化底蕴,加深学生的认识和认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介绍《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师简单地介绍《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情节,人物,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
(注: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放一段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时介绍。
)第三步:学习唱腔1.教师演唱本唱腔,学生观看,听取教师的讲解。
2.学生自己跟着唱一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唱腔的技巧和要点。
3.教师和学生对唱,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唱腔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意图。
第四步:练习《夫妻双双把家还》1.教师向学生介绍《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的唱段,并分别帮助学生练习每段唱腔。
2.教师和学生对唱,帮助学生纠正唱腔的不足和问题。
3.学生分组练习唱腔,教师在旁边指导。
第五步:模拟演出与分享1.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彩排,模拟演出。
2.及时分析演出的问题和不足,做好优化和改进。
3.学生进行演出,与家长和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的唱腔和相关技巧,对京剧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教师还需做得更好的,比如引导学生在更深入的梳理、欣赏、分析京剧文化方面。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黄梅戏的起源与开展。
2、通过欣赏,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
3、能够用有气息支撑的声音,并有表情的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学习音乐,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为此,我力求音乐课新鲜、奇特、活泼。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主要通过〃听〃、〃唱〃、〃演〃、〃创〃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情绪,体会戏曲的思想内涵,通过图像资料和作品内容来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前倚音的演唱,用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唱、演唱二重唱局部。
教学用具:多媒体白板教学,钢琴等!教学过程:1、引用故事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黄梅戏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欣赏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初步、直观的了解黄梅戏,从而产生学习黄梅戏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有关黄梅戏的素材,并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搜集内容分享给大家,表达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和学生一起分析歌谱,讲解歌谱中的乐理知识,例如:反复记号;前倚音等!2、教唱歌曲首先在唱歌之前,带着学生练声;13 53 I 1- I教师完整的范唱一遍,然后带着学生用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复调局部是这首歌曲的难点处,我会单独提出来给学生首先分声部单独练习,然后两声部合唱练习。
唱熟歌曲后,老师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来变现歌曲进,例如:各小组推荐唱的好的一组同学给大家进行表演唱;还有用舞蹈的形式来表演歌曲的等;然后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自评,互评,老师最后以表扬的形式总结评价!3、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黄梅戏,学习了黄梅戏,从而也产生了学习黄梅戏的兴趣,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谢谢大家!。
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夫妻双双把家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民歌,描绘了一对夫妻团圆的感人故事。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感受夫妻间深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1.2 教学目标(1)学会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2)了解歌曲的背景及意境。
(3)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
(4)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歌曲解析2.1 歌曲概述《夫妻双双把家还》是一首曲调优美、词意深刻的民歌,表达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回家的喜悦。
歌曲以对唱的形式展开,旋律悠扬,富有感染力。
2.2 歌词解析(1)第一段:描绘了夫妻离别时的不舍和期盼团圆的心情。
(2)第二段:表现了夫妻重逢的喜悦和回家的渴望。
(3)第三段: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夫妻相互扶持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示范法教师先进行歌曲演唱,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3.2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唱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3 任务驱动法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歌曲。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学会歌曲旋律(1)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4.2 理解歌曲意境(1)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及歌词的含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歌曲的理解。
4.3 合唱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对唱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姿势。
4.4 表演展示(1)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5.2 歌唱技巧评价学生在演唱歌曲时音准、节奏、发音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5.3 课堂展示评价学生在课堂表演中的表现,包括歌曲演唱、情感表达等。
第六章:拓展活动6.1 歌曲接龙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接龙游戏,要求每组成员轮流唱出一句歌词,下一句歌词需以前一句歌词的一个字开头。
通过此活动,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歌唱技巧。
人教版音乐九下第2单元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黄梅戏的部分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材分析:黄梅戏是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
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
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怀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黄梅戏《打猪草》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
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
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
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她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
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终于回到家中,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男女青年这种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
《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
《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和王妻,两人在正月十五去看灯,只见人山人海,各种花灯造型惟妙惟肖,场面好不热闹。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黄梅戏的部分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材分析: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
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
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黄梅戏《打猪草》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
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
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
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她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
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终于回到家中,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男女青年这种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
《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
《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和王妻,两人在正月十五去看灯,只见人山人海,各种花灯造型惟妙惟肖,场面好不热闹。
一路上夫妻俩说说唱唱,历数各种灯名,描述各种观灯人的不同神态,十分生动风趣,整场戏表现了表年农展丰收后的喜乐心情和生活情趣。
观众看了有亲切感。
《天仙配》本片根据同名黄梅戏改编。
云海深处,玉帝的小女儿七仙女在仙宫过着孤单寂寞的日子。
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拨开云雾,见到人间男女婚嫁、勤劳耕作的生活,十分羡慕。
七仙女看到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董永忠厚老实,遂生爱慕之情。
下凡后,七仙女与董永结为夫妻。
为赎丈夫,两人同去傅员外家做工。
做工期满,夫妻返家过着幸福的生活。
天庭知道七仙女私自下凡,将七仙女捕回天庭,董永痛不欲生。
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叙
述了七仙女下凡的曲折经历,融合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满爱情的善良愿望,以及对封建专制统治者的仇恨和控诉。
在美丽动人的七仙女和勤劳忠厚的董永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格,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该片的一些经典性唱段,饮誉长久,流传不衰。
音乐和舞蹈、特技和神话描写的自然结合,为本片添加了浓郁的艺术气氛。
该片参加 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曾获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和优秀演出奖。
饰演七仙女、董永的演员严凤英和王少舫,均获演员一等奖。
本片还曾获1956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舞台艺术片二等奖。
教学重点:
通过学唱黄梅戏、创编等手段初步了解黄梅戏这个剧种。
教学难点:
黄梅戏装饰音的演唱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黄梅戏知识及其中《天仙配》《夫妻观灯》相关内容。
2.教室里面放一些戏曲演员的用品。
戏服,戏冠等创设出情境。
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里播放《对花》发放歌谱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夫妻观灯》 5分钟
1.说内容
师:这节课老师先给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看完后告诉老师这段唱的什么?
(生答:看花灯时十分热闹拥挤,描写不同观灯人的神态)
师:说的真好!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老百姓在元宵节的晚上全家都要到街上看花灯猜灯谜。
虽很拥挤,但阻挡不了人们看花灯的热情!
2.说表演
师:你觉得演员表演得怎么样?(真实活泼)我们也站起来表演看灯人的神态,比比谁学的像。
(师生表演)
3.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表演的比老师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戏吗?这是黄梅戏《夫妻观灯》的片段。
(生答,老师出示课题)
师:你会唱黄梅戏吗?你了解它吗?(生答)
师:我们安徽有天下闻名的黄山和黄梅戏,并称“二黄”。
做为安徽人,你们感到骄傲吗?我们更要了解安徽的文化,当有外地朋友来,你可以自豪地向他介绍咱们安徽的黄梅特色啊。
对不对。
那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三、黄梅戏方言特色 5分钟
师:黄梅戏原名“黄梅调”。
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就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等地。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以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安庆地区方言去唱和说。
咱们同学有会说安庆话的吗?老师会说但说的不是特别地道,我给你们请两位小老师。
(观看视频《打猪草》)
师:他们说什么呢?这是黄梅戏《打猪草》中的^对面,在戏曲中这叫“念白”,老师给你们解释。
师:老师来演金小毛,同学们演陶金花。
(教师和学生表演)
师:同学们说黄梅戏念白还真是像模像样的呢!说明大家很聪明!很有语言天分!
四、欣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并学唱第一段 20分钟
1.介绍背景初听
师:黄梅戏最为大家熟悉的演员或者是剧目你们知道有哪些吗?最为大家熟悉的《天仙配》中的两位主角严凤英和王少舫老师可以说是黄梅大师。
下面三位是继他们之后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黄梅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表达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好感情的愿望。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听过的吗?黄梅戏《天仙配》就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改编创作的。
师:我来请咱们班说故事最好的同学来讲故事。
想听听他们一路唱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