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上册第5单元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1花城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初中音乐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前两句和兰花指的手势动作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2、通过欣赏,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
3、能够有表情的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夫妻双双把家还》ppt,视频、教学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男女生对唱,故事讲述,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
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下风,与其结为夫妻。
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一夜之间织成绵绢十匹,夫妻双双回转家门。
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
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千古憾事。
二、介绍黄梅戏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音乐《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剧情描写了七仙女下凡并冲破重重阻力,劳与勤善良的董永结合的爱情故事。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其中的一段男女声对唱,表现了董永与七仙女获得自由后,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喜悦心情。
三、学习《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前两句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音乐,学生跟着哼,熟悉曲调。
跟老师读第一句的歌词。
把歌词读熟练。
教唱第一句。
跟音乐唱第一句。
学习兰花指的动作。
(集体学,自己琢磨,同桌互学,)教师个别指导四、配上动作唱。
(看视频习,学自己练习,教师个别指导)五、展示表演唱。
学习第二句唱法。
六、课堂小结,课外延伸希望大家能在课外多请教长辈,多练习,下星期来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会表现得更棒!七、教学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因为上节课让大家听过一些戏曲片段,发现学生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很感兴趣,所以决定先学黄梅戏唱段。
可能是因为平时有听到,所以一些学生能跟着哼,也比较感兴趣。
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使学生能够: - 了解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 掌握黄梅戏唱腔的基本技巧和要素; - 能够理解戏曲中的人物情感与内涵; - 通过表演和演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合作意识。
2. 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和特点–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的唱腔、音乐和表演特点。
2.唱腔演绎–教学黄梅戏的基本唱腔;–唱腔练习:月琴调、下江船、停葫芦、涟漪深处、找茬。
3.剧情理解和演出–介绍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剧情;–观看黄梅戏表演并进行分析;–分配角色,进行分组表演。
3. 教学方法结合黄梅戏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 情景模拟教学法; - 周易教学法; - 集体讨论、小组合作; - 视听结合、互动教学。
4. 教学重点和难点•唱腔演绎:分清唱腔的基本要素,细致描绘音律与韵律的变化。
•剧情理解和演出:理解梳理剧情,理解角色人物情感的转折,突出表演的人物特点,注意细节的表现。
二、反思在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结合了黄梅戏的特点,借助情景模拟、周易教学法、视听结合以及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掌握唱腔和提高表演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和不足:1. 教学设计过于密集和繁琐我的教学计划中包含了许多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时候会让学生感到有些疲惫和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筛选、让教学更加简洁明了。
2. 学生更加注重唱腔的表演在教学中,黑板报、小组合作讨论在学生成果的评估中比重较小,而唱腔的表演在学生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追求,学生希望更多地进行唱腔的练习,提高自己的唱功和嗓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在理解剧情和角色转折方面有些薄弱一些学生在理解剧情和角色转折方面有些薄弱,影响了表演的效果和流畅度。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故事情节,了解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和表演形式;2.掌握《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节奏和歌词,能够正确、流畅地演唱;3.能够结合舞蹈和小器乐演奏,完整表现《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艺术效果;4.培养学生对黄梅戏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点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节奏和歌词;2.舞蹈和小器乐的表演;3.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和表演形式。
三、教学难点1.黄梅戏音乐的欣赏和表演;2.舞蹈和小器乐的整合。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唱跳结合法、实践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黄梅戏的兴趣;•播放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音乐特点;•教师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第一段歌词,并让学生跟唱。
2. 正式学习第一部分:故事情节•教师向学生介绍《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剧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学生自选角色演绎情节,表演形式不限。
第二部分:曲调、节奏和歌词•教师逐句教学《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意义;•教师演示歌曲的曲调、节奏和重要乐器的演奏方法,让学生跟唱和模仿演奏;•学生分组排练,练习歌曲和演奏。
第三部分:舞蹈和小器乐的表演•教师向学生介绍舞蹈和小器乐在黄梅戏中的作用和表演形式;•学生学习简单舞蹈动作,并结合歌曲演唱;•学生学习小器乐演奏技巧,分组练习演奏。
3. 教学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对黄梅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黄梅戏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学生能够表演简单舞蹈动作,并结合歌曲演唱;•学生能够学习小器乐演奏技巧,分组练习演奏;•学生能够领略黄梅戏音乐的魅力,提高对黄梅戏的审美水平。
梨园奇葩之乡音黄梅—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课题:《夫妻双双把家还》年级:七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具:打击乐器、电钢琴、多媒体教材分析:中国的戏曲文化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有着悠久的历史。
黄梅戏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戏曲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新课标提倡学唱京剧和地方戏曲曲艺长短以加深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传承。
黄梅戏作为地方戏曲文化的瑰宝对于“黄梅故乡”安庆的孩子们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让孩子们从小听黄梅、唱黄梅、爱黄梅从而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让孩子们通过“乡音”的学习热爱传统音乐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黄梅戏的相关知识,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2.通过欣赏、学唱黄梅戏唱腔片段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
3.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适当的表演,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和初步理解黄梅戏剧种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学唱戏曲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安庆本土歌手慕容晓晓的歌曲《黄梅戏》,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为切入点,由歌曲中的黄梅戏元素导入新课。
二、简介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名家名角。
介绍黄梅戏伴奏乐器并展示一些打击乐器,让学生形成初步印象。
三、欣赏感受聆听《夫妻双双把家还》,介绍黄梅戏《天仙配》剧情并让学生试着模仿演唱唱段感受黄梅戏特点。
四、学唱1.播放视频音乐,学生哼唱熟悉曲调。
2.弹奏伴奏,教唱旋律。
3.学唱戏词。
4.分男女对唱,磨合二声部演唱部分。
五、表演拓展分小组进行表演唱加入一些基本的舞台动作,如兰花指。
拓展黄梅戏表演中的“念”,并带学生根据视频范例模仿。
六、小结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情感染观众。
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走近黄梅戏、爱上黄梅戏!(打出“传承家乡文化,唱响乡音黄梅!”的字幕。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梅戏的发展、特点和表演形式;2.了解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情节、角色和曲调;3.学会黄梅戏唱腔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技巧;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黄梅戏的特点和表演形式;2.学会黄梅戏唱腔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准备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频资料;2.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3.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谱;4.音乐教学工具和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向学生介绍黄梅戏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表演形式,引导学生对黄梅戏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学习唱腔(30分钟)播放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频资料,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歌曲的整体情况。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学唱歌曲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部分。
首先教授歌曲的歌词,让学生跟读歌词,熟悉歌曲的情节和角色。
接着,教师为学生讲解歌曲的基本唱腔要素和表现技巧,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唱腔的语调、音量和节奏。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练习唱歌,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歌曲的唱腔。
3. 情景表演(30分钟)分组让学生练习情景表演,让学生根据歌曲中的情节和角色,分角色再结合歌曲演唱,以形象地表现出歌曲的情境和角色的性格。
4. 听课评析(20分钟)播放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频资料,让学生听课评析。
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听歌,让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唱腔和情境做出评价和总结。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表演能力和综合素质。
5. 总结(5分钟)在课堂结束时,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对黄梅戏和音乐艺术多关注和多了解,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了解黄梅戏的特点和表演形式,学会黄梅戏唱腔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黄梅戏的起源与开展。
2、通过欣赏,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
3、能够用有气息支撑的声音,并有表情的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学习音乐,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为此,我力求音乐课新鲜、奇特、活泼。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主要通过〃听〃、〃唱〃、〃演〃、〃创〃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情绪,体会戏曲的思想内涵,通过图像资料和作品内容来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前倚音的演唱,用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唱、演唱二重唱局部。
教学用具:多媒体白板教学,钢琴等!教学过程:1、引用故事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黄梅戏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欣赏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初步、直观的了解黄梅戏,从而产生学习黄梅戏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有关黄梅戏的素材,并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搜集内容分享给大家,表达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和学生一起分析歌谱,讲解歌谱中的乐理知识,例如:反复记号;前倚音等!2、教唱歌曲首先在唱歌之前,带着学生练声;13 53 I 1- I教师完整的范唱一遍,然后带着学生用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复调局部是这首歌曲的难点处,我会单独提出来给学生首先分声部单独练习,然后两声部合唱练习。
唱熟歌曲后,老师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来变现歌曲进,例如:各小组推荐唱的好的一组同学给大家进行表演唱;还有用舞蹈的形式来表演歌曲的等;然后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自评,互评,老师最后以表扬的形式总结评价!3、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黄梅戏,学习了黄梅戏,从而也产生了学习黄梅戏的兴趣,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谢谢大家!。
初中音乐粤教花城版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能够用简单的、经过处理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的表演。
2.感受戏曲的特点,在听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五大戏曲特点。
难点:自然流畅的演唱黄梅戏选段。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导入感受戏曲的不同风格。
询问学生对戏曲了解多少,都知道哪些剧种?播放多媒体戏曲选段。
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在20 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评剧:《刘巧儿》选段《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
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及反思教案设计课程背景本教案针对的是一个中学校园文化节活动中的戏曲表演环节。
选用的是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在学生群体中,戏曲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通过这次演出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对黄梅戏的了解和传承。
教学目标•了解黄梅戏及其基本表演技巧;•学习《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掌握其中角色性格、故事情节和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学习和表演;•难点:对于黄梅戏不熟悉的学生来说,其奇特的声腔和表演风格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黄梅戏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2.《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中人物关系、情节及唱腔。
教学方法1.知识讲授:老师为学生介绍黄梅戏基本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2.视听教学:老师播放黄梅戏表演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选段中的不同角色,扮相、唱腔、表演姿态均需认真准备;4.互动评价:每组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一定量的演出,其他组对其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意见改进。
教学步骤第一步:黄梅戏基础知识讲解教师介绍黄梅戏基本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让学生了解黄梅戏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第二步:视听欣赏播放一段黄梅戏表演视频,引导学生体验黄梅戏独特的音乐、唱腔、舞蹈、表演、戏剧和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风格。
第三步:分组表演将学生组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不同的角色,并且要求同组之间分工合作,设计好每一个细节:扮相、化妆、唱腔、表演姿态等等。
第四步:互动评价每组学生在约定好的时间内进行表演,其他组对其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意见改进,并在展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和交流。
反思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演绎传统文化作品,实现了“学以致用”。
在创设情境的教学活动环境下,学生可以克服一些基础知识和技巧方面的难点,提高了学生文化素质和戏曲文化的认知。
第5单元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黄梅戏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和角色行当有基本了解;
2.能简单表演经典剧目《夫妻观灯》片段和《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黄梅戏的资料收集、问题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动,对黄梅戏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和角色行当有所了解;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模块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尝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与人合作所带来的快乐,并且在学习中建立“平等、人本、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2、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参与意识,建立平等、和谐、互学的教学氛围。
3、让学生全面地、热情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对家乡戏曲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学情分析
黄梅戏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我们安庆的地方戏曲,然而我们的中学生大多喜欢的还是流行歌曲,对其感兴趣的并不多,也不太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希望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经历求知的过程,并从好唱易学的经典剧目片段学习中敢于演唱、敢于表演,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黄梅戏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和角色行当基本了解,简单表演黄梅戏经典剧目《夫妻观灯》片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热爱家乡戏曲黄梅戏
4教学过程
4.1 课堂教学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设计安排
教师活动
课前布置课前学习内容流程及时间安排
学生活动
接任务单要求搜集资料,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参加相应的小组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经历求知的过程
活动2【导入】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
用黄梅戏《打猪草》旋律填词和学生问好
学生活动
聆听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把学生带入戏曲氛围
活动3【活动】播放视频
教师活动
播放自制的视频《黄梅飘香》。
学生活动
欣赏。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黄梅戏发展历史对家乡黄梅戏历史对家乡戏曲产生热爱与自豪之情。
活动4【活动】课前学习反馈
教师活动
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引导、参与讨论并总结知识点
学生活动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1、黄梅戏的角色行当
2、黄梅戏表演的艺术手段——唱、念
黄梅戏表演的艺术手段——做、打
3、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增强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活动5【活动】学唱《夫妻观灯》片段
教师活动
1、为学生表演《夫妻观灯》片段
2、问哪位同学了解剧情
3、范唱剧中看灯人片段
4、引导学生根据片段、旋律创编歌词
5、组织学生分组表演看灯人形象
6、师生合作表演《夫妻观灯》片段
学生活动
自主发言、
学、唱
即兴创作
设计意图
我们的学习应面向所有学生、选择好唱易学的经典剧目的唱段,让学生即可以参与、激发学习积极性
活动6【活动】总结
教师活动
总结学习成果和收获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表演评价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创造的表现能力,并在表演中渗透评价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
师生共同体验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
活动7【作业】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预习《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