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1 花城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5单元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黄梅戏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和角色行当有基本了解;2.能简单表演经典剧目《夫妻观灯》片段和《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黄梅戏的资料收集、问题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动,对黄梅戏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和角色行当有所了解;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模块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尝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与人合作所带来的快乐,并且在学习中建立“平等、人本、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2、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参与意识,建立平等、和谐、互学的教学氛围。
3、让学生全面地、热情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对家乡戏曲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学情分析黄梅戏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我们安庆的地方戏曲,然而我们的中学生大多喜欢的还是流行歌曲,对其感兴趣的并不多,也不太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希望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经历求知的过程,并从好唱易学的经典剧目片段学习中敢于演唱、敢于表演,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黄梅戏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和角色行当基本了解,简单表演黄梅戏经典剧目《夫妻观灯》片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热爱家乡戏曲黄梅戏4教学过程4.1 课堂教学4.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课前设计安排教师活动课前布置课前学习内容流程及时间安排学生活动接任务单要求搜集资料,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参加相应的小组自主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经历求知的过程活动2【导入】课堂导入教师活动用黄梅戏《打猪草》旋律填词和学生问好学生活动聆听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把学生带入戏曲氛围活动3【活动】播放视频教师活动播放自制的视频《黄梅飘香》。
学生活动欣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黄梅戏发展历史对家乡黄梅戏历史对家乡戏曲产生热爱与自豪之情。
花城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
导学生听赏,判断戏曲来自我国哪个地方剧种?
2.教师介绍黄梅戏我国哪个地方剧种?
(黄梅戏)
2.了解黄梅戏
视频导入,为欣
赏、演唱歌曲做
准备。
讲授新课1.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
思考:
该黄梅戏的演唱形式是?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黄梅戏的行当有哪些?
3.教师介绍《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故
事梗概。
4.教师出示歌谱,播放片段,提问:
歌曲用什么情绪演唱?
5.学唱歌曲
(1)教师引导女生学唱
(2)教师引导男生学唱
1.学生观看视频,思考:
该黄梅戏的演唱形式是?
男女对唱
2.学生了解:黄梅戏角色行
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
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
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
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
生、小旦、小生、小丑、老
旦、奶生、花脸诸行。
3.学生了解《夫妻双双把家
还》
4.学生聆听音乐,思考回答
问题。
深情的情绪……
5.学唱歌曲
(4)女生学唱
(5)男生学唱
(6)合作演唱
1.从了解演唱形
式,为演唱歌曲
作铺垫。
通过聆听、演唱,
使学生把握歌曲
的基本情绪
分角色学唱歌曲。
人教版初中音乐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前两句和兰花指的手势动作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2、通过欣赏,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
3、能够有表情的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夫妻双双把家还》ppt,视频、教学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男女生对唱,故事讲述,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
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下风,与其结为夫妻。
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一夜之间织成绵绢十匹,夫妻双双回转家门。
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
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千古憾事。
二、介绍黄梅戏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音乐《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剧情描写了七仙女下凡并冲破重重阻力,劳与勤善良的董永结合的爱情故事。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其中的一段男女声对唱,表现了董永与七仙女获得自由后,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喜悦心情。
三、学习《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前两句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音乐,学生跟着哼,熟悉曲调。
跟老师读第一句的歌词。
把歌词读熟练。
教唱第一句。
跟音乐唱第一句。
学习兰花指的动作。
(集体学,自己琢磨,同桌互学,)教师个别指导四、配上动作唱。
(看视频习,学自己练习,教师个别指导)五、展示表演唱。
学习第二句唱法。
六、课堂小结,课外延伸希望大家能在课外多请教长辈,多练习,下星期来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会表现得更棒!七、教学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因为上节课让大家听过一些戏曲片段,发现学生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很感兴趣,所以决定先学黄梅戏唱段。
可能是因为平时有听到,所以一些学生能跟着哼,也比较感兴趣。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黄梅戏的相关知识,感受我国的戏曲艺术的魅力并能区别于京剧、豫剧等其他剧种。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唱戏曲唱腔片段,熟悉黄梅戏唱腔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初步了解、分辨各地方戏曲的种类及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和初步理解黄梅戏剧种的音乐风格特点及形式的原因。
【难点】学唱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组织教学1.宣布上课,全班起立2.面带微笑地问好:同学们好!并环视全体学生。
环节二: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唱脸谱》歌曲录音)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过的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剧种?生:(京剧)2.那么除京剧外,我们今天来欣赏一个新的剧种,我们一起来看一张剧照,同学们来猜猜这是哪个曲目呢?3.猜出来的同学能唱两句吗?(生唱《夫妻双双把家还》二句)对,是黄梅戏看来大家对黄梅戏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今天,我们将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黄梅戏,走进黄梅戏。
环节三:新课教授1.首先,我们完整的来听一遍《夫妻双双把家还》。
多媒体示范《夫妻双双把家还》。
2.请同学们谈谈关于这首歌的相关故事。
2.教师总结黄梅戏的相关知识以及《天仙配》的剧情。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在董永当长工满期,与七仙女一同回家时的对唱,故此一也叫《满工对唱》。
还有以唱词开头的几个字为名,而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该唱段表现了董永与七仙女在不当长工、取得自由后的欢乐感情。
唱词以上下两个七字句为基本单位,句式简洁工整。
开头是一个优美深情的笛子做引子,接着是情绪欢快的男女对唱,该曲牌在传统的黄梅戏中称为花腔对板,其基本格式是男女一人一句,以相互呼应、对称的上下句为基础,节奏规整、旋律朴实、结构方整。
结尾采用了男女声二重唱的新形势,两个声部之间用自由模仿的形式构成对比,增添了音乐的色彩变化。
3.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跟着示范带一起来欣赏这个唱段,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使学生能够: - 了解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 掌握黄梅戏唱腔的基本技巧和要素; - 能够理解戏曲中的人物情感与内涵; - 通过表演和演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合作意识。
2. 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和特点–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的唱腔、音乐和表演特点。
2.唱腔演绎–教学黄梅戏的基本唱腔;–唱腔练习:月琴调、下江船、停葫芦、涟漪深处、找茬。
3.剧情理解和演出–介绍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剧情;–观看黄梅戏表演并进行分析;–分配角色,进行分组表演。
3. 教学方法结合黄梅戏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 情景模拟教学法; - 周易教学法; - 集体讨论、小组合作; - 视听结合、互动教学。
4. 教学重点和难点•唱腔演绎:分清唱腔的基本要素,细致描绘音律与韵律的变化。
•剧情理解和演出:理解梳理剧情,理解角色人物情感的转折,突出表演的人物特点,注意细节的表现。
二、反思在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结合了黄梅戏的特点,借助情景模拟、周易教学法、视听结合以及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掌握唱腔和提高表演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和不足:1. 教学设计过于密集和繁琐我的教学计划中包含了许多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时候会让学生感到有些疲惫和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筛选、让教学更加简洁明了。
2. 学生更加注重唱腔的表演在教学中,黑板报、小组合作讨论在学生成果的评估中比重较小,而唱腔的表演在学生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追求,学生希望更多地进行唱腔的练习,提高自己的唱功和嗓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在理解剧情和角色转折方面有些薄弱一些学生在理解剧情和角色转折方面有些薄弱,影响了表演的效果和流畅度。
梨园奇葩之乡音黄梅—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课题:《夫妻双双把家还》年级:七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具:打击乐器、电钢琴、多媒体教材分析:中国的戏曲文化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有着悠久的历史。
黄梅戏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戏曲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新课标提倡学唱京剧和地方戏曲曲艺长短以加深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传承。
黄梅戏作为地方戏曲文化的瑰宝对于“黄梅故乡”安庆的孩子们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让孩子们从小听黄梅、唱黄梅、爱黄梅从而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让孩子们通过“乡音”的学习热爱传统音乐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黄梅戏的相关知识,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2.通过欣赏、学唱黄梅戏唱腔片段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
3.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适当的表演,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和初步理解黄梅戏剧种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学唱戏曲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安庆本土歌手慕容晓晓的歌曲《黄梅戏》,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为切入点,由歌曲中的黄梅戏元素导入新课。
二、简介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名家名角。
介绍黄梅戏伴奏乐器并展示一些打击乐器,让学生形成初步印象。
三、欣赏感受聆听《夫妻双双把家还》,介绍黄梅戏《天仙配》剧情并让学生试着模仿演唱唱段感受黄梅戏特点。
四、学唱1.播放视频音乐,学生哼唱熟悉曲调。
2.弹奏伴奏,教唱旋律。
3.学唱戏词。
4.分男女对唱,磨合二声部演唱部分。
五、表演拓展分小组进行表演唱加入一些基本的舞台动作,如兰花指。
拓展黄梅戏表演中的“念”,并带学生根据视频范例模仿。
六、小结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情感染观众。
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走近黄梅戏、爱上黄梅戏!(打出“传承家乡文化,唱响乡音黄梅!”的字幕。
《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2.了解黄梅戏,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
3.培养学生热爱戏曲文化,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2.了解黄梅戏,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夫妻双双把家还》,同学们是不是感到非常熟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曲目《夫妻双双把家还》,它是一首黄梅戏经典曲目,是根据黄梅戏《天仙配》而创作的。
【设计意图】初听歌曲,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听音乐,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二、新课1.剧情介绍故事讲述,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
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下凡,与其结为夫妻。
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夫妻双双回转家门。
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
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千古憾事。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移植自青阳腔,经历代艺人的表演加工而具本剧种特色。
【设计意图】分别介绍词曲创作者,使学生了解歌曲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歌曲情感。
2.欣赏歌词,思考:从歌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抵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叙述了七仙女下凡的曲折经历,融合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满爱情的善良愿望,以及对封建专制统治者的仇恨和控诉。
在美丽动人的七仙女和勤劳忠厚的董永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格,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赏析,强化同学们对于歌曲情感的把握。
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梅戏的发展、特点和表演形式;2.了解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情节、角色和曲调;3.学会黄梅戏唱腔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技巧;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黄梅戏的特点和表演形式;2.学会黄梅戏唱腔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准备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频资料;2.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3.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谱;4.音乐教学工具和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向学生介绍黄梅戏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表演形式,引导学生对黄梅戏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学习唱腔(30分钟)播放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频资料,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歌曲的整体情况。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学唱歌曲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部分。
首先教授歌曲的歌词,让学生跟读歌词,熟悉歌曲的情节和角色。
接着,教师为学生讲解歌曲的基本唱腔要素和表现技巧,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唱腔的语调、音量和节奏。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练习唱歌,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歌曲的唱腔。
3. 情景表演(30分钟)分组让学生练习情景表演,让学生根据歌曲中的情节和角色,分角色再结合歌曲演唱,以形象地表现出歌曲的情境和角色的性格。
4. 听课评析(20分钟)播放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频资料,让学生听课评析。
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听歌,让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唱腔和情境做出评价和总结。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表演能力和综合素质。
5. 总结(5分钟)在课堂结束时,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对黄梅戏和音乐艺术多关注和多了解,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了解黄梅戏的特点和表演形式,学会黄梅戏唱腔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5单元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黄梅戏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和角色行当有基本了解;
2.能简单表演经典剧目《夫妻观灯》片段和《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黄梅戏的资料收集、问题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动,对黄梅戏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和角色行当有所了解;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模块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尝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与人合作所带来的快乐,并且在学习中建立“平等、人本、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2、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参与意识,建立平等、和谐、互学的教学氛围。
3、让学生全面地、热情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对家乡戏曲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学情分析
黄梅戏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我们安庆的地方戏曲,然而我们的中学生大多喜欢的还是流行歌曲,对其感兴趣的并不多,也不太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希望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经历求知的过程,并从好唱易学的经典剧目片段学习中敢于演唱、敢于表演,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黄梅戏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和角色行当基本了解,简单表演黄梅戏经典剧目《夫妻观灯》片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热爱家乡戏曲黄梅戏
4教学过程
4.1 课堂教学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设计安排
教师活动
课前布置课前学习内容流程及时间安排
学生活动
接任务单要求搜集资料,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参加相应的小组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经历求知的过程
活动2【导入】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
用黄梅戏《打猪草》旋律填词和学生问好
学生活动
聆听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把学生带入戏曲氛围
活动3【活动】播放视频
教师活动
播放自制的视频《黄梅飘香》。
学生活动
欣赏。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黄梅戏发展历史对家乡黄梅戏历史对家乡戏曲产生热爱与自豪之情。
活动4【活动】课前学习反馈
教师活动
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引导、参与讨论并总结知识点
学生活动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1、黄梅戏的角色行当
2、黄梅戏表演的艺术手段——唱、念
黄梅戏表演的艺术手段——做、打
3、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增强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活动5【活动】学唱《夫妻观灯》片段
教师活动
1、为学生表演《夫妻观灯》片段
2、问哪位同学了解剧情
3、范唱剧中看灯人片段
4、引导学生根据片段、旋律创编歌词
5、组织学生分组表演看灯人形象
6、师生合作表演《夫妻观灯》片段
学生活动
自主发言、
学、唱
即兴创作
设计意图
我们的学习应面向所有学生、选择好唱易学的经典剧目的唱段,让学生即可以参与、激发学习积极性
活动6【活动】总结
教师活动
总结学习成果和收获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表演评价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创造的表现能力,并在表演中渗透评价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
师生共同体验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
活动7【作业】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预习《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唱段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