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部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鬼谷子》全文译文及翻译《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第一捭阖第二反应第三内揵第四抵巇第五飞箝第六忤合第七揣篇第八摩篇第九权篇第十谋篇第十一决篇第十二符言本经阴符七篇本,事物的根本,经,常见的原则。
阴,暗中。
符,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
阴符,指外界事物的发生与内心所谋暗中契合。
“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
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
”本篇分为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七种修养方法,指导人们培养内在的神气、意志,以调动自身因素解决外在问题,每一部分阐述了一个问题,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来看,又有一定逻辑关系。
文中有明显与道教相通的说法。
《本经阴符》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说是本书的主体和根本,它阐明了纵横家运用谋略时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纵横家的自身修养,运用谋略的原则和方法。
并强调以人的内在修养为根本去治理外物,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根本。
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持枢中经------------------------------------------简介《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
《鬼谷子》书中以道家老子观点为主,渗透出儒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家学说的思想内涵,集诸子百家学说之大成。
《鬼谷子》用大量篇幅讲述了洞察心理、权谋策略和口才技巧,是一部入世成事的心机妙典。
《鬼谷子》一书,据传是由鬼谷先生的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此书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
《鬼谷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揵》《抵巇》四篇。
中卷含《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八篇。
鬼谷子捭阖篇原文与译文【最新版】目录1.鬼谷子捭阖篇原文概述2.鬼谷子捭阖篇译文解读3.鬼谷子捭阖篇的现实意义正文【鬼谷子捭阖篇原文概述】《鬼谷子》是一部古代兵法、纵横家著作,被誉为“纵横家之祖”。
该书作者为战国时期纵横家鬼谷子,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智慧进行游说和辩论。
捭阖篇是《鬼谷子》中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了如何运用口才去游说和辩论。
这一篇是纵横家的基本理论,也是后世辩论家、演讲家和外交家的必读之作。
【鬼谷子捭阖篇译文解读】鬼谷子捭阖篇原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论述如何进行游说,另一部分是论述如何进行辩论。
在游说部分,鬼谷子认为,要成功游说对方,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包括他的喜好、欲望、意图等。
然后,根据对方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去游说。
鬼谷子提出了“因人而异”的游说原则,即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游说策略。
在辩论部分,鬼谷子认为,要成功辩论,首先要掌握辩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辩论的原则包括:立场坚定、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等。
辩论的方法包括:提问、反驳、推理、举例等。
鬼谷子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的辩论原则,即在辩论中,要了解对方的观点和论据,以便进行有效的反驳。
【鬼谷子捭阖篇的现实意义】虽然《鬼谷子捭阖篇》是一部古代兵法和纵横家著作,但它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这篇著作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了解他人,根据他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去沟通。
其次,这篇著作告诉我们,在辩论和演讲中,要掌握基本的原则和方法,以便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这篇著作告诉我们,在任何场合,都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与他人沟通。
总之,《鬼谷子捭阖篇》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兵法和纵横家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智慧。
鬼谷子的第一章内容讲解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兵法经典之一,传说由鬼谷子所撰写。
鬼谷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认为是兵法的奠基人之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关于《鬼谷子》的真实性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其可能是后来的伪作。
以下是《鬼谷子》的传说和经典兵法的内容概括,其中以传说为主:
传说背景:
鬼谷子,名王诩,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军事谋略家。
相传他才智过人,精通兵法、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
他曾为齐国的国师,为各国提供智谋和军事战略,对于战争的胜负有着深刻的洞察。
第一章内容:
鬼谷子的兵法理论在《鬼谷子》中以丰富的形式呈现,每一章节都包含着丰富的兵法智慧。
第一章可能主要是对兵法的引言,强调了军事谋略和智慧的重要性。
可能包括了关于领导才能、了解敌我双方情报、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等方面的论述。
典型内容:
兵者,诡道也: 强调兵法的本质是难以捉摸的、巧妙的方法。
在战争中,需要运用巧妙的策略和战术,出奇制胜。
人事,逆旅也;战胜,逆胜也: 揭示了兵法中对于逆境的处理和对抗的原则。
在逆境中寻找机会,反败为胜。
未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强调在没有真正交战之前,就能通过巧妙的手段和智谋让对方屈服的高明。
总体而言,第一章可能是对兵法的基本原理和战略思维的引导,强调军事谋略的诡谲性、灵活性,以及对于时机和情报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鬼谷子》的真实性存在争议,具体的内容可能有多个版本,而且在不同的版本中,对兵法理论的表述和强调点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鬼谷子》逐句解释001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兵法著作,它由传说中
的鬼谷先生所著。
下面我将逐句解释《鬼谷子》的第一句话:
"兵法,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这句话中包含了关于战争和军事策略的重要观点。
让我们逐句
解释:
1. "兵法",指的是军事兵法,即战争策略和战术的学问。
2. "故曰",表示引用前人的话语或格言。
3.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了解自己和
敌人的重要性。
"知己"指的是了解自己的优点、弱点和实力,"知彼"指的是了解敌人的情况、战略和弱点。
只有同时了解自己和敌人,
才能在百战中不会遭到失败。
4.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这句话指出,如果只了解自己
而不了解敌人,可能会有一次胜利和一次失败。
虽然了解自己的情况有助于取得一次胜利,但由于缺乏对敌人的了解,很可能在另一次战斗中失败。
5.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敌人,每次战斗都会面临危险。
缺乏对自身和敌人的了解,将导致战争中的困境和失败。
总之,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了解自己和敌人的重要性。
只有全面了解双方的情况,才能在战斗中保持优势,避免失败。
《鬼谷子》译文鬼谷子,又被称为《鬼谷子异言识鬼》、《鬼谷子无活》,是中国古代兵法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由战国时期的鬼谷先生所写,全书共分为十二篇。
下面是对《鬼谷子》的译文。
第一篇:全体篇鬼谷子曰:“俗再者,天下之大矣。
贤者虽在之,为俗所蔑也。
”译文:鬼谷子说:“俗人多,天下之众也。
贤者尽管存在其中,却被俗人所轻视。
”第二篇:至精篇鬼谷子曰:“治大困席,焦利之门,不看全体,受之者多亡。
”译文:鬼谷子说:“执政者面临巨大困境时,不要只着眼于个人利益,忽视全局,否则会导致许多人的死亡。
”第三篇:必胜篇鬼谷子曰:“毋多问者,必胜;少问者,勿亡。
”译文:鬼谷子说:“不要问太多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胜利;问得少的人,也不容易失败。
”第四篇:治军篇鬼谷子曰:“取之于地形者胜,因变以应敌者存。
”译文:鬼谷子说:“能够利用地形的人会获得胜利,能够随机应变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第五篇:言费篇鬼谷子曰:“学者不出,军民必安;而胜如疾风,扶摇而上也。
”译文:鬼谷子说:“学者不出征,百姓会得到安宁;而且胜利如同疾风一般,能够飞扬而起。
”第六篇:计量篇鬼谷子曰:“惩错肃,褒有功,示众以德音。
”译文:鬼谷子说:“对于犯错者要惩戒严肃,对于有功者要表彰奖励,这样才能以德音感化众人。
”第七篇:将巧篇鬼谷子曰:“谓司命者,无小庙宇、无轻刑杀戮。
”译文:鬼谷子说:“所谓司命者,不兴建小庙宇,不轻易刑杀他人。
”第八篇:预篇鬼谷子曰:“疑者不待节,需者明以俟之。
”译文:鬼谷子说:“对于疑点,不要拖延,对于需求,要明确并等待。
”第九篇:不声篇鬼谷子曰:“此非道术之教,按俗不具,非智勇不能立其身。
”译文:鬼谷子说:“这并非是普通的道术教导,按照社会规范是不合适的,只有智慧和勇气才能使自己获得立身之法。
”第十篇:食阳篇鬼谷子曰:“食阳主公,食阴主敌,故谓之食。
”译文:鬼谷子说:“食阳者主宰君主,食阴者主宰敌军,所以称之为食。
”总结:《鬼谷子》是一本兵法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治国安邦、谋略战争的智慧。
鬼谷子原文及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鬼谷子其人及其时代背景2.鬼谷子原文概述3.鬼谷子原文翻译4.鬼谷子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正文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兵家、道家,被尊称为“纵横家之祖”。
他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战乱纷扰、诸侯割据的时代,各种思想流派纷呈,鬼谷子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鬼谷子原文概述鬼谷子原文是其弟子整理的一部兵书,名为《鬼谷子》,又称《鬼谷子兵法》。
这部兵书包含了丰富的纵横家、兵家、道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鬼谷子原文翻译《鬼谷子》原文共十四篇,各篇内容如下:1.捭阖第一:探讨如何运用言语技巧游说诸侯。
2.反应第二:论述如何观察和应对他人的言行。
3.内揵第三:讲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巩固自己的地位。
4.抵巇第四:探讨如何预测和应对事物的变化。
5.飞箝第五:阐述如何使用褒贬手法控制舆论。
6.揣篇第六:讨论如何分析和预测他人的心理。
7.摩篇第七:介绍如何运用言语技巧说服他人。
8.权篇第八:论述如何在谈判中取得优势。
9.谋篇第九:探讨如何制定和执行谋略。
10.决篇第十:讲述如何作出决策。
11.篇第十一:阐述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12.寒第十二:介绍如何运用道家思想修身养性。
13.炙第十三:讨论如何运用兵家思想战胜敌人。
14.赅词第十四:总结全书的要义。
鬼谷子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鬼谷子的思想主要包括纵横家、兵家、道家三个方面。
他主张运用智慧、策略和手段,实现国家利益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鬼谷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他的理论被后世诸多名家所继承和发展。
国学《鬼谷子》:捭阖之术的四大精髓,教你看透所有人!值
得收藏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道教的代表人物。
今天为大家解读鬼谷子的捭阖之术,主要讲述以下四点。
1.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道教认为世界上虽然有千万种不同的生物,但是他们都有各自的属性,因此在这些复杂的种类背后其实有规律可循。
比如有些物质或生物属于阴,有些则属阳。
了解这个知识是学习捭阖之术的首要前提。
2.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的欲望得到释放时就会暴露他的本来面目或者弱点,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的意愿和志向,只需找到他的弱点。
美人计、金钱或者权利等都可以成为对方释放欲望的工具。
3.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
想了解一个人时,只是做了忠实的倾听者可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必要的时候应该压制或者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观察他的反应和言语,这样反而能听到对方更多的心里话。
4.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让对方先封闭后开放,在他开放的过程中寻找可以击败他的机会。
当一个人处于封闭状态时为他制造表现的机会,一旦表现了,也就开放了。
这时便有机会去深入的观察对方。
雨巷杂货铺,带你领略国学风采,解读国学智慧。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诸子百家·《鬼谷子》译文《鬼谷子》原文及译文鬼谷子捭阖第一【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①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②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③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④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⑤。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⑥。
【注释】①众生:使有生命者生存,也就是人民大众。
②阖:闭的意思。
③筹策:原为古代计算用具。
这里指谋划。
④见:发现。
⑤门户:即上文所说"存亡之门户"。
⑥阴、阳、柔、刚、开、闭、弛、张:分别指事物所处的不同状态及表现,因此,应采用相应行动。
【译文】考察过去的历史,生存在天地之间的圣人是芸芸众生的先导。
通过观察阴和阳两类事物的开合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且进一步了解事物存在和死亡的途径,筹划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揭示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预测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上的作用,从古至今,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
虽然事物的变化没有止境,然而他们最终都各有自己的归宿。
或者是阴气,或者是阳气;或者是柔弱,或者是刚强;或者是开启,或者是闭合;或者是松弛,或者是紧张。
【原文】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①,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②。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③,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④。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⑤。
【注释】①度权量能:推测权变、能力之大小优劣。
②差:差别。
③实虚:实情与表面现象。
④阖而闭之:闭合并表示不同意见,以观察其诚意。
⑤先从其志:先顺从对方的意思。
【译文】因此,圣人要一以贯之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关键,审视体察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推测对方的能力,预估对方的技巧。
鬼谷子捭阖篇原文与译文摘要:一、鬼谷子捭阖篇简介二、原文内容概述三、原文详细解读四、译文及解读五、鬼谷子捭阖篇的现实意义正文:【提纲】一、鬼谷子捭阖篇简介鬼谷子,又名王诩,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学者,他创立了纵横家学派。
捭阖篇是《鬼谷子》一书中的第一篇,主要论述了捭阖之道,即如何运用言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说服。
【提纲】二、原文内容概述鬼谷子捭阖篇原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1.捭阖之道;2.阴阳之术;3.反应之理;4.内揵之策;5.见微知著。
这些部分论述了如何在交谈中掌握主动,如何观察对方的反应,以及如何通过言辞来影响对方。
【提纲】三、原文详细解读1.捭阖之道:鬼谷子认为,捭阖之道是言辞沟通的核心,它包括了开启和闭合两个方面。
捭即开启,阖即闭合。
在交谈中,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辞,适时地开启话题,又要善于在合适的时机闭合话题,使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2.阴阳之术:阴阳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鬼谷子将其引入到言辞沟通中,认为言辞要有阴阳的变化,才能产生无穷的魅力。
阴即柔,阳即刚。
在交谈中,要善于运用阴阳之术,时而柔和,时而刚毅,让对方无法预测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3.反应之理:鬼谷子认为,在交谈中要善于观察对方的反应,以便调整自己的言辞策略。
通过对方的言语、神态、举止等方面来判断对方的喜好、厌恶、疑虑等情绪,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
4.内揵之策:内揵是指在内心深处对对方的情感、需求、欲望等进行揣摩。
鬼谷子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对方,才能找到对方的需求点,从而制定有效的说服策略。
5.见微知著:鬼谷子强调,在交谈中要善于从对方的微小举动中洞察对方的心理,从而预见到对方的下一步行动,为自己的言辞策略做好准备。
【提纲】四、译文及解读鬼谷子捭阖篇的译文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便于现代人理解。
解读部分则对原文的哲学思想、言辞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鬼谷子的智慧。
【提纲】五、鬼谷子捭阖篇的现实意义鬼谷子捭阖篇的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沟通、谈判、演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其全文及译文如下:全文:捭阖第一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反应第二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
多张其会而司之。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
内揵第三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
独往独来,莫知能圉非在乎用力多寡也。
抵巇第四巇者,罅也。
罅者,(山间)也。
(山间)者,成大隙也。
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
独保其用。
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牙□膓之谋未发威怒之日。
圣人纵之于己以为文,归之于度以为常。
顺之于理以为和猛之于物以为宽;填之于道以为实;固之于民为易;备之于前为吉;晦之于后为否;行之于明为险;说之于国为甘露;哽之于敌为溃痈;行之于大顺为国家基石。
飞箝第五飞箝之术:使人充满欲望而不能自禁按既定计划行动、言谈的心理状态为实现大我战略服务。
引言
1.鬼谷子其人
○隐居在名叫“ 鬼谷” 的隐士;传说姓王,名栩,民间称他王禅老祖.
○国内名叫“ 鬼谷” 的地方有十来处,河南境内就有三处:
汝阳县境内的云梦山
淇县朝歌古城西南的云梦山
登封东南的告成
○生活年代不详.最早提到鬼谷先生的文献是西汉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135年生)的《史记》.
《苏秦列传》说,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张仪列传》又说,张仪“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据此推测,鬼谷子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
2.《鬼谷子》其书
该书有上、中、下三卷,总计17篇,现存15篇.据文献记载,为之作注的有四家:
皇甫谧(215-282),西晋时期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武帝时期
乐壹,南北朝末期
尹知章,唐朝初期
现在仅存陶注,据清华大学历史学家李学勤考证,《鬼谷子》至少有一部分是先秦的作品,并认为书中的思想与黄老道家有关系.
3.鬼谷子学术
○《鬼谷子》是一部论述游说与谋略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书,旨在教人如何以言辞和策略去说服君王,藉以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鬼谷子》把“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的策略运用到人类的思维心理层面上,内设计谋,外陈言辞,动之以形势,诱之以利害,展开的是思维心理战术。
○纵横术在政治外交上,如果运用得好,便可“折冲樽俎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它与《孙子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上,把鬼谷子学术称为纵横术,把以游说为职业的人称为纵横家。
多数思想家对纵横术和纵横家怀有贬斥的态度。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
孟子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滕文公下》
“险戾峭薄,恐其妄言乱世。
”
——柳宗元《柳河东集·辩鬼谷子》
一、什么是纵横术
二、理解和运用纵横术的原则
三、纵横术选讲
⊙捭阖术、反应术、内揵术
⊙揣术、摩术、抵巇术、飞箝术
⊙权术、谋术、决疑术
⊙本经阴符七术
一、何谓纵横术
《史记六十七卷·仲尼弟子列传》
——存鲁、乱齐、破吴、疆晋而霸越,史称“一石五鸟”
①游说的前提──量权
②游说的出发点──揣情
③游说的顺利发展──摩意
④游说成功的关键──权谋
●纵横术就是把“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的策略具体运用到人类的思维心理层面上,内设计谋,外陈言辞,动之以形势,诱之以利害,所展开的思维心理战术。
●纵横术不是呈一时口舌之辩、转丸其辞的诡辩术,而是融道(原则)、法(方法)、术(技巧)为一体的经典的人类行为理论。
二、理解和运用纵横术的原则
●道、法、术相结合的原则
——原理、原则;法则、方法;技术
●言、情、智相结合的原则
⊙“泣下沾襟”
——言贵动其情,情贵动其心
⊙“诱师出屋”
——智贵善其谋。
智泽于内,言溢于外
●《战国策》与《鬼谷子》对照研读
三、纵横术选讲
1.捭阖术
捭阖术是以事物和人物的阴阳类别为法则而展开的言谈语默之术。
其目标是料对方之实情,最大限度地获取对方的信诚。
所谓“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捭”的字面意思是开、言,引申为使之开口说话,或者说服对方接纳己方观点。
故曰:“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
” (权篇讲的是如何“捭而纳之”的技术,此略)
“阖”的字面意思是闭、默,引申为默认或者拒绝。
故曰:“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取“同”去“异”)
总论的性质
捭阖篇说:“口者,心之门户也。
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
⊙人是语言的动物. 众口烁金,言有曲故;口舌场中,是非海里.
⊙人者,仁也. 克已复礼为仁. 养志实意,使情、欲得其正为仁.
⊙人是理性的动物. 深思熟虑、足智多谋
A:方法
1.目标:“料其情,结其诚”
⊙料其情:开其金口,观其心志
⊙结其诚:取同去异,结其信诚
——人最信任自己,故二人之间无异则诚
孔子说:“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庄子·列御寇》)
怎样打开言谈的局面?
怎样消除分歧,结其信诚?
2.一般方法
①明类:“筹策万类之终始”
——见微知类;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物类相应,情合者听;摩之以其类;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
●纵向的类
⊙信任感与认同感等
⊙制造角色与恶性循环
●横向的类
⊙好奇心、同情心、恐惧感等
⊙怎样研究横向的类?
②需要理论:“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阳类: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以这一类有利的事物来进行游说称为“阳”、称为“始”
⊙阴类: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以这一类不利的事物来进行游说称为“阴”、称为“终”
——马斯洛: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认知、美感与自我实现。
3.具体方法
①“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
●动其行:强调有利的方面诱使对方行动
●止其谋:强调不利的方面阻止对方行动
②“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谋之于阳”:以崇高为基调,以高求大
●“谋之于阴”:以卑小为基调,以下求小
③“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
¡ª¡ª¡°排抑捭反¡±:子贡说田常;善作反面论证的公司总裁
¡ª¡ª¡°混说损益¡±(《内揵》)
第一步:开而示之同,隐而藏之异。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
第二步:借“取同”而“去异”(放大/缩小策略)
——“阳动而出,阴隐而入”
第三步:求所言利害之信。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
B. 技术
●求所言利害之信的说服技巧[“捭而纳之”的技术]
⊙语言:以第三者立场陈言
⊙心理:卖马人《燕策二》;制造反差;转移视线的烟头
⊙逻辑:两面论证的可能性—论辩
——晋元帝与明帝司马绍
——“黄金准则”与邓析的“两可之说”;“濠梁之辩”与“秦赵之约”
死局──僵局──和局
C:原则──道术与术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尽阴则无内,尽阳则无外;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贼曰损;义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绝曰倍(同“背”);去而复来曰反(同“返”)]
●“欲捭之,贵周;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
——《捭阖篇》
2. 反应术
捭阖术讲的是如何以有声的语言探测对方的实情、结取对方的信诚,而反应术则进一步透过有声语言的表层,展开“以无形求有声”(无形者,道也,理也;有声者,实情也)的思维心理战术,其目标是“得其情诈”。
“反”就是反观:反观历史、反观对方;“应”亦作“覆”,有“覆验”和“应验”两层意思。
所谓“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反以观往,覆以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