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第2课时 惯性及其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63.85 KB
- 文档页数:3
第2课时惯性知识点一惯性1.惯性的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跟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都没有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的区别惯性力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性质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性质,它与外界条件的变化与否无关,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单独一个物体没有力的作用大小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和作用点,而大小也没有具体数值,也无单位,只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速度无关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性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惯性不是力,不能将惯性说成“惯性力”“受惯性作用”和“克服物体惯性”,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者“由于惯性”温馨提示:惯性和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的主要区别是:(1)物体的惯性不需要外加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而惯性定律是有外加条件的,即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而惯性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
例1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有惯性B.汽车行驶时有惯性,停车后没有惯性C.系安全带可以减小驾驶员的惯性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解析: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所以人走路时有惯性,被绊倒时也有惯性;汽车行驶时有惯性,停车后也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只由质量决定,所以系安全带不能减小驾驶员的惯性。
答案:D知识点二惯性现象精练版P11物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称为惯性现象。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例如当汽车突然启动时,车上乘客的脚已随车向前运动,而身体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这时乘客就要向后倾,反之,当汽车突然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倾。
第一节课题:牛顿第一定律(2)编号:02【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重点难点】:重点:惯性的定义难点:应用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学法指导】:自主探索、交流合作一.【知识链接】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__ __物体在_______________ _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呢?二.【自主学习】1、汽车刹车后还能向前运动一段时间,这是因为____ _;物体运动一段距离后将停下来,这是因为__ __ ;上抛的石子要落回地面,是因为石子受到_____ 的作用。
2、流动的水具有惯性,当它结冰时其惯性将______(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当蒸发成水蒸气时,它的惯性______,静止的水________(有或没有)惯性。
3、下列现象,利用了惯性的是()A、跑道的终点离墙有一定的距离B、跳远C、汽车上写着保持车距D、刹车时,人往前倾倒三.【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惯性1、请同学们做下列实验,仔细观察现象:⑴、用手指向下猛击纸条,使纸条抽出,可笔套依然不动,这是为什么?⑵、⑶、用手指迅速弹开硬纸板,鸡蛋是随纸板一起飞出,还是落入杯中?⑷、上图杯子中盛满水,拉动杯子前进的过程中突然停下,会看到什么?●思考:这些实验反映了什么规律?结论1: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____ _状态的性质。
结论2: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____ _____ _状态的性质。
●归纳: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
这种性质就叫做物体的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注意:⑴、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
惯性不是力,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
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等一切外部因素无关。
⑶、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质量的大小,而与其它任何因素无关。
初中物理惯性的应用—教学课件【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惯性的概念,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2. 能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运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惯性的定义,惯性的基本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块、弹簧测力计、实验用砝码等。
学具:纸、笔、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实验:小车与滑块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观察滑块在小车突然停止时的情况。
2. 例题讲解讲解惯性定义,通过例题使学生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3. 知识讲解惯性的基本特性;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惯性的定义及基本特性;2.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 惯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4. 拓展性问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的惯性知识:(1)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斜;(2)投掷实心球时,实心球继续向前运动。
计算题:一物体质量为5kg,以10m/s的速度运动,求其惯性大小。
2. 答案(1)汽车急刹车时,乘客的惯性使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倾斜;(2)投掷实心球时,实心球的惯性使其继续向前运动。
惯性大小为50N·s。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惯性在交通工具设计中的应用;2. 惯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 探讨如何减小惯性对人类生活的不利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演示实验;2. 例题讲解中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 随堂练习中实际问题解决;4. 作业设计中涉及的生活现象解释和计算题;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问题设置。
一、实践情景引入的演示实验1. 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2. 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3. 实验结果能够直观地展示惯性的存在。
1. 准备一辆小车和一块滑块,将滑块放在小车上;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块的质量,记录数据;3. 将小车和滑块以一定速度在水平面上运动,然后突然停止小车;4. 观察滑块的运动状态,记录实验现象;5.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惯性的应用—教学课件【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力学》第二节“惯性”,内容包括:1. 惯性的定义与概念;2.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 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惯性的定义,掌握惯性与质量的关系;2. 学会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2. 教学重点: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块、气球、尺子、天平等;2. 学具:纸张、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小车在不同速度下的刹车距离,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2. 例题讲解:讲解惯性的概念,分析惯性与质量的关系,举例说明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解释原因;4. 知识巩固:教师选取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进行分析;六、板书设计1. 惯性的定义与概念;2.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 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解释原因;(2)惯性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2. 答案:(1)惯性现象示例: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斜;投掷物体时,物体沿抛出方向继续运动;摩擦黑板时,粉笔灰沿黑板方向飘散。
(2)惯性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惯性在交通、运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取;2. 惯性与质量关系的理解;3. 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选取1. 现象的直观性:选择学生易于观察、感知的现象,如小车在不同速度下的刹车距离;2. 现象的普遍性: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使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习积极性;3. 现象的科学性:确保所选现象符合物理规律,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
2024年初中物理惯性的应用—教学课件【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取材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节“惯性”。
具体内容包括:1. 惯性的定义与特性;2. 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3.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4. 惯性实验的观察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基本概念,理解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 培养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惯性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块、砝码、尺子、计时器等;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小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突然刹车时车内乘客向前倾斜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因;2. 知识讲解:a. 介绍惯性的定义与特性;b. 分析日常生活中利用惯性的实例;c. 阐述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惯性应用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决问题;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关于惯性知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5. 实验观察与分析:分组进行惯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六、板书设计1. 惯性的定义与特性;2. 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3.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4. 惯性实验步骤及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举例说明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答案:乘客向前倾斜是因为乘客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 示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投篮时球的飞行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惯性的概念及应用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惯性为生活带来便利,以及如何防止因惯性带来的危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3. 知识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5. 实验观察与与分析的引导;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初中物理科学七年级《惯性》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科学七年级教材《惯性》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惯性的定义、惯性的大小、惯性的应用及惯性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惯性的概念,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2.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惯性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能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惯性的概念、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惯性现象的分析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块、斜面、弹簧秤、天平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车在推动时的轻松与阻力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2. 基本概念:介绍惯性的定义,阐述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质量下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理解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惯性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与后仰、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等。
5. 随堂练习: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六、板书设计1. 惯性的定义2.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 惯性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在公交车启动时,乘客会向后仰?(2)质量为2kg的物体与质量为4kg的物体,在相同力作用下,哪个物体的加速度更大?(3)运用惯性知识,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答案:(1)因为乘客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仰。
(2)质量为2kg的物体加速度更大。
(3)实验设计:将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施加相同大小的力,观察它们的加速度差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了惯性的概念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思考如何利用惯性为生活带来便利。
初中物理科学七年级《惯性》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科学七年级教材《惯性》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惯性的定义、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惯性的定义,惯性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块、砝码、计时器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让学生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与速度的关系。
提问:为什么小车在滑行过程中,速度越快,滑行距离越远?2. 知识讲解介绍惯性的定义,解释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讲解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安全带、惯性锤等。
3. 例题讲解解析一道关于惯性现象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惯性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六、板书设计1. 板书《惯性》2. 板书内容:惯性的定义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的惯性原理:跳远运动员助跑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来?(2)一辆汽车在紧急刹车时,车内乘客为什么会向前冲?(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2. 答案:(1)惯性原理:跳远运动员助跑时,由于惯性,运动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能立即停下来。
(2)惯性原理:汽车紧急刹车时,车内乘客的身体惯性使其保持原来的速度,因此会向前冲。
(3)实验设计:准备两个质量不同的小车,让它们在相同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比较它们的滑行距离,从而验证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惯性的理解程度,对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接受程度。
第2课时惯性及其应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任何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2.解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1.任何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2.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3.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教具准备
纸板、水杯、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生鸡蛋和熟鸡蛋各一只、象棋子、钢尺等。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教师设疑: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维持了物体的运动呢?为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惯性”这个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惯性
演示实验1:迅速弹出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会怎么样?
演示实验2: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会怎么样?
教师提问:
(1)迅速弹出纸板的时候,鸡蛋为什么没有飞出,而是落进杯子?
(2)为什么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几个棋子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
以四人为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积极展开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1现象分析:因为鸡蛋原来是静止在硬纸板上的,当纸板飞出去时,鸡蛋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鸡蛋最后没有随硬纸板飞出去,而是掉进玻璃杯里。
实验2现象分析: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就会落在正下方。
教师总结: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关于惯性的几点理解。
多媒体课件展示对惯性的几点理解:
(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物体不论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
(3)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
多媒体展示: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向左(或向右)倾斜;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斜。
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
(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
教师随时纠正不准确之处。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1.教师先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由于物体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教师利用表格对两者进行对照比较,并跟学生一起总结填写表格内容。
多媒体展示:惯性(性质)≠惯性定律(运动规律)
两者的区别及联系:
探究点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以下两个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大胆举手发言,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对此现象的分析结果。
最后师生交流得出,分析惯性现象这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现象。
现象(1)分析:木块处于静止状态,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向后倒。
现象(2)分析:木块处于运动状态而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停止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向前倒。
教师归纳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
1.交代研究对象初始状态;
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的情况);
3.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状态。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呢?教师拿两枚鸡蛋演示,学生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举手发言,与同学分享自己对此现象的分析结果。
综合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因为生鸡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是液体,当我们转动鸡蛋后,蛋壳开始旋转,而鸡蛋里面的液体由于惯性的作用,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生鸡蛋转起来比较慢!
活动2:请学生列举惯性现象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等。
三、板书设计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2课时惯性及其应用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的性质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一种性质;而惯性定律则是一种运动规律
4.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
对于惯性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所以理解不深。
因此,在上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中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演示一些实验,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