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110.04 KB
- 文档页数:3
、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通常是在大学期间经历着各种挑战和机遇,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就特别重要。
首先,大学生需要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些特点贯穿着人生的始终。
大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仔细思考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了解自己擅长的事情,并积极发掘自己的潜力,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考虑到大学生通常有着浓厚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性,主动学习、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与技巧将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大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是由自己的品德、能力、知识、成就和社会贡献等综合决定的。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该为发掘自己的价值潜力而努力,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评价,全面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为自己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成就和价值。
最后,大学生还需要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人生意义和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生命和行为的根本理解和态度。
大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解,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正确方向的选择。
大学生应该注重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要注意尊重他人,多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积极参与公民教育,形成开放、包容、理性和务实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主动探索、积极实践、深度思考、不断提高。
只有通过这样的篇章,才能够切实体现出大学的价值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教学大纲: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人对自身及其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反映,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判断、评价、态度等等。
1、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2、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二、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体验: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感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自主、自立、自律、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一)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是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在发展到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意识形成阶段2、社会自我意识形成阶段3、心理自我意识形成阶段(二)自我意识的形成途径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三)自我意识的偏差1、聚光灯效应2、盲目乐观3、虚假普遍性效应四、自我意识的完善(一)健康的自我意识的获得获得健康的自我意识需要有四个支柱:1、安全感2、价值感3、归属感4、重要感(二)完善自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1、要增强自信A、学会比较,跟优秀的人比相似点,跟不优秀的人比不同点B、学会自我肯定2、自尊,学会积极的自我体验3、发展自己的控制能力和自我的监控能力A在增强自控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目标选择B 自立:自我依赖C 自强:勤奋责任感自我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培养这项内容。
从小我们就可能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父母用这句话来鼓励我们要勤奋,要抓紧时间学习。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有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我们想想确实也是这么回事。
于是我们就面对这样的一个困惑:我们要不要早起?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我们要有一个思考问问自己:我是虫儿还是鸟?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决定了我的行为”“Who am I?”的确,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是自我研究当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2.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升自我。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1. 自我意识的概念和意义。
2. 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2. 如何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PPT、案例分析等。
2. 学生准备个人成长经历分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自我意识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我意识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问:什么是自我意识?它在大学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调节。
2. 自我意识的意义:a.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b. 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c.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a. 自我观察:通过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
b. 自我反思:定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
c. 自我激励:设定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d. 咨询他人:向亲朋好友、老师请教,获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自我意识表现。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关于自我意识的成长日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
2. 提问:如何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二、实践指导1. 教师讲解自我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如自我观察、自我反思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
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如何培养自我意识。
2. 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点评。
青春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问题
青春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问题包括:
1. 自我认同:青春期大学生需要探索和认同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信仰,以建立自我认同感,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2. 自我价值感:青春期大学生需要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建立自信心,提高自尊心。
3. 自我表达:青春期大学生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以及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
4. 自我决策:青春期大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不轻易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性思考做出适当的决策。
5. 自我监控:青春期大学生需要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掌握合适的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技巧,避免过度依赖他人和受外界负面情绪影响。
总之,青春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历多种挑战和探索,建立自己的成熟和自信心。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方法
1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是一件重要而又有挑战性的事情。
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促进自我意识的提升:
首先,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自己有一个更开放的视野,建立良好的思考风格,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把不同的事情理解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自我意识。
其次,除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之外,还要RGB法——日记记录,反思总结,补充学习。
每天记录自己的行为,思考一天的经历,记录一天的感想,把自己的思考给客观地记录下来,总结学习,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感受,及时把握贴近大学生的最新知识,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学习情况,提高自我意识。
2合理管理时间
时间管理也是大学生提升自我意识的重要手段。
学习时建立良好的学习计划,安排合理的时间,抽取出一定比例的时间来锻炼自身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做好时间规划,改善精力分配,把重要而又容易忘记的事情做在前面,把事情分级处理,提高自我坚持力,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大学生要提升自我意识,要改变思维,要合理管理时间,要把学习方面的问题把握轻重缓急,解决小事情,提高抗压能力,让自我意识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状态。
大学生如何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2000字
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就要:1.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2.锻炼自我调控能力;3.培养健全
的意志品质。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也称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
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它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1.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提升现实自我就是大学生不断修正现实自我的犯罪行为和适当的心理活动,并使之朝
着恰当理想自我的方向发展。
为了不断战胜旧有的自我,重塑代莱自我,就要不懈努力发展
自己,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挑历史重任。
只有立足社会市场需求,从个人实际启程,并
使自己的犯罪行为合乎社会准则和建议,就可以获得社会的宣称。
2.锻炼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调控就是大学生主动地定向地发生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以及犯罪行为的心
理过程。
首先,必须制定健全的行动计划和程序,并使自己的犯罪行为有条不紊,防止盲目性,但同时也必须特别注意制定计划后严格执行,无法朝令夕改。
3.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
意志完善的人,在行动中整体表现出来较强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不屈不挠力,
而对自我的有效率监督和掌控,有赖于意志的力量,只有意志完善的个体,就可以努力做到
对自我的有效率掌控,从而最终实现理想自我。
因此,大学生都应当在日常的生活中,提升
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热能力,培育自我完善的意志品质。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第五讲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最先和最后的胜利是征服自己。
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设计自我,严格地管理自我,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去开创崭新的人生。
——柏拉图第五讲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第一节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一、自我意识概述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也称自我或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
认识自我一、自我意识概述自我意识主要内容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与评价。
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与评价。
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认识自我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主观我的评价≠客观我的评价主观我:我是什么,我做什么客观我:怎样看待我,给我什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渴望交往与自我保护的冲突认识自我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安与焦虑,但是它会成为一种动力,它促使自我意识的不断调整,寻找自我意识的统一点即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统一点,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点,从而整合自我意识。
认识自我三、大学生如何清晰地认识自我大学生认识自我的策略通过与他人比较和他人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内省来认识自我从实践的过程及结果来认识自我我是谁呢?从不同的自我内涵来分析自我认识自我训练营20问法指导语: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心理测试。
请你尽量写出20个“我是谁”,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如果写不出来,可以略去,继续往下写。
由于这是自我分析材料,不会给别人看,所以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有什么顾虑。
例如我叫某某,我是一个诚实的人等等。
认识自我四、大学生如何清晰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答案的数量和质量。
[收稿日期]2001-11-10[作者简介]诺敏(1956-),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王斌,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
2001年12月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Dec .,2001第30卷 第6期(增)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 ity (Philosophy &Social S cience ) Vol .30 No .6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诺敏,王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人的一生始终都在寻找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而对于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则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笔者在阐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作用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培养与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具体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意识;现实我;理想我[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1)06-0083-03 自我意识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个体的自我意识从无到有,最后达到成熟,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是在社会交往中,伴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人出生的时候,还没有自我感觉,直到1岁左右,儿童才开始能区分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之后把自己这个主体与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有了自我意识萌芽;2-3时儿童开始成为活动的主体,能有意识地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及成人对自己的态度,初级的自我意识基本形成;学前期儿童(3-6岁)开始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小学儿童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及与行为相联系的一些品质进行评价,并能初步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儿童进入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质的变化,独立性、自觉性和自律性都有了迅速发展,并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品质,但水平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青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期间自我意识经过分化、整合而接近成熟,从而逐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全面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品质,正确地感知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并能主动地根据社会要求去认识和发展自己。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新阶段,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整合和转化过程。
这时,原本“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即主体的“我”,另一个是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即客体的我,出现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化。
这种分化标志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开始走向成熟,也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过程,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奠定了基础。
大学生是富于理想的,自我期望值也较高,当他们在认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又不是一时半刻能消除的,因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
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这可以说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
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将理·83·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产生的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的同时,也会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但如果这种矛盾与冲突过于强烈,不能及时加以调适,则会导致自我意识的分裂,从而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2.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上大学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能在经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自主地处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但他们在心理上又依赖成人,无法真正做到人格上的独立,这种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也一直困扰着他们。
3.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
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
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倾吐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盼望能有人分担痛苦,分享欢乐。
但同时他们又存在着自我闭锁的倾向,许多人往往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而把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在公开场合很少发表个人的真实意见。
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存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一定距离,正是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倍受“孤独”的煎熬。
4.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大学生刚刚考上大学时受到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誉,同辈人的羡慕,故而优越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都充满了自信。
然而进入大学后,群英荟萃,许多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尤其是当学习、文体、社交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中,产生自卑心理。
在这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冲突状态。
5.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
许多大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但在追求上进时,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不少大学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
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消极退缩,虽然退缩但又不甘放弃,心中依然想追求,想奋进,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焦虑也由此而生。
由自我意识的分化带来的种种矛盾冲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中大学生迅速走向成熟的集中表现。
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
但是由于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自我意识的统一途径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其统一途径有三个方面: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并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互相趋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集中反映,也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新起点。
一般来说,自我意识能积极统一的,则往往心情舒畅,生活如意,容易成功;自我意识消极统一的,即不惜牺牲理想自我而趋同现实自我以达到统一的,则往往胸无大志,悲观失望、难有作为;自我意识无法统一的,则往往内心苦闷、心事重重、无所适从。
因此,要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应努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积极的统一。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1.导向作用。
目标是人才发展的导航机制。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的目标,只有如此才会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强大的动力。
人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确立较为合理的“理想自我”的内容,就为个人将来的发展确定了目标,对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会产生很大影响,是个体活动的动力。
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了,并依此做出计划,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2.自控作用。
一个人要获得发展,取得成就,光有目标是不行的,还必须具备自立、自主、自信、自制的意识,对自己的情感、行动加以调节和控制,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对自我做出正确认识、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能够对自己的注意力、情感、行为等加以控制,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成功的路上,很多人并不缺乏机会和才华,而是缺乏自控的意识和能力,故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目标的守护神,是成功的卫士。
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的人,将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缺乏毅力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3.内省和归因作用。
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不仅能够确立“理想自我”的内容,为自己将来的发展作出规划,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预期目标。
此外,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致使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
这时,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反省,找到受挫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的内容,使其与“现实自我”趋于统一。
内省和归因可谓个体成长中所进行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每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就需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随时对自我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加以反省·84·和审察。
总之,自我意识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在人才的发展中起着导向、控制和监督教育的作用,是人才发展的必备要素。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确立时期,一定要重视自我意识的导向、自控、内省和归因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成才的根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一)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是自我调控的重要因素,是塑造、完善自我意识的基础。
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愿望、动机、个性等特征以及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就能够取长补短,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就能够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真正地认识自己,全面评价自我并非易事,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
个人认识与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品德以及个性特征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实现的。
一般而言,一个人总是通过与自己条件相似的人作比较来评价自我,大学生将来是国家的栋梁,因此,大学生不仅仅要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相比,更要与优秀的人们相比,与理想的人物和标准相比,并且要像古人所说:“见贤思齐焉”。
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人们总是要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在认识和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过程中,也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
随着大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必须经常反思自我,勇于并善于将自我作为一个认识的对象,严于解剖自我,敢于批评自我。
4.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借活动成果认识和评价自我。
大学生应打破自我心理闭锁,增加生活阅历,在积极参加实践与交往中使自己的天赋与才能得以发挥,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自己所认识,以便进一步全面评价自我和发展自我。
5.还要客观辩证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将通过各个途径获得的关于自我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自我。
(二)欣然接受自我,恰当展示自我对大学生来说,认识自我固然不易,接受自我和展示自我常常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