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1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作用。
2.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2.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意识不足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培养自我意识?二、讲授新课1.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评价和调节。
2. 自我意识的作用:a. 帮助个体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b. 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
c. 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
3. 自我认识的方法:a. 反思法: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b. 求助法:向他人请教,了解自己的不足。
4. 自我评价的方法:a. 定量评价:根据具体指标,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等进行评价。
b. 定性评价:根据自身感受,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等进行评价。
5. 自我调节的方法:a. 设定目标:为自己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努力实现。
b. 监控进度:定期检查自己的进展,及时调整计划。
6. 自我激励的方法:a. 榜样激励:学习优秀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b. 成就激励:为自己设定挑战,努力实现。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培养自我意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实践环节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实施个人成长计划。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3. 教师要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摘要: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重要意识之一。
作为主体,自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面临的三大问题和健康的自我意识的评价标准来看,自我意识对个体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对自身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克服不良的自我意识倾向。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重要意识之一。
作为主体,自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人、社会及相互间的关系,决定我们的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的作用。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
如何培养我们的健康的自我意识,是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面临的主要问题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与生理发展密切相关,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前提。
据资料显示,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自我意识不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1、崇尚自我,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意识,但缺乏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能力。
2、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加剧,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愈加突出,独立人格要求和心理依赖性的矛盾愈加明显。
3、自我意识不完善,自我体验薄弱,自我评价坐标系混乱。
其中83%的人发出了“究竟是我不适应社会,还是社会就不该如此”的呼声,75%的人是“自己的抱负难于实现”,“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不足”;52%的学生觉得自己“总是处理不好”。
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即如何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
二、健康的自我意识标准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以及人我关系的认知,对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的认知。
换言之,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身心状况、能力、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为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
大学生自我意识作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了解、认知和认识,包括个人的价值观、能力水平、优点与缺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
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
一、认识自我自我意识的第一步是对自己的认识。
我们应该主动思考自己是谁、我有哪些优点和特长、我有哪些可以改进和提升的方面。
通过思考和自省,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同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人的反馈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之处。
二、价值观建设自我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建立健康的价值观。
大学生阶段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目标。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言行和决策。
三、自我激励一旦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自我激励也变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阶段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内驱力和动力去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们可以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设定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来激励自己,从而不断提高自我。
四、自信心培养自我意识还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培养自信心是大学生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们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同时,我们也要接受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不因小挫折而气馁,坚持自己的努力和追求。
五、积极心态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我们拥有积极的心态。
面对挑战和压力,我们要学会积极面对、主动应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并且乐观地看待问题和困难。
只有有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变化,发展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总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升。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认知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追求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我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以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内容摘要】:人生要走过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重要性,而大学,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大学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格,形成自己的性格与观点,从校园角色逐渐过渡到社会角色。
大学生要在这个阶段,充分的去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利用资源培养自我。
【正文】:自我意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全面的了解自己。
现在很多大学生面对大学生活是茫然的,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这都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定位自己。
大学生首先要确定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
大学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平台,更多元的发展方向,更多的机遇。
初入大学,大学生感到迷茫的时候,只有不断尝试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
身边的很多朋友在上大学之后有了不同的改变。
有些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而有些人到大学却不知道要做什么,除了每天要上的课之外,找不到其他的学习方向。
所以,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很重要。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能坚定踏实的走下去。
大学生要懂得思考的力量。
预则立,不预则废。
善于思考能够让人避开盲目性,所有的计划,目标和完成,都是思考的产物。
大学生要经常思考,善于动脑。
做事情先动脑,后动手,才能够更加有效率。
勤于思考的人总是闲不住的,他们无法忍受闲暇时间带来的痛苦,他们总是利用一分一秒不断思考。
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著作就是由勤奋惯了的人在“业余时间”思考出来的。
就比如爱丽丝·门罗,她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思考,写作;鲁迅年幼的所有学习时间基本都是由零散的闲暇时段拼凑而成的。
大学提供更多的选择,而大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大学生进行思考抉择。
韦伯斯特之所以能在律师界和参议院成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人物,就是因为他思想镇静、遇事沉着。
人们在做琐屑的小事时,往往敷衍了事,这使得人们不能时刻保持冷静的判断。
判断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大学生面对多种多样的选择,难免犹豫不决,但是在一定要选择一条道路的时候,就必须保证冷静对待,在选择中有所放弃,才能有所得到。
专题三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本讲知识要点:(1)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调试(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第一课时一、导入:凤姐的征婚条件:第一,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
必须本科硕士连读,中途无跳级,不留级,不转校。
在外参加工作后再回校读书者免。
第二,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业。
非经济学专业毕业则必须精通经济学。
或对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
第三,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但是无长期定居国外甚至移民的打算。
第四,身高176--183左右。
长得帅的比较好一些。
第五,无生育史。
过往所有女友均无因自身而致的堕胎史。
第六,东部沿海户籍,即江,浙,沪三地户籍或广东,天津,山东。
北京,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户籍。
西南地区即重庆。
贵州。
云南。
西藏,湖南,湖北等地籍贯者不予考虑。
第七。
年龄25--2 8岁左右。
凤姐对自己的认知存在偏差,没有客观的认识自己。
对自己评价过高,是自负,偏差过低是自卑。
对自己做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是很难的,然而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这节课主题就是自我认知。
希望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对自己的认识更深刻。
二、课堂活动(提前准备纸)(1)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很快的来完成二十个句子。
这些句子都是以“我是的人”为结构的,请你填上中间的部分。
(5分钟)(2)“我是的XX”,找一适合传递的物品,随机给一个同学,让他随意传给前后左右的同学,第一个同学需说出带一个修饰词语的“我是的XX”,第二个同学说两个修饰词语,依次类推,直至出错,出错的同学接受惩罚。
(5分钟)小组讨论: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总结分析:通过“二十句”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自我意识的一些特点。
比如我们可以看看在二十个句子中是表面性的句子多还是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看法的句子多,表面性的句子则反映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深度不够,或者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正面的评价还是负面的评价多,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是否自信;是正、负面评价都有,还是只有一方面的评价,它表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客观的还是过度自负或过度自卑的;二十个句子的内容是有集中的主题还是分散,有集中的主题则能反映出一个人如今最关注的事物。
总之,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句子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意识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师讲授(10分钟)(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型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自我意识是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等)。
个人的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三种心理成分组成。
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其中,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包括自我觉察、自我感知、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解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
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信、自爱、自尊、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主要解决“我这个人怎么样”、“我是否满意自己”等问题。
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作用,包括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律等,主要解决“我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怎样改变现状成为理想的那种人”等问题。
上述三种表现形式以自我认识为基础,产生自我体验,进而达到自我控制;同时又在自我体验的推动下加强自我控制,加深自我认识,增强自我体验。
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和完整统一,就成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从内容上看,又可分为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心理自我)。
所谓物质的自我,是指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风度、所有物等的认识和体验,如是否健壮、漂亮等。
社会的自我,是指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作用、义务、权利等的认识和体验。
精神的自我,是指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理想、能力、情感等心理特征的认识和体验,是自我意识中最核心、最持久的部分。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但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有其萌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自我意识从存在方式上看,有可分为现实自我,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是个体对现实生活中的我的认识,所探寻的是自我的真实状态,剖析“我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镜中自我又称他人自我,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他人对自己的基本看法。
理想自我指对将来的我的想象,其涉及的根本问题是“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或“我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二)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的三个阶段(奥尔波特)1、生理的自我(自我意识的产生3岁前)3个月:能辨认自身以外的世界5个月:略知别人的存在8个月:了解自我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名字会作出反应,但人我不分,物我不分1岁:区分动作和动作对象,认识镜中“我”2岁: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自我概念3岁:自我中心期,“小大人”,常表现出“我要”、“我来”的行为2、社会的自我(自我的发展3岁---青春期)客观化时期关注自身以外世界。
通过与他人交往,从周围世界寻找榜样,模仿、认同、内化为自身行为,学习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角色,进一步确定自己。
3、心理的自我(自我的成熟青春期---成年)主观化时期关键期,内在的关注,如“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求独立思考、选择和评价,表现出“逆反”情绪。
在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统合中,逐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重点讲授)青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确立的阶段。
自我意识的发展会经历一个分化——冲突——整合的过程。
1、自我的分化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晚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过程。
这时,原来儿童、少年时期“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即主体的“我”(I),也就是“理想我”;另一个是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即客体的我(Me),也就是“现实我”。
这种“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化标志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开始走向成熟。
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奠定了基础。
2、自我的矛盾这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过程。
大学生是富于理想的,自我期望值也较高,当他们在认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又不是一时半刻能消除的,因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表现为内心冲突,甚至出现极大的内心痛苦和强烈的焦虑不安。
3、自我的统一由自我意识的分化带来的种种矛盾冲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大学生迅速走向成熟的集中表现。
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整合统一。
三、总结:课堂活动(寻人启事和心理测试可二选一)1、寻人启示(自画像):如果你有一个外地的好朋友与你失去了联系,他想与你重新联系上。
为了保证能找到你,他在报上登出了一份内容详尽、描述准确的寻人启示。
想一想,这份启示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你不妨来完成一下这份“寻人启示”,注意写上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等情况。
(1)个人完成本人的寻人启事(自画像)(5分钟)(2)小组内先打乱推选出最符合自己情况的,并通过讨论修改此人的寻人启事(自画像)(10分钟)(3)班内分享,请全班同学找出每个小组推荐的被寻找的人(5分钟)教师点评要点:1、如果学生能比较顺利的完成这份“寻人启示”,说明他对自己的自我意识有一定水平;如果学生能内容丰富而准确(比如给其他同学看了,别人都能认为他写得很符合自己的情况),那么他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就很好,反之,就需要积极加强。
2、自己最了解自己,尤其在内心的思想和感受方面。
但是,主观的认识有时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会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误。
所以,有必要根据或参考别人的评价来校正对自己的看法。
在中国古来就有“以人为镜”的说法,听听外来的意见能使我们更为客观。
如果能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那么就更好了。
2、(心理测试)自我和谐量表(SCCS)(见附1)第二讲课时大学生自我意识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案例导入:xx同学,进大学之前无论是对学习还是生活其他方面都是充满自信的,进入大学以后认为继续保持以往的优秀如信手拈花,并打算以后考研究生成名成家。
谁知想不到的是大学情况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同学们不仅个个聪明而且还各有所长。
而自己除了死读书外样样比别人差,且生活拮据连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这些都无形中挫伤了他的自尊心。
以致不敢和同学交往,吃饭时独自一人吃最便宜的饭菜,省下钱买参考书,课外活动也不敢参加,怕动作笨拙引起同学们的讥笑。
最令他苦恼的是学习上成绩总是上不去,被同学们讥称为“秀才”的他尽管花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
一向学习上优秀的他被这种难堪的压力压的抬不起头来,过去理想至上和极其自信的他觉得处处低人一等感觉无比的压抑、烦恼和痛苦。
第一学期勉强通过考试,第二学期刚一开始就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整天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失眠以致无法正常学习,感觉生活无趣。
教师总结:这位大学生的最大心理障碍就是自卑,自卑的人总是在寻找超越自卑的途径。
但有的人总是有意或无意计较自己最不如人之处,因此他们总是难以摆脱自卑。
一、案例分析:过度自卑(重点)1、表现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否定的情感,往往是自尊心屡屡受挫的结果。
自我评价持续过低,自我体验比较消极,是自卑的明显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自我评价过低。
自我评价过低不外乎以下几种原由:个体的个性特征,自我评价以偏盖全和受其他人的评价所影响。
性格内向的人容易对自己做出较低的自我评价。
主要原因是倾向于将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而且容易接受别人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自卑感。
这类人自我认识不客观,往往只看到自我缺点而忽略了自我的长处,不喜欢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否定、抱怨、指责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或夸大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他人,处处低人一等,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能由自我否定发展为自我厌恶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事实上,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是密切联系互为一体的。
那些自尊心表现得越外显、强烈的人往往是极度自卑的人。
自尊心、自卑感过强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
2、产生的原因(1)消极的自我暗示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个体的自信,尤其是事前的消极自我暗示更易使人紧张和焦虑,自信不足加大失败的可能性,反过来更加强化了消极自我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