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18 KB
- 文档页数:2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鸡类,但也可感染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
这种疾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其诊断和综合防治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叮咬传播,另一种是通过寄生传播。
由于此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导致了此病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一旦发现了鸡马立克氏病的迹象,应及时进行诊断。
1. 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鸡只明显发热,羽毛变得蓬乱,食欲减退,饮水量明显增加,甚至出现粘膜出血、下蛋减少等现象。
鸡马立克氏病还会严重影响鸡类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使得鸡只的免疫力下降,易患其他疾病。
2. 实验室检测为了明确鸡马立克氏病的病情,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立克次体抗体和DNA,从而明确是否患有鸡马立克氏病。
二、鸡马立克氏病的综合防治分析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鸡马立克氏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
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强化免疫防控、加强动物检疫等方面。
1. 环境卫生管理鸡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叮咬和寄生传播,因此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清洁鸡舍、消毒饮水器和饲料器,保持鸡舍通风良好,减少叮咬和寄生源的滋生,有助于防止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
2.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是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料配方、良好的养殖环境等都能够提高鸡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强化免疫防控定期进行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接种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提高鸡类的抗体水平,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
4. 加强动物检疫加强动物检疫是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新引进的鸡只,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其不携带鸡马立克氏病,以免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等手段预防该病的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内脏型)相似症状:肝肿大,表面有灰白色肿瘤结节。
(与鸡霍乱、鸡沙门氏菌病、鸡大肠杆菌病、鸡结核病、鸡弯曲菌肝炎、鸡组织滴虫病、鸡包涵体肝炎、鸡淋巴细胞白血病、鸡脂肪肝综合症、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有相似症状)特有症状:多发生于6~8周的鸡;心、肺、脾、肾行器官也有肿瘤结节,但法氏囊常萎缩。
治疗方法:1.早期的预防(1)孵化场与养鸡场间隔至少在800米以上,人员不要往来,孵化场最好在上风口。
(2)出雏时,一定要搞好环境的消毒工作,可用百毒杀等喷雾消毒,接雏用的纸箱要求没有接触过青年鸡、成年鸡或蛋鸡,幼龄鸡和成年鸡要严格分开饲养,保证3周龄以内不受感染,减少发病,防止马立克氏病病毒经呼吸道感染。
2.疫苗免疫夏菲特鸡马立克疫苗:简介:本疫苗为冻干品,密封于加胶塞的小瓶中,每小瓶含1000或2000头份,每盒装10瓶。
本疫苗由无致病性的火鸡疱疹病毒(HVT)FC-126株约SPF鸡胚繁殖而成,专用于小鸡免疫。
保存:本冻干疫苗必须保存于2―8℃使用方法:必须在专职兽医人员的监督下使用。
无论每瓶中包含多少头份,下列提示适用各种冻干苗的稀释。
无菌注射器、针头在沸水中煮15分钟,不要用任何消毒剂或甲基化的酒精消毒。
稀释疫苗时将约5ml专用稀释液加到疫苗中,充分混合后倒入剩余和稀释液中。
每1000头份稀释成200毫升,部位可以选择大腿或颈后,免疫时间为1日龄。
稀释的疫苗必须在1小时内用完。
注意事项:(1)一次溶解、稀释的疫苗必须立刻使用,剩余疫苗应当销毁。
(2)免疫仅针对健康鸡群。
(3)疫苗要避免高温和直射阳光。
(4)免疫后2周内产生免疫力,上弹重要的一点不要感染马立克氏病,保持鸡群在免疫后处于尽可能的卫生条件下。
(5)详情请咨询当地兽医。
(6)消毒衣服和鞋,接触疫苗后彻底洗手。
富道马立克氏病冻干疫苗简介:本疫苗是用火鸡疱疹病毒FC-126毒株于SPF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培养后冻干而成。
每头份抗原含量保证在4000蚀斑数(PUF)以上,而且蚀斑形态小,传代次数低,免疫原性好。
动物诊所放养土鸡马立克病的防治马立克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病,易感动物主要是鸡、火鸡、山鸡、鹌鹑等禽类,多发于2~5月龄的鸡,发病高峰在100日龄左右,母鸡的易感性高于公鸡。
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病鸡的外周神经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和增大,肢(翅)麻痹,性腺、虹膜、肌肉、各内脏器官、皮肤等处发生肿瘤。
本病虽有疫苗预防,但免疫失败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危害养鸡业尤其是放养土鸡的重要疾病之一。
一、临床症状鸡一旦感染马立克病,即出现一定的临床症状,一般有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4种临床表现,以神经型和内脏型多见。
1.神经型。
也称古典型,主要侵害周围神经(坐骨神经、臂神经)。
侵害坐骨神经时,引起腿麻痹,病鸡步态不稳,一条腿前伸,另一条腿后延,呈“劈叉”姿势;侵害臂神经时,两翅低垂。
侵害其他周围神经时,病鸡头颈歪斜或下垂、嗉囊麻痹或扩张等。
受马立克病毒侵害的神经单侧性水肿变粗,呈灰色或淡黄色,似在水中泡过。
2.内脏型。
常见于50~70日龄的鸡,缺乏特征性症状,主要表现精神委顿,不愿吃喝,不爱活动,羽毛松乱,鸡冠苍白、皱缩,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鸡体进行性消瘦,腹部膨大下垂,脱水昏迷,直至死亡。
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在内脏器官多个部位、肌肉、皮肤上出现肉眼可见的肿瘤结节,法氏囊萎缩。
二、防治措施1.生物安全措施要配套。
放养前应精心设计严密的生物安全计划和程序;使用围栏是许多地方放养鸡惯用的做法,用于防止放养鸡逃跑、人和动物进入,条件允许时,把围栏改成围墙,不但会使草坪维护变得更好,有利于鸡觅食,还能阻止老鼠、黄鼠狼等攀爬进去,传播疫情;加强放养鸡场地环境卫生、消毒、驱虫等工作,坚持自繁自养,重点加强孵化全过程的卫生与育雏鸡舍的消毒,严防雏鸡早期感染马立克病毒;一时不能自繁自养的鸡场,在引进鸡苗时,必须到正规的健康种鸡场购进,防止在购入鸡苗的同时将病毒带入鸡舍;放养土鸡场内实行全进全出,一时不能全进全出的,雏鸡和成年鸡也要分开饲养;一旦发生马立克病病,清除感染场地内所有的放养土鸡,将鸡舍清洁消毒后,空置数周再引进新雏鸡。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1. 引言1.1 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立克次体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叮咬传播媒介昆虫(如蜱)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如鸡、马等)而传播给人类。
立克氏体是一种属于细菌门的微生物,能够在多种宿主细胞内寄生并繁殖。
鸡马立克氏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和林区流行较为严重。
患者感染鸡马立克氏病后,常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死亡。
由于其病原体具有强大的存活能力和传播能力,使得鸡马立克氏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必须加强对其病因、诊断方法、综合防治措施以及防控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只有全面了解鸡马立克氏病的特点和规律,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2. 正文2.1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因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鸡立克氏病或者马立克氏病,是由鸡立克氏菌(C. psittaci)或马立克氏菌(C. abortus)引起的一种动物传染病。
这两种病原体主要感染家禽和家畜,也可能传染给人类。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感染了鸡立克氏菌或马立克氏菌,通常是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消化道感染和转染等途径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在不同宿主间有所不同。
在家禽中,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喉头充血、呼吸困难、粪便异常、蛋的产量下降等。
在家畜中,可能表现为流产、胎儿畸形、眼结膜炎等症状。
而在人类中,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等症状。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
一旦确诊,就需要综合防治措施,如隔离感染动物、强化环境清洁、合理用药等。
对于鸡马立克氏病要重视预防,并配合治疗措施,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只有全面加强防治措施,并严格遵循防治注意事项,才能有效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和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技术要点鸡马立克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特征是危害淋巴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一、鸡马立克病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执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避免不同日龄鸡混养;实行网上饲养和笼养,减少鸡只与羽毛、粪便接触;严格卫生消毒制度,尤其是种蛋、出雏器和孵化室的消毒,常选用熏蒸消毒法;消除各种应激因素,注意对ibd、alv、rev等的免疫与预防;加强检疫,及时淘汰病鸡和阳性鸡。
二、鸡马立克病预防接种(1)疫苗接种现在使用的疫苗毒株有三种:第一种是人工致弱的血清l型mdv,如cv1988、mdi1、k株等。
第二种是自然不致瘤的血清2型mdv,如sb1、24株等。
第三种是血清3型的mdv,如hvt( fc126株)。
生产中经常应用单价苗或多价疫苗。
单价疫苗有为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hvt)和cv1988疫苗。
二价苗(2型和3型组成),常见的双价疫苗为hvt十sbi或hvt十 hprs - 16或hvt十 24.以及血清i型疫苗(如cv1988和“814”)。
hvt不能抵抗超强毒的感染,二价苗与血清l型疫苗比hvt单苗的免疫效果显著提高。
由于二价苗与血清1型疫苗是细胞结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很小,但一般需在液氮条件下保存,给运输和使用带来一些不便。
因此,在尚未存在超强毒的鸡场,仍可应用hvt。
为提高免疫效果,可提高hvt的免疫剂量;在存在超强毒的鸡场,应该使用二价苗和血清i型疫苗。
国外还有由3个血清型组成的三价苗。
目前,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还在研制基因工程苗。
疫苗接种应在1日龄进行,有条件的鸡场可进行胚胎免疫,即在18日胚龄时进行鸡胚接种,疫苗效果有一定限度。
在进行疫苗接种的同时,鸡群要封闭饲养,尤其是育雏期间应搞好封闭隔离,可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病率。
鸡马立克氏病防制措施防制措施目前,对鸡马立克氏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依靠预防,根据国内防治本病的经验,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最好是自繁自养,并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
引入种雏鸡,则必须了解源鸡场的疫病情况,切不可从病鸡场引进鸡只,或购迸种蛋自行孵化。
2.严格按疫苗说明书进行操作,注意疫苗的保存,稀释和注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疫苗接种后进行隔离饲养,鸡舍要严格净化消毒,排除野毒和超强毒的存在。
4.疫苗接种越早越好,一般1日龄进行;疫苗现配现用,稀释后1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照射。
5.变异病毒株可使用火鸡疱疹病毒FC126 株和鸡的不致病疱疹病毒SB-1株联合疫苗或鸡的强毒减弱Rispens病毒株(CV1988)疫苗。
6.为防止母源抗体的影响,不同代次鸡群应交替使用Ⅲ和Ⅱ型或I型致弱疫苗,(如亲代用Ⅱ型,子代用Ⅲ型),也可使用联苗I型+Ⅲ型、I型+Ⅲ型或I型+Ⅱ型+Ⅲ型。
7.鸡场卫生环境不理想或受疫情感染时,可加倍量注射,或2周内进行重复注射。
8.种蛋要经彻底消毒方可入孵,并要搞好孵化厅的卫生工作,孵化器和出雏器要严格消毒,以防止含有病毒的杂物污染蛋壳,从而污染雏鸡。
9.注射器和针头要进行高压消毒或煮沸消毒,但不能使用消毒药物消毒,以免使疫苗受到破坏。
总之,火鸡疱疹病毒疫苗的免疫作用只是一种干挠现象,虽然能阻止发病,但不能阻止马立克氏疱疹病毒对接种疫苗后的鸡发生再感染,也不能阻止在鸡体内的再繁殖,因此不能依靠疫苗消灭本病,必须坚持经常性卫生防疫措施,实行全进全出饲养体制,避免不同日龄鸡混群饲养,孵化厅、育雏、育成及种鸡舍均应相隔一定距离,病鸡随时淘汰,避免各种应激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净化鸡群,严格卫生消毒制度。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鸡马立克氏病是由克雷伯氏菌引起的一种腹泻病,主要危害肉禽、畜禽和实验动物等。
该病的传播途径有饮水、进食、空气传播等多种方式。
病症主要包括肠炎、腹泻、白色便、厌食、体重下降等。
本文将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手段,对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进行详细分析。
一、诊断1. 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腹泻、便秘、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受感染的动物一般食欲降低,甚至停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
腹泻症状常伴有黏液或血液,而且常是灰白色色便,味道较臭。
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和死亡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细菌分离和鉴定是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主要方法。
采集病死或病变组织、腹泻粪便或者血样等,通过细菌纯化、鉴定分离出克雷伯氏菌。
常用的细菌鉴定方法有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3. 流行病学调查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是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病例采集、调查和分析,确定病原的来源,传播途径和感染因素等,对疫情分布和动物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二、综合防治1. 疫苗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目前主要依靠使用疫苗预防和综合治疗。
鸡马立克氏病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细胞壁成分和多糖类疫苗等。
使用疫苗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扩散,降低死亡率和治疗成本。
2. 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有效防治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环境消毒和消杀重点地区,防止动物间的病原体传播,减轻疫情的传播风险。
3. 药物治疗对于患有鸡马立克氏病的动物,必须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进行控制。
抗生素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可选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青霉素、链霉素等。
同时,必须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防止药物的滥用和过量使用。
综上所述,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通过严格的疫情调查、病例分析和动物保护等措施,全面推行免疫预防、环境卫生和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降低病例发生率,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一种由鸡皮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肿瘤性疾病。
该病主要侵犯鸡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恶性淋巴瘤的形成。
下面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预防措施。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表现通常有以下几种特征:1. 神经系统受累:鸡可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瘫痪、萎缩、无力和协调能力下降等症状。
受累鸡群中可能有鸡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2. 呼吸系统受累:鸡可能出现打喷嚏、鼻鸣、呼吸急促、咳嗽、呕吐等症状。
受累鸡群中可能有鸡羽毛不整、呈现弓背状、跛行等。
3. 消化系统受累:鸡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泻、肛门脏污等症状。
受累鸡群中可能出现蛋壳变薄、生蛋减少、蛋质呈似脓样物等。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
临床表现的观察是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可以观察病鸡的行为、精神状态、食欲、体态和粪便等情况,以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生化参数检测及病原学检测。
常规生化参数检测主要是通过采集患鸡的血液、粪便或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检测、血液生化分析等,以确定疾病的病因。
病原学检测主要是通过PCR、ELISA等技术检测鸡马立克氏病毒的存在及其抗体水平,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
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预防:建立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对幼鸡进行全程疫苗接种,包括母鸡孵化期接种和幼鸡生长期接种。
2. 疫苗选择:选择效价高、保护范围广的马立克氏病疫苗进行接种,确保鸡群的免疫力。
3. 强化环境卫生:定期清理鸡舍和消毒,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4. 隔离患病鸡群:及时发现群体中出现异常症状的鸡,将其隔离,避免疾病传播。
5.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饲养密度,给予营养均衡的饲料,管理鸡舍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预防措施包括疫苗预防、环境卫生、隔离患病鸡群和科学饲养管理等。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鸡马立克氏病(Johne's disease)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的牛、羊、马、鹿、犬、猫等反刍动物的肠道疾病,由肠道不耐酸的细菌马立克氏菌引起。
该疾病的主要症状为慢性腹泻、消瘦、贫血、卵巢萎缩、无法怀孕、奶量减少等,由于病因复杂,它的诊断和预防都有一定难度。
1.病史调查:了解动物的生产情况、饲养环境、疾病发生情况等,对于家族性、慢性甚至是终末期的病例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2.临床观察: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难辨,但是动物长期的慢性腹泻和消瘦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警觉。
3.病理学检查:鸡马立克氏病的全程“劫持”动物的消化道,病变多分布在回肠末端,在肠壁的黏膜下层形成结核样肉芽肿,肠壁变厚,出现结节等。
对于该病的诊断,不可缺少的就是组织学检查。
4.实验室检查:目前较常用的鸡马立克氏病诊断方法是PCR检测技术。
PCR检测技术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性高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生物防治(1)动物隔离:对于发病动物及时隔离,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菌的传播。
(2)保持环境卫生: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腹泻性疾病,防止因为环境污染导致与健康动物接触而导致的传播。
(3)严格的检疫制度:对于动物的交易、转移、运输等,要加强检疫工作,减少疫情的传播。
2.化学防治(1)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计划,防止抗药性的出现。
(2)加强对家畜的养护和监测,对慢性患者进行适当的治疗。
(3)保持动物的健康和免疫力。
3.基因改良目前,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牛等动物的基因移除能够有效抵抗鸡马立克氏病。
因此,基因改良有望成为鸡马立克氏病的长期防治。
小结:在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中,对于疑似感染的动物要及时鉴别,通过多元化的方法去防治这种病菌,保障反刍动物的健康生命周期;对于人们来说,对于可能存在感染病菌的食品进行高温杀菌,加强自我卫生,是预防该病的最好办法。
鸡马立克氏病症状表现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方法鸡马立克氏病在养鸡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以各种内脏器官、虹膜、外周神经、肌肉、性腺和皮肤的单个或多个的组织器官发生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
本文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症状表现有哪些,并谈谈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方法,供参考。
1、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病状患病鸡一般表现为采食量减少,精神颓废,呈逐渐消瘦状,被毛蓬乱,站立时左右摇晃不稳;部分病鸡下肢行动不便,遭受刺激时两腿呈劈叉姿势前后伸展。
病鸡1~2侧的翅膀呈无力下垂状,眼睛无力睁大,呈犯困状,瞳孔缩小,严重者仅有针尖大小,虹膜边缘呈现斑点状或环形状,颜色呈弥漫性的灰白色。
患病轻者对光线反应迟缓,严重者对失去光线调节能力而失明。
部分病鸡颈部、背部、翅膀等部位皮肤上有从麦粒到蚕豆大小不等的结节;头部颓废状无力下垂或头颈歪斜,嗉囊松弛,病鸡常因饮水不足而脱水,营养不足而消瘦。
2、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有坐骨和臂神经均出现不通程度的炎症,比正常变粗了,表面光平无横纹;病鸡肝脏和脾脏等器官表面有小如米粒,大如豆粒不等的边缘参差不齐的灰白色的切面呈脂肪样的结节,肝脏比正常肿大,肝小叶结构萎缩或消失,表面外观粗糙或颗粒状;卵巢呈菜花状肿大,有肿瘤存在,腺胃外观变长圆状,胃壁厚薄不均,黏膜出血、坏死,切开后无后腺乳头。
3、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措施免疫接种是有效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孵化场要及时对出壳24h以内的雏鸡进行免疫接种,马立克氏弱毒疫苗用稀释液稀释后每只雏鸡0.2mL颈部皮下注射,为确保疫苗价效稀释后的疫苗必须在1~2h内使用完毕,如稀释后的疫苗放置时间过久,其免疫价效严重下降。
消毒是有效切断病菌传播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养鸡过程中要尤为重视消毒工作,消毒工作应从种蛋孵化工作开始,严格选用健康的无疾病的种蛋作为孵化蛋,并对选用的种蛋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或0.2%的福尔马林溶液对鸡蛋外壳进行消毒;并且,对孵化室和孵化设备进行定期消毒,以熏蒸消毒为最佳,孵化室环境消毒可采用10%生石灰水或1%~2%氢氧化钠进行消毒。
鸡马立克氏疫病的预防与对策-鸡病防冶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Virus,MDV)引起的一种鸡的恶性淋巴肿瘤性疾病。
1907年首先由匈牙利病理学家Marek氏报道了因单核细胞在外周神经及脊柱神经根的浸润而导致公鸡的神经肿大和瘫痪。
多发生于肉鸡和饲养密度较大的鸡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节;环境卫生较差和饲养管理不善可诱发本病.发病后应用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的唯一途径,可减轻危害.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皮肤型病变(略)滤泡形成;外周神经主要表现为增生性病变和渗出性病变;内脏病变为增生性的,马立克氏病(Marek,5Disease简称MD)是鸡的一种肿瘤性疾病,它是由疙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对养禽业危害很大。
一、鸡马立克氏病发病病理探究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Virus,MDV)引起的一种鸡的恶性淋巴肿瘤性疾病。
1907年首先由匈牙利病理学家Marek氏报道了因单核细胞在外周神经及脊柱神经根的浸润而导致公鸡的神经肿大和瘫痪。
马立克氏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疹病毒2型。
根据抗原性不同,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3种血清型,即血清1型、血清2型和血清3型。
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含强毒及其致弱的变异毒株;血清2型包括所有不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3型包括鸡疱疹病毒及其变异毒株。
在临床上有四种类型: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神型从轻瘫、痉挛瘫痪到麻痹性瘫痪,共济失调,肌肉萎缩。
肉脏型主要病变是内脏器官形成淋巴瘤。
瘤常见于生殖器、肝、、脾、心、胃、肠道等器官,眼型主要见于虹膜灰质病变,常和肉脏型混合发生。
皮肤的肿瘤常见于羽毛囊基部。
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感染该病鸡大多终生带毒),其脱落的羽毛囊上皮、皮屑和鸡舍中的灰尘是主要传染源。
防治鸡马立克氏病的措施概述: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是鸡类常见传染疾病之一,死亡率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一、病原学马立克氏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马立克氏病毒属,鸡疱疹病毒2型。
根据抗原性不同,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3种血清型,即血清1型、血清2型和血清3型。
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含强毒及其致弱的变异毒株;血清2型包括所有不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3型包括所有的火鸡疱疹病毒及其变异毒株。
二、流行特点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感染马立克氏病的鸡大部分为终生带毒),其脱落的羽毛囊上皮、皮屑和鸡舍中的灰尘是主要传染源。
此外,病鸡和带毒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具有传染性。
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本病主要感染鸡,不同品系的鸡均可感染。
火鸡、野鸡、鹌鹑和鹧鸪均可自然感染,但发病极少。
三、主要症状本病自然感染潜伏期为三四周至几个月不等,规定为4个月。
一般分为神经型(古典型)、急性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4种,有时可混合发生。
1、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
特征症状是一肢或双肢麻痹或瘫痪,形成一腿伸向前方,一腿伸向后方,翅膀麻痹下垂(俗称穿大褂)。
颈部麻痹致使头颈歪斜,嗉囊因麻痹而扩大(俗称大嗉子)。
剖检可见受害神经肿胀变粗,常发生于坐骨神经、颈部迷走神经、臂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神经丛,神经纤维横纹消失,呈灰白或黄白色。
2、急性型常侵害幼龄鸡,死亡率高。
剖检可见内脏器官有灰白色的淋巴细胞性肿瘤。
常见于性腺(尤其是卵巢),其次是肾、脾、心、肝、胰、肺、肠系膜、腺胃、肠道和肌肉等器官组织。
3、眼型主要侵害虹膜、单侧或双眼发病,视力减弱,甚至失明。
可见虹膜增生退色,呈混浊的淡灰色(俗称灰眼或银眼)。
瞳孔收缩,边缘不整呈锯齿状。
4、皮肤型以皮肤毛囊形成小结节或肿瘤为特征。
2023-11-05contents •疾病概述•疾病病因•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措施•治疗与控制措施•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建议•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案例分析目录01疾病概述肉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家禽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侵害鸡的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和皮肤,导致肉鸡生长受阻、产蛋鸡产蛋量下降,甚至引发肿瘤和死亡。
疾病定义疾病类型与症状肉鸡马立克氏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脏型、神经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病鸡出现步态不稳、偏瘫、麻痹等症状,甚至出现翅膀或腿部麻痹。
内脏型:病鸡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常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皮肤型:病鸡出现皮肤肿瘤、脱毛、瘙痒等症状,影响鸡的生长发育。
疾病分布与传播肉鸡马立克氏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对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该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饲料和水源等间接传播。
病毒在鸡舍内可存活数月,因此鸡场一旦感染该疾病,很难彻底清除。
02疾病病因马立克氏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的病毒,主要侵害鸡的淋巴组织,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内脏器官的淋巴细胞浸润。
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三个血清型,分别为MDV1、MDV2和MDV3,其中MDV1是引起肉鸡马立克氏病的主要病原。
病原特征1发病机理23马立克氏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感染鸡的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而侵入淋巴组织和内脏器官。
病毒在淋巴组织中增殖,导致淋巴细胞坏死、溶解,从而引起淋巴组织萎缩和淋巴细胞浸润。
病毒还可以侵入神经细胞,导致神经病变和运动障碍。
如鸡舍通风不良、湿度高、卫生条件差等,易导致病毒传播和感染。
饲养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当疫苗接种不当如鸡群密度过大、应激因素过多、饲料营养不足等,易导致鸡群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如疫苗选择不当、接种时间不当、接种方法不当等,易导致免疫失败和感染。
03疾病诱因020103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措施肉鸡应按照品种、日龄和体重进行合理分群,避免鸡群中个体差异过大。
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鸡马立克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特征是危害淋巴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鸡马立克病防治原则
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执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避免不同日龄鸡混养;实行网上饲养和笼养,减少鸡只与羽毛、粪便接触;严格卫生消毒制度,尤其是种蛋、出雏器和孵化室的消毒,常选用熏蒸消毒法;消除各种应激因素,注意对ibd、alv、rev等的免疫与预防;加强检疫,及时淘汰病鸡和阳性鸡。
鸡马立克病预防接种
(l)疫苗接种:现在使用的疫苗毒株有三种:第一种是人工致弱的血清l型mdv,如cv1988、mdil、k株等。
第二种是自然不致瘤的血清2型mdv,如sb1、24株等。
第三种是血清3型的mdv,如hvt( fc126株)。
生产中经常应用单价苗或多价疫苗。
单价疫苗有为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hvt)和cv1988疫苗。
二价苗(2型和3型组成),常见的双价疫苗为hvt十sbi或hvt+ hprs - 16或hvt+ 24.以及血清i型疫苗(如cv1988和“814”)。
hvt不能抵抗超强毒的感染,二价苗与血清l型疫苗比hvt单苗的免疫效果显著提高。
由于二价苗与血清1型疫苗是细胞结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很小,但一般需在液氮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