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的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5.30 MB
- 文档页数:43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鸡类,但也可感染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
这种疾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其诊断和综合防治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叮咬传播,另一种是通过寄生传播。
由于此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导致了此病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一旦发现了鸡马立克氏病的迹象,应及时进行诊断。
1. 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鸡只明显发热,羽毛变得蓬乱,食欲减退,饮水量明显增加,甚至出现粘膜出血、下蛋减少等现象。
鸡马立克氏病还会严重影响鸡类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使得鸡只的免疫力下降,易患其他疾病。
2. 实验室检测为了明确鸡马立克氏病的病情,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立克次体抗体和DNA,从而明确是否患有鸡马立克氏病。
二、鸡马立克氏病的综合防治分析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鸡马立克氏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
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强化免疫防控、加强动物检疫等方面。
1. 环境卫生管理鸡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叮咬和寄生传播,因此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清洁鸡舍、消毒饮水器和饲料器,保持鸡舍通风良好,减少叮咬和寄生源的滋生,有助于防止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
2.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是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料配方、良好的养殖环境等都能够提高鸡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强化免疫防控定期进行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接种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提高鸡类的抗体水平,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
4. 加强动物检疫加强动物检疫是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新引进的鸡只,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其不携带鸡马立克氏病,以免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等手段预防该病的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内脏型)相似症状:肝肿大,表面有灰白色肿瘤结节。
(与鸡霍乱、鸡沙门氏菌病、鸡大肠杆菌病、鸡结核病、鸡弯曲菌肝炎、鸡组织滴虫病、鸡包涵体肝炎、鸡淋巴细胞白血病、鸡脂肪肝综合症、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有相似症状)特有症状:多发生于6~8周的鸡;心、肺、脾、肾行器官也有肿瘤结节,但法氏囊常萎缩。
治疗方法:1.早期的预防(1)孵化场与养鸡场间隔至少在800米以上,人员不要往来,孵化场最好在上风口。
(2)出雏时,一定要搞好环境的消毒工作,可用百毒杀等喷雾消毒,接雏用的纸箱要求没有接触过青年鸡、成年鸡或蛋鸡,幼龄鸡和成年鸡要严格分开饲养,保证3周龄以内不受感染,减少发病,防止马立克氏病病毒经呼吸道感染。
2.疫苗免疫夏菲特鸡马立克疫苗:简介:本疫苗为冻干品,密封于加胶塞的小瓶中,每小瓶含1000或2000头份,每盒装10瓶。
本疫苗由无致病性的火鸡疱疹病毒(HVT)FC-126株约SPF鸡胚繁殖而成,专用于小鸡免疫。
保存:本冻干疫苗必须保存于2―8℃使用方法:必须在专职兽医人员的监督下使用。
无论每瓶中包含多少头份,下列提示适用各种冻干苗的稀释。
无菌注射器、针头在沸水中煮15分钟,不要用任何消毒剂或甲基化的酒精消毒。
稀释疫苗时将约5ml专用稀释液加到疫苗中,充分混合后倒入剩余和稀释液中。
每1000头份稀释成200毫升,部位可以选择大腿或颈后,免疫时间为1日龄。
稀释的疫苗必须在1小时内用完。
注意事项:(1)一次溶解、稀释的疫苗必须立刻使用,剩余疫苗应当销毁。
(2)免疫仅针对健康鸡群。
(3)疫苗要避免高温和直射阳光。
(4)免疫后2周内产生免疫力,上弹重要的一点不要感染马立克氏病,保持鸡群在免疫后处于尽可能的卫生条件下。
(5)详情请咨询当地兽医。
(6)消毒衣服和鞋,接触疫苗后彻底洗手。
富道马立克氏病冻干疫苗简介:本疫苗是用火鸡疱疹病毒FC-126毒株于SPF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培养后冻干而成。
每头份抗原含量保证在4000蚀斑数(PUF)以上,而且蚀斑形态小,传代次数低,免疫原性好。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1. 引言1.1 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立克次体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叮咬传播媒介昆虫(如蜱)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如鸡、马等)而传播给人类。
立克氏体是一种属于细菌门的微生物,能够在多种宿主细胞内寄生并繁殖。
鸡马立克氏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和林区流行较为严重。
患者感染鸡马立克氏病后,常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死亡。
由于其病原体具有强大的存活能力和传播能力,使得鸡马立克氏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必须加强对其病因、诊断方法、综合防治措施以及防控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只有全面了解鸡马立克氏病的特点和规律,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2. 正文2.1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因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鸡立克氏病或者马立克氏病,是由鸡立克氏菌(C. psittaci)或马立克氏菌(C. abortus)引起的一种动物传染病。
这两种病原体主要感染家禽和家畜,也可能传染给人类。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感染了鸡立克氏菌或马立克氏菌,通常是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消化道感染和转染等途径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在不同宿主间有所不同。
在家禽中,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喉头充血、呼吸困难、粪便异常、蛋的产量下降等。
在家畜中,可能表现为流产、胎儿畸形、眼结膜炎等症状。
而在人类中,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等症状。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
一旦确诊,就需要综合防治措施,如隔离感染动物、强化环境清洁、合理用药等。
对于鸡马立克氏病要重视预防,并配合治疗措施,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只有全面加强防治措施,并严格遵循防治注意事项,才能有效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和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治疗的方法及相关问题
鸡马立克病是一种肿瘤性疾病,潜伏期很长。
以4周龄以上的鸡最为多见,但l - 18月龄的鸡均可发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鸡马立克氏病治疗相关问题。
鸡马立克病流行特点
(1)2周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2-5月龄的鸡临床症状最明显。
(2)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空气传播。
(3)传染性法氏囊病可增加鸡马立克病病毒的感染。
鸡马立克病防治原则
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执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避免不同日龄鸡混养;实行网上饲养和笼养,减少鸡只与羽毛、粪便接触;严格卫生消毒制度,尤其是种蛋、出雏器和孵化室的消毒,常选用熏蒸消毒法;消除各种应激因素,注意对ibd、alv、rev等的免疫与预防;加强检疫,及时淘汰病鸡和阳性鸡。
鸡马立克病治疗方法
本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发现马立克病疫情时,立即将发病禽群隔离、淘汰。
同时对禽舍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对受威胁禽群进行观察。
鸡马立克病的剖检
病鸡最常见的病变表现在,外周神经、腹腔神经丛、坐骨神经丛、臂神经丛和内脏大神经是主要的受侵害部位。
受害神经增粗,呈黄白色或灰白色,横纹消失,有时呈水肿样外观。
病变往往只侵害单侧神经,
1。
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技术要点鸡马立克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特征是危害淋巴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一、鸡马立克病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执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避免不同日龄鸡混养;实行网上饲养和笼养,减少鸡只与羽毛、粪便接触;严格卫生消毒制度,尤其是种蛋、出雏器和孵化室的消毒,常选用熏蒸消毒法;消除各种应激因素,注意对ibd、alv、rev等的免疫与预防;加强检疫,及时淘汰病鸡和阳性鸡。
二、鸡马立克病预防接种(1)疫苗接种现在使用的疫苗毒株有三种:第一种是人工致弱的血清l型mdv,如cv1988、mdi1、k株等。
第二种是自然不致瘤的血清2型mdv,如sb1、24株等。
第三种是血清3型的mdv,如hvt( fc126株)。
生产中经常应用单价苗或多价疫苗。
单价疫苗有为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hvt)和cv1988疫苗。
二价苗(2型和3型组成),常见的双价疫苗为hvt十sbi或hvt十 hprs - 16或hvt十 24.以及血清i型疫苗(如cv1988和“814”)。
hvt不能抵抗超强毒的感染,二价苗与血清l型疫苗比hvt单苗的免疫效果显著提高。
由于二价苗与血清1型疫苗是细胞结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很小,但一般需在液氮条件下保存,给运输和使用带来一些不便。
因此,在尚未存在超强毒的鸡场,仍可应用hvt。
为提高免疫效果,可提高hvt的免疫剂量;在存在超强毒的鸡场,应该使用二价苗和血清i型疫苗。
国外还有由3个血清型组成的三价苗。
目前,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还在研制基因工程苗。
疫苗接种应在1日龄进行,有条件的鸡场可进行胚胎免疫,即在18日胚龄时进行鸡胚接种,疫苗效果有一定限度。
在进行疫苗接种的同时,鸡群要封闭饲养,尤其是育雏期间应搞好封闭隔离,可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病率。
15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防治高军攀(石家庄市兽用生物制品供应站054000)摘要:鸡马立克氏病在鸡群中是感染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病症之一,对于鸡场的养殖来说具有较大的威胁,为了能够减少该病的危害,将养殖场的损失降到最低,需要对该病症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诊断,从而能够尽早的发现,及时的采取相关措施,控制鸡马立克氏病在鸡群中的蔓延,另外,还要加强对养殖场的有效管理,使其卫生状况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保障鸡群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鸡马立克氏病;诊断;防治在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过程中,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综合的判定,也要结合实验室的测试数据获得对该病症的确诊,从而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止该病的蔓延和扩散。
本文对鸡马立克氏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从鸡的劈叉现象以及病理学实验中对该病症进行有效的诊断,并将其病死鸡进行有效的处理,加强对养殖场的饮水以及食物的有效管理,以此保障鸡群的安全和健康,把财产损失尽可能的降低,为养殖场提供重要的防治该病的技术准备。
1鸡马立克氏病的简单概述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能够引发鸡马立克氏病,这是一种依靠接触传染的肿瘤疾病,主要是淋巴组织增生以及内脏以及多处器官的淋巴样细胞的浸润,从而形成恶性的淋巴肿瘤,危害鸡的生命。
从发病范围和传染强度上来看,该种病症的传染率和致死率较大,一旦发生若不及时控制,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较大。
因此,在养鸡产业中,要格外警惕该种疾病的出现,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将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在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过程中,需要依据该病症的发病原理与临床症状来进行简单的判断。
一般来讲,患病鸡站立方式呈现劈叉姿势,体表以及内脏都会出现大小不一的肿瘤,据此可以进行初步判断。
除此之外,该病与淋巴性白血病的临床病症容易混淆,因此也要做好筛查工作。
为了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确诊信息,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实验室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病料的样本采集的主要集中在淋巴组织和脾组织,利用肿瘤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工作。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摘要】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家禽和家畜中。
本文通过对该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
结论部分强调了综合防治在鸡马立克氏病防控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是进一步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以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
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鸡马立克氏病,为相关领域的疾病防控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鸡马立克氏病、诊断、综合防治、临床症状、预防、治疗、重要性、研究方向1. 引言1.1 疾病概况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蠕虫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家禽和马类动物。
该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引起大量动物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鸡马立克氏病的致病原是一种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寄生虫,会在动物的消化道内产卵,造成动物消化道出血、贫血等症状。
这些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受感染的动物排泄物,例如粪便、尿液等。
人类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排泄物而感染此病,因此鸡马立克氏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这种病害给畜牧业和家禽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及早了解鸡马立克氏病的疾病概况,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维护动物健康和保障人类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文中,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以及探讨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1.2 研究背景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鸡马立克氏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病部位为动物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病原体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食物传播的方式传播,并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
鸡马立克氏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仅会造成动物的死亡,还会导致养殖损失和经济损失。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鸡马立克氏病症状表现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方法鸡马立克氏病在养鸡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以各种内脏器官、虹膜、外周神经、肌肉、性腺和皮肤的单个或多个的组织器官发生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
本文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症状表现有哪些,并谈谈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方法,供参考。
1、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病状患病鸡一般表现为采食量减少,精神颓废,呈逐渐消瘦状,被毛蓬乱,站立时左右摇晃不稳;部分病鸡下肢行动不便,遭受刺激时两腿呈劈叉姿势前后伸展。
病鸡1~2侧的翅膀呈无力下垂状,眼睛无力睁大,呈犯困状,瞳孔缩小,严重者仅有针尖大小,虹膜边缘呈现斑点状或环形状,颜色呈弥漫性的灰白色。
患病轻者对光线反应迟缓,严重者对失去光线调节能力而失明。
部分病鸡颈部、背部、翅膀等部位皮肤上有从麦粒到蚕豆大小不等的结节;头部颓废状无力下垂或头颈歪斜,嗉囊松弛,病鸡常因饮水不足而脱水,营养不足而消瘦。
2、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有坐骨和臂神经均出现不通程度的炎症,比正常变粗了,表面光平无横纹;病鸡肝脏和脾脏等器官表面有小如米粒,大如豆粒不等的边缘参差不齐的灰白色的切面呈脂肪样的结节,肝脏比正常肿大,肝小叶结构萎缩或消失,表面外观粗糙或颗粒状;卵巢呈菜花状肿大,有肿瘤存在,腺胃外观变长圆状,胃壁厚薄不均,黏膜出血、坏死,切开后无后腺乳头。
3、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措施免疫接种是有效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孵化场要及时对出壳24h以内的雏鸡进行免疫接种,马立克氏弱毒疫苗用稀释液稀释后每只雏鸡0.2mL颈部皮下注射,为确保疫苗价效稀释后的疫苗必须在1~2h内使用完毕,如稀释后的疫苗放置时间过久,其免疫价效严重下降。
消毒是有效切断病菌传播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养鸡过程中要尤为重视消毒工作,消毒工作应从种蛋孵化工作开始,严格选用健康的无疾病的种蛋作为孵化蛋,并对选用的种蛋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或0.2%的福尔马林溶液对鸡蛋外壳进行消毒;并且,对孵化室和孵化设备进行定期消毒,以熏蒸消毒为最佳,孵化室环境消毒可采用10%生石灰水或1%~2%氢氧化钠进行消毒。
鸡马立克氏病怎么治?鸡得了马立克能康复吗?概述:本病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一方面由于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可导致免疫抑制,使鸡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造成免疫失败,使鸡群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
那么,鸡马立克氏病怎么治?鸡得了马立克能康复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鸡马立克氏病怎么治?如果鸡场出现了该病,鸡场要马上采取扑灭措施,对所有病鸡和死鸡,进行焚烧或深埋;病鸡舍内清理出的垫草等杂物,也要烧毁处理。
在感染的场地清除所有的鸡,将鸡舍清洁消毒后,空置数周再引进新雏鸡。
一旦开始育雏,中途不得补充新鸡。
鸡得了马立克能康复吗?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该病的方法。
所以一旦发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鸡处理掉。
鸡为什么得马立克氏病?1.疫苗的质量问题。
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出现问题,如停电、意外暴晒、超温保存等,或疫苗受到污染、失效、稀释液达不到质量要求等。
2.疫苗的剂量不足或免疫技术的错误。
疫苗的噬斑单位不足;疫苗稀释后不立即使用或不现配现用,导致疫苗效价降低;稀释倍数错误,造成注射剂量不足;免疫接种方法、途径、部位不正确等。
3.早期感染及超强毒的存在。
环境消毒不彻底,有野毒和超强毒存在,使雏鸡在免疫前感染(早期感染),另外,疱疹病毒免疫后需2周时间才能达到免疫高峰,在这段时间也很容易受到MD野毒和超强毒的感染(免疫潜伏期内感染)。
4.母源抗体的影响。
亲代鸡群经疮疹病毒疫苗兔疫后,其子代如再用同种疫苗免疫,就会受母源抗体影响,降低效价。
5.变异病毒的出现。
由于病毒的变异,使得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免疫失败。
6.疫苗影响。
疫苗本身的保护率可达85~90%,所以鸡群免疫后,仍可能有少部分鸡感染、发病,随之排毒,如果不经常搞好卫生消毒,就会造成病毒的传播。
7.某些微生物的影响。
由于某些致病性微生物的早期感染,而影响了火鸡疮疹病毒的免疫效果。
8.免疫系统。
也有人认为有些鸡群免疫系统缺乏或功能不全。
与禽业技术|疫病防治鸡马立克氏病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高磊乔青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农业农村局472100)摘要:随着近些年养殖经济的快速发展,参与养殖经济的农户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迫切需要提高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技术推广应用。
鸡的疾病防治工作会直接决定养殖的整体效益,在大规模养殖情况下影响程度更加突出。
为了更好地提高鸡的养殖实效性,本文简要分析鸡马立克氏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鸡;马立克氏病;鉴别诊断;防治方法鸡马立克氏病属于疱疹病毒引发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该疾病带有比较突岀的传染性,疾病的症状主要是以周边神经、性腺、肌肉及脏器等多部位的损伤,在患病后会岀现大量的单核细胞浸润,同时还会引发肢体麻木与内脏肿瘤等病变,对于鸡养殖工作会呈现岀非常严重的危害。
近些年,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相关疾病诊治意识与技术的发展,关于鸡马立克氏病的鉴别诊断能力也随之增强。
对此,探讨鸡马立克氏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鸡马立克氏病的鉴别诊断鸡马立克氏病主要是按照临床的表现、运动障碍、肢体麻痹、劈叉姿势、剖检病变等进行结合诊断。
对于内脏性的马立克氏病,在病鸡生前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死后进行解剖会岀现明显的改变,这也是判断的主要依据。
疾病本身在诊疗期间很容易和淋巴性白血病混淆,所以需要提高诊断重视度叫必要时可以应用实验室方式诊断,在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时,马立克氏病主要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神经性鸡新城疫两种疾病比较相似。
首先,马立克氏病对细胞性白血病而言,马立克氏病鸡的腿部、翅膀麻痹不全,且虹膜会岀现褐色,瞳孔会缩小。
而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没有上述症状,剖检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马立克氏病的病鸡在腹腔、坐骨神经等存在明显症状,同时皮肤肌肉也有肿瘤存在。
但淋巴细胞型白血病解剖时并没有明显的症状,病变的肿瘤往往处于内脏器官中;其次,马立克氏病与神经性鸡新城疫的鉴别而言,马立克氏病与新城疫病都是因为病毒感染而导致的发病,但前者有典型的症状,如外周神经麻痹无法站立,呼吸道和消化道无明显的症状。
2023-11-05contents •疾病概述•疾病病因•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措施•治疗与控制措施•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建议•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案例分析目录01疾病概述肉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家禽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侵害鸡的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和皮肤,导致肉鸡生长受阻、产蛋鸡产蛋量下降,甚至引发肿瘤和死亡。
疾病定义疾病类型与症状肉鸡马立克氏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脏型、神经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病鸡出现步态不稳、偏瘫、麻痹等症状,甚至出现翅膀或腿部麻痹。
内脏型:病鸡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常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皮肤型:病鸡出现皮肤肿瘤、脱毛、瘙痒等症状,影响鸡的生长发育。
疾病分布与传播肉鸡马立克氏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对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该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饲料和水源等间接传播。
病毒在鸡舍内可存活数月,因此鸡场一旦感染该疾病,很难彻底清除。
02疾病病因马立克氏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的病毒,主要侵害鸡的淋巴组织,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内脏器官的淋巴细胞浸润。
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三个血清型,分别为MDV1、MDV2和MDV3,其中MDV1是引起肉鸡马立克氏病的主要病原。
病原特征1发病机理23马立克氏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感染鸡的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而侵入淋巴组织和内脏器官。
病毒在淋巴组织中增殖,导致淋巴细胞坏死、溶解,从而引起淋巴组织萎缩和淋巴细胞浸润。
病毒还可以侵入神经细胞,导致神经病变和运动障碍。
如鸡舍通风不良、湿度高、卫生条件差等,易导致病毒传播和感染。
饲养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当疫苗接种不当如鸡群密度过大、应激因素过多、饲料营养不足等,易导致鸡群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如疫苗选择不当、接种时间不当、接种方法不当等,易导致免疫失败和感染。
03疾病诱因020103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措施肉鸡应按照品种、日龄和体重进行合理分群,避免鸡群中个体差异过大。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46 ·2022.210 引言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疱疹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以淋巴组织增生为主的接触性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以外周神经性各脏器组织肌肉皮肤的单核细胞浸润,形成肿瘤病灶为主要特征。
该类病毒性传染病于1907年在匈牙利首次报告。
随着鸡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马立克氏病毒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张,世界各地的家禽养殖主产区均有分布,并且一旦在养殖领域出现个别的病例,就会引发疾病快速传播蔓延,导致严重的死亡[1]。
该类病毒诞生后,随着科技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研制出了相应的疫苗,并随着疫苗免疫接种,有效控制了疾病的传播流行范围。
但当前由于养殖管理不当及鸡群身体抵抗能力不足造成的免疫失败的情况普遍发生,并且在养殖领域,马立克氏病毒的毒力逐渐增强,疾病的防控难度逐渐增大。
因此就要求饲养管理人员高度重视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充分掌握该类疾病发生流行的原因,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1.1 养殖管理因素养殖管理因素主要包括养殖场的卫生环境相对较差、雏鸡在孵化过程中没有执行严格的卫生消毒、育雏室消毒不彻底、养殖场布局不合理等4个方面。
第一,饲养环境相对较差。
高密度养殖模式之下,不注重做好作者简介:郭雪(1981-),女,汉族,辽宁朝阳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疫。
鸡马立克氏病鉴别与防治郭雪(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畜牧发展局西五家子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朝阳 122638)摘要:马立克氏病是鸡养殖领域发生流行率较高的一类病毒性传染病,鸡群对该类病毒的易感性最强,年龄越小的鸡感染几率越大。
典型的临床特征是淋巴组织显著增生,一年四季均可传播流行,未经疫苗免疫接种或者免疫失败的鸡群,一旦发生几乎会造成全群发病、全群感染,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随着家禽养殖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密度增加背景下,马立克氏病这类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