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19
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治日期:目录•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防治鸡马立克氏病的措施•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监测•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的定义•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由鸡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MDV)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害鸡的淋巴组织,引起鸡群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其他病原感染,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内脏型、神经型、眼型和皮肤型。
内脏型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粗糙、消瘦和下痢等症状;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偏瘫和昏迷等症状;眼型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瞳孔变形、眼球炎症和失明等症状;皮肤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炎症、脱毛和溃疡等症状。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淋巴组织病变和肿瘤形成。
淋巴组织病变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坏死和淋巴滤泡增生,形成特征性的“玻璃样”细胞。
肿瘤形成主要表现为淋巴瘤的形成,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学特征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免疫接种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免疫时间不当多次免疫间隔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免疫间隔不合理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疫苗时,可能因为疫苗间的相互干扰导致免疫失败。
不同疫苗间的冲突免疫程序不合理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质量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免疫效果不同。
疫苗在运输或保存过程中出现过期、受污染或效价降低等问题,导致免疫效果不佳。
疫苗保存不当疫苗生产厂家质量不一疫苗储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疫苗的效价和稳定性。
温度控制不当部分疫苗对光照敏感,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导致效价降低。
光照影响接种方法不正确如饮水免疫时饮水器数量不足、注射免疫时注射部位不准确等,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接种时鸡群健康状况不佳鸡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患病时,接种疫苗容易导致免疫失败。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1. 引言1.1 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立克次体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叮咬传播媒介昆虫(如蜱)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如鸡、马等)而传播给人类。
立克氏体是一种属于细菌门的微生物,能够在多种宿主细胞内寄生并繁殖。
鸡马立克氏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和林区流行较为严重。
患者感染鸡马立克氏病后,常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死亡。
由于其病原体具有强大的存活能力和传播能力,使得鸡马立克氏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必须加强对其病因、诊断方法、综合防治措施以及防控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只有全面了解鸡马立克氏病的特点和规律,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2. 正文2.1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因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鸡立克氏病或者马立克氏病,是由鸡立克氏菌(C. psittaci)或马立克氏菌(C. abortus)引起的一种动物传染病。
这两种病原体主要感染家禽和家畜,也可能传染给人类。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感染了鸡立克氏菌或马立克氏菌,通常是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消化道感染和转染等途径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在不同宿主间有所不同。
在家禽中,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喉头充血、呼吸困难、粪便异常、蛋的产量下降等。
在家畜中,可能表现为流产、胎儿畸形、眼结膜炎等症状。
而在人类中,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等症状。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
一旦确诊,就需要综合防治措施,如隔离感染动物、强化环境清洁、合理用药等。
对于鸡马立克氏病要重视预防,并配合治疗措施,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只有全面加强防治措施,并严格遵循防治注意事项,才能有效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和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养鸡技术鸡马立克氏病是肉鸡养殖中最常出现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鸡马立克氏病属于疱疹病毒科,患病鸡主要特征为淋巴细胞组织增生,同时脏器器官以及周边神经、肌肉组织的单核细胞浸润现象或肿瘤现象。
是一种接触性的传染病。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会引起鸡群大批死亡。
因此要对该病进行正常的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控该病发生和传播。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鸡是的易感群体,并且年龄越小的鸡越易感,尤其是初生雏鸡最为严重,母鸡比公鸡更易感。
不同品种的鸡都会感染此病,但是对该病的抵抗力以及感染后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该病通常在雏鸡阶段感染,中雏阶段发病。
饲养管理不良、营养物质缺乏、饲养环境卫生较差、寄生虫病,尤其是球虫病等都会增加该病的发病几率。
病鸡和带毒鸡是马立克氏病的传染源。
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
该病毒可附着在空气中的尘埃或者羽毛的碎屑上,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害鸡体。
还会通过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
其中病鸡皮肤上的羽囊上皮中含有该病毒最多,因此,病鸡脱落的毛屑含有较多的病毒。
另外,体外寄生虫也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雏鸡在感染此病毒后不会立即发病,随着病毒在体内的大量繁殖,从而侵害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最后形成肿瘤,一般蛋鸡在90~150日龄时发病。
2、临床症状神经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因受损害的神经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其中以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最易受到侵害。
坐骨神经受损时病鸡的腿会发生麻痹,表现为劈叉姿势,或者卧地不起;当臂神经受损时病鸡的翅膀下垂;支配颈部的神经受损时则会出现斜颈或低头的现象;迷走神经受损时鸡的嗉囊麻痹、肿大、扩张,食物不能下行,呼吸困难;腹部神经受损时则会表现为腹泻。
一般情况下病鸡的精神状态不受明显影响,有食欲,但是却因吃不到饲料,喝不到水而脱水和衰竭,有的病例会出现厌食、贫血、昏迷等症状。
鸡马立克氏病怎么治?鸡得了马立克能康复吗?概述:本病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一方面由于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可导致免疫抑制,使鸡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造成免疫失败,使鸡群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
那么,鸡马立克氏病怎么治?鸡得了马立克能康复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鸡马立克氏病怎么治?如果鸡场出现了该病,鸡场要马上采取扑灭措施,对所有病鸡和死鸡,进行焚烧或深埋;病鸡舍内清理出的垫草等杂物,也要烧毁处理。
在感染的场地清除所有的鸡,将鸡舍清洁消毒后,空置数周再引进新雏鸡。
一旦开始育雏,中途不得补充新鸡。
鸡得了马立克能康复吗?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该病的方法。
所以一旦发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鸡处理掉。
鸡为什么得马立克氏病?1.疫苗的质量问题。
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出现问题,如停电、意外暴晒、超温保存等,或疫苗受到污染、失效、稀释液达不到质量要求等。
2.疫苗的剂量不足或免疫技术的错误。
疫苗的噬斑单位不足;疫苗稀释后不立即使用或不现配现用,导致疫苗效价降低;稀释倍数错误,造成注射剂量不足;免疫接种方法、途径、部位不正确等。
3.早期感染及超强毒的存在。
环境消毒不彻底,有野毒和超强毒存在,使雏鸡在免疫前感染(早期感染),另外,疱疹病毒免疫后需2周时间才能达到免疫高峰,在这段时间也很容易受到MD野毒和超强毒的感染(免疫潜伏期内感染)。
4.母源抗体的影响。
亲代鸡群经疮疹病毒疫苗兔疫后,其子代如再用同种疫苗免疫,就会受母源抗体影响,降低效价。
5.变异病毒的出现。
由于病毒的变异,使得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免疫失败。
6.疫苗影响。
疫苗本身的保护率可达85~90%,所以鸡群免疫后,仍可能有少部分鸡感染、发病,随之排毒,如果不经常搞好卫生消毒,就会造成病毒的传播。
7.某些微生物的影响。
由于某些致病性微生物的早期感染,而影响了火鸡疮疹病毒的免疫效果。
8.免疫系统。
也有人认为有些鸡群免疫系统缺乏或功能不全。
2023-11-05contents •疾病概述•疾病病因•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措施•治疗与控制措施•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建议•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案例分析目录01疾病概述肉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家禽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侵害鸡的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和皮肤,导致肉鸡生长受阻、产蛋鸡产蛋量下降,甚至引发肿瘤和死亡。
疾病定义疾病类型与症状肉鸡马立克氏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脏型、神经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病鸡出现步态不稳、偏瘫、麻痹等症状,甚至出现翅膀或腿部麻痹。
内脏型:病鸡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常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皮肤型:病鸡出现皮肤肿瘤、脱毛、瘙痒等症状,影响鸡的生长发育。
疾病分布与传播肉鸡马立克氏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对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该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饲料和水源等间接传播。
病毒在鸡舍内可存活数月,因此鸡场一旦感染该疾病,很难彻底清除。
02疾病病因马立克氏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的病毒,主要侵害鸡的淋巴组织,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内脏器官的淋巴细胞浸润。
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三个血清型,分别为MDV1、MDV2和MDV3,其中MDV1是引起肉鸡马立克氏病的主要病原。
病原特征1发病机理23马立克氏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感染鸡的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而侵入淋巴组织和内脏器官。
病毒在淋巴组织中增殖,导致淋巴细胞坏死、溶解,从而引起淋巴组织萎缩和淋巴细胞浸润。
病毒还可以侵入神经细胞,导致神经病变和运动障碍。
如鸡舍通风不良、湿度高、卫生条件差等,易导致病毒传播和感染。
饲养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当疫苗接种不当如鸡群密度过大、应激因素过多、饲料营养不足等,易导致鸡群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如疫苗选择不当、接种时间不当、接种方法不当等,易导致免疫失败和感染。
03疾病诱因020103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措施肉鸡应按照品种、日龄和体重进行合理分群,避免鸡群中个体差异过大。
鸡马立克氏病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学马立克氏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的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疹病毒2型。
根据抗原性不同,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即血清l型、2型和3型。
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含强毒及其致弱的变异毒株;而血清2型包括所有不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3型包括所有的火鸡疱疹病毒及其变异毒株。
2 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感染马立克病的鸡,大部分为终生带毒),其脱落的羽毛囊上皮、皮屑和鸡舍中的灰尘是主要传染源。
此外,病鸡和带毒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本病主要感染鸡,不同品系的鸡均可感染。
火鸡、野鸡、鹌鹑、鹧鸪可自然感染,但发病极少。
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一旦侵入易感鸡群,其感染率几乎可达100%。
本病发生与鸡年龄有关,年龄越轻,易感性越高,因此,1日龄雏鸡最易感。
本病多发于5~8周龄的鸡,发病高峰多在12~20周龄之间。
我国地方品种鸡较易感。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4周,至几个月不等。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4个月。
一般分为神经型(古典型)、急性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四种,有时可混合发生。
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
特征症状是一肢或多肢麻痹或瘫痪,形成一腿伸向前方一腿伸向后方,翅膀麻痹下垂(俗称穿大褂)。
颈部麻痹致使头颈歪斜,嗉囊因麻痹而扩大(俗称大嗉子)。
剖检可见受害神经肿胀变粗,常发生于坐骨神经、颈部迷走神经、臂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神经丛,神经纤维横纹消失,呈灰白或黄白色。
内脏型:常侵害幼龄鸡,死亡率高。
剖检可见内脏器官有灰白色的淋巴细胞性肿瘤。
常见于性腺(尤其是卵巢),其次是肾、脾、心、肝、肺、胰、肠系膜、腺胃、肠道、肌肉等器官组织。
鸡马立克氏病解剖学诊断汇报人:日期:•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病理学变化•鸡马立克氏病诊断方法目录•鸡马立克氏病防治措施•鸡马立克氏病案例分析01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定义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侵害2-5月龄的鸡,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特点定义与特点感染马立克病毒的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传播。
鸡是唯一自然宿主,不同品种、日龄和性别的鸡均可感染。
030201流行病学症状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羽毛松乱、呼吸困难、下痢等症状。
病变主要特征是淋巴组织增生和肿瘤形成。
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四种类型:内脏型、神经型、眼型和皮肤型。
潜伏期一般为1-2周。
临床表现02鸡马立克氏病病理学变化鸡马立克氏病会导致皮肤出现结节,这些结节通常呈灰白色或淡黄色。
皮肤结节随着病情的发展,结节周围的皮肤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颜色逐渐加深。
皮肤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会出现皮肤溃疡,溃疡表面有渗出物,周围组织红肿。
皮肤溃疡肌肉萎缩鸡马立克氏病会导致肌肉萎缩,尤其是腿部肌肉。
肌肉出血部分病例会出现肌肉出血,血液呈暗红色或棕色。
肌肉纤维化随着病情的发展,肌肉组织逐渐纤维化,质地变硬。
鸡马立克氏病会导致骨骼变形,尤其是脊柱和腿骨。
骨骼变形通过X光检查可以发现,病变部位的骨密度明显降低。
骨密度降低部分病例会出现骨坏死,坏死部位呈黑色或灰色。
骨坏死骨骼病变器官病变鸡马立克氏病会导致肝脏肿大,表面有灰白色结节。
肾脏表面有灰白色结节,部分病例会出现肾脏萎缩。
心脏表面有灰白色结节,部分病例会出现心脏变形。
肺脏表面有灰白色结节,部分病例会出现肺脏纤维化。
肝脏病变肾脏病变心脏病变肺脏病变03鸡马立克氏病诊断方法观察肿瘤检查鸡只是否有肿瘤,特别是内脏器官和外周神经的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