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后早产儿医学、生长和发育异常的早期识别和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41
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及早期干预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及早期干预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50例,实验组150例,对照组对早产儿仅在6月龄和1岁进行随访,且采用基础干预模式,实验组则对早产儿采用早期干预模式,且在前6个月每月随访一次,第6个月至第12个月每两月随访一次,比较两组早产儿在不同干预模式下的体能发育和智商发育情况。
结果两组早产儿实施不同干预模式和随访管理后,实验组的体能发育和智商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和早期干预,有利于减轻早产儿家庭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和减少未来成本,有利于提高婴幼儿的体能发育和智商发育水平,保障婴幼儿的健康茁壮成长,有广泛运用的价值性。
【关键词】早产儿;随访管理;早期干预;生长发育;影响早产儿是指妊娠期未满37足周就分娩的婴幼儿,早产儿出生越早,体重越轻,生长发育就越不成熟,为婴幼儿的健康茁壮成长有近期或者远期的不良影响。
而早期干预则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可提高孩童智能水平的教育活动[1]。
所以,对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和早期干预就尤为重要。
在此,笔者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分别采用基础干预和早期干预模式,对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及早期干预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各为150例。
其中对照组男87例,女63例,平均胎龄(35.15±1.26)周;实验组男92例,女58例,平均胎龄(34.81±1.18)周。
早产宝宝出院后需要注意问题养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除了需要医生的责任心、细心、耐心之外,父母的信心、决心也非常重要,家属的态度也会影响医生的治疗方案。
早产宝宝出院后需要注意问题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早产宝宝出院后需要注意问题的资料,仅供参考早产宝宝出院后需要注意问题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1500g 为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增加,但致残率并未显著降低。
常燕群主任告诉家长,早产儿出院后除了进行合理的喂养,防止呛咳,保证营养热量摄入不足外,还需要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防止体温较大幅度的波动;注意居住环境、奶头、奶具的清洁,预防感染;要定期进行眼底筛查,对是否会出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进行监测。
随访内容:1.体格发育监测:早产儿纠正胎龄40周开始每月测量身高、体重、头围、前囟等情况,进行营养状况的评估。
2.神经运动发育监测:应当在新生儿出生3、7、14、28天做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了解发育情况及康复效果等,以便早期干预,减轻脑损伤。
对纠正胎龄28d后的孩子,一般半岁前每月进行Gesell发育评估,半岁后每2~3月进行一次评估,以了解认知、运动发育情况。
3.功能或形态学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头颅核磁共振、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肺功能或心功能检查。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常存在呼吸、神经、免疫或血液等系统问题,过渡期需要相关专科的不断干预,才能减少再次住院率及病死率。
早产宝宝出院后的注意事项1.合理喂养推荐母乳喂养,母乳不但有更好的营养优势,还可以为宝宝提供保护性抗体,降低感染的机会,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好发于早产宝宝,母乳喂养也能降低发病风险。
但和足月儿不同的是,单纯母乳喂养对有些早产儿热卡不够,需要添加母乳强化剂,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如果没有母乳推荐早产奶粉喂养,它比普通的婴儿配方奶粉热卡更高,更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要。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和儿童期是高风险人群,面临生长迟缓、感染性疾病和发育落后等问题,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出院后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而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相关。
在评价早产儿体格生长时,应根据校正年龄,即以胎龄40周(预产期)为起点计算校正后的生理年龄。
评价早产儿生长时应校正年龄至2岁,小于28周早产儿可校正至3岁。
早产儿的追赶生长应匀称增长,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适于胎龄早产儿达到校正月(年)龄的第25百分位(P25)~P50,小于胎龄早产儿>P10应视为追赶生长比较满意。
早产儿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6个月。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方案应根据营养风险程度进行分类。
母乳仍为早产儿的首选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
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可以采用人乳强化剂(HMF)加入早产母乳或捐赠人乳,以增加人乳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确保其营养需求。
强化后人乳中主要营养素含量详见表2.SGA儿童的喂养策略应该根据胎龄而非出生体重来制定,以促进适度生长,特别是线性生长,从而确保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并避免过度喂养,以降低远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对于早产SGA儿童,喂养应考虑到不同胎龄的成熟度来选择适当的喂养方式。
对于胎龄小于34周的SGA早产儿,他们属于高危或中危早产儿,出院后应采用强化人乳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喂养,以促进体格生长适度均衡,尽可能使各项指标达到P10以上,特别是头围和身长的增长,以有利于远期健康。
对于出生体重相似的足月SGA和早产儿,其成熟度、生长轨迹和营养需求有很大差异。
为了避免短期过快的体重增长增加后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不推荐在足月SGA出院后常规使用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促进生长。
2母乳喂养是首选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母乳喂养对于SGA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与发育评估早产儿出生于妊娠不足37周的婴儿,由于胚胎发育未完全成熟,早产儿面临许多健康风险和特殊需求。
为了确保早产儿的健康发育,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并对他们的发育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早产儿的护理措施和发育评估的重要性。
一、早产儿的护理措施1. 温度调节早产儿出生后,由于皮肤薄、体重轻、体表面积大,他们很容易失去体温。
因此,保持早产儿的体温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会使用保温箱、加温灯等设备来控制早产儿的环境温度,还会为他们提供适宜的衣物和被褥。
2. 呼吸支持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可能需要额外的呼吸支持。
医护人员会使用呼吸机或给予氧气来辅助早产儿的呼吸,确保他们能够正常通气。
3. 饮食管理早产儿的消化系统未能充分发育,他们可能无法接受正常的喂养方式。
医护人员会根据早产儿的情况,采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静脉喂养等方式,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
4. 感染预防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较弱,易受感染。
医护人员会严格控制干净环境,定期消毒手术器械、病房和婴儿用品,以减少早产儿感染的风险。
5. 成长发育支持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仍未发育成熟,需要特殊的支持。
医护人员会提供适当的体位保持、婴儿按摩和康复训练,促进早产儿的发育和成长。
二、早产儿的发育评估早产儿的发育评估是判断他们生长与发育状况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发现早产儿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早干预治疗。
1. 生理发育评估生理发育评估主要观察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并与正常足月婴儿的生长曲线进行比较。
医护人员还会观察早产儿是否能够正常吸吮、起伏头部、转动四肢等,以评估他们的生理发育情况。
2. 神经发育评估神经发育评估主要关注早产儿的运动、伸展、反射等方面。
医护人员会观察早产儿在各个发育阶段是否能够达到相应的发育指标,以确定他们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
3. 语言与认知发育评估语言与认知发育评估主要关注早产儿的交流能力和认知能力。
医护人员会观察早产儿是否能够通过眼神交流、模仿动作等方式与他人产生互动,并关注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
早产儿保健服务指南目录一、住院前管理 (2)(一)产前 (2)(二)早产儿复苏 (2)(三)早产儿住院指征 (2)(四)危重早产儿转诊 (4)二、住院期间管理 (4)(一)护理及发育促进 (4)(二)预防医院内感染 (5)(三)呼吸支持 (5)(四)营养支持 (5)(五)疾病筛查 (7)(六)常见病症的识别 (7)(七)出院前评估及指导 (8)三、出院后管理 (9)1(一)询问既往信息 (10)(二)全身检查 (10)(三)体格生长监测与评价 (10)(四)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监测、筛查与评估 (11)(五)特殊检查 (12)一、住院前管理(一)产前1.产科:及时处理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预测早产的发生,完成产前促胎肺成熟;及时与儿科沟通,开展围产讨论,评估母婴风险,确定处理方式和分娩地点。
2.儿科:鼓励分娩前新生儿科医生与早产高风险孕妇及家属沟通,介绍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及处理。
(二)早产儿复苏所有早产儿出生时应有具备早产儿复苏能力的人员参与现场复苏和评估。
按照《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复苏,特别注意保暖、用氧和呼吸支持。
(三)早产儿住院指征21.出生体重小于2000g或胎龄<34周。
2.虽然出生体重或胎龄超过以上标准,但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1)新生儿窒息,产伤;(2)体温:异常;(3)皮肤:发绀、苍白、多血质貌、黄染、出血、水肿表现;(4)呼吸: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呻吟、三凹征);(5)循环:心率/心律异常、血压异常、末梢循环不良;(6)消化:喂养困难、呕吐、腹胀、大便异常、肝脾肿大;(7)神经:前囟饱满,意识、反应和肌张力异常,惊厥;(8)需进一步排除或治疗的先天畸形;(9)监测发现的其他异常,如血糖、胆红素、血常规等异常;(10)母亲为高危孕产妇:胎膜早破>18小时、产前或3产时感染、药物滥用等。
(四)危重早产儿转诊1.宫内转诊:不具备救治早产儿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早产高危孕妇转至具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宝宝的生长发育监测与早期发现异常宝宝的生长发育是每个家长都格外关注的重要事项之一。
对于一个新生儿来说,早期的发育异常可能会对其日后的身体和智力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并及早发现异常,对宝宝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宝宝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宝宝的生长发育是衡量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宝宝的前两年,身高、体重以及身体各项发育指标的正常增长是一个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通过监测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干预,以保障宝宝的健康和发展。
二、宝宝生长发育异常的迹象1. 身高增长缓慢:如果宝宝的身高增长显著滞后于同龄儿童,可能是存在某种潜在问题,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生长激素缺乏等。
2. 体重增长异常:宝宝体重过轻或过重都可能是发育异常的表现。
体重过轻有可能与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有关;而体重过重则可能与营养过剩、运动不足有关。
3. 头围异常:头围过大或过小都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问题的标志。
头围过大可能与颅内压力异常、脑积水等病症有关;而头围过小可能与脑发育不良、脑萎缩等问题相关。
4. 肢体不对称:如果发现宝宝两侧的肢体长度、体积或形态有明显的不对称,可能是某种疾病或畸形的征兆。
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避免后续发展中的生活障碍。
三、宝宝生长发育监测的方法1. 体格检查:每隔一段时间,将宝宝带到专业的儿科医生或综合门诊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会测量宝宝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并与标准曲线进行对比。
通过观察这些数据的变化和趋势,可以初步判断宝宝的生长发育状态。
2. 发育评估:儿科医生会结合体格检查结果,询问宝宝的大便情况、进食状况、睡眠质量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宝宝的发育评估。
通过观察宝宝的运动发育、语言发育、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可以进一步了解宝宝的整体发展情况。
3. 实验室检查:在发现可能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例如,检测宝宝的甲状腺功能、生长激素水平、染色体异常等,以帮助更准确地判断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