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总体规划汇报
- 格式:doc
- 大小:39.96 KB
- 文档页数:12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录第⼀章总则 (1)第⼆章城市发展战略与⽬标 (4)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7)第四章城市规划区规划 (32)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6)第六章中⼼城区⽤地布局及专项⽤地规划 (37)第七章中⼼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44)第⼋章中⼼城区绿地⽔系规划 (48)第九章中⼼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51)第⼗章中⼼城区市政⼯程规划 (53)第⼗⼀章中⼼城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卫⽣规划 (56)第⼗⼆章中⼼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59)第⼗三章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 (62)第⼗四章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发展设想 (67)第⼗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71)第⼗六章附则 (72)附表⼀:荆州市发展⽬标与指标体系表 (73)附表⼆:荆州市中⼼城区⽤地汇总表 (74)附表三:荆州市中⼼城区规划建设⽤地平衡表 (75)附表四:荆州市中⼼城区规划主、次⼲路⼀览表 (76)附表五:荆州市中⼼城区公园绿地规划⼀览表 (79)附表六:荆州市省级以上⽂物保护单位⼀览表 (81)第⼀章总则第⼀条规划⽬的为适应荆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进⾏城市建设,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条规划依据(1)《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2004);(3)《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2007);(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函》(建规函[2004]270号);(7)《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8)《长江流域防洪规划》(2008);(9)《荆州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10)国家及湖北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11)荆州市政府关于《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进⾏修编的请⽰(荆政⽂[2004]95号)。
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成果)一、编制目的为适应嘉兴市在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区域一体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及嘉兴市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本次总体规划期限:近期:2003年——2005年;中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三、规划范围本次总体规划分三个层次:嘉兴市域——指嘉兴市所辖五县(市)两区的行政区域,总面积3915平方公里,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强调未来滨海新城的发展;嘉兴市区——指秀城、秀洲两区所辖区域,总面积968平方公里,作为本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编制空间发展规划,重点研究城乡一体化战略;中心城区——主要指北郊河、南郊河、东外环河以内的区域,其中西侧以乍嘉苏高速公路为界,确定为本次总体规划的用地范围。
四、城市性质嘉兴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
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市域总人口:2005年为370-390万人,2010年为380-420万,2020年为410-510万。
•城市化水平:2005年为45-46%,城镇人口为170-180万人;2010年为55-60%,城镇人口为210-250万人;2020年为65-70%,城镇人口为270-350万人。
2、城镇体系总体框架通过市域交通网络组织引导各级城镇向网络化演变,城镇群体空间形态体现为中心集聚与轴线扩张并存发展,市域城镇将发展形成“一心五轴”网络状的空间结构。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目录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 1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3【1】总规修编历程 3【2】规划期限 3【3】规划范围 3【4】发展目标与战略3【5】城市性质与职能5【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5【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5【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6〖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6〖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6〖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7〖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7【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7【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7【1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8【13】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8【14】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8【15】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9【16】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9【17】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18】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02)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情况103)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10【1】1号线(新都大丰站—华阳广都站) 10【2】2号线(龙泉东站—郫县石牛站) 11【3】3号线(新都红星车站—双流板桥南站) 11【4】4号线(温江站—龙泉西河站) 11【5】5号线(驷马桥站—华阳江河站) 11【6】6号线11〖1〗6号线主线(沙湾站—华阳四河站) 11〖2〗6号线支线(琉璃场站—双流航空港站) 11【7】7号线(郫县生态站—龙潭东站) 114)成都城市规划解读12【1】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12 【2】城市交通发展格局———“井”字加“环”状12 【3】市域城镇体系12【4】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12【5】未来成都模式是“一城三圈六走廊”13【6】未来主城区扩容的主要城市组团13〖1〗基本情况13〖2〗各组团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职能、空间发展策略13 [1]华阳组团———小康居住新城13[2]新都、青白江组团———大型制造业基地14[3]双流(东升)组团———新型工业基地14[4]龙泉驿组团———山地型休闲旅游区14[5]温江(柳城)组团———花园居住新城15[6]郫县(郫筒)组团———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5【7】成都“11858”规划发展构想15【8】高密成都规划15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1】总规修编历程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黄坛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国土空间规划: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已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不再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第四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主题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校核优化传导入库功能指标设施控制线边界图斑设施名录规划分区用途分类用地分类➢农业空间包括设施用农地、永农、林园地、沟渠坑塘、田坎等➢生态空间包括自然保护地、公园体系等➢城镇空间包括居住、工业、公共服务等建设用地➢乡村空间包括村庄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生活圈单元划分城镇控规单元指引村庄单元指引用途管制镇村国土空间规划项目乡村全域土地整治项目生态修复项目其他项目规划数据现状数据细化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市国土空间规划(边界内)详细规划(边界外)村庄规划县国土空间规划镇(乡)国土空间规划5级3类乡镇级:细化落实、管控实施3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集约、品质、底线、协同成为关键词01区域协同02底线思维03集约高效04品质筑城加强区域间的空间联系,通过交通联系、产业协作、政策互惠等方式,实现区域间的合作共赢。
坚持区域联动,控制全域国土空间总体开发强度,促进都市圈、城市群有序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严格落实上级规划的管控性要求和约束性指标,严守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粮食安全和历史文化保护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指标“零增长”的大背景下,县级用地指标投放和保障情形不容乐观。
规划需进一步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空间,深度挖潜存量用地和复垦更新潜力,保障文成后续发展的用地需求。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长城网石家庄3月11日讯(记者冯素琴通讯员李亚楠)记者从石家庄市规划局了解到,省会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总体规划将优化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战略,强化正定组团功能,建设滨河新区、承担部分省会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聚集区布局。
同时依据“规模不变、调整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原则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据了解,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6年底上报国务院,在待批期间,正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
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策略,并经省会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
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请省政府呈报国务院申请总体规划调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调整工作已经完成。
此次规划调整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省会职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为重点,并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省会后十年城市规划:三区定乾坤按照国务院要求,本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市区及17县市,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都市区: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鹿泉、藁城、栾城四县市,面积265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538万。
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居住人口300万,面积287平方公里。
省会后十年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
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第一章总则第条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许多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为城市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拓展新的空间,构筑新的结构,提供新的支撑。
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
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号)的指示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
第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制定和实施本规划。
本规划为市域城乡建设发展和规划区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的基本依据,县(市)城镇总体规划的制定和规划区内各项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条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的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条规划原则()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发展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年)前言为指导佛山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本次《总规》包括市域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规划范围如下:(1)市域:佛山市行政辖区,包括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总面积为3797.72平方公里。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2)中心城区:包括禅城区行政辖区、南海区桂城街道和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原罗村街道行政辖区、顺德区乐从镇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61.66平方公里。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本次《总规》的规划期限为20XX-2020年。
规划编制的依据如下:(1)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文件(2)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XX-2020)》《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XX-2020)》《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XX-2020)》《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XX-2020)》《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2020)》其他相关规划一、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一)城市性质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年)前言为指导佛山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
本次《总规》包括市域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规划范围如下:(1)市域:佛山市行政辖区,包括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总面积为3797.72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包括禅城区行政辖区、南海区桂城街道和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原罗村街道行政辖区、顺德区乐从镇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61.66平方公里。
本次《总规》的规划期限为20XX-2020年。
规划编制的依据如下:(1)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文件(2)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XX-2020)》《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XX-2020)》《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XX-2020)》《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XX-2020)》《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2020)》其他相关规划一、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一)城市性质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 2020 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 1 个县级市和 3 个县,面积 12881 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 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 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城市规模2020 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 万,城镇人口990 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 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 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目录前言 (1)一、总则 (7)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三、城市性质及规模 (10)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1)五、城市形象规划 (13)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4)七、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 (17)八、综合交通规划 (20)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4)十、防灾减灾规划 (26)十一、分区发展与规划控制导则 (27)前言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 ,素有“楚汉名城” 、“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2003 年 11 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简称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 03 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 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 2009 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 2008 年12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 03 版总规提出的 2020 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 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汉中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为“一个先导,两大突破,三个目标,五大战略”。
即以交通为先导,以城市实力和城市特色的突破为切入点,采取以接轨西安和成都为重点的区域融入战略、汉中盆地城镇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突破战略、历史文化传承战略和生态文明战略,使汉中成为衔接大西北、大西南和中部地区的枢纽,“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国内知名的特色旅游休闲城市。
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区范围:东以城固县的老庄镇、文川镇、崔家山镇、柳林镇为界;南以南郑县的黄官镇、红庙镇为界;西以勉县老道寺、长林镇,南郑县的阳春镇、协税镇、濂水镇为界;北以汉台区的河东店镇、武乡镇、汉王镇为界。
总面积为1289平方公里。
规划汉中市中心城区包括三条高速合围地界以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和其外的三个城市组团(柳林组团、石门组团和周家坪组团)。
城市规模为:到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汉中城市性质为:以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省际开放的枢纽城市,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休闲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中心城区结构形态和功能分区确定为“一江两区三组团,三轴十个功能区”。
其中,一江即汉江城区段(以上游梁山至铺镇长约30公里);两区为江北区和江南区;三组团分别是东面的柳林组团、北面的石门组团和南面的周家坪组团。
三轴为城市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发展形成的轴线;十个功能区分别是老城区、城东新区、开发区、铺镇片区、褒河物流园区、大河坎片区、梁山片区、石门组团、柳林组团、周家坪组团。
石家庄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调整稿)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6年底上报国务院,在待批期间,正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
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策略,并经省会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
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请省政府呈报国务院申请总体规划调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调整工作已经完成。
此次规划调整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省会职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为重点,并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调整的主要内容:优化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战略,强化正定组团功能,建设滹沱新区、承担部分省会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聚集区布局;依据“规模不变、调整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原则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按照国务院要求,本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市区及17县市,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都市区: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鹿泉、藁城、栾城四县市,面积265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538万。
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居住人口300万,面积287平方公里。
一、城市定位与性质1、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
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2、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石家庄位于京广与陇海复线发展走廊交汇要冲,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亟需石家庄利用“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之一。
3、河北省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会发展,将省会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全省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亟需石家庄做强、做大,担负起展示整个河北财富创造力、文化竞争力、社会发达程度的重任,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特色鲜明、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
4、确定城市性质为:河北省省会,京津冀第三极,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
二、空间布局规划1、市域城乡统筹(1)统筹城镇职能、加快城镇化发展壮大中心城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省会与正定、鹿泉、栾城、藁城一体化建设,构建省会城镇群,提升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县城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核心抓手,优先集中力量培育各县(市)城区及沿交通干线城镇,形成一个都市区、两条城镇发展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和“1个都市区、13个县城(县级市)、28个中心镇、63个一般建制镇”的城镇等级结构。
规划到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5%。
(2)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按照“西部突出生态、中部创新高效,东部增产减污”的布局原则,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建设22个产业聚集区,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县(市)域经济发展。
(3)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航空:按照年旅客吞吐量400万人次改扩建机场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铁路:强化京广、青太客运专线及京石、石郑、石太、石济城际铁路双十字复合交通走,廊建设,打造京津、晋冀鲁豫省会城市1小时交通圈。
公路:加强省会与天津、太原等周边省市联系,建设石津、石忻、昔港、沿山等1200公里高速公路,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打造市域1小时交通圈。
2、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都市区功能布局。
(1)实现城镇功能协调中心城区,是全省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突出省会功能、区域服务职能,突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
正定组团,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在严格保护古城格局的同时,全面提升风貌品质;在京珠高速公里以东区域,以生态、低碳、智慧的全新理念,建设30平方公里滹沱新区起步区,打造为以科技、文化、教育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鹿泉组团,信息产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区,城区和鹿泉开发区重点发展信息产业,西部山前区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栾城组团,装备制造业、中医药产业基地,县城重点发展中医药产业、窦妪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
藁城组团,生物医药和化工基地,城区、丘头石化区重点发展化工,良村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2)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外迁京珠高速公路至良村东,形成138公里绕城高速环;改线107国道至新赵线,307国道至衡井线等,形成95公里公路环,以此为基础,构建都市区“两环十四射”对外公路系统。
中心城区至藁城、栾城、鹿泉各建设两条以上快速路与一条国省道;重点加强中心城区与正定交通联系,在体育大街北延的基础上,建设老城至新区的新城大道,并以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太行大街北延、中华大街北延为补充,形成6条跨河通道,打造都市区30分钟交通圈。
启动轨道1号线西三环至东部产业区段、轨道2号线正定至新客站段;沿主要联系道路,建设中心至组团快速公交线,实现都市区公交通达60分钟全覆盖。
(3)完善区域生态格局坚持生态保育、恢复与建设并重,构筑“西山、北水、绿环、绿廊”的都市区生态格局。
“西山”:西部浅山区以山体生态恢复为重点,建成西部绿色山体屏障,构建由抱犊寨、龙泉寺、封龙山等风景区组成的近郊旅游休闲带,总面积400平方公里。
“北水”:对滹沱河都市区段70公里长的河道进行生态恢复与治理,重建流域自然生态,打造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滨水游览等多重功能的绿色生态长廊,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滹沱河市区段长25公里,宽1500-3000米,总面积50平方公里。
河道内恢复湿地草甸的自然河流景观;制导线外形成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蓝色魅力生态带。
“绿环”:在城市外围建设生态林带、绿地、水系等,构成环城生态绿化隔离空间,平均宽度1000米,总面积80平方公里。
“绿廊”:依托铁路、公路、水系等建设10条楔入城市内部的生态绿地走廊。
3、中心城区布局(1)用地布局中心城区以京珠高速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京珠高速公路以西为老城区,突出省行政职能,完善传统服务职能,重点发展办公商务、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形成结构清晰、级配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230 万。
京珠高速公路以东为产业区,依托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石津渠以北建设科技服务基地;石津渠以南建设研发中心及生物医药基地。
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70万。
以解放广场建设为核心,提升老城中心品质,完善功能;结合新客站建设、东北工业区改造建设三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结合居住用地布局,建设8个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加强市、区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级文化、体育、卫生、中小学教育设施、福利设施配套,建设一个省级文化中心、一个市级文化中心、六个区级文化中心;一个市级体育中心、两个区级体育中心;新建市级综合医院8所,各类专科医院11所;新建31所中学、63所小学。
(3)道路与交通建设“四横六纵”的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构成的道路系统骨架。
建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公交优先系统。
按照“三主三辅”远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规划期内完成54公里的2条轨道线建设。
(3)绿地系统建设“两廊贯通、三环绕城、绿楔渗透、绿网成荫”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
规划城市绿地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
两廊贯通:结合铁路入地,建设18公里长的中央生态景观走廊,沿京珠高速公路建设长16公里、宽700米——1500米的以生态林地、郊野公园为主的生态走廊,形成两条南北向贯通的通风走廊,引风入城,缓解热岛效应。
三环绕城:提升59公里的民心河内环水系,改善城市环境丰富滨水空间功能增强城市活力;新建东南水系,与太平河、西北水利防洪工程形成100公里集防洪、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近郊休闲游憩带;沿二环路形成 42公里的以生态林地为主的生态、防护绿化环。
绿楔渗透:沿重要交通走廊,建设多条大型楔型绿地,联通内外部生态系统。
绿网成荫:带状绿地与各级别公园、街头绿地联结成网,点线结合,互为补充。
三、城市风貌规划1、塑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味围绕都市区“山、河、田、城”四大景观要素,形成以“绿为近景、城为中景、山为底景”的丰富景观层次,凸显省会山水生态景观特质。
把西山作为“底景”引入城市,控制槐安路、裕华路等8条“视觉通廊”和省行政中心、滹沱新区核心区等11个“风貌视点”。
中心城区形成“片区—路径—节点”景观认知体系。
规划控制正定古城、新客站周边地区等14个重点片区,中山路、广安大街等12条认知路径和10个重要景观节点。
按六类分区控制建筑高度,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总体格局。
2、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彰显城市特色对市区108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
建设东垣故城遗址公园、毗卢寺公园,恢复正定古城传统风貌,传承省会千年历史文化;建设解放广场和民生路历史特色街区,展示省会独具特色的铁路文化;改造东北工业区,“保留形式、转换功能”,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和纪念馆,体现省会“近代工业文化”。
四、近期实施策略与远景发展1、近期实施策略打造新城、重塑古城、严控老城。
打造新城:新城建设是实现城市结构调整、完善省会功能的战略选择,创新发展建设模式,以一大批大型公共设施项目集聚效应为带动,举全市之力将滹沱新区打造为低碳、生态、智慧新城,创新动力之城、宜居活力之城和滨水魅力之城。
沿滹沱河区域是城市形象展示和市民公共活动带;从主城通过新城大道直接进入起步区,形成新区与主城的高效连通;围绕市民公园建设市民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等大型项目,塑造起步区的核心标识,形成新区建设的强烈形象;西部为会展中心及创展区,与古城遥相呼应;向北依次建设园博园、特色商贸旅游区等项目,形成纵向发展轴带;向东是以文化为主题的轴带,延伸至体育中心与金融办公区,形成横向的主要轴线。
同时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园区、商业服务设施和配套居住,到2015年完成15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区建设。
重塑古城:保护与利用佛教、古建、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恢复正定古城传统风貌,提升品质,将正定打造为“古建艺术宝库”、“佛教文化博物馆”和“世界级旅游胜地”。
严控老城: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品质为重点,疏解老城人口与职能,完善设施配套、改善环境,严格控制老城土地开发量及开发强度。
2、远景发展实施“北跨、南优、西控、东延”发展战略,按照“一城三区三组团”的城市发展框架,远景都市区城镇人口规模达到600万,中心城区(含正定)达到500万,形成“双核、双轴、双带”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