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宗教建筑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五章宗教建筑一、概说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不同又有经塔、墓塔的区别。
我国佛塔早期受印度和健陀罗的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
大体可以分为:1.大乘佛教佛塔: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2.小乘佛教佛塔:傣族佛塔等。
二、楼阁式塔1.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出现的时间较早,历代沿用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
2.《后汉书》中记录了东汉时期我国木塔的最早文献。
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石刻塔柱,将北魏时的楼阁式塔展现在我们面前。
它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斗栱,并逐层向内收进。
从结构和外观上看都已中国化了。
4.南北朝至唐宋是我国楼阁式塔的盛期,几乎遍于全国,尤以黄河流域和南方为多。
现存的实例也是宋代最多,元代以后渐少。
5.塔的平面,唐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形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6.早期的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的砖石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来改用双层塔壁,并增加了一些加固措施,使塔身强度大为增加。
7.双层塔壁的木塔以应县木塔为最早,砖塔以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为最早。
8.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使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1.位于应县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代,是国内现存唯一的,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
2.塔位于寺南北轴线上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3.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两层砖石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9层,外观5层,暗层4层,67.31米。
4.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回廊,即副阶周匝。
内外柱的排列如金厢斗底槽。
5.位于各楼层的平坐暗层,在结构上因增加了梁柱间的斜向支撑,使得塔的刚性有很大改善,与独乐寺相仿。
6.各层檐柱与其下暗层檐柱的结合使用叉柱造。
7.上层暗层檐柱移下层檐柱内收半个柱径,交接方式为缠柱造。
8.外观为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各层都设平坐及走廊,全塔共有斗栱60余种。
第5章宗教建筑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王新元中外建筑史Un Re gi st er ed一、佛教寺院(一)佛教建筑的演变佛教发源于印度,西汉末传入中国。
洛阳白马寺窣堵坡→塔Un Re gi st er ed4座牌坊代表四谛;石栏杆形成的回廊表现轮回教义;圆冢相当于圣殿,代表椭圆形宇宙和诸神的故居,以及宇宙中心山体的须弥山;冢顶上的3层华盖的小亭是王权的标志,被视为简化的塔;伞柄相当于庙柱,象征宇庙的立轴窣堵坡——堵坡——塔婆——塔Un Re gi st er ed1、火焰纹2、万字符3、莲花4、忍冬草5、佛八宝:法轮、法螺、法伞、白盖、莲花、宝罐、双鱼、盘长6、曼陀罗7、须弥座(三) 佛教常用的装饰图案Un Re gi st er ed寺庙建筑概况印度式寺庙——中国式寺庙,形成较大建筑群魏晋时期士大夫舍宅为寺寺庙建筑包含的两大建筑类型地区型山林型寺庙建筑多寿命较长(相对)形成宗教建筑特殊类型—塔外来文化的载体明清时期基本建筑形制得到了明确Un Re gi st er ed寺庙建筑概况按塔的分布位置塔院式前塔后殿式殿堂式Un Re gi st er ed寺院典例:佛光寺大殿公元857年建成,保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寺院内外槽平面形式(金箱斗底槽)内槽五开间,外槽七开间,进深外四内二开间Un Re gi st er edU n R e g i s t er ed使用板瓦覆盖而非筒瓦使用鸷吻而非尾典型的凹曲线屋顶较扁垂脊平直平缓有力檐口微曲无仙人走兽有侧脚,角柱升起台基低矮挑檐深远斗拱硕大Un Re gi st er edU n R e g i s t er edU n R e g i s t er edU n R e g i s t er ed柱头七铺作出四跳双抄双下昂,第一,三跳偷心昂尾直达草乳袱下,内出单抄承明乳袱月梁使用了叉手、托脚屋面坡度平缓(1:4.77,宋1:3,清1:2)出檐深远采用侧脚、生起、卷杀色彩温润明朗,朱柱素壁门窗装饰简洁,采用直棂窗,基座低矮用青砖包砌。
第五章宗教建筑一名词解释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侧脚——为使建筑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外檐柱在前后向内倾柱高10/1000,两山向内倾8/1000,角柱双向倾,此做法称之为侧脚生起——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渐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槫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线。
叉柱造——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
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
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山门——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成为卷杀。
“卷”有圆弧质疑,“杀”有砍削之意。
减柱造——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副阶——宋代殿阁等级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举折法——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线构成.举架法——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二填空题1.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洛阳的白马寺2.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的另一发展时期。
虽然期间曾出现过唐武宗会昌五年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的两次灭法,但都和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两次灭法一样,为时短暂,并且很快就得到了恢复3.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圣地,这就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4.梁架分为天花下的明栿和天花上的草栿5.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6.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建筑,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天津蓟县独乐寺在县城内,相传始建于唐,后经辽统和二年重建。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椽。
其观音阁平面仍有金厢斗底槽,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
上下层柱的交接采用叉柱造的构造方式。
由于上层和夹层的檐柱较底层檐柱收进约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稳定感8.山西大同善化寺平面用减柱造。
9.山西芮城永乐宫因修筑黄河水库工程,已将此组建筑迁至芮城。
主要建筑沿纵向中轴线排列,是一组保存的较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10.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采用副阶周匝。
11.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平面八边形12、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13.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的区别。
14.我国的佛塔,早期受印度和犍陀罗的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
15.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较早,历代沿用之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
16.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7~13层,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眺览,意义与楼阁式塔不同。
有的虽可登临,但因檐密窗小,又不能外出,故观览效果远不如楼阁式塔。
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
这类塔在我国最早的实例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辽、金是它的盛期。
17.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在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语最完整之木塔。
相传契丹建造。
18.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在苏州市北部,又称北寺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
19.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在登封嵩山南麓,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
塔重修于唐。
20.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在历城柳埠,全由石建,根据内部题记,最迟建于隋大业七年。
21.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建于藏历阳铁马年。
因塔内供奉大量佛像,故又被称为“十万佛塔”。
三简答题1.河北承德外八庙建筑艺术手法?总平面大致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有山门、碑亭、五塔门及琉璃牌坊,基本按中轴线排列。
琉璃坊后即为中部,沿曲道登山,两侧有小白台和喇嘛塔多出。
自大红台起属后部,是全庙主题所在。
大红台有三组外绕高楼内为庭院的建筑组成,即中央的大红台群楼。
西侧的万佛阁和东侧的戏台。
大红台的墙面高达25m,面阔60余米,墙体有显著收分。
墙面开窗7列,但仅有上部3列式真窗,由于在中央排列了6个琉璃佛龛并使用了下面的4列假窗作装饰,所以外观不显的单调。
台上又重点布置了几座重檐和单檐的殿、阁,使外观更增添了变化。
2.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熟悉)建于明初,现存主要建筑仍是当时遗物。
处理手法基本已是中国传统形式。
周线东西向,共有院落四重。
第一、二院内有牌坊及大门;第三院内的主体建筑史省心楼,平面八角形,高3层,两侧有厢房,作浴室、会客室、讲经室等。
第四院内有正面朝东的礼拜殿,平面作凸字形,面阔七间,前有大月台及前廊,后设神龛。
礼拜殿的屋顶也分为前廊、礼拜堂和后窰殿三部,相互搭接。
其中以礼拜堂屋顶为最大,并做重檐形式3.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建于晚唐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成熟期。
大殿平面形式为金箱斗底槽,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单檐四阿殿,屋面坡度较平缓。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粗壮的柱身,肥硕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唐代建筑总体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①柱础矮平②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③斗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④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⑤建筑装饰简洁有力4. 列举全国各地著名的石窟?1甘肃敦煌鸣沙山2山西大同云冈3河南洛阳龙门4甘肃天水麦积山5甘肃永靖炳灵寺6河南巩县石窟寺7北京邯郸南北响堂山8山西太原天龙山9 江苏南京栖霞山10四川广元皇泽寺11四川大足北山5.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6.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建筑特色?1)、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2层砖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地径30米,高9层,67.31米;2)、底层的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即“副阶周匝”。
而内、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厢斗底槽”.位于各楼层间的平座暗层,在结构上因增加了柱梁间的斜向支撑,使得塔的刚性有很大改善;3)、各层檐柱与其下之暗层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
在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
各层都设平坐及走廊。
全塔共有斗栱60余种。
7.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筑特色?1)嵩岳寺塔是密檐式塔,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也是唯一的十二边形平面的塔。
2)十五层,高40米。
底层转角用八边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券。
3)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
4)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层。
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突曲线,密檐间距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良好配合,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
8.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的建筑手法?1)、平面方形,每面宽7.38米,中央各开一圆拱门。
2)、塔室中有方形塔心柱,柱四面皆刻佛像。
3)、塔檐挑出叠涩五层,然后上收成四角攒尖顶,最上置山花蕉叶托相轮,全高13米。
4)、整个风格朴素简洁。
9.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说明建造年代和地点)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密檐式塔:河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单层塔: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代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元代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塔,明代10 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造型特征:观音阁台基较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斜,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座,上层复以坡度缓和的歇山式屋顶,造型上兼有唐代建筑的雄健和宋朝建筑的柔和,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时代。
结构技术成就:①高三层,外观为两层,中间设暗层。
②结构上使用内外两槽的构架和明栿、草栿两套屋架,内外槽和两套屋架紧密联系。
③上下柱子不贯通,采用“叉柱造”。
④上下两层空井采用不同形状,有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阁的刚度。
⑤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刚度。
⑥利用下昂和华栱出跳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调整屋面坡度,使外观更雄壮有力。
11试举几例说明中国古塔的类型及特点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
①楼阁式塔式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早期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的砖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后改用双层塔壁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
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建在方形与八角形的2层砖石台基上,塔身平面八角形,底层的内外2圈都包砌在厚达1m的土胚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即所谓的副阶周匝,内外柱的排列又如金厢式底槽②密檐塔主要建筑材料是砖石。
平面除嵩岳寺塔为12边形外,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角形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塔平面正方形,下未见基座,径建在砖砌高台上,底层壁面简洁,未置倚柱阑额、斗拱等仅在南北各开一门塔室韦正方形密檐均以砖叠涩挑出上再置低矮平座③单层塔多用作墓塔,至唐代时,外形已大力模仿木构。
塔的平面由方圆六角八角多种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塔平面方形,置于三层方形台基之上。
东塔和西塔形制基本一致。
唯尺度稍小。
④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多作为寺的主塔或者僧人墓也有以塔门形式出行内地喇嘛塔始见于元代明代起塔身变高瘦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建于藏历阳铁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