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两岸开发十年优化城市布局延续历史文脉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母亲河的再生——浅谈黄浦江沿岸改造与规划曹骏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09-3 02090794摘要:介绍了黄浦江的历史与地位以及对于上海的意义,滨江建筑及工业遗产的概况,阐述了城市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诉求。
之后结合滨江工业遗产的现状,提出“共生”的保护策略,并探讨了其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遗产本体三个层面的实现方式。
关键字:黄浦江外滩滨江工业改造世界上不少城市都依傍着江河,形影相随,这些江河也因这些城市而闻名于世,如泰晤士与伦敦、塞纳河与巴黎、哈得逊河与纽约。
在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上海,也有这样一条母亲河,这就是著名的黄浦江。
从一条被称为“黄浦”的普通河流,到冠之以“大黄浦”、“黄浦江”,这不仅关联到一条河流的壮大,更维系着一座城市的发展。
依循着黄浦江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简要分几个阶段予以论述。
一黄浦江简介1 浦江历史黄浦江(Huangpu River) 上海市境主要河流。
古名东江。
上源为拦路港,主源来自淀山湖,过松江后始称黄浦江。
公元 3 世纪以前,黄浦江江流很短,向南于杭州湾入海。
后几经改道,流向折向东北,流程随之延长,至公元15 世纪前后渐趋稳定,方形成现今黄浦江。
位于上海市中部,贯穿上海市,下游将上海市区分为浦西与浦东两大部分,是上海市仅次于长江的最大的河流。
发源于西部淀山湖口淀峰,其上游分段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至松江米市渡以下始称黄浦江。
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
黄歇浦、春申浦等名称,皆因后人附会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的而得名。
黄浦江流经青浦、松江、奉贤、闵行、徐汇、卢湾、黄浦、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宝山11区,至吴淞口注入长江。
长113.4公里。
黄浦江水系承太湖总泄水量的78%,为太湖水系最重要的注入长江水道。
流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位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水势平缓,深受潮汐影响,进潮最大流速可达每秒2米,退潮最大流速为每秒1.8米。
我与浦东开发之缘作者:王纲怀严爱云严亚南郭莹严亚南郭莹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23年第05期[口述前记]王纲怀,1941年9月生于上海,高级工程师。
曾任九三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现为清华大学顾问教授。
自1984年起牵头执笔《上海的曼哈顿在哪里?》《上海的特区在哪里?》《结合开发浦东建设上海新城》等产生广泛影响的文章;1986年6月,任上海市政府主持的《浦东新区建设方略》课题的总负责人。
曾先后担任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会务组组长;在任上海联合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期间,先后负责了《上海环境功能区划》《上海轮渡发展战略》《高桥石化发展战略》《七五期间上海筹措外资决策分析》等10余個重大课题,参与、见证了上海浦东开发早期研究。
谈及我和浦东开发的缘份,那得从小时候说起。
我出生在上海,小时候就住在黄浦江边的南市杨家渡地区。
在江边渡口的原木上跳来跳去、抓黄浦江边岸护坡上的小螃蟹……这些都是我童年的快乐记忆。
1955年初中毕业后,我考入刚成立的东昌中学。
学校在浦东,从此每天除了需要步行近3公里外,还必须从杨家渡或东昌路渡江往返。
整整3年,每天摆渡往返,让我对浦江两岸发展的巨大差异有着深刻感受。
一、缘起:由浦江治污引发的思考1958年,我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96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院工作。
1979年,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而调回上海,到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水质管理处工作。
离开上海20多年,再回到这座城市,感觉上海比以前更拥挤,居住条件也更困难,生煤球炉、倒马桶的生活场景随处可见;南京路附近的很多豪华大楼都办了街道工厂,烟囱管从窗户中伸出来,时不时冒着黑烟。
我到环保局第一年的主要工作是每天向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斯大品同志递交前一天“黄浦江(含主要支流)黑臭指数”。
当时,市政府每天都会通过报纸、电台向社会公布母亲河的污染情况。
有几次,我登上延安东路外滩附近的联谊大厦,每当从高处看浦江,都会被两岸巨大的发展差距以及当时的环境污染程度所震撼。
WORLD EXPO ARCHITECTURE3 规划设计总平面本高昂。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对河道治理的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从瑞士、德国乃至日本对驳岸硬化的反对,提出“自然型护岸”的概念,其次是防洪观念的改变,由原来的“裁弯取直”转而采取“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2]。
后工业时代的白莲泾滨水绿地必须处理好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由此,我们从3个不同视角提出“绿波”构想:第一,宏观视角—城市开放空间与绿地结构下的“城市・绿波”;第二,中观视角—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下的“浦江・绿波”;第三,微观视角—世博园区功能结构下的“世博・绿波”。
“波”预示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传递与“后浪推前浪”般的功能更迭。
我们希望通过黄浦江的“波”的创意理念,来说明今天的黄浦江在水与城之间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
在具体设计中,通过老防洪墙改造利用、设立自然生态驳岸等方法,构筑不同层次的多样亲水空间,让人重新回到浦江边,感受潮汐变化,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力量与美感。
针对世博白莲泾河地区的黄浦江和将作为内河的白莲泾这两种不同类型滨江滨河带,设计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2.1.1 黄浦江护岸空间处理黄浦江是中等强度的感潮河流,每天有2个高低潮位的潮汐现象。
现有的浦西外滩防洪墙和浦东陆家嘴防洪堤,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的亲水问题。
人只能感受浦江之宽,无法体会潮汐的水位之变。
当然黄浦江的亲水问题,不仅是个景观美学问题,更是一个技术问题。
场地中造成亲水困难的最大“矛盾体”是黄浦江沿线2.5m多高的直立式L型钢筋混凝土防汛挡墙,总长约1.7km,它们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投资额较大。
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防汛墙能否可被改造利用以节省投资,体现“勤俭办博”原则?通过结构稳定复核计算,现状防汛墙能满足要求,可充分利用其墙体和基础结构,将路面标高4.70m以上的老防汛墙上段截除(图4)。
但上部防汛墙截除后,如何保证千年一遇洪水的城市防洪安全?设计采用“小挡墙结合防洪堤”方法,在4.70m-5.30m高程处用硬质小挡墙,而5.30m以上高程则是土筑防洪堤。
浦江涅槃·黄浦江两岸开发十周年综述(2012年04月26日)/newsdata/news19102.htm图为东大名路358号北外滩滨江绿地——上港花园。
小巧玲珑的绿地平台紧挨着北外滩的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人们可在此休闲散步欣赏浦江两岸风光弹指一挥间,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
这是上海继浦东开发开放之后的又一项世纪工程,也是上海践行科学发展观、变革城市发展模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尝试。
十年来,黄浦江突破了码头、仓库和工厂的包围,凤凰涅槃。
上海港则从黄浦江走出去,面向大海,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只是一个伟大历程的开始。
“十二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将成为上海“四个中心”的重要核心功能区,综合开发规划岸线总长度将由原来的85公里延至119公里,总规划控制面积由原74平方公里增至约144平方公里。
进退之间滔滔黄浦江,曾经商贾云集,见证了中国近代商业的繁华;也曾千帆竞过,将上海带入世界重要港口城市之列;还曾工厂林立,书写下新中国工业发展新篇章。
时光的车轮转入新世纪,由于航运业、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转移,黄浦江在产业经济方面的原有优势逐步弱化,两岸产业结构调整和内港外迁进程加速,两岸功能转换已成必然趋势。
2002年1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重塑黄浦江两岸功能,宣布实施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
开发范围从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涉及浦东、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原卢湾和徐汇7个行政区。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核心任务是将两岸功能由传统工业型转换为现代服务型。
通过生活、工作、休闲、旅游等多元化融合,激发滨水区的活力。
”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余力说,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开发重点集中在老企业的搬迁、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滨江公共环境建设。
上海水泥厂所在的徐汇滨江地带与对岸的耀华地块,曾是上海市最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集中了玻璃厂、水泥厂等八家建材集团最重要的企业。
从2003年起到2009年,包括近1万名员工在内的这八家企业相继搬离了黄浦江畔。
上海市住宅发展“十五”规划一、“十五”住宅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住宅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部署,确定了住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了要把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了把上海建成适宜国内外人士发展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的目标。
近两年来,上海住宅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投资、消费双向拉动经济增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
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中国加入WTO,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将会掀起新一轮高潮;市民的消费能级将会有很大的提升,住宅消费的市场前景看好。
面临这难得发展机遇,“十五”期间,上海的住宅建设将会比“九五”从内在质量上以及建设水平上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十五”期间,上海住宅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市委七届七次会议提出的战略目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开拓创新;以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和郊区一城九镇建设为契机,以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为抓手,以创建“四高”示范居住区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市民、面向市场、面向未来;不断优化住宅开发结构,重视解决普通老百姓的住宅问题,提高住宅整体质量水平,为提高上海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住宅建设应合理、经济、高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包括节约用地、降低能耗、减少物耗。
同时,要营造有益健康的人居生态环境,强调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承续居住地的历史文脉,实现人、住宅、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巧妙融合,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有新的突破。
二是与本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相协调。
住宅建设应在规划理念、设施配置、立面景观和居住功能设计上有所突破,从而与市民生活消费水平相适应,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相匹配。
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政府的间接调控手段,以及市场供求的调节,引导生产出适合不同消费水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结构需要的多档次、多品种的住宅,保持合理的增量和存量比,从而使住宅的生产和供应保持良性的动态平衡。
黄浦江是自然历史人文和古代水利工程的宝贵遗产(下)张友信[美国]【期刊名称】《净水技术》【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3页(P1-3)【作者】张友信[美国]【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五黄浦江成为深水航道,上海港成为深水港清康熙开海通商后,黄浦江的江海通津功能得以发挥,上海的港口地位提高。
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海关通贸易,闽、粤、浙、齐、辽海间及海国船舶,虑浏河淤滞,辄由吴淞江入,城东船舶如蚁,舳橹尾接,帆樯如栉,似都会焉。
”乾隆年间,上海港的船舶多达三千四五百艘。
港口兴旺带来了城市繁荣,街巷扩至六十多条,百货荟萃,商贾云集,钱庄四起,会所纷现。
1843年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促进了海运业的繁荣。
这也给黄浦江带来了一次自身大发展的历史性的机遇,西方先进的河道疏浚整治技术开始被引进。
1861年起,机器挖泥船被用于吴淞江的河道疏浚。
浚通黄浦江航道成为重中之重。
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向欧洲国家购置了安定号挖泥船,后又置浚川号等,疏浚黄浦江。
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港已占中国全部对外贸易的55%,拓深航道的需求日益迫切,上海成立黄浦河运局,负责疏浚黄浦江,重点是拓深吴淞口。
1905年上海成立了“上海浚治黄浦河道局”,用束水攻沙等办法冲走吴淞口附近航道的淤泥;用疏浚的淤泥堆积了沿江两岸的低洼地。
引进新挖泥船,30余年共挖泥4 805万立方米。
最低潮水位从1912年的5.8米增至1936年的7.9米,黄浦江成为一条“黄金水道”。
1911年清朝海军4 300吨海圻号军舰出访英、美等国,环游世界,就是从黄浦江杨树浦码头起航的。
1921年美国4万吨级邮船靠泊华栈码头,标志着黄浦江成为优良深水航道。
民国后,上海浚浦局备挖泥船多艘,私营挖泥船也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黄浦江、苏州河的疏浚、整治更是全面规划,不敢放松,加强拓浚。
新式挖泥船不断使用。
龙华以下黄浦江水深,最深为17.4米,最浅为9.1米。
50 | 专家观点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专访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毛佳樑编者按:近日,《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经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
为了进一步增强历史风貌保护意识,传承历史文脉,本刊编辑部采访了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毛佳樑,真实记录他所亲身经历的风貌保护工作的历程和故事。
上海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上海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覆盖全市的名城保护体系,并通过制订保护条例、编制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以及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风貌保护工作,构建起最严格的历史风貌保护制度。
2019年9月,修改后的《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正式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并将于2020年1月1日开始施行。
本次《保护条例》的修改,以“从严保护”和“活化利用”为主要价值导向,聚焦“扩大保护范围、强化政府责任、完善保护措施、促进活化利用”4个重点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风貌保护街坊、道路、河道等相关保护规划的法定效力。
通过不断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完善功能与提升品质,服务更高质量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为新时期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岁月长河,在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多姿多彩的印记。
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局长毛佳樑通过“一条风貌道路” “一座大学校门” “一棵百年大树” “一封教授来信”4个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上海在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延续过程中的探索与努力。
“一条风貌道路”:历史风貌道路保护缘起新建是发展,保护、保留也是发展,而且是更具文化内涵的发展。
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上海通过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保护历史文化,留住城市文脉。
追溯起来,建立“原汁原味”风貌保护道路的机制,“山阴路”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山阴路,原名“施高塔路”(Scott Road ),位于上海虹口区,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祥德路,全长651 m (见图1)。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探索与实践——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杨伊萌【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更新为城市空间转型和品质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径.面对特定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公共空间更新在规划设计阶段的实践也在探索中前行.以上海市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通过分析黄浦江东岸滨江的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围绕系统化、多角度的综合规划策略,从市民需求、控规和建设实施3方面着手,解读东岸滨江公共空间的更新实践,总结其更新的创新特点,借此为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提供参考和借鉴.%With the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the existing urban public space is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resident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urban land resource shortage and the need of urban 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urban public space regeneration will be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quality promotion of urban space.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ity and unique character of specific urban public space, methods of urban regeneration planning have been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In the case of riverside open space regeneration of East Bund of Huangpu River, the paper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area, and focuses on the practice during statutory planning phase, explain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from diverse angles of people's needs, statutory plan and construct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nnovativefeatures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 regeneration planning.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ther urban public space in their future regeneration.【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6页(P46-51)【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更新;黄浦江东岸;上海【作者】杨伊萌【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杨伊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分院助理工程师,硕士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中提出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总目标和建设“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的子目标。
一江两岸未来生活圈的新坐标作者:张黎丹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7年第10期文 | 张黎丹九月杭城,迎来一场重磅活动——杭州“拥江发展”战略全国研讨会在钱塘江畔举行。
这可以说是“拥江发展”战略提出后,杭州举办的最高规格、最强力量的一场“智囊团”会议。
透过这场会议,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轮廓,也看到了我们眼下生活的点滴变化。
上海黄浦江世界一流滨水区域黄浦江,是上海境内长江支流的名字,提到上海就不能不提黄浦江,一条镌满经典的历史之河,承载着上海走向世界的深厚底蕴。
黄浦江两岸,是上海城市的亮点,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旨在通过对黄浦江两岸的环境改造和功能重建,优化沿江空间资源、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配置,将两岸的生产型功能转换为服务型功能。
上海自举办 2010 年世博会之后,便重点推进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将黄浦江两岸建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靓丽风景。
去年 11 月,上海出台《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把黄浦江两岸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滨水区域。
到 2020 年,黄浦江两岸地区不仅要新增滨江绿地和公共空间约350 万平方米,还要新建和改造一批公交枢纽、码头、泵闸、防汛墙、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
作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一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进步和繁荣。
广州珠江风景不夜宴珠江全长 2320 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
珠江上的 11 座桥和珠江过江隧道,把珠江南北两岸和芳村区连成一片。
两岸星级宾馆、商厦林立:白天鹅宾馆、华厦大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广州宾馆、广信江湾大酒直耸云天;夜晚,两岸灯火璀璨,明月高悬,“珠江夜游”游轮载着满船游客自西向东,轻泛珠江水,共奏欢乐曲。
珠江航运也很发达。
广州黄埔港以下可通万吨海轮,千吨轮船溯西江可到梧州,小轮船可上达柳州、南宁。
珠江可通行轮船、驳船的航道近 5000公里,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
倘若不游珠江沿岸的文化史迹,可以说,就未曾真正游览过广州。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26•【字号】沪府发[2012]71号•【施行日期】2012.07.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12〕7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2年7月26日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推进“十二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历程回顾、综合开发现状和发展展望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正式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推动下,市、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总体要求,锐意进取、奋力拼搏,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十二五”时期,黄浦江两岸地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发展的新突破。
(一)历程回顾1.战略启动期(2002年~2003年)以2002年1月市委、市政府宣布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启动为标志,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全市重大战略。
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及申江两岸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市级层面的黄浦江开发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逐步到位。
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相关系列研究逐步展开,两岸地区总体规划和结构性规划启动编制。
《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集中出台,开发审批程序管理办法、非居住房屋拆迁补偿规定等各项制度标准及适用政策逐步实施。
2.基础建设期(2004年~2007年)以2004年年初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项目、外滩风貌延伸段整治工作启动为标志,黄浦江两岸地区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黄浦江两岸开发十年:优化城市布局延续历史文脉
东方网记者蒋泽4月26日报道:2002年1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重塑黄浦江两岸功能,宣布实施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到今年整整十年。
十年来,黄浦江两岸逐渐突破了码头、仓库和工厂的包围,取而代之的是滨江绿地和创意园区,而2010年的世博会,更成为两岸发展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据了解,十年间的黄浦江两岸开发范围为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涉及浦东、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原卢湾和徐汇7个行政区。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十二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将成为上海“四个中心”的重要核心功能区,综合开发规划将包括吴淞口到沪闵路—沪杭路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地区,新增闵行区和奉贤区,岸线总长度将由原来的85公里延至119公里,总规划控制面积由原74平方公里增至约144平方公里。
绿地进入工厂撤出市民企业获双赢
南码头体育休闲园,过去是水果市场、水产市场,也是曾经的危棚简屋集聚的地方。
吴淞口炮台湾湿地公园,过去是钢铁厂填埋钢渣的堆场。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十年来,对原有工厂、仓库、码头进行搬迁改造,腾出了约14平方公里的滨江空间,建成了682万平方米的商办楼;动拆迁企业数3400户,动拆迁居民数52358户。
共完成土地收储1451公顷,出让土地205公顷。
黄浦江沿线的货运功能逐步弱化,中心段货运码头全部退出;工业岸线得到改造,以十六铺、北外滩、吴淞为代表的旅游功能初步形成。
仅2011年,就接待浦江游览游客数约320万人次;接待邮轮近200船次,到访海外游客约19万人次。
上海水泥厂所在的徐汇滨江地带与对岸的耀华地块,曾是上海市最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集中了玻璃厂、水泥厂等八家建材集团最重要的企业。
其中的“耀皮玻璃”离开了黄浦江边,在常熟重生。
其生产线由原来的两条扩充到了四条,产品升级换代,现在占据了中国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
中船集团完成上海船厂(浦东)、江南造船厂的搬迁,转到长兴岛拓展;宝钢集团完成浦钢公司的搬迁,集中到宝山发展。
徐汇滨江,曾经灰尘满天飞的地方。
今天,3.6公里的岸线,14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1.4万平方米的亲水平台,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家园。
黄浦江两岸开发之前,沿岸仅有老外滩和小陆家嘴两处滨江公共岸线。
但十年之后,滨江绿地和公共开发空间面积596.8万平方米,亲水岸线长度23公里,对公众开放的亲水岸线长度20.5公里。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老码头”变身海派时尚聚集地
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凝聚着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从明清时期的老城厢、十六铺到近代的外滩,从工业时代虹口杨浦一带连绵的产业港口到代表后工业时代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世博园区,黄浦江的发展轨迹,反映了上海城市功能、空间格局的演变。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十年,共完成现有主要文物保护项目数96处,完成修复保护修缮利用的文物项目数及保留建筑改造利用项目数33处。
江海北关验货场办公楼,俗称大洋房,被保留下来,向南移动了34米,整整四个月才移动到现在的位置。
曾经的万人纺织厂,如今变身国际时尚中心;曾经“72家房客”的外滩源,如今成为各类世界“大牌”竞相入驻的商业商务高地。
外滩公共服务中心,曾经集居民住宅、单位办公、商铺、车库的一座小楼。
为改造它,用了六年时间进行规划、竞标、推敲和打磨,终于以朴素、典雅的姿态和谐地融入外滩的天际线。
位于十六铺地区的“老码头”,曾经的上海油脂公司。
如今,老厂房犹在,内部焕然一新,一家家别具风格的餐馆、酒吧在这里集聚,俨然又成一处海派时尚集聚地。
未来十年:征集国际方案结合本地实际
外滩金融聚集带、陆家嘴金融城、北外滩航运金融服务集聚区、徐汇滨江高端商务区……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许如庆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将由基础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
而到2020年,黄浦江边的世博园区及周边地区,外滩、陆家嘴,北外滩区域,前滩和徐汇滨江区域,将形成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带,成为上海“四个中心”重要核心功能区。
此外,杨浦大桥周边地区和吴淞口地区也各有规划设想。
许如庆告诉记者:“在对黄浦江两岸开发时,政府将继续依据规划先行、科学控制、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等原则,通过国际方案征集的方式,结合上海本地实际不断修整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