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南市区志道路桥梁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75
桥梁史话据考古分析,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桥梁诞生于氏族公社时代,距今4000—6000余年。
到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基本形成了梁桥、拱桥、吊桥三种桥梁基本体系。
进入隋、唐、宋时期(公元581—1279年),古桥技术达到了颠峰,随后元、明、清三代(公元1279—1911年),将前代的造桥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初步形成了各种桥型的设计规范。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传播,现代桥梁逐步出现和发展。
现按历史发展编排各类桥型的首座和最新记录,用图文注解,还收集了世界跨径之最和历史名桥,以及由30名著名桥梁工程师、建筑师和学者,评选出二十世纪世界最美丽的桥梁十五座,有助于对桥梁工作者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重视桥梁的美学设计。
梁桥一、古代梁桥古老的原始桥梁结构简单。
考古发现,距今约4000余年,最早出现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已有独木桥存在的可能。
在原始公社时代,又称石器时代,春秋末战国初之前(公元前476年),都是石制工具,只能对木材进行粗糙加工,之后进入铁器时代,才有石料加工工具,能建造石料桥。
(一)、原始桥梁1、独木桥,创始最早,它不能长期使用,但其延用周期最长,甚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在使用。
2、蹬步桥,位于湖南双峰县永丰镇。
它是最原始的渡河工具之一,可谓桥梁的童年。
(二)、木梁桥栈道桥,位于四川广元市朝天镇北的嘉陵江明月峡和清风峡东岸石壁上,开凿于西周初年,距今有3000年历史,几任修复,为历代广泛使用。
(三)、石梁桥安平桥始建于公元1138年,位于福建晋江安海港,全长5华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梁式古石桥,被誉为“北有赵洲桥,南有安平桥之称”,1961年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木悬臂梁桥程阳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廊桥,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1917年,是中国古桥最后一株壮丽的晚霞。
二、现代梁桥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断传入中国,钢梁首先在桥梁上使用。
1824年,英国人发明了水泥,法国于1939年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使混凝土梁桥的跨径得以很大飞跃,成为一种最为经济实用的桥型。
上海南浦大桥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结构工程师》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南浦大桥是目前我国跨径最大的一座桥梁,也是上海市区跨越黄浦江的第一座大桥。
桥长8346米,主桥长846米,东引桥长3746米,西引桥长3754米。
通航净高46米。
主桥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中跨423米,
【总页数】1页(P47-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
【相关文献】
1.特大桥维修中的大位移伸缩装置分段施工技术——上海南浦大桥浦东段修复工程实践 [J], 杨斌
2.上海南浦大桥变形监测中GPS的应用 [J], 熊福文;张洪宇;李晓东
3.上海:南浦大桥伸缩缝更新改造工程竣工 [J], 刘国伟
4.上海明珠二期南浦大桥地铁站工程超深槽段地下连续墙施工体会 [J], 邓绍伦;杜晓辉
5.上海南浦大桥已完成全面健康检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浦大桥南浦大桥飞架于浦西陆家浜路至浦东新区南码头之间的江面上,为世界第三大斜拉桥。
桥全长8346米,分主桥、主引桥、分引桥三部分,中孔主跨423米,桥宽30.35米。
南浦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
主塔上“南浦大桥”四个红色大字为邓小平同志题写(每字大16平方米)。
浦西引桥造形优美,曲线螺旋形,上下三环分岔,衔接内环线高架路,中山南路和陆家滨路。
南浦大桥于1988年12月15日动工,1991年12月1日建成通车。
南浦大桥宛如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它使上海人圆了“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梦想。
大桥造型刚劲挺拔、简洁轻盈,凌空飞架于浦江之上,景色壮丽。
入夜大桥采用中杆照明,主桥用泛光照明,在钢索的根部有投光灯,将光射到桥塔上,光彩夺目。
杨浦大桥杨浦大桥是继南浦大桥之后又一座跨越黄浦江的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
总长为7654米,主桥长1172米、宽30.35米,共设6车道。
602米长的主桥犹如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在世界同类型斜拉桥中雄居第一。
挺拔高耸的208米主塔似一把利剑直刺穹苍,塔的两侧32对钢索连接主梁,呈扇面展开,如巨型琴弦,正弹奏着巨龙腾飞的奏鸣曲。
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大桥提写的桥名,他以94岁高龄登上杨浦大桥时感慨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万年书!”。
杨浦大桥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宁国路地区。
桥址离苏州河5.3km,离吴淞口20.5km,与南浦大桥相距11km。
该桥是市区内跨越黄浦江、连接浦西老市区与浦东开发区的重要桥梁,是上海市内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浦大桥卢浦大桥北起浦西鲁班路,穿越黄浦江,南至浦东济阳路,全长8.7公里,是当今世界第一钢结构拱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形桥。
大桥主桥为全钢结构,全长750米,采用一跨过江,主桥按六车道设计,引桥按六车道、四车道设计,设计航道净空为46米,通航净宽为340米。
主拱截面世界最大,为9米高,5米宽,桥下可通过7万吨级的轮船。
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原创版2篇】目录(篇1)1.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2.南浦大桥的历史和设计3.南浦大桥的维护和修缮4.南浦大桥的未来规划正文(篇1)一、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南浦大桥是上海市一座标志性的桥梁建筑,位于黄浦江之上,连接浦东新区和黄浦区。
它的建造标志着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南浦大桥始建于1991年,历时三年于1994年建成通车。
它的设计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展现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二、南浦大桥的历史和设计南浦大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上海正面临着交通拥堵的问题。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开始考虑建设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设计,南浦大桥最终在1991年开工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设计师们充分考虑了上海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以及黄浦江的水流情况,最终设计出了现在的南浦大桥。
三、南浦大桥的维护和修缮南浦大桥自建成通车以来,经历了多年的运营和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桥梁结构难免会出现一些损伤和磨损。
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和稳定,维护和修缮工作一直是南浦大桥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南浦大桥进行了多次维护和修缮,确保它能够继续为上海的交通提供安全可靠的通行服务。
四、南浦大桥的未来规划南浦大桥是上海市的一座重要桥梁,它的规划和建设不仅影响着上海的城市交通,也反映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
在未来,南浦大桥将继续进行维护和修缮工作,以确保它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上海市政府也正在考虑对南浦大桥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它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目录(篇2)1.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2.南浦大桥的历史和设计3.南浦大桥的影响和意义4.总结正文(篇2)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上海南浦大桥是位于上海市内的一座公路桥梁,是上海市内环线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并建造的大桥。
南浦大桥建于1991年,历时三年建成,全长834米,主桥长1576米。
近代日本作家凝视的“中国”风景——上海老城厢湖心亭的文学镜像秦刚摘要:上海老城厢的核心地标湖心亭和九曲桥,自晚清时期就已成为一处驰名世界的中国景观,是“他者之眼”中一个象征中国的视觉符号。
文章选取甲午战争至二战末期近半个世纪间的多位日本作家的游记、随笔和小说作为分析对象,考察他们如何观看和书写湖心亭并赋予其象征性;同时,论述来自外部的凝视如何反向影响中国作家,以及在这些关于湖心亭的话语中如何体现观看者面对景观的自我建构。
湖心亭作为一个景观的文化史,其实正是以其为媒介的自我与他者互识与互视的历史。
关键词:上海;湖心亭;中国景观;他者的凝视;日本作家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1-0090-(09)DOI:10.13852/KI.JSHNU.2021.01.009中国人在上海看世界,必定要去外滩。
而世界在上海观看中国的目光,一直聚焦的则是老城厢豫园对面的湖心亭和九曲桥。
上海开埠之后,这里是“他者之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景点。
湖心亭建成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原为豫园中一景。
兴建之初有文记曰:“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作石梁,九曲以达于岸,亭外远近植芙蕖万柄,花时望之灿若云锦,凭栏延赏,则飞香喷鼻,鲜色袭衣,虽夏月甚暑,洒然沁人心脾。
”①这里曾一度辟为上海青蓝布业公所,1855年作为上海第一座茶楼开业,至今运营已有165年。
但与其建筑本身及作为茶楼的价值相比,湖心亭作为一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景观的意义与价值,才真正是难以估量的。
所以,虽然上海曾在2004年和2008年把精致的湖心亭仿古建筑分别赠送给两个欧洲城市——法国的里尔和德国的汉堡,但那两处复制品必将生成全然不同的景观意义。
按照英国文化地理学家丹尼斯·科斯格罗夫的著名观点,景观其实是一种“观看方式”,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力量所决定的。
而且,具有这种“观看”特权的,是能够将自我与场景分离出来的外来者。
上海黄浦大桥的故事
上海黄浦大桥是中国上海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最早的一座公路桥梁。
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黄浦大桥的建设始于1980年,是为了连接上海的虹口和浦东两个地区。
在此之前,人们只能乘坐渡船过江,对交通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当时,黄浦江是上海的繁忙水路交通线,因此建设大桥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
工程师们克服了如下挑战:不仅要考虑到大桥在江面上的坚固性和稳定性,还要避免对江上船只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计划和建设,黄浦大桥于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
这座悬索桥长约7.46公里,跨越黄浦江,在上海地标建筑外滩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之间架设。
黄浦大桥的建成大大改善了上海两岸的交通状况,并对上海的经济和城市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成为了城市的象征之一,也是游客前往上海必经之地。
然而,随着上海的发展和交通压力的增加,黄浦大桥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上海市政府于2008年开始兴建并于2013年竣工的世博大道立交桥,为黄浦大桥减轻了部分交通压力。
黄浦大桥至今仍是上海市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每天都有大
量车辆和行人经过。
作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发展,也成为了上海的一张名片。
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
上海南浦大桥是一座位于中国上海的城市桥梁,它跨越黄浦江,连接浦东和浦西两岸。
这座大桥不仅是上海的地标建筑,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象征之一。
南浦大桥见证了上海从一个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转变,它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分。
南浦大桥的建造始于1988年,是为了应对上海城市化进程中交通需求的增长而设计的。
工程团队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黄浦江湍急的水流和桥梁的巨大尺寸。
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技术创新,南浦大桥于1991年竣工,成为当时亚洲最长的悬索桥。
南浦大桥的设计充满了现代化和艺术感。
桥面上的灯光设计使得夜晚的桥身变得绚丽多彩,成为了上海市区夜景的一部分。
此外,南浦大桥的造型独特,象征着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它的完美弧线和高耸的塔楼,让人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南浦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它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座大桥承担着连接浦东新区和浦西旧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的角色。
它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见证了上海迅猛的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
除了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南浦大桥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桥梁背后的故事和宏伟的设计。
在南浦大桥上漫步,欣赏着黄浦江两岸的美景,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总而言之,上海南浦大桥通过它的建造历程、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城市从沧海桑田中崛起的过程,也见证了上海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南浦大桥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交通工具,它更是一段时代的见证,一座连接城市和人们心灵的纽带。
资料:上海新旧路名对照表(老上海懂的)现名↓↓——旧名↓↓人民路——民国路豫园老路——豫园路九龙路——斐伦路三门峡路——三官堂路广元路——台斯德朗路大名路——百老汇路东大名路——东百老汇路大连路——大连湾路万航渡路——极司非而路万航渡后路——极司非而后路马当路——白来尼蒙马浪路山阴路——施高塔路中山南路——里马路中山东一路——黄浦滩路中山东二路——法租界外滩天平路——姚主教路天目路——界路太原路——台拉斯脱路太仓路——蒲柏路丹徒路——邓脱路六合路——劳合路长乐路——蒲石路长治路——熙华德路东长治路——东熙华德路长阳路——华德路长宁路——白利南路长寿路——劳勃生路五原路——赵主教路乌鲁木齐北路——地丰路乌鲁木齐中路——麦琪路乌鲁木齐南路——巨福路云南南路——八里桥路凤阳路——白克路巨鹿路——巨籁达路石门一路——同孚路石门二路——卡德路四川南路——天主堂街四平路——其美路北京东路——北京路北京西路——爱文义路黄兴路——宁国北路宁海西路——华格臬路宁海东路——宁兴街永年路——杜神父路永福路——古神父路永嘉路——西爱咸斯路永康路——雷米路汉阳路——汉璧里路东汉阳路——东汉璧里路... 现名——旧名人民路——民国路豫园老路——豫园路九龙路——斐伦路三门峡路——三官堂路广元路——台斯德朗路大名路——百老汇路东大名路——东百老汇路大连路——大连湾路万航渡路——极司非而路万航渡后路——极司非而后路马当路——白来尼蒙马浪路山阴路——施高塔路中山南路——里马路中山东一路——黄浦滩路中山东二路——法租界外滩天平路——姚主教路天目路——界路太原路——台拉斯脱路太仓路——蒲柏路丹徒路——邓脱路六合路——劳合路长乐路——蒲石路长治路——熙华德路东长治路——东熙华德路长阳路——华德路长宁路——白利南路长寿路——劳勃生路五原路——赵主教路乌鲁木齐北路——地丰路乌鲁木齐中路——麦琪路乌鲁木齐南路——巨福路云南南路——八里桥路凤阳路——白克路巨鹿路——巨籁达路石门一路——同孚路石门二路——卡德路四川南路——天主堂街四平路——其美路北京东路——北京路北京西路——爱文义路黄兴路——宁国北路宁海西路——华格臬路宁海东路——宁兴街永年路——杜神父路永福路——古神父路永嘉路——西爱咸斯路永康路——雷米路汉阳路——汉璧里路东汉阳路——东汉璧里路东平路——贾尔业爱路东湖路——杜美路兰州路——兰路延安东路——爱多亚路延安中路——福熙路延安西路——大西路延庆路——格罗西路西藏中路——虞洽卿路西藏南路——敏体尼荫路西康路——小沙渡路安远路——槟榔路安庆路——爱而近路安国路——爱而考克路安福路——巨泼来斯路百官街——派克街曲阜路——阿拉白斯脱路江浦路——齐物浦路江阴路——孟德兰路江宁路——戈登路江苏路——忆定盘路江西南路——吉祥街成都南路——贝谛鏖路多伦路——窦乐安路许昌路——华盛路华山路——海格路合肥路——劳神父路吉安路——茄勒路兴安路——麦赛尔蒂罗路兴国路——雷上达路兴业路——望志路吴兴路(北段)——潘馨路吴兴路(南段)——白利图路连云路——吕宋路汾阳路——毕勋路怀德路——威妥玛路邯郸路——魏德迈路(西段)宛平路——汶林路宛平南路——瑾记路岳阳路——祁齐路武康路——福开森路武进路——靶子路武胜路——跑马厅路武定西路——开纳路河南南路——老北门街金陵东路——公馆马路金陵中路——恺自尔路金陵西路——福熙路(东段)建国东路——康悌路建国中路——薛华立路建国西路——福履理路茂名北路——慕尔鸣路茂名南路——迈尔西爱路陕西南路——亚尔培路陕西北路——西摩路绍兴路——爱麦虞限路济南路——平济利路思南路——马斯南路临潼路——麦克利克路重庆中路——白尔部路重庆南路——吕班路南京东路——南京路南京西路——静安寺路南昌路——环龙路复兴东路——肇嘉路复兴西路——白赛仲路顺昌路——菜市路浙江南路——新桥街海门路——茂海路通北路——韬朋路鸭绿江路(此路名已取消)——鸭绿路高阳路——兆丰路高安路——高恩路高邮路——高荻爱路峨眉路——密勒路淮海中路——霞飞路常德路——善钟路淡水路——萨坡赛路崇德路——喇格纳路康平路——麦尼尼路康定路——康脑脱路康乐路——克能海路隆昌路——格兰路黄河路——派克路-黄陂南路——贝勒路黄陂北路——马霍路铜仁路——哈同路富民路——古拔路惠民路——倍开尔路番禹路——哥伦比亚路雁荡路——华龙路湖南路——居尔典路翔殷路——魏德迈路(东段)塘沽路——文监师路嵩山路——葛罗路新华路——安和寺路新建路——新记浜路新昌路——梅白克路福建南路——郑家木桥街瑞金一路——圣母院路瑞金二路——金神父路溧阳路——狄思威路嘉善路——甘司东路肇嘉浜路——徐家汇路(西段)衡山路——贝当路霍山路——汇山路襄阳南路——拉都路襄阳北路——劳而登路大田路——大通路习勤路——习勤支路双山路——陇山路东陆路——新桥路宁阳路——青阳路平山路——达丰支路北兴路——中新路民京路——市京路民星路——五星路光启南路——阜民路江川路——一号路江川东路——达丰路华坪路——新华路同江路——同兴路杨家浜支路——杨家宅路周周公路——上南公路昌里路——昌乐路国达路——国清路浏河口路——浏河路临山路——象山路保屯路——保安路政立路——政同路烟台路——烟厂路泰凇路——泰新路桃江路——靖江路(来自公众号:上海奋斗图鉴)。
上海市南浦大桥
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落成于1991年11月19日。
工程总投资8.2亿元。
总长8346米,其中主桥全长846米,引桥全长7500米。
主桥为一跨过江的双塔双索面叠合梁结构斜拉桥,两岸各设一座150米高的H型钢筋混凝土主塔,桥塔两侧各以22对钢索连接主梁索面,呈扇形分布。
桥下可通行5万吨级巨轮。
还有四座桥塔。
主桥总宽度为30.35米,设置机动车道7条,其中浦东往浦西3车道,浦西往浦东4车道,两侧各设2米宽的观光人行道。
浦西引桥长3754米,以复曲线呈螺旋形、上下二环分岔衔接中山南路和陆家浜路。
浦东引桥长3746米,采用复曲线呈长圆形,与浦东南路相连并直通杨高路。
南浦大桥也是上海道路内环线的过江枢纽。
南浦大桥设有观光电梯,游人可乘电梯上桥观光。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南浦大桥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象征。
大桥主塔的上横梁上,镶嵌着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桥名。
南浦大桥是一座现代化桥梁,它犹如一架横卧的竖琴,其规模在当今世界同类桥梁中位居第三。
大桥的总投资为8.2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为18个月。
南浦大桥规模之雄伟,工艺之严格,技术之复杂,施工难度之高,建设周期之短,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少有的,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也不多见。
【上海故事】小东门、老西门、新北门……南市老城厢的老地名就是一部上海史上海老城厢位于黄浦区。
所谓“城厢”,即城内和城外热闹地方的总称,这个城正是历史上的上海县城。
而“南市”则相对于“北市”(原县城以北租界一带)而来。
把“南市”和“城厢”合称清末已有,民国初年拆城之后,城内城外连为一体,自此形成了现代人概念中“南市”的轮廓。
作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之根”,南市孕育了上海大都会,众多旧时留传下来的地名都集中在这里呈现,而显得与周边与众不同,耐人寻味。
今天“图溯”带您逛一逛老城厢,品味老上海。
小编说城门小东门位于黄浦区东部,中华路、人民路与东门路交会口一带。
大致范围为东到人民路东门路口,南到中华路东刘家弄口,西到方浜中路光启路口,北到人民路龙潭路口。
因原上海县城城门宝带门(俗称小东门)而得名。
宝带门旧址在今方浜中路东首人民路口,辟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建,1913年拆除。
小东门与城外的十六铺紧相毗连,向有内外小东门之称,且西与城隍庙、豫园商城相邻,历来为商业繁华之地,早年各种商店尤其集中于小东门、十六铺和方浜中路一带。
民国初年,华商有轨电车开辟线路也多以此处为起讫站。
1949年后,小东门的商业主要集中在东门路、中山南路、外咸瓜街一带和城内的方浜中路东段。
现随旧区改造后,东门路和外咸瓜街商务楼宇林立,已不复当年繁华。
今人民路方浜路口有童涵春堂国药号;方浜中路上海老街有万有全腌腊商店、协大祥绸布店等特色老店。
大东门在区境东部,复兴东路、中华路东口一带(复兴路与中华路有两处相交,老西门处为西口)。
大致范围东至悦来街,南至白渡路,西至巡道街,北至盐码头街。
旧城垣的朝宗门,原址即在今复兴东路中华路交叉口处,因位于县城正东,故又俗称大东门。
拆城后群众仍习称这一带地区为大东门。
现周边属居民区,为居民服务的各种商店较齐全。
著名的南市螺丝商店位于中华路白渡路口;面筋弄处还有现今市区内仅存的传呼电话亭。
《上海各区县志》
《上海闵行区志 >> 第一篇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上海静安区志 >> 第二编地理·建置
《上海卢湾区志 >> 第一编地理·建置
《上海南市区志 >> 第一编地理建置
《上海黄浦区志 >> 第一编地理·建制
《上海杨浦区志 >> 第一编地理建置
《上海虹口区志 >> 第一编境域·建置
《上海闸北区志 >> 第一编地理·建置
《上海普陀区志 >> 第一卷地理·建制
上海长宁区志第一编地理、建置
上海南汇县志第二编建置
上海青浦县志第二篇建置(1)
上海青浦县志第二篇建置(2)
上海金山县志第一编建置
上海松江县志第一卷建置
上海川沙县志第一卷建置
上海县志第一篇建置
上海宝山县建置沿革
上海宝山县志卷一建置志(1)
上海嘉定县志卷一建置区划(1)
上海嘉定县志卷一建置区划(2)
上海嘉定县志卷一建置区划(3)
上海嘉定县志卷一建置区划(6)
上海嘉定县志卷一建置区划(7)
上海嘉定县志卷一建置区划(8)
上海嘉定县志卷一建置区划(9)。
20年前上海的南市区,看哭了......南市区曾经是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范围包括上海老城厢的全部及现在的陆家浜地区、浦东上南地区等,它也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城区。
2000年,上海市政府宣布取消南市区,将南市区黄浦江西岸地区并入黄浦区,而原南市区黄浦江东岸地区早在浦东新区建区后不久的1993年3月已经并入浦东新区。
自此南市区从上海市行政区划中消失。
而南市并入黄浦区之后,对南市原有地区的基础建设、开发利用、招商引资等都有极大的提升。
回忆一下20年前的南市区(感谢网友:老油条提供)被认为是最早的上海城隍庙照片,拍摄时间可能在1890年前后)明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成为上海城隍庙,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民国时期上海城隍庙九曲桥同样是城隍庙九曲桥,但上面盖有凉棚清末上海城隍庙,大门之外还是一片荒地老城隍庙摄于70年代后期十六铺码头大同中学(南车站路353号)沪南体育场(方斜路505号)沪南体育场(方斜路505号)老西门街景(靠右边的是中华路)梅溪小学(蓬莱路128号)南市区图书馆(中华路990号)南市影剧院(陆家浜路迎勋路)南市自来水厂(半淞园路592号)上海第八百货商店(中华路1501号)上海第三钢铁厂(上南路300号)上海第五百货商店(东门路45号)上海敬业中学(尚文路73号)上海老饭店(福佑路272号)上海老西门冠生园食品公司(中华路1500号)上海乔家栅(中华路1460号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方斜路419号)十六铺码头上海实验小学(露香园路242号)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多稼路1号)豫园丽水路牌楼城隍庙桂花厅东门路45号上海第五百货商店东门路85--89号万有全腌腊熟食商店东门路轮渡站方斜路97号老同盛南北货总号方斜路505号沪南体育场沪南体育场复兴东路1004号南市区第六粮店老西门(1930年代)老西门(中华路口)老西门老西门。
左为中华路右为方斜路老西门80年代老西门街市南市区少年宫南市游泳馆城隍庙宁波汤团店人民路615号葛德和陶瓷商店人民路1号童涵春国药号人民路5--7号上海铜响器商店人民路467号南市螺丝商店上海电力修造总厂上海老饭店上海老饭店上海实验小学上海市第五百货商店浦东商场上海市妇产科医院上海市敬业中学上海五香豆商店上海虾片食品厂十六铺客运码头十六铺客运码头大厅十六铺客运码头十六铺客运码头十六铺农副产品市场银河电影院四川南路36号天主教若瑟堂小东门街市市容郁良心药店(方浜中路)豫园老路30号王大隆刀剪商店源诚食品厂中华路16号信大祥商厦中华路1414号勤风缝纫用品商店中华路1450号菊花美发厅中华路1460号上海乔家栅中华路1471号金泰服装商店中华路1501号上海市第八百货商店中华路东门路。
【话说上海】历史在茂名南路长乐路口相遇(作者:沈思睿)历史在茂名南路长乐路口相遇沈思睿上海中心城区的茂名南路长乐路口,看似普通的十字街头确深藏着近百年的历史底蕴,华懋公寓、法国总会、利喴车行以及兰心戏院这四幢各具特色的建筑在此不期而遇。
1947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长乐路茂名南路口北部细节1947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长乐路茂名南路口南部细节茂名南路原名迈尔西爱路(Route Cardinal Mercier),南北走向。
长1275米。
1919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此路,以比利时主教名命名。
1943年,汪伪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改名桂林路。
1946年改名茂名南路。
而长乐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最早建成的一段是位于杜美路(Route Doumer,今东湖路)和善钟路(今常熟路)之间的部分,1902年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当时是杜美路的一部分。
1914年,上海法租界向西大规模拓展后划入界内。
同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圣母院路(Route des Soeurs,今瑞金一路)至迈尔西爱路段,以法国律师名命名为蒲石路(Rue Bourgeat)。
以后向两端延伸,东端通至萨坡赛路( Rue Chapsal 今淡水路),西端与杜美路、善钟路相接。
1943年,又从善钟路继续向西修筑至麦琪路(Route Alfread Magy ,今乌鲁木齐中路),新修路段称为刘家弄。
同年,汪伪政府接收法租界,将蒲石路全路连同刘家弄一并改名为长乐路。
1946年,长乐路继续向西延伸至华山路。
1932年的霞飞路迈尔西爱路北望蒲石路口。
国泰大戏院和远处的华懋公寓已经建成1941年,大雨后的茂名南路长乐路口,街角的四幢建筑都清晰可辨这两条路以及周边在上个世纪20年代及30年代逐步形成了以高档住宅、文化、商旅为特色的建筑群落,因此前文提及的四幢建筑诞生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浓郁英伦风的华懋公寓路口东南角的锦江饭店北楼,原名华懋公寓(Cathay Mansions)。
上海歷史——南市區志>>道路橋樑南市区境内的近代市政和公用事业建设始于19世纪中叶。
清咸丰六年(1856年)境内法租界建成第一条近代城市道路——今中山东二路(新开河北路至东门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自建华界第一条近代道路——今中山南路(东门路至南码头)。
本世纪初至30年代陆续增筑、改筑道路,填浜、拆城筑路,初步形成道路网络。
光绪二十三年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创办第一家发电厂——南市电灯厂(后改为上海内地电灯公司,合并组成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今南市发电厂),翌年1月建成发电至民国25年(1936年)发电达6082万千瓦时。
民国9年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张家浜南岸建造的发电所竣工,向浦东沿江地区供电。
光绪二十一年法公董局在境内购地建造董家渡水厂(今南市水厂北部),光绪二十八年建成向法租界供水。
光绪二十三年初,由邑绅曹骧推举粤商集资创办内地自来水厂(今南市水厂南部),光绪二十八年建成供水,民国25年自来水用户达22447户。
日军侵华上海沦陷后,境内市政、公用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虽有所修复,但仍未能达到战前水平。
上海解放前夕,境内道路多为短小狭窄的弹街路面,下水道管径小,陈旧不齐,棚户地区居民用不上自来水和电灯。
50~70年代,先后辟筑拓建河南南路、丽水路、中山南一路、三门峡路、新肇周路、浦东南路、耀华路、杨高路、历城路、昌里路等10余条,改造一批弹街路。
建成上海第一条沟通黄浦江两岸的打浦路公路隧道。
境内浦东地区新建重建车行桥梁10座。
20世纪70年代后期,市政和公用事业建设发展较快。
境内全面拓建中山东二路、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陆家浜路、河南南路、浦东南路、杨高路等,新建长青路、文登路、兰村路、西营路、华丰路、洪山路、临沂路、德州路等23条,改造大量的弹街路。
建成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南浦大桥。
一、道路境内原上海县城厢,浜渠纵横,陆路甚少,经过长达500多年的缓慢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街巷增加到100余条。
清咸丰六年(1856年),境内浦西法租界筑成黄浦滩马路(今中山东二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华界首筑外马路(今中山南路)。
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填浜、筑路,民国元年(1912年)拆城筑路,后逐渐形成道路网络。
境内浦东地区民国2年首筑塘桥路后,长期发展缓慢。
民国26年8月日军侵沪,境内部分道路受到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有所修复。
上海解放前夕,全区有道路400余条,多为短小狭窄弹街路面。
1949年后,境内道路建设,浦西地区以拓建干道和改造弹街路为主,浦东地区以新建道路和拓建干道为主。
1992年末,全区共有道路439条,总长度163.44公里,总面积181.15万平方米。
其中浦西384条,长度111.50公里,面积113.69万平方米,内有长度200米以下的204条,占53%,车行道宽度5米以下的173条,占45%;浦东55条,长度51.94公里,面积67.45万平方米。
全区道路列为主干道11条,次干道44条,一般道路384条。
(一)道路兴筑1、街巷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批准建上海县后,县署设在境内梁基路(今光启路)上。
城厢的坊巷,明弘治时有新衙巷(今学院路)、新路巷(今望云路)、薛巷(今薛弄底街)、康衢巷(今光启南路)、梅家巷(今梅家街和东梅家街)等5条;嘉靖时增加澜亭巷、宋家湾(今四牌楼路南段)、马园弄(今马园街)、姚家弄(今东、西姚家弄)、卜家弄等5条。
万历时增加瞿家湾(今巡道街北段和面筋弄)1条;清康熙时增至25条。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城厢的街巷有四牌楼街(今四牌楼路)、天官坊街(今丹凤路南段)、穿心街(今福佑路)、黄家弄、俞家弄、梅家弄(今梅家街)、赵家巷(今黄家路西段)、唐家巷、杜家湾(今复兴东路、河南南路东西两侧)、三角地等63条。
鸦片战争前夕,街巷增加到100多条。
多为狭巷小街,宽不过6尺(合2米)。
街巷多在县署四周,形成以县署为中心的街巷网络。
2、兴筑近代道路清咸丰六年(1856年)境内法租界自新开河北路至东门路沿浦滩筑成第一条近代道路(今中山东二路),曾名“法兰西外滩”、“法租界外滩”、黄浦滩马路、南黄浦滩等。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境内华界首筑近代道路外马路(今中山南路)。
19世纪末,十六铺至南码头一带,商贾云集,百货山积,各地运销,均到此装卸,租界供应物资亦到此批发,但道路交通很不适应,经清政府核准,开筑南市马路。
光绪二十二年勘定沿浦马路用地,自方浜口至陆家浜口,共38亩7分6厘2毫。
同年7月13日动工,翌年11月27日竣工。
路长804丈(合2680米),宽3丈(合10米),石块路面,名外马路,亦称大马路,光绪三十二年改称里马路,民国34年(1945年)改名中山南路。
后陆续增筑道路。
光绪三十二年工程局沿新积浦滩筑成1条新的外马路,砂石路面。
同年辟筑老道前街。
光绪三十三年辟筑董家渡路、大昌街。
光绪三十四年辟筑今方浜东路、黄家阙路、安澜路、林荫路、万生路。
宣统元年(1909年)辟筑大兴街、南车站路。
宣统二年辟筑大境路、露香园路。
宣统三年至民国2年(1913年)辟筑大吉路(东段)、旧校场路、西仓桥街、万竹街。
民国9年前筑斜土东路、国货路。
民国14年建迎勋路。
同时,城厢部分街巷先后改筑道路,光绪三十二年改筑四牌楼路,光绪三十二年、民国元年改筑巡道街,宣统三年改筑篾竹路,民国2年改筑外咸瓜街等,逐渐形成路巷交叉的道路网络。
境内浦东地区民国2年筑塘桥路。
民国11年5月筑成上南路,民国14年改成轻便铁路,1957年拆除铁路改筑公路。
民国19~24年筑成浦东南路。
民国26年辟耀华路土基,民国37年辟筑南码头路。
3、填浜拆城筑路20世纪以前,境内老城厢内外浜渠密布,主要干浜有肇嘉浜、方浜、薛家浜、陆家浜及新开河等黄浦江支流,交通运输主要靠水道。
随着近代道路兴建和陆路交通运输发展与河床淤积,浜渠逐渐失去交通运输和排泄作用,乃至成为发展交通的障碍,遂填浜筑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填黑桥浜,改筑福佑路;填亭桥浜,改筑亭桥路(今亭桥街)及蓬莱路东端。
光绪三十四年填新开河筑新开河路,宣统三年(1911年)路中建房分为新开河北路、新开河南路。
民国1年(1912年)至民国2年填方浜筑今方浜中路、方浜西路和东门路。
光绪三十四年至民国3年填肇嘉浜筑今肇周路、复兴东路、白渡路。
民国1年填薛家浜筑薛家浜路等。
民国1年7月动工拆城墙、填城濠,改筑道路。
北半城路面工程民国2年6月竣工,定名为民国路(今人民路)。
南半城路面民国3年冬筑成,定名为中华路。
民国15年填陆家浜筑陆家浜路。
民国20年填南周泾河道筑新肇周路。
至此,境内浦西地区填浜拆城筑路60余条,构成以干浜和城濠为骨架的道路网络。
4、新建道路1949年后境内新辟道路均在浦东地区。
解放前浦东地区没有一条沥青路面的道路,解放后浦东道路建设获得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变。
50~60年代辟建杨高路、历城路、昌里路等,80年代新建云台路、长青路、文登路、兰村路、东三里桥路、齐河路、西营路、华丰路、灵岩路、沂南路、洪山路、济阳路、临沂路、峨山路、胶南路、雪野路、微山路、滨州路、兰陵路、德州路、耀华支路、南泉路、龙阳路等。
境内浦东地区形成道路网络。
(二)道路改建1、拓宽改建改建中华路、人民路中华路、人民路首尾相连,构成环形道路,全长5.2公里。
解放初期,翻挖石块路面,改建为柏油路面,车行道拓宽为10.5~27米。
改建后与老城厢内外众多的道路相交,是境内通往全市的交通要道。
拓建河南南路原来的河南南路,北起延安东路,南止人民路,属黄浦区。
为改善境内老城区交通、消防、卫生等条件,延伸拓建河南南路。
北起人民路,南至中华路,利用原晏海路、西仓路、何家弄、白漾三弄等石片小路,经过截弯取直,建成穿越上海老城区的南北向干道。
1956年开始拆迁,1957年9月动工,1958年7月竣工。
路长1.6公里,宽16米,方头弹街路面。
1977年前后改建为柏油路面,1988年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拓建三门峡路、新肇周路三门峡路原名三官堂路,北起大林路,南至徽宁路。
1956年原路拓建,自徽宁路延伸至斜土东路,接通新肇周路,拓建为宽8.8~23.9米的干道。
1964年改名三门峡路。
新肇周路北起斜土东路,南至高雄路。
民国20年(1931年)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沿途成为废墟。
1967年拓建,1976年改建为柏油路面。
三门峡路、新肇周路拓建后南北连成一线,南与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相交,北与陆家浜路相交,是境内南北向干道之一。
改建陆家浜路陆家浜路东起外马路,西至制造局路,长2476米。
1991年4~10月,陆家浜路列为南浦大桥的市政配套工程,全面改建,翻挖原来的沥青路面,铺装为4车道水泥路面。
改建后为市区通往南浦大桥与中山南路的主要进出口,经南浦大桥可直抵浦东开发区;向西连接徐家汇路,经肇嘉浜路可到徐汇区。
是南市区东西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拓建中山东二路、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这3条道路自北向南折西(从新开河北路到制造局路)连成一线,全长5公里。
中山东二路跨黄浦、南市两区,中山南路居中,中山南一路跨南市、卢湾两区,是中山环路在境内的组成部分,多次分段拓建。
1976年拓建中山南一路自新肇周路至制造局路一段,与卢湾区境内的中山南一路接通。
1984年配合十六铺客运总站扩建,对中山东二路自新开河北路至东门路一段进行拓宽改建。
1986年市政府把接通中山南路(海潮路至新肇周路)列为当年15件实事之一,利用原车站前路拓建打通。
动迁单位100多个,居民2000户,拆除房屋近6万平方米,筑成长1.7公里、宽40米的新路,消除了中山环路在境内的“梗阻”。
同年7月动工拓建中山南路自多稼路至海潮路一段,1988年12月竣工。
1993年实施外滩交通综合改造二期工程,全面拓建中山东二路(新开河北路至东门路)和中山南路(东门路至董家渡路),拓宽为42米,其中机动车道宽24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宽4米,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动迁单位174个,居民2261户,拆除房屋10万平方米,当年竣工通车。
拓建后,中山环路在境内完全畅通。
中山东二路(新开河至东门路)和中山南路北段(东门路至董家渡路)是境内最为现代化的新道路,又是南浦大桥通往十六铺、外滩的进出口,中山南一路(新肇周路至制造局路)和中山南路南段(海潮路至新肇周路)是南浦大桥浦西进出口之一,也是浦西段内环线及其高架道路连接南浦大桥的唯一节点。
拓建耀华路、浦东南路耀华路、浦东南路是浦东沿江地区连成一线的南北向主干道,南可直通打浦路隧道,北可直通延安东路隧道,中间与南浦大桥分引道衔接。
曾多次分段拓建。
耀华路东起上南路,西至黄浦江边,长2633米。
民国26年辟土基,1951年已具雏形,1956年拓宽修筑后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