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疗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治体会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MT)是指背膜后延伸的原发性或未知原因的肿瘤,通常可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常见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疾病有腹膜后动脉瘤,腹膜后胆囊瘤,腹膜后结节和腹膜后腺肿瘤等。
由于这些疾病出现症状初期较轻,鉴别诊断和分期治疗通常需要使用多种检查和治疗措施。
针对常见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我们采用联合全身诊断检查,进行早期诊断,最终确定原发病变类型及分期诊断,以协助合理的肿瘤治疗方案的设计。
具体的联合全身检查,包括X射线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腹膜后淋巴结穿刺等。
在X射线检查过程中,我们可以识别肿瘤的部位和大小,排除与该类肿瘤无关的其他肿瘤。
而超声检查可以密切关注肿瘤的形态,结构和影响周围组织的改变。
此外,CT检查可以提供肿瘤的组织学结构特征,以及辅助诊断其他结构异常,排除其他肿瘤可能。
最后,腹膜后淋巴结穿刺检查可以发现肿瘤的转移状况,辅助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方面,根据肿瘤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行有效的治疗。
恶性肿瘤多数应采用手术治疗,还可考虑补充性化疗、放射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方法。
良性肿瘤可采取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治疗方式,病情较严重者可考虑补充性放射治疗或化疗。
总而言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一直是肿瘤治疗的关键。
根据病情的不同,我们采用多种完善的检查和治疗措施,
让患者尽早发现病变并提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虽然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应做好充分准备,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检测和治疗方案,为肿瘤患者提供最新的诊治服务。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虽然手术治疗中的病例因为技术和专业性等方面的问题,术后复发的情况很少见,但仍有一些病例会发生手术后的复发。
本文将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治进行分析和探讨。
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分析术后复发的原因,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准确性。
目前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理学及病因学研究尚不够深入,病因方面认为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环境因素、免疫紊乱有关。
考虑到复发原因可能与肿瘤细胞在术前术中没有完全清理干净有关,因此在术后监测和治疗中应更为谨慎和慎重。
同时,术后生活方式和恢复情况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复发发生率。
复发的临床表现对于患者而言,复发的常见症状有许多,包括胃肠道疾病、心脏疾病、血栓形成、以及腹膜后肿瘤疼痛等。
对于有复发症状的病人,应该第一时间就医治疗,切勿太过拖延,以免病情加重。
复发的治疗对于出现术后复发的患者,治疗时应结合病人的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辅助治疗等,其中手术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时,应该先对病人的身体进行评估,了解病人身体情况和肿瘤复发部位,确定手术方式和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在术后的治疗中,化疗和辅助治疗的选择也非常关键,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推荐,以降低复发的风险。
预防术后复发为了避免腹膜后肿瘤在手术前术中没有完全清理的情况出现,为提高治疗的成功率,患者和医生必须密切合作和积极配合。
患者在术尔恢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营养,预防复发的发生。
总结起来,对于术后复发的患者,医生需要进行及时评估和治疗,而患者则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配合医师治疗,以达到尽可能的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为预防复发的发生,需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加强体育锻炼。
这样,对于术后复发的治疗和预防才能做到更加全面和彻底。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治疗30例体会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切除术,减少对邻近器官损伤。
方法对我院于1990年1月~2008年1月经手术治疗并确诊的30例腹膜后肿瘤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完整切除29例。
结论术前详细检查肿瘤与邻近器官关系,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可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及安全性。
标签:腹膜后肿瘤;手术;体会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系指来源于腹膜后脂肪、淋巴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以及胚胎残留组织,临床上较少见,约占全身肿瘤的0.07~0.12%[1]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由于腹膜后潜在间隙大,肿瘤往往长到巨大方被发现,给手术切除带来极大困难。
现结合我院于1990~2008年间收治3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13~64岁,平均年龄33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年;其中恶性肿瘤20例,良性肿瘤10例。
肿瘤长径10~30cm。
1.2临床表现腹部包块27例,腹部稍胀不适8例,消瘦、乏力、贫血9例,胃肠道压迫症状12例。
1.3诊断本组病例入院时均触到腹部包块,18例术前诊断腹膜后肿瘤,12例剖腹探查诊断腹膜后肿瘤,其中病理诊断为畸胎瘤4例,脂肪瘤2例,血管外皮细胞瘤2例,淋巴管瘤2例,脂肪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瘤3例,恶性畸胎瘤3例,纤维肉瘤5例,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未定型恶性肿瘤4例。
1.4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均行大切口开腹,切口入路根据肿瘤位置可采用正中切口、左右腹直切口和横切口,以方便切除肿瘤为准。
开腹后常规探查腹腔器官,有无位置改变,有无受浸润,种植等,有无转移病灶及受压情况,然后探查肿瘤与重要血管、器官的关系,如肝、肾、胰、脾及胆管腹主动,静脉等,大体评估肿瘤切除的可能性。
根据肿瘤偏左或偏右,切开升结肠旁沟或降结肠旁沟,将结肠及腹膜推向内侧,显露肿瘤,于肿瘤包膜包紧贴包膜,交替用锐性、纯性游离解剖,由周围向中心推进,由浅入深,完整切除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治体会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PLT)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过去20年内有所增加。
病因不明,主要发生在腹膜空洞内,以及肠系膜侧壁。
PPLT通常分为三类:腹膜外肿瘤,腹膜原位肿瘤和内膜原位肿瘤。
PPLT表现为腹部不适,憋气,发热,血清肌酐升高,腹部超声和CT表现为弥漫性囊性高密度影像。
腹膜后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包括手术和化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肿瘤组织。
肿瘤位置和病理类型决定了手术方式,可以采用开腹手术、腹腔镜或微创技术。
术后肿瘤病理及其合并症会影响术后恢复情况,有时需要延长术后住院时间。
化疗是治疗PPLT的一种常见方式,主要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并改善病情的治疗。
化疗的主要副作用有心、呕吐、贫血、抑郁等,需要医生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放疗是一种用于治疗PPLT的方法,它通过使用射线来治疗肿瘤,射线的针对性能增加有效治疗的范围。
放疗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手术和化疗联合使用,以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但放疗也会导致身体一些不良反应,若不加以避免,可能会伤害患者的健康。
除了采用医学治疗外,患者应该坚持饮食管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勤加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来预防疾病复发。
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以及咨询医生,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诊断和治疗PPLT方面,可以采用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多种方法,当然也要注意定期检查、饮食管理及规律运动等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5例手术治疗体会邓雪松;许美权;倪勇;詹勇强;韩庆;王成友【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手术治疗75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肿瘤26例,直径5 cm~38 cm,平均14.33 cm,完整切除23例(88.46%);恶性肿瘤49例,直径4 cm~22 cm,平均8.50cm,完整切除38例(77.55%),两者在完整切除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57例,良性肿瘤患者共有4例死于原发疾病及并发症,1、3、5年生存率为94.74%、84.21%、78.95%,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55.26%、23.68%、15.7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恶性PRT完整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部分切除术后生存率(P<0.05).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路径与合适的切除方式,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肿瘤完整切除及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PRT的关键,有利于提高术后生存率.【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年(卷),期】2013(013)001【总页数】4页(P22-24,28)【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手术;临床体会【作者】邓雪松;许美权;倪勇;詹勇强;韩庆;王成友【作者单位】518035 深圳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518035 深圳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518035 深圳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518035 深圳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518035 深圳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518035 深圳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4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发病率低,位置深在后腹膜,大多数为恶性,难以早期发现。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治体会近几年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腹部肿瘤中的一类重要肿瘤。
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仍属于一个较新的课题,我根据近期国际期刊上关于腹膜后肿瘤的论文,以及近年来本院的临床实际经验,总结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不适、腹胀、腹痛、体重减轻等,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影像学和CT描,进一步确定肿瘤的位置,规模、肿瘤侵犯囊膜和其它腹腔器官,肿瘤是否已侵犯血管,以及其它淋巴结的转移。
血液常规检查及相关检查,如甲胎蛋白(CA-125)等有助于诊断。
最终,通过腹部手术的实验室活检,有助于确定具体病变的良恶性程度,从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术前辅助治疗如辐射或化疗也可以根据病情考虑进行。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方式包括行全腹腔切除术、腹膜后食管切除术、腹膜后肝切除术、腹膜后肠切除术以及腹膜后区域切除术等。
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外科治疗的可能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穿孔,胰腺瘘,肝硬化等。
术后的放疗或免疫治疗一般只在腹膜后肿瘤进行过手术,术后病理检查显示有残留病灶或转移的情况下,在术后补充使用。
最近几年来,腹膜后肿瘤的放疗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采用的主要是三维虚拟放疗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放射图像与CT扫描信息相结合,改善病灶处的放射量,从而降低对健康组织的损害,常规放疗技术普遍采用25-30 Gy总剂量,放射治疗给肿瘤及其周围健康组织的放射量的数值技术结合不断改善,大大提高了放射治疗的效果。
以上是有关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肿瘤治疗多学科协作,以外科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为辅,免疫治疗及其他外科手段也有重要作用,以上提出的经验指导后续治疗非常有用。
未来,腹膜后肿瘤的治疗将会得到更多的研究,希望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浅谈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疗心得摘要】目的浅谈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疗心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
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发现困难,手术难度比较大,手术后易复发,超过半数以上的肿瘤为恶性。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不包括胰腺、肾脏、肾上腺和大血管)的肿瘤。
临床上比较少见,占全身肿瘤的0.07%~0.2%。
疾病早期发现困难,手术难度比较大,手术后易复发。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组织起源为腹膜后间隙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以及胚胎残留组织,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
超过半数以上的肿瘤为恶性。
1 临床表现1.1 症状除了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外,初期一般多无明显症状。
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出现下列症状:1.1.1 占位症状:腹膜后间隙空间辽阔,肿瘤常常巨大,产生腹部胀满感,严重时影响呼吸。
少数情况下由于肿瘤内部出血,腹部胀满感可能突然加重,并可伴有剧痛。
1.1.2 压迫症状: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对邻近脏器产生压迫,产生相应的刺激症状。
如肿瘤压迫胃可以产生恶心、呕吐;压迫直肠将导致排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感;肠道严重受压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压迫胆管可以出现梗阻性黄疸。
肿瘤侵犯泌尿系统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压迫膀胱可以产生尿频、排尿急迫感;压迫输尿管产生肾积水症状;双侧输尿管严重受压者将出现尿毒症表现。
肿瘤侵犯神经或脏器时可以出现疼痛,如腹背痛、会阴部痛及下肢痛,也可能出现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
肿瘤压迫静脉和淋巴管,可以导致相应引流区域的皮肤如下肢、阴囊水肿和腹壁静脉曲张。
1.1.3 异位内分泌症状: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腹膜后肿瘤,根据所分泌物质的不同,可以引起相应的内分泌症候群。
如嗜铬细胞瘤可出现阵发性高血压;某些可以分泌胰岛素样物质的纤维组织肿瘤能引起低血糖症状;罕见的功能性间叶组织肿瘤可引起抗维生素D的低血磷骨软化病等。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31例的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方式,以及复发病例治疗方法。
结果首发症状多为腹部肿块。
B超及CT诊断率为96.7%和100%。
肿瘤完全切除率64.5%,复发率45%。
结论发现腹部无症状性肿块要考虑本病,B超及CT是首选检查方法,实施完全切除及整块切除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也是复发病例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恶性肿瘤腹部肿物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临床上比较少见,占全身肿瘤的0.07%-0.2%[1],绝大多数是恶性肿瘤(MPRT),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5%以下。
由于腹膜后间隙较大,故在起病早期症状隐匿,当出现症状时,肿瘤已经很大,并很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不易完全切除,术后复发比较多见,影响病人预后。
因此,提高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认识十分必要。
现收集我院2001-2012年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31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8-62岁,平均41岁。
无症状性包块19例(61.2%);腹痛、腹胀、恶心呕吐8例(25.8%);尿频及腰痛2例(6.4%);体检发现1例,消瘦乏力1例(3.2%)。
影相学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前准备: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了解肿瘤大小、位置,与周围脏器及大血管关系,估计手术切除可能性及风险性。
1估计出血量大者备血3000-4000ml;2估计可能联合脏器切除时,术前测定双肾功能、肠道准备等;3估计肿瘤侵及大血管时,备好人造血管移植;4术中做冰冻病理。
手术方式及结果见表2表2 31例MPRT手术情况及结果表3 病理类型结果二、讨论(1)诊断:由于腹膜后间隙大,位置深,PRT难以早期发现,病人可无明显症状。
本组61.2%以无症状包块为首发症状就诊。
所以,一旦发现腹部无症状包块要考虑MPRT。
但当出现压迫性症状和慢性消耗性症状时,肿瘤已经较大,因此,早期诊断非常困难。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44例诊治体会
季成明;傅德良;倪泉兴
【期刊名称】《江苏医药》
【年(卷),期】2001(027)007
【摘要】@@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上少见,且早期无特异表现,诊断较困难,我院1990~1997年共收治44例,现分析如下.rn临床资料rn一、一般资料:44例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43.5±7.5岁(19~78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9.5±8.5天(11~69天).rn二、临床表现:主诉腹部肿块者36例(占81.2%),有腹胀、腹痛者21例(占47.7%),体重减轻4例(占9.1%),后腰背疼痛10例(占28%),另有血尿、下肢疼痛等.
【总页数】1页(P545)
【作者】季成明;傅德良;倪泉兴
【作者单位】扬中市八桥中心医院,;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外科教研室;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外科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2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治体会 [J], 吴新林
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50例诊治体会 [J], 王汉良
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4例诊治体会 [J], 侯永乐;陈志武;程虎;傅钢
4.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治体会 [J], 芦灵军;黄君;易先武;方宏;徐其银
5.原发性腹膜后肿瘤45例诊治体会 [J], 王振平;李黎;王希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体会刘盛谋;丁俊理【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年(卷),期】2009(15)6【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均经手术治疗.良性肿瘤10例中肿瘤完全切除7例,肿瘤部分切除3例,合并脏器(大肠)切除2例.恶性肿瘤18例中,肿瘤完全切除者9例,肿瘤部分切除6例,手术探查活检3例,合并脏器(子宫、肾、脾)切除3例.其中4例因术后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结论肿瘤浸润至大血管和多脏器是影响切除率的主要因素,而复发肿瘤仍有可能完全切除.%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linical data of cases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PRT)admitt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1998 to November 2008.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data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28 cases of PRT who underment operation.Results There were 28 cases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which were proved by operation.There were 10 cases of benign tumor,totally removal of tumor was performed in 7cases and partial in 3 cases,total resection of the tumor and other implicated organs ( intestinumcrassum ) in 2 cases.There were 18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totally removal of tumor was performed in 9 cases and partial in 6 cases ,surgical exploration and biopsy in 3 cases,total resection of the tumor and other implicated organs ( uterus, renal, speen ) in3cases.Reoper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4 recurrent cases.Conclusions Theleading factors which prevent complete resection are large vessel and/or multiple organs involvement; however,complete resection could still be expected in many recurrent cases.【总页数】3页(P37-39)【作者】刘盛谋;丁俊理【作者单位】528208,佛山,广东省中两医结合医院沙头分院外科;513400,连州市人民医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原发性腹膜后肿瘤42例手术治疗体会 [J], 王召华;钱叶本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5例手术治疗体会 [J], 邓雪松;许美权;倪勇;詹勇强;韩庆;王成友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8例手术治疗体会 [J], 林大富;涂永久;冷建军;陈战;高传文;刘冬4.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再手术的治疗体会 [J], 吴昌雄;郑进方;邢贻雷;周开伦5.原发性腹膜后肿瘤56例手术治疗体会 [J], 刘海旺;刘旭东;王晓明;丁守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疗心得(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浅谈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疗心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
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发现困难,手术难度比较大,手术后易复发,超过半数以上的肿瘤为恶性。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不包括胰腺、肾脏、肾上腺和大血管)的肿瘤。
临床上比较少见,占全身肿瘤的0.07%~0.2%。
疾病早期发现困难,手术难度比较大,手术后易复发。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组织起源为腹膜后间隙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以及胚胎残留组织,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
超过半数以上的肿瘤为恶性。
1临床表现
1.1症状
除了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外,初期一般多无明显症状。
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出现下列症状:
1.1.1占位症状:腹膜后间隙空间辽阔,肿瘤常常巨大,产生腹部胀满感,严重时影响呼吸。
少数情况下由于肿瘤内部出血,腹部胀满感可能突然加重,并可伴有剧痛。
1.1.2压迫症状: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对邻近脏器产生压迫,产生相应的刺激症状。
如肿瘤压迫胃可以产生恶心、呕吐;压迫直肠将导致排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感;肠道严重受压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压迫胆管可以出现梗阻性黄疸。
肿瘤侵犯泌尿系统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压迫膀胱可以产生尿频、排尿急迫感;压迫输尿管产生肾积水症状;双侧输尿管严重受压者将出现尿毒症表现。
肿瘤侵犯神经或脏器时可以出现疼痛,如腹背痛、会阴部痛及下肢痛,也可能出现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
肿瘤压迫静脉和淋巴管,可以导致相应引流区域的皮肤如下肢、阴囊水肿和腹壁静脉曲张。
1.1.3异位内分泌症状: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腹膜后肿瘤,根据所分泌物质的不同,可以引起相应的内分泌症候群。
如嗜铬细胞瘤可出现阵发性高血压;某些可以分泌胰岛素样物质的纤维组织肿瘤能引起低血糖症状;罕见的功能性间叶组织肿瘤可引起抗维生素D的低血磷骨软化病等。
1.1.4全身症状:体重减轻、食欲下降、发热、恶病质等在病程晚期都可能出现,恶性肿瘤出现这类症状更早。
1.2体征
病人就诊时最常见的体征是腹部肿块,位置固定而深在,一般仰卧位触诊较腹卧位清楚。
良性肿瘤除肿块外体征少,有囊性感者多
为囊性肿瘤如淋巴囊肿等;恶性肿瘤的体征相对较多,可有压痛、腹水、下肢水肿、腹壁静脉曲张、下肢感觉异常、梗阻性黄疸、肠梗阻和异常血管杂音等体征。
但要明确肿瘤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甚或明确肿瘤的性质,单凭症状和体征,不经特殊检查,很难作出诊断。
1.3辅助检查
1.3.1影像学检查:是判断肿瘤位置、范围、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肿瘤血液供应所必需的。
1)B超:对于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肿瘤位置、大小、囊性抑或实性的鉴别有价值。
但对于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常不够准确。
安全、无创、经济,用于术前筛选和术后复查。
2)CT:定位检查最确切,术前判断肿瘤和邻近脏器的关系很有帮助。
也可以用于术后随访,便于早期发现肿瘤复发。
3)MRI:对于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价格比较昂贵。
4)胃肠钡餐造影或钡剂灌肠检查:摄取正位、侧位和/或斜位片,根据不同肠段受压移位的改变,间接判断肿瘤是否位于腹膜后以及与相邻胃肠道的关系。
有时对于判断肿瘤是否来源于腹膜后仍不准确。
5)泌尿系统造影检查:静脉肾盂造影,了解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受累情况,明确健侧肾功能。
对判断肿瘤是否来源于腹膜后有帮助。
逆行肾盂造影可以明确输尿管梗阻的部位。
6)X线平片:可能观察到软组织阴影和胃肠道、肾脏移位的表现。
见到骨骼和钙化影像对畸胎瘤的诊断有帮助,但钙化并不一
定意味着肿瘤一定为良性。
腰椎间孔扩大和骨质破坏表明肿瘤可能来源于神经根。
7)血管造影检查:当体格检查发现肿块有血管杂音或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巨大且与腹部大血管关系密切时,应根据情况选择DSA动脉造影或下腔静脉造影,便于术前全面评价,了解肿瘤血液供应来源和血管受累情况,避免术中遭遇复杂情况而措手不及。
1.3.2实验室检查:对于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腹膜后肿瘤有辅助诊断意义。
1.3.3病理检查:当临床上高度怀疑肿瘤为对放疗、化疔敏感的组织类型时,可以切取小块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避免更大的手术创伤。
也可以行细针穿刺活检。
由于同一个肿瘤可能含有多种组织成分,结果可能会有差异。
2诊断要点
2.1根据病人就诊时表现出来的占位症状、压迫症状、全身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发现的腹部肿块以及出现的相应邻近器官系统的压迫体征,应考虑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罕见的情况下可能合并异位内分泌症状,但确诊为腹膜后肿瘤需要经过辅助检查。
2.2B超、CT或MRI检查是确诊腹膜后肿瘤所必需的检查。
X 线胃肠钡餐造影、钡灌肠、泌尿系统造影、X线平片,对诊断腹膜后肿瘤有重要的辅助意义。
当瘤体巨大、怀疑肿瘤侵犯大血管或肿瘤血供丰富时,应选择恰当的血管造影检查法。
2.3实验室检查对于某些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腹膜后肿瘤,有辅助诊断价值。
2.4病理检查对切除的瘤体标本行病理检查是最终的诊断。
当怀疑肿瘤为对放疗或化疗敏感的组织类型时,或者肿瘤已经不能切除时,应切取小块组织行病理检查,术前也可行细针穿刺活检,目的在于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3治疗方案及原则
3.1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争取手术完整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3.2放疗对某些原发性腹膜后未分化肿瘤、恶性淋巴瘤有一定疗效,化疗一般仅对恶性淋巴瘤有效。
3.3肿瘤侵犯邻近脏器和大血管并非手术禁忌证。
切除巨大的广基底腹膜后肿瘤,术中常易损伤内脏或必须牺牲器官。
关键是术前对手术难度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做好人员、手术器械、备用血液、肠道等方面的准备。
3.4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再次手术切除依然是主要的治疗措施,但手术难度明显加大,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3.5对于不能完全切除的腹膜后肿瘤,可以施行部分切除,以缓解肿瘤对邻近脏器的压迫,辅以其他治疗,或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张少波,张诚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2004,32(3):104-105.
[2]李玉坤,蒋彦永,宋少柏,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外科志,1993,31(2):243-245.
[3]王小平,时开网,曹红勇.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的手术经验[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1)375-676.
[4]郑伟,宋少柏,蒋彦永,等.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治[J].中国肿瘤临床,2002,29(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