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
- 格式:pptx
- 大小:5.79 MB
- 文档页数:17
河北非遗文创产品概括一、吴桥杂技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地方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吴桥杂技是流传在吴桥县域的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汉、唐达到兴盛,宋代时走向了民间。
吴桥杂技展示人体技能技巧,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包括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魔术等七大门类,共有1100多个表演节目。
吴桥杂技有自己的行业神——吕祖吕洞宾,具备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
二、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
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三、武强年画武强年画是河北省武强县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
其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
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美好期望。
武强年画经过历代艺人的苦心经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流派,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相媲美,曾被人们誉为河北艺术的象征,以其深厚的民间民俗、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而享誉国内,驰名海外。
四、唐山评剧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关外有“奉天落子“的称谓。
知识文库 第8期17河北省武强年画的当代价值研究齐桂华武强年画是依附于民俗活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历经时间的洗礼,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特质,深入剖析其特质,发现其魅力背后的当代价值对其发展传承尤为重要。
具体如下:一、武强年画的当代价值(一)武强年画具有构建多元现代艺术的本源价值 1、武强年画造型语言的本源价值武强年画属于传统的造型艺术,其造型语言主要是粗犷而挺拔的线条,饱满而鲜亮的色彩,匀称而简练的布局,其造型语言的传统性和民俗性,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提供本源思考。
2、武强年画造型手法的本源价值武强年画的造型手法上讲究音形统一、隐喻象征,这种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使其造型手法具有通俗性和易懂性,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很好的借鉴运用。
3、武强年画造型形象的本源价值武强年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形象随内容而丰富多彩,但基本以夸张的造型、简练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主,某种程度上武强年画形象可以成为当下中国现代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4、武强年画造型风格的本源价值武强年画民俗气息浓厚,因出于民间艺人之手,往往不拘细节,呈现出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给人亲切之感。
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因接地气,被当地的雕塑、建筑风格所吸收。
(二)武强年画具有建设和谐家园的精神向心价值 因为武强年画经过多年的沉淀、传承,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造型的、风格的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情感的艺术,具有了沉淀、传承、聚拢当地人民民俗的文化性特征,这势必呈现出当地文化的向心价值。
(三)武强年画具有弘扬时代精神的思想教育价值 每个特定历史时期,时代的历史洪流都会印迹着武强年画。
年画已然成为弘扬时代精神,对人们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独特工具。
如反映十八大精神的《中国梦》等,可以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核心价值的感染和熏陶。
(四)武强年画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开发价值 武强年画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同时具有实用价值。
尤其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开发价值,其产业涉及到衍生品系列、旅游系列等等,经济开发价值愈加明显。
《基于DIMT模式下的武强年画再生性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武强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年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艺传承、市场竞争力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基于DIMT模式(即数字化、互动性、多元性和创新性),对武强年画的再生性设计进行研究。
二、DIMT模式概述1. 数字化: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在武强年画的再生性设计中,数字化技术可以用于年画的保存、传播和创作等方面,提高年画的可访问性和可复制性。
2. 互动性:互动性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武强年画的再生性设计中,可以通过互动性设计,增强年画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3. 多元性:多元性是指设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武强年画的再生性设计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创造出多样化的年画作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 创新性:创新性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
在武强年画的再生性设计中,应注重创新,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为年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武强年画的再生性设计研究1. 数字化技术在武强年画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用于武强年画的保存、传播和创作等方面。
通过数字化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将年画进行高清还原和保存,防止年画因时间流逝而损坏或失传。
同时,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可以将年画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提高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创作新的年画作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三维打印等技术,实现年画的创新设计。
2. 互动性设计在武强年画中的应用互动性设计可以增强年画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例如,可以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的元素与现实中的年画相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活动,让观众参与到年画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来。
什么是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总被官方视为“粗俗”之品而被排除在艺术史册之外,又因为它是一年一度的节俗时令装饰品,用价格低廉的毛头纸制作,很少有人保存或者使用多年,故武强年画很难找到准确的历史起源。
但从博物馆收存的大量民间年画古版和年画资料的考证及文化考古的研究来看,它应当始于宋元时期。
武强年画到清康熙、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当时武强县内有星罗棋布的年画作坊,在全国还设有180多处印刷点和批发庄,年印刷量达一亿开张,畅销国内18个省。
至晚清、民国,武强年画一直誉满民间,兴旺发达。
“山东六府半边天,比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唱上千台戏,不知戏台在哪边。
”这首广为流传的歌谣生动道出了武强年画的繁荣盛况。
日寇侵华,烧杀抢掠,武强年画也遭受了灭顶之灾,许多珍贵画版毁于一炬,众多作坊相继倒闭。
然而,作为冀中革命老区的武强,却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美术系和北平、天津进步画家纷纷奔赴武强,与那里的年画艺人成立了“冀中年画研究社”,形成新木刻和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一支劲旅。
1947年,周扬在晋察冀边区文艺座谈会上说:“美术工作者和民间
画业合作,创作了11种年画,销售近40万份,这可以说是美术史上的创举。
”这也为解放后武强年画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0年,文化部批准成立了“武强年画社”,授予独立的出版权,
进一步促进了武强年画的正规化、规模化发展。
到2002年,武强共出版年画780种,发行6000多万张,30多幅作品分获全国、国际大奖。
武强年画武强年画,因产地在河北衡水武强而得名。
明初已具规模,盛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那时,县城南关就有一百四十多家画店,周围五十多个村庄有画业作坊,形成了武强画业中心,在外地有一百六十多处批发庄,年总产销量高达一亿对开张,行销大半个中国。
武强年画色彩明快,线条粗矿,构图饱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到晚清、民国,武强年画一直誉满民间、兴旺发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在考察完武强年画后,形象地称之为“东方圣经的图解”。
在1979年,武强年画被河北省命名为名牌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及东南亚各国。
武强年画的“出身”并不好,即不精美不优雅或也不实用。
武强在历史上曾属深州,《深州风土记》上记载:“武强地瘠人贫,物力稍绌,民往往画古今人物,刻板集印五色纸,入市鬻售,悦妇孺。
其事至鄙浅,然颇行远……”由于武强年画是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艺术,总被官方视为“粗俗”之品而被排除在艺术史册之外,又因为它是一年一度的节俗时令装饰品,用价格低廉的毛头纸制作,很少有人保存或者使用多年,因而造成武强年画很难找到准确的历史起源,但从博物馆抢救、收存的大量民间年画古版和年画资料考证及文化考古,它始于宋元时代。
传统的武强年画需要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完成。
绘,是第一道工序。
画师画的样子要经过作坊主人的同意,然后用薄薄的绵纸照样子将墨线重描下来,反贴在事先准备的木板上。
木板板面要平,板质要硬,柔韧适度才便于雕刻且耐磨损。
把墨线稿用浆糊粘贴上,不得有折皱,待浆糊干透后,涂上一层芝麻油,一是为了墨线更清楚,再就是增加板面的柔韧性。
刻,墨线版也称“主版”,将刻好的主版印出样,照画稿的颜色分版,叫“择套”,一色为一版,一般是红、黄、蓝三套色版,有的加粉红或者浅蓝,通称“小红”、“小蓝”。
虎印,也叫“全套”,先印墨线版,依次印大红、粉红、黄、蓝、浅蓝版。
有的画稿需要两块色版重复套印才能形成另外一种颜色,而每刷一种复色,必须在上一版的颜色晾干后才能施行,以防把颜色弄脏。
武强年画用色及象征意义前言年画是指民间过农历年时张贴的表示欢乐吉庆气象的图画。
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五大年画产地。
而河北武强年画是我国五大民间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它的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呈现鲜明对比,其色彩鲜艳,单纯中表现热烈的特点。
年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承载了老百姓对美好理想追求的愿望。
同时木版年画也承载了巨大的文化价值。
它最早以门神的样式出现,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造武强基本用色武强年画印刷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如图(杠箱官)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通常神品为红、黄、蓝三套色,戏出花卉类则增加一个品红。
因黄、蓝重叠可压出绿,黄和粉红重叠可压出桔红,粉红与蓝重叠可压出紫,这样,三套色版可印出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四套色版可印出红、粉、黄、蓝、绿、桔、紫七种颜色,收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古代神荼、郁垒捉鬼饲虎的传说流传民间,后演变为画神虎贴于门上,成为年俗传世。
武强门画出现最早,至清末民初,画业作坊已遍布全县。
武强年画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
武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爱憎,对人生的美好期望。
现已成立武强年画社,并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年俗博物馆,以满足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传统民间年画艺术的观赏与研究。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后演变为门神画,东汉已经流行,北宋出现了木版印刷年画。
衡水地区武强县素有“年画之乡”的美誉。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五大生产基地。
武强年画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明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桐县艺人到此以后,促进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
起初是民间画家亲笔画,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以至全部套版印刷。
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
参观武强年画博物馆有感篇一参观武强年画博物馆有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武强年画博物馆吗?我前几天刚去参观了,那感受,真是绝了!一进博物馆的大门,我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那些色彩鲜艳、线条粗犷的年画,就像一个个会说话的小精灵,向我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也许你会说,不就是些画嘛,能有多神奇?但我告诉你,还真不是那么简单!我看着一幅幅年画,心里琢磨着,这些画画的人得多厉害啊!他们可能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工具,也许就是凭着一腔热情和一双巧手,就能创造出这么精美的作品。
那时候可没有电脑和打印机,全靠手工一笔一笔地画,这得多有耐心啊!我不禁自问,要是我在那个时候,能有这本事吗?有一幅年画特别吸引我,画的是个大胖娃娃抱着条大鱼。
那娃娃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好像在说:“看我多厉害,抓到这么大的鱼!”我就在想,这是不是在表达人们对丰收和富足的渴望呢?说不定在过去,人们就指着这样的画,给自己加油打气,盼着日子越过越好。
参观的这一路,我时而兴奋,时而沉思。
兴奋的是看到了这么多好看的年画,沉思的是这些传统文化要怎么才能一直传承下去呢?难道就靠放在博物馆里展览吗?我们这些年轻人,是不是也该做点啥?武强年画博物馆,这一趟来得真值!它让我看到了过去的智慧,也让我开始思考未来。
你说,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和传承吗?篇二参观武强年画博物馆有感哇塞!前几天我去了武强年画博物馆,那体验,简直了!一进去,我就被那琳琅满目的年画给震住了!这都是啥呀?也太好看了吧!我心里头不停地感叹。
那些年画,有的色彩浓烈得像一团火,有的又淡雅得像一缕清风,我就寻思着,这得是多么神奇的手才能画出来啊?我在一幅年画前站了好久,画里是一群穿着古装的人在庆祝节日。
我就在想,也许在过去,人们的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样,但是他们有这些年画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也是一种幸福啊!不像我们现在,天天抱着手机,反而有时候会觉得空虚。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幅画着神仙的年画。
那神仙的模样,威风凛凛的,我忍不住问自己,这世上真的有神仙吗?可能有吧,也许在人们的心里,神仙就是一种希望,一种在困难时候能拉自己一把的力量。
武强年画博物馆简介
武强年画博物馆是1985年经省文物局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占地总面积2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馆藏明清以来历代武强年画古版和资料1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7件,二级文物275件,三级文物578件,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陈列形式最受欢迎的年画博物馆。
武强年画博物馆建馆以来,成功举办了三届年画艺术节,承办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17届年会,先后在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多处举办年画艺术展,并走出国门,赴新加坡、比利时、西班牙、韩国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声名远播。
2008年,成功举办了2008迎奥运韩国民画邀请展,进一步扩大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999年,该馆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分别被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定为“国家重点博物馆”和“河北省重点博物馆”;2003年,被省国防教育办公室定为“国防教育基地”,被省旅游局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先后被中央美院、南京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定为“教育实习基地”。
2009年,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武强年画的特点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间艺术色彩,从设计、绘图、刻版、印刷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
艺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使画面造型优美,布局丰满匀称,线条挺拔简练,色彩鲜艳明亮。
比如“虎”,就是艺人们从周代画虎于门以驱邪祈安的习俗沿袭下来的,其造型朴拙,有趣,同民间儿童玩的布老虎一样,威猛而不凶恶,生动可爱,是理想化了的艺术形象。
传统的武强年画,其题材多为气氛热烈,符合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表达的是人们热切的希冀和愿望,象“五谷丰登”、“福禄寿”、“年年如意”等,都是武强年画的主要内容。
它采取象征、比拟、双关等手法,表达出民间艺术特有的浪漫色彩。
如: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则取名“喜上眉(梅)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画一条金丝鲤鱼,就取名“连(莲)年有余(鱼)”等等,都是通过画面上的事物来象征寓意吉祥的内涵。
但是,武强年画更多的是采用十连环画形式,即一张纸印多幅画,表达一个故事。
此类作品常取材于传统的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呼家将”等。
这种画人物突出,眉目清秀,体态传神,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从完整的故事中受到启示和教益。
从刻版上来说,武强年画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发挥出木刻刀韵的效果。
在着色上,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强烈、
鲜明,风格独特。
在历次鉴赏会上,国内外美术界无不认为,武强年画主题突出,结构严谨,画面清晰,线条粗犷,人物形象健美,举止体态传神,堪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相媲美,是我国年画中一支绚丽多彩的花朵。
武强年画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武强年画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形态下的产物。
武强年画内涵丰富,创作形式独特,流传范围广,富有浓郁的世俗气息,生动展现古代燕赵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场景,其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与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从美术学角度论述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研究年画的构图和造型特征,探析武强年画美学形式,探讨武强年画所表达的平民艺术思想,以期保护这枝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民间艺术。
关键词:武强年画造型特征构图特征年画,顾名思义主要是春节用来在家中张贴悬挂的纸画,增添节日气氛,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画由早期的神灵崇拜到后来祈福辟邪、传播思想、装饰美化,内容逐渐丰富。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平民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记录了社会历史变迁。
自古就有:“南桃(桃花坞),北柳(杨柳青)论画庄,庄家年画数武强”的说法。
武强年画工艺简单,批量生产,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求福辟邪、五谷丰登、多子多福以及宣传一些公序良俗,用色上单纯强烈,造型质朴自然,色彩鲜亮,造型夸张,构图饱满且均衡对称,题材广泛,图文并茂,展现广大农村地区丰富多彩生产生活原貌。
农村是其主要的消费市场,展现平民艺术是武强年画最大特点与最有研究价值的地方。
一、武强年画概况武图1 武强年画博物馆刘佳制图2 富贵花开刘佳制强县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木板年画之乡”,根据武强年画博物馆记载:武强年画在宋元时期由于雕刻版印刷术的传播得到发展,之后年画从剪彩工艺演变为木板年画,明朝永乐年间形成规模。
清朝康熙、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至清朝末年仅武强南关就有144家画店,城周围42个村庄都有年画作坊,从业者上千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鲁艺、华北联大的革命画家与武强艺人结合,配合革命斗争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新年画,被称为“美术运动上的创举”。
近年,武强年画历史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重新焕发生机。
衡水武强县年画博物馆资料
衡水武强县年画博物馆
武强年画博物馆是1985年建立的全国第一家年画专业博物馆,
衡水武强县年画博物馆。
它坐落在华北平原沧石路边的武强县城,馆舍古朴典雅,富有传统民族特色。
既是年画之乡的特征,又是展示、研究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的艺术殿堂。
是河北省和衡水市命名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强,1993年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
“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出版研究会”会址就设在武强年画博物馆。
武强年画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年画专业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而且陈列形式最受欢迎的博物馆,
衡水武强县年画博物馆占地总面积25100平方米,陈列面积2500平方米,共有9个展厅和两个画廊,还有传统工艺复原展示车间和民间工艺品服务部。
馆藏明清以来历代年画精品3788件。
陈?列分四部分:①武强年画的历史沿革;②武强年画的`传统艺术风格及特点;③武强年画的传统工艺;④武强年画的传统经营。
陈列以原作件为主,兼有复原陈列,形式多样,达到历史与现实、艺术与政治、传统陈列与现代技术的协调统一。
整个陈列新颖别致,富有时代气息,又有
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
有较强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开馆以来,深受国内外专家和参观者的好评。
武强年画的故事和传说
武强年画是中国河北省武强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
它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根据传说,武强年画起源于明代的一位画家。
相传这位画家年轻时曾患重病,他在病中得到了神仙的指点,告诉他可以用画画的方式来驱魔治病。
于是他开始画了一幅幅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画作,并在庙会上展示。
人们看到这些画后,发现不仅能够辟邪、祈福,还能够增加生活的趣味和乐观情绪。
因此,这位画家的作品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认可,从而形成了武强年画的传统。
武强年画通常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民俗风情为题材,画面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包括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福祸吉凶的期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元素。
画作的风格以细腻、鲜艳、富有装饰性和象征性为特点,画家们善于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技巧,使得每幅画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武强年画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赞誉。
它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欣赏武强年画,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
力和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