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雕塑创作心得体会范文
雕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将静止的物质赋予生命力,展现出无限的艺术魅力。
通过亲身动手雕塑创作,我有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心得体会。
雕塑作品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耐心。
每一次敲打、雕刻,都需要沉浸其中,全神贯注。
有时候为了塑造一个细节,需要反复调整和修改,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但正是这份专注和耐心,才能使作品一步步向着完美迈进。
雕塑创作让我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
无论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片落叶,都蕴含着独特的线条和形态之美。
雕塑艺术正是借鉴并演绎自然界的精华,让平凡的事物在艺术家的手中重焕生机。
通过这种创作,我学会了用全新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
雕塑创作让我体会到坚持的重要性。
每一件优秀的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无数次的试错和勘误,这份执着追求完美的精神足以启迪我们在任何领域都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就非凡。
雕塑创作之路虽然艰辛,但它让我获得了美的体验,懂得欣赏生活,并且培养了良好的品质。
我将一如既往地热爱这门艺术,用双手传递无限的艺术理念和生命张力。
雕塑创作中的动态与静态雕塑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创作塑造出具有立体感的艺术品。
在雕塑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常常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动态或静态。
本文将探讨雕塑创作中动态与静态的区别以及它们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与意义。
一、动态雕塑动态雕塑是指表现人物或物体在运动、活力和变化中的形态与姿势的雕塑作品。
动态雕塑通过雕塑形象的姿态和造型,刻画出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连续变化。
这种雕塑形式常常给人以生命力、活力和动感。
1.1 动态雕塑的表现手法动态雕塑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如扭曲、折叠、张力的表达,来强调运动的发生和力度的变化。
这种形式常用于表现运动员、舞者和动物等具有活力和力量感的形象。
1.2 动态雕塑的意义动态雕塑传递出一种活力四溢、生气勃勃的感觉,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它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激发观赏者身体上的共鸣与共振。
二、静态雕塑静态雕塑是指雕塑作品中表现出静止、定格和静谧气息的形态与姿势。
静态雕塑通常捕捉的是瞬间的美感,通过雕塑形象的静谧表情和静态构图,将时间凝固在一瞬间,给人以静态美和内敛感。
2.1 静态雕塑的表现手法静态雕塑通过凝重的姿态、平衡的构图、细腻的雕琢等手法,表现出雕塑形象的稳定和静止。
常用于表现人物、人体、自然元素等静谧而优雅的形象。
2.2 静态雕塑的意义静态雕塑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凸显出作品内在的思考和灵性。
观赏静态雕塑时,人们常常会沉浸其中,感受到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三、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在雕塑创作中,动态与静态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映衬和融合的。
艺术家可以通过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增加作品的层次和表现力。
3.1 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动态与静态形态的对比,可以更加突出雕塑形象的特点和个性。
通过对比,动态与静态相互映衬,形成艺术作品中的动静呼应,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张力。
3.2 动态与静态的融合动态与静态可以在同一个作品中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雕塑创作方法的雕塑创作方法:第一步、画一张雕塑草图。
做雕塑前,一定要先在纸上画草图。
不必画的太精,但它能使你对整体效果有大致概念。
草图需以多角度呈现雕塑。
对某些特别细节的部位,你可能需要画一幅特别精细的草图。
制作基座。
如果你的雕塑是放在基座上的,那么最好先制作基座,然后做雕塑。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基座的形状就会不合理。
可用木头、金属、粘土、石头或其他材料制作基座。
第二步、搭建支架。
雕塑家用“支架”来指代雕塑的“支撑结构”。
它就像雕塑的骨架,支持着整座雕塑。
并非雕塑的每个部位都需要支架。
但手臂或腿等部位会从主体脱落,存在断裂点,这时搭建支架就很有必要了。
可用单层或多层测量线、泵管、PVC管、木头、棍子、合板钉等材料制作支架。
一般来说,雕塑的制作顺序是“脊柱”-“四肢”。
这时,草图就派上用场了。
在雕塑体积较大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进行下一步工作前,先将雕塑支架固定在基座上。
填充内容物。
为与雕塑材料区别开来,你可选用一种不同的材料制作衬层。
用软陶制作雕塑时,这种情况尤其普遍。
衬层可降低材料成本,减轻雕塑重量,不妨一试。
常用的材料有:报纸、锡或铝箔、覆面纸或漆用胶带、硬纸板。
将衬层粘/附在支架上,形成雕塑的基本形状。
雕塑材料的填充要留有余地,不要过度添加衬层。
第三步、将雕刻重心从大致形状移至细节部分。
从大致形状(大肌群)到细节部分(小肌群)、大部细节到小部细节填充雕塑材料。
根据需要增减填充材料,但别一次性删减太多,要再加上去可就难了。
加入细节。
形体塑造基本完成后,开始混合、雕刻,最后打磨各种小细节,比如头发、眼睛、轮廓及肌肉曲线、手指、脚趾等。
仔细打磨雕塑的相关细节,直至成品。
雕塑艺术知识:人像雕塑的创作技法人像雕塑是雕塑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它通过三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将人物形象塑造成立体的雕塑作品,并且通过雕刻手法,表现人物的情感、形态、神态等特征,展示出雕塑家对人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技巧。
本文将从人像雕塑的创作技法角度出发,探究人像雕塑的艺术表现。
一、构图技巧首先是构图技巧,构图是雕塑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工作,恰当的构图方式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深刻,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
在构图时,雕塑家要考虑人物的体形、姿态、神态等细节,特别是要注意人物的情感表达,例如愤怒、忧郁、欣喜等情感,要通过人物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来凸显出来。
同时,还要考虑到它所处的环境和空间大小,对于比较大型的雕塑作品,要考虑到其使用场合和观赏角度,保证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感受。
二、雕刻技法雕刻技法是人像雕塑创作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良好的雕刻技法可以让雕塑作品更加逼真和立体鲜活。
雕刻技法需要考虑到人物的肌肉、骨骼、衣着等细节,运用雕塑刀、锤子等工具,打造出人物的各种皱纹、肌肉线条,让人物形貌更加生动、栩栩如生。
这需要雕塑家对人体结构的熟悉和深刻理解,同时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手工技艺来支撑。
三、动态表现人像雕塑中的动态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它能够使雕塑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动感是通过人物身体姿态来表达出来的,通过不同的身体姿态,可以呈现出人物的不同感受、不同状态。
此外,对于动态表现,雕塑家还需要考虑到重心和平衡点的处理,这是保证作品不会倒下或失衡的关键。
四、下手表现人像雕塑的下手表现是指雕塑家对人物性格、神态等特征的表现。
这需要雕塑家对人物的精神内核充分理解,通过不同的表情和手势来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特点,例如内向、强势、善良等。
在下手表现中,还需要考虑到雕塑材料的特性和雕刻手法的选择。
五、材料选择人像雕塑的材料选择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雕塑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性。
常见的材料有石膏、陶瓷、青铜等,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质感和光泽度。
雕塑创作中的手法与技巧雕塑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创造立体的形象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
在雕塑创作中,艺术家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手法与技巧,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探讨雕塑创作中常用的一些手法与技巧,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雕塑艺术。
第一章线条的运用线条是雕塑创作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能够描绘出雕塑作品的形状和轮廓。
艺术家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效果。
例如,粗线条可以营造出力量感和稳定感,细线条则可以展现出柔美和细腻。
在创作中,艺术家还可以运用曲线、直线、弯曲线等不同类型的线条,以表达雕塑作品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章材质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材质对于雕塑创作来说至关重要。
常见的雕塑材料包括石头、木头、金属、陶瓷等。
每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力,艺术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选择最适合的材质。
例如,石头雕塑常常给人一种坚实和稳定的感觉,木头雕塑则能够展现出温润和自然的美感。
艺术家还可以尝试不同材质的组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效果。
第三章空间的运用雕塑作品存在于三维空间中,艺术家需要通过合理运用空间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艺术家可以利用正面、侧面、背面等不同角度来呈现作品,以展现出全方位的美感。
同时,艺术家还可以利用空间的高低差、前后层次等手法,营造出立体感和层次感。
通过运用空间,艺术家能够使雕塑作品更加立体、丰富、具有变化。
第四章光影的运用光影是雕塑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够赋予作品以立体感和质感。
艺术家可以通过合理运用光线的角度和强度来塑造雕塑作品的形状和纹理。
例如,光线投射在作品的一侧会形成明暗对比,这样的对比能够突出作品的立体感。
此外,艺术家还可以调整光线的色温和色彩,为作品增添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氛围。
第五章动态与静态的表现雕塑作品可以呈现出动态或者静态的效果,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现。
动态的雕塑作品可以通过姿态、线条和造型来表现出运动和活力,给人以跃然纸上的感觉。
雕塑材料选择与创作技巧雕塑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刻划材料来表达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情感。
在雕塑创作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作品的观感和质感,还会直接影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雕塑材料选择的考虑因素,以及一些常见的创作技巧。
一、材料选择的考虑因素在进行雕塑创作之前,艺术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材料:1. 表达意图:首先,艺术家需要明确自己希望表达的意象和情感。
不同的材料可以传达不同的观感和情绪,如大理石可以呈现高贵和稳重的感觉,金属可以展现现代感和硬朗的特点。
2. 特性和特点: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特点。
例如,木材柔软、易于雕刻,同时容易受潮变形;金属坚硬、耐腐蚀,但加工相对较难。
艺术家需要对不同材料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创作目的的材料。
3. 可用性和成本:艺术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可用性和成本。
某些材料可能比较昂贵或难以获得,这会对创作造成一定的限制。
因此,艺术家需要权衡自己的预算和期望,选择合适的材料。
二、常见的雕塑材料选择根据不同的创作需求,雕塑艺术家可以选择各种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雕塑材料:1. 石材:如大理石、花岗岩等。
石材是传统的雕塑材料,具有质感高雅、稳定耐久的特点。
大理石常用于雕刻人物、动物等形象。
2. 木材:如橡木、楸木等。
木材具有柔软易雕刻的特点,可以形成丰富的线条和纹理。
通过木材的选择和切割方式,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形态。
3. 金属:如铜、铁等。
金属具有坚硬的特性,适用于制作较大尺寸的雕塑作品。
金属材料还可以通过焊接、锻烧等工艺加工出独特的质感和光泽。
4. 塑料:如树脂、塑料片等。
塑料是一种较为灵活和可塑性强的材料,适合创作抽象或现代风格的雕塑作品。
塑料的成本相对较低,也比较容易加工。
5. 玻璃:如彩色玻璃、透明玻璃等。
玻璃材料透明、光滑,可以通过雕刻、熔化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效果。
玻璃艺术常用于灯具、花瓶等装饰品。
三、创作技巧除了合适的材料选择,艺术家还可以运用一些创作技巧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雕塑创作心得体会在雕塑创作的过程中,我领悟到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几点经验和感悟:1. 灵感的来源创作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离不开艺术家对灵感的深刻感悟。
灵感可以来自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历史文化等。
而对于艺术家而言,敏感的眼光和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时刻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才能捕捉到那些独特的想法和点子。
2. 材料的选择与运用雕塑作品的质感和表现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艺术家需要对各种不同材料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灵活运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无论是木材、金属还是石料等,都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表现效果,艺术家应根据作品的需求进行选择,合理运用材料,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3. 构图和比例的把握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仅需要有独特的审美观点,还需要良好的构图和比例的把握。
构图要符合人眼的审美惯,能够引导观众的目光流动,使整个作品具有和谐的视觉效果。
而比例的把握则是艺术家对物体形体的把握,有时候微小的比例调整,就能够给作品带来不同的气势和魅力。
4. 想象力和创造力雕塑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体现,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打破常规,创造出独特作品的源泉。
艺术家应该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冒险尝试新的表现形式,以个人的独特视角和想法来诠释作品的意义。
同时,艺术家还需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5. 持之以恒和刻苦努力雕塑创作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和持之以恒的过程。
艺术家应该具备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艺和观念。
没有任何技巧和决窍可以代替对艺术的热爱和不断努力的付出,只有经过时间的积累和磨砺,才能取得创作上的突破和突破。
以上就是我在雕塑创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广大艺术爱好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雕塑创作的技巧与工艺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融合了艺术创作的技巧与工艺的精湛。
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工匠的精神,雕塑作品得以诞生并展示出无比的美感。
本文将探讨雕塑创作的技巧与工艺,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
一、选材与构思在雕塑创作的初期阶段,艺术家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构思。
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雕塑作品的质地、形态与触感。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可塑性和表现能力,艺术家需要根据主题和表达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如石头、木头、金属等。
同时,构思设计也是创作的关键,艺术家需要凭借想象力和审美眼光,将主题、形态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雕塑作品。
二、雕刻技巧雕刻是雕塑创作的核心环节,技巧的运用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形象和表现效果。
雕塑家需要熟练掌握各种雕刻工具的使用,如刀、锤、锉等。
在雕塑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根据雕刻对象的特点和形态,运用不同的技法,如凿、刻、削、磨等。
这些技巧的运用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积累,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的琢磨,才能达到娴熟的水平。
三、细节处理雕塑作品的细节处理能够展示出艺术家的功力与匠心。
通过精雕细琢的手法,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细节,增添立体感和层次感。
无论是人物雕塑还是动物雕塑,都需要艺术家用耐心和细心的态度去雕琢每一个细节,使之更加形象逼真。
同时,细节处理也包括对纹理、花纹等特殊效果的处理,这需要艺术家有丰富的技巧和独特的视角。
四、表现手法除了技巧的运用,雕塑作品的表现手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家需要通过形态、姿态、表情、动作等方式,表达出作品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线条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塑造出柔美或刚劲的形态;通过表情和动作的刻画,艺术家可以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运用空间感、透视等绘画原理,将雕塑作品呈现出立体而具有深度的效果。
这些表现手法需要艺术家具备专业的造型和绘画技巧,以及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度感悟。
五、工匠精神雕塑作为一项艺术创作和工艺制作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离不开工匠精神的追求。
雕塑的三种创作方法雕塑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用各种材料来创作,例如石头、木头、金属等。
而创作雕塑的方法也有很多,下面将介绍三种常用的创作方法。
一、传统雕塑法传统雕塑法是指采用手工刻制的方法进行雕塑的创作。
这种方法需要雕塑家非常熟练的技艺和精湛的手艺,以完成最终的雕塑作品。
在传统雕塑法中,刻刀、凿子和锤子是常用的工具。
雕塑家需要通过这些工具来精细地刻画雕塑的每一个细节,使其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在传统雕塑法中,创作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雕塑家要不断修整、打磨和雕琢,并且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以使雕塑的造型更加美观、精细、生动。
这种方法需要雕塑家具备极高的耐心和毅力,同时也需要注重每一个细节,使得雕塑作品的细节能够呈现出最完美的效果。
二、现代雕塑法现代雕塑法是指采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雕塑的创作。
这种方法与传统雕塑法有很大的区别,它通过计算器、计算机和数码影像等技术来完成各种雕塑作品。
现代雕塑法不再需要手工雕刻,反而是采用数字模拟和3D打印等技术,以模拟雕塑的形态和造型。
在现代雕塑法中,雕塑家可以使用多种软件来进行模拟和设计,例如AutoCAD、Rhino、Maya等等。
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地完成雕塑的设计和建模,用3D打印机来打印出想要的雕塑作品。
与传统雕塑法相比,现代雕塑法的方法更加迅速和高效,而且设计的成本更低。
三、拼贴雕塑法拼贴雕塑法是指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雕塑的创作。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需要创造复杂的雕塑作品的情况。
在拼贴雕塑法中,雕塑家可以使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石头、木头、金属等来进行拼贴。
在拼贴雕塑法中,雕塑家需要将不同的材料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雕塑。
这需要非常熟练的技术和严谨的计划,以使拼接后的雕塑在形态和造型上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还需要注意材料的耐久性和质量,以保证雕塑的质量和长久的保存。
不同的雕塑创作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雕塑家应该根据不同的创作情况选择不同的创作方法。
无论采用何种创作方法,雕塑家需要具备极高的创造力、耐心和毅力,以完成最终的雕塑作品。
浅谈雕塑创作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局面趋于稳定祥和,这从根本为我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广袤的空间。
其次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雕塑作为一门涵括了形体美感与意识形态美感的艺术门类创作,能够自很大程度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从雕塑作品中获得思想慰藉。
本案结合笔者多年的雕塑创作实践经验,就如何自生活中汲取雕塑创作灵感着手,针对性的就雕塑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探究,旨在为广大雕塑创作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雕塑创作;方法;雕塑创作过程;雕塑构思;艺术形象
雕塑创作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思想从意向到具象的体现,其所具有的创作内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且复杂的精神活动。
雕塑创作更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将自身对生活的体验与思想情感,在脑海中良性转化为具体的轮廓,继而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艺术语言把握能力及雕塑技法掌控能力,而做的创造加工,最后完成审美意识向雕塑作品过渡的过程。
一、雕塑作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最终又返归生活。
因此在当前的艺术创作中应当做好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从生活中扑捉创作的节点,通过自身的领悟,将此节点进行深层次衍深,便可得出创作的
主线。
但是这一点真正实现起来却又相对困难,从当前的院校雕塑系艺术生的发展轨迹来看,大都经历着从最初的素描线条到素描头像,从三原色到24类颜色的条框式受教过程,在此过程内,诸多学生的主观思想受到了极深的应试教育荼毒,对待艺术创作总无法跳出定向思维的局束,而忽略了自身主观思想的表达,诸多学生有时会出现疑问:“艺术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学习雕塑又要怎么样来表现生活?由此便凸显了一个问题便是学生可以理解艺术来源于
生活,高于生活,但却无法领悟到回归生活的真谛,由此也禁锢了创作的思维途经拓展。
因此在当前的雕塑艺术创作中,学生必须要就创作的思想进行转变,从平面和二维的视点出发,达到三维的视觉艺术领悟,在完成生活的观察,思考、体验、感受后,回归到视觉原点聚焦,再次着手进行创作时便可发现对于起初的作品构思存在的不足,继而颠覆传统创作的思想局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领悟升华,创作出散发生活气息又具深邃意向的雕塑作品。
真正意义上做到艺术的生活回归。
二、雕塑创作过程之剖析
(一)加诸艺术体验提升审美趣味
由于雕塑创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对于不同的雕塑家、不同的创作方法来讲,雕塑创作的过程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样。
《系辞传》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雕塑艺术就像是天地之间所包罗的万
象而绚丽多彩。
多样化使得我们无法从雕塑家们身上找出共同的艺术创作模式。
然而,从雕塑创作的总体上来讲,雕塑创作过程又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这样三个方面或三个阶段。
或者换句话讲,其均在基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审美表象”——“审美意象”——“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
(二)关注雕塑创作构思,做好意识——具象——抽象美学元素贯穿
雕塑创作过程从总体上大致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这样三个方面或三个阶段,但是这种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实际上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
在雕塑创作的过程中,仍然会不断地补充和修正最初的雕塑构思,在对雕塑构思时,实际上已经考虑到了雕塑形象和雕塑要传达的思想等等方面的问题了。
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选择一条正确的雕塑创作路径是必要的。
当今社会上有不少的“新潮”理论家声称:“真、善、美已经过时。
”他们认为做的越是与众不同,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作为人类在最高的价值,我认为真善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过时。
我们要从“真”出发,不弄虚作假。
“真的东西必定是美的,而美的东西却不一定是真的。
”“以美导真”这一命题也不是随意的提出来的,是经过很多科学验证的真理。
以美为前提进行科研,往往能够引导科学家步入真理的殿堂。
雕塑艺术家也要秉持“以美导真”这一原则研究客观事物,雕塑本身是不具有生命之美感的,是艺术家们赋予了它们生
命。
这并不是仅就具象雕塑而言的,抽象的雕塑同样也具有生命感。
抽象雕塑经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对具体对象特征也能够深刻把握,也能够创作出神态逼真、鲜活的作品。
(三)注重情感元素倾注加强作品主观思想糅合
雕塑创作一定是在模仿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糅合进个人的主观感情来创作艺术作品,如果作品中脱离对客观现实的模仿,也就形成了纯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但对于所创作出的雕塑作品本身又是客观实体;换言之,若作品中只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无主观的情感,那么这类创作称其为作品则有些勉为其难,在笔者看来其至多是对现实历史的一种记录而已。
韩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张旭善草书,当他喜怒哀乐、怨恨思慕时,必定用草书书法这些情感,当他观察鸟兽虫鱼、日月星辰而心有所感时,也要诉诸草书。
也就是说张旭的书法不但书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或借这些形象来暗示他这些形象的情感。
”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又何尝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呢!
(四)多元化表现形式搭建雕塑空间形体
完美的雕塑艺术作品不一定非要做到面面俱到,因为艺术家的思想存在着不定性,其随时可能升华到更高的层次,达到另一种艺术意蕴空间。
英国艺术理论家贝尔说:“每一件艺术品中,线条与色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那些形式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
这些线与色的联系与结合,这些
在什么意义上美妙动人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雕塑家任何形式的探索,总是负载了一定的趣味、内涵、情绪和观念。
一个雕塑家往往要把他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对“形”的探索、思考、处理、发现和创造上。
因为体积和空间的“形”是雕塑最基本的语言。
雕塑艺术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它给人类带来的主要价值不是物质的实用性和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当代艺术家们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使大量的艺术信息得到展示和
扩展,使之能够更贴近人民大众,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触电般的交融,让观众对艺术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似听《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结束语
朱光潜先生说:“像欣赏艺术一样欣赏世界和人生,达到这种境界,我们的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
”我们持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体味生活、品味人生,走好艺术路上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刘亦发整理.周易全书[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4]孙振华著.中国当代雕塑[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5]《画廊》总第8期[m]. 1983.4
[6]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