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论.
- 格式:ppt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18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四个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别急,咱们把它拆开来看,实际上就是孩子怎么从天真无邪的“傻乎乎”变成懂得观察、思考、理解世界的小大人。
这四个阶段嘛,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味道。
今天我们就来轻松聊聊这四个阶段,保证你听了之后,明白得不行!皮亚杰说,孩子的认知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的特点都不一样。
第一阶段叫“感知运动阶段”。
这听起来好像是给小猫小狗设计的训练课程,但其实是孩子在0到2岁这个年纪的认知特点。
你想啊,这个阶段的宝宝才刚出生,啥都不懂,啥都看不清,就靠眼睛瞪着、耳朵听着、嘴巴啃着东西来感知世界。
更别说什么复杂的思维了,咱们的宝宝就是用五官和手脚去探索一切。
这时候,他们的世界就是直接的感官刺激,比如看到妈妈拿着奶瓶就知道能喝到奶,或者看到玩具掉到地上就开始拽来拽去。
你说多纯粹,简直就像是一个“食物链顶端”的小怪兽,四处摸索着,“哦,原来这个东西有这么多功能!”等到第二阶段,孩子就进入了“前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大概是2到7岁,嘿嘿,就是个“好奇宝宝”期。
你会发现这个年纪的孩子,天天嚷嚷着“为什么为什么”,简直烦死了。
别小看他们“为什么”,其实他们脑袋里已经开始活跃了,虽然他们还没办法理解所有的事物和逻辑,但至少他们会去问,会去思考。
比如说,小明看到爸爸喝水,他就问:“爸爸,水怎么进肚子里?”你看,这不就是思考吗?虽然有些问题听起来傻乎乎的,像“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但其实在他们的世界里,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他们对事物本质的探索。
问题来了,宝宝们在这个阶段也有个特点——他们的思维还比较“自我中心”,就是说,他们觉得世界就是围绕着自己转的。
如果你说“小红在哭,是因为她摔倒了”,小明可能会想:“我摔倒了我也不会哭,她怎么会哭呢?”因为他们还没有办法完全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然后到了第三阶段,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
这是一个孩子认知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大概从7岁到11岁。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j.piagel, s.),瑞士心理学家。
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就是著名的“四个阶段论”。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一)表征(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1、口头语言产生(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出现在2-5岁之间。
幼儿出现口头语言是意味着他已经能够把思想和事物配合起来了,从此也就开始对客观世界进行思考了。
2、1、操作思维(具体运算阶段)(1)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反映客观事物或自己的动作,还不会运用语言。
(2)原因:孩子刚能说话时,只能简单地把思想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如,告诉爸爸我吃饭了。
(3)发展趋势: 3-4岁时,幼儿能在说出事物名称的基础上,掌握该事物的简单属性;到5-6岁时,幼儿能运用语言描述其他事物。
2、假想游戏(具体运算阶段)(1)特点:只有思维活动而没有现实动作,离开了现实情景,孩子很难建立概念,所以,他们的游戏中常常包含了许多真实的成分,如,在桌面上摆满了水果和玩具娃娃等等。
(2)原因:这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需要学习新的动作和技巧,而且在动作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比在谈话活动中更大。
(3)发展趋势:当幼儿越来越接近成人时,他们便开始区别动作和思维,把行动看作思维的结果,逐步减少思维的成分,增加行动的成分。
例如,儿童使用的词汇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听到的词汇,即“大象”、“奶牛”等,但他们会把这些词组合在一起造句,创造一个新的词汇,如“大象站在大街上”,并用一种诙谐的方式将它解释清楚。
(2)原因:(3)发展趋势:个体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越来越复杂,内容也更丰富,从而使他们开始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这是认识的最初阶段。
3、现实检验阶段(具体运算阶段)(1)特点:幼儿的语言、逻辑思维都达到了成熟阶段。
他们开始运用假设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如,每次买完东西后总要问“这回我又买贵了吗?”或者“今天星期几?”(2)原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独立,他们认为父母的爱会限制他们的思维,有时他们甚至故意在你面前说一些荒唐的话来试探你的反应,来引起你的注意。
⽪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在从出⽣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
⼿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段。
这⼀时期,⼉童的认知能⼒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
本阶段⼉童还不能使⽤语⾔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 ⼉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在这⼀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由于语⾔的发展,使得⼉童的表象⽇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此阶段⼉童的⼼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结构已发⽣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逻辑推理。
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表象进⾏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此阶段⼉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持,因此,这⼀阶段⼉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 此阶段⼉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形式运算阶段(⼜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此阶段⼉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拒绝规则。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存在质的差异。
前⼀阶段的⾏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阶段,⽽且不能互换。
每⼀⾏为模式源于前⼀阶段的结构,由前⼀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
请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其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也被称为“发展心理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动作阶段、图式阶段、概念
形成阶段、反思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有重要的影响,它提出了一种“按阶段教学”的教学方法,即根据孩子们的认知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孩子们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
例如,在感知-动作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动手实践、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接触和体验各种新鲜的事物;在图式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模型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在概念形成阶段,教师可以利用逻辑推理等方式,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在反思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讨论、研究等方式,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以及与他人的交流。
因此,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孩子们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2023《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CATALOGUE目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概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核心观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认知结构变化过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与现实意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策略0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概述皮亚杰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背景皮亚杰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深入理解,并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儿童教育的新的方法和思路。
意义理论背景与意义1理论基本框架23皮亚杰的理论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包括思维、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特点。
特点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环境、经验和遗传。
影响因素教育皮亚杰的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使用这个理论来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心理学皮亚杰的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心理学家可以使用这个理论来理解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理论应用范围0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核心观点1感知运动阶段23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了解世界。
儿童通过摸索和操作物体来理解周围环境,这一阶段需要丰富的感知经验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逐渐学会将思维和行动相结合,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来达到目标。
03儿童往往难以全面考虑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容易陷入固定思维或偏见。
前操作阶段01前操作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问题,能够进行想象和简单的逻辑推理。
02儿童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表面特征上,难以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
具体操作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系统的、有序的思维活动。
儿童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要求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但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一共是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顺序是相继出现的,不可以发生改变。
而这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能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儿童图式非常的简单,会通过感知和运动知觉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摸到什么东西之后会看、会抓、会舔,很多家长误以为是自己家的孩子饿了,其实并不然,是儿童在感知这个世界。
在9~12月左右的时候,孩子会获得客体永恒性。
我们今天从生活的角度来分析客体永恒性。
如果一个人没有出现在你面前,但是你仍然知道这个人是客观存在的,就是客体永恒性。
而孩子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之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你把儿童的玩具藏了起来,他不会找,他会觉得这个东西就是消失了,没有了;当孩子获得客体永恒性之后,你藏起他的玩具,他就会哭着去找。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考试常考点。
(1)“万物有灵论”,也称“泛灵论”。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例如画画,会给太阳、小花小草都画上眼睛,冷了会给自己的玩偶盖被子,都是这个特点的体现。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待问题,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判断。
比较著名的是三山实验。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在生活中,有的孩子会认为“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这其实就是从自我为中心去体验事物的结果。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当问这个阶段的儿童,“汤姆的哥哥是吉姆,吉姆的弟弟是谁”?这个阶段的儿童有可能会告诉你,我也不认识,这其实就是不能逆向思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