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 重点串讲资料
- 格式:xlsx
- 大小:53.66 KB
- 文档页数:14
《人际关系》知识点汇总人际关系知识点汇总一、定义和重要性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合作、沟通和冲突处理等方面。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幸福感、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际关系的要素1. 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和理解。
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观点和感受。
2. 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是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
要求我们善于倾听、表达清晰并积极回应他人。
3. 社交技巧:社交技巧是在社交场合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它包括与他人建立联系、表达友好、合作等方面的技巧。
4. 冲突解决:人际关系中难免出现冲突和分歧。
学会有效地解决冲突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式1. 建立信任:信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通过诚实、可靠和尊重他人的行为来建立信任。
2. 积极参与: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团队合作,展示出对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3. 听取他人意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理解他们的观点,体现出尊重和关心。
4. 处理冲突:学会冷静地处理冲突,避免情绪化和攻击性的反应。
5. 社交网络: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与他人保持联系和交流。
四、常见人际关系问题和解决方法1. 没有共同语言:尝试寻找共同兴趣爱好,参与到共同的活动中,建立共同话题。
2. 冲突和误解:积极沟通,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倾听对方的意见,寻求共同解决方案。
3. 社交焦虑:寻求专业的帮助,逐渐面对社交场合,通过练来缓解社交焦虑。
4. 管理时间和精力:确保在社交活动和个人时间之间取得平衡,有意识地管理时间和精力。
以上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知识点汇总,希望这些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进一步咨询专业人士。
祝您在人际关系方面取得成功!。
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研究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一)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二)人际关系的效能(一)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无不受其心理的、社会的制约。
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人际关系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际关系学还要研究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和人的行为的系统科学。
在特定的环境中,行为科学对人的行为特征和规律,行为发生的原因、影响和效率的种种社会心理因素,人的积极性调动,人际交往的调节等,都应当予以研究、分析和说明。
因此,人际关系学也应当从行为科学中汲取营养,以充实和完备自己的学科体系。
(二)人际关系的效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人际关系,就必须加大发挥人际关系的力度。
1.树立群体人际关系形象2.确立内部良好人际关系3.建立群体良好人际关系3、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一般指以血缘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
我们这里所用的血缘关系一词,涵义要广泛一些,是血缘加姻缘关系。
(一)人际首要关系(二)血缘关系特点(三)夫妻关系(四)代际关系4、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以共同的居住地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就是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二)老乡关系从地缘人脉来看,因居住地域形成的人脉关系,最典型的就是“两眼泪汪汪”的老乡关系。
老乡关系因所处地域的大小而不同,出了乡同乡的是老乡,出了县同县的是老乡,出了省同省的是老乡,出了国全中国的人都是老乡。
5、业缘关系:业缘关系内涵业缘关系就是指以工作和行业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业缘关系是以共同的事业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学知识点总结(升华版)1. 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和互动。
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帮助我们建立亲密的友谊、获得支持和合作、提升个人的情商和社交能力,以及促进和谐的社会发展。
3.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质、沟通能力、情绪管理、彼此的期望和共同目标等。
了解这些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 积极倾听: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技巧。
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我们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权利和感受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与他人互动时,我们应遵循基本的礼貌和互相尊重。
- 表达感激:感激是增进人际关系的秘诀之一。
我们应该及时向他人表达感谢之情,以体现我们的真诚和关心。
- 化解冲突:冲突是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妥协来解决冲突。
冲突的处理方式能够体现我们的成熟和智慧。
- 建立信任:建立信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
我们应该言行一致、诚实可信,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5. 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高度关注: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 诚实守信:坚持诚实和守信,保持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 主动沟通: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和误解。
- 灵活适应:灵活适应他人的要求和变化,促进双方的互动和合作。
- 接纳不同:尊重和接纳他人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以促进多元共存和相互研究。
6. 总结通过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以及运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维护策略,我们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和情商,进而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学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0910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政治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P1312.网际关系:是以网络和数字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一机一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
P133、宗法关系: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按家族血统远近区分亲疏贵贱的等级关系。
P684、消费关系:是人们在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一种关系。
P1305、夫妻关系:是指男女两性依照法律规定结合为夫妻,建立家庭的关系。
P1396、代际关系:是指上下辈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泛指青年人与老年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P1407、地缘关系:是依据人们的出生地或共同生活居住地域而结成的关系。
P1418、自我概念:是指自己如何看待和感受自己,它是由人们关于自己本质的一切信念和态度构成的,包括人们关于自己力量强弱的设想、成长的可能性,以及关于自己行为和体验的习惯方式的明确措施等。
P1709、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P24210、自我挫伤:是指由个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所造成的对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害。
P25411、自我介绍:是指在没有中介人、无需中介人或者虽有中介人参与但仍有必要加以补充的情况下,自己向交际对方就自身情况所做的简单说明。
P25512、自我修养:指一个人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通过学习、磨砺、陶治性情、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P24713、交际礼仪修养: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通过对交际礼仪规范的学习、训练,达到一定的交往礼仪要求和水平。
P24814、人际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或者说是在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P23715、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第三讲人际交往论一、人际交往的本质和功能(一) 人际交往的必然性1、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人是社会性动物。
人生在世无非是处理两大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向自然索取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以谋求相互间的沟通、理解、和谐、配合,从而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有效的向对方施加积极的影响。
没有人际交往,便没有人类社会。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它是人们的存在方式。
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交往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际交往是个人发展的需要,离开了人际交往,人的心理就不能形成与发展。
为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它人的发展。
”(二)人际交往的本质人际交往:是指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信息、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
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
任何人际交往总是为实现某种目标,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
人们欲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愿望,离不开与他人接触、配合、协调,而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则是心理上的沟通与联系。
所以,从本质上看,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是种种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等的交流过程。
(三)人际交往的功能1、信息沟通功能2、心理保健功能3、自我认识功能4、人际协调功能二、人际交往的结构(一)代际交往1、年龄上的代际交往2、心理上的代际交往(二)同龄人交往(三)异性间的交往1、异性间交往的意义心理意义上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性心理。
从社会意义上看,男女青年的正常交往,打破异性间的神秘色彩和不必要的界限,有助于相互间友好坦然的合作,形成纯朴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也使青年男女能通过社交活动真正自由地结识和选择异性朋友以及建立自己的爱情。
2、异性间交往的年龄特征(1)第一阶段:两小无猜期(2)第二阶段:异性疏远期(3)第三阶段:接近异性期三、人际交往的形态和方式(一)言语交往“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人际关系复习资料人际关系复习资料1、人际交往的实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距离越近人际关系就越亲密,距离越远人际关系就越疏远,所以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与其他社会关系层面上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有一定区别。
2、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三个最重要的内容:职业选择、爱情婚姻、参与社会活动。
3、社会兴趣: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
所有失败者——神经症、精神病、罪犯、酗酒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4、包容的需求:是指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
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行为特征为:交往、沟通、参与、亲和等。
与此相反的是孤立、退缩、排斥、疏远等行为。
5、支配的需求6、感情的需求:在感情上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7、修兹根据以上三个人际关系需求,把行为反应划分为主动地表现和被动地期待两种,从而划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与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支配他人;期待他人引导自己的感情;对人表示亲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8、霍尼依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逊顺型。
其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到谁都倾向于意识到“他喜欢我吗?”②进攻型。
其特征是“对抗他人”,这类人总想窥探对方力量的大小,或他人对自己的用处如何。
③分离型。
其特征是“疏离他人”,这类人常想躲避他人的影响和干扰。
9、自我表露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
10、爱情激素:催产素,产生拥抱伴侣的想法;盐酸苯丙醇酸(PEA)。
恋爱时间越短,分泌的化学物质越多。
从恋爱开始到第18个月,是我们感受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恋爱保质期不超过两年。
案例分析1、人际关系与个体成功1)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体的成功打下基础①人际关系是心理发展的土壤每个人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是在与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可以说是人际交往让一个“自然人”演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②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源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个体安全、归属和自尊的需要,能增强个体的力量感,同时还能使个体获得友谊和社会支持。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3、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4、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5、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6、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7、提升人际关系质量的策略1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
人际关系不仅包括情感方面的联系,还涉及到信息交流、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等多个层面。
11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和生活满意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自信心、促进个人成长,并为个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112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际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这使得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2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21 个人特质个体的性格、情绪稳定性、亲和力、自信心等特质会影响他人对其的接受程度和交往意愿。
122 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技巧、非语言沟通等方面。
123 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往往更容易与具有相似兴趣、价值观和经历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互补的特质也能促进关系的发展。
124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交场合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13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131 清晰表达在交流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避免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
132 积极倾听给予对方充分的关注,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打断、不急于评判。
133 反馈及时给予对方适当的反馈,表明自己对其话语的理解和关注。
134 非语言沟通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非语言信号,它们有时比语言更能传达真实的情感和态度。
14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处世能力。
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物质关系、精神关系同属于利益关系。
除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利益。
人际关系中两个基本的维度: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 **人际关系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的特点 人的社会性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考试论坛 人际关系的社会性:1、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储存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 人际关系的客观性: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3、人际关系是功能具有客观性。
人际关系确立必备的三个条件:人际关系的主体——人;人际需要;人际接触或互动。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为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等学者开始“霍商实验”的研究,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1、理论方面:(1)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2)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4)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线。
2、实践方面:(1)协调、优化人际关系;(2)预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统一性原则(几个统一: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多学科方法论)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具体方法:1、文献法;2、观察法;3、实验法;4、社会调查法;5、社会测量法;6、统计法;7、人际关系评估法。
**02 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交往不仅影响着生产力的创造和继承,而且和生产一起决定着社会结构。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把人际交往看成社会系统的要素,并把它放在人类整个发展过程中去考察,从而展示了人机交往的发展趋势。
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人数平衡论。
人群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梅奥、罗特利斯伯格。
梅奥等人提出的主要观点:生产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和心里因素的影响。
影响组织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在生产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
由此形成新观点:1,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2,否定“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来激励工人的士气,提高生产效率。
3,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 **如何看待人群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强调重视人的因素和人际关系在发挥人的积极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张研究改进人际关系技能,改变领导方式,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等观念,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因素。
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理论也有其片面性。
如,往往不恰当的夸大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内容: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6、认识与理解的需要;7、追求完美的需要 如何看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分为7个层次,认为生理需要是一切需要的基础,符合一般人的共同心理过程,具有一定道理。
这一理论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1,每一种需要都要在前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使前一种需要得到百分百满足后,后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2,其上七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渐次展开,就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是正确 舒兹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舒兹假设每个人都有三种人际需要:沟通的需要,人际沟通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群体的需要,是人们关于形成和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支配的需要,人际支配的需要就是人际关系中所谓支配权;爱的需要,相爱的需要就是与他人建立密切 如何看待人际需要理论: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揭示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了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人体人际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即承认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倾向,忽视了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 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角色理论包括: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和角色实现等主要内容。
角色扮演: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而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角色丛:当人们在处理个人或组织的不同关系时就扮演着不同角色。
由于关系体系和网络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是作为单一的角色出现,而是表现为“身兼数职”的角色丛。
角色变换: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随着个体的生理变化和社会地位变化的变化。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以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
角色冲突: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
欧文·戈夫曼主要研究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揭示那些隐含着的、不公开的互动规律。
他认为,日常生活中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技巧控制自己所给人的印象。
他把人们的交际行为比做戏剧表演,并借用了戏剧艺术的术语来阐释人际互动和印象管理,因此,这种理论被 人际交往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曼斯教授。
他认为,交换不仅有物质财富的交换,而且还有精神财富、心理财富的交换。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受经济原则支配的一种社会交换过程。
**人际交际理论的基本原则:1、成功原则。
在一个人所采取的所有行为中,如果某一个行为经常获得奖励,则该行为越可能重复出现。
2、刺激原则。
如果在以往的交往经验中,某一刺激的出现常伴随着对某人某行为的奖赏。
那么,现在出现的刺激状况如果与过去相类似,则此人越有可能采取某行为或某行为相类似的行为。
3、价值原则。
某种行为的结果越有价值,则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
4、剥夺—满足原则。
如果某人经常获得某种特定的酬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酬赏对该人的价值就会降低。
5、攻击—赞同原则。
①如果某人的 如何理解人际交换理论: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换规律,为人们了解人际交往、人际吸引的机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但从本质方面考查,人际交换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如只是抓住了市场交换形式的双方相互作用的一些 伯恩内认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三种不同的心态:1、每个人身上都好像保留着儿童时代的特征,即三岁时的自己。
2、每个人身上又都好像存在着自己父母的特征,即大脑皮层对于耳闻目睹父母亲行为及外部刺激的真实记录。
3、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具有的客观、冷静理智的心态。
前两者分别称为“儿童”和“父 “父母”:即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训斥人、指挥人、命令人或其他能够表现权势的作风。
“成人”:则表现出客观、现实和理智的状态。
“儿童”:即表现出单纯、幼稚、好冲动或服从和任人摆布。
如何保持“成人”心态:1、建立一个合乎道德的价值观体系。
2、学会分辨与控制自己的“儿童”。
3、学会分辨与控制自己的“父母”。
4、保持对他人“儿童”的敏感性。
人际关系平衡理论: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所做的每件事情上都不尽一致,但不一致总是趋于向一致性方面转化,人们在不一致时总会不断地引起冲突、紧张和焦虑,直到获得某种一致为止。
人际关系平衡理论起源于格式塔理论:人们在心理上都在追求“完美的形式”。
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
知觉绝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人们在心理和认知活动中不是单纯地论述某一现象,不是单纯追求某一元素,而是追求“完美的 当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平衡时,人们往往设法使之平衡。
也就是说,这种“平衡”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交往关系的认识,人们重视人际关系的平衡。
人际关系平衡的条件: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情趣,而希望自己不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不同的好恶。
否则,就会出现不平衡。
人际关系中既存在平衡结构,也存在着不平衡结构。
平衡理论认为,不平衡结构会向平 从不平衡转化为平衡可以多种方式:平衡理论强调的是“最省力原则”,即人们为了使不平衡状态变成平衡状态可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改变。
平衡理论还认为:对于自己愈喜欢的人,愈希望与其保持关系平衡;而对于自己不喜欢 如何理解平衡理论:平衡理论以微观的人际交往,说明人与人之间具有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追求和谐、喜欢和同化等方面。
这一点对于人际交往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
平衡理论只考虑到了两个人和一个物体这样简单3 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2、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3、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4、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5、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关系。
**宗法关系: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按家族血统远近区分亲疏贵贱的等级关系。
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2、以等级差别为准则;3、以土地占有为标准。
形成人际关系的条件:先决条件、具体条件和时间条件 先决条件是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普遍促进作用的决定性条件。
有的学者称为动力系统,包括人的生产、物质的生产、精神的生产。
任何人际关系的形成或确立都是社会内部这三种生产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的结果。
精神生产对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影响:1,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3,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的思想对其一切行动都具有指导作用,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无疑也会受到思想意识的指导。
人们的思想意识,特别是社会意识,交往意识直接影响或制约着人际关系。
1,相同的思想观念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2,思想意识是否正确,决定着人际交往是否恰当;3,思想认 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科学文化水平相近,知识层次相同的人,相互之间交往多;科学文化水平悬殊,知识层次不同的人,相互之间交往少。
具体条件: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的条件。
形成人际关系的具体条件:相互接触;相互近似;互相补充;相互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