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落花生》译文中对中国文化的传递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托物言志独运匠心——《落花生》赏析落花生,又名瓜子花,原产于中国,一种古老的观赏植物。
《落花生》这首诗,反映了它在杨慎的心中的刻骨铭心的意境,此首诗的独运高瞻,述说的是人苦苦旅行的心灵体验,充满了豪迈的情绪和深邃的哲思。
诗歌中有一句“落花生、歇舟歌”,诗人把落花生与他自己所乘舟船而行的旅途联系起来,将落花生与自己的旅行联系到一起,表达了他的心灵沮丧和旅行的苦闷。
落花生以其脆弱的身躯从高空的跳落而下,哪怕风吹雨打,但仍然能在这曲折的路上不断前行,有着一种令人佩服的毅力和勇气,象征着人们在旅行中勇往直前的精神。
从落花生的景象中,它激起了诗人杨慎的灵感,他以落花生为代表,从抒发自己苦闷的状况来抒写旅途中心灵的体会。
诗中写道:“万里无归客,乘此风潮起,狂风乱折落”,诗人在写诗中结合了古代旅行者遭遇风暴,船只被折断,继而坠入大海的情景,把落花生中豪迈抒发自己心灵的体悟和苦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韧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此外,杨慎还在此首诗中使用了“仙路”的比喻。
“仙路”的比喻形容词,象征着无穷的梦想,无尽的向往。
“一歇江涧中,数枝落花生”,可以看出,杨慎想要把落花生的精神与“仙路”联系到一起,暗示着旅行者可以坚定不移地追求梦想,在无止境的路上不断奋斗前行。
《落花生》这首诗意蕴古韵,使人回味无穷,充满了深邃的哲思。
它把杨慎心灵沉思和落花生的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合在一起,激发人们在旅行中坚定不移地追求梦想的力量,也提醒人们,精神沉淀的节奏在旅程中永远不会停止!。
《落花生》
标题:落花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一、引言
落花生,又名长生果,是中国传统的农作物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落花生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二、落花生的文化意义
1. 贫贱不移:落花生虽然外表平凡,但却有深厚的内涵。
它的果实深埋在地下,不易被人发现,这恰恰象征着人的内在品质应该像落花生一样,虽身处贫贱,但品质却不会改变。
2. 坚韧不拔:落花生的生长环境并不优越,但它却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精神品质。
3. 低调内敛:落花生的果实藏于地下,不像其他果实那样炫耀自己的美丽。
这种低调内敛的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逊美德。
三、落花生的营养价值
落花生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其中,落花生的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四、结论
落花生,这个看似普通的农作物,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营养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我们生活中的健康食品。
让我们一起珍视并传承这份来自大地的馈赠,让落花生的精神永远照耀我们的生活。
落花生译文赏析对比《落花生》原文(许地山):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
”我们都问:“收获节做什么呢?”母亲说:“我们可以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大家都来尝尝新。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以下是译文:我们家后院有半亩闲地。
老妈说:“就这么荒着多可惜呀,你们不是都特爱吃花生嘛,那就把这块地开垦出来种花生得了。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一听可高兴了,买花生种子,翻地,种花生,浇水,没几个月呢,嘿,还真有收成了。
老妈说:“今晚上咱可以搞个收获节。
”我们就问:“收获节干啥呀?”老妈说:“咱能把花生做成好几种吃的,大家都来尝尝新鲜的。
”那天晚上天儿不咋好。
不过老爸也来了,这可不容易。
老爸就问:“你们喜不喜欢吃花生啊?”我们抢着回答:“喜欢!”“谁能说出花生的好处来?”姐姐说:“花生味道好。
”哥哥说:“花生能榨油呢。
”我讲:“花生价格便宜,谁都能买来吃,大家都爱吃。
许地山《落花生》翻译赏析许地山《落花生》翻译赏析(张培基译)原文:落花生许地山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称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
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都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
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
它只把果子埋在地的,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
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
”母亲也点点头。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译文:Peanuts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u of vacant land. Mother said, “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Since you all like to eat peanuts so much, why not plant some here” 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We gathered in a good harvest just after a couple of months!Mother said, “How about giving a party this evening to celebrate the harvest and inviting your Daddy to have a taste of our newly-harvested peanuts” We all agreed. Mother made quite a few varieties of goodies out of the peanuts, and told us that the party would be held in the thatched pavilion on the peanut plot.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 yet, to our great joy, father came nevertheless.Night sky is not very good, but the father has come, it is hard to come by.“Do you like peanuts” asked Father.“Yes, we do!” We vied in giving the answer.“Which of you could name the good things in peanuts” “Peanuts taste good,” said my elder sister.“Peanuts produce edible oil,” said my elder broth er.“Peanuts are so cheap,” said I, “that anyone can afford to eat them. Peanuts are everyone’s favorite. That’s why we call peanuts good.”“Peanuts are so cheap,” said I, “that anyone can afford to eat them. Peanuts are everyone’s favorite. That’s why we call peanuts good.”“It’s true that peanuts have many uses,” said Father, “but they’re most beloved in one respect. Unlike nice-looking apples, peaches and pomegranates, which hang their fruit on branches and win people’s instant admiration with their bril liant colours, tiny little peanuts bury themselves underground and remain unearthed until they’re ripe. When you come upon a peanut plant lying curled up on the ground, you can never immediately tell whether or not it bears any nuts until you touch them.”“That’s true,” we said in unison.Mother also nodded. “So you must take after peanuts,” Father continued, “because they’re useful though not great and nice-looking.”“Then you mean one should be useful rather than gre at and nice-looking,” I said.“That’s what I expect of you,” Father concluded.We kept chatting until the party broke up late at night. Today, though nothing is left of the goodies made of peanuts, Father’s words remain engraved in my mind.译文赏析:就原文而言,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朴素、清新。
落花生课文原文及作品赏析还不了解课文落花生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落花生课文原文及作品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落花生课文原文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作品鉴赏主题思想《落花生》散文,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
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
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
“无我”故能破除对物质的贪恋,“有我”方能主动选择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牺牲成为可能。
爱既“有我”又“无我”,以“有我”来实现“无我”的爱兼有着博大与慈悲的境界。
[基金项目]主持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高校外语专业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B2016025。
参与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外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名称“‘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外语人才培养研究”,项目号:WYZX2016—06。
[作者简介]张娇媛(1980-),女,内蒙古通辽人,吉林大学硕士,内蒙古民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
许地山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发表了散文《落花生》,文中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思想丰富,真实地记载了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受到的教育影响,因此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这篇散文主要采取了叙事的方式,对作者童年的事情进行仔细的阐述,全文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叙事清晰,主次分明。
由于本文主要讲述作者童年时候的一些生活片段,从而引发出对花生由衷的赞美之情,朴实的语言讲述花生的特点,从而突出生活中一些很普通的做人道理,也折射出作者的不贪慕虚荣的高尚品质。
本文下面对散文《落花生》的故事背景和其译文的语句结构进行探讨,窥探出目前国内散文翻译的现状,尤其是汉英散文的研究的奥妙。
一、散文《落花生》的作者和作品简介许地山,1893年生于中国台湾,在1921年进入燕京大学学习,在毕业以后就前往美国和英国两所著名的大学去深造。
在学业完成以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后来进入到他的母校燕京大学担任教师。
在20世纪初香港聘用许地山为文学院的主任,这不仅肯定了他的海外留学的经验,也是对他自身杰出才华的信任。
就在他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许地山没有盲目地追寻所谓的偶像,也不屈服于任何权威,他鼓舞学生去自主学习和思考。
后来许地山还兼任了香港中英文化的主席,为文化的进步奉献自己。
但是这时却爆发了残酷的抗日战争,许地山没有像别的文学人士那样逃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而是用自己所有的努力去与战争抗争。
他组织一些爱国人士去宣传抗日的运动,在抗日的工作中,许地山走了很多的地方,也见识和学习了很多的知识。
落花生美文解析
《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美文,作者通过描绘落花生的生长和成熟过程,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以下是对该美文的解析:
主题思想:《落花生》的主题思想是“质朴无华,不求虚荣”。
作者通过落花生的生长和成熟过程,强调了落花生本身的质朴、无华、实用的特点,并表达了人们应该追求内在的真正价值,而不是外在的虚荣和名利。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质朴。
写作手法:《落花生》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落花生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作者通过描绘落花生的生长过程、成熟过程以及人们对于落花生的不同态度,展现了落花生所代表的质朴、无华、实用的品质。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落花生与其他植物进行对比,突出了落花生的独特之处。
语言风格:《落花生》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用词准确生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来描绘落花生的生长和成熟过程,以及人们对于落花生的不同态度。
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结构安排:《落花生》的结构安排非常紧凑,整个文章围绕着落花生的生长和成熟过程展开。
作者通过描绘落花生的生长环境、生
长过程、成熟结果等环节,逐步深入地展现出落花生所代表的品质。
最后,作者再通过人们对于落花生的不同态度,进一步强调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总之,《落花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美文,它通过描绘落花生的生长和成熟过程,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落花生》花生寓言,家风课堂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刻哲理的事物,花生便是其中之一。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文,以朴实的笔触描绘了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这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生动的家风课堂,让我们在品味花生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家风的重要性。
花生,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作物,它没有娇艳的花朵,没有高大的枝干,却有着独特的价值。
春天,人们把花生种子埋进土里,它便在黑暗中默默地生根、发芽。
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它破土而出,长出嫩绿的叶子。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花生从不与其他作物争奇斗艳,只是静静地汲取着大地的养分,努力生长。
到了秋天,花生成熟了。
当人们把它从土里挖出来时,会看到一个个饱满的花生果。
它们紧紧地挨在一起,就像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花生的外壳并不起眼,甚至有些粗糙,但剥开外壳,里面的花生米却圆润饱满,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家庭,每个家庭成员或许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共同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落花生》中,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花生这种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家风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外在的虚荣所迷惑,追求那些表面上的光鲜亮丽。
比如,有些人过于注重物质享受,追求名牌服饰、豪车豪宅,却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而真正的家风,应该是教导我们要像花生一样,脚踏实地,不张扬,不炫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
一个拥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会相互关爱、相互支持。
父母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勤劳善良;孩子则在这种氛围中茁壮成长,传承并发扬家风。
《落花生》许地山情,寄于花生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篇质朴无华却蕴含深刻哲理的散文,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读者的心。
在这篇文章中,许地山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花生,借花生的平凡与朴实,传达出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花生,这一寻常的农作物,在许地山的笔下变得不再平凡。
它没有娇艳的花朵,没有挺拔的枝干,也没有诱人的果香。
它只是默默地在地下生长,等待着成熟的那一刻。
然而,正是这种默默无闻的生长方式,让花生拥有了与众不同的价值。
许地山在文中描述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花生的情景。
孩子们纷纷夸赞桃子、石榴、苹果,因为它们外表美丽,惹人喜爱。
而父亲却将话题引向了花生,他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这段话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花生的全新认知。
是啊,花生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的谦逊和低调。
它不张扬,不炫耀,只是默默地努力生长,为人们奉献出自己的果实。
这种品质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在这个追求表面光鲜、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在的价值。
我们追求华丽的外表、显赫的名声,却忘记了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默默的付出。
许地山通过花生,也在告诫我们做人的道理。
他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是多么朴实而又深刻的教诲!做人不应该只注重外表的华丽,而应该注重自身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地位和名誉,而在于他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多少帮助和正能量。
就像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他们或许没有明星般的光环,没有丰厚的物质回报,但他们却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如同花生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耕耘,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又如那些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们,清洁工、建筑工人、快递员……他们的工作或许并不起眼,但他们的付出却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赏析《落花生》译文中对中国文化的传递
作者:郑敏艳
来源:《商情》2013年第43期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一篇久为流传的散文。
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小小片段,以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笔调,从花生的平凡而有用,谈到做人的道理,富于哲理,反映他身处旧社会的污泥浊流而洁身自好,不慕虚荣的思想境界。
如果只读张培基先生的译作,甚至会以为是外国人写的文字,张培基先生的译作不仅体现出了他对中西两种文化、中西两种语言的透彻理解和娴熟驾驭。
更重要的是在宣扬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他的译作中最为宝贵的是,非常注重传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句,他绝不为了迎合英语国家人士的口味而使文化失真。
选词精确且凝练,每个词语都经过仔细推敲,很好地传达了思想感情。
一、译文注重突出中国文化,真正做到文化传真
茅盾先生曾说过“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正确地传达了原作内容和风格”(《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4年8月),可见,翻译还需要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才能译出符合目的语文化习惯的表达效果。
因为,“语言文字既是民族社会化的产物,又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
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信息符号系统。
民族的社会化,无不反映在这一符号系统中。
因此,语际转换不能忽视语言符号的这种文化信息承载——传递功能。
意义的转换必须包括语言文化信息所包含的尽可能完整的内容和特色。
否则,意义的语际转换必然是不完全的”。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
张培基先生译文中具体例子如下:
1.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张译: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u of vacant land.
将“半亩”译为“half a mu”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虽然在英语中并没有一个和它对等的词,但是随着中国文化在国外受欢迎程度的增加,中国的词语也不一定非要迎合外国人的口味。
可以用拼音替代的时候尽量使用,而不要一味寻找对等的词语。
保留中国特色的“拼音”的翻译不仅将中国特有的词汇传入外国,也增加了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快速传播。
寻找对等英语词
汇的翻译方法渐渐被翻译为汉语拼音的方法所代替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Mandarin”一词就是在英语中找到的对等词,然而现在外国人也可以理解“pu tong hua”这样的拼音的意思。
北京大学原译为“Peking University”而现在则被“Beijing University”所替代。
全国各地的“Ji aotong University”则做了很好的榜样。
有的译者将“half a mu”译为“a small piece”虽然更迎合了英语习惯。
但是没有达到准确传达中国文化的目的,这样只能使得外国人永远也不知道中国还有衡量单位叫“亩”。
二、选词凝练,准确传达感情色彩
众所周知,翻译实践理解是关键,是基本。
有了透彻的理解后还要有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才能够称为成功的翻译。
2.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
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小丫头也译的很传神。
在汉语里小丫头有两个意思。
一个指的是年长的人对小姑娘的一种爱称,称其为小丫头有疼爱的感情色彩。
而另外一种意思就是仆人,年龄小者可称其为小丫环。
然而中国人感情比较丰富,有时候把仆人也当自己的家人一般,所以这里译为servant girls是对原文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准确选词。
总之,时代呼唤有更多的中国翻译家来把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思想介绍给世界人民。
张培基先生以自己的累累硕果证明了汉译英的可译性。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但是,是基于对原文透彻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
译文必须要着力传递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特点,使国外人士对译文民族的语言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除此之外,译者还要重视对字句的斟酌,不断加强对本民族和译入语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真正成为文化传递的使者。
张培基先生的译文力求选词得当、语句自然流畅,追求既能完美传达原文信息、原文功能、又译出了文章的韵味和风格。
同其他译文相比较而言,此译作可称为真正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译注[M].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周仪.磨砺集[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2
[4]刘宓庆.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作者简介:
郑敏艳,边防学院少数民族少年培训大队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