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7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新闻压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
世界瞩目,举国欢腾。
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
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4:40 乘车离府6:15 告别仪式7:45 降旗仪式0:00 交接易帜0:40 英人离港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消息的基本知识;理解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相交融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分辨消息中事实、背景、主观评价这三类材料;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温历史,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是怎样有机融合的;庄重、凝炼、含蓄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前几天读报的时候,被一篇新闻的标题吸引住了,这个标题新颖别致,让我禁不住往下看,现在我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别了,我的太阳”,说的是一位著名歌唱艺术大师去世,看过吗?谁别了?标题为什么读出来就是他?手法很高妙,“别了”代指永别,体现了汉语的多义性,“我的太阳”,是一首著名曲段,帕罗蒂唱得最好。
所以这里的“我的太阳”,既在说这名歌唱家,又在说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很好表达了人们对他的颂扬和思念。
其实,最早使用这个语言格式的是毛泽东,1949年他写下了《别了,司徒雷登》,宣布了美帝对华政策的失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导语,同样很别致,有内涵,理解新闻的导语。
二、阅读导语,理解标题及文章的主要内容1、学生找到导语,齐声朗读。
根据朗读的准确度,讲解消息的结构,为难大家了,首先要找到,其次句子比较长。
2、能根据导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为什么?(复习导语相关知识)3、文章主要内容知道了,我们再来理解这则标题的含义。
1)现实场景:英王子和末任港督来“不列颠尼亚”号消失在南海幕中;2)殖民统治终结,百年耻辱洗刷。
三、重温香港加归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视频。
四、阅读文本,理解学习现实场景与历史画面相交融的写法。
(一)激发兴趣,截止10月台票4日,采访十七大的中外记者共有2100多名,作为新华社的记者如何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这四名记者确实落笔生花,写出了风格独特的一篇。
下面大家阅读文本,想一想,除了标题之外这篇新闻,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
(2)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繁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分析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语言特色。
(2)体会新闻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片段,引出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新闻内容。
2、教师介绍新闻的相关知识,包括新闻的定义、要素、结构等。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析新闻的结构(1)引导学生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明确各部分的作用,如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新闻内容,导语提纲挈领地揭示新闻的核心,主体详细阐述新闻事件的经过和细节,背景补充相关的历史和社会情况,结语总结新闻的意义和影响。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1)选取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等,组织学生讨论其含义和所蕴含的情感。
(2)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总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情感。
3、探讨写作技巧(1)让学生思考本文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如视角的选择、细节的描写等。
(2)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归纳和补充。
4、感受民族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拓展延伸1、展示一些关于香港回归后的发展成就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香港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