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 PPT课件( 43页)
- 格式:ppt
- 大小:137.50 KB
- 文档页数:43
新加坡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与经验借鉴作者:胡税根杨竞楠来源:《治理研究》 2019年第6期胡税根杨竞楠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数字政府建设先后经历了信息技术普及、国家科技计划、电子政务行动计划、智慧国建设计划四个阶段。
目前,新加坡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出台数字政府领域的政策法规、建立信息化特派员数字政府管理运行制度、开发方便快捷的数字政务服务项目、推动政府大数据的开放与管理、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助力城市数字化建设、重视公民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以及打造公民参政议政的网络数字平台等措施。
新加坡数字政府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构建数字政府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完备的数字政府管理机制,注重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与政府透明度的提升,提高政府网络政务的服务质量以及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底层技术支撑。
关键词:数字政府;政府数字化转型;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网络强国;网络理政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9)06-0053-007新加坡对于数字政府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政府成立国家信息化委员会(Committee for National Computerisation),并发布了《国家计算机计划》,尝试通过信息及通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国际上数字政府建设的领头羊,为全球数字政府发展树立了典范。
一、新加坡数字政府建设的背景新加坡地处于东南亚,国土面积约720平方公里,由新加坡岛、裕廊岛、圣淘沙、圣约翰岛等60多个岛屿组成。
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一直是一个缺乏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弹丸之地,发展的先天优势可谓严重不足。
自1965年成立以来,新加坡政府面临着经济发展困难、人口老龄化、传统港口和自由贸易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困境。
作为一个缺乏长期竞争优势的岛国,新加坡政府敏锐地意识到,相比于大陆国家采取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模式而言,提升价值链、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新加坡唯一可行的改革途径和方向。
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发展及现状新加坡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发展电子政务,现在已成为世界上电子政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目前,普通公民在家里通过政府的“电子公民中心”网站即可完成各种日常事务,例如查询自己的社会保险账号余额、申请报税、为新买的摩托车上牌照、登记义务兵役等。
2000年新加坡政府借助互联网完成了第四次人口普查,普查的速度和效率都比以前大大提高。
1.新加坡的电子“政务”1。
1政体结构新加坡的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总统为国家元首,由直接民选产生,新加坡国会实行议院制,国会议员也是选举产生,总理从国会多数党中产生,国家实行总理负责制以及各部长负责下的常任秘书领导制度,总理从议员中选出内阁,其领导下的内阁拥有行政权。
新加坡的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离,并且是一党为主的政治体制国家,允许有反对党存在,具有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新加坡是一党长期执政,党内无派。
新加坡的执政党是人民行动党,反对党主要有工人党和新加坡民主党。
新加坡民主党主张反对党之间实行联合,打破人民行动党一党统治格局,民主党在新加坡社会的中上层知识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新加坡政府体制似乎更接近专政统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但令人惊奇的是,新加坡拥有一个完全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机关.新加坡是亚洲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社群和睦融洽的生活在一起,共同为新加坡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新加坡民主大选每五年举行一次,有多个政党参加竞选;有几个独具本地特色的政治机制,如非选区议员、官委议员和民意处理组,确保民意有抒发和被讨论的空间。
新加坡经常在各种调查报告中被确认为政治环境最稳定的国家之一。
在2002年的国家政治风险全球调查中,瑞士商业环境风险评估公司(BERI)和瑞士洛桑管理都把新加坡排在风险最低的国家的榜首。
新加坡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都能灵活应变,如19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9月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和2003年的沙斯疫情。
面对经济危机,新加坡政府选择检讨现行政策的措施,并尽快作出适当的调整,而对于非经济危机,则能迅速采取防范措施。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时代远景信息技术研究院庆怀韬国外电子政务发展较好的国家在各自的发展阶段也出现了困扰政府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问题,面对挑战,各国均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响应的对策方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给予我国一些宝贵的借鉴经验。
一、国和德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做法& 国(一)信息资源共享难国电子政务发展初期,存在各部门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这是由于建设初期未确定统一的电子化业务标准,各部门以各自特征和采购条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部门间信息系统相互交流和数据共享困难。
做法:构建能够共享各领域信息资源的行政信息网。
整合各部门、各区域散落的行政业务,把全国连接成统一的通信网;建设数据资源中心,目前国政府机构98%的行政信息保存于统立的大田中心和光州中心,实现了信息互通共享。
(二)公务员信息化能力不足,公众缺乏网络意识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初期,公务员信息化水平无法完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公民普遍缺乏网络意识,网络素质低。
做法:首先,创造优质的互联网环境。
国共5千万人口,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已突破4千万,每个家庭负担的使用费相对低廉。
国的宽带网络在平均传送速率和家庭宽带覆盖量方面均居世界首位,分别达到了20.4MB/s和95%。
国宽带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国政府通过促进国融资、鼓励运营商之间的良性竞争,于2010年鼓励企业花费34万亿元约合306.3亿美元完成超高速宽带计划,这个数字大致相当于该国的年度教育预算。
其次,提升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公民的网络素质。
通过配置公务员政务网络账户,基本实现公务员适应电子政务发展要求;建设中小学教师宽带互联网,在全国所有邮局配备互联网计算机站,面向各阶层公众开展信息化教育。
(三)缺少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国电子政务发展初期设立了行政电子化总务处,负责统筹全国电子政务工作。
虽一再强调国行政电子化总务处的统筹职能,但由于强调各部门分责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未能克服统筹职能的限度。
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把电子政务作为优先发展战略。
在各国政府倡导和推动的网络化5个重要应用领域中,大多数国家都把电子政务放在了第1位。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建设模式、应用水平还是技术标准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
文章以新加坡电子政府的建设为例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如何建设我国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电子政府;发展轨迹与现状;特色;借鉴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产生以来,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有很多,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主流的有一下几个观点: 1),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供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2),世界银行则认为电子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
因此而产生的收益可以减少腐败、提供透明度、促进政府服务更加便利化、增加政府收益或减少政府运行成本。
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子政务界定为: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新加坡电子政务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出自: 《电子政务》 2007年11期作者:王元放摘要:在电子政务建设领域,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者。
新加坡政府高层对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行,清晰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和滚动式推进的实施计划,集中式指导与分权式执行的推进机制,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全面贯彻和实施等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推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子政务新加坡成功经验一、前言新加坡是一个面积为682.7平方公里(新加坡年鉴2002)的岛国[1],其人口有448万人,其中公民及永久居民为361万人;其地域狭小、自然资源较为匮乏[2]。
为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特别重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早推行“政府信息化”并取得显著效果的国家之一。
目前,新加坡政府提供1600余项电子政务服务事项,97%以上的可执行服务在网上办理,88%与政府办理过事项的人至少有一次采用电子方式完成,满意度高达81%。
新加坡的政府信息化在全球经济论坛《2004-2005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中排名世界第一;其电子政府连续五年在埃森哲的《全球IT报告》中被评为全球三大最佳电子政府(美国、新加坡、加拿大)之一[3]。
为学习、借鉴新加坡在电子政务规划、项目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2007年6月2日,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研讨会”。
来自上海市各区县信息委主任、部分委办局电子政务责任处室负责同志,以及有关电子政务专家等约6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该研讨会邀请了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王运开司长以及前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官员、电子政务专家邝玉华女士;他们在会上介绍了新加坡信息通信战略与推进方式、电子政务实施经验,并就有关电子政务推进机制同中方与会者进行了交流研讨。
二、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成功经验从1980起,新加坡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六个重要的国家信息通信发展策略计划和四个电子政务计划。
从新加坡电子政务中学到的经验2004-3-8 阅读334次新加坡e化政府的成功,来自于政府对资讯科技的正确认识和卓有成效的领导,来自于政府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理念,得益于新加坡人民对政府的信赖和参政议政、团结进取的精神,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加坡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几乎为零的年轻城市国家,在建国不到38年的时间就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世界领先的e化政府和亚太地区的电子商务中心、世界第十三大贸易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硬盘制造基地、第三大炼油中心,其成功经验很多,但被人们放在首条的则是有一个“负责任和具透明度的好政府。
”拿来新加坡的e化经验上下一心抓根本新加坡经济基础薄弱,受外部影响较大,但他们不怨天尤人,政府小心决策,细心听取民意反馈,脚踏实地地带领人民寻找一条富国强民之路。
而百姓则主动关心国家大事,通过网络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和高度一致。
比如政府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引进外资、外企,由于企业发展几次调整公积金,雇员的利益虽然受到了影响,但由于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通过媒体和对话来与群众沟通,结果几次都实现了平稳过渡。
四阶段渐进实施新加坡政府从1980年起开始实施国家电脑化计划和e化政府的民事服务电脑化计划,由政府牵头,总理挂帅,并将计划分成“所有行业实现计算机化、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帮助普通民众应用信息技术、建设新的基础设施”等四个阶段进行实施。
1986年实行国家IT计划,促进经济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科技密集型转换;1989年开始建设科技岛;1992年提出IT2000计划;2000年启动e化政府的第1次行动计划Infocomm 21,成立由服务首长林祥源先生领导的e化委员会,3年之中,成功搭建了政府与雇员,政府与企业,管理与统辖,民众与政府、资讯通信、教育、知识管理及资讯通信基础设施,科技实验、电子服务等6个战略架构;2003年7月,启动e化政府的第2次行动计划,确定了6个策略性的优先决议,提出“欣喜的顾客,联网的国民,联网政府”的战略架构,具体目标是在2006年取得“多个机构,一个政府”;敏捷、实效及有效率;可靠并反应迅速等三个主要成果。
The Basic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 of the Singapore's Electronic Government 作者: 詹文都[1] 董赟[2]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东南亚纵横
页码: 71-74页
主题词: “电子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新加坡 经验 政府公共关系 公众参与 公共决策 行政效率
摘要:随着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行,政府的信息公开以及公众参与政府公共决策,已构成了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
它对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行政效率,树立政府形象,促进廉政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确立“公众至上”意识、实现政务公开,特别是提高政府信息管理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